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黄帝玄女兵法 其一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黄帝蚩尤九战九不胜。
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天雾冥。
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
妇人曰:「吾玄女也。
子欲何问」?
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万隐万匿,首当从何起」?
遂得战法焉(《艺文类聚》二,《御览》十五,《事类赋》注二,《路史。后纪》四)
黄帝玄女兵法 其二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黄帝蚩尤,三年城不下,募求术士,乃得伍肯,与之言曰:「今日余攻蚩尤,三年城不下,其咎安在」?
伍肯曰:「此城中之将,为人必白色商音,始攻时得毋以秋之东方行乎?
黄帝为人苍色角音,此雄军也,以战为之」。
黄帝曰:「善。
为之若何」?
伍肯曰:「臣请攻蚩尤,三日城必下」。
黄帝大喜,其中黄直曰:「帝积三年,攻蚩尤而城不下。
今子欲以三日下之,何以为明」?
伍肯曰:「不如臣言,请以军法论」。
黄帝曰:「子欲以何时(此下当有伍肯曰三字)」?
「臣请以朱雀之日日正中时立赤色徵音绛衣之军于南方,以辅角军;
臣请以青龙之日平旦时立青色角音青衣之军于东方,以辅羽军;
臣请以玄武之日人定时立黑色羽音黑衣之将于北方,以辅商军;
臣请以白虎之日日入时立白色商音白衣之将于西方,以辅宫军。
四将以立,臣请为帝以黄龙之日日中建黄旗于中央,以制四方」。
五军已具,四面攻蚩尤,三日,其城果下。
黄帝即封肯,世世不绝(《御览》三百二十八,《路史。后纪》四)
黄帝玄女兵法 其三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凡行兵之道,天地大宝,得者全胜,失者必负。
北斗之中,禽有旬始,状像雄鸡,制百兵之母。
能得其术,何神不使?
九地九天,各有表里,三奇六合,主威军士(《御览》三百二十八)
黄帝玄女兵法 其四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行兵之道,天地之宝,九天九地,各有表里。
九天之上,六甲子也。
九地之下,六癸酉也。
子能顺之,万全可保(《后汉皇甫嵩传》注引《玄女三宫战法》。)
黄帝玄女兵法 其五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战斗之法,当从九天之上击九地之下,众士默默,人无所见。
九天者,春在青龙,夏在朱雀,秋在白虎,冬在玄武。
四神为九天,其冲为九地(《北堂书钞》未删改百十八,《御览》三百二十八。)
黄帝玄女兵法 其六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战斗之法,乘一破十,百事不失,都皆天一乘六神王齐士击冠旅天下(已上十五字有脱误六神,甲子旬在魁,甲戌旬在胜光当作「胜先」。陈禹谟此下有「甲申旬在弧」)一句不足信,当云「六神甲子,旬在河魁,甲戌旬在传送,甲申旬在胜先」。
据《五行大义》第二十篇引《玄武式经》云:「神后主子,大吉主丑,功曹主寅,大冲主卯,天刚主辰,太乙主巳,胜先主午,小吉主未,传送主申,从魁主酉,河魁主戌,微明主
午胜先者,阳气大威,阴气时动,惟阳在先为胜也」。
可以互證。
甲午旬在罡中,甲辰旬在功曹甲寅旬在神后,此六神战主(《书钞》一百十三)
黄帝玄女兵法 其七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敌人既阵,必以其胜阵之。
敌人为直阵,己以方阵攻之。
方阵者,金阵也。
敌人为兑阵,己以曲阵攻之。
曲阵者,水阵也。
敌人为圆阵,己以直阵攻之。
直阵者,木阵也。
敌人为方阵,己以兑阵攻之。
兑阵者,火阵也。
敌人为曲阵,己以圆阵攻之。
圆阵者,土阵也(《书钞》一百十三引两条)
黄帝玄女兵法 其八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欲知敌人来时,视之所从来上神,欲以其胜应之。
假令敌人从大小吉魁罡下来,应之以左部青旗;
从太一胜光下来,应之以后部黑旗;
功曹太冲下来,应之以右部白旗;
从传送,从魁下来,应之以前部赤旗;
从登明神后下来,应之以中部黄旗,此天道胜也(《书钞》一百二十)
黄帝玄女兵法 其九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出军行将屯守,相与数斗,动作必击鼓作声,听其音,以知已兵强弱也(《书钞》一百二十七)
黄帝玄女兵法 其十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诸见举烽火,传言虏且起。
欲知审来不,以言者时所加之,得阳者不得阴者为来法(《艺文类聚》八十,《御览》三百三十五)
黄帝玄女兵法 其十一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六甲将及夫人姓名服色,其将皆著赤帻小冠,带白绶绂,夫人足皆各其禽兽足。
凡欲招致神,当于帛上书诸神名,如法祭之。
齐事六日见形,六十日一祭,合诸神祭之。
祭法:脯长一尺,广三寸,白茅为藉,编以青丝;
藉长二尺四寸,广六寸;
并脯置藉上,杯皆黑中。
以丹砂九两,盛米囊九枚,置北斗坐上,中为九星,六甲坐外,西南十二坐,坐前一杯,受道者坛东北南面再拜祝(《书钞》八十八,又八十九,《御览》五百二十六)
黄帝玄女兵法 其十二 远古 · 玄女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十六
问于风后曰:「吾闻黄帝有胜负之图,六甲阴阳之道,今安在乎」?
风后对曰:「其图黄帝会稽之山下,其坎深千丈,广千丈,镇以盘石,求之者亡,视之者见,致难得也」。
北见六子,问海口所出,乃决江口鸣角,会稽龙神为见,玉匮浮,乃开而视之,中有《天下经》十二卷。
未及持之,其四卷飞上天,不能得也。
其四卷复下陂池,不能拯也。
得中四卷,开而视之,乃(下阙。《书钞》九十六,《御览》八十二)
政语 其一 远古 · 帝颛顼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帝颛顼曰:「至道不可过也。
至义不可易也。
是故以后者复迹也。
故上缘黄帝之道而行之,学黄帝之道而赏之,加而弗损,天下亦平也贾谊《新书·正语》上)」。
丹书 远古 · 帝颛顼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敬胜怠者强,怠胜敬者忘。
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
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枉者灭废,敬者万世(《大戴礼》:「武王践祚,召师尚父而问焉,曰:『昔帝颛顼之道存乎?』师尚父曰:『在《丹书》。书之言云云』」。案「昔帝」各黄帝,今从官聚珍本。《学记》疏云。检《大戴礼》,惟云帝颛顼之道,「黄」字)
游海诗 远古 · 宁封子
 押鱼韵 出处:古今图书集成
《十真记》曰:宁先生者,古之神仙。在黄帝之前,尝游昆丘之外。有沙之地,去中都万里,其沙如细尘,风吹成雾泛,泛而起有石。蓝之花轻而坚韧,千年一开,随风霏霏。名曰青蓝花。又有鱼鳖龙蛇飞于尘雾中,先生尝游其地。食飞鱼而死卧沙百馀年。蹶然而起,形容复故,乃作游海诗,按《刘向列仙传》有宁封子黄帝时人。
青蓝灼灼千载舒,百龄暂死食飞鱼。
按:整理自《古今图书集成》神仙部
巾几铭 远古 · 黄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毋翕弱,毋俷德,毋违同,毋敖礼,毋谋非德,毋犯非义(《路史·疏仡纪》「黄帝作巾几之铭」。案《后汉·朱穆传》《注》:「黄帝作巾机之法。」即此。《汉志》道家有《黄帝铭》六篇)
金人铭 远古 · 黄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
戒之哉!
无多言,多言多败。
无多事,多事多患。
安乐必戒,无行所悔。
勿谓何伤,其祸将长。
勿谓何害,其祸将大。
勿谓无残,其祸将然。
勿谓莫闻,天妖伺人。
荧荧不灭,炎炎柰何。
涓涓不壅,将成江河。
绵绵不绝,将成纲罗。
青青不伐,将寻斧柯。
诚不能慎之,祸之根也。
曰是何伤,祸之门也。
强梁不得其死,好胜者必遇其敌。
盗怨主人,民害其贵。
君子知天下之不可盖也,故后之下之,使人慕之。
执雌持下,莫能与之争者。
人皆趋彼,我独守此,众人惑,我独不从。
内藏我知,不与人论技。
我虽尊高,人莫害我。
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戒之哉!
戒之哉(《说苑·敬慎》。案此铭旧撰人名,据《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知即黄帝六铭之一。《金匮》仅载铭首廿馀字,今取《说苑》以足之)
远古 · 黄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余在民上,摇摇,恐夕不至朝(《意林》一引《太公金匮》:「武王问五帝之戒,可得闻乎?」太公曰:「黄帝云」。)
丹书戒 远古 · 黄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施舍在心平,不幸乃弗闻过。
祸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
下匿其私,用试其上。
上操度量,以割其下。
上下一日百战(《路史·疏仡纪》:「黄帝用作戒于丹书」。又《韩非子·杨权》引末五语)
颛顼 远古 · 黄帝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一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吕氏春秋·序意》:「文信侯曰:『尝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