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库 子部
刘垕(字伯醇爚之子建阳人号静齐补承务郎知江宁县辟制置司幕官以收李全功转朝请大夫)
(知常州衡州移南剑州以疾不赴与学徙熊竹谷辈讲道终其身)
刘应李(字希泌炳之孙建阳人初名棨登咸淳甲戌进士调建阳主簿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廷)
(芳讲道于淇源山所居十有二年后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讲授学者云集) 刘光祖(阳安人登进士第为潼川提刑司检法淳熙初召对论恢复事光宗时为殿中侍御史极)
(论道学所系 (第 28a 页)
刘垕(字伯醇爚之子建阳人号静齐补承务郎知江宁县辟制置司幕官以收李全功转朝请大夫)
(知常州衡州移南剑州以疾不赴与学徙熊竹谷辈讲道终其身)
刘应李(字 希泌 炳之孙建阳人初名棨登咸淳甲戌进士调建阳主簿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廷)
(芳讲道于淇源山所居十有二年后建 (第 28a 页)
(知常州衡州移南剑州以疾不赴与学徙熊竹谷辈讲道终其身)
刘应李(字希泌炳之孙建阳人初名棨登咸淳甲戌进士调建阳主簿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廷)
(芳讲道于淇源山所居十有二年后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讲授学者云集) 刘光祖(阳安人登进士第为潼川提刑司检法淳熙初召对论恢复事光宗时为殿中侍御史极)
(论道学所系 (第 28a 页)
刘垕(字伯醇爚之子建阳人号静齐补承务郎知江宁县辟制置司幕官以收李全功转朝请大夫)
(知常州衡州移南剑州以疾不赴与学徙熊竹谷辈讲道终其身)
刘应李(字 希泌 炳之孙建阳人初名棨登咸淳甲戌进士调建阳主簿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廷)
(芳讲道于淇源山所居十有二年后建 (第 28a 页)
有开合精神存取此本与后世看纵未能尽得然不
中不远矣又曰 刘棨 父春秋亦好苏子由吕居仁亦
看得平
语孟要指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
经可 (第 28b 页)
中不远矣又曰 刘棨 父春秋亦好苏子由吕居仁亦
看得平
语孟要指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
经可 (第 28b 页)
太平县
伯益庙 一在县东北北社村,有墓在焉,一在县北五里张高村。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何伟然重修。一在中黄里南黄村,又襄陵、浮山、闻喜、绛州俱有。北社村有墓田一百四十馀亩,明时无粮。顺治七年,清丈编。入东沙里九甲,每年额徵银六两四钱,系守墓。僧耕种办纳,康熙四十七年,知府 刘棨 行文,太平知县顾钦查勘于墓外,周围留地数步,不许耕种,丰其丘陇,栽种树木,旧墙增高数尺,墓旁祠宇正殿
伯益庙 一在县东北北社村,有墓在焉,一在县北五里张高村。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县何伟然重修。一在中黄里南黄村,又襄陵、浮山、闻喜、绛州俱有。北社村有墓田一百四十馀亩,明时无粮。顺治七年,清丈编。入东沙里九甲,每年额徵银六两四钱,系守墓。僧耕种办纳,康熙四十七年,知府 刘棨 行文,太平知县顾钦查勘于墓外,周围留地数步,不许耕种,丰其丘陇,栽种树木,旧墙增高数尺,墓旁祠宇正殿
道堂,以奉先贤。别建二堂于尊道前,以祀朱子西山九峰,岁久倾坏。明正统戊辰重建。
化龙书院 在崇泰里。 刘希泌先生应李 建。潭溪书院 在崇泰里莒口。宋淳祐十七年,黄勉斋构草堂,明万历八年,改为书院,天启六年,重修。
横渠
化龙书院 在崇泰里。 刘希泌先生应李 建。潭溪书院 在崇泰里莒口。宋淳祐十七年,黄勉斋构草堂,明万历八年,改为书院,天启六年,重修。
横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