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章衡北宋 1025 — 1099
程给事越州 北宋 · 章衡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雅留威爱在南昌,又拜新恩指旧棠。
一节帝颁严使旆,十州人喜拥壶浆。
彯缨自结凝旒眷,揽辔思澄插笔乡。
刘晏有材将大用,豫章楼上急飞觞(《续会稽掇英集》卷二)
三司经费当预知奏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宋史》卷三四七《章衡传》
三司经费,取领而无多寡,率不预知。
急则敛于民,仓促趣迫,故苦其难供。
愿敕三部判官,簿正其数,即有所赋,先期下之,使公私皆济。
乞纂厚陵集礼奏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宋史》卷三四七《章衡传》
唐开元礼书,以「国恤」一章为豫凶事,删而去之。
故不幸遇事,则捃摭坠残,茫无所据。
今宜为《厚陵集礼》,以贻万世。
请行宫中饮福之礼奏熙宁五年闰七月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六
故事,春分祀高禖,进大牢,酒胙入宫中。
治平初,以谅阴权罢。
至三年,诏高禖之祀依例差官,不用弓矢、弓韣,罢宫中饮福之礼,止令于閤门进牍。
臣伏以陛下纂承鸿业,未有圣嗣,宜依先定仪注,宫中饮福受胙,以应求男之祥。
庙祧之序议熙宁五年十一月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四○、《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四八(第一册第六七五页)、《群书考索》前集卷三○
臣窃以宗庙重事,礼经不完。
学者所执异同,论议难一,非上圣莫能明断,非大儒莫能考正。
伏惟皇帝陛下天赐睿智,孝通神明,力救时弊,鼎新朝政,而庙祧之序,迁毁未安,览辅臣之奏,矍然发德音,延访近侍,又属诸礼官详审,采择务从其当。
臣虽学不到古,而职在参论,今请先举众说之失,然后博考于经,折中其议。
一曰:「僖祖皇帝在七世之外,礼当祧迁」。
臣以为不可。
谨按《仪礼》曰:「诸侯及其太祖,天子及其始祖之所自出」。
说者谓:「太祖,始封之君;
始祖,感神灵而生,若稷、契也。
商、周之王,断自稷、契以下者,本统相承,重始也」。
太祖受命之初,立亲庙自僖祖始。
僖祖以上世次不可得而知,则僖祖之为始祖,与稷、契无以异,其可毁其庙而迁其主乎?
二曰:「契勤商十有四世而兴,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兴,以其功之所因,故推以配天焉。
僖祖之烈不昭见于生民,不明被于后世,而欲以所事稷、契而奉之,于古无考」。
臣以为王者尊本统之祖,德厚者流光,故上推所始,非必有功与封国也。
不然,夏后氏可以郊鲧乎?
三曰:「神道尚右
夹室在西,僖祖神主祧藏于其中,犹处顺祖之右,尊卑之次似亦无嫌」。
臣以为不可。
夫替其祖考之尊,下祔于子孙之室,而曰以右为尚,何以异堂皇正位,卑者都之,而列尊属于荣庑之间,其可谓之礼乎?
四曰:「僖祖为始祖,宜别立庙」。
臣又谓不可。
夫别庙之制,经典无文。
周之姜嫄,则今之后庙是也。
岂可以始祖之尊,而与后妃为比乎?
五曰:昔者,鲁立炀宫,《春秋》非之,以其已毁既藏,而遂其失乎?
五者之说,皆为非是。
臣闻《仪礼疏义》曰:「王者之先,皆感太微、五帝之精以生,不止契、稷而已」。
《诗序》:「《生民》,尊祖也」。
说者谓周以后为始祖,文王太祖,故《雍》其太祖,谓文王也。
自古有天下者,必尊始祖。
秦、汉而降,典章残阙,庙祧迁次,始失先王所以尊祖之意。
今陛下纂承大统参事宗祏,宜正有司之失,以合先王之礼。
伏请尊僖祖皇帝为始祖,而顺祖神主在次当迁,此所谓子为父屈,以定七庙之制。
其于郊配,则《礼记·大传》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
与《仪礼》《周礼》疏义皆同,说者谓祭感生帝则配以始祖。
伏请自今以僖祖配飨感生帝之祀,而罢宣祖侑神之位,此所谓祖以孙尊、孙以祖屈,以称祖宗追孝之心。
自馀祀飨天地、明堂,祖宗配侑并如旧典,于情文为顺。
臣之愚陋,据经纳说,伏乞断自天心,诒法万世。
进编年通载表熙宁七年八月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臣衡言:臣闻,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以知今,其君臣之系,治乱之迹,纪历之元,必凭诸史,以传天下。
兹事体大,自昔才难。
臣衡诚惶诚惧,顿首顿首。
窃以尧、舜二《典》,夏、商、周之《训》、《誓》、《诰》、《命》,《春秋》之二百四十二年行事,皆出圣人手笔,浑深奥密,莫敢伦拟。
两汉以来,司马迁因秦火之馀,辑残脱之经及战国百家之说,又率己意,易编年而为纪传、世家、表、书,上下数千载,最为雄赡。
采摭精粗,不能无失(下阙。)
总三千四百年,目之曰《编年通载》。
其刊正谬误,如《史记》以为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尧举之,五十摄行天子事,六十有一而践帝位,在位三十九年。
今以《虞书》考之,则舜生三十,登庸三十□□□位五十载,□知司马迁之妄。
如魏受汉禅,《汉纪》以为延康元年十月乙卯,《魏志》以为十一月庚午,《受禅坛碑》以为十月辛未
夫禅代,大事也,而三说不同,今以诏册书令推之,实以十月乙卯诏使奉玺绶,二十九日辛未始登坛受命,乃知史官之失。
他类此者,何可胜道。
本朝建隆之元岁在庚申,至于治平四年丁未,一百八年,五圣相承,四海一统。
其神功睿德,巍巍荡荡,充塞天地,莫得而名;
其号令法度,载于国书,又莫得而见。
臣今所书者,或得于诏敕,或得于图录,或得于十国传志,或得于群臣家集,略举大纲,以贻万世。
于戏!
有天下四百三十二年,其为善治者,启、少康五十九年而已。
商有天下六百二十九年,其为善治者,太甲、太戊、武丁一百六十七年而已。
周有天下八百六十七年,其为善治者,成、康、宣一百一十九年而已。
两汉有天下四百二十六年,其为善治者,文、景、宣、光、明、章一百四十年而已。
后魏国一百七十一年,有志于治者,孝文而已。
唐有天下二百九十年,其为善治者,贞观、开元五十二年而已。
善治如此其少也,王道如此其难行也!
天造我宋,鸿猷盛烈,安平之久,推之前世,未有其比。
恭惟皇帝陛下光宅丕图,祗遹先宪,摅衍灵命,以垂无穷。
若鉴古制作,则臣之此书不逾几席,可以穷百王之轨辙;
若新历元朔,则臣之此书不离掌握,可以知千岁之号名。
是敢冒昧天威,仰尘乙览。
傥蒙收采,则臣之疲心刓精,庶几少补。
其《编年通载》十册谨随表上进以闻。
臣衡诚惶诚惧,顿首顿首,谨言(《编年通载》卷首,四部丛刊三编本。又见《玉海》卷四七。)
此句上缺,按《玉海》引此序云:「修史者十一,人事讹舛,因编历代帝系名年,始自唐虞,至于治平四年,总三千四百年」。
盖即此处缺文。
郭祥正太博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五百家播芳大全文粹》卷六七、《能改斋漫录》卷一○
介来,辱书,并惠《杂言》及新诗十首。
启缄伸读,感与抃会,恍然若掀雷掣电,霹雳群动,使人魂惊魄悸,何气质之壮至于此耶!
泠然若冰壶雪窦,漱涤万物,使人骨寒而神潺,何词句之清至于此耶!
而又挥毫落纸,洒然如龙蛇之蟠蛰,烟云之卷舒,使人心开而目明,何笔力之精妙至于此耶!
天下之士,其才性如功甫者,孰为勍敌哉!
郑毅夫、吾叔表民,及梅圣俞,皆谓功甫李谪仙之后身,吾不知谪仙之年如夫子之少时,其标格渊敏已能如此老成否?
惜乎贤士大夫未有以功甫之名为天子道者
予既力弱而言轻,难取信于当世,又不能与之陟虚阁,临清流,飞大白,笑傲万物,听玉声之琅琅,慊然于中,乌得而已耶!
春深气暄,强饭自爱。
不宣。
承示帖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珊瑚网》卷六、《书画题跋记》卷一、《六艺之一录》卷三九四
承示谕。
张恢者,向以明公昆玉世契之厚,待之以礼,不谓全不循理,窃恐仰玷盛德。
然亦欲小警大戒,可以完其出处,谅唯深察。
公文如命颁下县镇矣。
衡悚息。
大宋杭州惠因院贤首教藏记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五、《慧因寺志》卷六、《两浙金石志》卷六、《越中金石记》卷三
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蒲公钱塘明年,政成民乐。
春正月,请晋水净源阇黎住持南山惠因道场,又施金立贤首华梵七祖之像,设帐座而祠焉。
转运使许懋、孙昌龄同绘善财童子参善知识五十四轴,并供具三十事。
通判军州事、朝散郎李孝先、姚舜谐其置经函六百馀枚。
高丽国祐世僧统义天聆芳咀润、礼足承教,印造经论疏钞总七千三百馀帙。
庄严壮丽,金碧相辉。
其弟子希仲等欲光昭伟迹,以文见属,因语之曰:昔者无上法王出现于世,以空化执,以福利化欲,以缘业化妄,以地狱化愚,故五蕴九识十八界胶固循环,回复于生老病死之中者,咸归度门。
至于妙用无迹,真空无体,本源清净,觉照圆明。
即《华严》海会称性极谈,无大无小,同證菩提,恢恢焉,炳炳焉,不可得而思议也。
暨乎能仁灭而法网散,宗途异而诤辩兴,马鸣菩萨乃造《起信论》,发明大乘,以摧邪说。
龙胜得之,开章释义,又入龙宫,诵《华严》,以传于世。
帝心尊者应迹终南,挟论集观,以授云华。
于时机感尚微,法雷未振,于是贤首菩萨统一心,宏五教。
大明既升,爝火斯息,大雨普注,群物咸润
清凉、定慧二大士又从而演之通之,如贯意珠,圆融无尽。
噫,去圣益远,精义渐隐,源公以超悟浩博之才,力扶祖训,集注大经,著述疏记,无虑数十万言。
始建教藏于苏之报恩、法华,秀之密印、宝阁、普照、善住。
今惠因虚席,又偶当世明公相与协力而兴之,阐扬尤盛,学者如归。
随根器,破疑惑,能脱缠缚者,入正解,悟本觉,离我人相者比比有之。
宜乎名流天下,化行东表,俾世之言佛法者,知贤首之为正宗。
刻之金石,无愧辞矣。
元祐元年十二月十八日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记。
承事郎、监杭州都酒务、兼权市舶司唐之问书。
奉议郎签书昭庆军节度判官厅公事、赐绯鱼袋文勋篆额。
资政殿学士太中大夫、知杭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使、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兼提举路兵马巡检公事、轻车都尉河东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六百户、实封一百户蒲宗孟立石。
重修长水疏主楞严大法师塔亭记元祐三年五月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昔玉氎既灰,世眼将灭,有智慧,集修多罗。
以一切众生迷失真心,分为四缠,叠为五浊,妄想于烦恼尘劳之境,汩没于生死苦海之中。
能仁悯之,此《大佛顶首楞严》所由作也。
开示第一义谛以斥因缘自然,举二源以證真妄,设三观以融法界,标四轮以明所起,观五阴以辩众魔,破六入以指根尘,论七大以诃妄计,列八还以别色相,释九位以成胜果,谈十种禅那以息邪静虑。
至于绾结华巾,开合宝手,飞光晃昱,照彻真精。
则是经也,作亿劫之津梁,实生灵之耳目。
去圣既久,遗文未剖。
宋兴,有大法师讳子璿觉性圆通,辨智渊博,撰《义疏》一十卷,并《科旨》二篇。
演畅微妙,学者宗之。
世号长水,因所居之地。
丞相王公遂为序以冠其首。
法师俗氏郑,钱塘人,生有异禀,九岁礼普慧寺契宗为师,十二为沙弥,十三度具戒。
太平兴国中,如秀州灵光寺,依洪敏法师,传贤首教观,探道睹奥,而于《楞严》尤明隐赜。
厥后登法席,开诱缁褐,无虑三十馀会。
于《金刚》著《刊定记》,于《起信》著《笔削记》。
又讲法界观、圆觉十六观等,亦无虑数十会。
大中祥符六年翰林学士钱公易赐号「楞严大师」。
宝元元年夏四月灭度,瘗塔于城南真如院。
杭州慧因道场住持法师净源,素学于长水之门,犹南岳之一,思之迁也。
元祐元年高丽国王子祐僧统义天承佛夙记,航海来朝,请益慧因之室,为长水嗣法孙,过真如,礼谒灵塔,葺新损陋。
主客员外郎杨公杰题其额。
净源师求余文以记。
夫鸡林之远中国也数千馀里,长水之弃世也五十馀载。
师其言,不遗其德,怅其亡,事之如生,可谓笃厚好学君子矣。
乐道其善而书之。
元祐三年五月既望朝散大夫提举杭州洞霄宫上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撰。
按:《大佛顶首楞严经疏解蒙钞》,续藏经第一编第二十一套第五册。
敕赐杭州慧因教院记元祐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北宋 · 章衡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杭之为州,领属县十,寺院五百三十有二,凡讲院所传,多天台智者之教。
贤首一宗,历年沈隐,是以法师源公力振宏纲,始立教藏于苏于秀。
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祐僧统义天闻风抠衣,愿承密印。
于时资政殿学士大中大夫蒲公来牧是州,以廊庙之器而临一方,其恺悌之政、威怀之略,指麾于谈笑之间,绰有馀裕。
乘间率宾僚游南山慧因禅院,观其缔构栋宇,规摹壮丽,惜其久寂而不葺,乃命法师主之。
又施金塑贤首七祖之像,僧统从而印造经论疏钞七千有馀帙,教藏之能事毕矣。
于是其徒晋仁等以状援例乞易禅院为教院,永世相承,以严师席。
蒲公即具奏以闻。
元祐三年五月一日,锡命报可。
崖谷辉焕,邦人踊跃,贤首之教,自是而兴。
其学之浅者,知由文字入不二法门,而不泥于文字;
其学之深者,见佛性于言下,而至于无言。
则此院易名之旨,乃示人像法之宗,如暗室而照明灯,如步海而驾大航,岂小补而已!
法师敬上之赐,刊敕于石,托予述而揭之,以垂不朽。
三年八月二十有八日朝散大夫提举洞霄宫上护军吴兴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章衡记。
维那沙门履渊,监院沙门晋仁,勾当广润大师昙真首座沙门道璘。
义大师子宁书。
住持传贤首祖教沙门净源
朝散郎权发遣两浙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河渠公事、上轻车都尉、借紫杨杰篆额。
朝散郎权发遣两浙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兼劝农使、兼提举本路盐事、权杭州军州事、充两浙西路兵马钤辖上轻车都尉、借紫叶伸立石。
按:《慧因寺志》卷六,武林掌故丛编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