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张柬之初唐 625 — 706
出塞 初唐 · 张柬之
五言排律 押阳韵
引用典故:谷蠡 郅支
侠客重恩光,骢马饰金装。
瞥闻传羽檄,驰突救边荒。
歙野山川动,嚣天旌旆扬。
吴钩明似月,楚剑利如霜。
电断冲胡塞,风飞出洛阳
转战磨笄俗,横行戴斗乡。
手擒郅支长,面缚谷蠡
将军占太白,小妇怨流黄。
騕袅青丝骑,娉婷红粉妆。
三春莺度曲,八月雁成行。
谁堪坐愁思,罗袖拂空床。
与国贤良夜歌二首 其一 初唐 · 张柬之
引用典故:倾国
柳台临新堰,楼堞相重复。
窈窕凤皇姝,倾城复倾国
其二
 押灰韵
杏间花照灼,楼上月裴回。
带娇移玉柱,含笑捧金杯。
相和歌辞 大堤曲(一作大堤曲) 初唐 · 张柬之
 押语韵
南国多佳人,莫若大堤女。
玉床翠羽帐,宝袜莲花炬。
魂处自(一作在)目成,色授开心许。
迢迢不可见,日暮空愁予。
杂曲歌辞 东飞伯劳(一作东飞伯劳歌) 初唐 · 张柬之
引用典故:姮娥
青田白鹤丹山凤,婺女姮娥两相送。
谁家绝世绮帐前,艳粉芳脂映宝钿
窈窕玉堂褰翠幕,参差绣户悬珠箔。
绝世三五爱红妆,冶袖长裾兰麝香。
春去花枝俄易改,可叹年光不相待。
请罢姚州屯戌表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臣某言。
臣伏闻姚州者。
哀牢之旧国。
绝域荒外。
山高水深。
自生人以来。
洎于后汉
不与中国交通。
前汉唐蒙夜郎填笮。
哀牢不附。
至光武末年
始请内属。
汉置永昌郡以统理之。
乃收其盐布毡罽之税。
以利中土。
其国西通大秦
南通交趾
奇珍异宝。
进贡岁时不阙。
刘备据有巴蜀。
常以甲兵不充。
死。
诸葛亮五月渡泸
收其金银盐布。
以益军储。
使张伯岐选其劲卒利兵。
以增武备。
故蜀志称自南征之后。
国以富饶。
甲兵充足。
由此言之。
则前代置郡。
其利颇深。
今盐布之税不供。
珍奇之贡不入。
戈戟之用。
不实于戎行。
賨货之资。
不输于大国。
而空竭府库。
驱率平人。
受役蛮夷。
肝脑涂地。
臣窃为国家惜之。
昔汉以得利既多。
博南山。
兰仓水。
更置博南哀牢二县。
人愁怨。
行者作歌曰。
博南
越兰津。
兰仓
为他人。
盖讥汉贪珍奇盐布之利。
而为蛮夷之所驱役也。
汉获其利。
人且怨歌。
今减耗国储。
费用日广。
而使陛下之赤子。
身膏野草。
骸骨不归。
老母幼子。
哀号望祭于千里之外。
于国家无丝发之利。
在百姓受终身之酷。
臣窃为国家痛之。
往者诸葛亮破南中。
使其渠率自相统领
不置汉官。
亦不留兵镇守。
人问其故。
言置官留兵。
有三不易。
大率以置官夷汉杂居。
猜嫌必起。
留兵运粮。
为患更重。
忽若反叛。
劳费更多。
但粗设纪纲。
自然安定
臣窃以亮之此策。
妙得羁縻蛮夷之术。
今姚府所置之官。
既无安边靖寇之心。
又无且纵且擒之技。
惟知诡谋狡算。
恣情割剥。
贪叨劫略。
积以为常。
扇动酋渠。
遣成朋党。
折支谄笑。
取媚蛮夷。
拜跪趋伏。
无复惭耻。
提挈子弟。
唱引凶愚。
众会蒲博。
一掷累万。
剑南逋逃。
中原亡命。
有二千馀户。
见散在彼。
专以掠夺为业。
姚州龙朔中武陵县主簿石子仁奏置之后。
长史李孝让辛文协并为偫蛮所杀。
前朝遣郎将赵武贵讨击。
贵及兵。
应时破败。
噍类无遗。
又使将军李义总等往征。
郎将刘惠基在阵战死。
其州遂废。
臣窃以诸葛亮称置官留兵。
有三不易。
其言乃验。
至垂拱四年
郎将王善宝昆州刺史乾福又请置州。
奏言所有课税。
自出姚府管内。
更不劳扰蜀中。
及置州后。
录事参军李棱为蛮所杀。
延载中
司马成琛奏请于泸南置镇七所。
兵防守。
自此蜀中骚扰。
于今不息。
且姚府总管五十七州。
巨猾游客。
不可胜数。
国家设官分职。
以化俗防奸。
无耻无厌。
狼籍至此。
今不问夷夏。
负罪并深。
见道路劫杀。
不能禁止。
臣恐一朝惊扰。
为祸转大。
伏乞省罢姚州
使隶巂府。
岁时朝觐。
同之蕃国。
泸南诸镇亦皆废。
于泸北置关。
百姓自非奉使入蕃。
不许交通来往。
增巂府兵。
选择清良宰牧以统理之。
臣愚将为稳便。
贤良方正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问。朕闻体国经野。
取则于天文。设官分职。
用立于人纪。名实相副。
自古称难。则哲之方。
深所不易。朕以薄德。
昌图。思欲追逸轨于上皇。
拯偫生于季俗。澄源正本。
式启维新。俾用才委能。
靡失其序。以事效职。
各得其长。至于考课之方。
犹迷于去取。黜陟之义。
尚惑于古今。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
何代之沿革斯衷。此虽戋戋束帛。
每贲于丘园。翘翘错薪。
未获于英楚。并何方启塞。
以致于兹。伫尔深谋。
朕将亲览。对。
臣闻仲尼之作春秋也。法五始之要。
正王道之端。微显阐幽。
昭隆大业。洛之功既备。
范围之理益深。伏惟陛下受天明命。
统辑黎元。载黄屋。
负黼扆。居紫宫之邃。
坐明堂之上。顺阳和以布政
摄三吏而论道。雍容高拱。
金声玉振。徵求无厌。
误及厮贱。微臣材朽学浅。
诚不足以膺严旨。扬天庥。
虽然。敢不尽刍荛。
罄狂瞽。悉心竭节。
昧死上对。臣闻天者偫物之祖。
王者受命于天。故则天而布列职。
天生蒸民。树之君长。
以司牧之。自非聪明睿哲。
齐圣广渊。不能使人乐其生。
家安其业。陛下德自天纵。
慈悯元元。既乐其生。
且安其业。臣闻瑞者。
上天所以申命人主也。故使麒麟游于囿。
凤凰集于庭。庆云出。
神龙见。其馀草木烟露之祥。
不可胜纪。陛下日慎一日。
虽休勿休。故天申之以祯石。
告之以神文。大矣哉。
圣人之鸿业也。臣闻河图洛书之不至也久矣。
孔子曰。凤鸟不至。
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师说曰。圣人自伤已有能致之资。
而天不致也。陛下有能致之资。
而天蕴者。所以扶助圣德。
抚宁兆人也。臣观今朝廷含章赡博之士。
言正议之臣。陛下诱而进之。
并践丹地。伏青规。
雍雍昂昂。云属雾委。
鸾骞凤振。佩金鸣玉。
曳朱绂。扬翠緌。
充牣于阶庭者矣。昔舜举十六相。
去四凶人。有大功二十而为天子。
前史美之。称曰尽善尽美。
虽甚盛德。无以加此。
陛下彰善去恶。昭德塞违。
万万于虞舜。自托薄德。
愚臣何足以望清光而敢有议哉。制策曰。
思欲追逸轨于上皇。拯偫生于季俗。
澄源正本。式启维新。
臣闻善言古者。必考之于今。
善谈今者。必求之于古。
臣窃以当今之务。而稽之往古。
以往古之迹。而比之当今。
以为三皇神圣。其臣不能及。
故于(疑)亲之。陛下刊列格。
正爰书。修本业。
著新诫。建总章以申严配。
置法匦以济穷冤。此前圣所不能为。
非偫臣之所能及也。今朝廷之政。
上令下行。如身之使臂。
臂之使指。百僚师师。
罔不咸乂。此偫臣之能奉职也。
书曰。元首明哉。
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位。而能隆三皇之业也。
臣以今之刺史。古之十二牧也。
今之县令。古之百里君也。
有官联焉。有社稷焉。
可谓重矣。任非其材。
其害亦重矣。昔周宣王欲训其人。
问于樊仲曰。吾欲训人。
诸侯谁可者。仲曰。
鲁侯肃共明神。敬事耆老。
必咨于故实。问于遗训。
乃立之。晋之名臣亦言。
舍人洗马。一时之高选。
台郎御史。万邦之俊哲。
若出于宰牧。颂声兴矣。
由此言之。则古牧州宰县者。
不易其人也。自非惠训不倦。
动天心者。未可委以五符之重。
百里之寄。今则不然。
多由门资擢授。或以勋阶莅职。
莫计清浊。无选艺能。
负违圣诫。安肯肃恭明神。
轻理慢法。安肯敬事耆老。
取舍自便。安能求之故实。
举措纵欲。安能问之遗训。
选异一时之高材。非万邦之俊杰。
于是多其仆妾。广其资产。
齿角两兼。足翼双备。
蹈瑕履秽。不顾廉耻。
抵网触罗。覆车相次。
孔子曰。既得之。
患失之。苟患失之。
无所不至矣。故臣以为陛下有三皇之人。
无三皇之吏也。制策曰。
俾用才委能。靡失其序。
以事效力。各得其长。
至于考课之方。犹迷于去取。
黜陟之义。尚惑于古今。
未知何帝之法制可遵。何代之沿革斯衷。
臣闻皇王之制。殊条共贯。
虽有改制之名。无不相因而立事。
孔子曰。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其或继周者。
虽百代可知也。然则虞帝之三考黜陟。
周王之六廉察士。虽有沿革。
所取不殊。期于不滥而已。
陛下取人之法甚明。考绩之规甚著。
臣以为犹舟浮于水。车转于陆
虽百王无易也。今丘园已贲。
英楚云集。启塞之路。
岂愚臣所能轻云也。谨对。
贤良方正策第二道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问。
朕闻轨物垂训。
必随正于因生。
开国承家。
理崇光于敦本。
七叶貂珥。
表金室之荣。
十纪羽仪。
峻班门之躅。
保姓受氏。
义先于睦亲。
翼子谋孙。
事隆于长发。
朕以寡昧。
奉先灵。
坠典咸兴。
遗章毕睹。
思欲甄明谱系。
澄汰簪裾。
派别淄渑。
区分士庶。
至如陈田互出。
虢郭俱开。
束皙改汉传之宗。
辅果晋卿之号。
巨君之姓。
曾非驭鹤之苗。
元海之家。
谅非扰龙之族。
永言纰缪。
良用怃然。
子大夫十室推英。
三冬富学。
允迪裒然之学。
宜扬锵尔之词。
至若北郭南宫。
本因何义。
三乌五鹿。
起自何人。
公孙之由。
司马之姓。
咸加辨析。
且显指归。
式副对扬。
朕将亲览。
对。
臣闻保姓受氏。
明乎典训。
或因地以赐姓。
或因官而命氏。
或官以代功。
亦以官族
或所居之地。
因以为氏。
诸侯之子。
称为公子。
公子之子。
称为公孙。
公孙之子。
乃以其王父字为氏。
后代因之。
亦以为姓。
田陈虢郭。
以声近而遂分。
辅果束皙
以避难而更改。
王莽以田王为氏。
元海因汉甥立族。
骚括分南北之号。
充宗为五鹿之先。
应氏著书。
具表三乌之始。
司马司徒
是曰因官。
公孙叔孙。
春秋备载。
陛下尽六艺之英。
穷百代之要。
淑问扬天地。
元情贯幽显。
黄竹清歌。
词穷五际。
白云高唱。
文包万象。
昔曹门二祖。
道愧由庚。
刘氏四叶。
仁非解愠。
岂若睿思琼敷。
同雨露之沾渍。
神机苕发。
登羲望之照临。
起帝典而孤立。
孕皇坟而独秀。
臣沐浴淳和。
叨承至训。
名闻于圣听。
言奏于阙前。
谨对。
王元感丧服论 初唐 · 张柬之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七十五
夫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不刊之典也。
谨按春秋。鲁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
公薨。文公二年冬
公子遂如齐纳币。左传曰。
礼也。杜预注云。
僖公丧终此年十一月。纳币在十二月
士婚礼纳采纳徵。皆有元纁束帛。
诸侯则谓之纳币。盖公为太子
已行婚礼。故传称礼也。
公羊传曰。纳币不书。
此何以书。讥丧娶在三年之内。
何以讥。三年之内不图婚。
何休注云。僖公十二月薨。
至此未满二十五月。纳采问名纳吉。
皆在三年之内。故讥。
何休以公十二月薨。至此冬十二月
才二十四月。非二十五月。
是未满三年而图婚也。按经书十二月乙巳公薨。
杜以长历推乙巳十一月十二日。非十二月
经书十二月。是经误。
文公元年四月。葬我君僖公
传曰。缓也。
诸侯五月而葬。若是十二月薨。
即是五月。不得言缓。
明知是十一月薨。故注僖公丧终此年。
至十二月而满二十五月。故邱明传曰礼也。
据此推步。杜之考校。
岂公羊之所能逮。况邱明亲受经于仲尼乎。
且二传何杜所争。惟争一月
不争一年。其二十五月除丧。
由来无别。此则春秋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
尚书伊训云。成汤既殁。
太甲元年。惟元祀十有二月
伊尹祀于先王。奉嗣王祗见厥祖。
孔安国注云。元年十一月崩。
据此则二年十一月小祥。三年十一月大祥。
太甲篇中云。惟元祀十有二月朔
伊尹以冕服奉嗣王归于亳。是十一月大祥讫。
十二月朔日。加王冕服。
服吉而归亳也。是孔言元年十一月之明验。
顾命云。四月哉生魄
王不怿。是四月十六日也。
翌日乙丑。王崩。
是十七日也。丁卯作册度。
是十九日也。越七日癸酉
伯相命士须材。是四月二十五日也。
成王崩至康王麻冕黼裳。中间有十月
康王方始见庙。则知崩在十一月
淹停至殓讫。方始十二月祗见其祖。
顾命见庙。记诸侯出庙门俟。
伊训云。祗见厥祖。
侯甸偫后咸在。则崩及见庙。
殷周之礼并同。此周因于殷礼
损益可知也。不得元年以前。
别有一年。此尚书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
礼记三年问云。三年之丧。
二十五月而毕。哀痛未尽。
思慕未忘。然而服以是断之者。
岂不送死有已。复生有节。
又丧服四制云。变而从宜。
故大祥鼓素琴。告人以终。
又閒传云。期而小祥。
食菜果。又期而大祥。
有醯酱。中月而禫。
食酒肉。又丧服小记云。
再期之丧。三年也。
期之丧。二年也。
九月七月之丧。三时也。
五月之丧。二时也。
三月之丧。一时也。
此礼记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仪礼士虞云。
期而小祥。又期而大祥。
中月而禫。是月也吉祭。
周公所制。则仪礼三年之丧二十五月之明验也。
此四验者。并礼经正文。
或周公所制。或仲尼所述。
吾子岂得以礼记戴圣所修。辄欲排毁。
汉初高堂生既未周备。宣帝时少傅后仓。
因淹中孔壁所得五十六篇。著曲台记以授弟子戴德戴圣三人。
合以正经及孙卿所述。并相符会。
列于学宫。年代已久。
今无端搆造异论。既无依据。
深可叹息。其二十五月先儒考校。
郑康成注仪礼中月而禫。以中月间一月
自死至禫凡二十七月。又解禫云。
禫言澹澹然平安之意。今皆二十七月复常。
从郑仪也。踰月入禫。
禫既复常。则二十五月为免丧矣。
二十五月二十七月其议本同。窃以子之于父母丧也。
有终身之痛。创巨者日久。
痛深者愈迟。岂徒岁月而已乎。
故练而慨然者。盖悲慕之怀未尽。
而擗踊之情已歇。祥而廓然者。
盖哀伤之痛已除。而孤藐之念更起。
此皆情之所致。岂外饰哉。
故记曰。三年之丧。
义同过隙。先王立其中制。
以成文理。是以祥则缟带素纰。
禫则无所不佩。今我子将徇情弃礼。
实为乖僻。夫去缞麻之服。
袭锦縠之衣。行道之人。
皆不忍也。直为节之以
无可奈何。故由也不能过制为姊服。
鲤也不得过期哭其母。夫岂不怀。
惧名教逼已也。至若孔郑何杜之徒。
并命代挺生。模范来裔。
宫墙积仞。未易可窥。
但钻仰不休。必当渐入胜境。
讵劳终年矻矻。虚肆莠言。
所有掎擿先儒。愿且以时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