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崔大夫贺册皇太子 中唐 · 孔戣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三
臣闻帝皇立极。
必建储贰
俾承宗祧。
所以祗奉粢盛。
永固社。
稷者也。
伏惟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积德承业
光有天下。
思正国本。
以和人心。
载考春秋之义。
以明君臣之道。
主兹匕鬯。
允属元良
推明至公。
振举旧典。
皇太子体仁秉哲。
既嫡且贤。
温文发中。
孝友闻外。
钦若丕训。
允膺册礼。
陛下将嗣十圣之休烈。
垂百代之懿范。
大备礼物。
广设明庭。
阴气方晦而忽销。
旭日既升而增朗。
夷夏胥悦。
神祗克谐。
足以包夏孕商。
跨周轶汉。
夫何晋魏以降。
易置琐琐。
不足侔比。
盛礼既毕。
洪恩又洽。
恤刑议狱。
旌善赏劳。
礼问高年。
存恤疾隐。
皇王之德。
于兹备矣。
臣忝列近侍。
亲承睿谟。
抃蹈之切。
不任愚恳。
南康太守汝南公新创抚州南城罗城 唐 · 刁尚能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九
抚州属县南城
则古之紧邑也。
汉高祖六年
将军灌婴袭灭项籍之后。
豫章南境。
分立为县。
以飞猿南丰二源合派。
又以西岗土贵势强。
而肇其址也。
以其城在洪州府城之南。
故曰南城
其后历于晋宋。
虽兴亡而则多。
唯斯邑而不灭。
至吴太平二年
始立临川郡
以隶南城而属之焉。
管一十三乡。
周巡六百里。
林奇谷秀。
则鹤岭牛山无以加。
水绕川环。
洞庭陂泽不足比。
人繁土沃。
桑耕有秋。
学富文清。
取舍无误。
既状周道。
兼贯鲁风。
万户鱼鳞。
实谓名邑。
暨乎咸通初
狂蜑不宾。
啸聚而来。
犯我郊阯。
国师既举。
斯邑舟车通济
令以转输。
虽则民劳。
功业未垦。
及至乾符之岁。
水旱不常。
或波荡林邱。
或尘扬沼沚。
蝗螟败害。
岁力凋虚。
教劝不从。
敚𣀮斯举。
天反其度。
地亦为妖。
火既燎原。
鲸潜鼓鬣。
生灵浸敝。
宸睿是忧。
非朝典之不施。
乃俗暴而难整。
遂使敌震郊野。
祸作萧墙。
纵陈以笼罗。
或有弄戈而怙乱。
是以皇都失禦。
玉辇蒙尘。
既乖华封之仁。
争起有苗之叛。
近兹嵓泽。
乘时寇兴。
皆抛顺静之规。
各振纵横之志。
犹赖宝祚延远。
百工得人。
于是有我常侍
武锐孙吴
文英
心韬杜库。
性蕴班筹。
乃召我兵。
共征不譓。
因得名重于临淄将帅
威过于属部诸侯。
夺剑一呼。
强梗沦伏。
缉绥抚甚。
疆境帖然。
郡县如初。
乡关法旧。
次命文德之臣。
总兵师。
克复咸京。
巨盗既平。
采访忠谠。
谓以汝南公道存修巳。
信在佐君。
端雅声彰。
温亮言显。
成纪纲之范。
为经济之箴。
庆匹丰泰之期。
清谐中和之乐。
纠其政化。
奉以昭苏
旌德业以分忧。
锡贤能而封秩。
乃皆宠渥为南康太守焉。
时以麾幢未行。
边鄙犹扰。
乃召诸将而谓曰。
凡征伐卷舒。
在乎人意。
戡难辅时。
在乎人机。
今以烽燧尚兴。
祲氛未息。
因观圣人作易。
而有豫防。
虽同鹤以择林。
亦虑虿而有毒。
宜得营垒。
备其枭鸱。
乃遣行教布令。
不日万人。
公乃指画规模。
匀其版筑。
悦而不劳。
宽而得众。
齐心似一。
乐运如流。
不越二旬。
其功告毕。
周回一十三里。
阔一丈六尺。
高二雉。
露屋一千一百三十间。
敌楼三十三所。
东西凿八门。
南北二门。
门则通衢焉。
于是崇墉截汉。
昆阳不足以为坚。
峭崿凌云。
金城不足以为壮。
五岭封疆之要。
捍七州寇徼之虞。
觊觎者不得动其心。
眦睚者无以其智。
可以拒鹳鹅之陈。
可以拔乌合之徒。
内则轨辙齐驱。
堪敷权略。
外则民人侧目。
愕以坚劳。
护吾君租税之封。
授黎庶安居之业。
得此名邑。
克全大宁
为今辰定难之基。
是岳牧勋庸之绩。
可谓能高异代。
善亚先贤。
象偕鲁北以利民。
忧入晋阳而剪敌。
以尚能茂修片善。
命述宏图。
才虽匪于英华。
事得铭于雄丽。
刊于燕石
以纪殊功。
时以大顺三年龙集辛亥三月四日记。
上宰相安边书 中唐 · 李观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维初乾之精。
坤之灵。
播五行为五常。
而中华之人得之。
离四气为四方。
而蛮夷胡貊得之。
五行合而成至和。
故宅中。
四气偏而为匪人。
故在边。
是亦太极造物之智。
元黄冥成之心者乎。
故圣人乘五行而允釐。
作九围而外之。
五帝三皇已来。
不闻深入之征。
不纪薄伐之师。
殆繇鸿庞之风未甚流。
冲漠之泽未甚醨。
周秦之閒。
天下始劳。
前有泾阳之侵。
踵有长城之徭。
周人逐之而已。
不常为心。
秦人罔知天命
连兵謷謷。
至于逆三灵。
掊生人。
元元蜩螂。
魁杰骏奔。
始图备胡之术。
卒覆守邦之人。
秦之事。
万祀镜哉。
汉孝武承业之盛。
负才之雄。
隘函夏。
黎蒸
将郛穷荒而宇不邻。
扬威四临。
霆发电溢。
历载五六而功患相俦。
誓诎虑殚。
兵老衅仍。
于时乃交和亲之问。
还奔命之勤。
然已天下悬磬。
君臣与谋。
遂有盐铁车船搉酤六畜之租兴。
危矣哉。
不居之地。
不牧之人。
何苦如是哉。
矧乃乘秋之虏常存。
讨虏之赋不除。
汉之事。
亦万祀镜哉。
噫。
惟皇唐操璇玑。
驭民而统天。
将二百龄。
朝更九圣。
开中兴。
纵横六合。
上下天渊。
蜚驰之伦。
莫不被仁。
独犬戎跳梁。
猾我右陲。
儒之策曰和亲
武之议曰宿兵。
和亲则易携。
宿兵则厚亡。
九圣之君。
前后病之。
然属三方乂安。
悉力一隅。
则右臂可断。
六骡可俘。
太宗玄宗之时也。
厥后内寇数动。
国家一罢。
虏滋新谋。
土失旧封。
伊顷迄今。
有加无瘳。
负鼎亏折冲之资。
推毂无封疆之忠。
志士仁人。
是以累息而长叹。
且周曰猃狁。
秦曰胡。
汉曰匈奴
然实非二。
盖随国而名之。
于今则曰吐蕃
则正居庚方。
涉河而北。
履海而西。
宇宙绝徼。
羌戎全区。
亦不可得而制。
可斥而远之。
观今不能制也信矣。
斥之则何宜。
戎所向。
不广千里。
扼盗之冲。
不越十处。
择一虎臣。
练万虎贲
使制得自专。
权得自纵。
夫兵有专制则毕力。
将无分权则成功。
是则阴山可复泣虏。
阳关可复隔戎。
何边之不安焉。
今圣人朝在明堂。
晚在法宫。
左右进退。
焉得知安边之要哉。
雍熙大臣。
苟以小者近者为怀。
遑复思崇九庙之原哉。
且国家思复三方之民。
得以养之。
区区然如惧不周而忿生
然寒卒饥徒。
终自有之。
愚窃恐戎无却年矣。
边无安期矣。
财有尽朝矣。
何者。
今国家一垂控戎。
累所暴兵。
兵不问堪。
将不择良。
当守者争险易。
当攻者避后先。
寇之来则弃民而相保。
寇之去则冒赏而称庸。
此所谓戎无却年矣。
夫战阵多将则势离。
攻守多将则不支。
以其胜不得尽有。
败不得独受故也。
至今闻有筑城于虏蹊。
迁民于虏滨。
城适罢而寇窬。
民未居而囚拘。
弯弓者却行。
蒙甲者退趋。
此所谓边无安期矣。
且虏不可以无兵而威。
兵不可以不战而归。
故明主得下征苍苍之产。
将军得外娱悠悠之师。
此所谓财有尽朝矣。
然三患始萌。
一言尚平
欲戎之可却也。
不愿多分节与人。
愿择一人。
敢以近言之。
则开元朝哥舒翰之将是也。
欲边之可安也。
不愿岁更四方之兵。
愿因其兵。
敢以古言之。
汉晁错之策是也。
欲财之不尽也。
不愿衣食供给山东
愿开边田。
敢以古言之。
赵充国之奏是也。
此则兵不得娱无功。
虏不得候相胶。
国不得殚下民。
胡不得用周汉之策。
范孙子之谋哉。
又窃睹与北狄和亲。
帝女下嫁。
实国家思往年之绩。
垂不臣之姻。
然闻烝报且数。
贪惏无厌。
而主上年必遣使。
使必备珍。
得无费乎。
得无勤乎。
不知将寻郑人伐胡之谊。
复采贾生五饵之言邪。
愚窃以为无知之俗。
不可以岁辱大命。
天子之使。
不可以日临穹庐。
是手足倒悬。
夷夏相侔。
复何以南面而听天下。
穆穆然而观诸侯。
愚敢以弃同即异而言。
且定西之危。
有若前之说。
申北之恩。
有羁縻之文。
不愿国家旷兵于兹。
污命于兹。
斯者皆岩廊之亟。
扆旒之虞。
而屑屑狂夫。
亮违孔父不谋之经。
庶陪公车敢谏之俦。
俾委辂输赀。
求试属国之官而后观焉。
某再拜。
尊号玉册文 唐 · 李德裕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
维会昌二年岁次壬戍四月乙丑朔十四日戊寅
太尉光禄大夫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德裕银青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夷行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珙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臣绅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徒太子太保僧孺及文武百官等六千五百七十四人言。
臣闻羲皇首太古之号。
成汤显神武之称。
高祖皇王是宪。
尊名若古。
贻厥丕训。
为子孙之法。
岂不善始善述哉。
矧乃巨唐受命。
继体承业
理运将至。
大君以兴。
昊穹所以开至圣也。
曩者明两未定。
帝华不协。
舍允传圣。
深惟至公。
先后所以昭天命也。
亦犹尧发于唐侯
文兴于代邸。
神明之祚。
不其难哉。
伏惟皇帝陛下清明溥鬯。
光耿四海。
元德莫邻。
天休大赉
日角见表。
气志如神。
爰初定命。
正心理物
如辰居极。
而天下无邪矣。
由是昭德塞违。
尊贤远佞。
禹不自满。
成不敢康。
罔盘于田。
不迩于色。
自闺壶以施王教。
由家道而刑国风。
去比周。
覈名实。
揽乾纲。
择圣纪。
修旧典。
协诚质。
扢嘉坛。
泰乙。
正臣以端治表。
礼故老以求谠言。
远无蔽狱
近无留命。
祈元祖而膏雨降。
祀灵岳而嘉谷登。
省刑罚而蓬孛消。
发仓廪而螽螟息。
去岁龙旂承祀。
大辂亲郊。
玉瓒而一献。
光灵来格。
振金石而六变。
魄宝昭临。
然犹古训是学。
缉熙于道。
天文炳焕。
云汉其章
温恭敬逊。
太任之教。
和乐恺悌。
洽戚藩之心。
德风偃于偫黎。
威霆动乎绝域。
又以敬养不逮于长乐。
昭配未升于祢宫。
每怀嗣徽。
烝烝而慕。
所以奉若慈训。
对越两仪。
因心立制。
永锡其教。
宽虔刘之罪。
兴恻隐之仁。
回电收霜。
为之反禾。
单于慕义。
景附朔边。
耀德戢兵。
谦临是受。
至于备文物。
展国容。
莫不先甲而布甘泽。
丁辰而廓阴翳。
和景晏温。
卿霭絪缊。
斯所谓神祗之心应矣。
天人之际交矣。
于是服冕之士。
戴鹖之伦。
暨藩侯邦伯。
黄发骀背
不谋而进曰。
陛下元默天晬。
辉光日新。
大矣孝熙。
四极爰臻。
诚宜玉版温润。
鸿明之德。
神宝焜耀。
荐万斯之年。
丕惟大典。
不可辞也。
陛下犹谦退固拒。
至于三四。
偫臣不已。
乃曰俞哉。
夫遍覆包含之谓仁。
极深研几之谓圣。
宪度著明之谓文。
蛮夷震慑之谓武。
感而遂通之谓神。
无思不服之谓孝。
臣等不胜大愿。
谨奉玉册玉宝。
上尊号曰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
伏惟陛下乾健不息。
谦尊而光。
乐戒其耽。
禽戒其荒。
寿乃侔于殷宗。
俗乃厚于
贻燕后昆。
受福无疆。
德裕等诚欢诚跃顿首顿首。
谨言。
连州重修车陂 北宋 · 郑侠
 出处:全宋文卷二一七六、《西塘集》卷三、《永乐大典》卷二七五四
熙宁九年岁除日杜靖国连州
明年正月初,明以书来言车陂之利,曰:连,江山之佳郡。
惟冈岭重复,而地形硗确,穴地数尺,鲜不遇石。
城中之井以十数,而少旱即涸。
湟川自郡北南行,而陂于西域,百步而近。
其流清,其味甘,唯大旱,山焦泽焚,而此不竭也。
昔有就陂之深而为车者,漱石为渠,道之入城。
凡仓廪府库,官之廨宇,皆得以周济
岁旱,则引其流,环之城中,盖民屋吏家,僧居道室,军士之垒,与夫沟池之浸润,园圃之灌溉,鲜不赖其施者。
有缪于政体,不思其费小而利大也,因废而不修,郡人甚叹息之。
岁少涸,则公私皂仆,汩汩远至城外,溪汲以待餴饎涤濯,而馀无及矣,如是者累年。
予之交代郎中张公,始复其旧,且言:「张公之为政,清平夷易,无矜聪明,以掩前人之美,而见己之善,惟公私之利是图。
予嘉焉,子其志之,予砻石待之」。
未几,又以书来,曰:「石既具矣,然予以城中之民,其口万计,而车陂之利,一轮为不足,又于其旁,增置一轮,于是城中远近,无不均
盖其费无几,功用之成,曾不旬日,而举郡皆利。
此为政之急务也,何惮而不为哉」!
予于是喟然叹曰:靖国,其真乐人之善,而爱民深之所为也。
苍山巨崖,陂湖池泽,丘陵阪险,凡在天地之间者,孰非民之利?
患在乎人之不尽其心耳。
惟智为能,乐运其才,而思以济众为己任。
是故位无小大,地无远近,凡可以有为者,无不举。
而世之饰智矜愚,嗜功名而喜新奇者,往往率意妄作,诞谩诬罔。
绣春葩而画凝脂,有徒费而无实效,固多矣。
而忌修惮作,乐因循而茍岁月者,又皆惧谗畏讥,偷懦窜缩,毁佳庸于已成,指厚利为无益,比比皆是也。
是以山泽之利,闭而不施,阴阳失其道,而民不被其赐也。
如张公所为,修之已废,而不自以为功;
靖国又能乐道前人之善,而益其所未至。
使环州之人,无不均,率皆更政易任,未尝相知名,而所以兴滞起废,惟公私是利者,犹之同席而谋也。
呜呼,何其用心之公,措事之当!
与夫所谓绣春葩,画凝脂,徒费而无实效,毁佳庸于已成,指厚利为无益者远矣!
予是以乐为之书。
论天下大势可畏者五疏元祐六年七月 宋 · 贾易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八、《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六一、《宋史》卷三五五《贾易传》、《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一
臣窃以天下大势可畏者有五,而旱乾、水溢、日星谪见无所与焉。
一曰上下相蒙,而毁誉不以其真。
二曰政事苟且,而官人不任其责。
三曰经费不充,而生财不得其道。
四曰人才废缺,而教养不以其方。
五曰刑赏失中,而人心不知所向。
夫毁誉不以其真,则主听惑,主听惑则邪正无别,君子之道日消,小人之党日进,政化陵迟,乱之所由生也。
言「上下相蒙」,则是人主聪明壅蔽,下情不上达之谓也,可不畏乎?
夫官人不任其责,则万事隳废,彝伦攸斁,恶吏市奸而自得,良民受弊而无告,愁叹不平之气充溢乎宇内,以干阴阳之和,灾异所从而起也。
言「政事苟且」,则是无复有治道,而奸吏蠹贼靡所不至也,可不畏乎?
生财不得其道,则公私困弊,衣食之源日蹙。
用之于无事之时,然且有患矣;
不幸仓卒多事,则必狼狈穷迫而祸败至矣。
言「经费不充」,则是一切用度皆匮乏,而歛散屈伸无及时预备之计,人情易摇,而根本有微弱之虞也,可不畏乎?
夫教养不以其方,则士气浸弱;
士气浸弱,则节义凋丧,偷合苟容之俗滋长,背公忘君之风益扇,将谁与立太平之基而乂宁王国者哉?
言「人才废缺」,则是士君子无贤智可用之实,而愚不肖充牣于朝,天下所从而否也,可不畏乎?
夫人心不知所向,则以非为是,以黑为白,更相贼害。
爵之以高位而不加贵,僇之以显罚而不加惧,人君之利势无以鼓动四方,徼利苟免之奸、冒货犯义之俗,何所不有?
言「刑罚失中」,则是人无所措手足,奸宄由是而莫禁,可不畏乎?
臣独恨二圣焦劳念治,而天下之势乃如此之弊,任事者不以为忧,是犹寝于积薪之上,火未及然,而自以为安也。
然则兴废补弊、救溢扶衰,岂无策乎?
欲知毁誉真伪之情,则莫若明四目达四聪,使下无壅蔽之患。
谠言直论日至乎前,而谗说殄行无以遁其情,则贤佞邪正皦如白日。
中心湛然,如止水,如定鉴,孰敢欺蔽以售其伪耶?
《书》曰:「知人则哲,能官人,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
何迁乎有苗?
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此之谓也。
欲官人皆任其责而政事修明,则莫若询事考言,循名责实。
故四郊不治,则责郡邑之臣,以其无敦本务农之效;
五品不逊,则责师帅之官,以其无承流宣化之绩;
夷狄畔涣,则责之边帅;
狱讼烦苛,则责之士师
盗贼多有,则责之警尉。
群司百官,因任而责实,黜幽而陟明,著以一定之制,则贤能者乐运其才,而疲懦不肖者不敢贪位而尸禄。
《诗》曰:「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
不显维德,百辟其刑之」。
此之谓也。
生财不逆其道,则莫若敦本业,贱末作,崇俭约,废奢侈,使四方之民各守其业,不见异物而迁。
讲明先王制国用、量入为出之法,行之天下,将使公私富足,而九年之食不匮。
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此之谓也。
欲教养人才必以其方,则莫若辟四门以广详延之路,縻好爵以厉廉逊之节。
明诏公卿大臣,使各举其所知,召对延问,以观其能否,善者随宜而用之,不善者一切报罢。
然则,岩穴无幽隐之贤,朝廷多誉髦之彦矣。
《书》曰:「九德咸事,俊乂在官,百僚师师,百工惟时,抚于五辰,庶绩其凝」。
此之谓也。
欲人心皆知向正,则莫若赏以劝善,罚以惩恶,不以亲疏贵贱为之重轻,与天下为画一。
故为善于家者必赏于朝,为不善于幽暗者被罚于显明,所以风动四方而信于天下也。
如此,故民志一定,而放僻邪侈之行不作。
《书》曰:「德明惟明,德威惟畏」。
此之谓也。
举是数者,一以至诚恻怛,力行而无倦,则太平极治之功,何为而不成,何求而不获?
重修秘阁崇宁元年 北宋 · 王云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五○、《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三一
臣尝闻天下之事,莫为于前,虽美不彰;
莫为于后,虽盛不传。
厥父基,厥子乃弗肯构,古人之所戒。
矧夫前人构之既久而弊,其可废而不修乎?
上即位之二年,率旧章,绳祖武,凡朝廷之所以施设损益,未尝不以前事为宪。
厥惟秘阁三馆,历年兹多,既弊且陋。
有司以闻,皇帝若曰:「图书之府,实祖宗所以右文之地,宜加修营,使之新美伉壮,为一代伟观,且以示天子崇文之意。
于是诏将作监特往营焉。
有司伻图,各率旧制,揆曰告吉,乃兴工于建中靖国之冬
鸠工聚材而费不害国,五丁乐运而役不加民。
于柱石,于梁桁,其材多楩楠;
于丹雘,于藻缋,其制非侈靡。
昭文、集贤、史馆之异,相为环列,所谓秘阁者,实总其中。
昭文书库列于东廊,集贤书库列于南端,史馆书库列于西序,乃以崇宁元年毕工告成。
皇帝若曰:「朕守祖宗洪业,述祖宗遗训,体祖宗所以崇文之意,其在兹乎!
丰碑未勒,后世何考」?
乃诏愚臣为之记。
臣愚不肖,被学最陋,复以文字待罪,则纪事之成,乃其职也,讵敢以芜累为避?
谨拜手稽首言曰:臣切惟秘阁之设,其来久矣,晋宋已还,皆有其号。
惟国朝所以建阁之制,实因于汉唐
汉有天禄、石渠兰台、金马,与夫承明、著作之庭,又有东观,亦列禁中。
命名虽殊,而所以崇文之意一也。
国朝因之,故有昭文、集贤、史馆秘阁之异号,盖取诸此。
唐太宗,始命十八学士更直阁下,夜分论艺,有补于治。
国朝因之,故有校理、著作、秘书、正字之异职,盖取诸此。
五代之后,三馆虽有,而湫隘迫胁,仅庇风雨。
惟我太宗皇帝混一区宇,锐意文艺。
太平兴国二年,车驾临观,喟然叹曰:「若此之弊,乌足待天下之贤俊」?
遂命有司,度地升龙门左,督工经营,栋宇之制,焕然一新。
三年毕工,乃锡名曰崇文。
又发明诏,购求遗书,小则偿以金帛,大则授之以官。
凡先贤墨迹与古史图画,不数载间充牣书府。
端拱元年,即其中堂,又建秘阁,飞白二字,以光其名。
群书整齐,跨越前古,车驾临幸,喜形天颜。
自时厥后,累圣相承,一书之成,并诏藏于其中。
乙夜取观,亦非小补。
崇文之名虽罢于后,而崇文之意不殊于前,故凡本朝之旧章、历代之载籍,如三皇之坟、五帝之典,昔之所谓金匮石室之所藏者,罔不具在。
其名之多,不可悉数。
于嘻,一代之文,何其盛欤!
恭惟皇帝陛下绍休圣绪,上监成宪,仁孝恭俭,出于诚心。
即位以来,宫室台榭弗营弗崇,苑囿池沼弗燕弗幸,惟兢兢然以右文为务,故其圣学缉熙于光明,而焕乎之文足以经纬天地。
既至于圣矣,而又神焉,迨非常人之所可知也。
小臣之愚,乌足以形容之哉!
然于秘阁之修,亦可以见其彷佛。
谨记。
乞增运盐脚钱奏绍兴八年十二月 北宋 · 郑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九、《宋会要辑稿》食货二六之二六(第六册第五二四六页)
臣伏睹朝廷比者罢二广岁盐,许商人鬻钞,公私便之。
邕州买马委诸州运盐至横山寨,未能已,犹需措置。
臣在广州,每见经略司于诸州差官,被差之人,莫不愁叹,决性命以求免;
否则,欲投檄而去,其畏如此。
臣尝究其利病,自廉州石康县运至横山寨,道里缅邈,水陆险阻。
其陆行者曰过车,由小江者曰剥载。
私僦舟车,费耗不赀,而官给脚钱最为微薄,由是往者必须破荡家产,终致贪乏。
州郡所差不过衙皂,衙皂贫不能往,其次差官吏,官吏畏不肯往,其势必及之民,民固弱,不克自免。
广西之民,尤为凉瘠,号称上户者,家直才数百千,一当此役,土田尽矣。
陛下视民如伤,岂惜毫末,使百姓愁苦哉
臣闻横山盐额,每岁所运者才十二,且人情所惮,法亦难驱。
今欲人之乐趣者,必在当其实。
臣尝询之故老,以谓每百斤除元脚钱外,理合再增二千,然后可办;
不然,徒有增之之名而无其实,犹不增也。
如是,则乐运者众而岁额足,岁额足而赢馀多,所增之缗,他求在其中矣。
贺茶马启 南宋 · 度正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六六、《性善堂稿》卷八
光被选抡,荣膺任使。
东川之寄,当一司榷牧之崇;
陟西清之班,实两宫眷倚之厚。
一札翱翔而来下,万夫鼓舞以欢腾。
惟蜀号四塞之区,而地控三边之重,南抚南诏,北通北戎。
夷人所交,不可无羁縻之政;
庙算之得,是以有博易之权。
必属重人,以董兹事。
在中原全盛之际,当圣朝积习之馀,人既丰穰,物滋繁衍。
以觔计者日且千数,马以驷计者岁将万馀。
中兴以来,故规未复。
究观近日委任之意,大非曩时措置之权。
谓四蜀之封,据上流之甚险;
而三秦所阚,眇中土之可观。
故资当世经纶之材,将图决策扫清之计。
恭惟某官器业宏远,学识高明。
通古今治乱之源,可以备顾问;
历内外事机之久,可以赞弼谐。
而执德不踰,守道难进,既公论之莫掩,宜圣眷之加隆。
念非表表愈伟之人,孰付多多益办之事。
遂从使指,擢置大司。
重卫君之行,素尽秉心之道;
鲁侯之去,益著无邪之思。
行观礼乐运用之动人,坐见竹帛勋名之入手。
事固如是,公其勉焉。
正弱质菲材,孤生无取,学虽勤而未就,志则有而甚疏,动多迂阔之为,久赖包容之至。
甘为下乘,曾何冀于天闲;
敢作微声,自贻羞于石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