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赵士跂” 相关资源
诗文库
邵太史西山 南宋 · 陈造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五九、《江湖长翁集》卷三一
邵公济博康节孙,子文之子,溥弟也。
其文章赡缛,峻整杰出。
南渡后,晁以道尝曰:「恨六一、东坡不见子」。
以道名重一时,非多可者。
设二文忠果见之,其必置之苏子美毛法曹之间乎。
其于熙、丰、元祐用事臣泾渭去取,正色书之,曾无依违,使人增气。
盛德后,所立伟然,天报之也。
此书板在蜀,予丞房陵制置常伯袁公惠五书,此其一。
公知我有好书癖,致之不惮,远负以马,盖纲卒也,其勤叵忘!
况吾之能好,常伯之肯致,子孙继吾业欤,皆宜念且宝之。
安光远墓志铭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九九、《攻愧集》卷一○四
淳熙十二年,余方怀东嘉之绶于家,颇闻安君光远诗声。
一日袖长笺临门,倒屣迎之,貌甚伟,文甚工。
与之语,纚纚可听而忘倦也。
又六年,过余于外府,求跋其大父诗卷。
比余投閒里居,故人罕不见者,独光远未能相过。
已而闻其病,遂不起,寔庆元四年七月丙辰也。
六年,诸孤将以四月丁酉葬君于鄞县通远乡建隩南山,其次子踵门,以铭为请,手编先集,列载行实,粲然可观。
余既哀光远之不遇,爱其子之克家,遂属笔焉。
惟安氏系出唐忠义传金藏,五代后唐中书门下平章事金全之后。
国朝勋籍节度留后守忠,即君之九世祖。
司徒忠果雄勇功臣习,七世祖也。
曾祖希文崇信军节度使
祖县,武德大夫真定中山府路廉访使者
父时,从义郎
三世皆娶赵氏,家开封祥符县。
建炎避地,著籍于明,今为庆元府,居小溪镇四十年矣。
君讳昭祖,娶轩氏,亳社左承议郎中美之孙。
子男四:胜非、辟彊、去华弃疾
女二:长归冯季参,次未行。
孙男一,女三。
君世为名将,至廉访始以文采受知祐陵,与枢密宇文公虚中、雍帅蔡公靖游,尤与宝学刘公子羽厚善。
刘公状其行,自谓急难之义天属莫加也。
从义仕不显,而家学尤懿。
见于张公总得祁之帖、正字王公道之铭。
兄弟终鲜承父祖之,幼敏悟力学,抗志高迈
从义指物命题,脱手成句。
见类书辄屏去,曰:「此豫以不能待人者」。
性端静,衣或数岁一浣,翻书已熟,若手未触者。
举动不苟,绝无子弟过。
从义年踰四十得君,笃爱之,择师以教,日益秀发。
父子短檠相对,至十馀载,自为知己,出入不能相舍。
既冠,同客都下从义得疾委顿,君忧惴,愿以身代。
旋即东归,竟至捐馆,执丧哀毁,悲感行路。
母素严重,家政至是益肃。
君亦敬事,尽其欢心。
及疾革,医禬未效,至刲股以进,家人窃窥而后知之。
丧葬俱备哀礼,自以世袭衣冠,未有以文发身者,扁其室曰「观行」,朝暮激昂,期绍先志。
蹉跎至五十,始慨叹曰:「科举之不效,命也」。
遂一意于义理性命之学。
舍后筑圃,中辟一径,自号「通村老子」。
好为古文,尤工于诗,平澹敷腴,不为艰深之词。
每曰:「工夫到处,却无奇特」。
有文集二十卷,名《通村遗稿》。
丞相寿春魏公退处碧溪,山中之客惟雪窗张武子与君,从容觞咏,如裴迪之在辋川也。
郑黄中王德新龚养正薛清卿、汤孙将诸君,皆相与为文会酬倡之友。
致仕应君良弼,一乡推为长者,老而益高,君尤与之厚。
尝铭其墓,人以君为应之亚匹云。
与物无竞,不见喜愠之色。
每戒子弟勿与人辨是非,待其自释。
又曰:「横逆之来,如在荆棘中,徐行缓解而已」。
礼法自将,不识公府,以诚待人,久而相孚,内外无间言。
喜事爱客,客至趣备酒肴,撷蔬买鱼,陶然径醉。
气同志合,或馆致累日。
室无长物,惟好古不衰。
先世遗书,残编断简,皆手自整比。
书尺往来,有可观者,亦谨藏之。
笔札素工,称其文,肮脏高简,莫窥其际。
客去则取所闻见者剧谈,示训诸子,不待出门而家传充然有得也。
自卜葬地,无复世间意。
参阅内典,旁接诸禅,趺坐至深夜不动。
年才五十有七而疾病,垂绝,犹大书偈语,词意超诣,亦足以知君所存矣。
铭曰:
穷亦乐,困而亨。
奚其为政,不言而行。
惟卒不施,以昌其诗。
江山为助,笔乃纵横。
优游田里,以得此生。
彼其忧于心而毁于后,虽曰得志,未知与此孰重而孰轻?
安氏之积厚矣,非此其身,后其有兴者乎。
中兴论 其六 论正体之道 南宋 · 陈亮
 出处:全宋文卷六三二九、《陈亮集》卷二、《永乐大典》卷七九六一、《历代名臣奏议》卷九二、《宋元通鉴》卷八一、《宋史纪事本末》卷七九、《南宋文范》卷二二
臣闻君以仁为体,臣以忠为体。
遍覆包含,如天地之大,仁也;
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也。
故君行恩而臣行令。
庆历间杜衍辅政;
遇有内降,辄封还之。
仁宗杜衍不可告之而止者,又多于所封还。
治平初任守忠离间两宫,韩琦乘间开悟上心,斥之远方,仍放谢辞,即日押出国门。
君当其善,臣当其怨,君臣之体也。
澶渊之役,自寇准而下,均欲追战。
章圣皇帝独恻然许和。
及其议岁币也,章圣不欲深较,而曹利用以不得过三十万。
天圣初契丹借兵伐高丽,明肃太后微许其使,吕夷简坚以为不可而塞之。
其后刘六符来求割地,夷简召至殿庐,以言折之。
君任其美,臣任其责,君臣之体也。
今则不然。
陛下锐意于有为,不顾浮议;
而群臣持禄固位,多务收恩。
陛下慨然立计,不屈丑虏,而群臣动欲随顺,图塞溪壑。
使陛下孤立以主大计,群臣安坐而窃美名,是尚为得君臣之体乎!
臣愿陛下总揽大柄,端己责成,畏天爱民,以德自护;
明诏大臣,使当大任,不惮小怨,不辞大艰。
使天下戴陛下之恩而严大臣之执守,敌人服陛下之德而惮大臣之忠果,则何事之不济,何功之不成!
此祖宗养人心以行德义,正君臣之体而为百世不易之家法也。
故愿陛下仰法祖宗,而大臣以寇准吕夷简杜衍韩琦为法,天下有不足为者矣。
己丑岁余所上之论也。
距今能几时,发故箧读之,已如隔世。
追思十八九岁时,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
酒酣,语及陈元龙周公瑾事,则抵掌叫呼以为乐。
间关世途,毁誉率过其实,虽或悔恨,而胸中耿耿者终未下脐也。
一日,读杨龟山《语录》,谓「人住得然后可以有为。
才智之士,非有学力,却住不得」。
不觉恍然自失。
然犹上此论,无所遇,而杜门之计始决,于是首尾盖十年矣。
虚气之不易平也如此。
孟子曰:「诡遇而得禽,虽若丘陵弗为」。
自视其几矣。
又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岂不为大忧乎!
引笔识之,掩卷兀坐者良久。
壬辰重午前二日书。
刘氏传忠录后序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七○、《西山文集》卷二九、《刘氏传忠录》卷首
三世传忠,古有之乎?
曰:春秋之世,季友行父皆忠于鲁,而宿以权彊专国;
狐突狐偃皆忠于晋,而佗以擅杀出奔。
春秋世家最盛,以忠相继者犹无几人,况后世乎?
汉东西都馀四百年,独杨氏世以谏诤正直名,而彪能洁身自全于禅代之际,抑又贤矣。
安刘氏忠显公杀身成仁,而天下仰其忠节;
宝学公以身捍蜀,而天下诵其忠劳;
忠肃公又以昌言直道辅佐明王,而天下信其忠诚。
由祖洎孙,若出一辙,自昔世家之盛,鲜能及之。
然则三君子之忠果有异乎?
曰:三君子之心则一,而所遇不同。
使忠显当承平之朝,则尽言抗论,必能为忠肃之学;
宝学当危难之日,则损躯徇国,必能蹈忠显之风;
忠肃所值与二公之时同,则其所立亦必无愧。
所谓易地则皆然者也。
夫忠之为义,先儒以中心释之,又以尽己言之。
盖本诸心而无伪者,忠也;
发乎己而必尽者,亦忠也。
然未有本诸心而不尽于己者,亦未有尽乎己而不本诸心者,其亦一而已尔。
圣贤之言忠,不颛于事君,为人谋必忠也,于朋友必忠告也,事亲必忠养也,至于以善教人,以利教民,无适而非忠也。
平居有一之可愧而能尽忠其君,无是道也。
三君子存心处己,盖无一而非忠,事君特其尤著者尔。
后进之士闻其风而慕之,要必践修于平日之素,而其本则在暗室屋漏之间,某敢以为学者劝。
传之史君生于三忠之门,而恂恂谨厚,庶乎不辱其先者。
继自今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则气脉连续,将百世而未已也。
《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某又将以为刘氏勉。
绍定五年十一月癸丑,同郡后进真某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