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李廷龟明 1564年10月8日 — 1635年4月29日
予以今皇帝之年。
衔命朝鲜
未旬日。
复以他命行。
独馆伴李君周旋差久。
一日。
月沙手诗一帙。
属予序之。
余既卒业。
作而叹曰。
美哉彬彬乎。
我国家之文治
于斯为盛矣。
昔人有言。
声诗污隆。
关乎世运。
岂不然哉。
三百篇
圣臣名佐之笔。
即田畯红女之词。
大以昭其功德。
微以写夫性情。
初未尝抽绘章句。
临摹绳墨。
思欲争千秋于艺苑也。
然而质契神明。
休符造化。
后之才人词客。
镂心刻肾。
曾不得窥其堂奥焉。
揆厥所由。
时则大和元气盎溢。
在三代宇宙间故也。
惟我国家号称极治。
文德之矢于今二百馀年。
沕潏曼羡。
郁郁乎焕哉。
直与唐虞三代比烈矣。
风美所扇。
人文郁流。
云蒸霞变。
说者谓诗道极衰于宋元而大备于昭代。
非虚语也。
东国沐浴文化。
比于时夏元气之所鼓荡。
故其学士大夫率能振和平之响。
以鸣一代之休。
李君以家学渊源。
素称此中名宿。
其大业彬彬。
见推中朝宗匠。
不亦宜乎。
遇臻变。
独造真境。
汪先生斯为不佞矣。
且夫诗道。
岂易言哉。
胸情直举。
多任流移。
则气格不振。
法律严持。
好作矜庄。
则风趣顿伤。
是以两家各以所长。
交相为讥。
卒亦不相为用。
何人鲜备善。
亦元气既漓。
天实生才。
有至有不至也。
宗自然之说者。
哆口关关睢鸠出于何典。
得毋受人之形。
复求人道于空桑乎。
然衣冠土木而即具然命以为人。
亦诚有所不可。
何则。
以其君形者不存焉耳。
此则仿古之过也。
原其所指宗。
以究其所踵。
受两家疵累。
斯可得而论也。
夫惟有温柔敦厚之旨。
而无卑靡纤促之习。
难矣哉。
三百篇
往往可歌可咏。
所以为盛世之元音也。
李君者。
庶几近之矣。
诗曰。
凤凰鸣矣。
于彼高冈。
言瑞应也。
凤凰锵锵之鸣。
中律中吕。
谁为为之。
感于其气然耳。
元气所召。
有物来相。
声歌之发。
不求工而自工。
所谓作者不自知其所至而工焉者。
顾失之乎。
李君于是乎能凤鸣矣。
夫陈诗达俗。
使臣之职也。
予持是编。
归将藉手以献明庭。
登诸纪载。
用昭我国家之文治
腾衍海外者如此。
呜呼。
岂不盛哉。
皇明进士第钦差正使翰林院编修起注经筵展书官南州姜曰广
拜撰。
施兆昂明末
维基
施兆昂字颙昆福建福清人见卢辅圣、崔尔平《中国书画全书》(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明末官员、画家。
施兆昂万历四十七年(1609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据《明实录.神宗实录》第591卷记载:「辛亥改授考选进士
倪启祚丁进施兆昂姚明恭侯恪张翀吴士元杨梦衮鲁时升杨世芳顾锡畴刘宇亮金秉乾朱继祚何吾驺姚希孟许可徵姜曰广杨维新陈万言丁乾学雷跃龙胡尚英庶吉士
与同一甲孔贞运等送翰林院进学。」。。
他学问渊博、工诗赋、精书画。
一生著有《天尺楼稿》及《馆课四江集》。
闻山水便心动,曾游历稻庐三天门灵岩啸台、及礼斗坛诸遗迹。
高弘图明末 1583 — 1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山东胶州人字研文一字子犹号硁斋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御史
天启初巡按陕西,忤魏忠贤,罢归。
崇祯中,历迁工部右侍郎,耻与中官张彝宪共坐,削籍归。
十六年,拜南京兵部右侍郎,迁户部尚书
福王立,改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姜曰广协心辅政。
马士英阮大铖所忌,谢政,无家可归,流寓会稽
清兵下江南后,逃野寺中,绝食而卒。
赐谥忠直
有《太古堂集》。
维基
高弘图(1583年—1645年)字研文一字子犹号硁斋山东胶州(今胶县)人。
明末政治人物。
安宗时官至内阁首辅。
高弘图生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
中书舍人
后来升任御史,为官正直,不附权贵。
天启初年陈时政八患,又推荐起用邹元标赵南星等东林党人,并转任巡按陕西御使
在任期间,捕诛奸民,澄清吏治,惟后来高弘图因「题荐属吏」的公事上与赵南星意见相左,于是便以疾辞职。
阉党以为高弘图赵南星等东林党人有隙,加上高弘图为人中立不依附东林党、三党等,于是魏忠贤便重新起用高弘图为原来的官职。
期间高弘图曾经上书要求加强京营训练,整顿戎政,但后来因忤魏忠贤而被罢职。
崇祯帝即位后,起用为太仆少卿,随后因病辞职,后来又历任左佥都御史左副都御史工部右侍郎等,但后来因得罪太监张彝宪而激怒崇祯帝,因而被削籍罢官,此后家居十馀年不再当官。
在清兵入塞时期,曾经捐家产以助守胶州城
崇祯十六年(1643年),因守城之功而重新被崇祯帝起用为南京兵部右侍郎户部尚书
次年李自成北京威宗自缢殉国,期间高弘图曾积极协助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领兵北上勤王之事,但终不果。
安宗监国时任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期间曾经尝试调解马士英和东林党人的关系,但最终失败。
又曾经倡议迁都凤阳,北伐山东,但不为接纳。
后来为马士英阮大铖所排斥,是年十月弘图四疏乞休获准。
流寓会稽(今浙江绍兴)
弘图内阁时,马士英尚畏之,不敢放肆,一旦去职,遂无忌惮。
清军攻陷山东弘图流寓吴门,渡江入浙东。
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破杭州,携一幼孙逃入一野寺中,绝食九日,卒于会稽之竹园。
姜曰广史可法并称“南中三贤相”。
黄端伯明末 ? — 1645
维基
黄端伯(?
—1645年),字元公江西承宣布政使建昌府新城县(今江西省黎川县)人,生平好佛,尝镌私印曰「海岸道人」,明朝末年政治人物、散文家、诗人,因拒降清廷而殉国。
黄端伯自幼聪敏好学,博览经史。
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举人
崇祯元年(1628年)戊辰进士次年浙江宁波府推官
那时倭寇常犯浙江沿海一带,他集思广益,提出防倭十条计策,使该地倭患大为减轻。
他在宁波“布衣素食,货利不撄其心”。
对初次犯法者重在教育,对贿赂者则深恶痛绝。
对穷书生,只要有文才,便加意勉励,给予资助和推荐。
崇祯五年(1632年),因母病故,遂回故里,三年服满,改任杭州府推官
办事干练,广知博闻,公务之余,常邀两浙学士讲学于西湖,为当地培养人才。
崇祯十年(1637年),考选北上时,又逢父丧,居家七年。
耳闻目睹居住在建昌(今南城县)益王朱慈炱作威作福、穷奢极欲的种种行为,义愤填膺,上疏朝廷,列数朱在建昌“擅增兵甲”,“擅增民词,批行郡县,骗害良民”等恶行。
结果,反被朱慈炱诬谄为离间亲藩。
黄端伯于愤怒中弃官为僧,避居庐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闯王李自成北京崇祯帝自缢。
镇守山海关辽东总兵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福王朱由崧即于南京称帝,黄端伯面北动哭,盼为国效力。
礼部尚书姜曰广推荐,授为正六品礼部仪制司主事礼部仪制司郎中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南京失守,朱由崧逃逸,礼部尚书钱谦益忻城伯赵之龙等百官皆迎降,城内自杀殉国的,除了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以外,只有十二个人,其中高级官员仅刑部尚书高倬,其馀皆是中下级官吏以及一般读书人,故时人叹曰:“国家无事,公卿大臣享其尊荣;不幸有变,儒生小臣奋其义烈!
黄端伯其寓所能仁寺傍门书写“大明礼部仪制司主事黄端伯不降”大字,拒不出迎。
清豫亲王多铎,命兵卒将端伯押至面前,并吆喝使跪,端伯不屈。
多铎拍案叱喝:“你认为弘光帝是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端伯朗言:“皇帝圣明!
”不愿多说一句。
多铎问:“马士英何等臣属?
端伯答曰:“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端伯说:“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浙江,当然是忠臣。
”他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赵之龙等人说:“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多铎点头良久,他问:“素闻黄先生耿介孤直,能否大清做官?
黄端伯断然拒绝并斥责迎清失节之人,说得降臣赵之龙等人面色发赤。
多铎将其关押江宁逾四个月,其间端伯一再拒绝清廷劝降。
虽然身处牢狱之中,依然谈笑如常,且作《明夷录》言:“丹心倾汉室,碧血吐秦廷”以明其志。
六月十四日,清政府下令剃发,他指颈说:“我宁剃(杀)头不剃发”。
八月十三日多铎再劝端伯降,并威胁道:“不降则戳!
黄端伯誓死拒降,多铎遂命杀之。
黄端伯整肃冠履,昂首引颈受刃。
刽子手心惊目眩,不敢举刀,黄端伯厉声高喊:“何不刺我心!
”临刑前,面北遥拜,颜色自若,观者万馀,焚香拜泣,连多铎也叹称“南来硬汉仅见此人”,“北向叩头,口呼高皇帝烈皇帝就死”。
口占绝命词曰:对面绝商量,独露金刚王

割截无嗔恨,刀山是道场。
雷演祚明末清初 ? — 1645
维基
雷演祚(?
—1645年),字介公
太湖(今属安徽)人。
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举人
崇祯十三年(1640年),举试教职,授刑部主事,时号“庚辰特用”。
又拔擢为武德道兵备佥事
十五年,清军攻入山东演祚德州
是年五月雷演祚范志完督师山东时纵兵淫掠,并赴京与其对质。
崇祯十六年七月崇祯在中左门召见群臣,亲审范志完,最后范遭诛杀。
崇祯十七年(1644年)雷演祚吕大器姜曰广打算拥立潞王朱常汸
福王朱由崧立吕大器被逐,阮大铖把持朝政,借狂僧“大悲案”,罗列罪状,大兴党狱,搜捕东林党人,御史王懩因言:“斩百大悲,不如斩周镳雷演祚
”,最后雷演祚周镳被勒令自尽。
周灿明末清初 ? — 1645
维基
周灿(?
—1645年),字光甫号闇昭苏州府吴江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三年(1630年)庚午科应天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联捷辛未进士,授宣化县知县八年丁忧十一年补调浙江会稽县,为政有成绩。
浙江道监察御史巡按江西,入境时,部下官吏都命差役出迎,只有某邑带来丰厚的礼物。
周灿很生气,留下差役不遣派,官吏恐怕要辞官,他就召谕那些官吏,让他们自己辞免官职。
其时张献忠连破袁州吉安南昌大为震动,军情紧急。
巡抚郭都贤关门不理,他亲自带兵登城巡险,再调兵征讨,二府才得以恢复。
周灿特别上疏兵饷事宜,指出楚地分割,请求救诸臣合力夹攻,藉此保卫南直隶,又请求南漕粮食赋税各减半纾解民困;并暂停九江关卡,抚恤商艰。
弘光帝继位,惠王常润暂住广信府,他上表江右险要贫瘠,诸王星罗棋布,没有位置再分封,言辞非常恳切。
宗室朱统𨰥奉承马士英,诋毁姜曰广,并诬蔑杨廷麟犯法,曰广因此去职;周灿反驳朱统𨰥误国殃民,又指出杨廷麟得知北京失守时赤足痛哭,希望恢复家国,虽然中途被阻止,而他奋不顾身救国是有实心,怎可能得到诽谤,结果事情没有再被过问;同时他也请求恢复艾南英举人资格,召用傅冠熊明遇,被马士英怨恨,罢官归乡。
其后他组织诗社,追悼国事而令自己痛哭失明,很快去世。
王梦尹明末
维基
王梦尹字叔任号乐萃别号陆泽直隶真定府宁晋县(今河北省宁晋县)人,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己未进士天启间给事中,奉旨出使朝鲜
崇祯间官至湖广巡抚
少继仲父嗣,仲母高太恭人抚之如己出。
戊午举于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进士
历官山东临淄县益都县知县,有官声。
天启五年(1625年),授工科给事中,改兵科给事中
副使姜曰广出使朝鲜,回程途中巡视毛文龙皮岛驻兵,持肯定意见。
魏忠贤所衔,以事夺秩。
崇祯元年(1628年)复原职工科右给事中,改户科右给事中,弹劾张体乾等。
崇祯二年(1629年),担任太常寺少卿
崇祯五年(1632年)通政司右参议,再升左通政
告病归里。
癸酉冬,流寇蹂躏畿南,与知县汴梁曹公悉力守御,城赖以全。
八年乙亥,寇逼楚,崇祯九年,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兼湖广巡抚,参与剿抚李自成张献忠乱军。
因战事不力,总督卢象升战殁,王梦尹被免。
回乡后,以诗文自娱,庚辰,诏起副都御史协理都察院事,固辞不就。
明亡不再出仕。
年七十八卒,祀乡贤
陆朗
维基
陆朗号开先南直隶上元县人
天启七年(1627年)丁卯科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进士
刑部观政七年中书舍人十二年掌中书科事。
南明弘光时,官户科给事中,后转任江西佥事,以结交内官留用。
后与黄耳鼎一起攻讦姜曰广徐石麒刘宗周等东林党人结党欺君,把持朝政,无人臣礼,石麒等人遂称病辞职
史可法明末清初 1602 — 1645
维基
史可法(1602年12月16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南明隆武朝廷谥忠烈监国鲁王朝廷谥忠靖,永历朝廷改谥文忠
乾隆朝改谥忠正
河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今河南开封市)锦衣卫籍。
明末政治人物,东林党人,与姜曰广高弘图并称“南中三贤相”。
弘光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追赠太师
崇祯初进士出身入仕,早年在南直隶参加镇压民变。
崇祯末年,累官南都兵部尚书
甲申之变、清兵入关之后,史可法辅佐南明朝廷。
弘光帝登基,史可法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督师江北,节制四镇。
弘光元年,镇守扬州
弘光二年四月多铎南下,攻陷扬州,斩杀史可法
清朝秀才计六奇编写的《明季南略》记载史可法缒城出逃。
全祖望《梅花岭记》则说史可法死在扬州,但是民间因为敬佩史可法,都相传史可法未死。
乾隆年间,清政府扬州建立史可法,并在官撰明史中敲定了史可法扬州殉难的说法。
江苏省扬州市设有史可法纪念馆及其衣冠冢,其冢于文革被发掘,只有玉带一条而已。
其祠有扬州知府任民育同祀,今有守扬州诸将牌位。
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
祁熊佳明至南明 1608 — 1673
维基
祁熊佳(1608年2月3日—1673年9月25日)字非熊又字文载号师濂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崇祯九年(1636年)中式丙子顺天乡试举人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选授福建南平县知县,催收革除火耗,命令民众将税款投入匮中,又淘汰索价守宿的船夫;迁兵科给事中
弘光年间马士英王之明假冒太子交付三法司审讯,藉词诬陷黄澍、姜曰广为幕后主使。
他当众说:「现在不知道太子真伪,若胡乱施加笞刑,如何令天下信服?
如今朝廷老成凋落,又同时罗织冤狱,这样什么意思?
」因此马士英终止此事;不久他也在朝廷选采女期间上疏千字奏章反对。
左良玉带兵讨伐马士英,徵召祁熊佳,他说:「国贼马士英令神人共愤,我当然想亲手杀死他以谢天下,但将军带兵东向出师无名,恐怕难以服众。
左良玉不听,唯这番话令时人传诵。
鲁王朱以海监国,任命他监督张名振军队渡江;隆武帝改任改福建道御史,加尚宝司丞,升任左中允侍读;福京沦陷后不再出仕。
朱慈烺明末清初 1629年2月26日 — 164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朱慈烺 悼帝 义兴 1644年—1644年
维基
朱慈烺(1629年2月26日—1644年6月),中国明朝明思宗朱由检长子、母庄烈悯皇后周氏。
崇祯二年(1629年)出生,崇祯三年(1630年)封为皇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李邦华史可法姜曰广希望朱慈烺南京监国,不久因北京外城被攻破而无结果。
朱慈烺下落后无定论。
一种说法认为,朱慈烺本拟送到朱纯臣家暂避,但北京内城被攻破,李自成先已找到他。
李自成朱慈烺无罪,而朱慈烺请求李自成「不可惊我祖宗陵寝」、「速以礼葬我父皇母后」及「不可杀戮我百姓」,并指现在投降的官员是不忠不义,应尽杀之。
后来李自成朱慈烺宋王
四月十二日5月17日),李自成率军前往山海关吴三桂作战,朱慈烺随行。
十四日5月19日),北京街头有人私自张贴告示,声称明朝气数未尽,约定在二十日(5月25日)拥立朱慈烺为帝,改元义兴元年
二十二日5月27日),李自成败退永平,与吴三桂议和,派遣明朝降臣王则尧、张若麟送朱慈烺吴三桂大营。
随后吴三桂太子为号召,声称要护送太子还京,移檄各地,并使用「义兴」年号。
三十日6月4日),李自成离开北京,逃往西安
五月一日6月5日),吴三桂带著太子手敕回到北京
次日(6月6日),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抵达北京
吴三桂希望立朱慈烺明帝,但被摄政王多尔衮拒绝。
吴三桂愤而挟持朱慈烺山西
另有说法认为朱慈烺为大顺军所杀。
此外,尚有人认为弘光元年(1645年)太子案中的朱慈烺是真的。
南明弘光年间追封为献悯太子鲁王监国元年谥为悼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