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释无染” 相关资源
人物库
僧慧忠唐 ? — 775年12月9日
释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谓期颐之年。
肌肤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学法受双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无住相历试名山。
五岭罗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阁摩穹。
下安居于九旬。
或𭖳空息虑于三昧。
既悬明月之戒。
亦净琉璃之心。
已度禅定之门。
不起无生之见。
嶷若苏庐八风莫能动。
如净鉴万象何所隐。
可止也我则武当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则虎溪一径。
分卫人间。
薄游吴楚。
以至于顺阳川焉。
卜居党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万广门道声洋乎力量充矣。
开元年中刺史中书侍郎开国公王琚司马太常少卿赵颐贞
信潭以清闻风而悦。
税驾扣寂杳然虚空。
礼足散金银之华。
不异弥伽长者。
执手见微尘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刹。
龙兴寺也。
由是罢相节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顺风从而问道。
博达诂训广穷经律。
降魔制外孰之与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动。
暾日而食对月澄心。
清风飞霜。
劲节凌
辞检理诣折彼慢幢。
论顿也不留朕迹。
语渐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兰作栴檀之树。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园。
妙不可传花多果少。
世有执砾水中。
若获琉璃之宝。
掬泡瓶内。
谓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诃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卢之说。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谈。
俾夫无染正性。
岂毗卢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虚空之心合虚空之理纤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结驷而至安。
禅不动受其顶谒俨如也。
盖所谓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万乘之君。
岂止百寮而已哉。
肃宗皇帝载定区夏闻其德高
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内给事孙朝进驿骑迎请。
其手诏曰。
皇帝信问。
朕闻调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济群生。
师以法鉴高悬一音演说。
藏开秘密境入圆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济。
尊雄付嘱实在朕躬。
思与道安宣扬妙用。
广滋福润以及大千。
传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缘斯在勿以为劳。
杖锡而来京师非远。
斋心已久副朕虚怀。
春寒师得平安好。
遣书指不多及。
常以道无不在华野莫殊。
遂高步入宫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龙衣。
天香以焚风飘羽盖。
骧首接武神仪肃若。
天子钦之待以师礼。
奏理人治国之要。
畅唐尧虞舜之风。
帝闻竦然膝之前席。
九龙洒莲华之水。
万乘饮醍醐之味。
从是肩舁上殿坐而论道。
不拘彝典也。
寻令骠骑朱光辉宣旨住千福寺
相国崔涣从而问津。
理契于心谈之朝野。
识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宝应临御。
以孝理国匪移前眷。
划开万里之天。
若见三江之月。
又敕内侍袁守宏迎近阙下光宅寺安置。
香饭云来紫衣天降。
使臣拥禅门而不进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观之若梦。
澹然闲任自乐天倪。
亦可罗浮不归方名宴坐双峰长往始契无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万行齐发。
千门不累于心矣则兜率之鼓无形乃声。
修罗之琴不抚而韵。
香传天主花雨空王。
见之于矣。
常以思大师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当
因奏武当山请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党子谷置香严长寿寺
各请藏经一本度僧护持二圣御影镇彼武当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虽未饰于中峰。
茅栋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题额鸾回鹊飞。
山川光煌黑白抃跃。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瑶台之非远。
至大历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经律禅法者。
添满三七人。
道门因之羽服缁裳罔不庆怿。
数盈万计用福九重也。
往在南阳陷于贼境。
固请回避皆不允之。
临白刃而辞色无挠。
据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帅观其禅德淡若风韵高逸。
投剑罗拜请师事焉。
于时避寇遇寇者众矣。
无何群盗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锡发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踪坚住不避者。
尽被诛戮。
则知云物气象有如先觉。
存而不论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无知而无不知。
斯之谓欤。
内德既充外应弥广。
自藏珍宝人莫之窥。
于戏论龙奋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华而明彻莫识。
前贤厌世正眼随灭。
不亦悲夫。
忽疾将亟。
国医罔效。
自知去辰。
众问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则无累矣。
吾何言哉。
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时右胁累足泊然长往。
所司闻奏皇情悯焉。
中使临吊赙赠甚厚。
敕谥号曰大證禅师
有诏归葬于党子之香严寺
循其本也。
威仪手力所在支给具饰终之礼哀恸梵场也。
敕常修功德使检校殿中监兴唐寺沙门大济。
早接道论豁如披云虽非门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开府孙知古并弟内常侍朝进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诚光宅寺智德香严寺道密等。
凡数万人。
痛石室之末筹。
悲云峰之耸塔晨钟徒击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畴将仿仰。
译经沙门飞锡为碑纪德焉。
僧无著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
少禀志操。
自出家受具。
即习大乘无少怠。
游方抵京师云华寺。
澄观法师
研究华严。
通畅法界之指。
凡诸经论。
莫不弘阐。
大历二年
讨胜五台
驻锡华严寺
时五月
方坐夏堂中。
啜茶次。
老僧貌陋甚。
袒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
所持数珠。
借一
遽授之。
转盻间失老僧所在。
心以为异。
念曰。
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
而终获入圣寺者。
我其庶几哉。
间登般若经楼眺望。
适吉祥鸟。
翔舞虚空中。
羽毛茜绚。
鼓翼趋东北去。
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
朗照寺内。
久之而灭。
同房法等。
祝曰。
若果菩萨垂意者。
当再发。
果发如初。
因独往金刚窟致礼。
倦而假寐。
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
寤睹一翁。
形服殊古朴。
起执其手。
问何从来。
曰山外求粮来。
曰居何地。
台山
翁问
师何为在此。
曰久闻金刚窟。
故随喜来耳。
曰师欲困睡耶。
请就所止啜茶。
遂相持东北行。
距精舍。
翁扣门。
呼均提者三。
一童子应声出。
年可十四五。
发齐眉。
短褐才及胫。
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
因直升堂坐揖。
坐其傍。
童子进毕。
又进酥酪。
味隽永。
咽之神府澄爽。
而栋宇床座器用。
皆金玉迟象玳瑁物。
其华靡瑰玮。
槩非人间世也。
翁问所营治。
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
曰务求大乘。
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
且问齿腊。
曰三十一矣。
曰师纯淑如此。
自今至三十八。
则福根德芽。
茂殖于兹地矣。
遽起谢曰。
吾老倦欲偃息。
师可去。
请留一宿。
曰师有二伴待归。
可留邪。
且师执情未尽。
故欲留耳。
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
而伴亦安敢顾恋乎。
曰持三衣否。
曰受戒来持之。
曰又道执情当尽。
竟起挥手别。
方趋出。
翁曰。
听吾一偈。
即唱曰。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竟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呼均提送
且拊背再。
偕童子。
至金刚窟前。
问童子曰。
此寺何名。
童子曰。
师以为此窟何名。
曰名金刚。
曰金刚下有二字。
师能忆否。
曰无乃为般若字乎。
童子莞然曰。
此正般若寺也。
复唱曰。
面上无嗔供养具。
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真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忽然俱灭。
回望向遇翁处。
则白云荏苒。
而涌出地寻丈许。
成五彩霓。
有菩萨乘狮子其上。
而诸菩萨围绕四散。
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
无复见时。
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
亦诣窟礼敬。
而适与会。
问其所得。
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
因为陈述上事。
六僧怅惋。
尤知罪障所累
隐居山中终其身。
元和中
门人文一追状其事。
行于世。
释无著
永嘉人也。
识度宽明秉操贞礭。
留神大道约志游方。
抵于京师云华寺。
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
凡诸经论志极旁通。
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
大历二年五台山
肆欲圣人之境界。
五月华严寺挂锡。
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
问曰。
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
请看。
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
少顷而灭。
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期再现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
方坐假寐。
闻叱牛三声饮水。
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
巾裹甚异。
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用来居在何地。
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
曰。
凡夫昏沈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
翁指东北。
见精舍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蹑躅而随。
至寺门。
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牙床。
指锦墩揖坐。
童子捧二瓯
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咽之如有所證。
神府豁悟宿事焉翁曰。
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腊几何。
三十一矣。
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
欲偃息也。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有执情在。
曰。
瞿昙弟子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俯听凝神。
谢曰。
蒙宣密偈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敢忘指决。
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
翁唤均提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
此何伽蓝不悬题额。
童子指金刚窟。
反问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惟忖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携童子手揖顾而别。
童子瞠目视如欲吐辞。
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遂宣偈㖟
面上无瞋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悢悢盈怀歔欷不已。
叹曰。
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
犹在乎耳。
谛观山翁立处。
有白云冉冉涌起。
去地寻常许。
变成五色云霓。
上有大圣乘师子。
而诸菩萨围绕。
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
群像与偕灭。
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
相将还至窟前作礼。
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
诸僧奔走。
良久寂无所睹。
遂陈遭遇。
六人悔责不见圣容。
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
遂隐此山而终。
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
永嘉人
识度宽明。
秉操贞确。
留神大道。
约志游方。
京师云华寺。
澄观法师
研习华严之教。
大历二年
五台山
圣人境界。
五月华严寺挂锡。
于堂中啜茶。
老僧𥨊陋据北床。
问曰子从南方来。
还赍数珠请看。
乃躬度之。
回视之间。
失僧之所。
于时神情𢠵恍。
疑喜交生。
曰昔僧明入此。
睹石臼木杵。
后得入圣寺
获见圣贤。
我愿止此。
其为快乎。
次由般若经楼。
见吉祥鸟。
羽毛茜绚。
双飞于顶上。
望东北鼓翼而去。
日有白光两穗入户。
悠飏少顷。
同房僧法等。
见而惊怪。
言曰。
此何祥也。
愿再现。
断众生疑。
寻睹光如前。
因往金刚窟。
望中致礼。
方坐假𥧌。
闻叱牛三声饮水。
一翁古貌瑰形。
服粗短褐。
曳麻履。
巾裹甚异。
乃迎执其手。
问从何来。
翁曰。
山外求粮。
问在何地。
求粮用在台山
翻质
师何戾止。
答曰。
闻此有金刚窟。
故来随喜。
翁曰。
师困耶。
答曰否。
曰既不困惫。
何辄睡乎。
曰。
凡夫昏沉。
胡可怪哉。
曰师若昏沉。
可去啜煮[荈-夕+歹]。
翁指东北见精舍。
相距数步馀。
翁牵牛前行。
蹑躅而随。
至寺门唤均提三声。
童子应唯开阖。
年可十四五。
垂发齐眉。
衣褐襦。
牵牛入寺。
见其地尽是琉璃。
堂舍廊庑。
皆耀金色。
其间华靡。
非人间之制度。
翁踞白。
牙床。
指锦墩。
坐。
童子捧二瓯
对饮毕。
擎玳瑁器。
满中酥酪。
各赋一匙。
咽之。
如有所證。
豁然悟宿事焉。
翁曰。
师出家来。
何营何虑乎。
答曰。
有修无證。
大小二乘。
染指而已。
曰未知初出家时。
求何心。
求大乘菩提心。
曰师以初心修即得。
又问。
齿﨟几何。
三十一。
师年三十八。
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
且徐徐下山。
好寻道路。
勿伤厥足。
吾年老朽。
从山外来。
困极欲偃息也。
曰。
请寓一宵可乎。
曰不可。
缘师有两伴相随。
今夜不见师归。
忧愁曷已。
此乃师。
有执情在。
曰。
瞿昙弟子。
有何执处。
虽然有伴。
不顾恋他。
又问。
持三衣否。
曰受戒已来持之。
曰此是封执处。
曰。
亦有圣教在。
若许住宿。
心念舍之。
脱有强缘。
佛故听许。
曰若依小乘无难。
不得舍衣。
宜从急护。
翁拂襟投袂而作。
亦趋行。
翁曰。
听吾宣偈。
一念净心是菩提。
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究尽碎为尘。
一念净心成正觉。
俯听凝神。
谓曰。
蒙宣密偈。
若饮醍醐。
容入智门
敢忘指决。
翁唤均提。
可送师去。
临行拊背曰。
好去。
再折腰。
与童子骈肩齐步。
至金刚窟。
反问
伊何窟乎。
曰先代相传。
名金刚窟。
童子曰。
金刚下有何字。
惟忖。
少选曰。
金刚下有般若。
童子唍尔。
适入者般若寺也。
携童子手。
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
如欲吐辞。
曰。
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
童子送宣偈授
面上无瞋。
供养具。
口里无瞋吐妙香。
心里无瞋。
是珍宝。
无染无垢是真常。
偈终。
恍惚之间。
童子及圣寺俱灭。
唯见山林土石。
怅怅盈怀。
歔欷不已。
僧文喜唐 821 — 900
文喜姓朱氏崇德人
七岁剃染,遍参诸方。
尝往五台,至金刚窟,遇一老翁牵牛而行,邀入寺堂,皆耀金色。
翁踞床指绣墩命坐。
翁曰:“近自何来?
”曰:“南方。
”翁曰:“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曰:“末法比丘,少奉戒律。
”翁曰:“多少众?
”曰:“或三百、或五百。
问:“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翁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曰:“多少众?
”翁曰:“前三三,后三三。
”翁呼童子致,并进酥酪。
纳其味,心意豁然。
辞退。
翁曰:“童子相送。
问:“此何处?
”曰:“此般若寺
”乃悟翁即文殊也。
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
童说偈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
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言讫,与寺俱隐。
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师子往来。
时有沧州僧修政等至,尚闻山石震吼之声。
咸通三年,至洪州仰山
一日煮粥,见文殊现镬上,以搅粥篦掌之曰:“文殊自文殊,文喜文喜
”文殊涌空曰:“苦瓠连根苦,甜瓜彻蒂甜。
修行三大劫,却被老僧嫌。
”后筑室千顷山。
光启三年,钱王请住龙泉,奏赐紫衣,号无著
将顺寂,告众曰:“三界心尽,即是涅槃。
”跏趺而逝。
白光照室,竹树同色。
塔于灵隐山之西坞。
无著文喜禅师
五台山求见文殊。
忽见山翁。
著揖曰。
愿见文殊大士。
翁曰。
大士未可见。
汝饭未。
著曰未。
翁引入一寺引著升堂命坐。
童子进玳瑁杯。
贮物如酥酪。
著饮之觉心神清朗。
翁曰。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
著曰。
末代比丘少奉戒律。
曰多少众。
曰或三百或五百。
著问。
此间佛法如何住持。
曰龙蛇混杂凡圣同居。
曰众几何。
曰前三三后三三。
遂谈论及暮。
翁命童子引著出。
行未远悽然悟翁即文殊也。
不可再见。
稽首童子乞一言为别。
童子有无垢无染即真常之语。
言讫童子与寺俱隐。
但见五色云中文殊乘金毛狮子往来。
白云忽覆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