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邕隋至唐初 543 — 63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也。
祖宪荆州刺史父韶博陵太守邕神识沈静。
幼齿上庠
年十有三。
违亲入道于邺西云门寺
依止稠公。
即授禅法。
才数日。
造诣殊深。
稠抚之。
谓诸门人曰。
五停四念。
尽在此子矣。
俄徙居林虑山周氏废教。
遁于白鹿山中。
开皇初定门载辟。
魏之信行禅师
稔闻名誉。
愿与流通。
遣人招之下山。
九年信行被诏入
偕戾止。
信行唱灭。
则引众承业
罔替轨范。
贞观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终于化度寺
春秋八十有九。
上赙帛追福。
以表崇敬之意。
其月二十二日
奉遗命。
阇毗于终南山
弟子收舍利起塔于信行塔左。
其碑则左庶子李百药文。
率吏令欧阳询书。
释志超隋末唐初 571 — 641年3月11日
释志超
俗姓田
同州凭翊人也。
远祖流寓遂居并部之榆次焉。
少在童龀智量过人。
精厉不群雅度标远。
厌世从道贯彻藏俞。
而二亲恃更无兄弟。
虽述其志常用抑之望嗣宗族。
遂从儒流遍览流略。
年垂壮室私为娉妻。
闻之避斯尘染。
乃逃窜林野。
亲姻周觅藏影无方。
既被执身抑从伉俪。
初则合[承/巳]为踪。
终亦同掩私室。
冀行婚礼也。
惟置一床乃抽毡席地。
令妻坐上。
躬自处床。
俨思加坐勤为说法。
词极明据。
妻便流泪礼谢辞以相累。
频经宵夕事等金形。
屡被𧧷劝诚逾玉质。
既确乎难拔。
亲乃捐而放之。
年二十有七。
并州开化寺慧瓒禅师
志德澄明行成众范。
未展度限历试诸难。
志超洁正身心勤履众务。
僧徒百数供杂五行。
两食恒备六时无缺。
每有苦役必事身先。
亲阅验。
其情守节度令受具。
自进戒品专修行仪。
即往定州寻采律藏括其精要删其繁杂。
五夏不满三教备圆。
乃返故乡依岩综习。
初入太原之西比干山。
栖引英秀创立禅林。
晓夕勤修定慧双启。
四仪托于戒节。
二行凭于法依。
学观诜诜无威而肃。
致使闻风不远而至。
大业初岁政网严明。
拥结寺门不许僧出。
闻之慨而上谏。
被衣举锡出诣郡城。
望有执送将陈所谏。
而官私弗顾。
乃达江都即以事闻。
内史以事非要害。
不为通引。
还遣并部。
至隋季多难寇贼交横。
民流沟壑死者太半。
结徒劝聚馀粮不穷。
但恐盗窃相陵便欲奔散乃以法诫劝无变尔情。
镜业既临逃响何地。
众感其言心期遂爽准式禅礼课时无辍。
尝夜坐禅。
忽有群贼排门直进。
炬火乱举白刃交临合坐端然相同仪象。
贼乃投仗于地拜伏归依。
因随宜诱引量权授法。
咸发心敬合掌而退。
其刚略摄御皆此类也。
高祖建太原
四远咸萃。
惟道在生灵。
义居乘福。
即率侣晋阳住凝定寺。
禅学数百清肃成规。
道俗钦承贵贱恭仰。
及皇旗南指三辅无尘。
义宁二年
率弟子二十馀人奉庆京邑
武皇夙承嘉望。
待之若仙。
引登太极叙之殊礼。
左仆射魏国公裴寂
挺生不世器琏宏深。
第中别院置僧住所。
邀延一众用以居焉。
亟历寒暑业新弥厉。
但为贵游諠杂外进无因。
必附林薄方程慕远。
蓝田山化感寺沙门灵闰智信智光等。
义解钩玄妙崇心学。
同气相求宛然若旧遂延住彼山。
栖志得矣。
摄缘聚结其赴如云。
贤圣语默互相敦重。
而寺非幽阻隶以公途。
晦迹之宾卒难承业乃徇物关表意在度人。
还返晋川选求名地。
武德五年
入于介山创聚禅侣。
岩名抱腹四方有涧。
下望百寻上临千仞。
泉石结韵于仙室。
风雨飘清于林端。
遂使观者至止陶铸尘心。
自强诲人无倦请益。
又于汾州介休县治立严寺。
殿宇房廊躬亲缔搆。
赫然宏壮有类神宫。
故行深者岩居。
道浅者城隐。
师资肃穆竞业其诚。
聆音察色惟若不足。
忽因遘疾便知不久。
诫累殷勤示以祸福。
贞观十五年三月十一日卒于城寺。
春秋七十有一。
山世同嗟宾主齐恸。
德仁既往学肆斯分。
葬于城南山阜。
自服膺释种。
意在住持。
昼夜剋勤摄诸后学。
所以日别分功礼佛五百。
禅结四时身诫众侣。
有亏殿罚。
而自执熏炉随唱屈礼。
未尝置地及以亏拜。
及坐禅众也互相惩诫。
才有昏睡亲行励率。
有来投造无不即度授以戒范。
进止威仪摄养将迎礼逾天属。
时遭严敕度者极刑。
而曾无介怀。
如常剃落。
致陆海慕义避世逸僧凭若大山依而修道。
时讲摄论维摩起信等。
并详而后说。
深致适机。
尝以武德七年止于抱腹。
僧徒仅百偏资大斋。
惟六石同置一仓。
日磨五斗用供常调。
从春至计费极多。
怪而检覆止磨两斛。
据量此事幽致可思。
又数感异僧乘虚来往。
虽无音问仪形可验。
才若堕者便蒙神警。
至于召众钟声随时自响。
石泉上涌随人少多。
灵瑞屡兴如此者非一。
而奉敬戒法罕见其俦。
护慎威仪终始无替。
自隋唐两代亲度出家者近一千人。
范师遗训在所闻见。
传者昔预末筵蒙诸惠诰。
既亲承其绩故即而叙焉。
释智拔隋末唐初 575 — 640年9月1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张
襄阳人
六岁出家。
为润师弟子。
润命受教于哲法师
哲于襄阳
固僧望。
自有传。
初诵法华。
日五纸。
亦粗通大义。
既而依吉藏法师京邑
听才两遍。
命之覆述。
问曰。
一乘为云。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雨。
分为三否。
众莫敢对。
曰此问良善。
竟以大法嘱累。
于是还乡里。
会群盗扰攘。
昼伏夜逃。
靡遑宁处。
贼平。
耆阇寺
讲不辍。
岁必五遍。
门人法长。
见住梵云寺
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信士张英邀于其家宿集。
竖义开题。
或问今昔三一之指。
未及对。
即告棱法师曰。
智拔兹与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矣。
遂迁化。
而颜貌如生。
趺坐坚正。
玄素合境叹惋。
州牧蒋邸躬临烧香。
赠帛百疋。
墓所设斋。
寿六十六。
释智拔
姓张
襄阳人
幼年清悟雅好道法。
六岁出家。
初为闰师弟子。
闰顾有济器。
乃携付哲法师
哲亦襄川僧望。
具之别传。
初诵法华。
日通五纸。
经中理路略有规度。
惟曰。
斯经诸佛出世之大意也。
一人一道非弘不通。
誓毕依持开悟蒙俗。
周听乃洽。
承帝京上德吉藏法师四海标领三乘明匠。
寻诣奉旨欣击素心。
首尾两遍命令覆述。
英俊鼓言无非乱辙。
亲临坐。
问众曰。
一乘为两。
遂分为三。
亦可一乘为两。
分为三两。
众无敢答。
曰。
拔公此问深得旨矣乃嘱累。
大法必在机缘。
于是还襄。
会贼徒扰攘无由讲悟。
昼藏夜伏私蕴文义。
后值清平耆阇寺
恒在常济。
讲法华经年别五遍。
门人法长后生颖萃。
见住梵云领徒承业
贞观十四年九月十七日
于清信士张英家。
宿集竖义开法华题。
或问今昔开覆三一之旨者。
答对如风响。
解悟启时心。
便告棱法师曰。
智拔答毕须弥来难。
尽皆神俊。
诣八方乡里大德檀越等相别。
时不测其言也。
遂即潜然。
迫而察之。
已迁化矣。
合境玄素嗟惋惊恸。
颜状如生。
加坐坚正蒋王躬临烧香供养。
赠物百馀段。
墓所设五千僧斋。
春秋六十八矣。
卢承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幽州涿人
齐州长史
兄承庆、承业,子齐卿皆显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