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辛公甲。商末周初人。本商纣臣。屡谏纣,不听,去而至周,召公贤之。文王亲迎之以为公卿。封于长子。
全上古三代文·卷二
辛甲初事纣,七十五谏而不听,去之周。召公与语,贤之,以告文王。事文王、武王为太史,封于长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人,姓隗氏。周共王游于泾上,密国国君康公随从。有三女奔向之,康公母以为应将三女献于王,康公不献。一年后,共王灭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髦或作毛。西周人。成王臣,任冢宰。成王卒,召公奭命南宫髦及仲桓等迎成王子姬钊入宫继位,是为康王。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燕侯和 | — | 国君姓名:和。 |
维基
燕侯和姬和,谥号不详,据学者考證,他为姬宪的儿子,为燕国第五任君主,也有学者认为他是召伯。到底是燕侯还是召伯还有待商榷。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召伯虎。西周人,名虎。召公奭后裔。封于召。周厉王虐,虎谏,王不听,以卫巫监谤。虎再谏,又不听。终为国人所逐,流于彘。太子靖避居于召虎家,虎以己子替死。厉王死,拥立靖为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虎率师讨平之。宣王加封申伯地,虎为之经营。卒谥穆,称召穆公。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齐丁公 | 前999年— | 国君姓名:伋(一说及)。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齐国国君。吕尚子。嗣为齐侯。事周成王。成王卒,召公奭命吕伋、仲桓等以二干戈,虎贲百人迎康王钊入即位。卒谥丁公。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姬伊扈 | 共王 | 约前909年—约前900年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国君。姬姓,名伊扈,或作繄扈。穆王子。王尝游泾水,密康公从,康公纳一族之奔女三人,王以为违礼,后一年王乃灭密。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召穆公 | — | 姓名:虎。周厉王、周宣王时 |
维基
召穆公西周时代召国国君,姬姓,召氏,名虎,谥穆,也称召穆公,召幽伯之子,母为召姜。召公奭第十六世孙。《毛诗正义·卷十八(十八之四)》:正义曰:经言召公,皆召康公也,嫌此亦为康公,故辨之。经云“王命召虎”,是名虎也。于《世本》,穆公是康公之十六世孙。西元前841年,周厉王暴虐,引发国人暴动。召穆公把太子静(一作靖)藏匿在家,并用其子作为太子的替身,太子于是脱险。厉王太子静匿召公之家,国人闻之,乃围之。召公曰:「昔吾骤谏王,王不从,以及此难也。今杀王太子,王其以我为雠而怼怒乎?夫事君者,险而不雠怼,怨而不怒,况事王乎!」乃以其子代王太子,太子竟得脱。后来周厉王出逃,召穆公与周定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周厉王死后,太子即位为周宣王,共和结束。召穆公曾率军曾以七千周师战胜四万淮夷。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燕庄公 | 前690年—前658年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658
【介绍】:
春秋时燕国国君。召公裔孙。立二十七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兵救之。送桓公归,桓公因割燕所至地予之,使贡天子,修召公之政,如成、康之时。在位三十三年。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陈怀公 | 前505年—前502年 | 姓名:柳。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02
【介绍】:
春秋时陈国国君,名柳。惠公之子。吴破楚,召公往会于郢。其大夫以楚与陈有故,不可背,谏止。乃称病谢。后,吴复召,恐而赴吴。吴怒其前不听命,留之。卒于吴,在位四年,谥怀。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燕惠王 | 前278年—前271年 |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王失其名,昭王子,召公之四十世孙。在位七年,为其相成安君公孙操所弑。谥曰惠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不耀。曾官常州刺史,后避难江湖。昭宗闻其刚鲠,以给事中召。道出陕州,时王珙为节度使,以柷将柄任,厚礼之。柷鄙其武暴,不与周旋,三请而不答,珙勃然曰:“天子召公,公不可留此。”遂罢,遣吏就道杀之,族其家,投诸河,以溺死闻。
师出于木氏。因以名之。其远祖曰重。是为少昊之叔也(重见左传)。绝有德于民。帝嘉之。以为勾芒。使居于穷桑。爵青阳侯。自是子孙蕃衍。凡日月霜露。所至必与焉。唯穷发之北。与大瀛之间。无有也。自重生椿。椿以积庆。致长寿。或云。椿以八千岁为一春。椿生甘棠。甘棠美姿。容有干扃。召康公倚之听政。士民便之。戒以勿剪勿伐。甘棠之子曰。嘉嘉迁于鲁。主于季氏。晋韩宣子见而誉之。嘉生樗。摴生栎。二子复以朴厚致寿。栎生楠。楠生杞。楠杞俱以美材。称杷生豫章。豫章天下奇材也。登于庙堂。任重不阿。上喜之。进爵郡公。师即豫章公之子也。少而乔楚。平居正容。不与凡品争高。雅有四方之志。铜郡戚侯见而奇之曰。是子挺秀如此。其可蒙杂于众。而不自竞乎。师曰。吾祖才德之劭。称于天下。子虽荏苒。实惧厥世。弗敢失坠。其无辱子忧。戚侯喜曰。豫章公于是乎有子矣。郢人玉斧遇而叹曰。美哉请早为之所。不然难且及矣。师从而问。故玉斧曰。而君虽任栋梁之寄。然于身何益哉。易大过曰。栋桡凶。象曰。栋桡凶。不足以有辅也。而君殆桡矣。曷若避世之士哉。今子春和尚富。若遇楚灵王。剥圭宠之。不过以为戚秘而已。子盛德之后。其肯入之人之手乎。不然。虽与鲁仲尼同载以游。脱逢原壤夷俟。必命子辱之。子其甘为人使乎。师遽改容曰。若是吾将安归。玉斧曰。子闻桑门氏有德山者。天下之大有道者也。姑弃而族直。而躬黔乃服。尽锄其痈腯疣赘。予为子先。子从而见。师禀其教。就见德山。德山大悦。使立于前。为说最上乘。未几忽悟向上一句。隐密全该。虽七纵八横。了无滞碍。即以告德山。山曰。嘻子正堕吾掌握中矣。自是命师。出则偕行。坐则并榻。凡天下参徒。来见德山。必先见师。师可之。然后入德山室。山一日晚参示众云。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山使师验之。僧云。某甲话也未问在。山云。汝甚处人。曰。新罗。山云。未踏船舷时。木上座与你相见了也。岩头初见德山。入方丈。侧身问。是凡是圣。山以师击之。岩头便礼拜。繇是全提大用莫敢当锋。所谓把断要津不通凡圣者也。时雪峰亦在德山。因与岩头叹曰。此子不遇德山。不能荷担大事。德山不得此子。不能锻炼学者。是子与德山。其一体乎。既而雪峰宏道于闽。师往见之。复于雪峰言下。发明自己。化为龙。吞却乾坤山河大地。豁然不现。雪峰上堂曰。南山有条鳖鼻蛇。汝等诸人切须好看。云门举师掷在众前作怕势。保福出云。今日堂中大有人。丧身失命。洎佛日师往见夹山。拉师偕行。比至未升阶。便问。甚处来。曰。云居。山云。即今在什么处。曰。夹山顶上。山云。老僧行年在坎。五鬼临身。佛日遂上阶作礼。山问。阇黎与甚人同行。曰。木上座。山云。他何不来相看。曰。和尚看他有分。山云。在什么处。曰。在堂中。山即同下堂中。佛日引师于夹山面前。山云。莫从天台得来否。曰。非五岳之所生。山云。莫从须弥山得来否。曰。月宫亦不逢。山云。与么则从人得也。曰。自己尚是怨家。从人得堪作什么。山云。冷灰里忽有粒豆爆。唤维那来安排。向明窗下著。其后云门阐化于韶阳。而蹩其足。倚师尤恭。方是时。云门眼空寰海。每举宗乘定誵讹。必以师为准的。尝一日上堂曰。我共你平展。遇人识人。与么老婆说话。尚自不会。每日饱吃饭了。上来下去。觅什么碗。遮野狐队。仗向遮里。作什么。命师一时趁下。又尝示众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有僧便问。如何是大用现前。云门举师当面曰。释迦老子你来也。其为当时诸老奉重如此。及云门去世。师知天下学者不能尽其大用。遂潜光匿曜。与世推移。莫有识师者。流及末代。释德下衰。学者以声利为怀。蔽于浮境。至有陷于非道。主者必命师以辱之。先是师在德山时。与临济金刚王齐名。厥后复有杨岐栗棘蒲。白云铁酸饀。说者以谓即师之异名。及比年海上二三道师。亦有彷佛。见师为拳头。为竹篦。为木剑者。惜其介特寡徒云。
赞曰。古德有言。出家盖大丈夫事。非公侯将相所能为。诚哉斯言也。予观豫章公之世。固荣达矣。然侧身从事。朽蠹以之及其子。裂去巾冠。跃出牢俗。致身青云。荷担列祖之道。万世仰其风规。可不谓之大丈夫也乎。
如珙。字子璞。永嘉林处士。娶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师其季也。生于宋嘉定壬午。处士。以师孩孤。狷洁不肉食。难养于俗。其季父。有为禅沙门者。名正则。年十五从其祝发。预戒后即行参访。初从石田于灵隐。及痴绝至。犹留从之。然终疑碍无入。闻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往投以疑。目察其可受。为举南山筀笋东海乌贼。师儗对。目随掌之。因忽有省。遂留给侍。国清断桥。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桥迁净慈。为第一座。桥尝言。第一座有行解。可师表宰相。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说法嗣天目。师疾宗唱之滥古响。瘖郁于可不可。白黑无所讳。为提拈赞示。必崖耸标立。务特起以映于古。不少牵避于俗好恶。其辩强自胜若此。然与人语嗫吻。促刺不敢出。视之巽愿人也。其蓄众慈以诚。不为衔勒威控之术。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师终无所罚。更收拭进。使之不以忤己为衔。人始嫌其不威。久而怀之。举迁能仁。丙子之乱。乃归放牧寮。辞病闭卧。不应外。至元二十年。忽有旨。授师育王广利禅寺。师愕眙。谓非己。疑拒累月乃受。盖有奏于上者。而不以告。其迁能仁亦然。自公选道废。位以求得。惟师皆自至。时论荣之。师既引宗据祖。屏遏今学。年渐岁炙。以取慕信。当教法衰残。诸老师物故。学者无所往。皆聚于师。故季年声实喧震。倾撼天下。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慢略细故。虽瓦埏木植。羹𦵔辛咸。碎屑之间。即众所资仰。必尽其虑力。咸有迹可观述。凡六年乃退。前退之岁。为藏穴寺侧。曰此庵。将没造曰。吾旦日行矣。归坐。书所以诀众者而化。年六十八。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师朴。外少饰中凝不杂。能持坦坦。不变于怒喜怨爱。晚居能仁育王。道益光。师亦惧于无传。讲诱孜孜。未有厌位。却众嗜闲意。或迫而欲之则忻然。避脱弃比毛秕。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弟子禀遗诫。窆全身于塔。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与所说法。有录。高安释圆至。序而行焉。
禅师讳原妙。出苏州吴江徐氏。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因以高峰自号。关居三十载。横拈倒施。而令行吴越。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而公生。公生性迟重寡言。笑行如瘦鹤。望之似懦弱。然其神气精悍夺人。幼喜趺坐。凡见髡流。必合爪劳问成礼。淳祐壬子。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年十五。备知大僧事。及戒得满分。于其律度。开遮进止。不期而咸合焉。寻习教观于天台。其文句义。学弗可难也。公每忖达磨一宗。不立文字。为教外别传。能了当人大事。为之立地成佛。岂徒然哉。即出杭州。参访宗门知识。入湖南净慈净慈。为武林禅窟。伦断桥居焉。公参僧堂。立死限三载。拟求妙悟。竟无所发。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断桥指公往谒。公谒雪岩。雪岩不许通谒。公益心切。乃告香通诚。雪岩许见。未作礼即连棒打出。公垂涕回惶。复入雪岩。便问。阿谁拖你死尸来。又以拳打出之。于是疑团猛结。无所攀仰。乃拟避喧求静。咬嚼话头。于径山禅堂及月。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匊战胸次。目不交睫者六昼夜。忽睹演五祖真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覆元来是者汉。从前话头一并打。失其年二十有四矣。雪岩已赴南明。公即走觐。才入雪岩。便问。谁拖你死尸来。公便喝。雪岩拈棒。公把住曰。今日打原妙不得也。曰。为甚打不得。公拂袖而出。次日雪岩召公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对曰。狗舐热油铛。曰。那里学者虚头来。对曰。正要和尚疑著。雪岩休去。公以为妙契玄旨。自此随问即答。久之雪岩谓公曰。日间浩浩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睡梦中作得主么。对曰。作得主。曰。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甚么处。公不能对。雪岩曰。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穷古穷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睡。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安身立命。公遂别入龙须。经五载。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大彻乃曰。元来只是旧时人。不改旧时行履处。咸淳甲戌年。住湖之双髻峰。禅者登峰益众。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岩绝跻攀。其来决择之者。又满百许人。公乃别居岩西石洞。石洞之险。非梯莫升。大书死关二字为额。尽屏给侍。日用一食。以瓮为铛。断缘撤梯。岩中弟子罕见其面。或垂语以验方来。不契即拒关。其垂语曰。大彻底人。本脱生死。因甚命根。不断佛祖公案。只是一个道理。因甚有明与不明。大修行人。本遵佛行。因甚不守毗尼。杲日当空。无所不照。因甚被片云遮却。人人有个影子。寸步不离。因甚踏不著尽大地。是个火坑。得何三昧。不被烧却。元世祖丁亥年。雪岩遣白拂嘱公。偈曰。上大今已无人。雪岩可知礼也。虚名塞破乾坤。分付原妙侍者。始升座开导。其语恳切。中古尊宿。未之有也。丛林谓之禅经。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一日民间讹谣。官选童男女。本小师问曰。忽有人来问和尚。讨童男女时如何。公曰。我但度竹篦子与他。本大彻于言下。或问。诸弟子优劣。公曰。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不道全无如义。首座固是铁根老竹。其如七曲八曲。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它日成材。未可量也。元贞乙未季冬朔日。命鼓告众曰。西峰三十年。妄谈般若。罪犯弥天。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不敢累及平人。自领去也。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良久云。毫厘有差。天地县隔。复曰。来不入死关。去不出死关。铁蛇钻入海。撞倒须弥山。跏趺泊然而寂。七日容色益明润。舍利结于爪𩬊。越三七日。塔全身于死关。坐四十三夏。历世五十有八。仁宗戊午。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古以滹沱机用。如涂毒鼓。闻者皆立死。或先后于近远稍异。迨密庵后。几不横死矣。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师复涂而击之。以立死中峰辈至今。闻其馀响。犹自胥丧。吁何伟也。非师玄要戈甲。吴越正令。曷克臻此。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妥欢贴睦尔 | 惠宗 | 1333年—1370年 | |||
元统 | 1333年十月—1335年十一月 | ||||
至元 | 1335年十一月—1340年 | ||||
至正 | 1341年—1370年 |
帝名「妥欢帖睦尔」,明宗长子,在位三十六年,改元元统、至元、至正。明太祖灭之,奔沙漠,元亡。
《北平录》:以元主不战而奔,克顺天命,今殂,特谥曰顺帝。
《庚申外史》:瀛国公初为僧,居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有赵王者,嬉游至寺,怜其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祐七年四月十六夜生一子,明宗适自北方来,早行见寺上有龙文五采气,即物色得之,因求为子,并载其母以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