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僖宗时童谣 唐 · 不详
金色虾蟆争努眼,翻却曹州天下反王仙芝反于曹州黄巢继之,此谣之应)
招讨宋将军876年6月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四 创作地点:山东省潍坊市
朝廷以简陵九年。
彭虺肆螫。
而东南一臂。
为之枯耗。
其后卒以狼山叛。
则东西浙之筋力殆矣。
自尔天子不忍重困百姓。
由是官朱实。
诸葛爽
秩安文祏。
皆自盗而升朝序也。
所以不幸者。
江南水。
钟陵火。
沿淮饥。
汴滑以东螟。
故无赖辈一食之不饱。
一衣之不覆。
则磨寸铁。
梃白棒。
以望朝廷姑息。
王仙芝尚君长等。
淩突我庐寿。
燖剥我梁宋。
天子以虮虱痛痒。
不足搔爬。
因处分十二州。
将军节度
非方镇之无帅。
非朝廷之乏人。
盖以将军跳出陇右。
不二十馀年。
三拥节旄
将军必能知恩用命耳。
今闻偫盗已拔睢阳二城。
大梁亦版筑自固。
彼之望将军
其犹沸之待沃。
压之待起也。
将军朱轮大旆。
优游东道
不知朝廷以八十三州奉将军侍卫者乎。
抑将俾将军旦夕剪此草寇也。
昔韩之医良而性啬。
故为人治。
未尝剔去根源。
所以延其疾而养其财也。
后有商于韩者。
以疽见医。
医且欲大其疽而沽其直。
因以药稔之。
而疽溃商毙。
商之家诉于韩。
韩侯尸其族而籍其有无。
且二贼齧寿春
颍上
刷亳社。
合肥
经营于梁宋。
其为老者杀。
少者伤。
驱人之妇女。
辇人之财货。
将军固知之矣。
将军受命。
迄今三月。
关东之惨毒不解。
杀伤驱辇之不已。
将军为之。
君长仙芝之所为也。
文皇帝时卫公靖
大帝时郑仁泰薛仁贵
或戢敛不谨。
或伺候辎重。
当时宪司
悉绳以法。
将军勋业不若卫公靖之多也。
出师非郑薛之敌也。
而横拥仕伍。
鞭挞馈运。
以愚度之。
将军之行。
酷于君长仙芝之行也。
甚为将军忧。
前者天子虑将军以爱子为念。
复授禁秩。
俾在军前。
则朝廷宠待将军倚望将军也。
俱不浅矣。
将军戮力以除暴。
推诚以报国。
今其时也。
无使蹑韩之医。
大赦庵记 唐 · 刘汾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汾自大中巳卯登科以来。官至兵部员外郎
咸通三年迁本部侍郎。出□河南招讨使
乾符二年黄巢起兵应王仙芝
四年。河南
汾屡战。斩其前锋诸将。
贼遂败衄。五年。
元裕王仙芝黄梅方攻亳州
汾帅众直抵城下。贼遂引退。
尚让仙芝馀众归巢。号冲天大将军
引兵南寇福建。汾剿追之。
又自岭南襄阳。汾出师间行巡荆门
会父刘巨容曹全晸亦合军待焉。俱以兵伏林中。
贼至伏发。大破其众。
斩俘一十七万。尚让收馀众渡江。
转掠饶信池宣歙杭等十五州。广明元年十一月
京师。车驾幸蜀。
中和元年三月。汾转京城四面行营招讨使
遣其将尚让王播帅众五万寇凤翔。汾与都统郑畋唐宏英等勒兵待之。
大破其众于龙尾陂。斩首二万级。
伏尸数百里。中和二年八月
汾转信州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御史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时饶信经兵火馀。
民不聊生。汾一意抚恤。
亲加劳问。简徭役。
宽赋税。民赖以全活者甚众。
四年六月陈州
汾会李克用至。遂去趋
克用追及中牟。大破之。
率众降。汾与李师悦率尚让追剿馀众。
至虎狼谷。甥林吉斩兄弟妻子首献以降。
由是祸既灭。汾再战再克。
十无一失。蒙诏镇守饶信二州。
连年不得回朝。汾遂寓居广信弋阳县归仁乡四十六都新陂里。
夙夕感激。视干戈则思斗。
居村落则思耕。光启二年
佃得荒间山田一段。约计八百馀亩。
名曰南山。坐落饶州路乐平县丰乐二乡。
居崇山峻岭之间。人境寥绝。
东至弋阳高界培分水为界。西至丰乐风门岭洪鹤山嘴为界。
南至归东源坑合水为界。北至丰乐乡红鹤山盘岭分水为界。
四至分明。源头坞尾。
上嶵下坳。与外并无一毫之间。
其田地成者少。荒者多。
召人勤力其中。尽一夫可受。
屡次召佃耕种。俱各辞以不能。
汾起微陋。致身荣显。
忝有九妻。曰郑氏。
赠信国夫人。曰鲍氏。
曰宋氏。曰王氏。
曰马氏。亦赠夫人。
曰张氏。曰郭氏。
曰李氏。曰武氏。
俱有淑行。生子十有四人。
曰兴曰升曰从曰明曰宗曰瑞曰广曰匡曰胜曰吞曰英曰宁曰彬曰平。此岂非祖德哉。
又且连年奉诏征讨。百战百克。
未能一归故土。于祖宗之德。
并无寸报。久违春秋二祭。
文德元年。汾谨将前山田地施舍。
创立禅寺一所。名曰南山寺
召到属郡鄱阳北隅妙果寺禅僧至明至公等五人。入寺住持
勤于开耕。守奉祖宗春秋二祭。
及礼三宝慈尊。兼得利生益死。
景福元年。佛殿观音堂坐禅亭并东西廊房俱克完焉。
已经奏达。朝廷念汾忠孝
诏曰。汾战阵能勇。
思祖能敬。其山寺税粮。
俱沐优免。故寺曰南山七诏寺。
庵曰大赦庵。二年。
汾又进(疑)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散骑常侍右千牛卫上将军御史大夫上柱国右仆射。汾念累朝廷诏赦。
蒙恩不浅。于是将本身居官政事缘由。
施山创寺事实。录作二本。
一以垂之家谱。以儆后人。
勿坠吾志。一以给付僧人
收管山田。凡诸僧人在寺住持
务要各守本分。不许贪花好酒。
妄将田地移丘换段。及盗卖等情。
其山巳有四大界至。诸人不许侵占。
第僧众务要常守清净。奉礼三宝。
其常用食物。铜铁器皿。
俱各完全。不可遗漏。
如有此等僧众。即便赔还。
所建三宝殿观音堂坐禅亭及东西廊房。四时俱检看。
漏烂即行修礼。不可怠慢。
亦且吾家子弟。不许常行到寺。
需索酒食。遇春秋二祭。
止许二三人到寺。拜谒祖先即返。
不许动骚常住。自兹之后。
僧众不从吾言者。即便斥退。
吾之后人不从吾言者。定准不孝论。
故书是说。以为砧基之本云。
招讨王仙芝等诏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七
乱常干纪。
天地所不容。
伐罪吊人。
帝王之大典。
历观往代。
遍数前朝。
其有怙众称兵。
凭凶搆孽。
或疑迷于郡县。
或残害于生灵。
初则狐假鸱张
自谓骁雄莫敌。
旋则鸟焚鱼烂
无非破败而终。
盖以逆顺相悬。
幽明共怒。
近者庞勋拒命。
挺灾。
结聚至多。
猖狂颇甚。
寻则身膏原野。
喉毙仆姑。
资财分散于他人。
亲戚诛夷于利刃。
亦有方从叛乱。
忽悟归降。
回吉凶于反掌之閒。
变祸福于立谈之际。
诸葛爽今为刺史
朱实见任将军
宏伯郎任职于禁营。
宋再雄策名于淮海。
莫不身名光显
家族辉荣。
近者诸道奏报。
草贼稍多。
江西淮南
宋亳曹颍。
或攻劫郡县。
抗拒官军。
或窘厄商徒。
俘掠进奉。
出彼入此。
鸟逝风驱。
虽云俊利于一时。
岂不忧危于终日。
以有限之逆党。
敌无数之王师。
宁论岁时。
必自歼灭。
朕以宽宏致理。
慈悯居心。
每念苍生。
同为赤子。
恨不均其衣食。
各致丰肥。
宁忍迫于锋铓。
断其身首。
是以诞敷文诰。
且务招携。
如或不共。
用兵无悔。
王仙芝及诸道贼头领等。
见制敕后。
各宜洗心悔过。
解甲收兵。
诣所在州府投降。
便令申奏。
必当超授官爵。
厚赏资财。
永作忠臣。
常居禄位。
节级自补职掌等。
亦于大藩镇内。
量材与职额衣粮。
其抛弃田园胁从队伍者。
并当抚绥慰劳。
各令归业营农。
是谓舍暗从明。
得生逃死。
依朕命者。
岂不休哉。
如或顽傲不悛。
凶强自恃。
犹事兵甲。
尚困乡闾。
使田者不耕。
蚕者不织。
则须为人除害。
非曰黩武佳兵。
宜令诸道帅臣
选练骁勇将卒。
分兵截道。
并力合威。
必务剪除。
不得纵玩。
其主兵大将
若全擒戮得一火草贼数至三百人巳上者。
超授将军
仍赏见钱一千贯文。
如斩首级。
移兵攻徒党。
收夺资财器械。
覆验摭实者。
据其功绩高下。
授官赏财。
如逢寇不追。
临阵不战。
贪渎逗挠。
败失师徒。
宜令本州道勘寻。
准军法处分。
应乡县田园之内。
有材杰敢勇之人。
若能纠率丁夫。
捍禦寇贼。
搴旗斩将。
破阵成功者。
委所在长吏速具奏闻。
亦与官职优赏。
如郑溢汤群之辈。
皆巳分领郡符
朝廷必不食言。
乡党所宜助顺。
于戏。
宿麦将实。
秋苗正滋。
渐及蒸燠之时。
岂是战争之日。
惟愿务农偃甲。
布德行恩。
遍告州闾。
各宜知悉。
河南方镇诏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七
王仙芝本为盐贼。自号草军
南至寿庐。北经曹宋。
半年烧劫。仅十五州。
两火转斗。踰七千众。
诸道发遣将士。同共讨除。
日月渐深。烟尘未息。
盖以递相观望。虚费糇粮。
州县罄于供承。乡村泣于侵暴。
平卢军节度使宋威。深愤萑蒲。
请行诛讨。朕以前时蜀部。
破南诏之全军。比岁徐州
庞勋之大阵。官阶甚贵。
可以统诸道之都头。骁勇素彰。
足以破伏戎之草寇。今巳授指挥诸道兵马招讨草贼使。
宋威到本道日。供给犒设。
并取上供钱支给。仍命指挥都头
凡攻讨进退。取宋威处分。
宣抚都官吏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八
东都留守王沨河南尹刘允章分司御史官僚皇城将吏府县官僧道耆寿百姓等。朕端居上京
默念东洛。常恐宗庙不得严肃。
宫阙或至萧条。省寺荒凉。
井廛凋耗。府县有疲羸之苦。
郊原贻蝗旱之灾。虽銮辂翠华。
未期巡幸。而临轩负扆。
常注忧勤。昨者草寇凭陵。
王师讨伐。勤劳车甲。
绵历星霜。巡环于十二郡閒。
涂炭于数千里内。方闻剪灭。
又致猖狂。王仙芝等纵胁生灵。
联攻县邑。才收阳翟
又破郡城。不日复陷汝州
兼掳郡守监军使。凶党既盛。
人心易摇。寻闻洛邑震惊。
都城纷扰。旧相护几筵回避。
群官挈妻子奔逃。工商失业以无依。
黎庶舍家而竟出。朕每闻奏报。
弥切惊忧。心如纳隍。
手若驭索。便罢重阳内宴。
以示焦怛之怀。而宗社降灵。
神祇助顺。寻闻寇盗。
不敢侵踰。吹燎火以南旋。
却洪波于北注。今则官兵渐集。
王室顿安。公卿可以还旧居。
闾巷足得复生业。况闻秋田大稔。
物价稍低。虽暂履于艰危。
必终成于康济。今差左谏议大夫杨授工部员外郎李巢专往宣慰。
凡居长吏官僚等。切在条理安存。
必令减节征徭。均平赋税。
无使虐吏。重困疲人。
诸道师徒。多巳屯集。
累敕有司官吏。不令供馈阙遗。
亦委使臣。劳谕将卒。
专俟凯旋之日。当行庆赐之恩。
遣使宣慰蕲黄等州敕 晚唐 · 僖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八
君后恻隐之心。必先于济物。
朝廷发生之泽。本务于吊人。
纳隍虽轸于四维。灭燎尚延于数月。
朕每念愁毒。良增震嗟。
王仙芝尚君长等。迹自椎埋。
结成啸聚。呼泽而豺狼相应。
掠地而鸡犬无遗。是以所寇州城
便为荆棘。黔首尽逃于山谷。
遗骸欲遍于邱墟。皆由时平不务于讲兵。
岁久遂至于忘战。以至望风丧败。
迎刃歼夷。县道皆空。
人灵胥怨。叹凶徒之未服。
念赤子之无辜。盖朕诚信未能感昭。
慰晓莫能通达。须渐资于完复。
俾稍慰于流离。爰命腹心。
往询疾苦。今故遣国子司业李夷遇。
将我惠渥。恤彼荒残。
拯涂炭之沈沦。解疮痍之呻痛。
应汝随申安蕲黄等州。凡经王仙芝尚君长所攻劫处。
悉加抚育。遍问存亡。
其有巳归复人户。仰所在州县各酌量遭罹重轻。
减放租税。其今年并至来年春季内所有差役。
并宜放免。其田苗如经军马践踏。
兼人户有战阵死亡者。全与放免。
其有衣冠士族。经乱兵横罹杀戮者。
仰于属省钱内量给衣衾槥椟。速与葬送。
并为设祭。慰其营魂。
众暴骨遗骸。委在城郭郊野。
无亲故收认者。宜作大冢以瘗之。
将校常主牙旗。新曾加战。
折股断臂。解胫陷胸。
进不念身。誓思报国。
亡殁者当与褒赠。见在者终身不停衣粮。
仍令本州县官吏□遇难不挠。临危向公。
枉陷兵锋。合嘉名节。
仰所在录名奏闻。当与追赠。
其有道路邮馆之所。传递警急之时。
或驿吏惊奔。贼徒焚爇。
宣慰使量所在物力。重为经营。
冀备追风。免妨乘驲。
其衣冠将吏。军人百姓。
遭焚劫甚者。委州县审细检勘。
以义仓斛斗赈救。且令粗济饥危。
所在府库囷仓。亦有不经劫盗。
或恐奸吏乾没隐欺。切仰勘验虚实。
分析申奏。其有留州留使钱物。
皆是十月巳前秋赋之初。须仗循良。
渐自收敛。节其横费。
酌彼军须。讲于耕战之馀。
用济公私之急。其须添器械。
更峻城隍。犹防乌合之徒。
重有鲸冲之势。推我隐忧之意。
俾观急病之能。况十室之中。
必有忠信。数郡之内。
渐复人烟。所宜互佩韦弦
重张琴瑟。全由良吏。
善抚疲人。应有缓急之閒。
便宜所切。州县之利病。
奏请之未行。仰宣慰使与所在刺史县令
细详事由。逐件闻奏。
兼期知我万机之重。俟黎元而共安。
九重之深。愿风俗而常泰。
委是将命。以布朕心。
越国武肃王碑铭 五代 · 皮光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八
粤以唐长兴三载壬辰春季凋十三荚。
天下兵马都元帅尚父尚书令吴越国王弃捐宫馆。
以是岁明宗皇帝太常博士段容。
定谥议曰武肃
尚书工部侍郎杨凝式撰神道碑文。
翰林待诏张季恭至吴越
书于刊石。
后二年岁在敦牂。
天下兵马都元帅吴越王建庙貌于始封之越国
礼与境内。
乐之罔极。
孝思也。
盖闻神道设教。
莫大于郊社严禋。
明德惟馨。
无逾于祖考孝享。
是以百代相袭。
六籍盛称。
报劬劳则天保是徵。
展钦若则王假是训。
又况建除难靖乱之业。
武烈之威名。
振刚德义气之风。
成肃恭之懿号。
陈力四纪。
光奉八朝。
生为有土之君。
薨立象朝之庙。
是可睢盱召毕。
龌龊桓文。
声华永而日月齐。
简册编而古今在。
矧夫堂成王构。
家继国祧。
压璧宝以知来。
玉林而嗣位。
高阳号里。
无愧前贤。
夏屋登山。
常遵治命。
爰自郑缁始袭。
晋墨未除。
不忍一日之离。
遂立千年之祀。
金镕阳迈。
已成像于吴城
香刻旃檀。
复附神于越国
恭惟先天下兵马都元帅越国武肃王
殷朝篯祖。
仙萼分枝。
唐代鄛公。
灵源真派。
簪裾轩冕。
礼乐诗书。
謺庆连华。
交光翊业。
应劭七世。
累爵重官。
罗企一门。
惟忠及孝。
其降神也。
虹飞蜀国
始见殊祥。
鱼跃汾河。
是生奇表。
赤光耀室。
黄气浮空。
石龟陨下于官山。
胡人来归于宝器(此二事安国县父老言也)
其英姿也。
凤文龙藻。
夐出精神。
白琥苍圭。
琢为标格。
加之薛璘整峻。
谢安风流
俯仰可观。
进退有度。
慕容德偃月日角。
光彩烁人。
李子坚匿犀龟文。
威仪镇俗。
其辞韵也。
音容洒落。
智辩铿輷。
元善抑扬。
张畅详雅。
至若讨论国计。
谈画兵筹。
接对使伻。
抚御将下。
所谓五河奔注。
百谷崩腾。
玉虹起而云雾销。
金虎啸而风飙动。
揣摩胜负。
赫连勃口授怀惭。
捭阖兴亡。
苏季子舌端有愧。
其气度也。
志高建木。
量等大瀛。
含垢匿瑕。
罔知边际。
求贤接士。
无怠寅昏。
重仁义若邱山。
视玉帛如咳唾。
翘翘车乘。
唯在得人。
憧憧往来。
皆钟和气。
所以羔皮豹舄。
鹤列犀渠。
咸愿杀身。
用酬大惠。
变家为国。
诚由万化生身。
以德聚民。
所谓八风从律。
其英雄也。
能知否泰。
俟云雷。
动必有成。
举无遗策。
蛟龙得雨。
莫测变通。
雕鹗出林。
可知意度。
其间文武迭用。
仁义宏敷。
平阿(一作常平之亡戟得矛(一作列戟持矛)
并能取舍。
元协之搦蛇骑虎。
不觉艰难。
奄有具区。
廓开霸业。
设使庾翼复出。
必不妄誉于桓温
阮籍重生。
敢轻言于广武
文学也。
家承儒范。
世尚素风。
绛纱帐先生
授白纶巾于神女。
才通梦寐。
凤吐方来。
志在典经。
龙斗不顾。
所以博览七纬。
精究三元。
尽得津涯。
皆升堂奥。
其于篇韵。
尤著功夫。
思风起而绣段飘。
言泉淘而金沙见。
其札翰也。
花随腕下。
星逐毫飞。
霭若游云。
细凝垂露。
钩刀向背。
未饶索肉芝筋。
点画方圆。
高掩崔肥赵瘦。
就中濡染碑额。
益见呈露锋铓。
四方仰之神踪。
一代称之墨宝。
王逸少若见。
甘避雁行。
萧子云如逢。
大惭蝉翼。
其建大功也。
唐季乾符之末
中和之初
海凫乍扬。
天龟初伏
尘飞野马。
四郊之垒渐多。
雾暗腾蛇。
五贼之机共构。
其始者王仙芝结衅中土。
首搆祸阶。
虽已诛夷。
犹残支党。
自此丛祠乌合。
草泽蜂飞。
轻薄者固自披攘。
谨厚者亦为剽悍。
江南则朱直叛乱于唐山
孙端寇孽于安吉
西侵宛水。
东患苕溪
郡县则终日登陴。
生民则长时伏莽。
王时郊居圃。
嘉遁茅山(即葛仙公种瓜之地故曰圃与山相接在临安县城东二里)
方当枕石漱泉。
尚是褒衣博带
睹兹多事。
慨然究怀。
顾谓朋友曰。
丈夫须当拨乱平奸。
岂可怀安端坐。
是日乃奋兹戎服。
挂彼儒冠。
大散家财。
广招勇士
令才举。
行伍肃然。
手仗义旗。
身当勍敌。
一月之内。
二寇殄平。
靖千里之山川。
救两郡之涂炭。
是王之初功也。
其次黄巢来从五岭
直下三衢
展枭翅则雹布星罗。
张鲸牙则山连岳峙。
所遭蹂践。
并作尘灰。
王乃独领偏师
横行险地。
既逢大憝。
遂设奇兵。
敌望草木丛林。
皆是戈矛旌帜(获敌人之言也)
我则左右翼阵。
默化如神。
当下追奔。
尚贾馀勇。
长蛇封豕。
便出他疆。
新市下江。
保安数邑。
是王之功也。
其次彭城刘汉宏
据南镇之重地。
东越之名区。
黄巢既犯两京。
僖皇乃巡二蜀。
汉宏不思奔问。
便废贡输。
恃险阻于浙河(一作江潮)
欲觊觎于江岸(一作浙岸)
先于渔浦鼋石。
翼张下营。
萧山西陵
鳞次列砦。
烽燧交应。
鼙鼓相闻。
时我诸军。
实有难色。
王乃潜趋间道。
夜济长江
仰告昊天。
乞昏朗月。
当下寒云布野。
杀气凝空。
楚庙阴兵。
旁随雾合。
晋臣黑幔。
闇与山连。
我师忽震于雷霆。
彼砦俄摧于魂梦。
风号貔虎。
争传破竹之声。
阵卷龙蛇。
竞集建瓴之势。
贼将殷轮不暇。
漂杵有馀。
仅身免以奔归。
乃塞门而自守。
尔后大小百战。
首尾四年。
方清镜水之波。
始有兰亭之地。
吊其生聚。
大布仁慈。
诛彼渠魁。
不须天讨。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薛朗。
逐出周宝
自据朱方。
南袭毗陵
西侵建邺
恣其剽掠。
务在杀伤。
将承中国之危。
拟扼长江之险。
王乃命二麾上将
一月报功。
指其山川。
授以韬略。
蹄毂并举。
水陆兼行。
曾不旬时。
讨平窟穴。
南宫万于犀革。
视以囚人。
崔慧景于䲡篮。
彰其叛主。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徐约
比是六合镇使。
遽忝三吴郡
玉帛是求。
徵敛无度。
长时习战。
齐民因被雕黥。
比屋为军。
鲁儒亦遭剪削。
惟王闻其暴虐。
奋激神威。
上谷之精兵。
命下江之贤将。
授以九天九地之诀。
传以训辞训典之规。
扼断咽喉。
其郊野。
任约之龙果睡。
王弥之豹徒飞。
食窘朝饥。
无由抚士。
计穷宵遁。
遂至溃围。
松陵之烟水重
香径之黎元再活。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孙儒
恃有数兵甲。
不守淮南
直欲别迁土疆。
遂奔江左
刲人民为粮食。
隳舍宇为薪苏。
饿鹘饥鹰。
飞扬京口
贪狼乳虎。
践踏吴门
渐逼由拳
将窥霅水
王乃张天网于阻险。
辟地阱于要冲。
发水犀之骁雄。
燧象之奇计。
青雀摩垒。
赤兔致师。
将持久以待之。
俟势穷而必取。
守陴皆哭。
无食何为。
鸣鼓而攻。
脱身遂去。
向使不施神略。
不振王威。
则翼翼生灵。
皆成膏血。
茫茫胜槩。
尽作烟煤。
所谓劬劳为时。
广大及物。
是王之功也。
次则有董庶人。
始镇石镜
便牧杭州
因破汉宏
遂居越土。
自形成象。
从纤至洪。
并是王之擐甲执兵。
左提右挈。
以至手持旄节。
身爵王侯。
既灭顶于彝伦。
乃垂涎于神器。
铜符金匮。
祥瑞乱兴。
玉玺珠袍。
妖讹竞起。
王以早同楚歃。
夙共晋盟。
书尚缄縢。
血犹濡鍉。
笺函旁午。
诱劝交驰。
谏既闭于属垣。
祸遂成于覆族。
是时两河倔强。
三辅纷纭。
万象虽拱于北辰。
一人不遑于南顾。
王请奉行天罚。
所统便是国兵。
不费上供资财。
不役诸道将帅
果见桓元计窘。
抽玉导以求生。
王莽势穷。
转铜威而厌胜。
喉既摏于富父。
骨复弃于会稽
潴其故宫。
焚其法物。
复我正朔。
我寰瀛。
五石补而天镜明。
六合完而地维正。
是王之功也。
王以平妖立霸时之业。
戡难建盖世之功。
律吕宫商。
锵洋史籍。
丹青金玉。
焕烂国华。
所以僖宗天子。
仰我文昭
眷我武烈
龙光压謺。
急使星驰。
纶綍便蕃。
大王起。
寻以耿纯试理。
卢植兼才。
披锦衣以耀家乡。
握圭符而光松梓。
洎于昭皇飞升。
大宝礼遇元勋。
龙悦召云。
凫忻得藻。
嘉功赏德。
金凤之诏连飞。
表异旌优。
玉麟之符遂刻。
南徐藩翰
钱塘之江山。
节竦灵犀。
帐开神虎。
三千珠甲。
光烂星辰。
十二牙旗。
文生组绣。
碧幢才建。
黄阁又开。
乃兼镇于越藩。
遂对持于汉节。
中天辰象。
虽分牛斗之疆。
夹岸烟岚。
映出东西之宅。
四县既食。
万户累加。
棨戟立门。
赤油罗列。
山河誓券。
丹字荧煌。
生祠之笾豆锵锵。
衣锦之城隍黯黯。
而又特逾汉制。
封我吴王
分夏社之心。
桐剪周王之手。
昔也龙蛇起陆
蹈汤火以战争。
此际山川出云。
君臣际会
逮夫济阴王既传天宝。
梁太祖应元苞。
于王不易之故情。
请结秦晋之嘉好。
恨无殊礼。
得展异恩。
于是追吕望之高风。
山甫之美躅。
师尚父统摄三老。
作帝股肱。
尚书令总务万几。
为天喉舌。
仍颁瑞节。
复践高坛。
建牙兼镇于扬州
分阃遥临于楚甸。
寻命兵部姚尚书洎
躬持凤册。
远泛鲸波。
备周官之典仪
越国之土宇。
八鸾四马。
耀镂钖以振钩膺。
三节一王。
秉桓圭而垂元玉。
及龙德嗣君即位
礼称伯舅。
尊曰父师。
寅兹烈光。
虔奉顾命。
是时遣吏部李尚书燕
捧持纶诰。
谕晓湖湘
授天下兵马都元帅
洞庭彭蠡
渐无不顺之臣。
北狄西戎
将有后予之叹。
韩信汉高祖曰。
陛下能将将。
臣能将兵。
是知元帅非人臣之职曹。
帝王之兵柄。
推于前代。
隋炀帝晋王淮南行台尚书令祗为行军元帅
无天下之号。
国朝肃宗皇帝驻跸灵武
因命代宗皇帝广平王而为之。
德宗皇帝鲁王而为之。
梁太祖授九锡后而为之。
斯天下元帅之故实也。
其后龙德帝复命兵部崔侍郎协
赍持简册。
浮泛风帆。
扬往典于明庭。
促及时而建国。
召康公之命。
得以专征。
唐叔虞之封。
良由吉梦。
未久金行运息。
土德中兴。
庄宗皇帝鹊起并汾。
龙飞宋汳。
当宁不逾于旬朔。
临轩宣谕于公卿。
曰。
吴越国王五十年来。
常作支天之柱。
三千里外。
每为捧日之云。
今若将致小康。
实在敬尊元老。
于是鸾台进拟。
麟趾摛词。
典瑞献功。
白圭而册文粲烂。
职金供命。
镕紫磨而印篆盘珊。
封吴越国王
再授天下元帅
马迁十代史内。
固是绝伦。
𧦬万卷书中。
必无往例。
其建国也。
大君有命。
明试以功。
癸未而至壬辰
备战器而修王道。
先是中朝名士。
在野遗人。
或负笈担簦。
来投霸府
或折襦为裤。
面诣军门。
奋袖于嘉纳(一作务)堂中。
曳履于灵钧台上。
至此水镜裁鉴。
金秤等量。
并列庭臣。
皆居省署。
簪裾列侍。
文物齐光
张伯仁陈宗庙之仪。
子产献公侯之礼。
岂谓难穷者大数。
莫究者彼苍。
俄脱屣于具区。
遽彻县于正寝。
金山雾掩。
谁知帝召王乔
玉海波空。
实痛神辞李广
况十三州疆场。
百万户黔黎。
咸长养于恩膏。
悉生成于化泽。
泪洒而晴空散雨。
愁凝而杲日沈云。
鸟兽悲哀。
草木惨怛。
明宗皇帝太常定谥法
贰卿而撰诔文。
鸾辂龙旗。
赠礼优于邓禹
梓宫黄屋。
异数等于霍光
得谓尽始尽终。
极荣极贵。
享九九之仙寿。
近帝位于一爻。
感万万之人心。
歆神道于千祀。
有后如此。
又何觖焉。
天下兵马元帅吴越王
当燕族之多奇。
承赵宗之后世。
嵩衡泰华。
秀气俱腾。
淮济江河。
荣光共结。
是时允主。
诞我国祥。
绍经文纬武之基。
袭积德累仁之业。
开襟奋臆。
伏雄杰于周瑜
誓众临戎。
统人豪于张衮
风仪则悬星溢眦。
紫电扬矑。
霜雪凝肌。
鱼龙入发。
仙应有分。
贵不可知。
宋弁声姿。
尤闲进对。
窦融词气。
惟是卑恭。
加以青云常在于言谈。
畏日不离于顾盼。
徐行缓步。
褚彦回却是趋跄。
散帻斜簪。
王文宪殊非蕴藉。
智略则鲍叔锥矢。
应手而成。
德业则顾和圭璋。
遇机方露。
远者大者。
一刚一柔。
静则心照镜而貌怀冰。
含和六气。
动则火炎山而汤涌海。
慑惧万人。
机变则才高。
孙吴术妙。
身文虎豹。
隐见不常。
义府戈矛。
短长迭用。
五隽才既为己任。
六奇策固是无遗。
郤縠诗书。
经纶国计。
项羽雷电。
振动兵筹。
徐睇而莫测金泉。
旁窥而罔知珠岸。
词藻则清霜皓月。
络绎䌽笺。
芳草落花。
飘扬镂管。
织成梦锦。
散出神霞。
英变屡奇。
张融之言信矣。
淩颜轹谢。
元稹之论宜然。
札翰则早受义方。
曾传掣笔。
鸾回鹊反。
气势惊人。
金错银钩。
纵横入目。
案牍无非笔阵。
宫寺争耀宝牌。
崔宏之本草无
张育之折蒲失色。
立功则我王初离太学
始统亲兵。
郑世子方欲平齐。
汝阴王正思安汉
属邻国侵轶。
命将曰李涛
仅二万兵。
下百里砦。
围逼安国
涎喙馀杭
王虔奉训辞。
遂升上将
清风授武。
黄石传书
亲承韩奕之黄罴。
躬伏封文之白虎。
攻东南而备西北。
事在机先。
掩五垒而出三门
别驰神算。
于是崩摧大阵。
擒获万人。
道路隘于俘囚。
山川积于戈甲。
馀敌作气既竭。
方遁于潜
我则乘胜追奔。
又平广德
未出一百里之境。
复降五千(一作十)乘之戎。
唱凯歌而喜气连郊。
整班师而雄风掠地。
寻即大统龙舰。
远泛鳌溟。
江阴而收东州(一作川)
入海门而观北固。
彼境遂陈舟楫。
远出枝梧。
我则陈二广于浪港沙前。
设三覆于石牌湾内。
零陵石灰风便。
争投于蛟蜃窟中。
沁水火筏油燃。
尽葬于鲸鲵腹里。
一战定霸
二纪无虞。
寰海具瞻。
将相迭耀。
声光丕显。
为廊庙之人。
功业升闻。
段襄居骨鲠之任。
爰自嗣承国构。
缵奉王基
况当跪箭之初。
又在寝苫之内。
龙凤。
三千馀口之家风。
铁石虎貔。
二十万人之军府
诚难抚御。
岂易辑绥。
我王以孝为模。
用仁作范。
无所不可。
唯言是从。
嘉惠宠灵。
供承花萼。
油云膏雨。
润泽闺门。
此外习武益兵。
轻刑慎罚。
德无胫而远届。
名无翼而遐飞。
果动天朝。
继钟异宠。
三年之内。
两册连封。
双龙之金节齐行。
四马之宝车并骤。
玉具冠剑。
见王者之尊崇。
织文旗常。
睹国容之贵盛。
我王因兹显赫。
益动孝思。
无以答先后之恩。
无以报昊天之德。
且曰。
武肃王有大功及天下。
大名振寰中。
庇生民而百万有馀。
筑城垒近五十来处。
岂可不建庙貌。
不像真容。
为星纪之福宫。
作地户之神主。
爰命兴武中直都虞候姚敬思。
马臻湖畔。
勾践城中。
选闉阇形势之中区
得显敞高平之胜址。
于是锹杵俱下。
畚锸齐兴
隐隐雷声。
轰轰岳振。
不十旬而展役。
匝千丈之阴基。
大梓文
匪自泰山伐得。
宏梁巨栋。
非因漳水漂来。
雕镌者王母元图
甃砌者赫连绣石。
斤挥斧运。
削出银葩。
水錾砂磨。
方成玉磶。
元武(一作玉)之嘉兆。
应神蓍之吉辰。
始乃架险梯虚。
云构山屹。
阴虬回抱。
阳马奔趋。
虎牙衔而枅栱连。
龙脊袅而栾栌转。
琼瑶耀壁。
丹漆明檐。
鸳鸯之瓦缝界成。
芙蓉之塼文印出。
即以丙申岁秋八月十有七日
我王备卤簿鼓吹。
车辂旂常。
北司侍臣。
南班旧列。
奉迎真像。
而入祠宫。
白檀雕出圣容。
黄金缕成宝座。
仪形酷类。
神彩如生。
凤目龙章。
颜犹不改。
垂旒被衮。
人见兴悲。
礼器则俎豆牺樽。
轩悬则柷敔钟磬。
后殿则翚衣雉服。
文母贤妃
露幔珠屏。
虾帘象榻。
不异昔时秘寝。
皆同曩日深宫。
前则广厦交阴。
芳亭对构。
紫石伏狻猊之影。
朱栏交菡萏之光。
正启重门。
并列神将。
侍卫兵仗。
戈戟森然。
文武官班。
簪裾肃列。
直出甬道。
千步有馀。
河枕投醪。
波通射的。
莲芰绕于水阁。
夹于星桥。
左则回抱粉廊。
连延绮栋。
并图曹署。
各列司存。
乃至早世勋臣。
无禄公子。
皆塑仪像。
并配荐羞。
右则修庑飞甍。
绿窗丹牖。
阴兵神马。
见雷电而没风云。
明灶净厨。
备粢盛而烹肥腯。
景物则高杉矮桧。
粉竹金松
夹砌名花。
连阶瑞草。
烟岚蓊蔚。
便是阴宫。
云雾朦胧。
居然神府。
我王昔以致君之业。
累殄寇戎。
今立显考之祠。
用修孝敬。
所以天朝继封王爵
以耀国章。
黄金印印宇内徵呼。
都元帅帅天下侯伯。
卓绝殊勋洪业。
所谓炙地薰天。
设使书剡溪九万之笺。
不能尽纪。
华山五千之仞。
亦恐难穷。
光业也词不梦于王椽。
才匪量于曹斗。
奚斯之颂。
或恐粗心。
豫章之碑。
岂合措手。
但以二纪幕客。
十载庭臣。
不求孙绰擅名。
岂望杨修绝妙。
所希编述。
用答恩知。
追感先王。
恭为铭曰。
崧高嶙峋。
是生哲人。
上天师子。
出泽麒麟。
篯尊殷祖。
鄛允唐臣
衣冠表里。
文武经纶。
广运将新。
大盗斯起。
雁象歘惊。
凫毛乱委。
紫盖蒙尘。
黄巾多垒。
既斁宪章。
又裂文轨。
武肃英王
提剑东方。
龙行云雨。
虎变文章。
孛气沃酒。
妖雪归汤。
洗涤星纪。
整顿天常。
告功狼居。
图形麟阁
桐圭联编。
茅土续索。
三道犀幢。
八朝凤诺。
丹券家门。
锦衣城郭。
元帅天下。
国王具区。
六瑞琢册。
三品铸符。
尚父四履。
尚书万枢。
峗峨高寿。
曦赫霸图。
我王奉天
为时而出。
宝应
继明照日。
国士无双
风华第一。
削树平戎。
梦禾受秩。
功既挺世。
德又动天。
袭封二册。
嗣位三年。
金印国宝。
元帅兵权。
忠无瑕颣。
孝绝雕镌。
未褫墨缞。
乃建清庙。
卧龙之城。
会稽之峤。
岚界回廊。
明周㙩。
广殿霞开。
重门岳峭。
瑞玉礼器。
香檀圣容。
民之祀主。
我之神宗。
秉翟执籥。
特磬编钟。
燃萧燔膟。
置币输琮。
于穆祠宫。
焕焉阴府。
五齐恒馨。
六佾常舞。
肴荐房烝。
歌随路鼓。
令子懿孙
光今古。
乞东南诸郡募兵以防寇盗奏康定元年十月 北宋 · 富弼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宋名臣奏议》卷一二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二八、《群书会元截江网》卷一三、《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九、《右编》卷二六、《经世八编》卷二四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闻天下大器也,非法制网罗不可以守矣;
生民重畜也,非智力控御不可以保矣。
是故先王兢兢业业,日谨一日,唯恐失大器而丧重畜也。
臣伏见西戎僭叛,屡寇边境,本道不足以支,朝廷悉发京东京西淮南江南、荆湖南北、两浙福建广南东西凡十一道兵以屯关中
十一道兵素寡弱,又罹此调发,故关中得之未足以充,而十一道之兵已尽矣。
朝廷独念京东河朔京西次关陕,此二道不可以无备,遂遣使阅乡民,俾习武以代军兵,东南九道则不之省,臣未谕也。
伏思朝廷用度,如军食、币帛、盐、泉货、金铜、铅银以至羽毛、胶漆、尽出此九道。
朝廷所以能安然理天下而不匮者,得此九道供亿使之然尔。
此九道者,朝廷所仰给也,固宜保守之。
今尽取其兵,是不加保守,一日乘虚盗起,梗其津要,则京师无故而坐困矣。
凡奸贼好窥觊者,无世不有。
今西鄙用兵,天下兵与将皆集于西方,力必不能及他道,则就无备而作焉。
以臣观此九道州军,或一豪杰率数十夫,伺州官朔望行香毕集,持锄䥳白梃,群呼奋击,可尽杀之,谁复禦者!
然后开府库,复劫取豪家物,散施召募,必应者如云,一日可得千计。
鼓行而前,处处无兵,又城垒不修,诸郡县镇所至必陷。
俟奏至朝廷,即时发兵,亦不减三两月方至,则其徒必及万数,何可破邪?
臣又虑陛下以谓巨寇必不能猝至,臣不敢远稽前古,略引隋唐以来东南为寇者以明之。
隋大业年中,刘元进馀杭,朱燮、管崇起吴,各拥数十万,寇江浙诸州。
朱粲谯郡,拥兵数十万。
寇宏起鄱阳萧铣罗县,各众数万,攻陷诸郡。
唐咸通年中,桂林戍卒五百人杀其将,以判官庞勋都头,剽掠湘、潭,后陷徐、宿等州。
乾符年中,海贼王、江贼彦章,各聚徒数万馀。
光化年中,鲁景仁连州,黄岫起桂阳,沈行收起邵阳,各拥兵万馀,攻本郡邑,杀戮守长。
其甚盛者,则江西钟傅广南刘隐湖南马商、福建王潮,皆割据焉。
臣谓东南九道,负山阻水,为寇者足以倔强,故自古为寇渊薮。
唯王者能镇抚之,则寇不能生于其间,不然则乱之必矣。
今九道大小一百三十馀郡,若每郡皆宿兵,固不可得也。
臣欲乞于九道中,择要害约十馀郡,如泗、扬、升、洪、吉、潭、荆、广、福、杭、越之类,按地里相去均者,于本处募兵,大郡五千,小郡三二千,以多补少,不过四五万人,以东南百三十郡之富,岂不能赡养哉?
训为精兵,勿复差役,每郡置二督护专领之,每道别置一都护经略之,九道又置一总管者居中以节制之。
如此,则欲为寇者知朝廷有备,岂不顾惮耶?
设有盗起,则发兵有所,济师有地,乘其未甚炽而扑灭之,不为难矣。
臣前所谓天下生民宜网罗而控制之者,以此道也。
臣伏念京东京西,虽置乡兵,而军兵绝寡,亦未见久安之理。
夫乡兵无营垒,散处村堡,又各持兵仗,其部伍上下。
终不得如军兵之肃也。
或因饥馑为奸桀倡之,安能使必不为盗?
又宜得军兵两相制禦。
山东自古尤多寇盗,隋大业年中韩进、甄宝起济北,张金称起清河窦建德格谦、孙宣雅渤海,孟襄、杜伏威起齐,逐郡各拥众十馀万人,劫掠诸郡。
唐乾符中王仙芝濮州,聚众亦十馀万,转攻河南十五郡,以至黄巢宛朐,拥众百万,陷覆两京,横行天下。
虽然,观其初起草莽,盖亦甚微,当时制禦失策,遂至滋蔓。
今亦乞择要害数郡,募兵立帅,如东南之制,则可无虞矣。
议者或谓财用不足,恐难成此。
夫以天下安全之业,尚患财窘而不能立久长之策,不幸小有寇聚,则如之何?
伏惟陛下以宗社为忧,以生民为念,裁制私欲,损节横费,则数万之众,不日可募,此无疆之基也。
唐太尉赵公祠堂记熙宁七年九月1074年9月13日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七、《乐全集》卷三三、乾隆《续河南通志》卷七九、乾隆《陈州府志》卷二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
唐有天下三百年,其间大盗三发,明皇天宝末安禄山范阳,长驱陷两都,河北河南、关辅罹其祸。
德宗建中末朱泚乘泾师仓卒之变,以构凶逆,兵不出畿甸,寻败亡。
僖宗乾符初,草寇王仙芝黄巢秦宗权相踵作乱,流毒乃遍天下。
起曹濮,袭荆汉,破江淮,残闽岭,东极海岱,北越河,遂荡覆京邑,剽岐陇。
所至无噍类,城府为丘墟,榛莽千里,烟火断绝。
粮食既尽,啖人以饱,列巨碓数百,纳人臼中,糜肉而食,名为舂磨砦。
军行则盐尸以从,指乡聚曰:「尚有人焉,吾众何患饥也」。
惴惴遗黎,靡所寄命。
于时惟朱全忠据汴,赵犨兄弟保陈,门之外即为贼境,汴去贼差远,全忠兵力足以自固;
陈被攻围,势孤众寡,为难矣。
初,长安,朝廷除犨陈州刺史,始领事,策出关必犯陈,即缮完以待。
既而果东奔趣项,击擒其爱将孟楷。
盛怒,志必屠陈以逞,合兵数十万围其城,疏堑五周,五道攻迫。
以饥疲之众,无日不战,历三百日,竟全危城。
以此师老不振,卒溃灭。
论者纪忠烈之事,名多重于死执,功每减于生全。
忠烈士志义所存,岂有意于死生之际也?
幸不幸,存焉尔。
肃宗乾元中陈州刺史尚死于史思明之难,后蒙褒赠,至今庙食于陈。
赵公全城保民,享受宠命,顾其功名反出于死事者下。
兄弟三节度,皆著勋于王室,并终于僖、昭之世,而唐史不书德。
朱全忠之救以解其围,故事之谨,然未尝北面于梁,而梁史书之。
史官无法,笔削两失。
国朝重修《唐书》,方为立传,昶、珝附焉。
《梁书》谓珝为弟,《新书》以珝为子。
自有二子:麓、岩。
意者珝其弟也。
熙宁三年,余守淮阳州学教授苏辙为余言,赵太尉有画像在开元寺东庑僧院,以闻之不早,寻被代,不及见。
七年,复被命领州,往瞻其像,在殿之隅闇壁阖下,昼日不以烛不见也。
公殁于龙纪中,距今百九十年,陈人莫知遗像之存于此。
适邻有空院,一堂岿然,向明高爽,因命工葺饰,表为祠堂,绘素鼎新,神气如在。
《礼·祭法》曰:「能捍大患则祀之」。
太尉者,可谓能捍大患,宜列于法祀者矣。
封为上公,祀为大神。
圣人立教,著在礼典,祠堂既立,为率僚属陈馈奠,乃告所司,春秋荐时,事比群祀,以其二弟从。
又为镵《新书》本传于石,立于堂之东楹,使陈人知遗育之至于今,公之力也。
大宋熙宁七年岁在甲寅九月十三日记。
论逐路取人劄子治平元年 北宋 · 欧阳修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欧阳文忠公集》卷一一三、《黄氏日钞》卷六一、《文献通考》卷三一《选举》四、《历代名臣奏议》卷一六五、《文编》卷一六、《古今图书集成》选举典卷七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臣伏见近有臣寮上言,乞将南省考试举人各以路分糊名,于逐路每十人解一人等事。
虽已奉圣旨,送两制详定,臣亦有愚见,合具敷陈。
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盖累圣留心,讲求曲尽。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薄厚于其间。
故议者谓国家科场之制,虽未复古法,而便于今世,其无情如造化,至公如权衡,祖宗以来不可易之制也。
《传》曰:「无作聪明乱旧章」。
又曰:「利不百者不变法」。
今言事之臣偶见一端,即议更改,此臣所区区欲为陛下守祖宗之法也。
臣所谓偶见一端者,盖言事之人但见每次科场东南进士得多,而西北进士得少,故欲改法,使多取西北进士尔。
殊不知天下至广,四方风俗异宜,而人性各有利钝
东南之俗好文,故进士多而经学少;
西北之人尚质,故进士少而经学多。
所以科场取士,东南多进士,西北多取经学者,各因其材性所长,而各随其多少取之。
今以进士、经学合而较之,则其数均,若必论进士,则多少不等。
此臣所谓偏见之一端,其不可者一也。
国家方以官滥为患,取士数必难增,若欲多取西北之人,则却须多减东南之数。
今东南州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盖已痛裁抑之矣。
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馀人,是十人取一人,比之东南十倍假借之矣。
若至南省,又减东南而增西北,则是已裁抑者又裁抑之,已假借者又假借之。
此其不可者二也。
东南之士于千人中解十人,其初选已精矣,故至南省,所试合格者多。
西北之士学业不及东南,当发解时又十倍优假之,盖其初选已滥矣,故至南省,所试不合格者多。
今若一例以十人取一人,则东南之人合格而落者多矣,西北之人不合格而得者多矣。
至于他路,理不可齐,偶有一路合格人多,亦限以十一落之,偶有一路合格人少,亦须充足十一之数,使合落者得,合得者落,取舍颠倒,能否混淆。
其不可者三也。
且朝廷专以较艺取人,而使有艺者屈落,无艺者滥得,不问缪滥,只要诸路数停。
此其不可者四也。
且言事者本欲多取诸路土著之人,若此法一行,则寄应者争趋而往,今开封府寄应之弊可验矣。
此所谓法出而奸生,其不可者五也。
广南东、西路进士,例各绝无举业,诸州但据数解发
其人亦自知无艺,只来一就省试而归,冀作摄官尔。
朝廷以岭外烟瘴,北人不便,须藉摄官,亦许其如此。
今若一例与诸路十人取一人,此为缪滥,又非西北之比。
此其不可者六也。
凡此六者,乃大概尔。
若旧法一坏,新议必行,则弊滥随生,何可胜数!
故臣以谓且遵旧制,但务择人,推朝廷至公,待四方如一,惟能是选,人自无言。
此乃当今可行之法尔。
若谓士习浮华,当先考行。
就如新议,亦须只考程试,安能必取行实之人?
议者又谓西北近虏,士要牢笼。
此甚不然之论也。
使不逞之人不能为患则已,茍可为患,则何方无之?
前世贼乱之臣起于东南者甚众,其大者如项羽萧铣之徒是已,至如黄巢王仙芝之辈,又皆起乱中州者尔,不逞之人,岂专西北?
矧贡举所设,本待材贤,牢笼不逞,当别有术,不在科场也。
惟事久不能无弊,有当留意者,然不须更改法制,止在振举纲条尔。
近年以来,举人盛行怀挟,排门大噪,免冠突入,亏损士风,伤败善类。
此由举人既多,而君子小人杂聚,所司力不能制。
虽朝廷素有禁约,条制甚严,而上下因循,不复申举。
惟此一事为科场大患,而言事者独不及之。
愿下有司议革其弊,此当今科场之患也。
臣忝贰宰司,预闻国论,茍不能为陛下守祖宗之法,而言又不足取信于人主,则厚颜尸禄,岂敢偷安而久处乎?
故犹此彊言,乞赐裁择。
萧俛段文昌献消兵之议论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二、《历代名贤确论》卷八九、《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兵者威武之目,圣人以是除天下之恶,兴天下之善,其不可去之者久矣。
宗承章武恢复之后,志在偃革,宰臣段文昌萧俛因献消兵之术,密诏天下之兵,每百人限八人逃亡。
逃亡者入山林薮泽,聚为寇盗,蜂屯蚁聚,鹗飞隼搏,所至村落,悉遭毒螫,生民于是渐无憀矣。
朱克融王庭凑之乱,其逃亡之兵多归之。
朝廷议讨二贼,召新兵,皆市井乌合,累为贼所败,而威沮气丧,不复有师伍之势。
于是河朔之地,复为贼所有。
噫!
章武以雄睿之姿,中兴唐室,驱驾豪英,选任将帅,区区然二十馀年,方定两河之寇,其勤劳宵旰,固已至矣。
而萧、段二子,谬于一言,遂复失之。
是时国家所费亿万之财,而不得河朔斗粟尺帛,可谓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也。
夫二子者必欲去冗兵,省调度,则三代两汉已来,固有制度在方册,可考而行。
若未能及此,则可选其老耄疾病者俾之为农,其他骁锐勇敢、熟于战阵者,自可有养以备征伐,何必立为定制,百人限八人逃亡?
若以当时禁卫言之,有兵二十万,每百人限八人逃亡,是天下有一万六千人逃亡为寇矣,此岂不为天下患哉?
其后至宣宗已后,所在寇盗充斥,石顺起于湖南,毛约起于江南,康全起于歙州,至于恭定乾符之际,王王仙芝尚君长、毕鹞子、全缴山、一丈黑、李摩云、刘汉宏李重霸之徒,侵陷岭、浙,骚绎青、徐,以至襄、汉,悉被其毒,其中多有逃亡之兵,为之声影,其祸皆胎于消兵之谋也。
盗贼论二篇 其二 下篇 宋 · 王庭圭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一一
庶民所以不安其田里,弃钩锄而乐为盗者,岂非法制坏乱,而势有以驱之使然耶?
何则?
天下之乱必先有势,而其势盖常生于上之有所惮而不敢为、无可观而不足畏。
盗贼之初起,非有陵突郡邑之心,至其久也,习知郡邑之吏庸懦不材,举动施设无奇伟可观,然后有轻郡邑之心。
招安之旗一出,则知上之有所惮而不敢为者,必难于战斗之事;
邀胁郡邑,知其不能应,则郡邑人吏愈无足畏,而招安之权常制于盗贼矣。
艰难以来,招安之策非不尝试,而屡招屡叛,蜂起之众益多于前。
汉法,逐捕盗贼责部刺史二千石
吾丘寿王有言,盗贼犹有,老吏二千石之过。
渤海废乱,二千石不能禽制,则诏丞相御史选能治者。
宣帝中兴,郡守多以盗贼课最,盖有自云。
今四方未靖,而以郡邑付之庸愚怯懦之人,徒为盗贼轻侮,横兵劫持,必取招安,得官爵而后已。
自古及今,未闻如此驭盗贼而能图治者也。
且盗贼十年之间,屠杀官吏,脍人之肝,焚村落,掠金帛,怨忿之毒流于骨髓。
其间有不共戴天之雠,叫号无闻,忍耻而未敢发也,一日伺天时之隙,情苦变生,其心有所不可复忍,则操戈拔剑,以报雠为名,叱咤咄嗟,横行天下,以发其忿怒不泄之气,遂至于大乱,此亦必然之理。
昔人云「盗不能乱天下而能召天下之祸」者,此也。
近时士大夫习闻苟简,虑不及远,皆谓虔盗已息,可以奠枕,此最误国之大者。
或谓贼虽未灭,姑以宽朝廷之忧,未为失也。
独不见唐末咸通之盗耶?
招讨宋威妄奏大渠死,群臣皆入贺。
居三日,州县奏贼故在,不十日破八县,攻汝州,杀将吏,而东都大震,则几为宋威之误矣。
若谓爵赏可以收贼心邪?
是时蕲州刺史裴渥为贼求官,约罢兵。
未几诏拜王仙芝,而黄巢恨赏不及己,劫州兵再乱,遂入陈、蔡,攻陷山东,取江州,转攻潭、岳,西扰宣、润,遍天下而势不可遏,则爵赏果不足以收贼心矣。
若谓盗贼已降,便可无事邪?
是时高骈崔安潜等提兵鏖击,所向披靡,贼气既歼,乃诣太平军乞降,诏授右卫将军
度藩镇不一,未足制己,复叛去,转寇入浙东,踰江西,破虔、吉、饶、信,刊山开道,趋建州,陷桂管,进寇广州
自是势益横骛,有虎噬中原之志。
然则,盗贼来降,果可以保其不叛乎?
若谓贼未破而先言破贼,皆近世之常事,何足怪耶?
独不见唐末诸君屡奏破贼皆不实,朝廷信之稍自安,由是贼得计,整众度淮,破东都,陷京师,入春明门,升大极殿。
迹其所以至此之繇,特原于诸君奏贼不实,其祸遂至如此。
呜呼!
皆前世欺罔误国之明验,奈何取其辙而复蹈之,以为可行也哉!
古人有言曰:「杀人者不死,伤人者不刑,民无所畏,乱莫大焉」。
今盗贼杀人如麻,而赏之以官,盖自古未有大乱之世刑赏失柄,而能有为者也。
惟贤人君子及其尚可以有为之时而图之,过是则恐灾稔祸变,天下靡靡,日转溃腐,遂至于不可支持,然后徐起而图之,则已晚矣(《卢溪文集》卷三三。又见《南宋文录录》卷一七。)
真:四库本作「直」,傅校改作「其」。
记残经 北宋 · 李昭玘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一三、《乐静集》卷五、《皇朝文鉴》卷一三一、《清源文献》卷一二、《曹南文献录》卷六○
南台古刹有佛书数百卷,多唐季五代时所书,字画精劲,历历可喜。
按《大藏经目》,凡五千四百卷,今所存才十一,首尾可读者又无几也。
《阿含经》四卷,泰宁军节度使齐克让造。
广明元年刘汉宏黄巢扬州高骈按兵不出,诏克让屯汝州
许州部将周芨杀其帅薛能,克让惧下叛,引其军还兖。
十二月潼关,克让复出战关外,士饥,烧营以噪,克让遽走入关,势不能守,贼遂犯京师
王缙代宗,或夷狄入寇,必合众沙门诵《护国仁王经》为禳厌,人事不修,而终以赇败。
呜呼!
将相大臣不能以身任社稷安危,而托浮屠氏以生死,负天下多矣。
然辱国丧师,不罹诛殛之祸者,又何幸也!
《正法华经》一卷,乾符六年女弟子牛妙音书。
僖宗既立,天下多乱,盗贼群啸,王仙芝摇毒于江湖,黄巢磨牙于闽粤,荒墟暴骨,不堪行路,士大夫顾唐将亡,窜匿避祸,如触网罟,畏死无日,闺门女子区区媚佛以自救,亦可哀矣。
《大涅槃》、《般若经》共三十卷,武宁军节度使朱友恭造。
友恭全忠养子李彦威也,后为龙武统军,与氏叔琮同弑昭宗全忠亟诛之以灭天下谤。
天复三年所书。
崔垂休全忠宦官韩全诲劫天子奔凤翔,昭宗初不知谋,全忠既至,帝怒,谕使还镇。
未几,复引兵薄城下,恶焰赫然,寖逼舆卫。
强藩悍镇,阴虞烂额之祸,进退首鼠,莫肯同出一手以扶天步。
全忠祸心滋大,欺天盗国,人共怨怒。
友恭犹诡情佞佛,以厌天下耳目,使世无佛则可,果佛报应,人则又将欺佛而盗福,不亦愚乎?
毗荼耶杂事》一卷,德妃伊氏造,唐庄宗次妃。
初,神闵敬皇后刘氏以微贱得立,归赐于佛。
性喜聚敛,货贿山积,惟写佛书馈赂僧尼,而士卒不得以衣食。
妃为此,岂非畏后所偪耶?
后有印章曰「燕国夫人伊氏」,盖未进封时所铸也
唐制,太后皇后之宝,皆尚宝主之,未尝用印。
凡封令书,即太后宫官印,皇后内侍省印,而夫人不闻有用印之礼。
是时两宫交通藩镇,使者旁午于道,而恬不知禁,则夫人私自铸亦不为僣矣。
按《五代史》称德妃韩淑妃太原晋高祖反时为契丹所虏,不知是何从至也。
馀中断横裂,虫镌鼠齧,雨败尘腐,无复完缀,想夫飘散蹂藉、炷灯拭案、补坏帷、塞屋漏者,又不胜其数也。
释氏之戒,为人写四句偈,获福无量,心生不信,罪抵千劫。
今其徒怠弃如此,何顽顿之甚也!
不然,祸福自人,不在于黄藤赤轴之间耶?
余感其祸乱之迹、残缺之馀,因书其事,聊寄其一叹云。
唐始终治乱(策问) 宋 · 陈藻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一九、《乐轩集》卷八
世有治乱,人事之变,天理之常也。
三代虽有变,治常多焉。
战国而至秦,否固极矣,受之以两汉,如履康庄,虽有时不能无疑,而承平无事之日常相接也。
三国而晋,晋不五十年而天下成南北之势,又几三百年而合于隋,隋一再传而唐有之矣。
三代而下,惟汉与唐为盛世。
唐上接三国、西晋、南北、隋人之后,变乱久更,天宜悔祸,而唐虽历世二十一、历年二百八十有八,而先后内外兵戈相寻,视向者三光五岳气分之时,殆不能以相远。
试举而言之。
高祖资突厥以歼孤隋,而创造又皆太宗之功,异时突厥责报,而建成且必不能为吴泰伯,是首事已胎二患也。
建成既灭于武德之末,而突厥又臣于贞观之初,天下自此可谓帖然无忧矣。
则天立于永徽,而李之为武,不绝如线。
五王讨二张于神龙,而唐祚反正,中宗身履其危,宜能不蹈前人之覆辙
张柬之等食一下咽,已抚床叹愤,弹指出血矣。
景龙之兵,三思虽戮,而太子重俊亦弗克免,韦后盖无恙也。
临淄夬,而相王龙飞,太平公主已煽燎原之火矣。
宫闱再难,而明皇再清,自是以往,朝廷安枕,不知他变之所由生也。
渔阳金鼓喧天一鸣,而翠华西幸。
肃宗中兴未几,李辅国程元振之祸又作焉。
代宗嗣立之元年,朝义授首,而吐蕃长驱,已入中原,幸而安矣。
德宗之初,设施可观,四海欣跃,庶望太平;
无何李希烈反,朱泚反,李怀光又反,而乘舆播越者盖屡焉。
元和征讨稍强,而长庆之主满谓可以销兵不战矣,于是乎河北再失,而外重之势成不复返。
大和甘露之变,而宦官之势又益张。
武、宣之世虽曰小康,亦姑且玩时愒日耳。
一时大臣以朋党自相攻击,遑恤其他?
王仙芝黄巢乱于乾符,而四方大扰,国本拔矣。
自后崔裔知藩镇可以亡宦官,岂知朱全忠可以移唐鼎耶?
呜呼,古今治乱未有如是之数也。
将天之厄运自曹氏以来迄唐犹未止欤?
抑人事所召,非天时之所关欤?
文皇斥地,开辟未闻,或者极盛必亟衰欤?
由汉而后以唐为首称者,往往谓武德贞观开元耳,其德盖有大过人者欤?
闺门也,外国也,藩镇也,宦官也,朋党也,盗贼也,是数患也何皆备见于唐之世欤?
前后亦有相激而成者欤?
其为召祸之原者谁欤?
可以预防欤?
势有必至,莫得而逆为之计欤?
尚论前史,莫近于唐,愿闻耳目之所未睹记,毋辞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