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司马承祯唐 647 — 735
宋之问 唐 · 司马承祯
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
登奇峰兮望白云,怅缅邈兮象欲纷。
白云悠悠去不返,寒风飕飕吹日晚。
不见其人谁与言,归坐弹琴思逾远。
太上升玄消灾护命妙经颂 唐 · 司马承祯
太上本来真,虚无中有神。
若能心解悟,身外更无身。
假名元始号,元始虚无老。
心源是元始,更无无上道。
七宝为林苑,五明宫殿宽。
人身皆备有,不解向心观。
三世诸天圣,相因一性宗。
一身无万法,万法一身同。
放出光明照,无央世界中。
乾坤明表里,日月觉朦胧。
妙观无静苦,自性不能知。
妄想随缘去,何时有出期。
生灭何时尽,相因浩劫来。
似环蝼蚁转,如毂碾尘埃。
谁言河海阔,深浅尚能知。
爱欲情无底,何年有出时?
水鸟及风林,咸归一法音。
如何颠倒性,自起万般心。
虚无含有象,有象复归无。
心若分明了,知权呼有无。
无空空不空,无色色不色。
若能知色空,色空皆自得。
有有兼无有,无无及有无。
虚心能不动,妙道自来居。
如人入黑暗,目睹又何曾。
若要分明见,须凭浩劫灯。
有相兼无相,迷惑终不知。
未能明觉性,安得决狐疑。
众生情行劣,迷失道根源。
特谓宣宗旨,教令入妙门。
物向无中有,道从有里无。
莫生无有见,迷执自消除。
空色互相生,相缠如纠墨。
要知空色理,自莫分空色。
道性本虚无,虚无亦假呼。
若生无有见,终被法来拘。
不空是真空,不色是真色。
空色便为真,真法何曾得?
是空及是色,究竟总非干。
要认真空色,回心向己难。
空色宜双泯,不须举一隅。
色空无滞碍,本性自如如。
妙音喻虚性,虚心非妙音。
认他毫发事,难得自由心。
一心观一切,一切法皆同。
若能如斯解,方明智慧通。
了悟性根源,名为入妙门。
妙门方便法,是法勿留存。
决破疑惑网,有无都不干。
正心长自在,如隼入云盘。
心静六根清,六根随性行。
性能无著物,邪障那边生。
妙经无碍性,权立妙经名。
故为众生说,令教悟此经。
一真度一切,如楫济横流。
真性随身有,勿于身外求。
传教虚无理,世间散布行。
诵经能万遍,其义自分明。
真性号神王,飞天无定方。
破邪能自外,坚固喻金刚。
灵童即正性,无染号真人。
威猛喻师子,名殊一法身。
诸天诸圣众,无一亦无二。
性不遂波流,是名真侍卫
语默及游息,无生一念思。
忘形归恍惚,神鬼不能窥。
正法度邪法,众生见处偏。
若生无有见,即被染心田。
天尊重说偈,直为指心源。
汲引迷惑者,令归解脱门。
道非干视听,视听转生疑。
应物临机用,虚心即可知。
心疑随万境,随境认心田。
道非有为有,方名离种边。
含象鉴铭 唐 · 司马承祯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天地含象,日月贞明。
写规万物,洞鉴百灵。
龟镜铭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龟自卜,镜自照。
吉可募,光不曜
青盖作镜大吉昌,巧工刊之成文章。
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鸟玄武顺于旁,子孙富贵居中央。
上清侍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 其一 图画周朝宫阙作谷洛二水相合而斗稍毁宫城处人夫负土欲壅此川作太子具冠服立于灵王前谏事赞曰 唐 · 司马承祯
四言诗 押东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得道成真。有隐有显。跻神化质。多术多途。大茅君辞亲入。仙业备而归来。坐致旌舆。白日轻举。高邱子解形避世。丹药就而不返。行驭龙鹤。遁景潜升。见灵妙者。以奖诸道学之勤。混⿰(攴冬)⿰(攴卒)者。以息其生离之望。或命分有照冥之异。事不可违。或性乐有语默之殊。理从自适。古仙出处。兼此显晦。时人记传。罕能详测。故迹有再三。述有前后。会通机变。方知至妙焉。桐柏真人王君。即周灵王太子子晋也。按史记云。太子圣而早卒。据列仙传曰。隐而登仙。两说不同。盖有由矣。司马公述乎国史。刘子政验以道书。国史载其前卒之踪。道书著其后仙之事。真仙相反。尚见异于同时。彼我相违。况与悬于数纪。且其特禀灵气。已积习于前生。假孕人胎。暂应身于此世。幼而通圣。是习性之久也。诞而有髭。是身貌之昔也。鍊神入微。谪仙促限。知宾帝之一举。期师旷三载。说宾帝乃冲形之旨。岂肯沈魂。诫师旷慎。不寿之言。明知弗夭。良以早毙人间。遽还仙境。轻此储位。重彼真仙。游洛川以伫怀。畅笙歌之逸韵。感浮邱而降接。传出世之奇方。故能蜕形示终。隐山学道。振羽之日。谢时冲天。其初卒后仙。亦不足疑怪也。是以京陵之墓。经古启而剑飞。缑氏之祠。迄今立而神在。化升之致。事理昭然。承祯早处嵩岳。慕山林之抗迹。每谒堂庙。钦影响之馀灵。对风景而虚心。怀七日之如昨。瞻云天而悠思。仰三清之又元。复以玉晨策命。当侍弼之荣秩。金庭宰职。赴桐柏之名山。五岳是司。偫神所奉。八洞交会。诸仙游集。周紫阳受素奏之符。夏明晨黄水之法。密契者传秘诀于同道。归诚者告幽遁之殊庭。灵墟信奇。丹水济成神之域。福地旌异。黄云霭不死之乡。林宇岩房。存诸栖憩。石梁峰阙。纪其登游。所以负笈幽寻。为室静处。希夷尚閟。视听罕通。乃观仙传。追伊洛之发迹。复披真诰。慕华阳之降形。轻运丹青。敬载图象。敢为赞。庶表诚心。方以焚香启玩。窥天洞于素牒。听气内思。奉光仪于绛府。自以在世。迄于升真。凡有一十一图。纂成一卷。
禀神幼圣,继明英聪。
咨谏壅水,切争饰宫。
如何不纳,更事修崇。
预言祸败,果致卑穷。
其二 图画东殿宇作太子坐处与叔誉师旷问答事其师旷乃举躅其足赞曰
四言诗 押质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学聚该洞,辩物谈述。
叔誉斯穷,师旷匪诘。
隐妙神性,谬测声质。
宾帝有期,瞑臣讵悉。
其三 图画太子吹笙游于伊洛间道士浮邱公降接之事赞曰
四言诗 押药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位寓储宫,字著仙阁。
志淩云汉,迹厌城郭。
学凤调篁,思真伫洛。
浮邱降授,解形是托。
其四 图画宫殿作太子卧卒形偫臣嚬泣事及太子共浮邱公东南行向嵩高山事赞曰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剑杖有术,符药多方。
代形未化,蜕质默详。
寻师道长,辞亲爱忘。
隐山自逸,瘗墓徒伤。
其五 图画嵩高山作修学岩林居处岩中有经书丹灶浮邱公坐在其中岩前作坛王君坐在坛上烧香精思事又王君出于山次见桓良共语事赞曰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栖山隐迹,学道鍊形。
年淹数纪,业契偫灵。
告期七日,将迈三清。
桓良返报,周国待迎。
其六 图画王君乘鹤驻在缑氏山举手谢时人并作周国帝王仪仗及时人众等望不得到及王君控鹤升天事赞曰
四言诗 押先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倾人国内,驻鹤山巅。
遥谢举手,永绝归年。
留情数日,冲景三天。
孤轩畅远,众被悲旋。
其七 图画天上上清宫阙作道君形像仙真侍卫作二童侧立共捧案案上有玉策并作一真人侧立宣付王君赞曰
四言诗 押真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形声入妙,道备登真。
奉朝金阙,禀策玉晨。
德业爰叙,职位攸遵。
二仪齐奉,万劫凝神。
其八 图画王君乘云车羽盖仙灵侍从旌节导引龙鹤飞翔从天而降欲赴桐柏山洞宫事赞曰
四言诗 押寘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班锡所禀,羽仪咸备。
云景浮轩,龙鹤骋辔。
旌节导从,云仙会萃。
自天乘阶,瞻山赴位。
其九 图画桐柏山作金庭洞宫王君坐在宫中众仙侍卫并五岳君各领佐命等百神来拜谒赞曰
四言诗 押词韵第十一部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山有玉洞,宫曰金庭。
九天通象,三晨伏精。
侍帝斯任,弼王所贞。
领司五岳,统御百灵。
其十一 图画山杨君学道坛宇处王真人降见着芙蓉冠绛衣白珠缀衣缝带剑杨君把纸笔附前而书其衣作真仙之制其剑𤿨依经中样式赞曰
四言诗 押质韵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真仙匪遥,感通惟密。
应彼幽志,降兹灵质。
诫训著言,咏歌兼述。
见景非久,冲真返一。
请五岳别立斋祠所疏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今五岳神祠。山林之神。
非正真之神也。五岳皆有洞府。
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山川风雨。
阴阳气序。是所理焉。
冠冕章服。佐从神仙。
皆有名数。请别立斋祠一所。
坐忘论 其一 信敬 唐 · 司马承祯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人之有道。如鱼之有水。涸辙之鱼。犹希升水。弱丧之俗。无心造道。恶生死之苦。爱生死之业。重道德之名。轻道德之行。喜色味为得志。鄙恬素为穷辱。竭难得之货。市来生之福。纵易染之情。丧今身之道。自云智巧。如梦如迷。生来死去。循环万劫。审惟倒置。何甚如之。故妙真经云。人常失道。非道失人。人常去生。非生去道。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者。得道之质也。经云。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道人致之。非命禄也。又西升经云。我命在我。不属于天。由此言之。修短在己。得非天与。失非人夺。扪心苦晚。时不少留。所恨朝菌之年。巳过知命。归道之要。犹未精通。为惜寸阴。速如景烛。勉寻经旨。事简理直。直事易行。与心病相应者。约著安心坐忘之法。略成七条。修道阶次。兼其枢翼。以编叙之。
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
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
然则璧耀连城之彩。卞和致刖。
言开保国之效。伍子从诛。
斯乃形器著而心绪迷。理事萌而情思忽。
况至道超于色味。真性隔于可欲。
而能闻希微以悬信。听罔象而不惑者哉。
如人有闻坐忘之法。信是修道之要。
敬仰尊重。决定无疑者。
加之勤行。得道必矣。
庄周云。隳肢体。
黜聪明。离形去智。
同于大通。是谓坐忘。
夫坐忘者。何所不忘哉。
内不觉其一身。外不知乎宇宙。
与道冥一。万虑皆遗。
庄子云。同于大通
此则言浅而意深。惑者闻而不信。
怀宝求宝。其如之何。
故经云。信不足。
有不信。谓信道之心不足者。
乃有不信之祸及之。何道之可望乎。
其二 断缘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断缘者。
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
弃事则形不劳。
无为则心自安。
恬简日就。
尘累日薄。
迹弥远俗。
心弥近道。
至神至圣。
孰不由此乎。
故经云。
塞其兑。
闭其门。
终身不勤。
或显德露能。
来人保己。
或遗问庆吊。
以事往还。
或假修隐逸。
情希升进。
或酒食邀致。
以望后恩。
斯乃巧蕴机心。
以干时利。
既非顺道
深妨正业。
凡此之类。
皆应绝之。
故经云。
开其兑。
济其事。
终身不救。
我但不唱。
彼自不和。
彼虽有唱。
我不和之。
旧缘渐断。
新缘莫结。
醴交势合。
自致日疏。
无事安闲。
方可修道。
故庄子云
不将不迎。
为无交俗之情故也。
又云。
无为名尸。
无为谋府。
无为事任。
无为知主。
若事有不可废者。
不得已而行之。
勿遂生爱系心为业。
其三 收心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心者。
一身之主。
百神之师。
静则生慧。
动则成昏。
欣迷幻境之中。
唯言实是。
甘宴有为之内。
谁悟虚非。
心识颠痴。
良由所托之地。
且卜邻而居。
犹从改操。
择交而友。
尚能致益。
况身离生死之境。
心居至道之中。
安不舍彼乎。
能不得此乎。
所以学道之初。
要须安坐。
收心离境。
住无所有。
不著一物。
自入虚无。
心乃合道。
故经云。
至道故之。
中寂所有。
神用无方。
心体亦然。
源其心体。
以道为本。
但为心神被染。
蒙蔽渐深。
流浪日久。
遂与道隔。
今若能净除心垢。
开释神本。
名曰修道。
无复流浪。
与道冥合。
安在道中。
名曰归根。
守根不离。
名曰静定。
静定日久。
病消命复。
复而又续。
自得知常。
知则无所不明。
常则永无变灭。
出离生死。
实由于此。
是故法道安心。
贵无所著。
故经云。
夫物芸芸。
各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若执心住空。
还是有所。
非谓无所。
凡住有所。
则自令人心劳气发。
既不合理。
又反成疾。
但心不著物。
又得不动。
此是真定
正基用此为定。
心气调和。
久益轻爽。
以此为验。
则邪正可知。
若心起皆灭。
不简是非。
永断知觉。
入于盲定。
若任心所起。
一无收制。
则与凡人元来不别。
若唯断善恶。
心无指归。
肆意浮游。
待自定者
徒自误耳。
若遍行诸事。
言心无染者。
于言甚美。
于行甚非。
真学之流。
特宜戒此。
今则息乱而不灭照。
守静而不著空。
行之有常。
自得真见。
如有时事或法有要疑者。
且任思量。
今事得济。
所疑复悟。
此亦生慧正根。
事讫则止。
实莫多思。
多思则以知害恬。
为子伤本。
虽骋一时之俊。
终亏万代之业。
若烦邪乱想。
随觉则除。
若闻毁誉之名。
善恶等事。
皆即拨去。
莫将心受。
若心受之即心满。
心满则道无所居。
所有闻见。
如不闻见。
则是非美恶。
不入于心。
心不受外。
名曰虚心。
心不逐外。
名曰安心。
心安而虚。
则道自来止。
故经云。
人能虚心无为。
非欲于道。
道自归之。
内心既无所著。
外行亦无所为。
非静非秽。
故毁誉无从生。
非智非愚。
故利害无由至。
实则顺中为常。
权可与时消息。
苟免诸累。
是其智也。
若非时非事。
役思强为者。
自云不著。
终非真觉。
何邪。
心法如眼也。
纤毫入眼。
眼则不安。
小事关心。
心必动乱。
既有动病。
难入定门。
是故修道之要。
急在除病。
病若不除。
终不得定。
又如良田。
荆棘未诛。
虽下种子。
嘉苗不成。
爱见思虑。
是心荆棘。
若不除剪。
定慧不生。
或身居富贵。
或学备经史。
言则慈俭。
行乃贪残。
辩足以饰非。
势足以威物。
得则名己。
过必尤人。
此病最深。
虽学无益。
所以然者。
为自然是故。
然此心由来依境。
未惯独立。
乍无所托。
难以自安。
纵得暂安。
还复散乱。
随起随制。
不动。
久久调熟。
自得安闲。
无问昼夜。
行止坐卧。
及应事之时。
常须作意安之。
若心得定。
但须安养
莫有恼触。
少得定分。
则堪自乐。
渐渐驯狎。
唯觉清远。
平生所重。
己嫌弊漏。
况因定生慧。
深达真假乎。
牛马家畜也。
放纵不收。
犹自生鲠。
不受驾御。
鹰鹯野鸟也。
被人系绊。
终日在手。
自然调熟。
况心之放逸。
纵任不收。
唯益粗疏。
何能观妙。
故经云。
虽有拱璧。
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夫法之妙者。
其在能行。
不在能言。
行之则此言为当。
不行则此言为妄。
又时人所学。
贵难贱易。
若深论法惟。
广说虚无。
思虑所不达。
行用所无阶者。
则叹不可思议。
而下风尽礼。
如其信言不美。
指事陈情。
闻则心解。
言则可行者。
此实不可思议。
而人不信。
故经云。
吾言甚易知。
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
莫能行。
夫唯不知。
是以不吾知也。
或有言火不热。
灯不照闇。
称为妙义。
夫火以热为用。
灯以照为功。
今则盛言火不热。
未尝一时废火。
空言灯不照闇。
必须终夜然灯。
言行相违。
理实无取。
此只破相之言。
而人反以为深元之妙。
虽则惠子之宏辩。
庄生以为不堪。
肤受之流。
谁能科简。
至学之士。
庶不留心。
或曰。
夫为大道者
在物而心不染。
处动而神不乱。
无事而不为。
无时而不寂。
今犹避事而取静。
离动而之定。
劳于控制。
乃有动静二心。
滞于住守。
是成取舍两病。
不觉其所执。
仍自谓道之阶要。
何其谬耶。
述曰。
总物而称大道。
物之谓道。
在物而不染。
处事而不乱。
真为大矣。
实为妙矣。
然则吾子之鉴。
有所未明。
何则。
徒见贝锦之辉焕。
未晓始抽于素丝。
才闻鸣鹤之冲天。
讵识先资于鷇食。
蔽日之干。
起于毫末。
神凝之圣。
积习而成。
今徒学语其圣德。
而不知圣之所以德。
可谓见卵而求时夜。
见弹而求鸮炙。
何其造次哉。
故经云。
元德深矣远矣。
与物反矣。
然后乃至大顺。
其四 简事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
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
巢林一枝。鸟见遗于丛苇。
饮河满腹。兽不吝于洪波。
外求诸物。内明诸己。
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
识事之有常。不任非常之事。
事非常则伤于智力。务过分则弊于形神。
身且不安。何情及道。
是以修道之人。要须断简事物。
知其闲要。较量轻重。
识其去取。非要非重。
皆应绝之。犹人食有酒肉。
衣有罗绮。身有名位。
财有金玉。此并情欲之馀好。
非益生之良药。众皆徇之。
自致亡败。静而思之。
何迷之甚。故庄子云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
以为生之所无(生之所无以为者分之外物也)。蔬食弊衣。
足延性命。岂待酒食罗绮。
然后为生哉。是故于生无要用者。
并须去之。于生虽用有馀者。
亦须舍之。财有害气。
积则伤人。虽少犹累。
而况多乎。今以随侯之珠。
弹千仞之雀。人犹笑之。
况弃道德。忽性命。
而从非要以自促伐者乎。夫以名位比于道德。
则名位假而贱。道德真而贵。
能知贵贱。应须去取。
不以名害身。不以位易道。
故庄子云。行名失已。
非士也。西升经云。
抱元守一。至度神仙。
子未能守。但坐荣官。
若不简择。触事皆为。
则身劳智昏。修道事阙。
若处事安闲。在物无累者。
自属證成之人。若实未成。
而言无累者。诚自诳耳。
其五 真观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四
夫观者。智士之先鉴。
能人之善察。究傥来之祸福。
详动静之吉凶。得见机前。
因之造适。深祈卫定。
功务全生。自始之末。
行无遗累。理不违此。
故谓之真观。然则一餐一寝。
居为损益之源。一言一行。
堪成祸福之本。虽则巧持其末。
不如拙戒其本。观本知末。
又非躁竞之情。是故收心简事。
日损有为。体静心闲。
方能观见真理。故经云。
常无欲以观其妙。然于修道之身。
必资衣食。事有不可废。
物有不可弃者。当须虚襟而受之。
明目而当之。勿以为妨。
心生烦躁。若见事为事而烦燥者。
心病已动。何名安心。
夫人事衣食者。我之船舫。
我欲渡海。事资船舫。
渡海若讫。理自不留。
何因未渡。先欲废船。
衣食虚幻。实不足营。
为欲出离尘幻。故求衣食。
虽有营求之事。莫生得失之心。
则有事无事。心常安泰
与物同求。而不同贪。
与物同得。而不同积。
不贪故无忧。不积故无失。
迹每同人。心常异俗。
此实行之宗要。可力为之。
前虽断简。病有难除者。
且依法观之。若色病重者当观染。
色都由想耳。想若不生。
终无色事。若知色想外空。
色心内妄。妄心空想。
谁为色主。经云。
色者全是想耳。想悉是空。
何有色耶。又思祅妍美色。
甚于狐魅。狐魅惑人。
令人厌患。身虽致死。
不入恶道。为厌患故。
永离邪淫。祅艳惑人。
令人爱著。乃至身死。
留恋弥深。为邪念故。
死堕地狱。永失人道。
福路长乖。故经云。
今世发心为夫妻。死后不得俱生人道。
所以者何。为邪念故。
又观色若定是美。何故鱼见深入。
鸟见高飞。仙人以为秽浊。
贤士喻之刀斧。一生之命。
七日不食。便至于死。
百年无色。翻免夭伤。
故知色者非身心之切要。适为性命之雠贼。
何乃系恋。自取销毁。
若见他人为恶。心生嫌恶者。
犹如见人自杀。己身引项。
承取他刃。以自害命。
他自为恶。不遣代当。
何故引取他恶。以为己病。
又见为恶者若可嫌。见为善者亦须恶。
夫何故。同障道故。
若苦贫者。则审观之。
谁与我贫。天地平等。
覆载无私。我今贫苦。
非天地也。父母生子。
欲令富贵。我今贫贱。
非由父母。人及鬼神。
自救无暇。何能有力。
将贫与我。进退寻察。
无所从来。乃知我业也。
知天命也。业由我造。
命由天赋。业命之有。
犹影响之逐形声。既不可逃。
又不可怨。唯有智者。
因而善之。乐天知命
不觉贫之可苦。故庄子云
业入而不可舍为自业。故贫病来入。
不可舍止。经云。
天地不能改其操。阴阳不能回其业。
由此言之。故知真命。
非假物也。有何怨焉。
又如勇士逢贼。无所畏惧。
挥当剑当前。偫寇皆溃。
功勋一立。荣禄终身。
今有贫病恼害我者。则寇贼也。
我有正心。则勇士也。
用智观察。则挥剑也。
恼累消除。则战胜也。
湛然常乐。则荣禄也。
凡有苦事。来迫我心。
不作此观。而生忧恼者。
如人逢贼。不立功勋。
弃甲背军。以受逃亡之罪。
去乐就苦。何可悯焉。
若病者。当观此病。
由有我身。我若无身。
患无所托。故经云。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次观于心。亦无真宰
内外求觅。无能受者。
所有计念。从妄心生。
若枯体灰心。则万病俱泯。
若恶死者。应念我身。
是神之舍。身今老病。
气力衰微。如屋朽坏。
不堪居止。自须舍离。
别处求安。身死神逝。
亦复如是。若恋生恶死。
拒违变化。则神识错乱。
自失正业。以此托生受气之际。
不感清秀。多逢浊辱。
盖下愚贪鄙。实此之由。
是故当生不悦。顺死无恶者。
一为生死理齐。二为后身成业。
若贪爱万境。一爱一病。
一肢有疾。犹令举体不安。
而向一心万疾。身欲长生。
岂可得乎。凡有爱恶。
皆是妄生。积妄不除。
何以见道。是故心舍诸欲。
住无所有。除情正信。
然后返观旧所痴爱。自生厌薄。
若以合境之心观境。终身不觉有恶。
如将离境之心观境。方能了见是非。
譬如醒人。能知醉者为恶。
如其自醉。不觉他非。
故经云。吾本弃俗。
厌离人间。又云。
耳目声色。为予留愆。
鼻口所喜。香味是怨。
老君厌世弃俗。犹见香味为怨。
嗜欲之流。焉知鲍肆为臭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