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大亨
诗一首 宋 · 张大亨
七言绝句 押鱼韵
方寸平田便有馀,子孙无复废耕锄。
已将不死为嘉种,更向无何筑隐居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九引《王直方诗话》)
乞春秋科于三传不系解经旨处更不出题奏建中靖国元年三月 宋 · 张大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宋会要辑稿》选举四之一(第五册第四二九一页)
近复置《春秋》科。
契勘《春秋》正经内,可为题者不多。
乞于正经内三《传》解经处出题外,有缘经生文,即不系解经旨处更不出题。
乞改诸王府讲读名号奏政和七年十二月 宋 · 张大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玉照新志》卷一
切见朝廷讲读之官,在天子所者谓之侍读侍讲,而诸王府亦有侍读、侍讲官
不当比拟,称呼相紊,名之不正,孰大于是!
太宗皇帝初为韩、冀诸王侍讲,后有欲为皇族子孙置之,议者以唐文宗改诸王侍讲为奉诸王讲,请以教授为名,从之。
且皇族学官,尚不可与王府同称,而王府官岂可同天子讲读之号?
春秋五礼例宗序绍圣四年二月 宋 · 张大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爱日精庐藏书志》卷五、《皕宋楼藏书志》卷八
杜元凯作《释例》,以明《春秋》异同之义。
事类相发,各为条纲,使览者用力少而见功多,可谓善矣。
然其间杂以传例,与经舛驳,而又摘数端不能该尽,学者病之。
唐陆淳乃因啖、赵之馀,别为《纂例》,其所条列,一出于经,比于杜公详显完密,后之说者谓之要例。
拘于微文,舍事从例,故事有相济以成,而反裂为数门者,非特差失其始终,抑亦汩昏其义趣。
经大旨支离失真,迷眩后生,莫此为甚。
盖人之美恶,小大万殊,圣人因其实而被之以名,岂专拘于绳约?
若乃定其笔削以示后世,则固有典要存焉,善学者因其人之美恶以推圣人之心,而究观其典要之所在,则其旨不辨而自白矣。
顾予非知经者,特惧子弟之溺于斯,乃缀缉本文,通其乖舛,以刊前作之误,名曰《春秋五礼例宗》。
盖周礼尽在鲁矣,圣人以为法,凡欲求经之轨范,非五礼何以其从违?
观者或无间于古今,则当信予言之不妄也。
绍圣四年二月十七日张大亨序。
按:《春秋五礼例宗》卷首,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春秋通训后叙崇宁元年二月 宋 · 张大亨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七
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其文皆史也,其所载皆齐桓、晋文之事也。
圣人作经,独有取于《春秋》之义,而不及《乘》与《梼杌》何也?
《乘》以赏善为主,乘也者,君子之器故也。
《梼杌》以罚恶为主,梼杌也者,四凶之一故也。
是皆人之所为也。
命有德,讨有罪,天之威也。
煖然为者,其温厚之气也;
凄然为者,其肃杀之气也。
圣人行赏所以类天之温厚,明罚所以类天之肃杀。
文王之造周,与周公之授鲁,如斯而已者也。
尧舜三代之君,居天之位,可以致天之威,故施于政事、被于臣民者,率与天合而不违也。
周衰,王者之迹熄,天子微,诸侯僭,大夫彊,陪臣肆,善恶不本于至公,而赏罚悉自其私意。
善人惧焉,淫人怙焉。
仲尼无位以致天威,而恐尧舜三代之道将坠于地,后有王者起,无以取法,为天下患也,是故因鲁史之名,以寓赏罚之实,一本诸天,不参人伪,然后足以矫枉而归正。
盖亦文王、周公之志也。
然《春秋》之为书也,文虽直而义深,事若简而理尽。
自圣人未殁,门人高弟已不能措辞于其间,况后之儒者欲执其所见以窥测于数千百载之下邪?
视诸儒之见,谓公、谷传经密于左氏,左氏凡例不通众说,而啖助、赵、陆之书,皆以例为主,至其不合,则依仿迁就以通之。
或一事析为数科(如宣十五年秋冬之类是。),或众科束为一例(如书「卒」、「葬」之类是。),致经之大旨芜没不彰,圣所垂训乖离失当,而其书动盈编帙,俾后学病其多,老师畏其难,此道几于熄矣。
殊不知去例以求经,略微文而视大体之为要且易也。
予少闻《春秋》于赵郡和仲先生,某初盖尝作《五体例宗》十许卷,论立例之大要矣。
先生曰:「此书自有妙用,学者罕能领会。
多求之绳约中,乃近法家者流,苛细缴绕,竟亦何用。
惟丘明识其用,然不肯尽谈,微见端兆,欲使学者自得之,未可轻论也」。
他日,予复于先生曰:「丘明凡例与公、谷无殊,用以考经,率多不合,而独谓之识此经之用,亦信矣乎」?
先生曰:「丘明因事发凡,不专为经,是以或合或否(凡雨自三日以往为霖,诸侯薨于会加一等之类。)
其书盖依经以比事,即事以显义,不专为例,是以或言或不言。
夫惟如是,故能备先王之志,为经世之法,以训天下后世,又曷常拘于绳约中哉?
且丘明之书与六经、孔、孟合者十常八九,如元凯辅虞、有穷乱、桓文谲正之事,臧孙要君之迹,九合之会,葵丘之盟,若符契之相为表里,何为而不可信乎」?
从事斯语十有馀年,始得见其彷佛。
以义视事,以事求经,曲而通之,触类而长之,然后圣人之意坦然矣。
是故《通训》之作,事与经同,则引事以释经;
例与义合,则假例以明义
经虽不同而事同则相从,例虽不合而义合则相比。
庶几经非空言,例非执一,所谓去例以求经,略微文而视大体者。
后之君子,其尚有取于斯焉。
崇宁元年二月三日叙。
按:《春秋通训》卷六,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三,《经义考》卷一八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九九,《皕宋楼藏书志》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