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丁宝臣北宋 1010 — 1067
通判沈兴宗五泄 北宋 · 丁宝臣
七言律诗 押冬韵
路缘萝茑荫杉松,翠壁丹崖不计重。
天作锦屏环十里,僧开朱屋面千峰。
花閒越鸟钩辀语,溪外秦人髣髴逢。
早晚车驺到山(《宋诗拾遗》作林)下,篮舆多(《宋诗拾遗》作暇)日待追从。
五泄书呈完夫节推 北宋 · 丁宝臣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莫厌幽寻路险辛,细思容易是山神。
能收地巧藏深处,不惜天奇示俗人。
古有少陵吟未到,今无摩诘画难真。
海边见说天童好,祗待君诗判等伦(自注:四明惟天童景号奇绝,完夫言回日当遍游诸山。)
按:以上宋孔延之会稽掇英总集》卷四
留题崇法院 北宋 · 丁宝臣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濒湖三寺倚峥嵘,梵刹相高对县城。
楼殿尽知随处盛,山林独爱此中清。
剪开木末檐牙出,凿破岩腰磴道成。
悟得祖师心印法,禅僧遥指塔灯明(同上书卷九)
次韵十五日 其一 北宋 · 丁宝臣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秋香多日閟英华,霜脱离离抱砌斜。
趁节不随时俗眼,近冬真是岁寒花。
摛辞旧入骚人笔,载酒谁寻醉令家。
曾读南华齐物论,均无迟速可惊嗟。
其二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寒芳开晚独堪嘉,开日仍逢小雨斜。
秋尽亭台凋木叶,月圆时节伴蓂花
幽香不入登高会,清赏终存好事家。
黄蕊绿茎如旧岁,人心徒有后时嗟宋史铸《百集谱》卷四)
慧山翠麓亭 北宋 · 丁宝臣
七言律诗 押微韵
谛看轩轩面翠微,暂来登此已忘机。
地连佛寺楼台古,泉落山田稻蟹肥。
晓径忽穿清气入,夜船多载白云归。
世人谁识红尘外,终老功名未拂衣。
和慧山泉 北宋 · 丁宝臣
七言律诗 押庚韵
谁识澄渊万古清,潢污扰扰谩纵横。
出从山底应无极,流落人间自有声。
江汉想能同浩渺,尘沙虽混更分明。
从来旱岁为膏泽,安用茶经浪得名(以上宋史能之《咸淳毗陵志》卷二三)
永叔新晴独过东山 北宋 · 丁宝臣
五言排律 押先韵
芳辰百五前,选胜到林泉。
万树绿初染,群花红未然。
阴岩犹贮雪,暖谷自生烟。
妇汲溪头水,人耕草际田。
日中林影直,风静鸟声圆。
健令多情甚,寻春最占先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三三)
捍海塘石堤记 北宋 · 丁宝臣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二
江介吴越间,杭据其右,而地势下。
生聚数十万,庐舍隐粼,号天下最盛。
而岁苦海潮为患,于夏秋尤暴,常与堤平。
城中望堤不百数步,其势反在高仰处,不幸一壅而溃,其犹决山而注于井,沛然可禦哉?
故其病于民也数矣。
初,景祐中水灾,转运使张公伯起善为捍禦之策,谓故堤率薪土杂治,不一二岁辄坏,虽勤缮完,卒不足恃,而重劳吾民,乃作石堤,袤一十二里。
自是民赖以安。
后七年夏六月,大风驱潮,昼夜不落,势益湍怒,若将吞于城也。
堤之土石齧去殆半,然犹足以支其危。
知府翰林杨公偕、转运使田公瑜,急督人徒负土以置断防,卒免垫溺。
已而老幼泣且言曰:「水为败,比前岁甚。
微张公之仁,吾其鱼矣」。
二公遂相与议完筑,条上方略,约工四十万计,及籍吏之可使者,以驿闻。
诏以堤事付之,兼命通判屯田钱君尚、余君贯、兵马都监閤门祗候杜君正平,分董其役。
江淮南、二浙、福建之兵,调十县丁壮,合五千人。
辇石于山,畚土于丘,持锸节杵之役相属于数十里之外。
方苦盛寒,无一告劳者。
是岁冬十二月新堤成,用人之力三十万,减元调度一十万费,又乘其羡赢,益蓄护治之备。
其由二公经画中节,众僚夙夜叶力之效欤。
堤长二千二百丈,崇五仞,广四丈。
龙山距官浦二千丈,修旧而成,增石五版,为十三级。
自卸香亭下,创为二百丈。
石坚土厚,相为胶固,杀上而方下,外彊而内实,形势遂安,可恃而无恐矣。
最坚悍激处更为竹落,实以小石布其下,及圆折其岸势,务以分杀水怒。
大率究前之谋所未尽者,益以新意而为之也。
于是邦人相贺于道,以为区处资蓄,今日可为久安计。
呜呼!
自有天地来,何尝世无祸灾,惟君子能左右吾民,思患而预防之,使其虽有而不能为害,则幸矣。
是堤也,由伯起克开厥初,二公克大厥终,合而成绩,以为万世之利。
后之为政者,其念前人之勤,俾勿坏,则斯民无穷之赐也。
《春秋》之义,有志于民者志之,其预见本末,不敢无纪云(《咸淳临安志》卷三一。又见《淳祐临安志辑佚》卷一,《吴中水利通志》卷一七,雍正浙江通志》卷六二,民国杭州府志》卷四七。)
遂:原缺,据《吴中水利通志》补。
嵊县旧学记庆历八年五月 北宋 · 丁宝臣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二、《越中金石记》卷四、《剡录》卷一、乾隆《嵊县志》卷一、同治《嵊县志》卷二五
天之道运乎上,地之道处乎下,圣人之道行乎其中。
一物之不生,非所以为天地之道;
一民之不治,非所以为圣人之道。
万物充塞乎天地之间,非圣人固不能存。
是圣人之道,与天地等,离而三,合而一,相资而神,以成乎万物者也。
生民以来,夫所谓圣人之道者,其吾先师孔子之道乎。
孔子出于周之末,自尧、舜、禹、汤、文、武、成、康而下,至于孔子之时,不啻千馀年;
孔子之时,下历秦、汉、魏、晋,讫五代以至于今,亦不啻千馀年。
其所以治天下者,同吾圣人之道者也;
其所以乱天下者,同吾圣人之道者也。
推乎其前,引乎其后,亘千万世,上下治乱之效,卒无以易吾圣人之道者
故有天下者,无不北面而祭,至于追爵以王,凡殿陛冕服牲玉之制,率用天子礼
京师以达一郡一邑,均得立庙。
虽然,圣人之道岂视此为盛哉?
固后人之知所本,始尊而奉之之至也。
剡,越下邑也。
县令沈振初筑学舍,未及完而徙他官,宝臣至,则嗣而成之。
迁殿于其中,塑孔子像,与门人之高第者十人,配坐左右。
新门严严,应门耽耽,两序翼张,中庭砥平。
县令而下与诸学者,春秋释奠之事,朔望朝谒之礼,于是乎在。
噫!
圣人之道,与天地无穷,天地毁则圣人之道或几乎熄,斯学也可废乎?
庆历八年五月一日记。
南雄州城至和元年 北宋 · 丁宝臣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二、乾隆《南雄州志》卷一八、嘉庆《广西通志》卷一二四、道光《广东通志》卷一二八、道光《直隶南雄州志》卷一九
开宝四年王师克刘鋹,岭外始被圣化,距今八十四年,阜安生息,不识战斗。
东西部四十有五州,惟广、桂、邕号大府,有金汤之险,他皆阙如,间有亦庳陋不足为固。
盖承平日久,四方弛武备。
虑远者欲豫为之所,而俗好议论,往往以为生事动民,故所在守长不敢议改作。
皇祐四年夏五月,蛮人陷邕管
邕,疆埸也。
会帅非其人,斥堠警备不治,贼至城下,杀掠吏民,乘锐而东破濒江九郡。
入广,攻城不能拔,引而还邕。
时旁近郡悉集境内丁壮为捍卫,南雄守、殿中丞萧侯渤议乘众力治旧城而大之。
或曰:「兵兴,民方骚然,又从而倡役,如重困何」?
侯曰:「此岂得已而为?
以贼乘吾无备而来,诸州之所以残,广之所以独完,利害较然。
奈何复循覆车之轨乎」?
乃上其事,择吏之干者军书推官处中督之。
未几,有诏城诸州,而南雄之工先称办,规模宏伟,又推甲焉。
广袤六千八百六十尺,厚四十五尺,上杀二之一,崇二十五尺,加女墙六尺。
用人之力一百八十万。
直南立正门,冠以丽谯,卫以瓮城,东西二门如之。
环城纵出,楼橹相望。
凡为屋大小五十四区二百六十楹,其他守械称是。
王载墓志铭 北宋 · 丁宝臣
 出处:全宋文卷九三二
君讳字德舆泰州如皋人
曾祖裕、祖珣、父赟,不显于世。
君倜傥负气节,少以财雄于乡。
族人患其不得专有也,日图异居,君屡勉谕之,不听,因悉推与,无毫发顾惜,其后家亦饶裕。
乡之亲旧有无急难,必周之,惟恐小有不至。
爱其子,常厚礼延致士之贤者以为友师,而成就其材,士亦乐游其门。
娶黄氏,赠长兴县太君,生子惟清。
继娶徐氏,封仁寿县太君
生子惟熙,任屯田员外郎审刑院详议官,以文行为时闻人。
女三人,适人。
孙男三人:曰悫,曰愿,举进士
曰志,尚幼。
孙女四人。
景祐元年九月十一日卒于楚州盐城县之署,享年四十九。
至和二年十二月一日葬于泰州如皋县赤岸乡之原。
赠官至大理寺丞
铭曰:
人能以义胜其利欲之心而见于其行,及自顾无不足者,于世为难。
君之所为如此,而庆及于后世,亦其效也夫!
按:嘉庆《如皋县志》卷二○,嘉庆九年刊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