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太常寺陈国子元校正声乐诗 南北朝末隋初 · 许善心
 押侵韵
维阳成(万花谷作盛。)礼乐,治定昔君临。
(《初学记》字缺。按宋本作虞。)庭观树羽,之(文苑作上。注云。一作上。《诗纪》云。一作上。)帝仰摐(万花谷作从。)金。
既因钟石变,将随河海沈。
湛露废还序,承(文苑云。一作乘。)风绝复寻。
衮章无旧迹,韶夏有馀音。
泽竭英茎散,人遗忧思深。
悲来未减瑟,泪下正闻琴。
讵似(《初学记》作以。万花谷同。)文侯睡,聊同微子吟。
钟奏殊南北,商声异古今。
独有延州(文苑作陵。)听,应知亡国音(○《初学记》十五。文苑英华二百十二作于太常寺陈国子元所教正声乐。万花谷后三十二作诗善心诗。《诗纪》百二十三。)
杜乾绪等造像铭 隋 · 阙名
 出处:全隋文卷二十九
隋开皇十二年岁在壬子十二月壬申朔十日辛巳,盖欲崇高志远者,要须旷□□行。
是以当今佛弟子、大都邑主杜乾绪,都邑主张子元,大都化主董难当,都化主杜郭生,都邑等,虽须形居俗网,志栖方外,□巳□□□。
龙山之南,河水之西,雉水之东,吉祥□□,敬造石像一躯,层龛比刃,巧尽百奇,珍□□□。
远而望之,状宝塔涌现于灵山
近而□□,□祇园之睹玉殿。
回睛注目,归心有在。
以此胜善,福闰皇家,□法治国。
又愿七世先灵,见生眷属,类同沾泽。
因兹福庆,刊记斯铭。
其词曰:
妙理难原,旨趣莫寻。
凌□靡恻,孰算其深。
就山山开尤,□□□𩄒。
金□既□,徒泣双林。
勇塔且沦,祇园匿□,□□光光。
铜人闭景,圣宇暂空。
□□□□,像曜不曦。
像月为囧,宝□□□。
□罗妙像,缘镂碧崖。
相图真□,明眺高云。
光埋月朗,八万未逾。
真容何爽,曕相吮吟。
福景唯深,王润条□。
芳泽来今,恩沾四□。
庆不有心,言传千载,不朽清音(碑拓本)
大唐宗圣观记 隋末唐初 · 欧阳询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夫至理虚寂。道非常道。
妙门凝邈。无名爰名。
爰自太始开图。混元立极。
三才奠处。万品流形。
莫知象帝之家。未睹谷神之域。
希夷琐闭(一作閟)。溟涬封寄。
及夫鸟迹勃兴。隐书诠奥。
至化因兹而吹万。元教由是以开先。
圣圣袭明。道德授受。
于是混元之教。风动天下。
水行地中矣。宗圣观者。
本名楼观。周康王大夫文始先生尹君之故宅也。
以结草为楼。因即为号。
先生禀自然之德。应元运而生。
体性抱神。韬光隐耀。
观星候气。物色真人。
会遇仙辀。北面请道。
二经既演。八表向化。
大教之兴。盖起于此矣。
兹观中分秦甸。面距终南
东眺骊峰。接晴岚之浥浥。
西顾太白。粲积雪之皑皑。
授经之古殿密清。络牛之灵木特立。
市朝屡易。仙迹长存。
物老地灵。每彰休应。
卿云日覆。寿鹤时来。
树无窠宿之禽。野有护持之兽。
文始药井。干甃未堕。
老君軬车。确然不朽。
至于穿窬盗窃。进退自拘。
似有絷维。悉皆面缚。
周穆西巡。秦文东猎。
并枉驾回辕。亲承教道。
始皇建庙于楼南。汉武立宫于观北。
崇台虚朗。招徕云水之仙。
閒馆错落。宾友之侣。
秦汉庙户。相继不绝。
晋宋谒版。于今尚存。
实神明之奥区。列真之会府
后魏文帝变夷风于华俗。立仁义之纪纲。
崇信教门。增置徒侣。
陈先生宝炽。颍川人
夙有幽逸之姿。幼怀林壑之趣。
松风入赏。名岳留连。
玉皇之道既宏。银榜之宫云构。
续有王先生子元。言穷名象。
思洞隐微。念在元空。
累非外物。含神自静。
仪圣作师。并德音孔昭
郁为宗范。周太祖定业关内。
躬受五符。隋文帝沐芳礼谒。
获闻休徵。迨隋将季。
政教陵迟。六飞失驭。
四维绝。夷羊在牧。
蜚鸿满野。家习兵凶。
民坠涂炭。皇帝命世应期。
荣镜区宇。戡难静乱。
亭毒无垠。广大配乎天地。
光华方诸日月。数阶庭之蓂荚。
聆凤和鸣。照景星于元云。
观麟郊薮。缉礼裁乐。
化俗移风。农夫劝于时雨。
陇馀滞穗。工女勤于蚕绩。
杼柚不空。九服韬戈。
三边静析。西戎革面。
东夷献舞。朔南洎声教。
漠北尽来王。德化遐渐
无幽不畅。三善克懋。
非假二疏。一有元良
万邦贞固。照均天纵。
道契生知。笃尚根。
钦兹圣躅。以武德三年
诏锡嘉名。改楼观为宗圣观。
宸扆兴念。纂冑所先。
启族成家。鼻于注史。
得一以灵。蹈五称圣。
弱为道用。柔为至
损之又损。以至于益。
瓜瓞绵长。庆流悠寖。
爰初启祚。致醮灵坛。
自然香气。若雾霏空。
五色云浮。如张羽盖。
七年岁惟作噩。月在黄钟。
六辔齐骧。百辟咸从。
亲幸观所。谒拜尊仪。
轩后之诣崆峒。神农之上石室。
顺法行礼。异代同规。
观主岐平定。精金格之书。
究玉笈之文。知来藏往。
尽化穷神。豫鉴天休。
赞宏景福。法师吕道济。
监斋赵道隆。玉器凝润。
鹤情超辽。辨析连环。
辞同炙輠。对扬天旨。
妙沃帝心。乃谓片言小善。
尚题绀碣。矧夫皇舆迂驾。
挹酌希微。大道资始。
炉锤万物。不有刊勒。
其可已乎。侍中江国公陈叔达
朝宗羽仪。词才冠秀。
奋兹洪笔。为制嘉铭。
皇子元霸智云追封王制618年7月 隋末唐初 · 李渊
 出处:全唐文卷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饰终定谥。往代通规。
追远增荣。前王令典。
第三子元霸。幼挺岐嶷。
早茂圭璋。第五子智云。
结发仁明。胜衣敏惠。
冀其成立。训以义方。
未被趋庭。遽同过隙。
兴言夭枉。震悼于怀。
今王业初隆。庆赏伊始。
既式遵于利建。宜稽古于哀荣。
元霸可追封卫王谥曰怀
智云可追封楚王谥曰哀
南华真经疏序 唐 · 成元英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庄子者。
所以申道德之深根。
述重元之妙旨。
畅无为之恬淡。
明独化之窅冥。
钳键九流。
括囊百氏。
谅区中之至教。
实象外之微言者也。
其人姓庄名周。
字子休
宋国睢阳蒙县
长桑公子
受号南华仙人。
战国之初。
降衰周之末。
叹苍生之业薄。
伤道德之陵夷。
乃慷慨发愤。
爰著斯论。
其言大而博。
其旨深而远。
下士之所闻。
岂浅识之能究。
所言子者。
是有德之嘉号。
人称师曰子
亦言子是书名。
非但三篇之总名。
亦是百家之通题。
所言内篇者。
内以待外立名。
篇以编简为义。
古者杀青为简。
以韦为编。
编简成篇。
犹今连纸成卷也。
元恺云。
大事书之于策。
小事简牍而已。
内则谈于理本。
外则语其事迹。
事虽彰著。
非理不通。
理虽幽微。
非事莫显。
欲先明妙理。
故前标内篇。
内篇理深。
故每于文外别立篇目。
郭象仍于题下即注解之。
逍遥齐物之类是也。
自外篇以下。
则取篇首二字为其题目。
骈拇马蹄之类是也。
所言逍遥游者。
古今解释不同。
今汎举纮纲。
略为三释。
所言三者。
第一顾桐柏云。
逍者销也。
遥者远也。
销尽有为累。
远见无为理。
以斯而游。
故曰逍遥。
第二支道林云。
物物而不物于物。
故逍然不我待。
元感不疾而速。
故遥然靡所不为。
以斯而游天下。
故曰逍遥游。
第三穆夜云。
逍遥者。
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
至德内充。
无时不适。
忘怀应物。
何往不通。
以斯而游天下。
故曰逍遥游。
内篇明于理本。
外篇语其事迹。
杂篇杂明于理事
内篇虽明理本。
不无事迹。
外篇虽明事迹。
甚有妙理。
但立教分篇。
据多论耳。
所以逍遥建初者。
言达道之士。
智德明敏。
所造皆适。
遇物逍遥。
故以逍遥命物。
夫无待圣人。
照机若镜。
既明权实之二智。
故能大齐于万境。
故以齐物次之。
既指马蹄天地。
混同庶物。
心灵凝澹。
可以摄卫养生。
故以养生主次之。
既善恶两忘。
境智俱妙。
随变任化。
可以处涉人间。
故以人间世次之。
内德圆满。
故能支离其德。
外以接物。
既而随物升降。
内外冥契。
故以德充符次之。
止水流鉴。
接物无心。
忘德忘形。
契外会内之极。
可以匠成庶品。
故以大宗师次之。
古之真圣。
知天知人。
与造化同功。
即寂即应。
既而驱驭偫品。
故以应帝王次之。
骈拇以下。
皆以篇首二字为题。
既无别义。
今不复次篇也。
而自古高士。
晋汉逸人。
皆莫不耽玩。
为之义训。
虽注述无可间然。
并有美辞。
咸能索隐。
元英不揆庸昧。
少而习焉。
研精覃思。
三十年矣。
子元注三十三篇。
辄为疏解。
总三十卷。
虽复词情疏拙。
亦颇有心迹指归。
不敢贻厥后人。
聊自记其遗忘耳。
加嗣陈王延晖实封制 初唐 · 武则天
 出处:全唐文卷九十五
鸾台
睦亲之道。
推恩之义。
家国所同。
古今无异。
云麾将军太子左鹤禁率嗣陈王延晖。
地承枝叶。
戚在葭莩。
幼闻诗礼。
躬践名教。
赏劝未酬。
井邑犹虚。
宜申优典。
用光近族。
晖兄弟可别令实封一百五十户
请袖赏刘子元吴兢 唐 · 姚崇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六
伏见贞观十七年监修国史房玄龄史官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高祖实录二十卷成。
制封元龄一子为县男。赐物一千段。
敬宗一子为高阳县。赐物七百段。
敬播改授太子司议郎。赐物五百段。
仍并降玺书袖美。又神龙二年五月
监修国史中书令魏元忠史官太常少卿徐彦伯国子司业崔融等修则天实录三十卷成。制封元忠一子为县男
赐物一千段。彦伯等各赐爵二等。
物五百段。自馀卑官加两阶。
物段准处分。仍并降玺书袖美。
史官子元吴兢等撰睿宗实录。又重修则天中宗实录。
并成进讫。准撰太宗实录例。
修官巳下加爵及赐命。子元等经臣援引古今。
欲臣闻奏。臣谨寻故事。
例有恩赏。事属当时。
不可为准。子元等始末修撰。
诚亦勤劳。叙事纪言。
所缘虽重。承恩赏赐。
固不在多。子元吴兢望各赐物一百段。
妙门由起序 武周 · 史崇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二十三
夫至道难究。虚皇不测。
虽无为无形。而有情有信。
无为无形也。忘功用而起视听。
有情有信也。孕生灵而运寒燠。
乾坤得之以开辟。日月得之以贞明。
天子得之以致理。国祚得之以太平。
为一切之祖首。万物之父母也。
若乃虚空自然。变见生为。
凝灵结气。化成圣人。
即元始天尊之谓也。故经云。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恍愡。又云。
恍惚中有物。恍愡中有象。
杳冥中有精。其精甚真。
其中有信。又云。
元始者。道之应化。
一之凝精。因气感生。
转变自然。此既不由胎诞。
因经姓系。夫有天地。
方有人焉。有人焉。
方有氏族。天尊生于混沌之始。
何宗祖之有乎。其后改号示变。
应迹垂灵。托胎洪氏之胞。
降形李母之腋。盖有由矣。
然五身既分。三代斯别。
随机应物。拯溺安危。
汲引偫迷。财成庶族。
慈悲覆焘。难以胜言。
所谓真身者。至道之体也。
应身者。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也。
法身者。真精布气。
化生万物也。化生者。
堀然独化天宝君等也。报身者。
由积勤累德。广建福田。
乐静信等也。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高上老子
应号虽异。本源不殊。
更托师资。以度偫品。
或命尹喜天竺。以化胡人。
或与鬼谷之昆崙。以行圣教。
兹济之道。无远不通。
盖方圆动静。黑白燥湿。
自然理性。不可易也。
吹管操弦。修文学武。
因缘习用。不可废也。
夫自然者。性之质也。
因缘者。性之用也。
因缘以修之。自然以成之。
由此而言。高仙上圣。
合道归真。固增广善缘。
精进无退。度人济己。
通幽洞冥。变粗为精。
鍊凡成圣。而惑者遂云。
神仙当有仙骨。骨法应者。
不学而得。何其谬哉。
然法界高深。天宫悠旷。
五亿五万。布其方域。
三千大千。分其国土。
则有元都妙境。玉京延至圣之游。
仙居。宝台致神君之化。
真庭杳眇。阳和七曜之天。
妙躅深沈。太微九灵之观。
斯乃存诸浩劫。著自遐龄。
厥迹纷纶。卒难详载。
夫津梁所建。开度攸先。
国土不安。阴阳致沴。
凶衰系起。疫毒流行。
遂能保祐帝王。安镇黎庶。
此之功德。何以加焉。
道士立名。凡有七等。
一者天真。二者神仙。
三者幽逸。四者山居。
五者出家。六者在家。
七者祭酒。其天真神仙幽逸山居出家等。
去尘离俗。守道全真。
踪寄寰中。不拘世务。
其在家祭酒等。愿辞声利。
希入妙门。但在人间。
救疗为事。今剑南江表。
此道行焉。所以称之为道士者
以其务营常道故也。至于法衣。
非无差降。黄裳绛褐。
式崇正一之仪。凤气飞云。
用表洞元之服。载诸经教。
此不缕陈。原夫真经。
实惟深奥。或凝空结气。
自然成章。或浮黎协晨。
圣人演妙。或天书下降。
玉字方传。或代出圣师。
撰述灵旨。其后递相传授
使得流通。或宝座敷扬。
十方听受。所以护持帝王
使国土安宁。拔度沦亡。
使魂神迁陟。利人济己。
契道冥真。法力幽通。
难以为喻。崇信者因而享福。
毁谤者于是挻灾。若影之随形。
响之应声也。是以轩辕夏后。
崇信也。致升仙之道。
成太平之功。梁武齐宣。
毁谤也。招祸败之辱。
受覆亡之报。我国家承宗李树
袭训骞林。恒缔想于真灵。
每稽芳于道德。无为无事。
载扬垂拱之风。乃圣乃神。
逾阐不言之教。既而彤闱少事。
紫掖多閒。披凤笈之仙章。
启龙缄之秘诀。文多隐讳。
字殊俗体。欲使普天率土。
广识灵音。故敕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太清观主臣史崇大使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仆上柱国卢子真副使宣议郎右领军卫长史臣史杲为判官
银青光禄大夫检校中书令太子右庶子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安县开国子崔湜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昭文馆学士上柱国晋国公薛稷
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左羽林将军上柱国高平县国公徐彦伯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昭文馆学士权检校右羽林将军上柱国寿昌县开国侯贾膺福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赞皇县开国男臣竺乂。银青光禄大夫太子右谕德昭文馆学士兼宋王侍读上柱国邱悦
正议大夫工部侍郎昭文馆学士柱国卢藏用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昭文馆学士柱国韦利器
正议大夫太府少卿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吴兴县开国男沈佺期通议大夫主爵郎中权检校右羽林将军昭文馆学士上柱国臣李猷。
正议大夫太子洗马昭文馆学士上柱国张齐贤大中大夫昭文馆学士轻车都尉臣郑喜。
朝散大夫检校秘书丞昭文馆学士胡皓金紫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鲁国公祝钦明
银青光禄大夫黄门侍郎兼。修国史崇文馆学士东海郡开国公徐坚
朝散大夫中书侍郎崇文馆学士王琚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平凉县开国子员半千
银青光禄大夫崇文馆学士上柱国胡雄银青光禄大夫国子司业崇文馆学士皇太子侍读上柱国褚无量
通议大夫行秘书少监崇文馆学士知馆事上柱国居巢县开国子臣刘子元朝议大夫中书舍人崇文馆学士上轻车都尉贾曾
朝散大夫中书舍人内供奉崇文馆学士柱国苏晋。大德京太清观大德张万福大德刘静俨大德田君楷大德阮孝波京元都观主尹敬崇大德京东明观主寇义待大德京太清观法师孙文俊大德时居贞大德单大易大德高贞一大德张范大德田克勤大德仙厦大德宗圣观主侯元爽大德东都大福唐观法师侯抱虚上座张至虚刘元良大德绛州玉京观主席抱舟等。
集见在道经。稽其本末。
撰其音义。然以运数绵旷。
年代迁易。时有夷险。
经有隐见。或劫初即下。
劫末还升。或无道之君。
投以煨烬。或好尚之士。
秘之岩穴。因而残缺。
紊其部伍。据目而论。
百不一存。今且据京中藏内见在经二千馀卷。
以为音训。具如目录。
馀经仪传论疏记等。文可易解者。
此不详备。其所散逸。
伫别搜求。续冀修缮。
用补遗缺。而经且久远。
字出灵圣。梵音罕测。
云篆难窥。或为无识加增。
或为传写妄误。或持浮伪之说。
窃揉真文。或采菁华之言。
将文释典。不可齐其所见。
斥以灵篇。今之著述。
或所未晤。中间阙疑。
用俟能者。名曰一切道经音义。
并撰妙门由起六篇。具列如左。
及今所音经目与旧经目录。都为一百十三卷。
崇等学昧琅书。情昏宝诀。
伏承天涣。敢罄謏闻。
披锦蕴而多惭。对丝言而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