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侗宋 1093 — 1163
静庵山居明嘉靖延平府志》卷二○作和静庵山居自咏) 宋 · 李侗
五言律诗 押先韵
胜如城外宅,花木拥檐前。
一雨晚(同上书作晓)时过,群峰翠色鲜。
采荆烹白石,接竹引清泉。
车马长无到,逍遥乐葛天(以上元陈世隆《宋诗拾遗》卷一五)
舍上辞归罗豫章先生 宋 · 李侗
七言律诗 押覃韵
学道求师久剑潭,岂缘枯朽预儒涵。
致知事业同归理,克己工夫判立谈。
未借老商颜笑一,已偕韩氏俗重三。
过庭若问论诗礼,应问从谁学指南。
藏春峡 宋 · 李侗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咏归堂里静怡神,更步芳亭识趣新。
爱竹心虚初长,观梅香散渐含仁。
云将膏雨过桐岭,水泛桃花出剑津。
生意峡中藏得否,自家收拾满腔春明郑庆云嘉靖延平府志》卷二○)
柘轩 其一 宋 · 李侗
七言绝句 押微韵
耕桑本是吾儒事,不免饥寒智者非。
出处自然皆有据,不应感念泣牛衣
其二
七言绝句 押阳韵
五亩之宫植以孟轲举此助谈王。
轩前蒙密知何意,要见经纶滋味长。
其三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三春采采为蚕供,衣被生灵独有功。
野外谩多閒草木,可惭无计谢东风(以上宋金履祥《濂洛风雅》卷五)
梅林春信 宋 · 李侗
七言绝句 押灰韵
积雪千林冻欲摧,倚栏日日望春回。
天公为我传消息,故遣梅花特地开。
初见罗豫章先生1116年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
侗闻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
古之圣贤莫不有师,其肄业之勤惰,涉道之浅深,求益之先后,若存若亡,其详不可得而考。
惟洙泗之间,七十二弟子之徒,议论问答,具在方册,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
孟氏之后,道失所传,支分派别,自立门户,天下真儒不复见于世。
其聚徒成群,所以相传授者,句读文义而已耳,谓之熄焉可也。
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其术贱,其能小,犹且莫不有师。
儒者之道,可以善一身,可以理天下,可以配神明而参变化,一失其传而无所师,可不为之大哀邪!
恭惟先生乡丈服膺龟山之讲席有年矣,况尝及伊川先生之门,得不传之道于千五百岁之后。
性明而修,行完而洁,扩之以广大,体之以仁恕,精深微妙,各极其至,汉唐诸儒无近似者。
至于不言而饮人以和,与人并立而使人化,如春风发物,盖亦莫知其所以然也。
凡读圣贤之书粗有识见者,孰不愿得受经门下,以质所疑,至于异论之人,固当置而勿论也。
侗之愚鄙,欲操韨彗以供埽除,几年于兹矣,徒以习举子业,不得服役于门下,先生想不谓其可弃也。
且侗之不肖,今日拳拳欲求教于先生者,以谓所求有大于利禄也。
抑侗闻之,道之可以治心,犹食之充饥、衣之禦寒也。
身有迫于饥寒之患者,遑遑焉为衣食之谋,造次颠沛,未始忘也;
至于心之不治,有没世不知虑者,岂爱心不若口体哉?
弗思甚矣!
然饥而思食,不过乎菽粟之甘;
寒而求衣,不过乎绨袍之温,道之所可贵,亦不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之间,行之以仁义忠信而已耳。
舍此之不务,而必求夫诬诡谲怪,可以骇人耳目者而学之,是犹饥寒切身者,不知菽粟绨布之为美,而必求夫珍异侈靡之奉焉,求之难得,享之难安,终亦必亡而已矣。
侗不量资质之陋,妄意于此,徒以祖父以儒学起家,不忍堕箕裘之业,孳孳矻矻为利禄之学,两终星纪。
虽知真儒有作,闻风而起,固不若先生亲炙之,得于动静语默之间,目击而意会也。
身为男子,生在中华,又幸而得闻先生长者之风十年,于今二十有四岁矣,茫乎未有所止。
烛理不明而是非无以辩,宅心不广而喜怒易以摇,操履不完而悔吝多,精神不充而智巧袭,拣焉而不净,守焉而不敷,朝夕恐惧,不啻犹饥寒切身者求充饥禦寒之具也。
不然,安敢以不肖之身,为先生长者之累哉!
圣学未有见处,在佛子中有绝嗜欲、捐想念,即无住以生心者,特相与游,亦足以澄汰滓秽,洗涤垢坋,忘情乾慧,得所休歇,言踪义路,有依倚处,日用之中,不无益也。
若曰儒者之道可会为一,所以穷理尽性、治国平天下者举积诸此,非自愚则欺也。
众人皆坐侗以此,而不知侗暂引此以为入道之门也。
仰惟先生不言而饮人以和,接物而与之为,未占而孚,无有远迩,此侗所以愿受业于门下,以求安身之要。
故吾可舍,今我尚存,昔之所趋无涂辙之可留,今之所受无关键之能碍,气质之偏者将随学而变,染习之久者将随释而融。
启之迪之,辅之翼之,使由正路行而心有所舍,则俛焉日有孳孳,死而后已。
侗当守此,不敢自弃于门下也(《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又见《宋史》卷四二八《李侗传》,《考亭渊源录》卷一。)
「之道」二字原无,据《宋史》补。
教授公书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
顿首再拜鼎元秘教尊兄座前:不见颜范甚久,咫尺时闻动静,深以自慰。
梅雨方郁,伏惟燕居爽垲,颐神尊候万福。
块处山樊,绝无曩昔师友,不闻道义之训,朝夕兀坐。
赖天之灵,尚得以旧学寻绎,以警释贫惫而已,其他亦何足言。
苦于无侣,可以纵步前造斋馆,以承近日馀论。
临纸驰情。
未间,伏冀顺序,为远业加卫,以须升用,至叩至叩。
乘便谨上状,不宣。
重午后一日顿首再拜上。
又小简借遵尧台衡录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
向承见谕,旧写得罗先生《遵尧》、《台衡》二录,欲望颁示一观。
若蒙寄附便来,甚望。
盖兀坐绝无过从,正赖师友之说散胸中愦愦耳。
有吾兄昔日唱和佳篇,亦冀不外相示,看毕即上纳也。
再拜。
又与教授公书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
顿首再拜鼎元秘书契旧:昨便中传示诲幅,并录示盛制,一睹心画,如见颜角,玩味以还,慰感未易可言。
区区欲即嗣状,窃聆车马近与日者他适,以故未果于奉书,惟积倾仰耳。
秋暑尚炽,远惟即日以还,庆侍尊候动止万福。
块处山间,绝无过从,赖有经史中古人心迹可以探赜。
虽粗能遣释朝夕,然离群索居,不自知其过者亦多矣,尚何敢疏一二于吾兄者邪?
忽得不外,指示所志,一一谛思,足见别后造道之深,钦服钦服!
文采鄙拙,未尝辄敢发一语,近为朋游见迫,有一二小诗,辄不揆录去求教,取笑而已,非敢以报来辱也。
便次有以警诲者,千万勿吝,至恳至恳。
咫尺未期会合,且冀勉励,以赴省闱大敌,行席巍科,为交游庆。
此外加爱为祷。
七月十四日顿首再拜。
罗博文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考亭渊源录》卷二
元晦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鲜有,晚得此人,商量所疑,甚慰。
此人极颖悟,力行可畏,讲学极造其微处。
某因此追求,有所省。
渠所论难处,皆是操戈入室,须从原头体认来,所以好说话。
某昔于罗先生得入处,后无朋友,几放倒了,得渠如此,极有益。
渠初从谦开善处下工夫来,故皆就里面体认。
今既论难,见儒者路脉,极能指其差误之处。
自见罗先生来,未见有如此者。
此人别无他事,一味潜心于此,初讲学时,颇为道理所缚,今渐能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工夫。
若于此渐熟,则体用合矣。
此道理全在日用处熟,若静处有而动处无,即非矣。
刘平甫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
学问之道,不在于多言,但默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自退听矣。
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也。
又与刘平甫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
大率有疑处,须静坐体究。
人伦必明,天理必察,于日用处著力,可见端绪,在勉之尔。
朱韦斋吴少琳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一
再拜上问韦斋监税朱友:向来所委求大字《语》、《孟》,闻吴少琳严州印归,遂以应命,别寄人求之,谅不易得也。
六二房下近得一孙子,似易养,老境未有儿孙,亦差慰六十。
学中相知为渠议得范氏亲,已入聘矣,次第来年春间可毕姻也。
家中人口渐众多,一付之诸子自经营,老人但知绝甘分少而已,馀无他念也。
谩及之。
朱元晦(一 绍兴二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谕涵养用力处,足见近来好学之笃也,甚慰甚慰!
但常存此心,勿为他事所胜,即欲虑非僻之念自不作矣。
孟子有夜气之说,更熟味之,当见涵养用力处也。
于涵养处著力,正是学者之要;
若不如此存养,终不为己物也,更望勉之。
朱元晦(二 绍兴二十八年七月十七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某村居,一切只如旧,有不可不应接处,又难废堕,但靳靳度日尔。
朝夕无事,齿发已迈,筋力渐不如昔。
所得于师友者,往来于心,求所以脱然处,竟未得力,颇以是惧尔。
《春秋》且将诸家熟看,以胡文定解为准,玩味久,必自有会心处,卒看不得也。
伊川先生云:《春秋》大义数十,炳如日星,所易见也;
惟微辞奥旨,时措从宜者所难知尔。
更须详考其事,又玩味所书抑扬予夺之处,看如何。
积道理多,庶渐见之,大率难得学者,无相启发处,终愦愦不洒落尔。
朱元晦(三 绍兴二十八年冬至前二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承示问,皆圣贤之至言,某何足以知之,而吾元晦好学之笃如此,又安敢默默也?
辄以昔所闻者各笺释于所问目之下,聊以塞命尔。
他日若获款曲,须面质论难,又看合否,如何?
大率须见洒然处,然后为得;
虽说得行,未敢以为然也。
朱元晦(四 绍兴二十八年十一月十三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吾人大率坐此窘窭,百事驱遣不行,惟于稍易处处之为庶几尔。
某村居兀坐,一无所为,亦以窘迫,遇事窒塞处多。
每以古人贫甚极难堪处自体,即啜菽饮水,亦自有馀矣,夫复何言!
来谕以为人心之既放,如木之既伐。
心虽既放,然夜气所息,而平旦之气生焉,则其好恶犹与人相近;
木虽既伐,然雨露所滋,而萌孽生焉,则犹有木之性也。
恐不用如此说。
大凡人理义之心何尝无,惟持守之即在尔。
若于旦昼间不至牿亡,则夜气存矣。
夜气存,则平旦之气未与物接之时,湛然虚明气象自可见。
孟子发此夜气之说,于学者极有力。
若欲涵养,须于此持守可尔,恐不须说心既放、木既伐,恐又似隔截尔。
如何如何?
又见谕云:伊川所谓未有致知而不在敬者。
考《大学》之序则不然。
如夫子言非礼勿视听言动,伊川以为制之于外,而养其中数处,盖皆各言其入道之序如此。
要之敬自在其中也,不必牵合贯穿为一说。
又所谓但敬而不明于理,则敬特出于勉强,而无洒落自得之功,意不诚矣。
洒落自得气象,其地位甚高,恐前数说方是言学者下工处,不如此则失之矣。
由此持守之久,渐渐融释,使之不见有制之于外,持敬之心理与心为一,庶几洒落尔。
某自闻师友之训,赖天之灵,时常只在心目间,虽资质不美,世累妨夺处多,此心未尝敢忘也。
于圣贤之言,亦时有会心处,亦间有识其所以然者。
但觉见反为道理所缚,殊无进步处。
今已老矣,日益恐惧。
元晦乃不鄙孤陋寡闻,远有质问所疑,何愧如之!
朱元晦(五 绍兴二十九年六月二十二日 宋 · 李侗
 出处:全宋文卷四○六五、《李延平先生文集》卷二
闻不辍留意于经书中,纵未深自得,亦可以驱遣俗累,气象自安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