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高遵惠” 相关资源
诗文库 正文
王钦臣劄子(一 元祐元年九月二日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六、《文潞公文集》卷四○
臣勘会太仆寺近准朝旨通领外监牧司,依旧群牧司职事。
本寺少卿高遵惠日近丁忧,只有少卿李周一员差往诸路,相度见阙长贰管勾寺事。
切见工部郎中王钦臣曾任群牧判官提举陕西买马,又充驾部郎中,练习马政,欲乞差充太仆少卿,填高遵惠阙。
缘本人曾任陕西转运副使,两任省郎,资序已深,兼其人素有文学,仍乞除一馆阁职名充上件职事官,庶目下便有正官修复马政。
取进止。
劾论蔡确十罪元祐元年三月 北宋 · 刘挚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六八、《忠肃集》卷七、《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六四、《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七九、《右编》卷一七
臣近具状,乞罢宰臣蔡确,至今未蒙施行。
缘臣备员御史,以触邪指佞为职,今宰臣奸险,有犯公议,臣若失职,谁敢言者?
伏见祖宗以来,所用相臣,考慎选择,必取天下有德有望之人,故内则庙社安,外则夷夏畏,下则众庶服,其功名事业昭于天下,至今称之。
未尝有法狱之吏,聚敛之臣,诡谲之才,阴贼之行,天下所嫉,而使在相位如者也。
臣所以不避再三,干冒天听,之当去,其罪非一。
公违陛下敕命,不赴神宗发引内宿,为大不恭。
其当去一也。
山陵使回,明有历代及国朝故事,而略不引罢,废礼贪位。
其当去者二也。
皇帝陛下之立,乃天人之所助,而太皇太后之德也。
自称定策,贪天之功。
其当去者三也。
中书二年,不将差除与三省合奏,及身迁门下,阴使言者申请,招权营私。
其当去者四也。
其弟犯法,蹇周辅承勘两次,皆灭裂平治其事,故今日周辅父子有罪,言路累有弹奏,而力主之,不罢其任。
屈公法,报私恩。
其当去者五也。
执政臣僚,已经覃恩迁转,无故又进一官,妄引嘉祐治平不可用之故事,欺谩圣听,不顾廉耻。
其当去者六也。
章惇死党相结,一柔一刚,一合一离,欲以销磨同列,牵制善政,中外皆知其术。
其当去者七也。
去年十月至今,并无雨雪,骄阳肆虐,天下大旱,民情惶惶,实由奸邪所召,况位居上相,正任其责。
其当去者八也。
熙宁元丰间,锻鍊冤狱,排逐善良,引荐奸伪,变更祖宗政令,以诛求民财;
在言路,在司农,在执政,首尾身任其事,见法令未便,何尝闻有一言论列裨补?
惟是阿谀护持,以谋进用。
及至今日,自见其非,乃稍稍语于人曰:「在当时岂敢言也」。
之意欲于今日固其名位,故反将归曲先帝,是可谓大不忠矣。
朝廷以高爵重禄尊养辅臣,欲何用哉?
岂有可言而不言也?
假如言之而不听,当以死继之;
假如畏惧而不敢言,则当辞事而去。
乃臣子之常分也。
当时诡随,及时移事改,方为自全之计,而卖过归咎,是可谓大不忠矣。
于先帝不忠,则安肯尽忠于陛下也哉!
此其罪恶尤大。
其当去者九也。
近者奉使山陵回,随行属官,故事自皆推恩,而乃特荐高遵惠、张琎、韩宗文,乞从优恩。
上欲以悦圣意,旁欲以饵同列,赖陛下至圣至公,照其狡计而议遂不行,中外闻之,莫不欣快。
陛下观此用心,则之邪正不难知也。
此一事尤喧物论,而罪尤大者。
其当去者十也。
之罪恶如此,群议沸腾。
臣愚区区之言,略已自竭,而圣度包容,一切不以为意,在圣慈不失恩于则可也,其如朝廷之轻重,天下之安危,生民之祸福,人情之去就,在之罢不罢尔,则所系岂不大也?
今忠臣义士当盛明之时,人人皆愿自效,而犹在位,谁敢明目张胆尽心于朝廷哉!
正人不得立,则陛下之善政不得行,天下之敝法不得改。
今大旱累月,燥风惨日,自入春,宿麦已槁,疾疫将作,内外之情,惊惶不安,皆由大奸在朝廷,天示谴告。
伏望圣慈深察事势,以天下为念,早发圣断,罢职任,使之外补。
以答天变,以召和气,以慰公议,以新改元之政,天下幸甚。
论大臣唱绍述之说奏绍圣二年九月 北宋 · 常安民
 出处:全宋文卷二五六三、《国朝诸臣奏议》卷一一九、《东都事略》卷一○○、《九朝编年备要》卷二四、《宋史》卷三四六《常安民传》、《历代名臣奏议》卷一五五、《宋史纪事本末》卷四六、《续资治通鉴》卷八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二七
臣窃惟今大臣为绍述之说者,其实皆借此名以报复私怨。
一时朋附之流,从而和之,遂至已甚。
张商英元祐时吕公著诗求进,其言谀佞无耻,士大夫皆传笑之。
及近为谏官,则上疏乞毁司马光吕公著神道碑。
周秩元祐间太常博士,亲定司马光谥为文正,及近为言官,则上疏论司马光吕公著,乞斲棺鞭尸
陛下察此辈之言,果出公论乎?
朝廷凡事不用元祐例,至王圭家荫孙五人,皆身后所生,乃引元祐例许奏荐。
近日讲复官制,职事官不带职,寄禄官不带左右,至于权尚书侍郎,独以林希李琮之故,不复改易。
如此等事,谓之公心,可乎?
故凡劝陛下绍述先帝者,皆欲托先帝以行奸谋。
谓他事难以惑陛下,若闻先帝,则易为感动,故欲快恩雠、陷良善者,须假此以移陛下之意,不可不察。
宣仁圣烈皇后甚得人心,前日陛下驾幸秦、楚国夫人第,浇奠及辍朝,并命敕葬,诸费从官给,人人无不欢呼。
高遵惠侍郎,士论皆以为当。
闻吴厚向得罪,出于宣仁之意,近闻待制舍人再缴,而大臣尚欲再下。
愿陛下主张此事,以顺人心。
今权臣恣横,朋党满朝,未尝一言及之,唯知论元祐旧事,力攻已去臣僚。
陛下奖拔,不敢负恩,摧枯拉朽之事,臣实耻为之。
举朝嫉臣,诬陷非一。
臣赋性愚直,恐终不能胜朋党之论,愿乞外任以避之。
高遵惠计会工部军器监造作军器立为岁课诏元祐元年八月癸巳 北宋 · 宋哲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二八、《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八五
太仆少卿高遵惠计会工部军器监,取索内外作坊并诸州都作院元管兵匠人数、见造军器名件及出产材料、造作当据要用军器,酌中立为岁课,及上供年额接续应副支遣。
其馀非要切名件,并令权住。
孟忠厚不可直秘阁建炎元年十二月 宋 · 刘珏
 出处:全宋文卷三二一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中兴两朝圣政》卷二
忠厚邢焕皆为戚里,陛下因臣僚论列,易廉察之秩,而释忠厚不问。
臣尝究观历世之君眷私后家以挠法者,比比皆是,未有能隆恩于诸母之党,而行法于中宫之家如陛下者。
然臣窃谓宪度者,祖宗所以维持天下,列圣奉之而不敢违者。
陛下欲承隆祐太后之意而拂于祖宗之法,臣恐非所以为孝也。
忠厚均以外戚而被超擢,均以文资而得法从,今一则易为廉察,一则尚仍旧授,岂惟焕之不服,天下闻之亦必怅然不平。
臣恐非所以为公也。
盖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唐以武、韦、杨氏挠王政,故祖宗深监于此,未有后之侄而为法从者。
韩琦之子嘉彦本文资也,神祖既令尚主,则授以右列,况肯与之法从乎!
论者如以高遵惠权侍郎向宗旦尝历卿士,则有说矣。
遵惠宗旦之世业,则高琼向敏中将相之家,而遵惠宗旦宣仁钦圣之疏属也。
论其资历,则遵惠宗旦皆登进士第,乃其后来自以材奋,非缘二后之恩宠也。
忠厚乌得援以创例哉!
孟忠厚建炎元年十二月 宋 · 张浚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二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
忠厚才气平常,无闻士路。
况论思之官,天子所藉以补朝廷之阙失,非重德宿望、有功在人,岂可轻以除授?
今葭莩姻亲无故得之,孰不解体?
珏言忠厚邢焕皆为戚里,陛下因臣僚论列,易廉察之秩,而释忠厚不问。
臣尝究观历世之君眷私后家以挠法者,比比皆是,未有能隆恩于诸母之党而行法于中宫之家如陛下者。
然臣窃谓宪度者,祖宗所以维持天下,列圣奉之而不敢违者。
陛下欲承隆祐太后之意而拂于祖宗之法,臣恐非所以为孝也。
忠厚均以外戚而被超擢,均以文资而得法从。
今一则易为廉察,一则尚仍旧授,岂惟焕之不服,天下闻之,亦必怅然不平,臣恐非所以为公也。
盖汉以禄莽、阎、梁乱天下,唐以武、韦、杨氏挠王政,故祖宗深监于此,未有后之侄而为法从者。
韩琦之子嘉彦,本文资也,神祖既令尚主,则授以右列,况肯与之法从乎?
论者如以高遵惠权侍郎向宗旦尝历卿士,则有说矣。
遵惠宗旦之世业,则高琼向敏中将相之家,而遵惠宗旦宣仁钦圣之疏属也。
论其资历,则遵惠宗旦皆登进士第,乃其后来自以材奋,非缘二后之恩宠也。
忠厚乌得援以创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