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上谷长史侯相碑 汉 · 阙名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一百六
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蔿,斯其胄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水经·汾水注》。)。
说文解字叙 东汉 · 许慎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九
古者疱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象物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及宣王太史籀箸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声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旦,而古文由此绝矣。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书九千字,乃得为史。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之所作也。四曰左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仓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颇复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而世人非訾,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逐,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可改易?乃猥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势而善野言,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悟不谕,岂不悖哉!《书》曰:「同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邪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三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分别部居,不杞杂厕,万物咸睹,靡不功。厥谊不昭,爰明以谕其称《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厥如也(宋本《说文》)。
草书势 东汉 · 崔瑗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五
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爰暨末叶,典籍弥繁。人之多僻,政之多权。官事荒芜,剿其墨翰。惟作佐隶,旧字是删。草书之法,盖先简略。应时谕旨,周于卒迫。兼功并用,爱日省力。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欹。竦企鸟跱,志在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或黜点染,状似连珠,绝而不离,蓄怒怫郁,放逸生奇。或凌遽而惴栗,若据槁而临危;傍点邪附,似螳螂而抱枝。绝笔收势,余綖虬结,若山蜂施毒,看隙缘巇,腾蛇赴穴,头没尾垂。是故远而望之,漼焉若注岸崩涯;就而察之,即一画不可移。纤微要妙,临事从宜。略举大较,仿佛若斯(《晋书·卫恒传》,又《初学记》二十一引两条)。
六艺论 其十 东汉 · 郑玄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四
黄帝佐官有七人,苍颉造书字,大挠造甲子,隶首造算数,容成造历日,岐伯造医方,鬼谀区占候,奚仲造车,作律管,兴墠坛礼也(《辨正论注》一)。
笔赋 其一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十九
昔苍颉创业,翰墨用作,书契兴焉。夫制作上圣立则宪者,莫隆乎笔。详原其所由,究察其成功,铄乎焕乎,弗可尚矣(《书钞》一百四,《初学记》二十一。)。
琅邪王傅蔡朗碑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五
君讳朗,字伯明,盖苍颉之精胤,姬稷之末胄也。昔叔度文王之昭,建侯于蔡,以国氏焉。迄于平襄,周祚微缺,王室遂卑,齐、晋交争,强楚侵陵,昭侯徙于州来。公族分迁,氏家于圉,奕叶载德,常历宫尹,以逮于兹,君雅操明允,威励不猛,履孝悌之性,怀文艺之才,包洞典籍,刊摘沈秘,知机达要,通含神契,既讨三五之术,又采《二南》之业,以《鲁诗》教授,生徒云集,莫不自远并至。栖迟不易其志,簟食曲肱,不改其乐,心栖清虚之域,行在玉石之间。是以德行儒林,智周当代,四岳称名,帝曰余闻。元和(案下云永兴,此当是「建和」或「元嘉」之误)元年,徵拜博士,舒演奥秘,赞理阙文,所立卓尔,度蹑云纵。其选士也,抑顽错枉,进圣擢伟,极遗逸于九皋,扬明德于侧陋,拔茅以汇,幽滞用济,加以清敏广平,好是正直,规诲之策,日谏于庭,忠谠著烈,令闻流行。圣朝以藩国贵胄,先帝遗体,或以继绝袭位,正于阿保,未洽雅训,骄盈僭差,或蹈宪理,非弘直硕儒,莫能匡弼。察君审行修德,进退可度,迁河间中尉。琅邪王傅,乃从经术之方,示以棐谌之威,率礼莫违,其国用靖,虽安国之辅梁孝,仲舒之相江都,靡以加焉,勋绩既盛,帝简其功,将授上位,迁于紫宫。赋寿不永,遘此疾凶,年五十八,永兴六年夏卒,吗呼哀哉!凡百君子,咨痛罔极,殷怀伤悼,含涕流恻。如何昊天,丧我师则!爰勒斯铭,式昭其德。铭曰:
天纵明哲,于赫我君,含弘光大,玄览孔真。潜乐教思,韫玉衡门。云龙感应,养徒三千。珠藏外耀,鹤鸣闻天。若时徵庸,登祚王臣。综彼前疑,定此典文。参佐七德,俾相大藩,身没称显,永遗令勋,表行扬名,垂示后昆(本集)。
篆势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苍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放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缊。扬波振激,鹰跱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经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端际际不可得见,指为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斡。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本集,《晋书·衙恒传》,《艺文类聚》七十四,《初学记》二十一,《御览》七百四十九。)。
非草书 东汉 · 赵壹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八十二
余郡士有梁孔达、姜孟颖者,皆当世之彦哲也,然慕张生之草书,过于希颜、孔焉。孔达写书以示孟颖,皆口诵其文,手楷其篇,无怠倦焉。于是后生之徒,竞慕二贤,守令作篇,人撰一卷,以为秘玩。余惧其背经而趋俗,此非所以弘道兴世也。又想罗、赵之所见蚩沮,故为说草书本末,以慰罗、赵,息梁、姜焉,窃览有道张君所与朱使君书,称「正气可以消除邪?人无其郁,妖不自作」,诚可谓信道抱真知命乐天者也。若夫褒杜、崔,沮罗、赵,昕昕有自臧之意者,无乃近于矜伎贱彼贵我哉!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分飞,故为隶草,趣急速耳。示简易之旨,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而今之学草书者,不思其简易之旨,以为杜、崔之法,龟蛇所见也,其扶柱桎诘屈龙乙,不可失也。龀齿以上,苟任涉学,皆废仓颉、史箍,竞以杜、崔为楷。私书相与,犹谓就书适迫遽,故不及草。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若人颜有美恶,岂可学有相若耶?昔西施心,捧胸而,众愚效之,祗增其丑。赵女善舞,行步媚蛊,学者弗获,失节匍匐。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馀暇,游手于斯。后世慕焉,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罢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划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不休,犹处众辍。然其为字,无益于工拙。亦如效颦者之增丑,学步者之失节也。且草书之人,盖技艺之细耳。乡邑不以此较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微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字。徒善字既不达于政,而拙草亦无损于治。推斯言之,岂不细哉!夫务内者必阙外,志小者必忽大。俯而扪,不暇见天地。天地至大而不见者,方锐精于虮,乃不暇焉。第以此篇研思锐精,岂若用之于彼《七经》,稽历协律,推步期程,探颐钩深,幽赞神明,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析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依正道于邪说,济雅乐于郑声,兴至德之和睦,弘大伦之玄清,穷可以守身遗名,达可以尊主致平,以兹命世,永监后生,不亦渊乎(《法书要录》一,《墨池编》,《御览》六百一,七百四十九。)!
汉官仪上 其三十六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今司徒、太尉下书州郡,文皆称公。盖仓颉作书,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者谓之公(案:《通典·职官》引下有「韩子曰背私曰公」七字)。《春秋》九命作宰,天子御坐即起,其兴(案:「其兴」当作「在舆」,见《通典》)为下。凡拜,天子临轩,六百石以上悉会,直整顿卿赞,御史授(案:当脱「印绶」二字,见《通典》),公三让,然后乃受之。《汉礼仪》曰:「天子称尊号曰皇帝,言曰制,补制言曰诏,称民有言有辞曰陛下」。今皆施行。《诗》云:「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不,仲山甫明之」。诏令之义,三公三人以承君,盖由鼎有足,故《易》曰鼎象也(《北堂书钞·设官部》。案:《通典·职官》引作「鼎足三者,三光也。」)。
汉官仪上 其一百八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四
能通《苍颉》《史篇》(案:《通典》引作「史籍」),补兰台令史,满岁补尚书令史。满岁为尚书郎。出亦与郎同,宰百里。郎与令史分职受书。令史见仆射、尚书,执板拜;见丞、郎,执板揖(《唐六典》一,《通典·职官》,《太平御览·职官部》)。
风俗通义佚文卷四:氏姓上 其九十九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三十九
皇氏,三皇之后,因氏焉。《左传》郑大夫皇颉、皇辰,宋有皇氏为上卿,本皇父充石之后,以字为氏。汉有琅邪相皇运(同上)。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七十五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颉氏。苍颉,古之贤人。颉卫,古之贤者(《广韵》十六《屑》)。
砚铭 东汉末 · 王粲
四言诗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一
昔在皇颉,爰初书契,以代结绳,民察官理,庶绩诞兴。
在世季末,华藻流淫,文不写行,书不尽心,淳朴浇散,俗以崩沈。
墨运翰染,荣辱是若。
念兹在兹,惟玄是宅(《艺文类聚》五十八《初学记》二十一)。
砚赞 东汉末 · 繁钦
四言诗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三
顾寻斯砚,乃生翰墨。
自昔颉皇,傅之罔极。
或薄或厚,乃圆乃方。
方如地象,圆如天常。
班采散色,沤染豪芒。
点黛文字,耀明典章。
施而不德,吐惠无疆。
浸渍甘液,吸受流光(《艺文类聚》五十八,又《初学记》二十一三引。)。
笔铭 曹魏 · 傅巽
四言诗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五
昔在上古,结绳而誓。
降及后载,易以书契。
书契之兴,兴自颉皇。
肇建一体,浸遂繁昌。
弥纶群事,通远达幽。
垂训纪典,匪笔靡修。
实为心尽,臧否斯由。
厥美弘大,置类鲜俦。
德兴之著,惟道是扬。
苟逞其违,祸亦无方(《艺文类聚》五十八)。
故笔赋序 晋初 · 成公绥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九
治世之功,莫尚于笔,能举万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圣人之心,非笔不能宣,实天地之伟器也。有仓颉之奇生,列四目而兼明,慕羲氏之画卦,载万物于五行。乃发虑于书契,采秋毫之类芒,加胶漆之绸缪,结三束而五重,建犀角之玄管,象齿于纤锋,染青松之微烟,著不泯之永踪。则象神仙,人皇九头,式范群生,异体怪躯。注玉度于七经,训河洛之谶纬,书日月之所躔,别列宿之舍次。乃皆是笔之勋。人日用而不寤。仡尽力于万机,卒见弃于行路(《艺文类聚》五十八)。
戒火文 其三 晋初 · 成公绥
出处:全晋文 卷五十九
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以成意,阅之后嗣,存载道义,□□□□纲纪万事。俗所传述,实由书记,时变巧易,古今各异。虫篆既繁,草藁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规矩有则,用之简易,随便适宜,亦有弛张。操笔假墨,抵押毫芒,彪焕磊落,形体抑扬,芬葩连属,溢分罗行。烂若天文之布曜,纬若锦绣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案急挑,挽横引从,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工巧难传,善之者少,应心隐手,必由意晓。尔乃动纤指,举弱腕,握素纨,染玄翰,彤管电流,雨下雹散,点《黑主》折握,𢮓挫安案,缤纷骆驿,华藻粲烂,缊絪卓荦,一何壮观!繁缛成文,又何可玩。章周道之郁郁,表唐虞之辉焕。若乃八玺法,殊好异制,分白赋黑,棋布星列,翘首举尾,直刺邪𢮓,缱绻结体,剩彩奋节。或若虬龙盘游,蛇蝉轩翥,鸾为翱翔,矫翼欲去;或若鸷鸟将击,拜体仰怒,良马腾骧,奔放向路。仰而望之,郁若宵雾朝升,游烟连云;俯而察之,凛若清风属水,漪澜成文。垂象表式,有模有楷,形功难详,聊举大体(《初学记》二十一)。
草书状 西晋 · 索靖
出处:全晋文 卷八十四
圣王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兹生。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盖草书之为状也,婉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虫蛇虬蟉,或往或还。类阿那以羸形,欻奋衅而桓桓。及其逸肸向,乍正乍邪。骐骥暴怒逼其辔,海水窊隆扬其波。芝草蒲陶还相继,棠棣融融载其华。玄熊对踞于山岳,飞燕相追而差池。举而察之,又似乎和风吹林,偃草扇树。枝条顺气,转相比附,窈娆廉苫,随体散布。纷扰扰以猗靡,中持疑而犹豫。玄螭狡兽嬉其间,腾猿飞鼺相奔趣。凌鱼奋尾,蛟龙反据。投空自窜,张设牙距。或若登高望其类,或若既往而中顾,或若俶傥而不群,或若自检于常度。
于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役心精微,耽此文宪。守道兼权,触类生变。离析八体,靡形不判。去繁存微,大象未乱。上理开元,下周谨案。骋辞放手,雨行冰散。高音翰厉,溢越流漫。忽班班而成章,信奇妙之焕烂。体磥落而壮丽,姿光润以粲粲。命杜度运其指,使伯英回其腕。著绝势于纨素,垂百世之殊观(《晋书·索靖传》,《艺文类聚》七十四。)。
四体书势 其一 古文 西晋 · 卫恒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盖睹乌迹以兴思也。因而遂滋,则谓之字,有六义焉。一曰指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日、月是也。三曰形声,江、河是也。四曰会意,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老、考是也。六曰假借,令、长是也。夫指事者,在上为上,在下为下。象形者,日满月亏,效其形也。形声者,以类为形,配以声也。会意者,止戈为武,人言为信也。转注者,以老寿考也。假借者,数言同字,其声虽异,文意一也。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汉武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以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恒祖敬侯,写淳《尚书》,后以示淳,而淳不别。至正始中,立三字石经,转失淳法,因科斗之名,遂效其形。太康元年,汲县人盗发魏襄王冢,得策书十馀万言,案敬侯所书,犹有仿佛。古书亦有数种,其一卷论楚事者最为工妙。恒窃悦之,故竭愚思,以赞其美,愧不足厕前贤之作,冀以存古人之象焉。古无别名,谓之字(案有脱文)势云。「黄帝之史,沮诵、仓颉,眺彼鸟迹,始作书契。纪纲万事,垂法立制,帝典用宣,质文著世。爰暨暴秦,滔天作戾。大道既泯,古文亦灭。魏文好古,世传丘坟。历代莫发,真伪靡分。大晋开元,弘道敷训,天垂其象,地耀其文。其文乃耀,粲矣其章。因声会意,类物有方:日处君而盈其度,月执臣而亏其旁;云委蛇而上布,星离离以舒光;禾卉苯䔿以垂颖,山岳峨嵯而连冈;虫跂跂以若动,鸟似飞而未扬。观其错笔缀墨,用心精专;势和体均,发止无间。或守正循检,矩折规旋;或方员靡则,因事制权。其曲如弓,其直如弦。矫然特出,若龙腾于川;森尔下颓,若雨坠于天。或引笔奋力,若鸿雁高飞,邈邈翩翩;或纵肆阿那,若流苏悬羽,靡靡绵绵。是故远而望之,若翔风厉水,清波漪涟;就而察之,有若自然。信黄唐之遗迹,为六艺之范先。籀篆盖其子孙,隶草乃其曾玄。睹物象以致思,非言辞之所宣(《晋书·卫瓘附传》,《魏志·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
四体书势 其二 篆书 西晋 · 卫恒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
昔周宣王时,史籀始著《大篆》十五篇,或与古同,或与古异,世谓之籀书者也。及平王东迁,诸侯力政,家殊国异,而文字乖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益之,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或曰下土人程邈为衙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十年,从狱中作小篆,少者增益,多者损减,方者使员,员者使方,奏之始皇。始皇善之,出以为御史,使定书。或曰,邈所定乃隶字也。自秦坏古文,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孔氏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秦篆书也。四曰佐书,即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书,所以书幡信也。又许慎撰《说文》,用篆书为正,以为体例,最可得而论也。秦时李斯号为二篆,诸山及铜人铭皆斯书也。汉建初中,扶风曹喜,少异于斯,而亦称善。邯郸淳师焉,略究其妙,韦诞师淳而不及也。太和中,诞为武都太守,以能书留补侍中,魏氏宝器铭题皆诞书也。汉末又有蔡邕,采斯喜之法,为古今杂形,然精密闲理不如淳也。邕作《篆势》曰:「鸟遗迹,皇颉循。圣作则,制斯文。体有六,篆为真。形要妙,巧入神。或龟文(当有缺文。)。针(缺)列,栉比龙鳞;纾体放尾,长短复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焚蕴;扬波振敝手,鹰跱鸟震;延颈胁翼,势似陵云。或轻笔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水露绿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员;若行若飞,跂跂翩翩。远而望之,象鸿鹄群游,骆驿迁延;迫而视之,端际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郤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斌斌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先。喜文德之弘懿,愠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頫仰,举大略而论旃(《晋书·卫瓘附传》,《魏志·刘劭传》注引《文章叙录》,又《蔡中郎集》,又《水经注·河水四》,又《艺文类聚》七十四、《初学记》二十一、《御览》七百四十九引蔡邕《篆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