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咏德诗三首 其一 蜀汉 · 张翼
 押词韵第十五部
《诗纪》云。按张君祖庾僧渊诸诗。皆恬淡雅逸有晋风。历选陈世无此作也。考高僧传有康僧渊竺法雅者。并在晋成帝时。疑即此人欤。广弘明集云。陈张君祖。既不能明。姑列于此。逯案。法书要录、张君祖有名晋穆帝时。又按《世说》新语。康僧渊殷浩相善。则二人为同时人。故互有赠答之作。卮林解冯谓二人诗应列晋代是也。今改入晋编。并略志于此。
运形不标异,澄怀恬无欲。
座可栖王侯,门可回金毂。
风来咏逾清,鳞萃渊不浊。
斯乃玄中子,所以矫逸足。
何必玩幽间,青衿表离俗。
百龄苟未遐,昨辰亦非促。
曦腾望舒映,曩今迭相烛。
一世皆逆旅,安悼电往速。
区区虽非党,兼忘混砾玉。
恪神罔业秽,要在夷心曲(○广弘明集三十。《诗纪》一百七。)
会稽王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古人耻其君不为,北面之道,岂不愿尊其所事,比隆往代,况遇千载一时之运?
顾智力屈于当年,何得不权轻重而处之也。
今虽有可欣之会,内求诸己,而所忧乃重于所欣。
《传》云:「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今外不宁,内已以深。
古之弘大业者,或不谋于众,倾国以济一时功者,亦往往而有之。
诚独运之明足以迈众,暂劳之弊终获永逸者可也。
求之于今,可得拟议乎!
夫庙算决胜,必宜审量彼我,万全而后动。
功就之日,便当因其众而即其实。
今功未可期,而遗黎歼尽,万不馀一。
旦千里馈粮,自古为难,况今转运供继,西输许洛,北入黄河。
虽秦政之弊,未至于此,而十室之忧,便以交至。
今运无还期,徵求日重,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不亡何待!
而不度德量力,不弊不已,此封内所痛心叹悼,而莫敢吐诚。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殿下更垂三思,解而更张,令殷浩荀羡还据合肥广陵许昌谯郡、梁、彭城诸军皆还保淮,为不可胜之基,须根立势举,谋之未晚,此实当今策之上者。
若不得此,社稷之忧可计日而待。
安危之机,易于反掌,考之虚实,著于目前,愿运独断之明,定之于一朝也。
地浅而言深,岂不知其未易。
然古人处闾阎行阵之间,尚或干时谋国,评裁者不以为讥,况厕大臣末行,岂可默而不言哉!
存亡所系,决在行之,不可复持疑后机,不定之于此,后欲悔之,亦无及也。
殿下德冠宇内,以公室辅朝,最可直道行之,致隆当年,而未允物望,受殊遇者所以寤寐长叹,实为殿下惜之。
国家之虑深矣,深恐伍员之忧不独在昔,麋鹿之游将不止林薮而已。
殿下暂废虚远之怀,以救倒悬之急,可谓以亡为存,转祸为福,则宗庙之庆,四海有赖矣(《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吾素自无廊庙,直王丞相时果欲内吾,誓不许之,手迹犹存,由来尚矣,不于足下参政而方进退。
自儿娶女嫁,便怀尚子平之志,数与亲知言之,非一日也。
若蒙驱使,关陇、巴蜀皆所不辞。
吾虽无专对之能,直谨守时命,宣国家威德,故当不同于凡使,必令远近咸知朝廷留心于无外,此所益殊不同居护军也。
汉末使太傅马日磾慰抚关东,若不以吾轻微,无所为疑,宜及初冬以行,吾惟恭以待命(《晋书·王羲之传》)
又遗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知安西败丧,公私惋怛,不能须臾去怀。
以区区江左,所营综如此,天下寒心,固以久矣,而加之败丧,此可熟念。
往事岂复可追,愿思弘将来,令天下寄命有所,自隆中兴之业。
政以道胜宽和为本,力争武功,作非所当,因循所长,以固大业,想识其由来也。
自寇乱以来,处内外之任者,未有深谋远虑,括囊至计,而疲竭根本,各从所志,竟无一功可论,一事可记,忠言嘉谋弃而莫用,遂令天下将有土崩之势,何能不痛心悲慨也。
任其事者,岂得辞四海之责!
追咎往事,亦何所复及,宜更虚己求贤,当与有识共之,不可忠允之言常屈于当权
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复所及,莫过还保长江都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縻而已。
国钧者,引咎责躬,深自贬降以谢百姓,更与朝贤思布平政,除其烦苛,省其赋役,与百姓更始,庶可以允塞群望,求倒悬之急。
使君起于布衣,任天下之重,尚德之举,未能事事允称,当董统之任而丧败至此,恐阖朝群贤未有与人分其谤者。
今亟修德补阙,广延群贤,与之分任,尚未知获济所期。
若犹以前事为未工,故复求之于分外,宇宙虽广,自容何所!
知言不必用,或取怨执政,然当情慨所在,正自不能不尽怀极言。
若必亲征,未达此旨,果行者,愚智所不解也。
愿复与众共之。
复被州符,增运千石,徵役兼至,皆以军期,对之丧气,罔知所厝。
自顷年割剥遗黎,刑徒竟路,殆同秦政,惟未加参夷之刑耳,恐胜广之忧,无复日矣(《晋书·王羲之传》)
殷浩 东晋 · 王羲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二
下官乃劝令画于屏风(《北堂书钞》一百三十二,《御览》七百一。)
日食废朝会议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永和中殷浩辅政,又欲从刘邵议不却会。
王彪之议曰:《礼》云:「诸侯旅见天子,不得终礼而废者四,自谓卒暴有之,非谓先存其事,而侥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先废朝礼(《通典》七十八)」。
扬州刺史殷浩 东晋 · 王彪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一
太史上元日合朔,谈者或有疑,应却会与不?
建元元年,亦元日合朔,庾车骑写刘孔才所论以示八座。
于时朝议有谓孔才所论为不得礼议,荀令从之,是胜人之一失也。
何者?
《礼》云:「诸侯旅见天子,入门不得终礼而废者四:太庙火,日蚀,后之丧,雨沾服失容」。
寻此四事之指,自谓诸侯虽已入门而卒暴有之,则不得终礼。
非为先存其事,而徼幸史官推术错谬,故不豫废朝礼也。
夫三辰有灾,莫大日蚀,史官告谴,而无惧容,不修豫防之礼,而废消救之术,方大飨华夷,君臣相庆,岂是将处天灾罪己之谓?
且检之事实,合朔之仪,至尊静躬殿堂,不听政事,冕服御坐门闼之制,与元会礼异。
自不得兼行,则当权其事宜。
合朔之礼,不轻于元会。
元会有可却之隼,合朔无可废之义。
谓应依建元故事,却元会(《魏志·刘劭传》注,又《御览》二十九引《起居注》。)
报兄冰书 东晋 · 庾翼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殷君始往,虽多骄豪,实有风力之益,亦似由有佳儿、弟,故不令物情难之。
自顷以来,奉公更退,私累日滋,亦不稍以此寥萧之也。
既雅敬洪远,又与浩亲善,其父兄得失,岂以小小计之。
大较江东政,以伛舞豪强,以为民蠹,时有行法,辄施之寒劣
如往年偷石头仓米一百万斛,皆是豪将辈,而直打杀仓督监以塞责。
山遐馀姚半年,而为官出二千户,政虽不伦,公强官长也,而群共驱之,不得安席。
纪睦、徐宁奉王使纠罪人,船头到渚,桓逸还复,而二使免官。
虽皆前宰之惛谬江东事去,实此之由也。
兄弟不幸,横陷此中,自不能拔脚于风尘之外,当共明目而治之。
荆州所统一二十郡,唯长沙最恶。
恶而不黜,与杀督监者复何异耶(《晋书·庾翼传》。殷浩父羡,为长沙,在郡贪残,兄冰与书属之,报曰云云。)
殷浩 东晋 · 庾翼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七
当今江东社稷安危,内委何、褚诸君,外托庾、桓数族,恐不得百年无忧,亦朝夕而弊。
足下少标令名,十馀年间,位经内外,而欲潜居利贞,斯理难全。
且夫济一时之务,须一时之胜,何必德均古人,韵齐先达邪!
王夷甫,先朝风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终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当超然独往,而不能谋始,大合声誉,极致名位,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
而乃高谈《庄》、《老》,说空终日,虽云谈道,实长华竞。
及其末年,人望犹存,思安惧乱,寄命推务。
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虏,弃言非所。
凡明德君子,遇会处际,宁可然乎?
而世皆然之。
益知名实之未定,弊风之未革也(《晋书·殷浩传》)
上疏废殷浩 东晋 · 桓温
 出处:全晋文
中军将军浩过蒙朝恩,叨窃非据,宠灵超卓,再司京辇,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职次,而侵官离局,高下在心。
司徒臣谟执义履素,位居台辅,师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礼请退,虽临轩固辞,不顺恩旨,适足以明逊让之风,弘优贤之礼。
虚生狡说,疑误朝听,狱之有司,将致大辟。
自羯胡夭亡,群凶殄灭,而百姓涂炭企迟拯接。
受专征之重,无雪耻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风尘,遂使寇雠稽诛,奸逆并起,华夏鼎沸,黎元殄悴。
惧罪将及,不容于朝,外声进讨,内求苟免,出次寿阳,顿甲弥年,倾天府之资,竭五州之力,收合无赖,以自强卫,爵命无章,猜害罔顾。
故范丰之属反叛于芍陂,奇德、龙会作变于肘腋。
羌帅姚襄率众归化,遣其母弟入质京邑不能抚而用之,阴图杀害,再遣刺客,为所觉。
遂惶惧,用致逆命,生长乱阶,自始也。
复不能以时扫灭,纵放小竖,鼓行毒害,身狼狈于山桑,军破碎于梁国,舟车焚烧,辎重覆没,三军积实,反以资寇,精甲利器,更为贼用,神怒人怨,众之所弃,倾危之忧,将及社稷,臣所以忘寝屏营,启处无地。
夫率正显义,所以致训,明罚敕法,所以齐众,伏愿陛下上追唐尧放命之刑,下鉴《春秋》无君之典。
若圣上含弘,未忍诛殛,且宜遐弃,摈之荒裔。
虽未足以塞山海之责,粗可以宣诫于将来矣(《晋书·殷浩传》)
聘士徐君墓颂 东晋 · 孙绰
 出处:全晋文 卷六十一
南昌太原县君白汉故聘士徐群之灵:惟君风轨英邃,德音徽远,播飧仰芳,流宗播揖。
在昔古人有言,闻伯夷之风者,懦夫有立志,仰先生之道,岂无青云之怀哉!
余以不才,忝宰兹邑,遐宗有道,思揖远风。
乃与友人殷浩等,束带灵坟,奉瞻祠宇。
虽玉质幽潜,而目想令仪,雅音永寂,而心存高范
徘徊墟垄,仰眄松林
哀有形之短化,悼令德之长泯,怃然有感,凄焉增伤。
夫讽谣生于情托,雅颂兴乎所钦,匪于咏述,孰寄斯怀。
颂曰:
岩岩先生,迈此英风。
含真独畅,心体冲。
高蹈域表,淑问显融。
昂昂五贤,赫赫八俊。
虽曰休明,或婴险吝。
岂若先生,保兹玉润!
超世作范,流光遐振
坟茔垒落,竹萧森。
荟丛蔚蔚,虚宇愔愔。
游兽戏阿,嘤鸟鸣林。
嗟乎徐君,不闻其音。
徘徊丘侧,凄焉流襟
何以舒蕴,援翰托心(《艺文类聚》三十六)
上疏讼殷浩 东晋 · 顾悦之
 出处:全晋文
伏见故中军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体德沈粹,识理淹长,风流雅胜,声盖当时。
再临神州,万里肃清,勋绩茂著,圣朝钦嘉,遂授分陕推毂之任。
戎旗既建,出镇寿阳,驱其豺狼,剪其荆棘,收罗向义,广开屯田,沐雨栉风,等勤台仆
仰凭皇威,群丑革面,进军河洛,修复园陵。
不虞之变,中路猖蹶,遂令为山之功崩于垂成,忠款之志于是而废。
既受削黜,自摈山海,杜门终身,与世两绝,可谓克己复礼,穷而无怨者也。
所犯,盖负败之常科,非即情之永责。
论其名德深诚则如彼,察其补过罪己则如此,岂可弃而不恤,使法有馀冤!
方今宅兆已成,埏隧已开,悬棺而窆,礼同庶人,存亡有非命之分,九泉无自诉之期,仰感三良,昊天罔极。
若使明诏爰发,旌我善人,崇复本官,远彰幽昧,斯则国家威恩有兼济之美,死而可作,无负心之恨(《晋书·殷浩传》)
殷浩 东晋 · 简文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属当厄运,危弊理尽,诚赖时有其才,不复远求版筑。
足下沈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
若复深存挹退,苟遂本怀,吾恐天下之事,于此去矣。
今纮领不振,晋网不纲,愿蹈东海,复何得邪!
由此言之,足下去就即是时之废兴,时之废兴则家国不异。
足下弘思之,静算之,亦将有以深鉴可否。
望必废本怀,率群情也(《晋书·殷浩传》)
殷浩 其一 东晋 · 范宣
 出处:全晋文
殷浩范宣曰:“‘其士大夫之嫡者,公子之宗道也’。
请解其义”。
答曰:“其士大夫之嫡者,言上二宗,唯施公子之身;
至诸公子有子孙,各祖公子以为别子,各宗其嫡子以为大宗,代代相承,然后乃成别子之后百代不迁之宗者也。
所以举其士大夫之嫡者,明公子之子孙,不复宗公子之宗,又嫌庶宗昆弟之子犹复为小宗,故特举嫡以晓之也。
凡母弟及庶昆弟所谓庶宗大宗,正论其一代之嫡庶耳。
至于各有子之后,长子皆成嫡也。
公子之宗道,言公子之宗道成,故重释也(《通典》七十三)”。
殷浩 其二 东晋 · 范宣
 出处:全晋文
殷浩范宣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有大宗而无小宗者,有无宗亦莫之宗者,公子是也。
公子有宗道,公子之公,为其士大夫之庶宗’。
请解之”。
答曰:“有小宗而无大宗者,谓君之诸弟同庶者,君命庶长为众庶之宗,则名小宗,则服大功九月者是也。
大宗而无小宗者,谓君有同母弟,命以为宗,则群庶昆弟宗之,则名大宗,服齐衰九月者是也。
昆弟既亲,又是庶中之正者也。
有无宗亦莫之宗者,谓公子唯己而已,则上不敢宗君,下无昆弟宗己者是也。
公子有宗道者,《礼》‘诸侯于其非正嫡,一无所服’,则群昆弟亦不敢相服,则无相统领,无相统领则不可不立宗,立宗然后有服耳,故云公子有宗道也。
公子之公,公者君也。
此立宗君命所制,嫌自相推,故又举公以明之也。
为其士大夫之庶宗者,此独说庶宗者,嫌上总谓有小宗而无大宗者为混,故复指解小宗之义,则大宗自然了也。
所以统大夫庶宗者,诸侯庶昆弟有为大夫也。
所以正举大夫者,所宗庶长或可为士,嫌大夫位尊不相宗,故云为大夫之庶宗以断疑也(《通典》七十三)”。
殷浩 其三 东晋 · 范宣
 出处:全晋文
咸康末,殷泉源问天子诸侯臣致仕,服有同异。
范宣答云:“夫礼制残缺,天子之典,多不全具,唯国君之礼,往往有之。
臣之致仕,则为旧君齐衰三月,天子之臣,则亦然矣。
天子之与国君,虽名号差异,至于臣子奉之,与王者无殊矣。
何以明之?
《公羊传》曰:‘以诸侯逾年称即位。
亦知天子之逾年称即位;
以天子三年然后称王,亦知诸侯于其封内三年称子’。
比例如此,则臣服之制同矣(《通典》九十)”。
会稽王道子 东晋 · 范弘之
 出处:全晋文
下官轻徼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窃以人君居庙堂之上,智周四海之外者,非徒聪明内照,亦赖群言之助也。
是以舜之佐尧,以启辟为首;
咎繇谟禹,以侃侃为先,故下无隐情之责,上收神明之功。
敢缘斯义,志在输尽。
常以谢石黩累,应被清澄,殷浩忠贞,宜蒙褒显,是以不量轻弱,先众言之。
而恶直丑正,其徒实繁,虽仰恃圣主钦明之度,俯赖明公爱物之隆,而交至之患,实有无赖。
下官与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正以国体宜明,不应稍计强弱。
与浩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
于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每观载籍,志士仁人有发中心任直道而行者,有怀知阳愚负情曲从者,所用虽异,而并传后世。
比干处三仁之中,箕子为名贤之首。
后人用舍,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系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胫胫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
世人乃云下官正直,能犯艰难,斯谈实过。
下官知主上圣明,明公虚己,思求格言,必不使尽忠之臣,屈于邪枉之门也。
是以敢献愚诚,布之执事,岂与昔人拟其轻重邪!
亦以臣之事君,惟思尽忠而已,不应复计利钝,事不允心则谠言悟主,义感于情则陈辞靡悔。
若怀情藏意,蕴而不言,此乃古人所以得罪于明君,明君所以致法于群下者也。
桓温事迹,布在天朝,逆顺之情,暴之四海,在三者臣子,情岂或异!
凡厥黔首,谁独无心!
举朝嘿嘿,未有唱言者,是以顿笔案气,不敢多云。
桓温于亡祖,虽其意难测,求之于事,止免黜耳,非有至怨也。
亡父昔为温吏,推之情礼,义兼他人。
所以每怀愤发,痛若身首者,明公有以寻之,王珣以下官议殷浩谥,不宜暴扬桓温之恶。
感其提拔之恩,怀其入幕之遇,托以废黜昏暗,建立圣明,自谓此事足以明其忠贞之节,明公试复以一事观之。
周公居摄,道致升平,礼乐刑政皆自己出。
以德言之,周公大圣,以年言之,成王幼弱,犹复遽避君位,复子明辟。
汉之霍光,大勋赫然,孝宣年未二十,亦反万机。
故能君臣俱隆,道迈千岁。
忠为社稷,诚存本朝,便当仰遵二公,式是令矩,何不奉还万机,退守藩屏?
方提勒公王,匡总朝廷,岂为先帝幼弱,未可亲政邪?
将德桓温,不能听政邪?
又逼胁袁宏,使作九锡,备物光赫,其文具存,朝廷畏怖,莫不景从,惟谢安王坦之以死守之,故得稽留耳。
会上天降怒,奸恶自亡,社稷危而复灵命坠而复构。
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
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复不于今大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复欲待谁?
王统物,必明其典诰,贻厥孙谋,故令问休嘉,千岁承风。
明公远览殷周,近察汉魏,虑其所以危,求其所以,如此而已(《晋书·范弘之传》)
安乐寺律师智称法师 南梁 · 裴子野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三
法师讳智称河东闻喜人也,俗姓裴氏,挹汾浍之清源,禀河山之秀质,蓄灵因于上叶,感慧性于阎浮,直哉惟清,爰初夙备,温良恭俭,体以得之然而天韵真确,含章隐曜,沈渐人群,莫能测其远迩,盖由径寸之华,韬光浚壑,盈尺之窦,未剖联城,鉴观者罔识其巨丽,逖听者弗得其鸿名,羁束戎旅,俯起阡陌,年登三十,始览众经,退而叹曰:百年倏忽,功名为重,名不常居,功难与毕,且吉凶悔吝,孔书已验,变化起伏,历圣未称,安知峥嵘之外,寥廓之表,笼括幽显,大援无边者哉?
彼有师焉,吾知归矣。
遂乃长揖五忍,敛衽四依,挫锐解纷,于是乎尽。
宋大明中,益部有印禅师者,苦节洞观,郁为帝师,上人闻风自托,一面尽礼,印公言归庸蜀,乃携手同舟,以宋太始元年,出家于玉垒,诚感人天,信贯金石,直心般若,高步道场。
既而敬业承师,就贤辨志,遨游九部,驰骋三乘,摩罗之所宣译,龙王之所韬秘,虽且受持讽诵,然未取以为宗。
尝谓摄心者迹,迹密则心检,弘道行,行察则道存,安上治人,莫先乎礼,闲邪迁善,莫尚乎律,可以驱车火宅,翻飞苦海,瞻三途而勿践,历万却而不衰者,其毗尼之谓欤。
乃简弃枝叶,积思根本,顿辔洗心,以为己任。
于是曳锡踽步,千里游学,拥经持钵,百舍不休,西望荆山,南过澧浦,周流华,博采奇闻,土木形骸,琬琰心识,靡高不仰,无坚不攻,寝之所安,席不及暖,思之所至,食不遑餐,入道三年,从师四讲,教逸功倍,而盛经明,每称道不坠地,人各有美,宣尼之学,何讵常师。
于时冥隐二上人,先辈高流,凤鸣西楚多宝颖律师,洽闻温故,翰起东都,法师之在江陵也,禀冥隐为周旋,爰及还京洛,以颖公为益友,皆权衡殿最,言刈菁叶,舍稊稗而膳梁,会盐梅而成鼎饪,其理练,其旨深,肤受末学,莫能踵武。
泰始六年,初讲十诵于震泽,阐扬事相,咫尺神道,高谈出云汉,精义入无间,八万威仪,怡然理畅,五部章句,涣尔同波。
由是后进知宗,先达改观,晖光令问,于斯藉甚。
法师应不择方,行有馀力,清言终日,而事在其中,立楼云于具区,营筵祚于建业,令不待严,房栊肃静,役不加迅,栋宇骈罗。
自方等来仪,变梵为汉,鸿才矩学,连轴比肩,法华维摩之宗。
往往间出。
涅槃成实之唱,处处聚徒,而律藏宪章,于时最寡,振裘持领,允属当仁。
若夫渊源浩汗,故老之所回惑,峻阻隐复,前修之所解架,皆剖析毫厘。
粉散胶结,钩深致远独悟胸怀,故能使反户之南。
弯弓之北,寻声赴响,万里而至,门人岁益,经纬日新,坐高堂而延四众,转法轮而朝同业者,二十有馀载。
君子谓此道,于是乎中兴,绝庆吊,屏流俗,朱门华屋,靡所经过。
齐竟陵文宣王,顾轻千乘,虚心八解,尝请法师讲于邸寺,既许以降德,或谓宜修宾主,法师笑而答曰:我则未暇。
及正位函文,始交凉燠。
时法筵广置,髦士如林,主誉既驰,客容多猛,发题命篇,疑难锋出,法师应变如响,若不留听,囿辨者土崩,负强者折角,莫不迁延徙靡,亡本失支,观听之流,称为盛集,法师性本刚克,而能悦以待问,发言盈庭,曾无忤色,虚己博约,咸竭厥才,依止疏附,训之如一。
少壮居家,孝于惟友,脱屣四摄,爱著两忘,亲党书介,封而不发,内恕哀蹙,抑而不临,常曰道俗异故,优陀亲承音旨,宁习其言,而忽其教?
烦恼煦濡,萧然顿遣。
法师之于十诵也,始自吴兴,迄于建业,四十有馀讲,撰义记八篇,约言示制,学者传述,以为妙绝古今。
春秋七十有二,齐永元三年迁神干建康县安乐寺,僧尼殷赴,若丧昆姊,谅不言之信,不召之感者云。
若夫居敬行简,喜愠不形于色,知人善诱,甄藻罔遗于时,临财廉,取予义,明允方大,处变不渝,汪汪焉,堂堂焉,渤碣河华,不能充其量,盖净行之仪表,息心之轨则欤。
弟子道进等,感梁木之既摧,恸德音之永閟,俾陈信而有徵,庶流芳而无愧(《广弘明集》三十二。)
移齐文 陈朝 · 徐陵
 出处:全陈文卷十
获去月二十日移,承羯寇平殄,同怀庆悦,眷言邻穆,深副情伫。
夫天纲之大,固无微而不擒,神武之师,本无征而不克;
至如戎王倾其部落,逆竖道其乡关,非厥英图,殆难堪戮。
况复洞庭遐旷,丘食殷阜,西穷版屋,北罄毯庐,声冠符姚,势兼聪勒,庸蜀宝马,弥山不穷,巴汉楼船,陵波无际,我之元戎上将,协力同心,承禀朝谟,致行明罚,为风为火,殪彼蒙冲,如霆如雷,击其舟舰,羌兵楚贼,赴水沈沙,弃甲则两岸同奔,横尸则千里相枕,江川尽满,譬雎水之无流,原隰穷胡,等阴山之长哭,于是黑山叛邑,诸城洞开,白虏连群,投戈请命,长沙鵩,靡复为妖,湘川石燕,自然还舞,克剪无算,缧禽不赀,欲计军俘,终难巧历,所获其龙驹骥子,百队千群,更开苜蓿之园,方广騊駼之厩,于是卫霍甘陈,虬髭瞋目,心驰垄路,志饮河源,乘胜长驱,未知所限,岂如桓温不武,弃彼关中殷浩无能,长兹羌贼,方且西逾酒郡,抵我境而置边亭,东略盐池,为齐朝而反侵地,此政亦剪妖氛,未穷巢窟,便闻庆捷,愧佩良深(《艺文类聚》五十八。)
沙门慧皎 南梁 · 王曼颖
 出处:全梁文卷六十七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
一日蒙示所撰《高僧传》,并使其掎摭。
力寻始竟,但见伟才。
纸弊墨渝,迄未能罢。
若乃至法既被,名德已兴。
年岁五百,时经六代。
自摩腾、法兰,发轸西域安侯支谶锡东都。
虽迹标出没,行实深浅。
咸作舟梁,大为利益。
固宜缁素传美,铅椠定辞。
昭示后昆,揄扬往秀。
道安罗什,间表秦书,佛澄道进,杂闻赵册。
晋史见舍,复恨局当时;
宋典所存,颇因其会。
兼且搀出君台之记,糅在元亮之说。
感应或所商攉,幽明不无梗概,泛显旁文,未足光阐。
间有诸传,文非隐括。
景兴偶采居山之人,僧宝偏缀游方之士,法济唯张高逸之例,法安止命志节之科。
康泓专纪单开,王季但称高座,僧瑜卓尔。
独载,立畅超然孤录。
释法进所造,王巾有著。
意存该综,可擅一家。
然进名博而未广,体立而不就。
梁来作者,亦有病诸。
僧祐,既同法济之责;
孝秀染毫,复获景兴之诮。
其唱公纂集,最实近之,求其鄙意,更恨烦冗。
法师此制,始所谓不刊之笔。
绵互古今,包括内外。
属辞比事,不文不质,谓繁难省,玄约岂加,以高为名。
既使弗逮者耻,开例成广,足使有善者劝,同之二三诸子。
前后撰述,岂得洁长量短,同年共日而语之哉。
信门徒竟无一言可豫,市肆空设千金之赏。
方入簉龙函,上登鳞阁,出内琼笈,卷舒玉笥。
弟子虽实不敏,少尝好学,顷日尪馀,触途多昧。
且获披来帙,斯文在斯,钻仰弗暇,讨论何所。
诚非子通见元则之论,良愧处道知休弈之书。
徒深谢安慕竺旷风流殷浩支遁才俊耳。
不见旬日,穷情已劳。
扶力此白,以代诉尽。
弟子孤子王曼颖顿首和南(《高僧传》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