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跋书草卷 北宋 · 黄庭坚
出处:全宋文卷二三一八、《三希堂法帖》第十三册
此书草三纸在长安安师文家,其后两纸别在师文弟师杨家,故江南石刻但有前三纸。予顷在京师,尽借得此五纸,合为一轴,令妙工以墨锦褾,饰以玉轴,极可观矣。安家又有鲁公《祭伯父濠州刺史文》、《祭侄季明文》,皆天下奇书也。
仁山隆庆禅院第十六代俨禅师语录序 北宋 · 刘弇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五五、《龙云集》卷二四
以无馀欠本之性,以无取舍归之法,寄当而已,不复我费,则果谁为与者耶?分边理际,不贷不求,横复委重焉,殆将拒而不受,则果谁为得者耶?与无与,得无得,付之自尔之有生,则虽道犹强名也,何有于弊弊之言句哉?是故瞬目标指,自一妙明;搴帘韵竹,无非正真;拈花破睇,何有馀蕴;举桡杜口,坐获孤證。如是而足矣,亦谁暇寄风波于颊舌,栖疣赘于毫楮耶?虽然,道诚至矣,正求之而拘,旁求之而肆,微求之而匿,博求之而不类,则言者乃其寓也。道虽非言,而言果足以寓道,则诸佛以是逗慈而有一大藏教,诸祖以是逗机而为一时问答,势自不得不然耳。其虽欲胶喙三尺,高谢狻猊,惜辞费于纷纷之方袍,其可得乎?此古人之机缘语要,有至于重见复出,而西意恃以不泯也。庐陵仁山之隆庆有大禅伯,是曰利俨,爰自游方,邈有天悟,不勤师资,臻奥至壸。其所至道誉凛凛,犹麟师凤仪,一时禅衲,宗仰恐后。其机锋所投,犹孟劳仆姑,剸犀彻札,无留敏者。盖自熙宁之乙卯得元祐之辛未,中间十有七年,其该明心要,示徒垂手亦众矣,而传之在人者初不多也。予间从其徒求得之近是,然俨之徒犹曰:「吾师非滞于言者。其忘焉者我不得而知矣,其未忘而有在于是者,它日又皆痛剪苛扫,不啻卷云收潦,使尽去而后快,则此尚其多者耳」。予方尚少,已闻俨嗣法于黄龙之南禅师矣,是时黄龙之众数百,有问黄龙者曰:「将安视俨」?黄龙曰:「其视俨以我」。盖密契如此。若今东林之总、晦堂之心、罗汉之祐、洞山之文、仁山前住之闲,与师皆黄龙号法子之嫡者,而师之语最后见诸方云。故曰:佛图澄之门,豫章杞梓;道安之门,昆蓝琮璧;罗什之门,瑚琏簠簋;惠远之门,犀象齿革;慧光之门,孔翠羽毛;玄奘之门,沉檀兰蕙。师等数公,视此于黄龙之门,其无愧矣。序师之语,而又因以及诸公者,庶使后世知嗣法于黄龙者,皆不偶人也。孟秋二十有二日序。
和刘君俞游华严寺谒文禅师 其二 北宋 · 李复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灵山胜致古今同,下种开花一线通。
岘首道安酬凿齿,江西马祖对庞翁。
圆珠迥耀千渊黑,滴乳微倾六斛空。
我有宿缘香火念,閒来相与论幡风。
白莲社图记 北宋 · 晁补之
出处:全宋文卷二七三九、《鸡肋集》卷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四一、《文章辨体汇选》卷五八四、《八代文钞》第三一册、《四续古文奇赏》卷二六、《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一、同治《庐山志》卷一二 创作地点: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
庐山白莲社十八贤者,始晋太元中,雁门正觉法师慧远爱此山,卜居之。而河内觉寂大师慧永先居西林,故法师所居号东林云。法师神明英越,初从太行释道安落发,道安知其能使道流东国者也。时诸方名德闻风而至,与同修净土之社者甚众,而十八贤者,社中之杰也,曰佛驮耶舍、佛驮跋陀罗、竺道生、慧持、慧睿、昙恒、道禺、道敬、昙诜,内有士曰刘遗民、雷次宗、周续之、宗炳、张野、张诠,合十八人。而佛驮二尊者,罽宾人,皆神僧也,馀各有异迹。又法师最善陶渊明、陆修靖,两人高蹈,不肯入社。先是,南海渔人尝网得文殊金像,有文云「阿育王造」也。后,商人于东海得其圆光以合像,若符节。陶侃尝取之,旋失去。至是,法师祷之江上,出焉。永公室中尝有虎,或畏之,即驱上山,去。恒公行,有鹿驯扰,耶舍赤髭咒水洗弟子足,使闭目,但闻风声,自龟兹一夕至姑臧。跋陀罗尝见弥勒兜率天上,得不还,果有释迦舍利三颗。及群士等皆有异迹,见于其传,则法师可知已。初,法师送客常以虎溪为限,最厚陶潜、陆修靖,偶送两客,不觉过溪。然陶忘怀得失,晋宋间一人耳;修靖后得道度世。两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师。而谢灵运恃才傲物,尝求入社,法师以心杂止之,灵运不恨也,为凿二池,种白莲,后名其社云。殷仲堪之为荆州也,时入山修敬,故图中所绘陶、陆、谢、殷在十八人之外。今龙眠李公麟为此图,笔最胜,然恨其略也,故余稍附益之。凡社中士十八人,非社中士四,从者若干,马六。盖人物因龙眠之旧者十五,他皆新意也。菩萨像仿侯翌,云气仿吴道玄受塔天王图,松石以关仝,堂殿杂草树以周昉、郭忠恕,卧槎垂藤以李成,崖壁瘦木以许道宁,湍流、山岭、骑从、鞬服以魏贤,马以韩干,虎以包鼎,猿猴、鹿以易元吉,鹤、白鹇若鸟鼠以崔白。余自以意,先为山石位置,向背物皆作粉本,以授画史孟仲宁,使模写润色之。余幼慕无生法,堕世网不得出。贬玉溪时,道庐山,爱而欲居不可。家缗城八年,时往来于怀也,至为《思山辞》十数,醉辄歌之。初见李图,悠然忽如蜡屐扶杖行其中,故为此图,特尽意。
谢仲益惠兰 北宋 · 邹浩
押词韵第十七部
邻家得兰惜不得,数本分来好颜色。
儿童见之喜欲颠,惊回午梦松江侧。
起随斤斸聊斋前,面势栏干相并植。
氤氲犹带凤山云,弥天道安端我即。
璧丘亭高秀谷幽,想见僧移动晴碧。
根深丛迥无他虞,青眼东君方着力。
影连桂月共扶疏,香入梅风更引翼。
此心莫逆知谁何,金粟如来在东壁。
题真归诰铭 北宋 · 释惠洪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八、《石门文字禅》卷二六、同治《武宁县志》卷三六 创作地点:江西省南昌市
宗师之于生死之际,说法作偈者有之,未有自作铭诰者也。予观昭默此文,奋激顿挫,精到无馀,虽鸠摩罗什、道安辈平时作为,且不能及,况病与死邻者能尔乎?盖其道眼高妙,唯道是视,初不知其有死生之烈也。不然,何以卓绝高胜如是之盛哉?拜读不胜增气。
伯父致政通直取谢灵运诗句作萧散堂赋诗次和寄二首 其一 宋 · 葛胜仲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神武门高早挂冠,首嗟荣路久淹蟠。
诗辞故故推灵运,禅语时时对道安。
书字不誇云五朵,卧閒偏怯日三竿。
遐龄清德全真乐,谁识荣期善自宽。
静林寺 宋 · 葛胜仲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妙行堂前耸(原作疏,据《永乐大典》卷二二八二改)碧鲜,壶中轩外叠巑岏。
山门静对清油阔,佛阁宽围碧玉寒。
蜡屐喜随谈理客,馈浆惊见字民官。
开山老侃留遗像,试问何如释道安。
次韵中散兄二首 其一 宋 · 葛胜仲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泉石清游一月间,风轻气爽未惊寒。
唱经云岫频清梵,佞佛炉烟费紫檀。
震泽鱼肥聊独酌,包山橘熟阻同看。
归来顿识南宗髓,宁见弥天释道安。
丹霞第三代安禅师 北宋 · 释子淳
五言绝句 押旱韵
龙准高不高,虎颐短不短。
半夜昆崙儿,两手扶银碗。
奉赠介然 北宋 · 李彭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弹压诸方化城老,聊同懒瓒恣佳眠。
云随雷下雨归壑,竹引窗间风动烟。
昼静冥搜徒觅句,道安高论愧弥天。
丛林良药今无有,绝影须公为著鞭。
务学十门 其六 不学诗无以言 宋 · 释法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五
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诗陈褒贬,语顺声律。《国风》敦厚,《雅》《颂》温柔。才华气清,词富彬蔚。久习则语论自秀,才诵乃含吐不俗。彼称「四海习凿齿」,此对「弥天释道安」。陈留阮瞻时忽嘲曰:「大晋龙兴,天下为家,沙门何不全发肤、去袈裟、释梵服、被绫纱」?孝龙对曰:「抱一以逍遥,唯寂以致诚,剪发、毁容、改服、变形,彼谓我辱,我弃彼荣。故无心于贵而愈贵,无心于足而愈足」。此乃气蕴兰芳,言吐风采,虽不近乎聋俗,而可接于清才。佛法既委王臣,弘道须习文翰。支遁投书北阙,道林方逸东山,自非高才,岂感君主?宜省狂简之言,徒虚语耳。
论释氏劄子 南宋 · 许翰
出处:全宋文卷三一○九、《襄陵文集》卷四
窃料今天下僧与在籍而未受度牒者,又有田园力役之隶,合集不减百万,豪杰之士、猾贼之民往往隐于其间。以祖宗之英武,削平五代之乱,即使塔庙错峙于四方,必有深意。盖国家所以栖育豪杰而导之使归,措天下于无事之一术也。昔者秦苻坚以百万之众败于东晋,悔不用释道安言;梁元帝用陆法和部曲弟子,擒任约、困侯景;燕盗沙门法长为天子破北平郡,转寇广都、白狼;宋盗推沙门道养为蜀王,改元置百官,众十馀万;魏法秀构乱平城,几危高祖。又法庆号大乘贼,攻陷州郡杀刺史,三年而后定;唐僧圆净连李师道,谋屠洛阳。此皆著在史册,班班可考。以古推今,则所谓豪杰猾贼杂有其间无疑也,恶可以忽而不绥靖之?自释氏入中国,历魏世祖、周高祖及唐武宗,凡三废斥。然魏世祖时宋帝江南,周高祖与陈、齐三分天下,唐武宗世三镇割据河朔,是皆僧有所牒,唐之都城藩郡皆有留守。若夫举天下而尽废之,使之穷极,此古昔未之尝试也。兵法,归师勿遏,穷寇勿迫,围城必缺,是岂有爱于敌哉,势有所不可故也。方今天下以六合为家,不可以魏、周、唐比。伏睹手诏,冠巾僧徒,禁梵语,以一道德。而凡庸不喻圣度之涵容,籍籍以谓遂将刬革经文,更造佛像,则是实废其教,涕洟愁蹙,若无所归。今若但易其号名而不变其容服,人必安之。必欲丕变,犹宜期以数年,俟其须发既服,使无愧于冠巾。又「一切如旧」之诏,傥加「佛像经文」四字以上,庶几乎反侧安矣。道家有言,其微易散,是故熛烟方发则一指灭之而有馀,原燎既扬则万夫扑之而不足。方今念非太师莫能精为上言此者。某不胜感恩慕用之心,献其私忧过计于门下。
次韵石用之易安斋 宋 · 张嵲
七言律诗 押寒韵
尘缨脱得片时閒,未见弥天释道安。
薜荔半崖双屐齿,沧浪何日一纶竿。
地能容膝皆堪处,心对回光未易看。
试问老僧安底事,不知人世有悲欢。
杜工部草堂记 南宋 · 喻汝砺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九○、《成都文类》卷四一、《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二二、《宋代蜀文辑存》卷四七
绍兴己未,天子憪然念全蜀之民久弊于兵。会成都请帅,上问于二三执政,欲抡文智武略闳博之士,俾之保惠而镇绥之,以休宁其父兄子弟,以厌其疆埸戎翟之不嘉靖,以纾予忧。翼日,宰相选第一二臣以闻,上弗许也。已而曰:「朕得其人矣,习先王之典章宪度,重之以笃实任事,无易张焘者,维予宠嘉之。第蜀逴远,焘能为朕行乎?其以朕意召而谕焉」。宰相具述上旨,公作而言曰:「上有诏,焘敢不承」?宰相又曰:「公毋遽,俟聚堂,尚熟议之」。公曰:「上乏使而命焘,焘其行矣,奚议之为」!宰相以公语闻,上太息良久,曰:「朕顾张焘术学行能,是应陪禁闼,策大事,其去朝廷非是」。而公请行益勤,于是制诏中书门下,以吏部尚书张焘为宝文阁学士、知成都府兼安抚使。公顿首奉诏,入辞殿中,具奏所以饬正蛊敝、恢宏中兴之策。上嘉纳之,天语褒异曰:「朕当置诸座右」。且得旨,浮荆鄂,道夔巫以入蜀。公行至京口,乃更请由宋汴,走函洛,历崤渭,遐瞩乎二周三秦之形胜,因得与宣抚司规所以隐蔽捍卫庸蜀之计,诏从之。入蜀之初,乃推上之所以夙寤晨兴,念虑远方之意,与夫所以临轩慰遣,忧勤宽大之诏,镂板宣布。蜀人呼舞,至相与泣下。居无何,敌人果寒盟,盛夏穿塞,霍荡三辅,巴蜀震动。当是时,关门废备,储廥单耗,有司责粮急甚,人心寒惧。公乃下令代以官粟,至秋偿焉,军食丰盈,民不怨疾。蜀距行在所几万里,都邑解慢,讳职不问。大吏养交,以苟简为便民;小吏惰偷,以督责为生事。事滋不治,民冤无愬。上因命公,宽恤全蜀。公性俭勤厉,练核庶务,乃引四路之讼而亲决之。领略判断,支分叶解,千缕万牙,细见毛脉,是非美丑,各听分位。间者盐酒之法日益废坏,吏务便文,民困月额,父媪流离,噭天不闻。公唏然曰:「煮海榷酤之弊极矣,知所以张之,而不知所以弛之,知所以用其利,而不知所以救其弊。州县之吏,揆书错数,计日而责焉,殆未有以虑之也。其何以支悠远,厚死亡,隐西南而诎敌人乎」?亟状其事以闻,有诏嘉许。于是州县奔走事令,绪求盈虚,损浮蠲乏,人不告病。庚申之春,岁恶蜀饥,东山之民羸馁日甚。公命海惠僧真惠作饘粥廪给之,赖以全活者亡虑六万馀人。又命寘四场于城中,逮鳏分贫,殷茹穷燥,闭籴之豪,不敢牟利。惟公恫视蜀人之疾苦,必思所以拊摩而饮药之,其要在于建画长利,存定穷寡,贬伐贪浊,扶起废滞,以为屏维四川悠久亡疆之计。于是乎绌残吏之程督不时、前期邀功者,蒐污吏之冒浊苟容、渔夺百姓者,振士大夫之淹滞、而开其磨勘升改者。章游闻,诏皆赐可。嗟乎,蜀大国也,泉流甘清,土壤肥好,士嗜书、工文章,民服水溉田,粟稻麻密,邻伍往来,盘餐酒浆。自虏结难,而蜀人始骚矣。逮公保釐而来,细意养活,财货运行,诸产遂长,士农工贾各有次行,而人始得以饮食滋味。嗟乎,公之德于蜀如此!而意犹未厌也,复念文翁以道训蜀,诸葛武侯以义保蜀,张忠定公以锄恶表善治蜀,乃即其庙宫而治新之,辛勤拭刮,不留昏埃,神来神去,照映羽卫。居顷之,又语其属曰:「杜少陵诗歌一千四百有馀篇,考其志致,未尝不念君父,而斯民是忧。顾其祠宇,距城不能五里,骞陊摧剥,何以昭斯文之光?予甚自愧」。乃斥公帑之馀费,弗匮府藏,弗勤民力,命僧道安董其事,增饰之。虑工一千五百,计泉八十万有奇。创手于绍兴庚申八月丙戌,讫季冬之乙亥告成。断石为碑二十有六尺,镵其词于堂之四周,次第甲乙,毛末不欠。辛酉孟夏,汝砺以职事见公,授之次,饭于诚正堂,公曰:「属治草堂小异,吾侪盍往观焉」?饭已,肩舆出郊,谒先主、武侯閟宫,遂入草堂,吊少陵之遗像,置酒沧浪亭。亭并浣花,竹柏濯濯可爱。纵观诗碣,公顾曰:「考石多所日矣,愿得公文以纪其事」。汝砺谢曰:「公自妙龄注鼎科,居久之,升柱史,遂司帝谟,作典诰文书,抗直议,斥天下之病,皆开物成务之文,而汝砺所难也」。辞不可,则论著之。昔之风人叙君臣父子而训之礼,比兄弟朋友婚姻而诏之义,襄宗庙常享牲器,宾旅礼乐,征伐戍役,宫室币帛,衣服池台,薮泽馌耜,咸梅酒醴,而制之数。善焉鼓舞咏物之,不则讥切箴诲之。尹吉甫、召穆公、仍叔、史克、嘉父之流,愁栖乎怨思,昌美乎诵声,是皆切赞美恶,分擘善败,典图崇替,而鉴烛后世也。少陵之诗,故亦如此,根于忠信孝弟,著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其纡馀扶疏,宛转附物,雍容而不迫,愔愔乎如揖逊议论,冠佩于一堂之上,父坐子立,雍雍俞俞于闺庭燕豆礼乐之间。至夫陈古悼今,劝直而惧佞,抑淫侈倖巧而崇节义恭俭。槁焉曾伤,悯恻当世。妇子老孺之骚离,赋歛征戍之棘数,哀怨疾痛、慉盭隐闵亡聊之声,不翅迫及其身而亲遭之。其于治乱隆废,忠佞贤否,哀乐忻惨,起伏之变,衍迤纵肆,无乎不备。忽忽乎其能化也,就就乎其通道达物也,越越乎其总一神明而贯局万类也。游之于肯綮众虚之间,寓之于无所终始之际,激之以海水荡潏、飞云屑雨之声。吁!不得尽其极也。《易》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嗟乎,非以尽天下之至变,何足以成天下之至文也哉?斯文也,倘使申公传之,李克受之,河间献王陈之,而吴公子札观焉,则昭陵之所以帝,天宝之所以微,肃、代之所以中兴,次为雅颂,釐为变风,坐而第焉可也。今公治蜀,其所以忧恤斯民之心,见于施置如此,此其所以眷眷于少陵之诗乎。故曰,「再光中兴业,一洗苍生忧」,诚公之志也欤!
和史经 其一 北宋 · 孙邦
押词韵第七部
渊明遇佳趣(原作趋,据《淳祐临安志辑逸》改),欲辩每忘言。
道安对胜士(原作事,据同上书改),高论矜弥天。
斯人已往不可得,悠悠俗驾徒争先。
梦尸梦秽了不悟(原作寤,据同上书改),宁论掷足与裸颠。
虽知香臭在得丧,一朝十获岁九迁。
谁能休沐过僧语,聊问我林仍我泉。
贤哉令尹得此趣,颇厌世味如荤(同上书作腥)膻。
学人荐取妙香句,莫学大珠空饭眠。
曾懒翁复寄俞进可 其二 宋 · 吴惟信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望望春来一解颜,春多风雨怯衣单。
柳烟漠漠山堂晓,梅雪纷纷水国寒。
贫里诗囊当自佩,醉中匣剑共君看。
交游肯作云翻覆,凿齿东来喜道安(同上书册一页七四八)。
次韵奉和(按:和杨蟠《宿永安方丈书呈东山禅师》。) 宋 · 释惟晤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道安独继襄阳踵,诗好慵窥霅昼评。
竹屋数间经几载,草衣三事傲平生。
纵陪林下收孤迹,难学人间走大名。
灯火已残谭未倦,晓风斜雨打窗声。
重修安国寺记 南宋 · 李流谦
出处:全宋文卷四九○六、《澹斋集》卷一六
安国寺,昔号大恩,不知兴建岁月,嘉祐八年赐今名。天圣中,为禅坊,云顶山僧元钊始居之,六传复为律。岁久屋坏,予少时过焉,阒然悄怆,疑有鬼物,辄怖而出。僧道安何氏,五代住持元哲之孙也,慨然愿葺之。空十年之蓄,益之檀施,而东林院僧某亦悉力来助,合为若干钱,于是尽撤蠹大新之。佛故有殿,稍加治焉,自门庑堂室及最后大殿则更建,材粗坚可抵当百十寒暑。我先君起部与邑人绘八菩萨像于殿之壁,士人王訾笔也。殿有转轮藏,丹碧黯晦,予兄弟出泉濯洗之,而属道安之徒任其完补其经。役始于绍兴岁丁卯,而成于己卯。道安求予记,许之有年矣而未暇,请滋勤。其言曰:「蕞尔刹何记也?然独唯荒圮,至吾而极,茍不力则禾黍矣,用是蚤夜孜孜,啬衣撙食,铢毛捃收,亦幸施者和附趣赞乃克济,岂我能以之哉?或者一念至到有导焉者尔,吾恐后人不知为之之艰而傲居之,轻漏忽倾,不一引手,则吾志弗嗣,记之期以劝也」。噫嘻,安可谓用力勤而为虑远矣。因告之曰:「衰兴有定缘,而方来之贤否不可期。贤耶适其兴,无记可也;不贤且与衰会,记其能已之乎」?安曰:「是则然矣,而传后之意,不得不然也。强书之,安知其不由是勉于贤,而是刹之兴,将无有终穷乎」?予曰:「可」。遂书之。
跋吴道子画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八四、《晦庵题跋》卷三、《清河书画舫》卷四上、《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三八、《佩文斋书画谱》卷八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顷年见张敬夫家藏吴画昊天观壁草卷,与此绝相类,但人物差大耳。此卷用纸而不设色,又有补画头面手足处,应亦是草本也。张氏所藏本出长安安氏,后有张芸叟题记云:「其兄弟析产,分而为二,此特其半耳。顷经临安之火,今不知其在亡。而此卷断裂之馀,所谓天龙八部者,亦不免为焦头烂额之客。岂三灾厄会,仙圣所不能逃耶」?是可笑也。吴笔之妙,冠绝古今,盖所谓不思不勉而从容中道者,兹其所以为画圣与。季路所藏法书名画甚富,计无出其右者。既以得观为幸,因记岁月于其后。时庆元丁巳十月十日己卯也,朱熹仲晦父。
襄阳张舍人笔法出其家存诚子,先君子甚爱之,而世莫之贵也。因览遗墨,不胜悲叹。熹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