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周成汉昭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七
或方周成王汉昭帝,佥高成而下昭。
余以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贻诲,周召为保傅,吕尚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仁义之声,所谓沉渍玄流,而沐浴清风者矣。
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
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犹启诸《金滕》,稽诸国史,然后乃悟。
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滕》之教言,岂不暗哉!
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体不承圣,化不胎育,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然而德与性,行与体并,年在二七,早智夙达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有启《金滕信国史而后乃悟哉?
使夫昭成均年而立,易世而死,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艺文类聚》十二,《御览》八十九)
论周成汉 其二 曹魏 · 曹丕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八
《艺文类聚》十二引魏文帝《周成汉昭论》曰︰
或方周成王汉昭,佥高成而下昭。
余以为周成王体上圣之休气,禀贤妣之贻诲,周召为保傅,吕尚太师,口能言则行人称辞,足能履则相者导仪,目厌威容之美,耳饱仁义之声,所谓沈渍玄流,而沐浴清风者矣。
犹有咎悔:聆二叔之谤,使周公东迁,皇天赫怒,显明厥咎,犹启诸《金縢》,稽诸国史,然后乃悟。
不亮周公之圣德,而信《金縢》之教言,岂不暗哉?
孝昭,父非武王,母非邑姜,养惟盖主,相则桀光,体不承圣,化不胎育。
保无仁孝之质,佐无隆平之治。
所谓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然而德与性成,行与体并,年在二七,早智夙达。
燕书之诈,亮霍光之诚,岂将有启《金縢》信国史而后乃寤哉?
使夫昭、成均年而立,易世而化,贸臣而治,换乐而歌,则汉不独少,周不独多也。
案:此即《典论》也。《御览》删改,持论顿殊。但《类聚》不引《典论》,做附录之。
与从弟君苗君冑书 曹魏 · 应璩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文选卷四十二
报:间者北游喜欢无量。
登芒济河,旷若发矇。
风伯扫途,雨师洒道,按辔清路周望山野,亦既至止,酌彼春酒。
接武茅茨,凉过大夏
扶寸肴脩,味踰方丈。
逍遥陂塘之上,吟咏菀柳之下,结春芳以崇佩,折若华以翳日,弋下高云之鸟,饵出深渊之鱼,蒲且赞善便嬛称妙,何其乐哉!
仲尼忘味于虞韶,楚人流遁于京台,无以过也。
班嗣之书,信不虚矣。
来还京都,块然独处。
营宅滨洛,困于嚣尘,思乐汶上,发于寤寐。
伊尹辍耕,郅恽投竿,思致君于有虞,济蒸人于涂炭。
而吾方欲秉耒耜于山阳,沈钩缗丹水,知其不如古人远矣。
山父不贪天地之乐,曾参不慕晋楚之富,亦其志也。
前者邑人念弟无已,欲州郡崇礼,官师授邑,诚美意也。
历观前后,来入军府,至有皓首,犹未遇也,徒有饥寒骏奔之劳。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且宦无之援,游无子孟之资,而图富贵之荣,望殊异之龙,是陇西之游,越人之射耳。
幸赖先君之灵,免负担之勤,追踪丈人,畜鸡种黍潜精坟籍,立身扬名,斯为可矣。
无或游言,以增邑邑
郊牧之田,宜以为意,广开土宇,吾将老焉。
刘杜二生,想数往来。
朱明之期,已复至矣,相见在近,故不复为书。
慎夏自爱。
白。
言宜定六宫娉使 西晋 · 魏舒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四
今选六宫,娉以玉帛,而旧使御府丞奉娉,宣成嘉礼,贽重使轻。
以为拜三夫人宜使卿,九嫔使五官中郎将,美人、良人使谒者、于典制为弘(《晋书·魏舒传》)
又对 曹魏 · 孙资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二
臣闻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唐虞之圣,凡所进用,明试以功。
陈平初事汉祖等谤有受金盗嫂之罪。
周勃以吹箫引强,始事高祖,亦未知名也;
高祖察其行迹,然后知可付以大事。
霍光给事中二十余年,小心谨慎,乃见亲信。
日磾夷狄,以至孝质直,特见擢用,左右尚曰「妄得一胡儿而重贵之」。
安汉嗣,其终,被反名,劣自免于吕须之谗。
上官桀桑弘羊霍光争权,几成祸乱。
此诚知人之不易,为君之难也。
又所简择,当得陛下所亲,当得陛下所言,诚非愚臣之所能识别(《魏志·刘放传》注引《孙资别传》)
让谥兄司马师为武公表 曹魏 · 晋文帝
 出处:全晋文卷一
臣亡父不敢受丞相相国九命之礼,亡兄不敢受相国之位,诚以太祖常所阶历也。
谥与二祖同,必所祗惧。
萧何张良霍光咸有匡佐之功,谥文终谥文成谥宣成
必以文武为谥,请依何等就加(《晋书·景帝纪》)
诸葛瞻 蜀汉 · 张嶷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二
东主初崩,帝实幼弱,太傅受寄托之重,亦何容易!
亲以周公之才,犹有流言之变;
霍光受任,亦有燕、盖、上官逆乱之谋,赖成、昭之明,以免斯难耳。
昔每闻东主杀生赏罚,不牟下人,又今以垂没之命,卒召太傅,属以后事,诚实可虑。
加吴、楚剽急,乃昔所记,而太傅少主,履敌庭,恐非良计长算之术也。
虽云东家纲纪肃然,上下辑睦,百有一失,非明者之虑邪?
取古则今,今则古也。
自非郎君进忠言于太傅,谁复有尽言者也!
旋军广农,务行德惠,数年之中,东西并举,实为不晚,愿深采察(《蜀志·张嶷传》)
明胆论 曹魏 · 嵇康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
有吕子者,精义味道,研核是非。
以为人有胆可无明,有明便有胆矣。
嵇先生以为明、胆殊用,不能相生。
论曰:
夫元气陶铄,众生禀焉。
赋受有多少,故才性有昏明。
唯至人特钟纯美,兼周外内,无不毕备。
降此已往,盖阙如也。
或明于见物,或勇于决断。
人情贪廉,各有所止。
譬诸草木,区以别矣。
兼之者博于物,偏受者守其分。
故吾谓明胆异气,不能相生。
明以见物,胆以决断;
专明无胆,则虽见不断;
专胆无明,则违理失机。
故子家软弱,陷于弑君;
左师不断,见逼华臣,皆智及之,而决不行也。
此理坦然,非所宣滞。
故略举一隅,想不重疑。
吕子曰:「敬览来论,可谓诲亦不加者矣。
折理贵约而尽情,何尚浮秽而迂诞哉?
今子之论,乃引浑元以为喻,何辽辽而坦谩也!
故直答以人事之切要焉。
汉之贾生,陈切直之策,奋危言之至。
行之无疑,明所察也,忌鹏作赋,暗所惑也。
一人之胆,岂有盈缩乎?
盖见与不见,故行之有果否也。
子家、左师,皆愚惑浅弊,明不彻达,故惑于暧昧,终丁祸害。
岂明见照察而胆不断乎?
霍光怀沈勇之气,履上将之任,战乎王贺之事。
延年文,夙无武称陈义奋辞,胆气凌云,斯其验欤?
及于期授首,母伏剑,明果之俦,若此万端,欲详而载之,不可胜言也。
况有睹夷途而无敢投足,阶云路而疑于迄泰清者乎?
若思弊之伦,为能自托幽昧之中,弃身陷井之间,如盗蹠窜身于虎吻,穿窬先首于沟渎,而暴虎冯河,愚敢之类,则能有之。
是以余谓明无胆,无胆能偏守,易了之理,不在多喻,故不远引繁言。
若未反三隅,犹复有疑,思承后诲,得一骋辞」。
夫论理性情,折引异同,固寻所受之终始,推气分之所由。
顺端极末,乃不悖耳。
今子欲弃置浑元,捃摭所见,此为好理纲目,而恶持纲领也。
本论二气不同,明不生胆,欲极论之,当令一人播无刺讽之胆,而有见事之明。
故当有不果之害,非中人血气无之,而复资之以明。
二气存一体,则明能运胆,贾谊是也。
贾谊明胆,自足相经,故能济事。
谁言殊无胆独任明以行事者乎?
子独自作此言,以合其论也。
忌鹏暗惑,明所不周,何害于胆乎?
明既以见物,胆能行之耳。
明所不见,胆当何断?
进退相挟,可谓盈缩?
就如此言,贾生陈策,明所见也;
忌鹏作赋,暗所惑也。
尔为明彻于前,而暗惑于后,有盈缩也。
苟明有进退,胆亦何为不可偏乎?
子然霍光有沈勇而战于废王,此勇有所挠也。
而子言一人胆岂有盈缩,此则是也。
贾生暗鹏,明有所塞也。
惧废立,勇有所挠也。
夫唯至明能无所惑,至胆能无所亏耳。
苟自非若此,谁无弊损乎?
但当总有无之大略,而致论之耳。
夫物以实见为主。
延年奋发,通义凌云,此则胆也。
而云夙无武称,此为信宿称而疑成事也。
延年处议,明所见也。
壮气腾厉,勇之决也。
此足以观矣。
子又曰言明无胆,无胆能偏守。
案子之言,此则有专胆之人,亦为胆特自一气矣。
五才存体,各有所生。
明以阳曜,胆以阴凝。
岂可为有阳而阴,可无阳邪?
虽相须以合德,要自异气也。
凡余杂说,于期、陵母、暴虎云云,万言致一,欲以何明邪?
幸更详思,不为辞费而已矣(本集)
司马师邑诏嘉平六年二月 曹魏 · 曹芳
 出处:全三国文 卷十一
奸臣李丰等僭谮庸回,阴构凶慝。
大将军纠虔天刑,致之诛辟。
周勃之克吕氏,霍光之擒上官,曷以过之?
其增邑九千户,并前四万(《晋书·景帝纪》。)
孙綝等诏永安元年 孙吴 · 孙休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朕以不德,守藩于外,值兹际会,群公卿士,暨于朕躬,以奉宗庙。
朕用怃然,若涉渊水。
大将军忠计内发,扶危定倾,安康社稷,功勋赫然。
汉孝宣践阼,霍光尊显,褒德赏功,古今之通义也。
其以大将军丞相荆州,食五县。
恩为御史大夫卫将军,据右将军,皆县侯
杂号将军亭侯,闿亦封亭侯(《吴志·孙綝传》。)
大将军綝爵位诏永安元年十一月 其一 孙吴 · 孙休
 出处:全三国文 卷六十四
大将军忠敬内发,首建大计以安社稷,卿士内外,咸赞其议,并有勋劳。
霍光定计,百僚同心,无复是过。
亟案前日与议定策告庙人名,依故事应加爵位者,促施行之(《吴志·嗣主休传》)
阮嗣宗 曹魏 · 伏义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三
义白:盖闻建功立勋者,必以圣贤为本;
乐真养性者,必以荣名为主。
若弃圣背贤,则不离乎狂狷;
凌荣起名,则不免乎穷辱。
故自生民以来,同此图例,虽历百代,业不易纲。
譬如大道,徒以奔趋迟疾定其驽良,举足向路,总趋一也。
然流名震响,非实不善;
而抱实之奇,非人不宝;
贵德保身,非礼不成;
伏礼之矩,非勤不辨。
是使薄于实而争名者,或因饰虚以自矜;
慎于礼而莫持者,或因倨怠以自外,其自矜也,必关阖晻暧以示之不测之量;
其自外也。
必排摧礼俗以见其不羁之达。
又有滑稽之士糅于其间,浮沈不一,际畔相乱,或使时人莫能早分。
推其大归,综之行事,徒可力极一噱,观尽崇朝。
遭清世邪,则将吹其嘘以露其实;
值其暗邪,则将矜其貌以疑其朴。
从此观之,治大而见遗,不如资小而必集;
出俗而见削,不如入检而必全。
骤听论者洋溢之声,虽未倾盖,其情如旧。
然重墙难极,管短幽密,观容相额,所执各异。
或谓吾子英才秀发,邈与世玄,而经纬之气有蹇缺矣;
或谓吾子智不出凡,器无隈奥,而陶变以眩流俗。
善子者,欲斤断以拒□朴;
恶子者,欲抽键以骛空虚。
每承此声,未尝不开精斥运,放思天渊,欲为吾子广推奥异,端求所安也。
盖自生民之性,受气之源,好恶大归,不得相远。
君子徇名而不顾,亦有慕名以为显。
夫名利者,总人之纲,集衢之门也。
出此有为,于义未闻。
吾子若欲逆取顺守,及时行志,则当矜而莫疑,以速民望;
若欲娱情养神,不厚于俗,则当浩然恣意,惟乐是治。
今观其规时,则行己无立德之身,报门无慕业之客;
察其乐,则食无方丈之肴,室无倾城之色。
徒泄泄以疑世为奇,纵体为逸,执此不回,既以怪矣。
且人非金石,不可剖练。
设使至宝咸在子身,疑于国宝为不得行。
天官虽博,无偏驳之任;
王道虽宽,无纵逸之流。
苟无其分,则为身害教,贼怨布天下,以此备之,殆恐攻害其至无日,安坐难保。
而闻吾子乃长啸慷慨,悲涕潺湲,又或拊腹大笑,腾目高视,形性侜张,动与世乖,抗风立侯,蔑若无人。
傥独奇变逸运,渐在于此,将以神接虚交,异物所乱,使之然也。
夫智之清者,贵其知运而不忧;
德之懿者,善其持冲以守满。
就其怀忧,必发于见孤,孤不自孤而怨时也;
就其持满,必起于见崇,崇不自崇而骄世也。
行来之议,又传吾子雅性博古,笃意文学
积书盈房,无不烛览。
目厌义藻,口饱道润。
俯咏仰叹,术可纯儒。
然开阖之节不制于礼,动静之度不羁于俗。
凡咨咏,善之则教慈于父兄,恶之则言丑于雠敌;
未有慈其教而不修其事,丑其言而乐其业者也。
人称窃简写律踞厕读书,诵之可悼。
深怪达者之行,其象若庄周、淮南、东方之徒,皆投迹教外,放思太玄;
其大言异旨,殆自谓能回天维,举地络,观持世之极,总得物之宗。
仰承独唱,与世争党。
乃谓生为劳役,而不能煞身以当论;
谓财为秽累,而不能割贿以见讥。
由是观之,其郁怨于不得,故假无欲以自通;
怠惰于人检,故殊圣人以自大。
凡此数者,尚皆奇才异略,命世崛起,徒以时昏俗乱,宝沈幽夜,而性放荡不一,萎致国宝之责,庶其不然。
而况吾子志非遁世,世无所适,麟骥苟修,天云可据。
动则不能龙摅虎超,同机
静则不能珠潜璧匿,连迹巢、光
言无定端,行不纯轨,虚尽年时,以自疑外,岂异乎韩子所谓无施之马,骨体虽美懿,牵缩不随者哉?
且桀士之志也,遇世险巇,则忧在将命值世太清,则愤于匿颖。
欲其世平而有骋足之场,时安而有彼智之局。
方今大魏兴隆,皇衢清敞台府之门,割石索宝,以吴蜀二虏巢窟未破,长筹之士所当奋力,可谓器与运会,不卜而行,今其时矣。
向使吾子才足盖世,思能横出,何能不因大师韬敌之变,陈孙子庙胜之策,使烽燧不起于四垂,羽檄不施于中夏,定勋立事,抚国宁民;
而饱食安卧,囊悬室罄,力牵于役,财凋于赋,养生之具乱于细民,为壮士者岂能然乎?
若居其劳而不知病其事,则经纬之气乏矣;
若病其事而不能为其医,则针石之巧浅矣。
今吾子擢才达德,则无毛遂颖脱之势;
剪迹灭光,则无四皓岳立之高;
丰家富屋,则无陶朱货殖之利;
延年益寿,则无蝉蜕之变:总论吾子所归,义无所出。
然众论云扰,佥称大异,疑夫郁气之下必有秘伏,重奥之内必有积宝。
虽无颜氏之妙,思睹恍惚之迹;
虽无钟子之达,乐闻山林之音。
想亦不隐才颖于肝膈,而不扬之于清观;
任贤智于骨气,而不播之于高听。
且明智之为物,犹泉流之吐润,固不于挹酌而为损,含伫而增益也。
张仪之志,激于见劫;
季路晚悟,滞在持满。
是以不嫌尽言,究其良若,想必勃然,承声响发。
若乃群能独踊,无以应唱,悬机待时,不能触物,则不达于谈者,所谓挟祖奕以守要际,闭虚门以示不测者也。
轮扁不能言微于其弟,伯乐不能语妙于其子,此盖智术之曲挠,非道理之正例。
自古有不可及之人,未有不可闻之业;
有不可料之微,未有不可称之略;
幸以竭示所志。
若变通卓逸,行得天符,言发恍然,邈在世表,则将为吾子谢物输力。
因风自释,染笔附绅。
咨所未悟,庶足存弟子之一隅。
伏义(《阮嗣宗集》)
矫诏授楚王玮元康元年六月 西晋 · 惠废贾皇后
 出处:全晋文卷十三
太宰太保欲为之事,王宜宣诏,令淮南长沙成都王屯宫诸门,废二公(《晋书·楚王玮传》。贾后使惠帝为诏,夜使黄门赍以授欲复奏,黄门曰:「事恐漏泄,非密诏本意。」遂勒军收太宰汝南王亮太保卫瓘杀之。坐矫制斩,百姓为之立祠。贾后先恶,又忌,故以计相次诛之。案:传似此诏贾后逼帝为之,《惠帝纪》作贾后矫诏。)
赵王伦加九锡议 西晋 · 刘颂
 出处:全晋文卷四十一
昔汉之锡魏,魏之锡晋,皆一时之用,非可通行。
今宗庙乂安,虽嬖后被退,势臣受诛。
周勃诛诸吕而尊孝文霍光昌邑而奉孝宣,并无九锡之命。
违旧典而习权变,非先王之制。
九锡之议,请无所施(《晋书·刘颂传》)
上疏自陈 东晋 · 桓温
 出处:全晋文
臣近亲率所统,欲北扫赵魏,军次武昌,获抚军大将军会稽王昱书,说风尘纷纭,妄生疑惑,辞旨危急,忧及社稷,省之惋愕,不解所由,形影相顾,陨越无地。
臣以暗蔽,忝重任,虽才非其人,职在静乱,寇雠不灭,国耻未雪,幸因开泰之期,遇可乘之会,匹夫有志,犹怀愤慨,臣亦何心,坐观其弊!
戈驱驰,不遑宁处,前后表陈,于今历年矣,丹诚坦然,公私所察,有何纤介,容此嫌忌?
岂丑正之徒心怀怵惕,操弄虚说,以惑朝听?
乐毅竭诚,垂涕流奔;
霍光尽忠,上官告变。
谗说殄行,奸邪乱德,乃历代之常患,存亡之所由也。
今主上富于阳秋,陛下以圣淑临朝,恭己委任,责成群下,方寄会通于群才,布德信于遐荒,况臣世蒙殊恩,服事三朝,身非羁旅之宾,迹无之衅,而反间起于胸心,交乱过于四国,此古贤所以叹息于既往,而臣亦大惧于当年也。
今寇贼冰消,大事垂定,晋之遗黎鹄立南望,赴义之众慷慨即路,元凶之命悬在漏刻,而横议妄生,成此贝锦,使垂灭之贼,复获苏息,所以痛心绝气,悲慨弥深,臣虽所存者公,所务者国,然外难未弭,而内弊交兴,则臣本心陈力之志也(《晋书·桓温传》)
帝不豫上疏 东晋 · 桓温
 出处:全晋文
圣体不和,以经积日,愚心惶恐,无所寄情。
夫盛衰常理,过备无害,故汉高枕疾吕后问相,孝武不豫,霍光启嗣,鸣噎以问身后,盖所存者大也。
皇子幼稚,而朝贤时誉惟谢安王坦之才识智能皆简在圣鉴。
内辅幼君,外御强寇,实群情之大惧,然理尽于此,陛下便宜崇授,使群下知所寄,而等奉命陈力,公私为宜。
至于臣温位兼将相,加陛下垂布衣之顾,但朽迈疾病,惧不支久,无所复堪托以后事(《晋书·桓温传》)
简文帝哀策文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同轨毕至,内外成列。
素旗宿悬,辒辌首辙。
执祖行于前殿,奉灵舆而迁逝。
悲神宇之长远,痛圣仪之幽翳。
攀龙輴以号慕,抚素膺以泣血。
爰命史臣,叙述圣德,扬徽音于飞旌,写哀心于翰墨,乃作策曰皇历攸膺。
圣祖启运,哲王遐承。
蒸哉元后,光我中兴。
天基徙构,朝阳再升。
皇矣圣考,合一履中。
道心玄玄,文明内融。
湛湛神仪,穆穆灵风。
望之凝秀,即之深冲。
爰在初龄,至性自然。
水镜一世,堂室重玄。
愔愔素庭,翳若丘园。
遂阿王室,婉迹经纶。
时有污隆,道无屈伸。
如彼平流,泯矣其津。
大过之时,皇德不竞。
天人革心,讴歌徙咏。
时惟,辅运以政。
钦若昊天,祇此明命。
龙飞九五,飨兹万国。
居宗举契,允恭玄默
绸缪哲辅,虚己仗德。
天明方曜,离晖翳朗。
玄化谁陶,苍生曷仰。
四运忽其遥迈,日月飘以飞沈。
将宁神于玄宇,迁玉辂于中林。
背华殿之昭晰,即幽隧之重深,奉神祇以永诀,邈终天而莫寻。
神恍惚其若寄,泣横坠以流襟(《艺文类聚》十三)
诸葛亮引语论光武 魏晋 · 无名氏
 押陌韵
诸葛亮曰:曹子建光武。将则难比于韩、。谋臣则不敌于良、平。时人谈者亦以为然。吾以此言诚欲美大光武之德。而有诬一代之俊异。何哉。追观光武二十八将。下及马援之徒。忠贞智勇。无所不有。笃而论之。非减曩时。所以特显于前者。乃自高帝动多阔疏。故良平得广于忠信。彭勃得横行外。语有云云。此言虽小。有似二祖之时也。
曲突徙薪为彼人,焦头烂额为上客(○金楼子立言篇下。○逯案。两句见《汉书》霍光传。为彼人作无恩泽。此其小异。《汉书》不言为谚语。而诸葛亮云云。或后汉以后已流传为俗语乎。)
将之广陵镇孝武帝 东晋 · 王坦之
 出处:全晋文卷二十九
臣闻人君之道以孝敬为本,临御四海以委任为贵。
恭顺无为,则盛德日新;
亲杖贤能,则政道邕睦
昔周成、汉昭,并以幼年纂承大统
当时天下未为无难,终能显扬祖考,保安社稷,盖尊尊亲亲,信纳大臣之所致也。
伏惟陛下诞奇秀之姿,禀生知之量,春秋尚富,涉道未广,方须训导以成天德
皇太后仁淑之体,过于三母,先帝奉事积年,每称圣明。
臣愿奉事之心,便当自同孝宗
太后慈爱之隆,亦不必异所生。
琅邪王馀姚主及诸皇女,宜朝夕定省承受教诲,导习仪刑,以成景仰恭敬之美,不可以属非至亲,自为疏疑。
昔肃祖崩殂,幼冲,事无大小,必咨丞相导,所以克就圣德,实此之由。
仆射臣安、中军臣冲,人望具瞻,社稷之臣。
且受遇先帝、绸缪缱绻,并志竭忠贞,尽心尽力,归诚陛下,以报先帝。
愚谓周旋举动,皆应咨此二臣。
二臣之于陛下,则周之汉之霍光显宗之于王导
冲虽在外,路不云远,事容信宿,必宜参详,然后情听获尽,庶事可毕。
又天听虽聪,不启不广;
群情虽忠,不引不尽。
宜数引侍臣,询求谠言。
平易之世,有道之主犹尚诫惧,日昃不倦;
况今艰难理尽,虑经安危,祖宗之基系之陛下,不可不精心务道,以申先帝尧之风。
可不敬修至德,以保宣元天地之祚(《晋书·王坦之传》)
会稽王道子 东晋 · 范弘之
 出处:全晋文
下官轻徼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窃以人君居庙堂之上,智周四海之外者,非徒聪明内照,亦赖群言之助也。
是以舜之佐尧,以启辟为首;
咎繇谟禹,以侃侃为先,故下无隐情之责,上收神明之功。
敢缘斯义,志在输尽。
常以谢石黩累,应被清澄,殷浩忠贞,宜蒙褒显,是以不量轻弱,先众言之。
而恶直丑正,其徒实繁,虽仰恃圣主钦明之度,俯赖明公爱物之隆,而交至之患,实有无赖。
下官与本无怨忌,生不相识,事无相干,正以国体宜明,不应稍计强弱。
与浩年时邈绝,世不相及,无复藉闻,故老语其遗事耳。
于下官之身有何痛痒,而当为之犯时干主邪!
每观载籍,志士仁人有发中心任直道而行者,有怀知阳愚负情曲从者,所用虽异,而并传后世。
比干处三仁之中,箕子为名贤之首。
后人用舍,参差不同,各信所见,率应而至,或荣名显赫,或祸败系踵,此皆不量时趣,以身尝祸,虽有胫胫之称,而非大雅之致,此亦下官所不为也。
世人乃云下官正直,能犯艰难,斯谈实过。
下官知主上圣明,明公虚己,思求格言,必不使尽忠之臣,屈于邪枉之门也。
是以敢献愚诚,布之执事,岂与昔人拟其轻重邪!
亦以臣之事君,惟思尽忠而已,不应复计利钝,事不允心则谠言悟主,义感于情则陈辞靡悔。
若怀情藏意,蕴而不言,此乃古人所以得罪于明君,明君所以致法于群下者也。
桓温事迹,布在天朝,逆顺之情,暴之四海,在三者臣子,情岂或异!
凡厥黔首,谁独无心!
举朝嘿嘿,未有唱言者,是以顿笔案气,不敢多云。
桓温于亡祖,虽其意难测,求之于事,止免黜耳,非有至怨也。
亡父昔为温吏,推之情礼,义兼他人。
所以每怀愤发,痛若身首者,明公有以寻之,王珣以下官议殷浩谥,不宜暴扬桓温之恶。
感其提拔之恩,怀其入幕之遇,托以废黜昏暗,建立圣明,自谓此事足以明其忠贞之节,明公试复以一事观之。
周公居摄,道致升平,礼乐刑政皆自己出。
以德言之,周公大圣,以年言之,成王幼弱,犹复遽避君位,复子明辟。
汉之霍光,大勋赫然,孝宣年未二十,亦反万机。
故能君臣俱隆,道迈千岁。
忠为社稷,诚存本朝,便当仰遵二公,式是令矩,何不奉还万机,退守藩屏?
方提勒公王,匡总朝廷,岂为先帝幼弱,未可亲政邪?
将德桓温,不能听政邪?
又逼胁袁宏,使作九锡,备物光赫,其文具存,朝廷畏怖,莫不景从,惟谢安王坦之以死守之,故得稽留耳。
会上天降怒,奸恶自亡,社稷危而复灵命坠而复构。
晋自中兴以来,号令威权多出强臣,中宗、肃祖敛衽于王敦,先皇受屈于桓氏。
今主上亲览万机,明公光赞百揆,政出王室,人无异,复不于今大明国典,作制百代,不审复欲待谁?
王统物,必明其典诰,贻厥孙谋,故令问休嘉,千岁承风。
明公远览殷周,近察汉魏,虑其所以危,求其所以,如此而已(《晋书·范弘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