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僧昙域唐末至五代
宿郑谏议山居 唐末至五代 · 昙域
五言律诗 押删韵
堂开星斗边,大谏采薇还。
禽隐石中树,月生池上山。
凉风吹咏思,幽语隔禅关。
莫拟归城计,终妨此地闲。
赠岛云禅师 唐末至五代 · 昙域
五言律诗 押支韵
远庵枯叶满,群鹿亦相随。
顶骨生新发,庭松长旧枝。
禅高太白月,行出祖师碑。
乱后潜来此,南人总不知。
怀齐己 唐末至五代 · 昙域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引用典故:支遁
鬓髯秋景两苍苍,静对茅斋一炷香。
病后身心俱澹泊,老来朋友半凋伤。
峨眉山色侵云直,巫峡滩声入夜长。
犹喜深交有支遁,时时音信到松房。
禅月集序 唐末至五代 · 僧昙域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先师名贯休字德隐
婺州兰溪县登高里人也。俗姓姜氏
家传儒素。代继簪裾。
少小之时。便归觉路。
于安和寺请圆贞长老和尚为师。日念法华经一千字。
数月之内。念毕兹经。
先师与邻院童子法号处默偕年十馀岁。同时发心念经。
每于精修之暇。更相唱和。
渐至十五六岁。诗名益著。
远近皆闻。年二十岁。
受具足戒。后于洪州开元寺听法华经。
不数年间。亲敷法座。
广演斯文。迩后兼讲起信论。
可谓三冬涉学。百舍求师。
寻妙旨于未传。起微言于将绝。
于时江表士庶。无不钦风。
年齿渐高。属天下丧乱。
处默和尚谓师曰。吾师抱不羁之才。
怀自然之道。时不与我。
能无伤哉。复为先师曰。
分袂无血泪。望处空阑干。
后隐南岳□□不□先聃为备者曰。吾闻岷峨异境。
山水幽奇。四海骚然。
一方无事。遂乃过洞庭
渚宫。历白帝
旋闻大蜀开基创业。奄有坤维。
叹曰。不有君子。
宁能国乎。遂达大国。
进上先皇帝诗。其略曰。
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
高祖礼待。膝之前席。
过秦主待道安之礼。踰赵王迎图澄之仪。
特修禅宇。恳请住持。
寻赐师号曰禅月大师。曲加存恤。
优异殊常。十年以来。
迥承天眷。无何。
壬申岁十二月。召门人谓曰。
古人有言曰。地为床兮天为盖。
物何小兮物何大。苟惬心兮自欣泰。
身与名兮何足赖。吾之治世。
亦何久邪。然吾启手足。
曾无愧心。汝等以吾平生。
事之以俭。可于王城外。
藉之以草。覆之以纸。
而藏之。慎勿动众而厚葬焉。
言讫。奄然而绝息。
遂具表闻天。先帝蹙然久之。
乃命所司。备一期葬事。
于时在城士庶。无不悲伤。
昙域遂以先师遗言上奏。请以薄葬之礼。
帝曰。朕治命可行焉。
敕命四众共助葬仪。特竖灵塔。
敕谥白莲之塔。以癸酉年三月十七日
成都北门外十馀里。置塔之所。
地号升仙。葬事既周。
哀制斯毕。暇日或勋贤见访。
或朝客见寻。或有念先师一篇两篇。
或记三句五句。或未闲深旨。
或不晓根源。众请昙域编集前后所制歌诗文赞。
日有见问。不暇枝梧。
遂寻检藁草。及暗记忆者。
约一千首。乃雕刻成部。
题号禅月集。昙域虽承师训。
艺学无闻。曾奉告言。
辄直序事。时大蜀乾德五年癸未岁十二月十五日序。
禅月集后序 唐末至五代 · 僧昙域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二
唐翰林学士兵部侍郎吴融请为叙。
师长谓吾门人曰。
吴公文藻瞻逸。
学海渊深。
或以揖让周旋□待矣。
或以文害辞。
或以辞害志。
或以诞饰饶借。
则殊不解我意也。
子可于余所著之末。
仰重序之。
昙域乃稽颡而言曰。
语云。
子疾病。
子路欲使门人为臣。
子曰。
欺天乎。
昙域小子。
何敢叙焉。
师曰。
子不知皆孔子弟子。
记诸善言。
以成其书。
况吾常酷于兹。
心剿形瘵。
访奇稽古。
慰以大道。
眷然皓首。
岂为贾其声耶。
且吾昔在吴越间。
靡所济集。
聊欲系志于翰墨。
得以乱思。
不慭遗老矣。
子无辞焉。
但当吾意。
而言之。
然又不可以过之。
乐天长吉似之矣。
吾若与骚人同时。
即知殊不相屈耳。
直言之。
无相辱也。
昙域逊让不暇。
力而叙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