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释本
全宋诗
释本,住筠州(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瑞州)五峰净觉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释梵言
全宋诗
释梵言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人。
曾住筠州(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瑞州洞山寺潭州龙牙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诗十五首。
释惠渊
惠渊首座
向北人。
孤硬自立。
晦堂真净
实有契悟处。
泯泯与众作息。
人无知者。
洪州奉新慧安院。
门临道左。
衲子往还。
黄龙泐潭洞山黄檗
无不经繇。
偶法席久虚。
太守移书真净
命择人主之。
头首知事耆宿辈。
皆惮其行。
师闻之。
真净曰。
惠渊去得否。
曰。
汝去得。
遂复书举师。
师得公文即辞去。
湛堂为座元。
问师曰。
公去如何住持。
师曰。
某无福。
当与一切人结缘。
自负栲栳打街供众。
曰。
须是老兄始得。
作颂饯之。
师住慧安
逐日打供。
遇暂到。
即请归院中歇泊曰。
容某归来修供。
如此三十年。
风雨不易。
鼎新创佛殿。
轮藏。
罗汉堂
凡丛林所宜有者。
咸修备焉。
黄龙死心禅师访之。
曰。
长老
汝尝爱使没意智一著子。
该抹人。
今夜且留此待。
公理会些细大法门。
新惮之谓侍者曰。
这汉真个会底。
不能与他剺牙劈齿得。
不若去休。
不宿而行。
师终于慧安
阇维。
六根不坏者三。
获舍利无数。
异香满室。
累月不绝。
奉新兵火。
残破无子遗。
慧安诸殿。
嶷然独存。
岂非愿力成就。
神物护持耶。
释静
全宋诗
释静,住衢州超化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释善资
全宋诗
释善资,住桂州寿宁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释天游
全宋诗
释天游俗姓郑成都(今属四川)人。
出世云盖寺,次迁隆兴府云岩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文准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五首。
释文准弟子
全宋诗
文准禅师弟子,名未详,见《五灯会元》卷一七《泐潭文准禅师传》。
释希广
希广
天资纯至。
脱略世故。
游方日。
云盖智和尚
兴化打克宾意旨如何。
下禅床。
展两手吐舌示之。
师打一坐具。
曰。
此是风力所转。
又问石霜琳。
琳曰。
汝意如何。
师亦打一坐具。
琳曰。
好一坐具。
祗是不知落处。
又问真净
亦如前。
净曰。
他打你也打。
师于言下大悟
开法瑞州九峰
衲子宗仰。
有戒上座者。
善医术。
分卫而归。
请师说法。
戒出致问曰。
如何是九峰境。
答曰。
滔滔双涧水。
落落九重山。
进曰。
如何是境中人。
答曰。
长者自长。
短者自短。
进曰。
人境已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如何。
答曰。
吃得棒也未。
戒作礼而退。
师顾问侍者曰。
适来升座。
为何事。
对曰。
药王启请。
师曰。
金毛狮子子。
出窟便咆哮。
且道。
金毛师子子。
是阿谁。
良久云。
即是今晨戒药王
即下座。
晚依同门友深公于宝峰。
雪夜深与师拥炉谈久。
潜使人撤其卧具。
及就寝置而不问。
须臾熟睡。
鼻息如雷。
其忘物忘我如此。
逸人李商老
寄以诗曰。
已透云庵向上关。
熏炉茗碗且开颜。
头颅无意扫残雪。
毳衲从来著坏山。
瘦节直疑青嶂立。
道心长色白鸥闲。
归来天末一回首。
疑在孤峰烟霭间。
师高风逸韵。
可想而见矣。
妙喜亦尝与游。
从言其大槩。
是智丛林。
道者目之。
真名称厥实也。
释宣能
全宋诗
释宣能,住德安府文殊。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释真净
全宋诗
释真净,住杭州净住院,称居说真净禅师南岳下十一世,金山颖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
释智尧
全宋诗
释智尧,住潭州三角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文准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印首座
全宋诗
印首座,居婺州双溪
乃南狱下十三世,实峰文禅师法嗣。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七。
释了元北宋 1032 — 1098
禅师名了元
字觉老
饶州浮梁林氏。
世业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岁。
琅琅诵论语。
诸家诗。
五岁诵三千首。
既长从师授五经。
略通大义去。
读首楞严经。
竹林寺
爱之尽捐旧学。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宝积寺沙门日用。
试法华。
受具足戒。
庐山
谒开先暹道者
暹自负其号。
海上横行。
俯视后进。
与问答捷给。
暹大称赏。
以为真英灵衲子也。
时年十九。
已而又谒圆通讷禅师
惊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窦。
后来之俊也。
书记怀琏
方应 诏而西。
元嗣之职。
江州承天法席虚。
又以当迁。
郡将见而少之。
曰。
齿少而德壮。
虽万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说法。
为开先之嗣。
时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庐山之开先归宗。
丹阳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间。
德化缁白。
名闻幼稚。
缙绅之贤者。
多与之游。
苏东坡黄州
庐山对岸。
元居归宗。
詶酢妙句。
与烟云争丽。
及其在金山
东坡得释还吴中
丹阳
以书抵曰。
不必出山。
当学赵州上等接人。
元得书径来。
东坡迎笑问之。
以偈为献(或作戏)曰。
赵州当日少谦光
不出三门赵王
争似金山无量相。
大千都是一禅床。
东坡抚掌称善。
东坡尝访弟子由于高安
将至之夕。
子由洞山真净文禅师
圣寿聪禅师
连床夜语三鼓矣。
真净忽惊觉曰。
偶梦吾等谒五祖戒禅师
不思而梦。
何祥耶。
子由聪公
曰。
吾方梦见戒禅师
于是起。
品坐笑曰。
梦乃有同者乎。
俄报东坡已至奉新
子由𢹂两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顷东坡至。
理梦事问。
戒公生何所。
曰陕右。
东坡曰。
十馀岁时。
时梦身是僧。
往来陕西
又问。
状奚若。
曰。
失一目。
东坡曰。
先妣方娠。
梦僧至门。
瘠而眇。
又问终何所。
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东坡时年四十九。
后与真净书。
其略曰。
戒和尚不识人嫌。
强颜复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励。
使还旧观。
自是常著衲衣。
以裙赠之。
东坡酬以玉带。
有偈曰。
病骨难堪玉带围。
钝根仍落箭锋机。
会当乞食歌姬院。
夺得云山旧衲衣。
又曰。
此带阅人如传舍。
流传到我亦悠哉。
锦袍错落尤相称。
乞与佯狂老万回。
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台
东坡又作诗曰。
我欲乘飞车。
东访赤松子
蓬莱不可到。
弱水三万里。
不如金山去。
清风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
云峰自孤起。
仰观初无路。
谁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几。
巉巉玉为骨。
凛凛霜入齿。
机锋不可触。
千偈如翻水。
何须寻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长生未暇学。
请学长不死。
太子少保张公方平安道
滁州日。
琅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发之。
忽悟前身。
盖知藏僧也。
写楞伽经。
未终而化。
安道续书残轴。
笔迹宛然如昔。
号二生经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东坡曰。
此经在他人。
犹为希世之瑞。
况于公乎。
请家藏为子孙无穷之福。
东坡代书之。
镂板金山
时士大夫。
欧阳文忠公为古文。
公佐韩子
诋我以原性。
性者与生俱生之论。
为铨量。
故以是劝之。
又尝谓众曰。
昔云门说法如云雨。
绝不喜人记录其语。
见必骂逐曰。
汝口不用。
反记吾语。
异时裨贩我去。
今室中对机录。
皆香林明教以纸为衣。
随所闻即书之。
后世学者。
渔猎文字语言。
正如吹网欲满。
愚即狂。
时江浙丛林。
尚以文字为禅。
谓之请益。
以是讽之。
高丽僧统义天
航海至明州
传云。
义天弃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历丛林。
问法受道。
有诏朝奉郎杨杰次公
馆伴所经。
吴中诸刹。
皆迎饯如王臣礼。
金山
床坐。
纳其大展。
次公惊问故。
曰。
义天亦异国僧耳
僧至丛林。
规绳如是。
不可易也。
众姓出家。
同名释子。
自非买崔卢。
以门阀相高。
安问贵种。
次公曰。
卑之少徇时宜。
求异诸方。
亦岂觉老心哉。
曰。
不然。
屈道随俗。
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华夏师法乎。
朝廷闻之。
为知大体。
观文殿学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帅西塞。
滥杀罚。
留神空宗。
祈妙语。
以藻雪之。
而元适至。
子淳请说法于上蓝
炷香曰。
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众哗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源清禅师在众时。
厕云居法席。
痛自韬晦。
而声名自然在人口。
升座。
举以为堂中第一座。
丛林服其公。
清公
如感铁面哲真如
百丈肃。
山简
所赏识也。
李公麟伯时
写照。
曰。
必为我作笑状。
自为赞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堂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听客语有会其心者。
轩渠一笑而化。
其令𦘕笑状。
而赞之。
苟然也。
阅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
骨面而秀
临事无凝滞。
过眼水流云散。
其为人服义疾恶。
初举感铁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饭。
供十方僧。
可也。
欲继嗣。
慈感已有师。
元奇之。
又举宣长老甘露
宣后卖
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杨次公曰。
牵牛蹊人之田。
而夺之牛也。
不恤。
尝游京师
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赐磨衲。
号佛印
东坡滑稽于翰墨。
戏为之赞。
世喜传。
故并记之。
赞曰。
佛印种性从横。
慧辨敏速。
新生驹。
不受控勒。
盖其材足以御侮。
观其临事。
护法之心深矣。
释道全北宋 1036 — 1084
全宋诗
释道全(一○三六~一○八四)字大同(《天台续集别编》卷五),俗姓王洛阳(今属河南)人。
年十九得度,初游彭城寿春,后居瑞州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七)。
神宗元丰七年卒,年四十九。
事见《栾城集》卷二五《全禅师塔铭》。
今录诗六首。
道全
洛阳王氏子也。
生不食荤血。
父母使事其舅广爱演公得度。
二十具戒。
彭城
寿春
受华严清凉说于诚法师
朝授师说。
夕能为其徒讲。
彭城有隐士董君。
识师非凡人也。
劝游南方。
问无上道师乃弃所学。
渡江。
首从甘露禅师
茫无所见。
复从栖贤秀禅师
勇于诲人。
示以道机。
迷闷不能入。
深自悔恨。
至啖恶食饮恶水以自砺。
凡七年。
高安
真净文禅师
五年而悟。
告文曰。
吾一槌打透无底藏。
一切珍宝皆吾有。
文可之。
自是言语偈颂。
发如涌泉
高安太守
请住石台清凉。
已徙黄檗
师为人。
直而淳信。
不饰外事。
元丰六年
师得疾甚苦。
从医于市。
眉山苏辙
高安
师谓之曰。
君静而惠。
可以学道。
且云。
吾病夙业也。
殆不复起矣。
君念道异时相见。
毋相忘也。
病小愈。
远居山中。
次年冬
绩溪将行。
意师必来别。
师竟以病不出。
十二月乙丑
与众诀。
趺坐而化。
体香软。
十五日茶毗。
得舍利光洁无数。
年四十九。
腊三十
断际塔之右。
为铭焉。
释怀志北宋 1040 — 1103
全宋诗
释怀志(一○四○~一一○三)俗姓吴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年十四,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落发,后结庵衡岳石头二十馀年。
徽宗崇宁元年(一一○二)冬,往谒长沙龙安照禅师,居最乐堂。
二年卒,年六十四。
一说元年卒,年六十二(《释氏疑年录》引《补续僧传》)。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二首。
公讳怀志
出于婺州金华吴氏。
性夷粹。
聪警绝人。
年十四。
去依智慧院宝称为童子。
二十二试所习落发。
预讲肆十二年。
宿学争下之。
尝欲会通诸宗异义。
为书传世。
以端正一代时教之本意。
有禅者问曰。
杜顺乃贤首宗祖师也。
而谈法身。
则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此偈合归天台何义耶。
不能对。
即行游方。
晚至洞山
真净文禅师
问。
古人一喝。
不作一喝用。
意旨如何。
文公呵叱之。
趋出。
笑呼曰。
浙子。
斋后游山好。
领悟。
久之辞去。
真净曰。
子禅虽逸格。
惜缘不胜耳。
识其意。
拜赐而行。
袁州
州人请居杨歧。
挽留之。
掣肘而去。
游湘上。
闻其名。
请居上封北禅。
皆不受。
庵于衡岳二十馀年。
士大夫经由。
造其居。
不甚顾答。
人问其故。
曰。
富贵人
辩博多闻。
我粥饭僧耳。
口吻迟钝。
无可说。
自然憨痴去。
有偈曰。
万机俱能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又问曰。
师住山多年。
有何旨趣。
对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块柴头品字煨。
不用援毫文彩露。
崇宁元年冬
遍辞山中之人。
曳杖径去。
留之不可。
曰。
龙安照禅师
吾友也。
偶念见之耳。
龙安闻其肯。
来使人自长沙迎之。
居于最乐堂。
明年六月晦
侍者日早莫。
曰。
已夕矣。
笑曰。
梦境相逢。
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而寂。
茶毗收骨石。
塔于乳峰之下。
阅世六十四年。
坐四十三
赞曰。
石头道人。
以夷粹之资。
入道稳实。
其去新丰
而游湘西也。
以水声林影自娱。
谨守其师之言。
不为世用。
譬之云行鸟飞。
初无留碍。
故当时公卿贵人
莫能亲疏之。
岂常人哉。
彼视咿嚘取容。
卖佛祖以渔利者。
顾不太息耶。
甘露灭
既论撰其出处之详。
又列之林间录中。
盖有所激云耳。
怀志上座
婺州吴氏子。
年十四。
事智慧院宝称为师。
试所习落发。
性夷简。
饱经论。
东吴学者尊事之。
尝对客曰。
吾欲会天台贤首惟识三宗之义。
衷为一书。
以息影迹之诤。
适有禅者。
居坐末曰。
贤首宗祖师为谁。
曰。
杜顺和尚
禅者曰。
有法身颂曰。
怀州牛吃禾。
益州马腹胀。
天下觅医人
灸猪左膊上。
义合天台唯识二宗何义耶。
不能对。
禅者曰。
何不游方去。
于是罢讲。
南询至涧山。
云庵和尚在焉。
从之游甚久。
去游湘上。
庵于石头云溪。
二十馀年。
气韵闲淡。
遇客多不言。
侍者问之。
曰。
彼朝贵人。
多知多语。
我粥饭僧。
见之自然。
口吻迟钝。
作偈曰。
万机休罢付痴憨。
踪迹时容野鹿参。
不脱麻衣拳作枕。
几生梦在绿萝庵。
或问住山何味。
答曰。
山中住。
独掩柴门无别趣。
三个柴头品字煨。
不用挥毫文彩露。
崇宁改元
年六十二矣。
曳杖造龙安
人莫之留。
一日问侍僧曰。
日何时。
曰夕矣。
遂笑曰。
梦境相逢我睡已觉。
汝但莫负丛林。
即是报佛恩德。
言讫泊然而逝。
收骨。
塔于乳峰下。
释无演北宋 ? — 1100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观。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观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释从悦北宋 1044 — 1091
全宋诗
释从悦(一○四四~一○九一)赣州(今属江西)人。
俗姓熊
隆兴府兜率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四十八。
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今录偈五首。
全宋文·卷二二六八
从悦(一○四四——一○九一)俗姓熊赣州(治今江西赣州)人,住持隆兴兜率寺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文禅师法嗣。
元祐六年卒,年四十八。
见《嘉泰普灯录》卷七。
释杲北宋
全宋诗
释杲,住东京法云寺,称佛照杲禅师
早年游方,谒圆通玑禅师
后依真净,自称于哲宗绍圣三年(一○九六)悟得方寸禅。
出住归宗,诏居净因。
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佛照杲禅师
自妙年游方。
谒圆通玑公。
命首众秉拂。
机迟而讷。
众笑之。
有赧色。
次日僧堂点茶。
见茶瓢堕地跳跃。
乃得应机三昧。
后依真净
因读祖偈。
豁然大悟。
谓人曰。
我于绍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悟得方寸禅。
出世住归宗
寻被诏居净因。
以力参深到。
语不入时。
凡示众。
尝举老僧
熙宁八年
文帐在凤翔府供申。
当年崩了华山四十里。
压倒八十村人家。
汝辈后生。
茄子瓠子。
几时知得。
或诘曰。
宝华座上。
何一向谈说世谛。
曰。
痴人。
佛性岂有二耶。
师在归宗时。
一夜脩敬罢。
坐僧堂地炉边。
忽见二僧入堂。
一人庞眉雪顶。
一人少年。
皆丰姿颀然。
师心喜自谓。
我座下有如此僧。
须臾二人出堂。
师怪而尾之。
见入佛殿中。
师亦随入。
灯影荧煌。
炉中尚有火。
师炷香礼佛。
二僧复出。
仍袭其后。
至佛殿前。
因失所在。
自念忘却香匣在殿。
回取之。
见殿门扃钥。
遂唤直殿行者。
开门入。
时见炉中香烟未散。
匣在宝阶上。
莫谕其故。
行道精诚。
冥通无碍。
诚有不可思议者。
释惠照北宋 1049 — 1119
禅师讳惠照
南安军郭氏子。
依了山院。
出家得度。
具受游方。
从悦禅师游。
真净
颇称有得。
师预闻其旨。
遂卓庵于石头。
其后石霜侍者
复得石霜末后句。
以书抵曰。
曩参未善。
犹有末后句在。
师以偈答曰。
参禅只要心安乐。
了得心安万事休。
况是禅心犹假立。
谁论末后与当头。
竟不往。
出世兜率。
迎致居第一座。
元祐中
无尽张公转江西漕。
谋入黄龙。
晦堂心禅师
暮宿兜率。
夜语。
因及石霜末后大事。
无尽豁然有省。
遂以出世因缘。
称法嗣。
去世。
无尽命师继其席。
曰。
先师有末后句。
运使得之。
未尝得。
岂可嗣法邪。
无尽曰。
汝寻常满口道得。
却会不得。
师忽然悟。
乃曰。
敢不奉命。
遂开悦公法门。
问。
如何是第一义谛。
曰。
锤下分付。
曰。
第二义门请师举唱。
曰。
千家帘幕春光在。
几处园林秀色新。
曰。
学人未晓。
曰。
劳而无功。
曰。
争奈分付了也。
曰。
一人传虚。
万人传实。
曰。
法鼓才声。
大众云集。
学人上来乞师指示。
云。
天静不知云去处。
地寒留得雪多时。
学人未晓。
乞师端的。
云。
一重山背一重人
乃曰。
龙安山上。
道路纵横。
兜率宫中楼阁重叠。
虽非天上不是人间。
到者安全忘诸念。
善行者不移双足。
善入者不动双扉。
自能笑𢕟烟萝。
谁管坐消岁月。
既然如是。
向上还有事也无。
良久云。
莫教推落岩前石。
打破下方遮日云。
又曰。
衲僧袖里神锋。
截断有句无句。
随宜独立真规。
处处清风满路。
更知结角罗纹。
始解针来线去。
师性方严有操守。
居兜率二十有七年。
仿像天宫内院。
作新一刹。
冠绝人世。
安众不过四十。
遇缺员则补之。
供馔珍丽。
率众力道。
弥谨无尽。
每以古佛称之。
宣和元年夏日
沐浴更衣。
礼观音大士三拜。
退居丈室。
端然而逝。
寿七十一。
臈四十七。
阇维烟所及处。
悉有舍利。
多琥珀色。
灵骨莹如冰玉。
眼睛与舌不烬。
无尽为之赞曰。
兜率照老没可把。
七月十五日长夏
礼却观音三拜竟。
退归方丈嗒然化。
也无遗书忉忉怛怛。
也无偈颂之乎者也。
也无衣钵俵散大众。
也无病痛呻吟阿耶。
卒死丹方传与人。
禾山鼓向别处打。
释善清北宋 1057 — 1142
禅师讳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香林寺法恩。
试所习。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黄龙晦堂禅师
久之有悟献颂。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难。
守道犹在己。
说法为人难。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师复立成一颂。
有刹刹尘尘。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归庐山
真净禅师问。
甚处来。
曰。
下江。
净曰。
将得什么来。
曰。
和尚要什么。
净曰。
一切要。
师提起坐具。
净曰。
闲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净曰。
试拈出看。
师摵一坐具。
净骇异之。
会死心出世。
灵源走书。
招之俾辅佐。
死心师奇。
福艾刚。
严有识度。
死心由翠岩。
再住云岩
迁黄龙。
师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闻见淹博。
机辩绝伦。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师张司成请师继席。
开法唱晦堂之道。
时黄龙号称法窟多奇杰之士。
师上堂曰。
昨日林间为野客。
今朝上住持人。
放开捏聚全由我。
万像之中独露身。
明年谢院事。
结茅寺侧。
自号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过六冬。
忘境寂万缘空。
不知幻业从何起。
依旧令教振祖风。
建炎末
避地临川
太守蒋宣卿请居曹山。
疏山
绍兴五年
以院事𢌿得法弟子了如禅师
乃遂闲居。
然接物无勌。
学者奔趋。
之唯恐后。
道价遂为天下第一。
南昌张参政闻风而悦。
患不能致。
枢密徐山过洪。
相与虚泐潭以起。
师时年八十有三。
辞避甚力。
而敦请之。
礼有加。
不获已而赴。
大师就请说法于州东山
倾城拥观。
叹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学者不约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鸿绝特之士。
至自远方者五千指。
军兴之后。
丛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
烬馀目睛不坏。
灵骨舍利。
塔于黄龙。
每对重客。
或语以世故。
则张目直视。
久乃厉声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参入室。
应机酬酢。
电击星驰。
虽初机学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厌色。
犹日诵般若心经一藏。
其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