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修奉园陵之记景祐四年正月 北宋 · 孙昂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民国《巩县志》卷一八
粤若封树所兴,革乎材也;
陵域爰设,存厥制焉。
矧复河洛导川,昔□□建都之壤;
涧瀍流润,本宗邑之疆。
阴阳萃乎淳和,天地挺乎中正
有测景之故事,存定鼎之宏基。
岌嵩岭于轘辕,□长郊于郏鄏。
嘉以坤□含瑞,天镇耸奇,标神岳崇高之形,奠中土峻极之势,所以安三圣之园寝,为万世之邦基。
皇上□□衣□□维洪业,□千龄之景,□□□□法。
禹度而凝诞,尧仁而当宁。
叶推方以敷育,体得一以布猷。
□政畅乎古今,神休裕乎上下。
恭□礼典,恪奉孝仪
保庆皇太后神德丕宣,阴教鸿被,早蕴承天之道,夙敦与月之方。
□□□而咸熙,光扬淑哲;
务四教而克备,懿洽宫闱
爰自先帝,垂法中区
皇上承统大宝,外则靡亲于国柄,内则密于□□。
谟光简册于永年,出□智识于前古。
近钟疾疹,遽奄遐算,景祐三年十一月四日上仙,谥曰庄惠
乃命起复云麾将军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建宁军节度观察留后守忠充修奉园陵部署,内藏库使嘉州刺史入内内侍省押班刘从原充修奉园陵都监入内供奉官德原、郝仲康充修奉园陵走马承受西京左藏副使李知常监修皇堂。
就兹洛土,营乃园陵,掘地揆乎吉辰,圹□按乎旧制。
兵人工匠,计一万一千。
虔膺宸旨,寅奉葬仪,人无告劳之声,工有勿亟之制。
奉孔氏之要道,力匪同科;
洞周诗之格言,民从悦使。
居然办集,究矣经营。
十二月十二日入内副都知皇甫继明锡御宴以赏勋;
是月二十六日入内供奉官赵用颁中金而褒绩,入内殿头朱文用锡挟纩而布乎帝泽,当糅雪而轸乎皇情。
判河南府太师张丞相士逊竹木砖□之材,钱帛刍粟之给,动逾万计,不扰一物。
吏部侍郎王上枢随职此虔护,志在忧恤,弥务俭礼,勿使劳众。
入内都知王惟忠恭副签辖,克持公正,谋画悉周,忖度必中。
孟津户部侍郎范雍输车五百辆,奉宁户部侍郎陈尧佐运㼾五万计,皆镇股肱之郡,率展经纶之力。
租庸吏部侍郎程琳坐筹而事无愆素,备物而□有馀资。
度支郎中杨日华主客郎中林维,始则提振而办材,终则漕挽而集事。
洛苑副使王从均备埏埴之器,左藏库副使允言巡警之职。
入内供奉官杨□□□□务之局,督应用之具。
入内殿头继隆入内高品朱若水、刘□躬掌善局,日犒庶士。
入内殿头李允恭得贾谷之匠,采粟岭之石,继辙而至,□时而来。
故使□□乳台之崔嵬,双峙而中矩;
神门山门之卓荦,四辟而有□。
阙廷端以并陈,献殿敞以独□,焕□□而□级,植松岁寒,阅皇堂于中□,绘皇宸之躔次。
隧道亘乎百步,石门确乎一重。
枢圈铁而载坚,开磨珉而益□。
王座虚其四丈,梓宫周以七楹。
木则或梁或栋而抡材,运斤倏就;
石则乃人乃兽而有器,琢璞备陈。
聿起盛仪,逮侔旧体,昭乎轮奂之状,得乎□俭之猷。
十一月十六日兴役,至今年正月十六日毕事,□计五十馀万,皆修奉二臣之英干也。
是月二十日,□□□颁金帛有□,遽飞章而告成,俟灵舆而终礼。
昂猥膺分职,夙昧摛文,辱严命而若惊,扬休绩而弗罄。
时景祐四年正月二十三日记。
玉册官邵□、王文炳镌,翰林书艺御书院祗候高士安篆额,□□□□□□监内□□使、入内内侍省□□□□□□行□□公事、□□光禄大夫检校右散骑常侍使持节嘉州诸军事嘉州刺史御史大夫骑都尉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一百户刘从原立石。
修奉园陵□□□护卫忠军□□□□□□□□□□□军副都指挥使、建宁军节度观察□□□□光禄大夫检校户部尚书使持节建州诸军事建州刺史御史大夫柱国荥阳郡开国公食邑四千七百户、食实封八百户守忠
政体论(刍荛论之一)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〇六
臣尝读《汉书》,至晁错之事,惟谋策宏远,达于权义,有致主经世之志,戮于奸谗之口。
而史氏不能褒发其忠,更讥以变古易常之说,臣窃愤厉。
反覆较凡所辨议,悉国家危事乱经,将以图安建治,皆合霸王之轨,不可不正迁之谬讥。
尝试论之:古不可变耶?
则是三代无革敝救失之理,而汉所用法,当循亡秦也。
忠恭之异尚,质文之殊用,礼不相袭,乐不相沿,固三王之罪矣。
用宽大,革苛惨,固高祖之过矣。
夫以文、景之世,追视汉初之政,沿革既多,岂先尝变易哉?
稽迁旨意,则是颠而弗扶,危而弗持,兴亡倚天,成败推数,括囊结舌,浮沉容身者为智矣。
此乃夫子深鄙,以为焉用彼相,可为具臣者也。
故论者称迁是非谬于圣人,其斯诚矣。
益使后人务茍且而恶立事,贵因循而重改作,沮有心之锐,为无功之辞,其于教义,不重亏欤?
臣尝论之:夫为邦之道,有制有权,制为之本,权为之势。
节之以礼,行之以信,齐之以刑,断之以义,此不可易之法,故为之制。
长则萦之,短则引之,重则损之,轻则益之,此不可常之理,故为之权。
其不可易者,不为艰危急卒而变之;
其不可常者,不为宁平泰而慢之。
其本正,虽危必
其势倾,虽治必乱。
然人之大情,危必思安,治必忘乱。
均乎二者,处权为难。
非通才达义、适时知变者,孰能与于此乎!
《易》曰:「变则通,通则久」。
故乐而不乱、复而不厌之谓道。
夫事远必弊,法久必衰。
原其始初,各有云设,时迁俗易,迹在理非。
圣人执权,盍即回革,使天下之耳目常新,万务之本源必正?
彼立法垂制,不在人君乎?
言为典型,动为律度,茍无愆于大义,宁一取乎旧章?
商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
周宣王,聿求贤臣,忧勤戒慎,以振绝绪,嘉靖庶邦。
建中兴之业。
夫岂悉履汤、武之迹哉!
汉孝武,引拔俊乂,文艺隆起,武功震耀,雄材大略,为汉盛主,又岂咸践文、景之教哉!
且事茍便俗,岂惮乎解弦而更张;
政茍戾时,何固乎守株而求滞!
故夫不知达权推变之理,而牵易常循旧之说者,是拘生腐儒。
按文泥俗,凝塞治道,此圣智之所常患者也。
臣敢旁采世务仅若小敝者,列之以裨万分焉。
礼乐论(刍荛论之六)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〇
臣闻昔在帝舜,命伯夷秩宗,以典三礼;
命夔典乐,以教胄子。
爰及夏商,制作损益,不相沿袭。
周监二代,文物全备,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数度纪律,具于六典。
于是教化浃洽,狱讼衰息。
后之孱王,其所守者惟祭与号,而天下尚知宗周,以其典礼攸出,根本所系。
虽齐桓、晋文,立威定霸,必挟王命,以令四方,犹赐胙而下拜,请隧而不许。
降及末世,韩、魏之分晋,田氏之得齐,咸因诸侯请命于周,有封籍于文武之庙,而后敢正名称爵,通于天下。
则知疆域之大,士民之众,甲兵之强,威势之盛,不可以犯典礼之重也。
不然者,以齐、晋之视安、烈,匹夫擒之尔。
后至战国,兵连祸结,九法尽斁,三纲咸解,诸侯先焚削旧礼之篇籍,而遂僭用王章焉。
然而维持邦国八百馀年,虽危不亡,将绝复续,非礼何以存之?
汉初,承秦灭学,荡无条贯,叔孙通采拾遗散,草蕝仪法,而后君臣之位正,郊祀之礼修,宗庙以尊,朝廷以严,治道克兴,暴乱不作。
至于设官分职,纲纪天下,本末条理,教民成俗,使诸侯轨道,咸归于极,则未暇也。
孝文接统,治致太平,贾谊上宜定制度,兴礼乐。
而时将相大臣皆介胄武人,不知治体,沮寝其议。
汉氏当文、景之世,可谓盛矣,百姓乐业,家给人足,五都之货殖,七迁之豪举,驱扇浮靡,汰荡亡度,闾阎之僭,乃过彻侯。
夫以文帝之恭俭务德,具王道而微者,所不至于王,一息尔。
其失由乎富庶而不能教也。
逮乎武帝,招延材隽,其文章仪物信美哉,而制度典礼,终不克建。
于后兵刑齐用,财货益急,向非叔孙之法维持之,殆矣。
由是言之,叔孙氏之功垂于汉,不在之下也。
中兴之后,稍复增缉,立明堂、灵台辟雍小学,行宗祀养老之礼。
和、安之世,渐以陵迟。
桓、灵不君,王制大坏。
厥后吴、魏异政,南北殊俗,世用多故,文献不足。
唐平隋乱,太宗因开皇五礼,修正颁行。
显庆之初,异同遽起;
开元之末,讨论甫定。
窃详《周官》,凡制度施设,悉系之群职,人存则法举,上修则下存。
事为典常者,则谓之礼;
不恭其事者,辄董以刑。
表里相成,本末为用,经国治民,同条共贯。
汉唐作者,有异于是,徒能类其篇目,而不属诸典司;
止具乎朝廷之仪,不该乎天下之务。
吏民约束,乃别著乎刑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夫训民正俗,不在乎礼典,而在乎刑书,此乃备其末而废其本,纵其初而要其失。
故后王之道,所以异乎三代者也。
我国家接衰唐之绝绪,承五季之纰政,德厚流光,海县大定,为承平者逾六十年,宜乎必世后仁,可以胜残去杀。
然风俗犹未归厚,刑罚尚颇繁密,故由礼乐未明,数制未立,王道有所壅而不备者也。
考定钟律,序正雅颂,布明诏于天下,诫庶民之僭忒,此固朝廷深维治世之本,欲清教化之原,思纳人于轨物者也。
臣闻之《书》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言先以典礼教民,而不专用乎法也。
是故禁于未发之谓礼,救于已失之谓刑。
禁于未发者,谓大为之防,使无越者;
救于已失者,谓养成其俗,而后革之。
子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是故设法而革于既失,不若立礼以防于未然也。
今小大之吏,凡理民之术,莫不以簿书督责为急务,文巧苛深为善职,聚敛侵渔,集以为功,剥刻贫民,竭其膏血,锥刀毫忽,人尽争之。
此乃驱之使相吞食,逼之使为盗乱,又何暇孝友礼义之劝,廉耻逊让之贵乎!
故夫知理化之大体,稍能使民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所能知者。
今凡群臣之上计议,条令之下四方,非刑名之科,即财利之事,民不闻乎德教,而惟利与刑之闻。
故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茍取一切,无忧深思远之虑,由乎所以渐引其心术者,末也。
方今圣主励精于上,贤辅讲导于下,兆民安业,四夷来庭,是可以辟九筵而布政,立圜水而宣德,益广天下之庠序,俾习射乡之礼,隆雅颂之声。
分命大臣,集诸儒硕士,因前圣之遗制,考旧礼之沿革,定悫当之一说,以折衷于诸家,芟其繁重,以便遵用。
自国家损益之法,至吏民等级之度,成皇家之大典,立百世之宏规。
且王者受命,必有制作。
是故质文互变,忠恭殊尚,改正朔,易徽号,别服色,异器械,所以新天下之耳目,振旧物之颓废。
又况礼乐之大,固无沿袭之理矣。
今天下学士所习者,前代之馀制;
廷列群臣所引者,往朝之故事。
大宋继天而王,久旷大仪,小臣鄙愚,窃怀愤怅。
盖太平之期难值,英哲之主间出,臣不胜踊跃于下,以至率然不量,僭陈大议,盖为明时重惜也。
谨采末论稍近乎政教之本者,存数条焉。
黄道山水池淳祐十一年秋 南宋 · 邢子政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五九、《海盐澉水志》卷七
澉浦之阳,有山曰黄道。
山之腰,腰之麓,旷而平,绕而曲,潮汐所不及。
维天降泽,掘地以积一勺之多,可饮可汲。
负山而居,航海而来,咸所仰给。
淳祐十一年夏秋不雨,坳堂之上,涔蹄之微,潢潦无根,沟浍其涸,居者行者,罔不病渴。
总军路钤邢子政来视,曰:「是殆所积之未大也」。
先是,军中有二池,规模浅陋,路钤浚之,一军赖以生活,虽旱甚不竭。
于是山僧善机合民旅之词以请曰:「军民一体也,愿推涖军之惠,以大此山之池,可乎」?
舶征潜放首赞其决。
路钤乃约同时之仕于此者监镇赵汝洄、舶门朱南杰盐场俞埙、酒官李得基,木宫戴安节、思警张思湛,登山度地,鸠工饬材,委统领袁发主之。
凿土筑池,阔四丈,深二丈有奇。
垒挈提之道以达逵三十丈。
架屋四楹,以司启闭,以处守护者。
凡役皆营垒生聚暨奔走先后者,而剸犀搏蛟之徒,则不使之与焉。
凡费皆取办于路钤,而官府司存、市肆贸易亦有助楮者。
经画于之半,落成于之杪。
其容广,其蓄深,其惠博,路钤用之大功,盖将与此山相为无穷矣。
又赓戴安 元末明初 · 朱元璋
 押词韵第十七部
旭日射山岩,岚光如翠色。
鸣凤在高柯,育雏傍崖侧。
风来楸叶红,寒雁起塞北。
江流护周回,天澄云影碧。
碲礴气氤氲,鸿濛太古积。
灵秀峙嵯峨,仰瞻常晨夕。
倚天来何时,孰谓题名籍。
朱湖洞中仙,蟠桃径一尺。
雪中邀退溪(在临江寺 明 · 李贤辅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聋岩先生文集卷之一
去岁终冬稀见雪,丰徵三白趁春寒。
高人理楫临江岸,却愧寻人欠戴安
宋宪使雪中饮席 明末清初 · 毛奇龄
 出处:西河集卷一百五十九
越王城头白雪堕,宋公台下朱旗翻。
毛甡抱刺走滑滑,开辕交棨谒者烦。
宋公望见倒屣出,后阁重开雪如织。
瑶裾珠履填满堂,共见毛甡动颜色。
沈沈官舍止且留,恍疑身在蓬瀛洲
梁园宾客重严马,邺宫饮宴来应刘。
当杯卓斝论今古,睥睨如虹气如雨。
天人要妙多可陈,挽近纷纶少相许。
青箱缥轴万馀叠,世本从头细标揭。
韦相能传楚傅诗,杨公自授关西碣。
清谭满座酒满罍,当前谁是乘时才。
叹生五际大文作,歌成四壁悲风来。
自怜置身苦不早,世事浮云总缭绕。
未识南楼咏里情,徒伤北寺车中草。
逡巡欲退转蹩躠,何幸相依迈前哲。
剡川早有戴安居,南郡仲宣辙。
君不见宋公暂止会稽署,将赴临安臬台去。
第五难迟浙上车,寇君不借江东路。
寒风相对饮醇酒,朝发山阴湖口
东西相望去住难,一听清歌一回首。
君不见平台飞雪宾客多,毛甡对酒呼如何。
代挽戴将军安澜 现当代 · 成惕轩
对联
此役自马援南征而后,足令铜柱增光,天声扬大汉威灵,古有名将,今有名将;
问谁挫虾夷西犯之锋,直向铁关鏖战,热血为神州挥洒,成亦英雄,败亦英雄。
注:《楚望楼联语笺注(娄希安)》:【作者原注】戴死于镇南关抗倭之役,其战处曰铁关。
时间:1942年5月26日
戴安澜(1904——1942),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勋章的中国军人。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
马援南征:(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曾南征交趾
铜柱:铜制之柱。 出自《史记·孝武纪》元狩四年:“其后则又作梁、铜柱、承露仙人掌之属矣。”此处事本《后汉书》卷二十四〈马援列传·马援}将楼船大小二千馀艘,战士二万馀人,进击九真贼征侧馀党都羊等,自无功至居风,斩获五千馀人,峤南悉平。·李贤注引《广州记》曰:「交址,立铜柱,为汉之极界也。」
天声扬大汉威灵:汉班固《封燕然山铭》:“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天声比喻盛大的声威。威灵,谓显赫的声威。《汉书·叙传下》柔远能迩,燀耀威灵。史迪威评价戴安澜:立功异域扬大汉声威的第一人。
虾夷:为北海道的古称。而虾夷人则是是古代日本的族群之一。此处代指日本
铁关:见【作者原注】,戴死于镇南关抗倭之役,其战处曰铁关。戴安澜实际逝于缅甸北部的邦的克钦山寨,非镇南关,此处与史实不符。
笺:
1. 个人以为此联熔古铸今,以烈写哀,超迈绝伦,可为全篇之冠。
2. 蒋介石戴安澜联:
虎头食肉负雄姿,看万里长征,与敌周旋欣不忝;
马革裹尸酹壮志,惜大勋未集,虚予期望痛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