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苏源明唐 ? — 764
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并序。序内缺一字。) 唐 · 苏源明
天宝十二载七月辛丑东平太守扶风苏源明,觞濮阳太守清河崔公季重鲁郡太守陇西李公济南太守太原田公琦、济阳太守陇西李公倰于洄源亭,既尊封壤,乃密惠好。前此济阳以河堤之虞、夫役之弊,请南略我宿及中都。宿人讼其不便,源明请废济阳,以平阴长清济南,卢、东阿归我,阳谷濮阳,役均三邦,利倍二邑;不可,则分我寿西入濮阳,东入济阳中都北入于我。书贡阊阖,旨下陈留陈留太守王公,盛德帝俞,才美人与,自总连率,实惟澄清,□命属官湖城主簿王子说会五太守东平议,县乃不割,郡亦仍旧。已事修宴,姑以为别。若夫阶抱孤峤。轩飞庱潭。阻残暑于重林。递高秋于绝壑。其盘何有。臑鹿??奥羊。其俎何有。燔兔脍鲂。李下彫笼。冰之以寒水。爪割铦刃。巾之以疏纮。礼交乎上。当世高贤之相允。乐动乎下。前古中和之合作。抑抑焉。堂堂焉。奚一人之富有。而群后之缉熙也。司土庀舟以待。司功设袾以告。彻馔更服。陈羞洁尊。自洄源。起广泊。左拂蚕尾。右遵吾山。倒山?化岫于波际。指梁岑于林缺。移摇敝豁。瞑眇虚旷。太皞苗裔。可记任宿。伯禹山川。空流济汶。所遇多感。祇牢为欢。婥态目成以留客。嫭容色授以劝酒。繁丝疏管。纷尔自会。雅舞清唱。倏然同引。既醉。源明以手版扣舷而歌。歌阕。鸟兽闻之。低昂而相鸣。鱼鳖闻之。沿洄而或跃。兹官吏安次而不易。彼人庶乐业而不迁。喜之哉。乐之哉。字涡泊曰小洞庭盛集。五太守高宴云尔。
引用典故:冯夷
小洞庭兮牵方舟,风袅袅兮离平流。
牵方舟兮小洞庭,云微微兮连绝𡷨。
层澜壮兮缅以没,重岩转兮超以忽。
冯夷逝兮护轻桡,蛟龙行兮落增(一作中)潮。
泊中湖(一作潮)兮澹而闲,并曲溆兮怅而还。
适予手兮非予期,将解袂兮丛予思。
尚君子兮寿厥身,承明主兮忧斯人(史称废济阳,诗序县郡仍旧,或其初议云)
秋夜小洞庭离宴诗 唐 · 苏源明
源明东平太守国子司业须昌外尉袁广载酒于洄源亭,明日遂行,及夜留宴。会庄子若讷过归,相里子同袆过知魏,阳谷管城、青阳权衡二主簿在坐,皆故人也。彻馔新尊,移方舟中,有宿鼓,有汶簧,济上嫣然能歌者五六人共载,止洄源东柳门,入小洞庭。迟夷徬徨,眇缅旷样,流商杂徵,与长言者啾焉合引,潜鱼惊或跃,宿鸟飞复下,真嬉游之择耳。源明歌云云,曲阕,袁子曰:「君公行当挥翰右垣,岂止典胄米廪邪?广不敢受赐,独不念四三贤。」源明醉,曰:「所不与君子及四三同贤同恐惧安乐,有如秋水。」晨前而归,及醒,或说向之陈事。源明局局然笑曰:狂夫之言,不足罪也。乃志为序。
浮涨湖兮莽迢遥,川后礼兮扈予桡。
横增沃(一作没)兮蓬仙延,川后福兮易(一作翼)予舷(一作船)
月澄凝兮明空波,星磊落兮耿秋河。
夜既良兮酒且多,乐方作兮奈别何(右二诗,太和中天平节度使令狐楚立石,有文,题云:“自源明,时仅八十年,洄源亭涡泊,已迷其处矣。”文见集)
自举表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草莽臣某言。
臣实陋微。
素乏才业。
将遂长往。
守此无用。
天鉴孔明
泽覃幽僻。
伏奉今年正月五日制。
诣阙自举。
不次之私。
无限于物。
岂伊庸菲。
所当膺
伏惟开元神武皇帝陛下道密旒扆。
德孚天地。
忝在草木。
幸均雷雨。
朝夕微命。
虚受臣生。
偃卧穷薮。
知帝力
展义介邱。
肆觐偫后。
得列庶人之閒。
不在役夫之上。
王者能事。
邦家烈光。
耳未前闻。
目所毕睹。
载怀涵育。
无答造化。
孰谓圣恩。
曲贷岩壑。
顾惭庸近。
何阶对扬。
臣闻明主临下也。
务求才以自辅。
贤臣事上也。
当量能以自进。
臣才非令问。
誉寂乡党。
志尚庸寡。
理绝闻知。
县令臣柳国状臣于编户之中。
刺史绛谕臣以明制之意。
且臣山东一布衣耳。
升平之时
徵求之日。
非自察者。
难审其可。
苟欲避严令。
发困蒙。
心灵震越。
寝寐惊悸。
无任承恩喜跃之至。
谏幸东京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臣等今月四日及七日上言车驾幸东京不便。吁天而诉。
稽首而祈。竭诚不精。
留中不下。臣等自咎自毒。
若惛若狂。以为雨淫孟冬
霖积季秋。道路且泥。
甚不可一也。从春大旱。
方始秋苗。田农之閒。
十已耗半。方且敛穫。
犹未收入。先之以清道之役。
申之以祗顿之苦。水欲澄而挠之。
人欲静而棼之。甚不可二也。
臣等每立廊下。窃见旌旗之下。
尽是饿夫。执殳仆于行门者。
日见一二。市井之中。
半是馁人。或求食死于路傍者。
日见四五。甚不可三也。
奸人连墙。盗儿接栋。
磨砺以须陛下出尔。前麾凌于灞上
凶人肆于城中。御史大夫必不能愊而禦之。
甚不可四也。臣等伏料之。
殷鉴不远。近在天宝十五载季夏尔。
圣皇巡蜀后。大都内府财货。
朝臣富民资产。尽在道路之手。
有乘马驶驴入宣政紫宸殿者。扰乱如此。
一至于是。况陛下复二都有四海日浅。
钱谷满蓄不及曩时者。必为利而行。
此贼臣作计诱掖陛下而已。诗曰。
三星在罶。臣不胜呜咽。
为陛下痛之。宜速下诏书罢东幸。
不然。穷隶乐祸。
已扼腕尔。甚不可五也。
方今犯王畿者。河洛驿骚。
侮侯服者。江湖叛涣。
诗曰。中原有菽。
庶人采之。彼思明康楚元者。
采菽之庶人也。陛下何遽轻万乘而媒孽速成之邪。
甚不可六也。自河南北尽为盗境。
淮东江西又见修阻。王公已下。
未给廪禄。将士已来。
且支日月。陛下中官冗食。
不减往年。梨园杂伎。
有盛今日。陛下未得穆然高枕。
用此奚为。中官指使太常正乐外。
一切放归。仍给长牒。
勿事待郎。五六年后。
随事进退。今聚而仰给。
甚不可七也。司空李光弼能拔河阳
尚书王思礼应下晋原中丞卫伯玉劲卒接焉耆。
过析支。不日且至。
御史大夫元志压巫闾。临幽都
汝州刺史田南金乘阙口。遏二室。
扬州长史邓景山凌长淮。饩梁汴。
然而狂贼失身蹙于缑氏山。北不敢逾孟津
东不敢过罂子。只待反接耳。
陛下不坐而受之。而欲亲征。
徇一朝之怒。甚不可八也。
王者于天地神祇。第付之有司。
享之牲币则已。夫何求哉。
记曰。不祈土地。
今方士憃愚。巫祝淫渎。
妄有闲说。甚不可九也。
天子顺动。人皆幸之之谓幸。
人皆病之之谓不幸。不幸之谓虐。
臣等见陛下否而弗听。联伏赤墀之下。
顿颡流涕而出。陛下或容而免之。
或毁而罪之。凡百之臣。
如昌言于朝。有万之口。
必错谤于外。甚不可十也。
臣闻子不谏于父。且焉得为孝乎。
臣不诤于君。又焉得为忠乎。
不孝不忠。而苟荣冒禄。
圈牢之物不若也。臣等至贱。
不能委身圈牢之中。使樵夫共指而笑之。
不胜大愿。陛下留神元微。
养和淡泊。天下幸甚。
元包首传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传曰。理乱相糺。
质文相化。乱极则先乎太易
文弊则从乎巨包。圣人以遗也。
贤人以发也。始乎乾。
文之昭也以行。包起于坤。
质之用也以靖。行者所以动天下之务。
靖者所以默天下之机。太阴太阳
潜相贞也。少阴少阳。
潜相成也。荒𦬇莫默。
地之舆也。颠宀包盈。
天之冒也。仍而通之。
极乎三十六。全而劘之。
穷乎六十四。其旨微。
其体正。语其义。
则矗然而不诬。观其辞。
则夽然而不及。棿一以布气。
藏万以植言。斯道君子之几也夫。
至诚君之为也夫。于戏。
流于睿监。讲于太学
伏而惟之。使自怡之。
深而极之。使自测之。
归人于至和。示人以太璞已矣。
元包五行传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传曰。五行者。
阴阳之精气。造化之本源。
德赞三才。功济万物。
在乎天也。谓之五星。
据乎地也。谓之五岳行于人也。
谓之五材。若天无五星。
则辰宿错灭。地无五岳。
则山泽崩竭。人无五材。
则性命剿绝。故知天以五星为政。
地以五岳为镇。人以五材为用。
三正之立。五行所成也。
人者。上禀五星之气。
下居五岳之分。中受五材之助。
故天地之閒。惟人最灵。
则知人者五行之瑞。五行之秀。
是以包五藏。蕴五神。
全五体。备五事。
合而行之。有五德。
皆本于五行。然则色不以五行。
虽有离娄之明。不能定其文彩。
声不以五行。虽有师旷之聪。
不能定其音律。味不以五行。
虽有俞跗之术。不能定其性命。
气不以五行。虽有老聃之道。
不能定其嘘吸。言不以五行。
虽有尼父之德。不能定其词理。
历数不以五行。虽有重黎之算。
不能守其叙。阴阳不以五行。
虽有牺炎之圣。不能定其吉凶。
万物无不由五行以定。包者定也。
定之为义博矣哉。夫不定而视。
则五色乱于目矣。不定而听。
则五音乱于耳矣。不定而食。
则五味乱于口矣。故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鼻不定而吸。则不能理五气。
心不定而语。则不能敷五教。
志不定而行。则不能修五德。
身不定而动。则不能用五事。
夫有一不定。则人不畏。
有一不定。则人不信。
是以君子定其目而后视。定其耳而后听。
定其味而后食。定其气而后吸。
定其心而后语。定其志而后行。
定其身而后动。定其数而后算。
定其意而后占。故无失矣。
夫至人不占者。何以其定也。
占者所以定美恶。至人无恶。
占者所以定吉凶。至人无凶。
占者所以定休咎。至人无咎。
占者所以定嫌疑。至人无疑。
夫惟定矣。又何假于占哉。
元包说源 唐 · 苏源明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三
在昔哲王受明命。皆能变文质。
顺阴阳。大矣哉。
帝王之能事也。古者天生人而未树之以君。
上下交杂。品位纷错。
阴阳初分。文质未作。
庖牺之王天下也。画八卦定三才而一之。
质斯尚文之代也。自黄帝暨乎尧舜
垂衣裳而天下理。盖取诸乾。
则尚文也。取诸坤。
则尚质也。通其变而使民不倦。
神而化之。使人宜之。
是以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后夏有连山。殷有归藏。
周有周易。皆卦次不同。
而算术各异。斯文质之更变也。
仲尼有言。其或继周者。
虽百世可知也。斯则百王不易之道明矣。
自兹以降。代历千祀。
人非一性。穷奢极丽。
饫欲厌心。不能正本澄源。
反文归质。若河倾海覆。
汎滥平陆。流荡无依。
迄至今日而莫之变也。夫王者之有天下。
必改正朔。易服色。
以其既往者废。将来者兴。
是以三皇之王。五帝之理。
乐不相沿。礼不相袭。
且物极则反。理有固然。
文质之体。其将变矣。
哲人观象立言。垂范作则。
将以究索厥理。匡赞皇极。
推吉凶于卦象。陈理乱于邦家。
广论易道。冀裨帝业。
盖时尚质之书也。呜呼。
采世人之订。述作者之意焉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