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库
离骚 战国楚国 · 屈原
屈原名平,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上官大夫及用事臣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疏屈原。屈原被谗,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班孟坚曰:「离,犹遭也。」颜师古云:「扰动曰骚。」)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诱与俱会武关。原谏怀王勿行。不听而往,遂为所胁,与之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而襄王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复作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等篇,冀伸己志,以悟君心,而终不见省。不忍见其宗国将遂危亡,遂赴汨罗之渊,自沈而死。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茝?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脩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脩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脩吾初服。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
曰:「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脩兮,纷独有此姱节」。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
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
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玆。
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
不顾难以图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乱流其鲜终兮,浞又贪夫厥家。
浇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日康娱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颠陨。
夏桀之常违兮,乃遂焉而逢殃。
后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长。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极。
夫孰非义而可用兮,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览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脩以菹醢。
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
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脩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脩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
索藑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
曰:「两美其必合兮,孰信脩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岂唯是其有女」?
曰:「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
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
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
览察草木其犹未得兮,岂珵美之能当?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
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
曰:「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汤禹严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
苟中情其好脩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
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及年岁之未晏兮,时亦犹其未央。
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
何琼佩之偃蹇兮,众薆然而蔽之。
惟此党人之不谅兮,恐嫉妒而折之。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
岂其有他故兮,莫好脩之害也。
余以兰为可恃兮,羌无实而容长。
委厥美以从俗兮,苟得列乎众芳。
椒专佞以慢慆兮,榝又欲充夫佩帏。
既干进而务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时俗之流从兮,又孰能无变化。
览椒兰其若玆兮,又况揭车与江离。
惟玆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玆。
芳菲菲而难亏兮,芬至今犹未沬。
和调度以自娱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
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
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爢以为粻。
为余驾飞龙兮,杂瑶象以为车。
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昆崙兮,路脩远以周流。
扬云霓之晻蔼兮,鸣玉鸾之啾啾。
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与。
麾蛟龙使梁津兮,诏西皇使涉予。
路脩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待。
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
屯余车其千乘兮,齐玉轪而并驰。
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节兮,神高驰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媮乐。
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乱曰: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
奏发陈咸朱云事 西汉 · 韦玄成
出处:全汉文 卷三十三
咸宿卫执法之臣,幸得进见,漏泄所闻,以私语云,为定奏草,欲令自下治,后知云亡命罪人,而与交通,云以故不得上(《汉书·朱云传》。案:颜师古以上字属下文,误。)。
修魏周隋梁齐陈史诏 隋末唐初 · 高祖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二
司典序言。史官记事。考论得失。究尽变通。所以裁成义类。惩恶劝善。多识前古。贻鉴将来。伏牺以降。周秦斯及。两汉传绪。三国受命。迄于晋宋。载籍备焉。自有魏南徙。乘机抚运。周隋禅代。历世相仍。梁氏称邦。跨据淮海。齐迁龟鼎。陈建宗祊。莫不自命正朔。绵历岁祀。各殊徽号。删定礼仪。至于发迹开基。受终告代。嘉谋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绩。无乏于时。然而牍未编。纪传咸阙。炎凉巳积。谣俗迁讹。馀烈遗风。泯焉将坠。朕握图驭宇。长世字民。方立典谟。永垂宪则。顾彼湮落。用深轸悼。有怀撰次。实资良直。中书令萧瑀。给事中王敬业著作郎殷闻礼可修魏史。侍中陈叔达秘书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俭可修周史。兼中书令封德彝中书舍人颜师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孙前秘书丞魏徵可修齐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文学姚思廉可修陈史。务加详覈。博采旧闻。义在不刊。书法无隐。
郊庙歌辞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享太庙乐(《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等议,高祖庙奏《大明》之舞,取《易》曰‘大明终始,六位时成’,《诗》有《大明》之篇,称文王有明德也。”)章 大明舞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五纪更运,三正递升。
勋华既没,禹汤勃兴。
神武命代,灵眷是膺。
望云彰德,察纬告徵。
上纽天维,下安地轴。
徵师涿野,万国咸服。
偃伯灵台,九官允穆。
殊域委赆,怀生介福。
大礼既饰,大乐已和。
黑章扰囿,赤字浮河。
功宣载籍,德被咏歌。
克昌厥后,百禄是荷。
郊庙歌辞 (《唐书·乐志》曰:“贞观中《享太庙乐》,迎神用《永和》,九变,辞同。皇帝行用《太和》。登歌、酌鬯用《肃和》。迎俎用《雍和》。献皇祖宣简公、皇祖懿王同用《长发》之舞。景皇帝用《大基》之舞。元皇帝用《大成》之舞。高祖用《大明》之舞。皇帝饮福用《寿和》。送文舞出、迎武舞入用《舒和》。武舞用《凯安》。彻俎用《雍和》。送神用《永和》。其《太和》、《凯安》,辞同《冬至圜丘》。”)享太庙乐(《唐会要》曰:“贞观十四年,诏用颜师古、许敬宗议,皇祖宣简公、懿王庙并奏《长发》之舞,取《诗》云‘浚哲惟商,长发其祥’也。”)章 长发舞 隋末唐初 · 魏徵
四言诗 押阳韵
浚哲惟唐,长发其祥。
帝命斯祐,王业克昌。
配天载德,就日重光。
本枝百代,申锡无疆。
论薛子云等表 隋末唐初 · 颜师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臣师古言。伏见宣敕。别将薛子云窦善卫二人。释禁引见。此实陛下圣德宽仁。垂恩宥过。固非愚虑。所能测量。然臣之区区。窃有管见。犬马微志。不敢隐默。臣闻杀生威权。帝王之所执。而宪章法律。臣下之所奉。子云等身居五品。足知禁令。捕获罪人。已就拘执。计其本犯。又非死刑。遂乃违法恣心。擅行杀戮。是无惮也。诈云格杀。表奏求赏。是罔冒也。陛下付法司推穷。事须归实。而递相枝蔓。希冀恩泽。挟伪干真。是要君也。自古节义之人。亦有让死之事。皆为临危遇厄。事不获已。爱敬君亲。亡身弃命。岂如子云等明白故犯。怀诈藏奸。朋党比周。违经乱法。于义无所取。于礼无所劝。其罪不可恕。其源不可开。且法司之体。职当察狱。义无纵滥。不得阿容。二人虽则让辜。王司须定实罪。不言杀人之道。何者合坐。专述相让之辞。以为盛美。亦非守职务据正法也。若使二人皆承。则不知罪之所在。如其二人并讳。复欲何以断之。臣闻愚者之言。圣人择焉。脱有可采。伏愿许察。轻尘听览。伏增战慄。
论封建表 隋末唐初 · 颜师古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七
臣师古言。臣伏闻前年陛下亲发圣虑。将降明敕。博问卿士。议欲封建。斯诚天机独悟。妙策深远。既合事宜。实惟治要。然而议者不一。各执异端。或欲追法殷周。远遵上古。天下之地。尽为封国。庶姓偫官。皆锡茅社。或云凋弊之后。人稀土旷。封建之事。并未可行。此皆不臻至理。两失其中。何者。今古异俗。文质不同。不可空采虚名。以乖实效。若即废罢州县。分为列国。无功而受封爵。庶姓而专臣吏。非直于理不合。亦自制度难成。至于磐石之基。实资藩屏。皇枝帝子。维城是寄。伏以汉祖拨乱。惩艾前失。大启九国。杂行霸道。规模宏远。历祚延长。近代浇浮。不树宗子。虽有王侯之号。了无藩辅之实。故易为倾动。颠而不扶。前哲往贤。论之已备。臣愚以为当今之要。莫如量其远近。分置王国。均其户邑。强弱相济。画野分疆。不得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永无倾夺。使各守其境。而不能为非。协力同心。则足扶京室。陛下然后命分诸子。各就封之。为置官僚。皆一省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一定此制。万世永久。则狂狡绝暴慢之心。本朝无怵惕之虑。臣辄献愚管。伏听采择。尘黩非宜。退增战惧。惶恐谨言。
授颜师古秘书监制 隋末唐初 · 李世民
出处:全唐文卷四
秘书望华。史官任重。选众而举。历代攸难。守秘书监颜师古。体业淹和。器用详敏。学资流略。词兼典丽。职司图书。亟经岁序。朱紫既辨。著述有成。宜正名器。允兹望实。可秘书监。
奖颜扬庭进父师古匡谬正俗敕 初唐 · 高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十四
颜师古业综书林。誉高词苑。讨论经史。多所匡正。前件书发明故事。谅为博洽。宜令所司录一本付秘书閤。仍赐其子符玺郎扬庭绢五十匹。
补史记序 唐 · 司马贞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
太史公。古之良史也。家承二正之业。人当五百之运。兼以代为史官。亲掌图籍。慨春秋之绝笔。伤旧典之阙文。遂乃错综古今。囊括记录。本皇王之遗事。采人臣之故实。爰自黄帝。迄于汉武。历载悠邈。旧章罕补。渔猎则穷于百氏。笔削乃成于一家。父作子述。其勤至矣。然其叙劝褒贬。颇称折衷。后之作者。咸取则焉。夫以首创者难为功。因循者易为力。自左氏之后。未有体制。而司马公补立纪传规模。别为书表题目。观其本纪十二。象岁星之一周。八书有八篇。法天时之八节。十表放刚柔十日。三十世家比月有三旬。七十列传取悬车之暮齿。百三十篇象闰馀而成岁。其间礼乐刑政。君举必书。福善祸淫。用垂炯诫。事广而文局。词质而理畅。斯亦尽美矣。而有未尽善者。具如后论。虽意出当时。而义非经远。盖先史之未备。成后学之深疑。借如本纪叙五帝而阙三皇。世家载列国而有外戚。邾许春秋次国。略而不书。张吴敌国蕃王。抑而不载。并编录有阙。窃所未安。又列传所著。有管晏及老子韩非。管晏乃齐之贤卿。即如其例。则吴之延陵。郑之子产。晋之叔向。卫之史鱼。盛德不阙。何为盖阙。伯阳清虚为教。韩子峻刻制法。静躁不同。德刑斯舛。今宜柱史共漆园同传。公子与商君并列。可不善欤。其中远近乖张。词义舛駮。或篇章倒错。或赞论粗疏。盖由遭逢非罪。有所未暇。故十篇有录无书是也。然其网络古今。叙述惩劝。异左氏之微婉。有南史之典实。所以扬雄班固等咸称其有良史之才。盖信乎其然也。后褚少孙亦颇加补缀。然犹未能周备。贞业谢颛门。人非博古。而家传是学。颇事讨论。思欲续成先志。润色旧史。辄黜陟升降。改定篇目。其有不备。并采诸典籍。以补阙遗。其百三十篇之赞。记非周悉。并更申而述之。附于众篇之末。虽曰狂简。必有可观。其所改更。具条于后。至于徐广。惟略出音训。兼记异同。未能考覈是非。解释文句。其裴骃实亦后进名家。博采偫书。专取经传训释。以为集解。然则时有冘长。至于盘根错节。残缺纰缪。咸拱手而不言。斯未可为通学也。今辄按古今。仍以裴为本。兼自见愚管。重为之注。号曰小司马史记。然前朝颜师古。止注汉史。今并谓之颜氏汉书。贞虽位不逮颜公。既补史旧。兼下新意。亦何让焉。
秘书省著作郎夔州都督长史上护军颜公神道碑 唐 · 颜真卿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一
君讳勤礼。字敬。琅琅临沂人。高祖讳见远。齐御史中丞。梁武帝受禅。不食数日。一恸而绝。事见梁齐周书。曾祖讳协。梁湘东王记室参军。文学有传。祖讳之推。北齐给事黄门侍郎。隋东宫学士。齐书有传。始自南入北。今为京兆长安人。父讳思鲁。博学善属文。尤工诂训。仕隋司经局校书东宫学士长宁王侍读。与沛国刘臻辩论经义。臻屡屈焉。学书。黄门传集序。君自作。后加踰岷将军。太宗为秦王。精选僚属。拜记室参军。加仪同。娶御正中大夫殷英童女。英童集呼颜郎是也。更唱者二十馀首。温大雅传云。初君在隋。与大雅俱仕东宫。弟悯楚。与彦博同直内史省。悯楚弟游秦。与彦将俱典秘阁。二家兄弟。各为一时人物之选。少时学业。颜氏为优。其后职位。温氏为盛。事具国史。君幼而朗悟。识量宏远。工于篆籀。尤精诂训。秘阁司经。史籍多所刊定。义宁元年十一月从太宗平京城。授朝散大夫勋。解褐秘书省校书郎。武德中授右领左右府铠曹参军。九年十一月授轻车都尉兼直秘书省。贞观三年六月兼行雍州参军事。六年七月授佐郎。七年六月授詹事主簿。转太子直监。加崇贤馆学士。官废。出补蒋王文学宏文馆学士。永徽元年三月制曰。君学艺优敏。宜加奖擢。乃拜陈王属。学士如故。迁曹王友。无何。拜秘书省著作郎。君与兄秘书监师古礼部侍郎相时齐名。秘监与君同时为崇贤宏文馆学士。礼部为天策府学士。弟太子通事舍人育德又奉令于司经局校定经史。太宗尝图画崇贤诸文学士。命秘监为赞。以君秘监兄弟。不宜相褒述。乃命中书舍人萧钧特赞君曰。依仁服义。怀文守一。履道自居。下帷终日。德彰素里。行成兰室。鹤钥驰誉。龙楼委质。当代荣之。六年以后夫人兄中书令柳奭亲累贬夔州都督府长史。显庆六年加上护军。君安时处顺。恬无愠色。不幸遇疾。倾逝于府之官舍。既而归窆于京城东南万年县宁安乡之凤栖原。先夫人陈郡殷氏暨柳夫人同合祔焉。礼也。七子。昭甫。晋王曹王侍读。赠华州刺史。事具真卿所撰神道碑。敬仲。吏部郎中。事具刘子元神道碑。殆庶。无恤。辟非。少连。务滋。皆有学行。以柳令外甥不得仕进。孙元孙。举进士。考功员外刘奇特标榜之。名动海内。从调以书判入高等者三。累迁太子舍人。属元宗监国。专掌令画。滁沂濠三州刺史。赠秘书监。惟贞。频以书判入高等。历畿赤尉丞太子文学嶭王友。赠国子祭酒太子少保。德业具陆据神道碑。会宗。襄州参军。考。楚州司马。澄。左卫翊。卫。润。倜傥。涪城尉。曾孙春卿。工词翰。有风义。明经拔萃。犀浦蜀二县尉。故相国苏颋举茂才。又为张敬忠剑南节度判官。偃师丞。杲卿。忠烈有清识吏干。累迁太常丞。摄常山太守。杀逆贼安禄山将李钦凑。开土门。擒其心手何千年高邈。迁卫尉卿兼御史中丞。城守陷贼。东京遇害。楚毒惨下。詈言不绝。赠太子太保。谥曰忠节。曜卿。工诗书草隶。十六以词学直崇文馆。淄川司马。旭卿。善草。允山令。茂曾。讷言敏行。颇工篆籀。犍为司马。阙疑。仁孝善诗春秋。杭州参军。允南。工诗。人皆讽诵之。善草隶书判。频入等第。历左补阙殿中侍御史。三为郎官国子司业。金乡男。乔卿。仁厚有吏材。富平尉。真长。耿介举明经。幼舆。敦雅蕴藉。通班汉书。左清道率府兵曹。真卿。举进士校书郎。举文词秀逸。醴泉尉。黜陟使王鉷以清白名闻。七为宪官。九为省官。荐为节度采访观察使。鲁郡公。允臧。敦实有吏能。举县令。宰延昌。四为御史。充太尉郭子仪判官江陵少尹荆南行军司马。长卿。晋卿。邠。充国。质。多无禄早世。名卿。⿰(亻胃)。倜。伋。伦。并为武官。元孙纮。通义尉。没于蛮。泉明。孝义有吏道。又开土门佐其谋。彭州司马。威明。邛州司马。季明。子干。沛。翊。泉明男诞。及君外曾孙沈盈卢逖。并为逆贼所害。俱蒙赠五品京官。浚。好属文。翘。华。正。𩓥。并早夭。颖。好五言。校书郎。颋。仁孝方正。明经大理司直。充张万顷岭南营田判官。顗。凤翔参军。頍。通悟颇善隶书。太子洗马郑王府司马。并不幸短命。通明。好属文。项城尉。翙。温江丞。觌。绵州参军。靓。盐亭尉。颢。仁和有政理。蓬州长史。慈明。仁顺干蛊。都水使者。颖。介直。河南府法曹。頔。奉礼郎。颀。江陵参军。颉。当阳主簿。颂。河中参军。项。卫尉主簿。愿。左千牛。颐。颒。并京兆参军。頩。须。䪻。并童稚未仕。自黄门御正至君父叔兄弟众子侄扬庭益期昭甫强学十三人。四世为学士侍读。事见柳芳续卓绝殷寅著姓略。少监少保。以德行词翰为天下所推。春卿杲卿曜卿允南而下。暨君之偫从光庭千里康成希庄日损隐朝匡朝升庠恭敏邻几元淑敏温之舒说顺胜怡浑允济挺式宣韶等。多以名德著述。学业文翰。交映儒林。故当代谓之学家。非夫君之积德累仁。贻谋有则。何以流光末裔。锡美盛时。小子真卿。聿修是忝。婴孩集慕。不及过庭之训。晚暮论撰。莫追长老之口。故君之德美。多恨阙遗。铭曰(铭阙)。
颜鲁公行状 唐 · 殷亮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十四
公姓颜。名真卿。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京兆长安人也。颜氏乃春秋小邾子之苗裔。昔帝轩氏生昌意。昌意生颛帝。颛帝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一曰昆吾。其国卫也。二曰参胡。其国韩也。三曰彭祖。其国徐也。四曰会人。其国郑也。五曰曹姓。其国邾也。六曰季连。其国楚也。曹姓国于邾。春秋邾武公为鲁之附庸国。武公名仪甫。字颜公。故公羊传云。颜公有功于齐。齐威公命为小邾子。子孙以王父字为姓氏。以其附庸于鲁。故代代事鲁为卿大夫。故先贤传孔子弟子。达者七十二人。颜氏有其八。则颜氏之儒学可知也。若颜无繇字路。颜回字子渊。颜辛字子柳。颜高字子骄。颜祖字襄颜。哙字子声。颜之仆字叔并。颜何字冉是也。至公之十六代祖魏青徐二州刺史讳盛。字鲁国。居琅琊。葬临沂县西七里。十二代祖晋侍中讳含。自琅琊居丹阳。五代祖北齐黄门侍郎讳之推。自丹阳居京兆长安。高祖秦王府记室参军讳思鲁。曾祖蒋王文学著作郎讳勤礼。祖曹王侍读讳昭甫。父薛王友赠太子少保讳惟贞。即秘书监师古之曾侄孙也。公以家本清贫。少好儒学。恭孝自立。贫乏纸笔。以黄土埽墙。习学书字。攻楷书绝妙。词翰超伦。年弱冠。开元二十二年进士及第登甲科。二十四年吏部擢判入高等。授朝散郎秘书省著作局校书郎。天宝元年秋。扶风郡太守崔琇举博学文词秀逸。元宗御勤政楼。策试上第。以其年授京兆府醴泉县尉。黜陟使户部侍郎王珙以清白名闻。授通直郎长安尉。六载迁监察御史。制云。文学擅于登科。器干彰于适用。宜先汗之职。俾伫埋轮之效。寻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凡阅举糺士伍舒惨之情。事理无不必当。七载又充河西陇右军试覆屯交兵使。五原郡有冤狱不决。公理之。时方久旱。而甘泽立应。郡人呼为御史雨。八载又充河东朔方军试覆屯交兵。使有荥阳郑氏兄弟三人。或居令长。或尉京畿剧任。往年母亡。殡于太原佛寺空园之内。经二十九载未葬。公乃劾奏之。敕三人放归田里。终身勿齿。左金吾将军李延业。素承恩渥。曾召蕃客内宴。引驾仗不报台。公责之。延业凭恃权势。于朝堂喧愤。公奏之。出为济南太守。朝廷惮焉。不敢不肃。八月迁殿中侍御史。时中丞宋浑。以私怨为御史吉温崔圭所诬告。谪贺州。公谓圭温曰。奈何以一时之忿。而欲危宋璟裔乎。由是与二人不平。宰相杨国忠初党于温。亦怒公之不附已。令吉温讽中丞蒋冽奏公为东京畿采访判官。九载十二月转侍御史。百馀日转武部员外郎。判南曹。提纲目。锄苛细。武调者多感而怀之。十二载。国忠以前事衔之。谬称精择。乃遂出公为平原太守。其实去之也。公至郡。访孝义名节之士。皆旌其门闾。或蠲其户役。安陵处士张镐。多才博识隐居。公诣其居。与之抗礼。因廉使巡察。乃荐焉。其后镐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安禄山镇幽州十馀载。末年反迹颇著。人不敢言。公亦阴备之。因岁终式修城。乃浚濠增堵。坏𡑡垣。立植木。内为禦敌之计。外托胜游之资。及兵兴。果赖其固而城得全。十四载。禄山祸谋将发。公遣子至范阳启禄山。以今年冬合当入计。禄山猜之。不许。公既不得离郡。乃遣亲客前汉中长史蹇昂奏其状。状留禁中不报。十一月。禄山反于范阳。众号十五万。长驱自赵定而南。趋洛阳。散榜诸郡。莫敢枝梧。禄山乃榜公。令以平原博平兵七千人防河。以博平太守张献直为副。公登时使平原司兵参军李平乘驷奏之。平至东京。见封常清。云吾得上旨。凡四方奏事者。许开函而再封之。平听焉。常清遂倚帐操笔。寄书于公。论国家之事。词意甚切。并附募捕逆贼牒数十封至平原。令坚相待。公从之。使亲表及门客密送于诸郡。因此多有。而常清乃寻自败绩焉。有敕赐死于陕州。竟不接声。平之未至京师也。元宗叹曰。河北二十四郡。无一人向国乎。及闻平至。遣中使五六辈迎之。兼敕平奔马直至寝殿门。然后令下。奏事毕。元宗大喜。顾谓左右曰。颜真卿何如人。朕兼未曾识。而所为乃尔。禄山之发范阳也。时平原郡有静塞。屯平卢镇兵三千五百人。并已发赴镇。在路未达。公悉追回。更追诸县武举及猎射人。兼召募精勇。旬日至万馀人。遣宗子平原郡录事李择交统之。骁勇之士刁万岁和琳徐浩马相如高抗等分押营伍。皆千夫之长。乐以义举。腹心无阻。而为其将帅焉。聚兵后数十日。公大飨将士于子城四门之外。办吏四人主酒食所约五十万。厮役之流。无不饱饫。公躬自抚巡。举酒下泪。言国家之恩。戮力死节。无以上报。众皆激愤勇。思致命焉。时饶阳太守卢全诚与司马李正举兵据其城。河閒司法参军李奂杀禄山所置长史王忠于济南。月馀日。清河义兵复归本郡。济南太守李随下游奕将訾嗣贤渡河。得博平伪太守马⿱(异)。据其郡。各有众数千。或至万人。相次于平原。共推公为盟主。公三辞后听焉。诸郡咨禀指挥。告败剋日数十至。信都郡武邑县尉李铣来投。本县令庞宣远拘刘铣母。公以私钱十万募人劫迎之。故士众叹感。无不愿效者。果遂偫意。兼斩庞宣远首而携回。十二月。禄山陷东京。害留守尚书李憕御史中丞卢奕判官巩县尉蒋清等。因使以三人之首来徇河北。且以胁降诸郡。逆使者段子光至。初拽入门。子光大呼曰。仆射十三日入东京。远近尽降。闻河北诸郡不从。故令我告之。公若损我。悔有日在。遂历指三首。各言其人。公识其是。恐摇人心。乃谬谓诸将曰。我审此三人。皆非也。遂命腰斩子光。潜令收藏三首。志其处。数日稍定。取憕奕等首澡洁。仍缚蒲为身棺殓。发哀致祭。城外殡之。哭三日。举声下泪。受文武吊慰。左右无不出泣涕者。自此义合归者益多矣。斩段子光之日。沧州清河县步五千攻常山。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拥兵最近。不时出救。常山遂陷。诸郡颇有贰者。元宗乃以公为户部侍郎。依前平原太守充本郡防禦使。仍与节度使李光弼计会招讨。公以景城长史李晖为副。李铣贾载前侍御史沈震为判官。是月。又诏公为河北采访处置使。公又以前咸阳尉王延昌为判官。张澹为支使。时清河郡寄客李华(后因献封事睿宗有敕改名)。为郡人来乞师于公曰。窃闻公高义首唱。河朔归顺之人皆依倚。以为声气洪赡。人心可用。若不倦于听。则仆请言之。公曰。何如。华曰。国家旧制。江淮郡租布贮于清河。以备北军费用。为日久矣。相传为天下北库。今所贮者有江东布三百馀万疋。河北租调绢七十馀万。当郡䌽绫十馀万。累年税钱三十馀万。仓粮三十万。时讨默啜。甲仗藏于库内五十馀万。编户七十万。见丁十馀万。计其实。足以三平原之富。料其卒。足以二平原之彊。若因抚而有之。以两郡为腹心唇齿。其馀乃四支耳。安敢有不从者哉。彼要仆为行人。以造公之垒。仆明见其可同心也。取命于屏戟之外。惟公图之。公曰。所合之众。未曾知战。自死且急。安有恤邻之暇哉。虽然。诺足下之请。则可为乎。华对曰。清河遣仆致命于公者。盖欲禀义□大贤以济谋。非力不足。而借公之师。以当强寇也。瞻仰高意。未有决词定色。与济清河也。安敢言为哉。时华才年二十馀。皆沮云。必动众无成。惟公奇之。迫于众情。未□许耳。华乃就馆操书。以达其意。意者略言清河去逆就顺。以全实之资。上公之军。而承公之命。时不纳而疑之。即仆回辕之后。清河必有所托。系与他人。与公为西面之难。无什日之期耳。公及噬脐乎。公览而惊之。遂排偫议。独仗其决。借兵六千人。兵既出平原。次于竟上。华将把公手而归。公曰。兵既行矣。可以言吾子之意否。华曰。近闻朝廷遣程千里统精兵十万。自太行东下。拟诣口。助河北诸军讨灭叛逆。而口为贼所守。千里兵不得东出。须先伐魏郡袁知泰(泰禄山所署伪太守)。纳旧太守司马垂。使为西南主。分开口。出千里之军。因令讨邺郡以北。直至幽府已来未顺城邑。平原清河率同盟诸将。以十万人直指河阳。分效兵巡河。而悉制其奔冲之路。计王师东讨洛邑。必不减二十万。河南诸郡义师。西向临之。亦不减十万。公当表请坚壁勿战。不旬月而贼有溃败相图之势矣。公然之。遂移牒清河等诸郡。并遣大将宗子李择交副将平原县令范馥偏裨和琳徐浩等十馀人。促兵清河合势。以便宜从事。华复命于清河。因兵合之际。修永济渠。引水绕州。城上大修守战之具。旬日而毕。又以清河四千兵。与平原连踪而西。时博平亦义兵千人来合。于是三郡之师。屯于博平郡堂邑县西南十里。袁知泰遣其麾下将白嗣深乙舒蒙等。率二万人来拒战。三郡之兵。尽日苦斗。遂大败之。斩首万馀级。生擒一千馀人。马一千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其日。魏郡城东南面女墙一百五十步。无故而崩(去郡邑百里战日而崩所以为异)。知泰走投汲郡。于是自魏郡以东。至堂邑百馀里。莫不携壶浆于道侧。以候官军。公声益震。境内稍安。初平原之师。既西合清河。时贼将史思明围饶阳。恐平原救之。仍遣游弈兵来拒。前锋去旧县十里。公惧不敌。乃遣骁将刁万岁以三千兵逆之。坚壁不战。又以书过河。招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统马步兵五千来助。公陈兵而迎之。相揖哭于马上。悽恸三军。宴犒甚厚。进明遂屯平原城南。息养士马。公每事咨谋之。自是兵威之重。稍移于进明矣。而公不以为嫌。进明未有所之。李择交兵入清河。寻又破于堂邑。而因公以有功。礼逊于进明。加河北招讨使。择交馥各徵进官级。其清河博平有功。不录一人。时论进明必有后败。未期果失律于信都城下。有诏抵罪。公纵之使赴行在。进明以全。乃公护之也。君子曰。窃人之财。犹为之贼。况窃人之功乎。进明之不死幸也。然公亦过于宽厚矣。三月。河北节度使李光弼。以朔方马军三千。步军五千。初出土门。将讨定河朔。公乃抽兵归。并放博平清河等军各归本郡。敛戢以待光弼之命。俄而光弼拔平山郡(敕改常山为平山)。续有诏遣郭子仪以万军助之。两进兵又拔赵郡。史思明方守博陵以自固。仍将兵来拒。于是两军与思明三万人对阵于嘉山大战。思明败绩。徒跣走入博陵城。两军斩首万馀。虏获不可胜计。时平山赵郡已拔。刘正臣(本名客奴)归顺于平原。平卢等十七郡。公先据之。于是横截贼路。人往来幽府。皆以精骑偷路。又多被官军杀之。其贼将士父母妻子。及曳落河种族。并质在范阳。绝怀震恐。时方盛暑。公知光弼子仪禁断侵掠。将士少衣服。乃送十五万帛。为三万人装以遣。人至饶阳。属潼关不守。两军却入土门。遂留不行。然河北诸郡。公始复指麾征讨之事。肃宗之在灵武也。公前后遣判官李铣及马步军张云子。以蜡为弹丸。以帛书表。实于弹丸之内。潜至灵武奏事。有诏以公为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依前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又于丸内奉敕书。及即位改年赦书至平原。散下诸郡宣奉焉。又令前监察御史郑昱奉赦书。宣布河南江淮。所在郡邑。风从不疑。而王命遂通。则公之力也。而河北诸郡。禀公之命。粗为安肃。公以兵兴半年。军用已竭。思所以赡济之。未得其略。先是清河行人李华。自堂邑战胜后。又睹公辞权而不有之。遂藏于人閒不及见。公再三盟约。号令诸郡。及以文牒求之曰。清河郡属崔审交应贼之后。吏不安。行人李华乃崇墉浚隍。锻甲矫剪。乞师破敌。和众以安人。静言其功。须有甄赏。仍牒之于路以求焉。华于是复诣平原。与公相见。公因问以足用之计。华遂与公数日参议定。以钱收景城郡盐。沿河置场。令诸郡略定一价。节级相输。而军用遂赡。时北海郡录事参军第五琦。随刺史贺兰进明招讨于河北。睹其事。遂窃其法。乃奏肃宗于凤翔。至今用之不绝。然犹未得公本策之妙旨焉。是年秋。禄山遣其将史思明尹子奇等。并力攻河北诸郡。前后百馀日。饶阳河閒景城乐安。相次而陷。所存平原博平清河三郡而已。然人心溃叛。不可复制。公乃将麾下骑数百。弃平原渡河。由淮南山南取路。朝肃宗于凤翔行在。初公之将过河也。乃谓判官穆宁张澹曰。贼势死尔。若委命待擒。必为其快心。辱国之命也。今将径赴行在。公以为何如。若朝廷必诛败军之罪。以励天下。则王纲可振。死亦何恨。如复从事。以责后效。则业不朽矣。宁澹与诸将皆赞之。策马发至。朝廷除公为宪部尚书。初刘客奴以渔阳归顺。时史思明与光弼子仪相持于赵定之閒。客奴遣使越海。与公计会。公使判官贾载将男颇为质信。泛海以军粮及战士衣服遗之。时颇始年十岁馀。公更无子息。三军恳请留之。不从。及载等回。公乃与渔阳声势相连。寻又使人迎其军。比至。公已弃平原。归于行在。竟不及事。然自肃宗已来。河南及诸道立功大将。如王元忠田神功董泰侯希逸李正已许杲卿等。初皆是公自北海迎致之者。终无私谒焉。至二年正月。又除御史大夫。未几。因忤圣旨。贬冯翊太守。乾元元年三月又改蒲州刺史本郡防禦使。封丹阳县开国子。食邑一千户。是年为酷吏唐旻所诬。贬饶州刺史。二年六月拜升州刺史。充浙江西道节度使兼宋亳都防禦使。刘展反状已露。公虑其侵轶江南。乃选将训卒。缉器械为水陆战备。都统使李峘以公为太早计。因密奏之。肃宗诏追。未至京。拜刑部侍郎。及刘展举兵渡淮。峘败绩奔江西。淮南遂陷于展。议者皆多公而怨峘焉。上元元年秋。时御史中丞敬羽。狙诈险惨。班列皆避之。公曾与之语及政事。遂遭诬贬蓬州长史。公乐道自怡。不以介怀。宝应元年八月。代宗有诏除利州刺史。十二月拜户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广德元年又加金紫光禄大夫。充荆南节度使观察处置使。迟留未行。为密近所诬。遂罢前命。代宗幸陕。公扈从至行在。除尚书右丞。宰相元载与公不叶。公亦面数之。不为之屈。及銮驾还宫。公曾建议先谒庙。然后即安宫阙。事竟不行。时载方在于立班。更顾公曰。所见虽美。其如不合事宜。公怒而进曰。用舍在相公耳。言者何罪乎。然朝廷纪纲。岂堪相公再破除也。载自此衔之而不忘。二年正月除检校刑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朔方行营汾晋等六州宣慰使。载又疑公因使奏对必言短。寻罢前命。惟知刑部尚书事。三月晋封鲁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载自与公有隙。常俟公阙。公亦献书直奏其奸状。代宗俱容。不罪之也。永泰二年春。差公摄职谒太庙。公以祭器不修。言之于朝。载谮公以为讪谤时政。贬峡州别驾。代宗为罚过其罪。寻换吉州别驾。公与往来词客。诗酒讲论。为乐甚。有所著。编为庐陵集十卷。于大历三年迁抚州刺史。在州四年。以约身减事为政。然而接遇才人。耽嗜文卷。未曾暂废焉。因命在州秀才左辅元。编次所赋。为临川集十卷。七年九月拜湖州刺史。公以时相未忘旧怨。乃加勤于政。而以杭州富阳丞李㟧为本州防禦副使。苏州寓客校书郎权器游客前大理司直杨昱为判官。委垦草辟田之务于㟧。委阅簿检吏接词政之务于器昱等。而境内宴然。公初在平原。未有兵革之日。著韵海镜源。成一家之作。始创条目。遂遇禄山之乱。寝而不修者二十馀年。及至湖州。以俸钱为纸笔之费。延江东文士萧存陆士修裴澄陆渐颜祭朱弁李莆清河寺僧智海兼善小篆书吴士汤涉等十馀人。笔削旧章。该搜偫籍。撰定为三百六十卷。大凡据法言切韵次其字。按经史及诸子语。据音韵次字成句者刊成文裁以类编。又按仓雅及说文玉篇等。其义各注其下。谓之字脚。韵海者。以牢笼经史之语。依韵次之。其多如海。镜源者。八体之本。究形声之义。故曰镜源。绵亘数载。其功乃毕。表奏上之。有诏付所司藏之于书府。大抵求经史撰集篇赋。利于后学焉。此外饯别之文。及词客唱和之作。又为吴兴集十卷。今检校国子祭酒杨昱。自御史中丞京畿采访使除为汉州刺史。转湖州刺史。以旧府之恩。乘州人之请。纪公遗事。刊石立去思碑于州门之外。即今都官郎中陆长源之词也。十二载。元载伏诛。召公为刑部尚书经年。公以前后频典刑宪。密启辞焉。乃上选举利害事宜数十条。代宗善之。人莫知也。遂改吏部尚书。今上谅闇之际。诏公为礼仪使。先自元宗以来。此礼仪注废阙。临事徐创。实资博古练达古今之旨。所以朝廷笃于讪疾者。不乏于班列。多是非公之为。公不介情。惟搜礼经。执直道而行已。今上察而委之。山陵毕。授光禄大夫。迁太子少师。依前为礼仪使。前后所制仪注。令门生左辅元编为礼仪十卷。今存焉。三年八月迁太子太师。四年。淮宁节度使李希烈以十四州叛。袭陷汝州。执刺史李元平归蔡州。朝廷诏公为淮宁军宣慰使。公乘驿驷至东京。河南尹郑叔则劝公曰。反状已然。去必陷祸。且须后命。不亦善乎。公曰。君命也。焉避之。至许州。与希烈相见。宣传诏意未毕。逆贼使其大将军王玢周曾。诟公以丑词。劫公以白刃。又令邻境同恶所遣使者四人。于希烈之前拜舞。伏称诬诉国家之事。勃慢凶豪。词所不忍听也。又令亲兵五千人。号为希烈养子。人各持一刀。逼胁于公。如欲剸食之势。公位不移定。色不挠惧。希烈睹公辞色不变。谬为惊骇。以身蔽公。兵人既退。方揖公就馆。前后诈为公表奏。自说其强盛以请汴州者数十。今上知而寝之。希烈虽穷凶极恶。然亦感公文义。大陈设燕会。将欲送公于朝廷。先为贼所擒汝州刺史李元平时在座。公指引叱责之。元平羞惭而起。书其奸意。坐上潜通。希烈意变。罢宴后。遂拘公于官舍。令甲卒十人守之。仍穿一坑于厅之前以胁公。公乃直言指希烈云。死生有定。何足多端相侮哉。但以一剑见与。公即必睹快事。无多为也。希烈惭谢焉。自后不敢无礼于公也。居数月。贼于安州城下破官军。得获将士。以头连誇示于公。公大声叫呼。自床投地。愤绝良久乃苏。从此更不复与人言语。及哥舒曜收复汝州。擒检校刺史周晃已下百人。希烈乃遣周曾康秀林等领二万人。来袭哥舒于汝州。曾秀林行至襄城。乃谋翻兵杀希烈。奉公为节度使以归顺。希烈押衙姚澹亦为内应。先期一日事泄。希烈乃遣骡子军三千。奄至襄城。杀周曾等。收其期兵而回。因送公于蔡州龙兴寺居焉。公度不得全。自撰墓志。以见其心。又就希烈请数人之馔。希烈不知而给之。自陈设之。因为文祭周曾已下为贼所害者。无不欷歔。其十二月。希烈陷汴州。僣逆称号。为惨酷之具以逼公。意欲其屈礼。公愤然而无求生之意。贼以止焉。贞元元年。河南王师复振。贼虑蔡州有变。乃使其将辛景臻。于龙兴寺积薪。以油灌。既纵火。乃传希烈之命。若不能屈节。自即裁之。公应声投地。臻等惊惭。扶公而退。希烈审不为已用。其年八月二十四日。又使景臻等害于龙兴寺幽辱之所。凡享年七十七。明年三月。希烈为麾下将陈仙奇所杀。淮西平。仙奇遣军将营送公神榇于京师。嗣子栎阳县尉頵次子秘书省正字硕迎丧至汝州襄城县。乃葬焉。攀号屡绝。毁裂过不自胜。以其年十一月三日。祔葬万年县凤栖原之先茔。有诏赠司徒。谥曰文忠。赙钱五十万。粟二百硕。中使吊祭。仪仗送于墓所。朝野莫不哀伤。公蹈忠节之苦。古今无类焉。公平居之日自卑。有井介之操。而能容众。有洁已之方。不以疵物。与道合岁寒者。终始无渝变。况君臣大义。名教大节。而得造次焉可夺求生而害仁者。于戏。淮宁之难。岂止天不慭遗。盖亦有无良之人。以怨报德。投之于无存之地也。悲夫。初遭难后。江西节度嗣曹王皋上表曰。臣见蔡州归顺脚力张希璨王仕禺等说。去年八月二十四日。蔡州城中见封有邻儿不得名字云。希烈令伪皇城使辛景臻右军安华于龙兴寺杀颜真卿。埋于罗城西道南里。并立碑。臣听之未毕。涕泗交流。三军对臣。亦苦呜咽。且臣死王事。子复父雠。人伦常经。不足褒异。所悲去古日远。浇风荡浮。多苟偷生。曾不顾节。使忠孝寂寞。人伦憔悴。昨段秀实奋身击泚首。今颜真卿伏缢烈庭。皆启明君臣。发挥教训。近冠青史。远绍前贤。夫日月丽天。幽明向烛。忠烈曜世。回邪革心。伏请陛下降议百寮。遐布九有。刻石颂德。告庙图形。使元壤感恩。皇风泽物。公之密亲懿友。动相规用。以成其务者。即今给事中殷公亮吏部员外郎柳公冕。采其谋猷。分以休戚者。今吉州刺史李公㟧。重其器。悦其能者。今检校国子祭酒杨公昱故户部员外郎权公器。其馀顾盻曾假吹嘘成名。布于词场及内外之列者。不可胜纪。李公㟧吉州以小子久趋于栏戟。定以使言。将存刊刻。用防逸坠。尚实去饰。庶无愧焉。其故同事之人。先后存亡。录之于左。谨状。
冯宿除兵部郎中知制诰制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吾闻武德暨开元中。有颜师古陈叔达苏颋。称大手笔。掌书王命。故一朝言语。焕成文章。朕承祖宗。思济其美。凡选一才。补一职。皆不敢轻易。其庶几前事乎。刑部郎中冯宿。为文甚正。立意甚明。笔力雄健。不浮不鄙。况立身守事。端方精敏。而我诰命忽思润色之。听诸人言曰。宿也可。宿立朝历御史博士郡守尚书郎。在仕进途不为不遇。然不登兹选。未足其心。故吾于今归汝职业。仍迁秩为五兵郎中。勉继颜陈。无辱吾举。可尚书兵部郎中知制诰。
许季同可秘书监制 唐 · 白居易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六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敕。大理卿许季同。国朝以来。有刘得(一作德)威张文瓘唐临为大理卿。有魏徵虞世南颜师古为秘书监。设官之重。得贤之盛。人到于今称之。今季同以明慎钦恤理刑狱。以文学博雅掌图籍。由廷尉而掌秘府。论者荣之。宜自重其官。自远其道。又思与刘张唐魏虞颜为比。不亦自多乎。可秘书监。
虫豸诗 蜘蛛三首 其九 其三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支韵
稚子怜圆网,佳人祝喜丝。
那知缘暗隙,忽被齧柔肌。
毒腠攻犹易(腠:表皮与肌肉之间。《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焚心疗恐迟。
看看长祅绪(看看:见卷1《雉媒》注。妖绪:指蜘蛛之毒丝。),和扁欲涟洏(和扁:古代良医秦和与扁鹊之合称。《汉书·艺文志》:“太古有歧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颜师古注:“和,秦医名也。”连洏:泪流貌。汉王粲《赠蔡子笃》:“中心孔悼,涕泪涟洏。”)。
虫豸诗 虻(三首:蜀本、杨本、董本、全诗作小字。)三首 其十九 其一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巴山谷间春秋常雨,自五六月至八九月,雨则多虻,道路群飞,噬马牛血及蹄角(及:至,到。《广雅·释诂一》:“及,至也。”),旦暮尤极繁多。人常用日中时趣程(趣:古代趣与趋通用,谓快步走。《汉书·贾谊传》:“行以鸾和,步中《采齐》,趣中《肆夏》,所以明有度也。”颜师古注:“趣,读曰趋。趋,疾步也。”),逮雪霜而后尽。其齧人,痛剧浮、蟆(浮蟆:浮尘子与蟆子之并称。),而不能毒留肌,故无疗术。
阴深山有瘴,湿垫草多虻。
众噬锥刀毒,群飞风雨声。
汗粘疮痏痛,日曝苦辛行。
饱尔蛆残腹,安知天地情。
虫豸诗 虻三首 其二十 其二 中唐 · 元稹
五言律诗 押文韵
千山溪沸石,六月火烧云。
自顾生无类(无类:犹言无遗类,无幸存者。《汉书·窦婴传》:“(将军)扬主之过,有如两宫奭将军,则妻子无类矣。”颜师古注:“言被诛戮无遗类也。”通州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又少医药,元稹元和十年赴通州之前已有性命之忧,故云。),那堪毒有群。
搏牛皮若截,噬马血成文。
蹄角尚如此(蹄角:有蹄有角之动物,此指前言之马牛。),肌肤安可云。
青云驿 中唐 · 元稹
创作地点:陕西省商洛市青云驿
引用典故:获麟 三公灌蔬 金张 龙醢为臡 噬脐
岧峣(岧峣:山峰高耸貌。)青云岭,下有千仞溪。
裴回不可上,人倦马亦嘶。
愿(一作顾)登青云路,若望丹霞梯(丹霞梯:即丹梯,升仙之路。杜甫《赠特进汝阳王》:“鸿宝宁全秘,丹梯庶可凌。”邵宝之注:“丹梯,山上升仙之路。”)。
谓言青云驿,绣户芙蓉闺。
谓言青云骑,玉勒黄金蹄(玉勒:玉饰之马衔。黄金蹄:《太平广记》卷三九七引《玉堂闲话》:“佛用金蹄银角犊儿由西合悬梯而上,其间千房万屋缘空蹑虚,登之者不敢回顾,将及绝顶,有万菩萨堂。”)。
谓言青云具,瑚琏杂(一作并)象犀(瑚琏:皆宗庙盛黍稷之玉制礼器。《论语·公冶长》:“(孔子)曰:‘瑚琏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并: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杂”。象犀:象与犀,此指象牙与犀牛角。)。
谓言青云吏,的的颜如圭(的的:分明貌。《淮南子·说林训》:“的的者获。”高诱注:“的的,明也。”按,此“的”字本作“的”,后从俗体。《说文·日部》:“的,明也。从日,勺声。”段注:“的者,白之明也,故俗字作的。”圭:通圭,端玉。)。
怀此青云望,安能复久稽(一作栖)。
攀援(一作路途)信不易,风雨正凄凄。
已怪杜鹃鸟(杜鹃:参卷1《思归乐》注。),先来山下啼。
才及青云驿(一作归家尘雾暗),忽遇蓬蒿妻。
延我开荜户(荜户:用竹荆编织之门户。),凿窦宛如圭(“凿窦”句:在墙上凿洞如圭状以作窗户。圭,古代皇帝诸侯举行祭祀、丧葬等隆重仪式时所用之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
逡巡吏来谒(一作来叙别),头白颜色黧(黧:黑中带黄之色。《广韵·齐韵》:“黧,黑而黄也。”)。
馈食频叫噪,假器仍乞醯(假:借。《广雅·释诂二》:“假,借也。”醯:醋类食物。《说文·皿部》:“醯,酸也。”)。
向时延我者,共舍(一作拾)藿与藜。
乘我牂牁马(乘我:给我乘。牂牁,国名,在今贵州省一带。晋常璩《华阳国志·南中志》:“周之季世,楚威王遣将军庄蹻,溯沅水出且兰,以伐夜郎,植牂牁系舡……因名且兰为牂牁国。”),蒙茸大如羝(蒙茸:形容马毛杂乱不整。羝:公羊。《诗·大雅·生民》:“取羝以軷。”毛传:“羝羊,牡羊也。”)。
悔为青云意,此意良噬脐(噬脐:犹言自噬其脐,比喻后悔莫及。《左传·庄公六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脐。”杜预注:“若齧腹齐,喻不可及也。”)。
昔游蜀门(一本缺,一作关)下(蜀关:即剑门关,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元稹元和四年入蜀,未经剑门,此泛指入蜀之通道。关,蜀本、卢本、杨本、全诗作“门”。),有驿名青泥(青泥:驿名,在青泥岭。《元和郡县志·山南道三·兴州·长举县》(卷二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元稹入蜀,并未行经此处,仅“闻名”而已。)。
闻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狴:兽名,形似虎,有威力,常图其形于狱门,故以之代牢狱。)。
云泥异所称,人物一以齐。
复闻阊阖上(阊阖:传说中之天门。《楚辞·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王逸注:“阊阖,天门也。”),下视日月低。
银城蕊珠殿(银城:《北堂书钞》卷一五八:“《大志经》云:‘大意初入海中,至白银城,次至黄金城,次至水精城,次至琉璃城,龙王各与明月珠。”蕊珠殿:道家、道教经籍中神仙所居之仙宫,亦指道教宫观建筑。《真灵位业图》中有太和殿、寥阳殿、蕊珠宫。),玉版金字题(玉版:指上有图形或文字、象徵祥瑞或预示休咎之玉片。)。
大帝直南北,群仙侍东西。
龙虎俨队仗,雷霆轰鼓鼙。
元君理庭内(元君:道教对女子成仙者之美称。),左右桃花蹊。
丹霞烂成绮,景(一作素)云轻若绨(绨:厚实光滑且有光泽之丝织品,以蚕丝为经,棉线为纬织成。)。
天池光滟滟,瑶草绿萋萋。
众真千万辈(真:道教称修炼得道或成仙之人。《说文·匕部》:“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柔颜尽如荑(荑:初生茅草之嫩芽。《玉篇·草部》:“荑,始生茅也。”《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手持凤尾扇,头戴翠羽笄。
云韶互铿戛(《云韶》:云指《卿云》,古歌名,传说虞舜将禅位于禹,卿云现,乃与百官同唱此歌。《尚书大传》卷二:“舜为宾客而禹为主人……于时卿云聚,俊乂集,百工相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郑玄注:“卿,当为‘庆’。”韶,舜乐名。《说文·音部》:“韶,虞舜乐也。”铿戛:犹铿金戛玉,形容音乐洪亮动听。),霞服相提携。
双双发皓齿,各各扬轻袿(袿:古代女性所穿之上等长袍。《释名·释衣服》:“妇人上服曰袿,其下垂者,上广下狭,如刀圭也。”毕沅疏證:“上服,上等之服也。”)。
天祚乐未极,溟波浩无堤。
秽贱灵所恶,安肯问黔黎(黔黎:黔首黎民,指百姓。)。
桑田变成海(“桑田”句: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昔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宇县烹为齑(宇县:犹天下。齑:细碎。)。
虚皇不愿见(虚皇:道教神名。南朝梁陶弘景《许长史旧馆坛碑》:“并證心清,俱漏身浊。离有离无,且华且朴。结号虚皇,筌法正觉。”),云雾重重翳。
大帝安可梦,阊阖何由跻。
灵物可见者,愿以谕端倪。
虫蛇吐云气,妖氛变虹蜺(虹蜺:亦作虹霓,雨后、日出或日落之际,天空中所出现之七色圆弧。虹蜺常有内外二环,内环称虹,外环称蜺。)。
获麟书诸册(“获麟”句: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相传孔子作《春秋》至此而辍笔。《春秋·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杜预注:“麟者仁兽,圣王之嘉瑞也。时无明主出而遇获,仲尼伤周道之不兴,感嘉瑞之无应,故因《鲁春秋》而修中兴之教,绝笔于‘获麟’之一句。所感而作,固所以为终也。”),豢龙醢为臡(“豢龙”句:豢龙,古代名马。《左传》:“昔有飂叔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畜之以服事舜,舜赐姓曰董氏,曰豢龙。醢:古代酷刑,将受刑者剁为肉酱。此泛指剁为肉酱。臡:有骨之肉酱,此泛指肉酱。)。
凤皇占梧桐(“凤皇”句:《庄子·秋水》:“(鹓雏,即凤凰)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丛杂百鸟栖。
野鹤啄腥虫,贪饕不如鸡。
山鹿藏窟穴,虎豹吞其麛(麛:幼鹿。《礼记·内则》:“秋宜犊麛,膳膏腥。”陆德明释文:“麛,鹿子也。”)。
灵物比(一作此)灵境(比:相接。《汉书·诸侯王表》:“诸侯北(比)境,周市(币)三垂,外接胡越。”颜师古注:“比谓相接次也。”),冠履宁甚暌(暌:分开,有距离。《古今韵会举要·齐韵》:“暌,《玉篇》:违也,日月相违。”)。
道胜即为乐,何惭居稗稊(稗稊:稗草与稊草,比喻卑微。)。
金张好车马(“金张”句:金张,汉代金日磾、张安世之并称。二氏子孙相继,七世荣显,后以为显宦之代称。),于陵亲灌畦(“于陵”句:于陵,战国时隐士,或谓即齐人陈仲子。《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于陵子仲辞三公为人灌园。”裴骃集解:“《列士传》曰:‘楚于陵子仲,楚王欲以为相,而不许,为人灌园。’”司马贞索隐:“《孟子》云陈仲子,齐陈氏之族,兄为齐卿,仲子以为不义,乃适楚,居于于陵,自谓于陵仲子。楚王聘以为相,子仲遂夫妻相与逃,为人灌园。”)。
在梁或在火,不变玉与鹈(“在梁”二句:《诗·曹风·候人》:“维鹈在梁,不濡其翼。”郑玄注:“鹈在梁,当濡其翼,而不濡者,非其常也。以喻小人在朝,亦非其常。”《淮南子·俶真训》:“譬若钟山之玉,炊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玉在火而色不变,喻君子坚守其操守;鹈在梁非其常,喻小人暂时得志。)。
上天勿行行(行行:刚强负气貌。),潜穴勿悽悽。
吟此青云谕,达观终不迷。
竞渡 中唐 · 元稹
押元韵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
吾观竞舟子,因测大竞源。
天地昔将竞,蓬勃昼夜昏。
龙蛇相嗔薄(嗔薄:忿怒搏击。嗔,通瞋。薄,搏击。),海岱俱崩奔(海岱:今山东省渤海至泰山之间之地区。海,渤海。岱,泰山。崩奔:杜甫《阆州东楼筵奉送十一舅往青城》:“高贤意不暇,王命久崩奔。”仇兆鳌注:“山下堕曰崩,水急流曰奔。”)。
群动皆搅挠,化作流浑浑。
数极斗心息,太(一作大)和蒸混元(大和:一作太和,天地间阴阳会合冲和之气。混元:天地之元气,此指天地。)。
一气忽为二,矗然画乾坤(“一气”二句:大和之气分为阴阳二气,阳清者升而为天,阴浊者沉而为地。)。
日月复照耀,春秋递寒温。
八荒坦以旷(八荒:八方僻远之地。《汉书·项籍传赞》:“并吞八荒之心。”颜师古注:“八荒,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万物罗以(一作亦)繁。
圣人中间立,理世了不烦。
延绵复几岁,逮及羲与轩(羲与轩:伏羲氏与轩辕氏(黄帝),均为华夏族之始祖。)。
炎皇炽如炭(炎皇:指传说中之炎帝神农氏。《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曰:“炎帝神农氏……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蚩尤扇其燔(蚩尤:古代神话传说中东方九黎族之首领。《史记·五帝本纪》:“蚩尤作乱,黄帝徵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有熊竞心起(有熊:黄帝之国号。《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此借指黄帝。),驱兽出林樊。
一战波委燄,再战火燎原。
战讫天下定,号之为轩辕。
自是岂无竞,琐细不复言。
其次有龙竞,竞渡龙之门(龙之门:即龙门,在今陕西省韩城与山西省河津之间。黄河至此,两岸峭壁对峙,形如门阙,故云。)。
龙门浚如泻,漴射不可援。
赤鳞化时至(赤鳞:鳞片呈赤色之鱼,即鲤鱼。),唐突鳍鬣掀。
乘风瞥然去,万里黄河翻。
接瞬电烻出(接瞬:眨眼之间。电烻:闪电。烻,闪光貌。《集韵·仙韵》:“烻,光也。”),微吟霹雳喧。
傍瞻旷宇宙,俯瞰卑昆崙(昆崙:古代神话传说中之仙山,上有瑶池、阆苑等。)。
庶类咸在下,九霄行易扪。
倏辞蛙黾穴(蛙黾:即蛙。古人认为蛙与鱼同穴),遽(一作递)排天帝阍(天帝阍:天宫之门。阍,门。)。
回悲曝鳃者(曝鳃者:指未登上龙门而化龙之鱼。《艺文类聚》卷九六引辛氏《三秦记》:“河津,一名龙门,大鱼集龙门数千,不得上。上者为龙,不上者鱼,故云曝鳃龙门。”《后汉书·郡国志五》:“(交趾郡)封溪,建武十九年置。”刘昭注引晋刘欣期《交州记》:“有堤防龙门,水深百寻,大鱼登此门化为龙,不得过,曝鳃点额,血流此水,恒如丹池。”),未免鲸鲵吞(鲸鲵:见卷1《赛神》注。)。
帝命泽诸夏(诸夏:诸夏所住之地,指中原。《尚书·康诰》:“用肇造我区夏。”孔传:“始为政于我区域诸夏。”诸夏,周代分封之中原各诸侯国。),不弃虫与昆。
随时布膏露,称物施厚恩(称物:根据众物之个体特点,做到施与得当。)。
草木沾我润,豚鱼望我蕃。
向来同竞辈,岂料由我存。
壮哉龙竞渡,一竞身独尊。
舍此皆蚁斗,竞舟何足论。
竹部(石首县界) 中唐 · 元稹
押词韵第十五部 创作地点: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
竹部竹山近,岁伐竹山竹。
伐竹岁亦深,深林隔深谷。
朝朝冰雪行,夜夜豺狼宿。
科首霜断蓬(科首:谓芟除竹梢。科,砍,剪。),枯形烧(去声)馀木。
一束十馀茎,千钱百馀束。
得钱盈千百,得粟盈斗斛。
归来不买食,父子分半菽(半菽:半菜半粮,此泛指粗劣之饭食。《汉书·项籍传》:“今岁饥民贫,卒食半菽。”颜师古注:“孟康曰:‘半,五升器名也。’臣瓒曰:‘士卒食蔬菜以菽杂拌之。’瓒说是也。菽谓豆也。”)。
持此欲何为,官家岁输促(岁输:每岁运送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之贡赋,以粮米为主,多由水路运输。)。
我来荆门掾(荆门掾:指江陵士曹参军。荆门,荆州,此借指江陵。唐王维《寄荆州张丞相》:“所思意何在?怅望涉荆门。”赵殿成笺注:“唐人多呼荆州为荆门。文人称谓如此,不仅指荆门一山矣。”掾,属官佐贰之统称。),寓食公堂肉。
岂惟遍妻孥,亦以及僮仆。
分尔有限资,饱我无端腹。
愧尔不复言,尔生何太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