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刘彝北宋 1017 — 1086
涤虑轩 北宋 · 刘彝
五言律诗 押侵韵
万事本无心,宁容意虑侵。
方池唯贮月,修竹不栖禽。
地静饶真趣,风长展梵音。
有人重税驾,经宿乐幽林宋李庚天台续集》卷中)
悼贤诗 北宋 · 刘彝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良畴十顷接晴烟,曾假过侯救旱年。
俸麦一车开德济,流民千里生全。
人嗟逝水今亡已,俗感遗风尚泣然。
独对老僧谈旧事,斜阳春色漫盈川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一三)
夜宿善权寺追怀陈述古 北宋 · 刘彝
 押有韵
精识世稀及,直道古难有。
哲人虽云亡,遗德不可朽。
尝厌石渠游,是邦爰出守。
浚河纳湖波,股派活畎亩。
学宫起城隅,涂人或薪槱。
既富而教之,薄俗适忠厚。
矧予平生时,昏弱赖磨揉。
共探姬孔微,肯出皋稷后。
醇源浩罔涯,实行靡容苟。
逝甘老岩阿,寂寞待同叩。
天乎夺大成,旅兹宜兴阜。
我来薙荆榛,雨泪滴杯酒。
恸哭起秋风,落叶纷林薮。
永怀三益恩,语报乏琼玖。
愿子生人间,世世为亲友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六七《泛舟游山录》)
北宋 · 刘彝
 押盐韵
仙境自嫌尘俗见,故垂岩溜代珠帘(鸣玉堂)
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二八《福建路·福州
疏导御河事奏熙宁二年九月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
二股河北流今已闭塞,然御河水由冀州下流,尚当疏导,以绝河患(《宋史》卷九五《河渠志》五。又见《北河纪》卷七。)
程昉同上。
乞开乌栏堤疏导御河奏熙宁二年九月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宋史》卷九五《河渠志》五
如庠言,虽于河流为顺,然其间漫浅沮洳,费工犹多,不若开乌栏堤东北至大、小流港,横截黄河,入五股河,复故道,尤便。
言土丁事奏熙宁七年六月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五四、《宋史》卷一九一《兵志》五
旧制,宜、融、桂、邕、钦五郡土丁,成丁已上者皆籍之。
既接蛮徼,自惧寇掠,守禦应援,不待驱策。
而近制主户自第四等以上,三取一以为土丁。
而旁塞多非四等以上,若三丁籍一,则减旧丁十之七。
馀三分以为保丁,保丁多处内地,又俟其益习武事,则当蠲土丁之籍。
恐边备有阙,请如旧制便。
侬智会逆战刘纪事奏熙宁八年闰四月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三
智会能断绝交趾买夷马路,为邕州藩障。
刘纪患其隔绝买马路,故与之战。
智会亦不可保,使其两相对,互有胜负,皆朝廷之利。
广源州刘纪帅乡兵三千侵略邕州归化州侬智会率其子进安逆战有功。
乞移许彦先别路奏熙宁八年七月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六
提点刑狱许彦先、转运判官傅燮互讼,彦先纳金珠,而转运使李平一亦言彦先独差官管勾告发坑冶。
乞移彦先别路,体量理曲之人。
召对策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言行龟鉴》卷一
臣少从学于安定先生胡瑗以道德仁义教东南诸生
臣闻圣人之道有体、有用、有文。
君臣、父子、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其体也。
诗书、史传,垂法后世者,其文也。
举而措之天下,能润泽其民,归于皇极者,其用也。
国家累朝取士,不以体、用为本,而尚声律浮华之词,是以风俗媮薄。
臣师明道宝元之间,以体用之学授诸生,故今学者明夫圣人体用以为政教之本者,臣师之力也。
尧舜之德论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历代名贤确论》卷三
五者之道,莫大于仁义。
仁者所以仁天下之道也,义者所以宜天下之道也。
举天下莫不被其爱,则伤之者莫得以至焉;
举天下莫不适其宜,则悖之者无自以入焉。
天下之广也,万物之众也,而能使一物无伤焉,一物无悖焉,此圣人所以参配天地而赞育万物也。
尧舜之致治无他焉,仁义而已矣。
夫有尧舜之仁义而行之不以其道,则惠泽不及于下矣。
所谓行之以其道者,何也?
礼、乐、刑、政也。
四者体名虽殊,然皆同载于仁义,以施天下也。
舜举四岳而朝诸侯,必曰修五礼,则尧舜之治,莫先于礼矣。
曰「同律度量衡」,又曰「命夔典乐教胄子」,则尧舜之治,不可无乐矣。
曰「慎徽五典,五典克从,纳于百揆,百揆时叙」,则尧舜必尚于政矣。
又曰「象以典刑」,则尧舜之治亦必用刑矣。
四者兼发于上而不失于其中,则仁义从之,浃于下矣。
故当其时,无一民不宅乎其仁也,无一物不由乎其义也。
民宅乎仁,则伤之者莫得而至矣;
物由乎义,则悖之者无自入矣。
举天下而一民无伤也,一物无悖也,则正气充而阴阳和矣,天地位而万物育矣。
故曰「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此言乎仁义被于四远,而日月星辰罔不顺于上矣,鸟兽鱼鳖莫不咸若于下矣。
又曰「烈风雷雨弗迷」,是非礼乐刑政之所致欤。
禹庙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皇朝文鉴》卷三○、《会稽掇英总集》卷二○
皇祐二年秋,予自闽由太末天台,川陆间行,至郡凡数千里。
观山泽之可树植者,或荒潴焉;
田亩之可浍畎者,或漫灭焉。
自剡而西,遇雨数日,农田甚丰垂穫,而遭霖潦之害,春夏斯民饥莩瘝瘠未起者,重困是水,予心哀焉。
呜呼,宜树殖而荒潴,冻馁之源也,宜畎浍而漫灭,水旱之道也。
天地非不生且育,然而吾民重罹饥困,赞乎化育之道未至焉耳。
夜过鉴湖,人指南山而告予曰,禹庙也。
予具冠带瞻望,内起恭肃,不觉感者泣下。
既而欲志其事。
厥明,次于会稽之门,遂写屋壁,其歌曰:
地生财兮天生时,圣贤之赞育兮或失其宜。
畎浍距川兮川距海,水旱罔至兮民无冻饥。
亩田是起兮帝载以熙,万世永赖兮胡不践履而行之?
呜呼,禹乎谁知,禹心之增悲。
陈先生祠堂 北宋 · 刘彝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四
元丰三年岁次庚申三月十有一日枢密直学士、侍读陈公襄捐馆于京师,天子闻之震悼,遣使恤厥家而问其所乏,赙赠有加焉。
朝廷公相卿大夫莫不为国家惜其不大任也。
两禁近侍共临其殓,哭之尽哀。
凡十有八人列奏,称其道德之重,补维国家,莫非先王之法。
生平恩例,不奏子弟者三,其所奏者,皆先疏族,长子弱冠矣,未沾一命。
天子愈贤之,录其长子守秘书省正字,及其犹子、外孙皆命以官。
一日御迩英经筵,不见其侍读也,又嗟悯之,遣使锡赉,抚存其孤。
比葬于宜兴,又诏常州供应所阙。
公之生平,以道德教育天下英才为己任,故以学业出入其门者无虑千人,而齿于仕版,辅大政、亲近侍、列台阁、帅边防者有矣,守方州、使诸路、佐郡邑、宰人民者所至多焉。
莫不知以仁民为固国之本也,治己为临下之范也,学古为修身之资也,事亲为行道之始也。
官于四方而民受其赐者,皆公之所教也。
不止如是焉,自始达及终身,凡闻天下之贤有学行者、有吏能者、有道德者、有忠义者,其才可以进之于朝,以为民庇及具表则者,不必识其人也,必书其实以遗于所部使牧守或执政柄者,未登其贤而用不已也。
因之拔擢,致身于亨显而不知其出于公者众矣。
是以其亡,四方髦士及公卿大夫,识与不识,若丧其朋,咨嗟靡息焉。
公之于学,志在仿古,以治其性为本,事君以建其忠为业。
故虽燕居,必持厥志,谓暴其气者不可以入君子之德。
是以虽家人、臧获,生平未始见其不足之色。
始与乡人陈烈、周希孟、郑穆友善,同志于道。
比仕,则彝也又以经术政事更相琢磨,而锐于经纶天下大务。
尤能受尽言,乐闻己过,喜于为善。
夙夜弗忘者,《诗》与《易》也。
故其钩考皆得姬、孔几微之蕴,传注所至,弗迨其藩篱矣。
乃能诚其言,信其行,所临之民莫不允之,仰以为范焉。
至于图形,或写其名位,置于屋壁,致诚以香烟,馀二三纪而愈笃者。
其仁洽于民盖如是,浦城尤甚焉。
度量渊广,长于包荒,乐于教民。
其职精于治体,其政先于变俗,其仁勤于济众,其交贵于谦光
故其出入中外裕裕然,弗以进退荣辱动其心焉。
每曰:「惟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吾徒之事也」。
其知谏知杂,言出至诚,详审有绪,不为激讦以求沃寤。
故虽讥病大臣,补救时政,上每嘉纳而多留中,人疑其必将大用也。
后进掀腾,躐公以进者众,乃能安其素守,不忘致君之志,竭劳庶职,益用勤瘁焉。
其与门人议论,则曰:「欲致君如尧舜者,莫若得大贤进之为先焉;
经纶国事,欲致治如古者,莫若采智识高者用之为急也;
其讲求贤才,以永基祚,莫若兴起学校,教之经术,用其德行之为要也」。
故其初筮仕于浦城,则创学舍三百楹,躬自讲授,从之学者馀五百士。
仙居河阳之学,人虽不满百,而遂变其风俗。
常州之学闳大,可肩于湖。
人材辈出,世以其功比安定先生胡公焉。
公字述古,其先光州固始人
唐广明初,巢贼乱中原,豪杰乘之蜂起,善族往往避地遐远,故随王潮,寻仕于闽王审知,乃居福州
宋有天下,公之祖既仕为掾吏,卒于东川
有子五人,长曰则之,以儒术率诸弟,皆用学行名于乡闾。
遂迁宅于侯官县之西南百里,村曰古灵,耕且学。
而兄弟屡以贤能荐于春官
公考侍郎讳象,遂以五举入仕于闽王
公十有八岁丧其所怙。
二十有六始登进士第、主建州浦城簿,以文学政事称于当时,高卓拔乎伦类矣。
台州仙居,改佐著作,知河阳县,移知彭州濛阳县
司徒富郑公入相仁宗进贤惟急,首以文行诏公试秘阁校理判尚书祠部
两府奏立寺院,度僧道于坟庄者三四人,敕下祠部
公执奏,以为社稷万年公相无极,人人胥效,则尽天下之士归于僧道矣。
朝廷惑于两府之议,移公编校书籍,以遂其事焉。
出知常州,入为开封推官三司盐铁判官
使北虏还,知明州
未至,召修起居注知谏院管勾国子监御史知杂
有旨,候知制诰阙,与试,公疏曰:「陛下必以臣自内史过为台杂,乃是下迁,爰降德音,俾谕圣意,然非所以使臣以义者也。
谨当夙夜,上裨朝政,下葺台纲,震肃百僚,绳纠非法,不知鈇锧之在前矣。
所有试命,乞赐寝罢」。
遂判吏部流内铨,皆有所发,以革宿弊,天下称之。
未几,召试知制诰、公不就。
奏曰:「朝廷比以制置条例司更改常平新法,中外之议皆以为扰。
臣负忧责,不得不言,未能开悟圣心,蚤令寝罢,不职之罪,不知谴所。
其有召试,臣不敢当」。
旋罢知杂直舍人院、兼天章阁侍讲,复修起居注,皆辞,以为言事不职,不敢承命,仍乞外补。
御批其疏:「近除知制诰,卿以言事未遂,恳不受命,且求外补。
朕素慕卿经术行己,深惜远去,故特还旧职,庶几左右经席,渐磨道义,以释所愿闻。
今览来奏,尚欲固辞,岂不悉朕意欤?
今还卿来章,当亟就职」。
遂复修注判铨焉。
熙宁四年,乃知制诰直学士院
嘉谋嘉猷,入告于后,出称其德。
宠任方隆,而疾之者绳以他事,出知陈州
未几,移知杭州
再期,移应天府留守,未至,复知陈州
八年冬召赴阙,知通银台司,迁尚书右司郎中、充枢密直学士判太常寺、兼礼仪事。
九年,兼侍读知审官院,提举司天监
元丰元年,奉敕修郊庙奉祀礼文,兼判尚书省
二年十月仁宗慈圣光献皇后崩,公为山陵卤簿使。
于时一身总判十局,虽瘦病而不敢辞焉。
其创新规,惩宿弊,条析类举,皆中机要,而被受奉行者,莫不以为宜焉。
享年六十有四。
讣闻,上下朝野莫不惜其志业之隆,遇君之厚,而终于散地也。
世以浦城为难治者,数大族在焉,其仕于朝者累百,而姻娅在宦途者倍之,子弟为士为农,不知其数也。
挟权营私,虐其闾里,干请州郡,以迫县吏,使不能自存以立其政者,岁常有之。
公为主簿,集其弟子及庶民之好学者,教于县庠,使孝于其亲,顺于其昆,信于其乡,仁于其民。
由是,为其父兄者更相纠戒,不可以非礼干吾簿焉。
时有近禁大臣扶护亲丧还闽,衢州以南,所过邑皆召民丁七百送其行李。
浦城,公曰:「农时方作,虽王命尚不可夺之,矧以为私耶」?
乃令僦赁,以役其境。
仙居之俗,不知学之可为也,公率其子弟躬为讲教,至有父为吏于庭下,而子为士于堂上与其燕饮者,翕然大变。
河阳亦然。
而谤之者曰:「以讲教为名,而实取其赍货也」。
郑公惑焉,召以告之,俾罢县学。
公对之曰:「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恤不罢,终化其俗为邹鲁。
邑居隘陋,盛暑公出,家人间或垂帘纳凉于厅事,既而其椟失官缗钱二万,守者以为辞,公不辨,出己俸偿之。
物议喧腾,公亦以为信。
未几,获盗于他邑,乃守椟者为之。
其厚重多类此。
河阳里胥运置酒材,破荡产业者,世以为病。
公命浙东从之学者张公谔以百金僦田两夫,募农师引沃水灌为稻畦,种以糯谷。
比其耕插耘耨收穫也,必躬涖之,而其往来皆用盛乐,招集其民,但观稼穑之法。
酒材既足,民胥效之,瘠卤之地遂为膏腴,温造故迹,复生粳稻矣,迨今仰焉。
常州运渠横遏,震泽积水不得北入于江,以为常苏数邑民田之害者累世矣。
公以渠之丈尺对民田之步亩,分授以浚,深广有制,不月而成。
遂削望亭古堰,而震泽积水乃克北流,民害以除,而田旱有溉,农穰岁享矣。
杭州滨海,其地咸卤,水不可食,居民数十万家,皆市山泉以给日用。
公按李长源旧迹,砌石为函,接竹引西湖之水以注六井,散在闾里,一城汲用有馀润也,民其惠焉。
生平讲求万民利害,虽非其职,必录于篇,会其部使可以立事者,则以授之,利及四方者,又不知其数焉。
凡于朝廷治体、州县养民之事,必求其术之可以为法。
鳏寡孤独、遗弃幼子、灾伤水旱、凶札疾疫、恤穷安富、养老劝农、治兵牧马、练将守边、积谷生财、差役漕运之事,莫不夙夜图营精密曲尽之术。
而又以询于贤者、明者、能者,不惮谦逊,屡求广咨博访。
既得一善,则又称其得之所自,而推以授人。
此其平生存心,凡四十年而弗懈也。
既亡,彝检其手书,议及民政,讲求治道,或以相授,或以相咨,凡馀百本,或累十幅,盈纸细书,讲论得失,则其以天下为己忧也又如此,使之大用,岂可量哉!
其行艺及三代,既请公卿为之志铭,彝惜其贤而志有不得发者,既知其详,不忍默而无传。
呜乎,观于是,则知吾哭之哀,为不徒然矣。
其既亡,厥子与弟皆以书来告予,曰:公之将亡,数日默而无言,恬愉自若。
妻子泣而环之,求其诲谕之言,乃命纸笔,惟作「先圣先师」四字,授笔而终。
呜呼!
诔曰:
皇极有本兮性情为先,千载一获兮几绝又传。
躬遇主圣兮灼知其贤,弗用而殒兮乃命在天。
泰者若是兮茅茹其连,呜呼姬孔兮冥冥弗宣。
志在先圣兮死亦迁,笔以传圣兮忠仁则坚(《古灵集》附录,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又见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二○。以上罗国威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