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论帝后不当与先帝同谥奏皇祐二年五月 宋 · 赵师民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八、《太常因革礼》卷九六、《宋会要辑稿》礼一五之三二(第一册第六六七页)
商以往,谥号盖简
有周之初,典文浸兴。
《礼记》载武王之事,追王太王王季文王者,谓太王王季,既尊以称号。
至于文王,更加以谥法也
太姜太任太姒之贤,而尚未有谥,则其礼犹略焉。
于后幽王之后谓之幽后,惠王之后谓之惠后,此皆从王之谥以为称,同王之谥以为谥也
《左传》记景王之后,谓之穆后,则后之有谥,始于此焉。
东周之际,王制所及,国俗不一。
夷蛮远国,易名不及其君长;
中夏诸侯,考行或达于臣妾。
在夷则略,在华则详,礼斯然矣。
其间诸侯,鲁礼尤备。
君之夫人,皆自有谥,不从于夫,独定姒以首末非义,止曰定姒,不称小公。
《公羊》载宋之恭姬者,乃其从夫之谥为配耳,非谓姬之始谥自为恭也
汉室之兴,周典尚近,未能考故,而习秦馀,乃尊太公曰太上皇,又加昭灵、昭哀二后谥。
谥加于妣,而不加于父,号及其姊,而不及其祖,以为失矣。
前汉诸后,皆不加谥,止从帝名以为之称。
赵太后未亡而贬为孝成皇后,此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惟卫氏以追尊之故,乃谥思,许氏以早世不遂,谥曰恭哀
盖于时宪度未立,后妃之谥,或有或无,非有定制。
汉家之典,为未备矣。
后汉中兴,世主好礼,考姬周之典,参前汉之仪,既从其帝名,复加后谥。
表帝之名于上,系后之谥于下
光烈皇后者,谓光武之烈皇后也,非兼光以为谥也。
明德皇后者,谓明帝之德皇后也,非兼明以为谥也。
然自明德皇后而下,皆以德谥。
蔡邕以为善恶不实,非行大者受大名,行小者受小名之义
乃追改和曰熹,安后曰思,顺皇曰烈。
后之谥虽改,而帝之名不易,又足以知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魏氏及晋,盖亦因之。
魏武帝宣皇后者,谓武帝宣皇后也。
文昭皇后者,谓文帝昭皇后也。
武之为谥,非后所宜,又非帝名,帝之名止于一,而后之名得兼二也。
晋之武元皇后武悼皇后,义亦同此。
传称之止曰元后,曰悼后,史氏追书,又系以武焉。
惠皇后以居位不终,故不得谥,止曰惠皇后,盖从帝之名,而非后之谥也。
晋称简文帝之后曰简文顺皇后,孝武之后曰孝武皇后,以帝谥有二,非后之名兼此三者也。
其后宋之文元、梁之武德,并先易名而后系帝号,义犹此也。
后魏本自北夷,而礼同中夏
悼武以上,且从帝名,而由前汉之制也。
明元以降,更加后谥,采后汉之法也。
文明皇后以临朝之故,加谥二字
史氏书曰文成文明皇后者,由帝之与后俱以文谥,非相从配,故两称之。
帝后同谥,乃两出之者,又足以见从帝之谥以为称,非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唐室因之,亦无所变,太武之后,其谥曰穆,故曰太穆皇后
文皇之后,其谥曰德,故曰文德皇后
睿宗以后,或追改旧谥,或增加本号,故自昭成肃明二后以下,不复配以帝名,史氏之,乃或冠以庙号。
庙号之冠于后谥,又始于此。
朱梁之世,礼官失谬。
梁祖之谥,其名有五,独取其一以系后,谥曰元正皇后
原其本意,谓以后当同谥也。
违误之由,良始于此。
人君后妃,善恶自异,受名之义,安可同也?
五代之际,时运屡改,后妃终位,厥数无几。
后唐正简,有周之宣懿,近于唐制,此颇为得。
圣朝之初,亦因五代之制。
昭宪皇后上谥,有司乃议改明为昭,此于梁世礼官,其意同也。
孝惠孝明二后,所上谥在太祖之前,而并以孝谥。
及后太祖上谥,乃于帝谥之中取其孝字,以追配焉。
然臣以为于义虽有违,于文尚未失。
于义有违者,以后同帝之谥以为谥也
于文未失者,帝之谥犹在上,后之谥犹在下也
洎懿德、淑德二后,上谥亦皆在太宗上谥之前,而又并以德谥,及后太宗上谥,复取帝谥之中德字以追配焉。
臣故谓义之与文斯俱违矣。
何则?
德者,帝之谥也,今更在下;
淑与懿,后之谥也,今更在上。
帝之与后,犹天之与地,上下之位,不可易也。
今乃以所从帝之名系于下,所配后之谥著于上,远考周汉,次及魏晋、南北诸朝、隋唐五代,未有此也。
臣又闻后之谥,忠和纯淑曰德,汉之明德、章德是也,此则帝名之德与后谥之德异矣。
臣不知上此谥者,意谓帝之德邪,谓后之德邪?
以为帝之德也,则不当系于后谥之下;
以为后之德也,则不当以为从帝之称。
臣故以为违谬始于梁世之有司,流祸自彼,积疑至今。
乃者怀、庄穆二后,又俱以谥,后以帝谥无庄,方复追改。
而未知违失之源,由于不考。
《书》曰:「若稽古」。
言帝者之作,必考于古也。
《语》曰:「必也正名乎」!
今以帝谥系于下,后谥著于上,谓之曰正,臣窃未安。
夫革弊去惑,修复圣制,明王之盛举也;
因陋就寡,拘滞所习,愚俗之常守也。
臣幸得以鄙陋之资,值盛明之运,故敢发舒所见,候圣哲而裁焉。
朝奉郎累赠少师谥清孝葛公行状 宋 · 葛胜仲
 出处:全宋文卷三○七五、《丹阳集》卷一五
公讳书思,字进叔姓葛氏
其先嬴姓,夏后,封国,后因氏焉。
世籍广陵
唐天祐中有讳涛者避孙、杨连兵之祸,徙江阴,家之。
其子鄘,太宗时以高年有德,赐爵公士,为公高祖
公士生祥,高蹈不仕,娶焦氏,是生惟甫,累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娶吴氏,封陈留郡太君
尚书生公之考曰密,进士擢第,卒官承议郎,累赠通议大夫
公之母胡氏、后母陈氏,封安定颍阳县君,以公升朝恩加赠建德、怀仁二县太君,累赠硕人
公幼聪警,不勤外傅,八岁赋诗,出语已惊人。
既长,刻意学问,淹通六经,尤深于《易》、《春秋》,他传、志无不周览强记。
世父兵部尚书以学行为世儒所宗,尝读其文,语通议曰:「是子名第不足言,后日且以文义显」。
已而莆阳蔡公襄、丹阳邵公亢交口誉叹之,头角崭然群进士中矣。
三荐开封
嘉祐八年王文公较试,读其所为《孔子事道论》,大加激赏,因擢寘异等。
次举为陈公襄、蒋公之奇所知,于数千人中以第三人荐之,学者诵其文辞以为轨式。
熙宁中,初以经义取士,公中六年进士第,调睦州建德主簿
方是时,通议公以清节高尚,退老于家,抱道履德,贬诎世味,不迹城郭。
公夙以禄釜为急,至是益坚请迎养之官,而通议难之。
公劝请恳切,屡献诗什,叙「白华」之意,而通议惮行,终弗许。
公意不自得,谓曾子一日不肯离亲,岂能以五斗米移素志。
公之知己方位要近,所亲与公厚者劝以仕进,且谓就养左右,孰若荣名显亲孝之大也。
通议亦数以此意譬晓公,而志不可夺,遂投劾侍养。
自尔居亲侧积十馀年,不治田园,不事游览,专以共养为职。
通议公饮食寒暖之节,衣服单复之宜,药剂增减之度,皆未尝以属僮侍也。
疾雷甚雨,中夜必兴问起居。
平时家庭逆探其心志所向,不敢少戾。
既绝禄廪,儿妾滨于饥寒,晏然不恤。
大臣有嘉公志行者,表为泗州州学教授,亦弗就也。
其后亲年大耋,法许择官自便,且免赴部,又通议公命使从官,确许偕行,始乞监湖州新市镇
于是通议公滋倦于出游矣,特怜公孝诚恳到,勉为装行。
公得由前志,色养夷怿,油然不知关徵之卑而镇戍之陋也。
当是时,衣冠推为父子之美。
处期年,通议捐馆。
公行服过礼,柴毁加人,虽身疾不御肴酒,虽妻病不历房阃,虽盛暑不释苴枲,终制不变。
每号呼抚臆,哀动行路,既久如始丧者。
日诵大藏经,以追冥福。
时公年稍高,在礼当不致毁,又以寝苫病臂,然终不肯懈怠,远近服其笃行,以为难能。
服竟,不忍去冢墓。
人或劝之仕,公不应。
又累年,同升进士方谷江阴,诏书勉之,始出,调开封府封丘县主簿
数行令事,政有恩惠,县人德之。
和州防禦推官,知楚州涟水县
县居淮海上游,方置军垒,号难治
公能以政术佐其令,县以大治。
在势者才之,数诿公摄剧邑,及平决旁郡滞讼,皆以济办审克称。
濒海产盐,岁输他路不赀。
时任漕计者欲穿支家渠以纾盐艘溯淮之险,及舟卒并缘为奸之患,会同列首鼠持两端,因檄公经画之。
公为巡视地势,荒度土功,具言经久之利,且条尚其所以然,主议者倚公为重。
渠成,公私便之。
岁潦视田,能忤上官指,悉蠲民租,人以为赐也。
公恬于仕进,不求荐达,然一时牧守监司皆以公行纯孝素著,繇尽子职而致沈滞,故人争欲出己门,而荐牍交上。
秩满,廷见,改宣德郎,求閒局还里中,遂监常州酒。
大吏有为私而属公骫正法者,能力拒之,虽逢怒弗顾也。
奉议郎
徽庙即阼恩,迁承议郎赐绯衣银鱼,加武骑尉,知婺州永康县
不赴,就差监秀州盐税务。
课羡当进秩,耻不自言,序迁朝奉郎
被命,即叹曰:「吾在事之日浅,然官得加其亲,赏得延其子,冒国恩厚矣,尚何求」!
即解印绶请老。
公为人庄重寡欲,澹于荣利。
京师,足不迹贵人门,故仕卒无所遇合。
连枉筦库,人为矜恻,而公安恬无闷,曰:「吾知营职而已」。
虽小物必亲。
所居以「安遇」名轩,自号「逃虚子」,言遇无定遇,而安有常安也。
居官智虑渊邃,小心周慎,性矜慈恻怛,或尽岁无所谴罚。
然至诚格物,人不忍欺绐,事以振举,所至称长者,去辄怀之。
为吏无铢发过差,见得尤廉,计日受奉,虽半菽不妄取公田,其岁入多推以予民。
市物如将伤之,每倍给其值。
清苦自刻,不殖货利,尤物玩好,一无所惑。
遇人之急,赒之不计有无。
没之日,至橐无一金制衣以殓,当世清之。
举错以谊理自律,不敢差跌于人,无戚疏贵贱皆恂恂卑体下之。
燕居家庭,无替堕之容。
与人尺牍,虽薄遽,字未尝辄草也。
平生不妄语,乡人为不善者不畏法而畏公之知。
熙宁乙卯岁大饥,斗米数千钱,人相食。
公发己廪以食饥人,赖以全活者甚众。
公于外行无不至,而孝友尤出于天资,从古人中求,殆无以抗。
十一岁遭建德忧,哀毁如成人,已知不茹荤矣。
事后母至孝,能得其欢心。
通议没,追慕白首不衰,时物未祭不先食,寒燠之变必在视。
家庙岁时蒸尝,如见其享。
平居兢兢,以其尝所告戒者自勉,一言及之,未尝不涕泗也。
伯兄书元长一岁,父事之,恩意始卒无閒言。
公官涟水时,兄为舒州望江县,同隶淮南部使者
及六路发运诸公有舍兄而荐公者,辄移书逊避,乞改荐兄,不许,则封檄还之,人或笑其迂,而公力行之。
其后公改秩,而兄举者不应格,公曰:「吾获寸进,心无愧矣」。
鞠三母之弟如一,拊循视遇甚厚。
处叔季者自结发教诱至于成人,诸媦择对,引为己任,卒皆得名士归之,多显者。
孤甥嫠妹尽力周抚,课诸子于学而不付以家事,文辞义训皆自指教。
崇宁三年,幼子胜仲学省,闻公得谢,取告迎侍,公不得已至京师
暇日多赋诗自适,喜为巨篇强韵,识者服其老而精强。
当时颜色滋泽,步履轻健,记问审谛,无异壮者。
不幸冬十一月二十九日,终于城南里第。
属疾甚微,神明不乱,众医更视,不问方药,顾告以死生常理,瞑目无所系恋。
与诸子论说诗文,雍容如常时。
亲书先令,戒以薄葬,泊然而逝,寿七十有三。
公笃信释氏,奉其戒律,晨兴香火持诵不辍。
自壮讫老,言行忠信,不欺于心,故转识甚异,盖信力所薰也。
讣闻,荐绅若州里知识皆痛悼之。
生平著文离十卷,辞理精诣,夸诞浮躁之语一不关笔,号《安遇集》。
三子累遇大礼及三经拟封,累赠公官至少师
正奉大夫,训词有曰:「廉靖乐道,悃愊无华。
养志就閒,久为亲而辞禄;
引年谢事,乃有子以克家」。
光禄大夫,训词有曰:「高行清修,奥学赡道。
洁廉守义,共推靖退之风;
恺悌宜民,众赖宽平之政」。
特进,训词有曰:「葆醇履坦,誉问素休。
钟德之祥,嗣有贤子;
侍从橐,为时荩臣」。
宣和六年,本州官及进士钱诜等具列行实申常州,乞备申朝廷,依张举徐积例,特加赐谥,以劝为善。
常州刘光以闻,寻蒙赐谥清孝,制曰:「君子笃于行己,不系穷通之殊;
朝廷乐于旌贤,固无存没之间;
协稽群议,垂贲幽光。
故任朝奉郎、赐绯鱼袋致仕、赠少保某,奥学承家,高节映世。
廉靖乐道,人默化于乡闾;
岂弟近民,政自孚于郡邑。
顾惟天禀之异,卓有古人之难。
辞荣禄以养亲,远追曾氏之孝;
正弊衾而易箦,何愧黔娄之清。
钟其馀休,克有贤子,继跻从列,咸以儒称。
邦典追荣,已涉三孤之贵;
乡闾纪实,愿垂一惠之称。
爰锡美名,用褒潜德。
改色,载承雨露之濡;
纶綍藏家,永作云来之劝。
缅惟灵识,亦克顾歆。
可特赐谥清孝」。
少师,训词有曰:「经行自著,蔼然君子之风;
政事甚明,亦高循吏之
不究于用,以蓄厥休」。
观上训褒称如此,则公之德可知矣。
娶侍其氏,右正议大夫泳之女,累赠秦国夫人,温良贤孝,实克媲德,先公十四年卒。
公以崇宁五年十一月己亥葬县之青旸乡郭庄之原。
子四人:次仲,试大司成,兼修国史郓王景王、肃王府直讲,恤章赠正奉大夫,累赠少保
仪仲,乡贡进士
和仲右中奉大夫
胜仲左正议大夫,充显谟阁待制
孙男十人:立隆,右承议郎通判镇江府
立方右通直郎
立悌,左奉议郎宗正丞
立中,右迪功郎
立教,常州排岸;
立廉、立象,皆右从事郎
立经,左朝奉郎直龙图阁
立柔,右从事郎
立民,通仕郎
曾孙邢,进士
郛、郇,皆登仕郎,郯、邰,皆右承务郎
登仕郎
邻,右承务郎
都、䣐,习进士
邸,将仕郎
馀尚幼。
谨撰世次行实为一通,上于太史
谨状。
赵宗汉雁山图乾隆乙未 清 · 弘历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二十七
希珍犹见濮王孙,北宋丹青法度存。
四大家非望肩背,两将军可溯渊源。
不无刻画饶神韵,自有精微契道原
友谊相敦雁山墅,恍看叙别话松轩(末二句檃括宗汉自识语)
再题赵宗汉雁山叙别图乾隆丙申 清 · 弘历
 押词韵第五部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七
浙中雁山凡有两,不识为温抑为台(浙中以雁名山者凡二其一为南雁荡山在温州府平阳县西南百里其一为雁苍山台州府宁海县北四十里宗汉所云未知孰是)
图署使粤时所作,知胥路便径由皆。
子卿(汪)献甫宗汉字)旧馆契(见宗汉自识语),登第谢归自逸材。
出纸索画笃友挚,细思入妙穷安排。
山重水复互吞吐,元气磅礴无津涯。
莲池松径置妥帖,飞梁奔瀑腾喧豗。
南宫见赏岂俗调,尔时八幅宣和才。
片羽胡为无翼致,一欣始遇一愧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