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李渤中唐 773 — 831
留别南溪二首(一作别南溪二首 二)。(一作李涉诗) 其一 中唐 · 李渤
七言绝句 押灰韵
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
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其二
七言绝句 押微韵
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
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桂林叹雁 中唐 · 李渤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
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
南溪 中唐 · 李渤
 押词韵第十七部
桂水漓山,右汇阳江,数里馀得南溪口。溪左屏外崖巘,斗丽争高,其孕翠曳烟,逦迤如画。左连幽墅,园田鸡犬,疑非人间。溯流数百步至岩,岩下有湾壤沮洳,因导为新泉。山有二洞九室,西南曰白龙洞,横透巽维,蜕骨如玉;西北曰玄岩洞,曲通坎隅,晴眺漓水。玄岩之上曰丹室,白龙之右曰夕室,巽维北,梯险至仙窟。北又有石室,参差呀豁,延景宿云。其洞室并乳溜凝化,诡势奇状,俯而察之,如伞如軬,如栾栌支撑,如莲蔓藻井。左睨右瞰,似帘似帏,似松偃袅,似海荡云惊,其玉池井岚飙回遝交错,迷不可纪。从夕室,梁溪向郭,四里而近,去衢二百步而遥。余获之,自贺若获荆璆与蛇珠焉。亦疑夫大舜游此而忘归矣。遂命发潜敞深,隥危宅胜,既翼之以亭榭,又韵之以,似宴方丈,如升瑶台,丽如也,畅如也,以溪在郡南,因目为南溪,兼赋诗十韵以志之。宝历二年三月七日叙。诗:
引用典故:浮丘翁
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
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
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
窈窕去未穷,环回势难极。
玉池似无水,玄井昏不测。
仙户掩复开,乳膏凝更滴。
丹砂有遗址,石径无留迹。
南眺苍梧云,北望洞庭客。
萧条风烟外,爽朗形神寂。
若值浮丘,从此谢尘役
喜弟淑再至为长歌(第六句缺四字) 中唐 · 李渤
引用典故:流萤 彭泽菊 社客 映雪 孙吴 卫霍
前年别时秋九月白露吹霜金吹烈。
离鸿一别影初分,泪袖双挥心哽咽。
别来几度得音书,南岳知□□□□。
庐山峨峨倚天碧,捧排空崖千万尺。
社榜长题高士名,食堂每记云山迹。
我本开云此山住,偶为名利相萦误。
自负心机四十年,羞闻社客山中篇。
忧时魂梦忆归路,觉来疑在林中眠。
昨日亭前乌鹊喜,果得今朝尔来此。
吾吟行路五十篇,尽说江南数千里。
自怜兄弟今五人,共萦儒素家尚贫。
虽然廪饩各不一,就中总免拘常伦。
长兄年少曾落托,拔剑沙场随卫霍
口里虽谭周孔文,怀中不舍孙吴略。
次兄一生能苦节,夏聚流萤映雪
非论疾恶志如霜,更觉临泉心似铁。
第三之兄更奇异,昂昂独负青云志
下看金玉不如泥,肯道王侯身可贵。
却愁清逸不干时,高踪大器无人知。
倘逢感激许然诺,必能万古留清规。
念尔年来方二十,夙夜孜孜能独立。
卷中笔落星汉摇,洞里丹灵鬼神泣。
嗟余流浪心最狂,十年学剑逢时康。
心中不解事拘束,世间谈笑多相妨。
广海青山殊未足,逢著高楼还醉宿。
朝走安公枥上驹,暮伦陶令篱边
近来诗思殊无况,苦被时流不相放。
云腾浪走势未衰,鹤膝蜂腰岂能障。
送尔为文殊不识,贵从一一传胸臆。
若到湖南见紫霄,会须待我同攀陟。
上封事表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臣渤言。臣伏见今月一日赦。
闻中外僚例应有策略可济时者。悉许上陈。
无有所隐。臣窃以陛下登极已来。
擢自岩野者。惟一人而已。
臣感殊奖。不合私身。
身既不私。岂宜爱死。
若臣者。得死于义。
则荣于生远矣。以元和九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奏平贼三术。
并皆请不舍元济。其上是感。
其次是守。其下是战。
又言感不成不失为守。守不成不失为战。
此求庙战。为陛下万全之谋也。
其直言必战者。是见无礼于君。
如鹰鹯之逐鸟雀。奋不顾身。
真陛下义勇之臣也。昔汉代先零羌反。
赵充国守屯田。辛武贤请讨袭。
宣帝两行之。虽各成本功。
岂如陛下雄迈独断。竟斩灭凶虏。
则微臣前者上言。为国之道也。
今扫清淮西。是陛下之圣也。
社稷之福也。臣独不胜恳款。
愿朝廷增修德政。以享外宁之功。
辄复自忘幽朴。远献刍言。
冀以尘露。少裨海岳。
窃以陛下天纵生知。又嗜学不倦。
故臣敢依托经史。敷陈下情。
特乞圣慈容其迂繁。曲赐终览。
则疏退小臣。死骨不朽矣。
臣某中谢。臣昔负薪。
偷暇读书。至周礼见春官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
楚灵王所谓三坟五典是也。书叙又云。
三坟言大道也。五典言常道也。
然则三五之君。君之至者矣。
臣曾学易。见三皇之道。
加之以书。见五帝之德。
加之以诗礼。见三王之仁。
加之以春秋。见五霸之义。
寻战国策。极于隋史。
见沿代得失。参以百家。
统以九流。又遗其繁华。
摭其精实。收视黜听。
顺其所自。故游涉中理也。
髣髴三皇之化。自冥于天。
法道者。不疾而速。
不行而至。范围天地。
曲成万物。易称先天而天不违。
又云。鼓万物不与圣人同忧。
是三皇在上。至朴未散。
天下大同。无思无为。
逍遥而已。五帝之教。
自冥于地。地则天者。
其德广运。乃圣乃神。
乃武乃文。书曰。
天聪明自我人聪明。天明畏自我人明威。
孔子曰。唯天为大。
唯尧则之是也。五帝在上。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百姓不知。其德至矣。
三王之政。自冥于仁。
仁效地者。不识不知。
无思不服。本以六德六行。
文以五礼五乐。孔子曰。
以仁理人。又曰。
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是也。
三王在上。上仁下义。
仁义相感。天下太和。
故行苇天保之诗作。成康袭政。
刑措四十年。至于五霸。
力义统盟。功过糅駮。
伤坏王猷。秦政贼隳周法。
刬去井田。残蚀六国。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
二世而亡。汉高帝宽仁大度。
与人同利。任能使。
善听纳。竟甸万国。
孔子曰。其或继周者。
虽百代可知也。彼萧曹辈。
生于秦。长于秦。
习于秦。惑于秦。
不尽刷秦恶。特见制度。
与夫三代联辉。此其未至也。
然皆根于忠朴与清静。其世代长久者亦在此。
文帝躬约素德。罢搆露台。
千里马。熙然与刑措无异。
贾谊尚以为皇号甚美。论德不称。
岂非兼以造程裁范。未抵大中欤。
景武昭宣。亦各有美。
皆以乐贤从谏。风流无穷。
元成哀平。过有轻重。
皆以黜贤嬖佞。稔謺亡国。
光武皇帝白水。乘旧德。
贼莽百万。且溃且溺。
又平赤眉铜马陇蜀诸寇。非项氏等夷。
其佐命与三杰亦异。挍其武踪。
功次高祖。若乃稽古宅周。
勋臣寿。儒学光。
教化浃洽。躬践理平。
自牧以谦。自勤以劳。
兢兢若不及。过矣无次也。
明帝孝思。敦九族。
旰食以达幽枉。无倖私。
无矜色。章帝性仁厚。
行春令。建胎养法。
赋贫人以苑地。和帝抑符瑞。
省贡献。有明章馀风。
洛都之令主。自殇已下。
不足徵也。桓灵不道。
偫丑侵政。诛灭贤俊。
流毒蒸人。鬻官于朝。
列肆于内。偫盗大起。
腥闻在上。赤帝之祚。
其亡也忽焉。蜀先主任托孔明
有仁人风烈。魏文帝席父业。
擅妄大言。轻议舜禹。
摧末疏本。其昏塞剧矣。
然灾眚罪已。罢劾三公
终制省薄。亦足称也。
此外无他胜略。继以荒允邻豪。
敌臣奸雄。延数代而亡。
实为幸矣。晋武承三叶权力。
通一淮海。焚怪服。
让泥金。容刘毅直辞。
辉光蔼然。然违钦言峤议。
使黼衣左衽。数百年华风不振者罪圬(疑)矣。
南北分朝。质文术背。
造邦者挺雄才。骋奇算。
约之以勤俭。必有夏吕之功焉。
残国者皆淫逸其心。猜毒溺私。
移之以务禽奢奔。必有共鲧之败焉。
嗣主善恶紊駮。三者拟诸二汉。
凶或逾之。美不及者也。
大槩吴风巧。其失也浮。
虏俗愚。其失也鄙滞。
名不胜质。故陈灭于隋。
汉世祖帝陇蜀。更诏以书。
贵服其心。耻以虚为胜也。
何以造以岛夷索虏相济。得不愧颜于让畔通乐乎。
自隋没唐祚。十一
向二百年矣。革土垂号。
亚姬敌刘。但房杜病同萧曹。
祖述秦汉。宪章周隋。
使周邵得擅美于前代者。龟玉毁于椟中矣。
元宗中兴。崇敏璟直。
敏未达。直不深。
皆辅理名才。不宜责以经国也。
李林甫元载媚君以佞谀。迷君以嗜好。
引同诛异。封其邪志。
致逆羯启衅。燎原不灭者。
非二子而谁。异代同𠌤。
共污三纪。遂使朝多忌讳。
俗尚苟容。波惊云挠。
荡动未息。易曰。
通其变。使人不倦。
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穷则变。变则通。
通则久。自天祐之。
吉无不利。窃闻至德以来。
天下常思太平。君臣之心。
非不恳切。迄于今来未称者。
是人倦而不知变。虽君侪尧禹。
臣越伊周。诏如尚书典诰。
日下既不行之。行之亦何由得通且久乎。
易曰。化而裁之存乎变。
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
存乎德行。天祚圣唐。
以变通之。数遗陛下。
顺而革之。则悠久大历。
必自此而更始矣。臣观前代嗣
功未有如陛下今日之盛也。宜乘今戮淮寇之势。
以德制恒兖。则恩威兼畅矣。
恩威兼畅。而又加之以舍小过举贤才。
则陛下虽欲让太平之勋美。臣知必不得明矣。
伏望廓开圣德。以拨乱意自兼。
剧秦灭政。志于炎昊间。
再造鸿业。与天地惟新。
驰之于无穷。昔舜禹以匹夫宅四海。
其烈如彼。今圣代以五朝营太平。
其难如此。臣又窃闻之。
陛下使工伎必能。是不欲其两伤也。
如此推而进之。则建皇极。
致雍熙。如指诸掌乎。
臣疑宰相公卿蕴其略。但启沃之次第未及。
使陛下翘思文武。凝望殷汤。
主忧臣辱。孰不愤叹。
今陛下蹈道据德。安仁存义。
则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之美兼矣。与人同利。
从谏如流。尚约素。
斥珍奇。则汉高孝文之美兼矣。
尊儒学。兢兢若不及。
幽枉必达。无倖私。
无矜色。则光武孝明之美兼矣。
任托不惑。容受直言。
蜀先主晋武之美兼矣。约以高祖太宗之善训。
贯以陛下之明圣。总萃前美。
混论消息。融而为至德。
发而为元化。以王道为尺。
以大中为刀。度时之宜。
裁酌古今。引知荡冤。
驱末还本。正六官
叙九畴。举王制。
仿月令。调兵食。
崇孝悌。敦九族。
辟谏路。显儒学。
退文华。黜选举。
复俊造。定四人。
省道释。明刑以行令。
理兵以禦戎。然后经之以礼乐。
纬之以道德。推诚信以化之。
播风雅以畅之。坐明堂。
登灵台。休息乎祥气之间。
陛下袭羲轩于上。公卿侪稷契于中。
黎元欢鼓腹于下。挹甘露。
醴泉。禽畜四灵。
不为难矣。臣愚寡闻。
不识远大。伏望下宰相公卿大夫议之。
如瞽言可采。伏乞搜岩封野。
博引海内巨儒耆德元识明断之士。大开学馆。
与朝贤参讲。令其稽古应时。
据经更俗。仍使切磋周洽
复出精义。重作制度。
使合乎宣父继周之旨。夫正气振。
彼承家鼠寇。戎狄裔夷。
若槁叶迎霜。轻冰涉暑。
瞥然已去。閒然已亡。
固不足尘于圣虑矣。今臣谨竭管见。
献五事如后。是非疏密。
悬在天鉴。蕞尔昏塞。
何能自分。若乃沿革次第。
时政所切。伏计宰辅必已详奏。
亦不敢更言。臣今幸生圣代。
又曾谬处谏垣。逢中兴将启之期。
太平必成之术。实惧不言为罪也。
狂瞽微臣。不胜感恩中愤之过。
谨勒祇承人某奉表被露丹恳以闻。臣渤诚惶诚恐。
处理投匦人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应进状人论事。大者请分析闻奏。
次者请申中书门下。小者请各牒诸司
诸司若处理不当。复来投匦者。
即请具事繇闻奏。如投匦人有欺枉。
责问得情状。请本罪之外。
更加一等。又宝应元年六月敕。
如有告密人登时进状。分付金吾留身待进止。
今缘匦院无械系之具。忽虑凶暴之徒。
难以理制。请勒安福门司领付金吾仗留身。
然后牒送御史台京兆府。冀绝凶人喧竞。
论只日视事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事君之义。
有犯无隐。
陈诚启沃。
不必择辰。
今偫臣敷奏。
乃候只日。
是毕岁臣下睹天颜献可否者能几何。
考校京官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宰臣萧俛段文昌崔植等。当陛下君临之初。
首任宰相。安危理乱。
决在此时。况陛下思天下和平。
敬大臣礼切。固未有昵比左右。
侈满自贤之心。而宰相之权。
宰相之事。陛下一以付之。
实宣化理千载一遇之时也。此时若失。
恐更无时。而等上不能推至公。
申炯戒。陈先王道德以沃君心。
又不能正色匪躬。振举旧法。
复百司之本。则教化不立矣。
臣闻政之废兴。在于赏罚。
等作相已来。未闻奖一人德义举守官奉公者。
使天下在官之徒有所劝。又不能黜一人职事不理持禄养交者。
使尸禄之徒有所惧。如是则刑法不立矣。
邪正莫辨。混然无章。
教化不行。赏罚不设。
天下之事。复何望哉。
一昨陛下畋游幸骊山宰相翰林学士是陛下股肱心腹。
宜皆知之。等不能先事未形。
忘躯恳谏。而使陛下有忽谏之名。
流于史册。是陷君于过也。
孔子曰。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等言不行计不从。须奉身疾退。
不宜尸素于化源。进退戾也。
何所避辞。其萧俛段文昌崔植三人并翰林学士杜元㯋等。
并请赐考中下。御史大夫李绛左散骑常侍张惟素右散骑常侍李益等。
谏幸骊山郑覃等谏畋游。
是皆恐陛下行幸道途渐远。自此恣情无度。
又思马有衔橛不测之变。风寒生疾之忧。
急奏无所诣。国玺委妇人中倖之手。
等能率御史继以两省官大谏于朝。有恳激事君之礼。
可以诫无言者。其李绛张惟素李益三人。
请赐上下考外。特与迁官。
以彰陛下优忠赏谏之美。其崔元略供奉官之首。
合考上下。缘与于翚上下考。
于翚以犯赃处死。准令须降。
请赐考中中。大理卿许季同任使于翚韦道冲韦正牧。
皆以犯赃。或左降。
或处死。合考中下。
然顷陷刘辟之乱。弃家归朝。
忠节明著。今宜以功补过。
请赐考中中。少府监裴通职事修举。
合考中上。以其请追封所生母而舍嫡母。
是明罔于君。幽欺其先。
请赐考中下。伏以昔者宰夫入寝。
擅饮师旷李调。今愚臣守官。
请书宰相翰林学士中下考。上爱圣运。
下振颓纲。故臣惧不言之为罪。
不惧言之为罪也。今其三品官考。
伏缘限在今月内进。辄先具如前。
四品已下官。续具条疏闻奏。
谏晏朝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今日入阁。
陛下不时见偫臣。
偫臣皆布路跛倚。
夫跛倚形诸外。
则忧思积诸内。
忧倦既积。
灾衅必生。
小则为旱为孽。
大则为兵为乱。
礼三谏不听则逃之。
陛下新即位。
臣至三谏。
恐危及社稷也。
奏请停徵久远逋悬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伏奉诏敕云。
度支使所奏。
令臣设计。
徵填当州贞元二年逃户所欠钱四千四百二十贯。
当州管田二千一百九十七顷。
今已旱死一千九百顷有馀。
若更勒徇度支使所为。
必惧史官书陛下于大旱中徵三十六年前逋悬。
臣任刺史
罪无所逃。
臣既上不副圣情。
下不忍鞭笞黎庶。
不敢轻。
持符印。
特乞放臣归田。
论中人击崔发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县令不合曳中人。
中人不合殴御囚。
其罪一也。
县令所犯在恩前。
中人所犯在恩后。
中人横暴。
一至于此。
是朝廷驯致使然。
若不早正刑书
臣恐四夷之人。
及藩镇奏事。
传道此语。
则慢易之心萌矣。
请免渭南摊征逃户赋税疏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臣自出使。
力求利病。
窃知渭南县长源乡本有四百户。
今才四十馀户。
阌乡县本有三千户。
今才有一千馀户。
其他州县。
大略相似。
其弊所自。
起于摊逃。
约十家内有一家逃亡。
即摊赋税使九家共出。
税额长定。
有逃即摊。
似投石井中。
不到底不止。
摊逃之弊。
户不尽不休。
此皆聚敛之臣。
竞剥下以奉上。
惟思竭泽。
不虑无鱼。
伏乞诏书绝其摊逃。
以见在户家产钱数为定。
其馀有欠。
特恩免之。
计不数年。
人必归于农矣。
夫农者国之本。
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
若不由此而云太平者。
是佞邪之臣也。
伏乞陛下察而逐之。
桂州举前容管经略使严公素自代状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右。臣伏准建中元年正月五日制。
观察使后三日举一人自代者。前件官曾任容管经略使
行朝廷威恩。得蛮夷畏爱。
可以备方隅之任。总廉察之权。
使其处臣之官。代臣之职。
必能犷悍柔服。溪洞乂安。
伏乞圣慈允臣所荐。臣某不任诚恳之至。
奏桂管常平义仓状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臣伏详敕文。本救荒歉。
忽有危切。贵及其时。
当州去京往来万里。奏回方给。
岂及饥人。臣请所管忽遇灾荒。
量事赈贷讫。续分析闻奏。
庶使远人速活。圣泽遐流。
臣之所管。僻在岭外。
迫以山贼。人尤难理。
若令数改。必困蟊食。
常平义仓。本救灾害。
向为歉沴。擢臣处之方镇。
臣宜竭力上答皇明。伏乞圣恩允臣所奏。
庶使皇灵远被。犷俗知恩。
石钟山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水经云。
彭蠡之口。
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
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响若洪钟。
因受其称。
有幽栖者。
寻纶东湖
沿澜穷此。
遂跻崖穿洞。
访其遗踪。
次于南隅。
忽遇双石。
欹枕潭际。
影沦波中。
询诸水滨。
乃曰石钟也。
有铜铁之异焉。
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声清越。
枹止响腾。
馀韵徐歇。
若非潭滋其山。
山涵其英。
联气凝质。
发为至灵。
不然。
则安能产兹奇石乎。
乃知山仍石名旧矣。
善长之论。
则濒流庶峰。
皆可以斯名冠之。
聊刊前谬。
留遗将来。
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
白鹿先生记。
真系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今道门以经箓授受。所自来远矣。
其昭彰尤著。使缙绅先生不惑者。
晋兴宁乙丑岁。众真降授于杨君。
杨君授许君。许君授子元文。
元文付经于马朗。景和乙已岁。
敕取经入华林园明帝登极。
殳季真启还私廨。简寂陆君南下。
立崇虚馆。真经尽归于馆。
桉黄素方因缘值经。准法奉修。
亦同师授。其陆君之教。
杨许之冑也。陆授孙君。
孙君授陶君。陶君搜摭许令之遗经略尽矣。
陶授王君。王君又从宗道先生得诸胜诀。
云经法秘典。大备于王矣。
王授潘君。潘君授司马君。
司马君授李君。李君至于杨君。
十三世矣。杨许并越汉登真。
许令亦终获度世。马殳幸会而不业。
自陆君已降。则帝者无不趋其风矣。
此皆史有明文。或遗迹可访。
又世世从事于斯者。其支裔焉。
且知理而不知神。非长生之士也。
超理入神。混合于气。
无为而无不为者。我真宗之道也。
道无否泰。教有通塞。
塞而通之者。存乎其人。
故予述真系。传其同源分派者。
录名仙籍。不缉于此。
时贞元乙酉岁七月二十一日。于庐山白鹿洞栖真堂中述。
少室仙伯王君碑铭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少室山天标中气。
吐颍浸洛。
潜㔩神洞。
别辉日月。
为灵人正府。
府有伯。
太清正中莅之。
故刘北台光其前。
王法主袭其后。
法主琅琊人
讳远知
扬子昙选(一作昙首子。
母丁。
感凤化胎。
年七岁。
日识万言。
华阳
师陶宏景臧矜。
镞羽元业。
遂能精融道数。
弛张化机。
降真易髭。
延窦氏殂魄。
疑其统天与真宰为徒矣。
涉陈越隋。
暨我唐皆宗之。
语门弟子潘师正曰。
吾被署少室仙伯。
沐浴加冠衣而化。
享龄一百二十六。
高宗追赠太中大夫
谥升真先生
阐道也。
贞元癸未
鄙人至自庐岳
栖托㶏溪。
牵萝践危。
深入丹窟。
漱挹璚水。
感仙储洛游。
礼空投诚。
铭辞于石。
铭曰。
道结元气。
神机真精。
玉膏金芝
凝质自灵。
迹散霞岫。
思激霜飙。
浮邱往矣。
光尘寂寥。
茅山贞白先生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吴荆牧陶浚七代孙名宏景字通明
丹阳秣陵人也。
初娠。
母梦日精在怀。
并二天人降。
手执香炉。
觉语左右曰。
当孕男。
人非凡人。
亦恐无后。
及生标异。
幼而聪识。
成而博达。
因读神仙传。
便有乘云驭龙之志。
年十七。
江敩褚炫刘俣宋升明四友
历数王侍读
皆总记室
笺疏精丽。
为时所重师法。
及清溪宫成献颂。
宣旨褒赞。
兼欲刻石。
王俭议异乃止。
年二十馀服道。
后就兴世孙先生咨禀经法。
精行道要。
殆通幽洞微。
奉朝请
乃拜表解职。
答诏优叹。
赐与甚厚。
公卿祖之征虏亭。
供帐甚盛。
咸云自齐以来。
未有斯事。
遂入茅山
又得杨许真书。
遂登岩造静。
自称华阳隐居
书疏亦如此代名。
特爱松风。
庭院皆植。
每闻其响。
便欣然而乐。
明帝欲迎往蒋山。
恳辞得止。
然敕命饷赉。
恒为烦剧。
乃造三层楼。
先生居其上。
弟子居中。
接宾于其下。
令一小竖传度而已。
潜光隐曜。
内修秘密。
深诚所诣。
远属霞人。
可谓感而遂通者也。
身长七尺八寸。
为性圆通谦谨。
心如明镜。
遇物斯应。
少忧戚。
无嫉竞。
灭喜怒。
澹哀乐。
或有形于言迹者。
是显事广物。
深慕张良之为人。
率任轻虚。
飘飘然恒有云霞气。
其所修为。
皆自得于心。
非傍识能及。
尤长于铨正伪谬。
地理历算
文不空发。
成即为体。
造浑天仪。
转之与天相会。
其纂真诰隐诀。
老子等书二百馀卷。
至永元二年
深托向晦。
梁武帝革命。
议国号未定。
先生乃引诸谶。
记梁是应运之符。
又择郊禅日。
灵验昭著。
敕使入山。
宣旨酬谢。
既早与之游。
自此之后。
动静必报。
先生既得秘诀。
以为神丹可成。
恒苦无药。
皆给之。
又手敕咨迓。
先生画两牛。
一牛散放于水草之间。
一牛著金笼头。
有人执绳。
以杖驱之。
笑曰。
此人无所求。
欲效曳尾龟
岂有可致之理。
时有大事。
无不前已奏陈。
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大通献刀二。
一名善胜
二名成胜。
为佳宝。
金楼子云。
于隐士重陶贞白
士大夫重周宏正。
其于义理。
精博无穷。
亦一时名士也。
先生常作诗云。
夷甫任散诞。
平叔坐谈空。
不信朝阳殿。
化作单于宫。
其时人事竞谈元理
不习武事。
侯景之难。
并如所言。
大同二年告化。
时年八十五。
颜色不变。
屈伸如常。
屋中香气。
积日不散。
诏赠中散大夫
谥曰贞白先生
仍遣舍人监护丧事。
弟子数十人。
王远知陆逸冲称上足焉。
茅山真人杨君传 中唐 · 李渤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真人姓杨名羲。晋咸和五年九月
生于句容。似吴人
洁白美姿容。善言笑。
攻书好学。该涉经史。
性渊懿沈厚。幼而通灵。
与二许皂结神明之交(二许映与穆)。思元荐于相王。
用为公府舍人。以永和初受中黄制虎豹法。
六年又就刘璞传灵符魏夫人长子也)。君渊沈应感。
虚抱自得。若燥湿之引水火。
冥默幽欻。相袭无朕矣。
年三十六。以兴宁乙丑岁
众真降授。有若上相青童君太虚真人赤君上宰西城王君太元真人清灵裴真人桐柏王真人紫阳周真人中茅君小茅君范中候荀中候紫元夫南岳夫人右英夫人紫微夫人九华安妃昭灵夫人中候夫人。
莫不霓旌暗曳。神辔潜竦。
纷纷属乎烟霄。沦踪收于俗蹊。
宴声金响。于君月无旷日。
岁不虚矣。君师魏夫人。
俪九华而朋于诸真。故安妃云。
明君受质虚閒。秘构玉朗。
渊高流。清响金宫。
必高佐四辅承制圣君。
主察阴阳之和气。为吴越鬼神之君。
后二十二年。将乘龙驾云。
白日升天。今若不耐风火之烟。
可寻剑解。作告终之术也。
真诰算以太元十二年丙戌去世。弟子许翙
先师告父穆。亦因君偶真。
故许氏九人。虽道庆自先。
数至神发。如尘鉴凝照。
莹之功。并归于君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