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法纯北周至隋 519 — 60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自周朝入道。
京师陟岵天宫二寺。
备历废教之酷。
祖龙潜。
图启法运
乃先复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一焉。
大兴善寺
鞭策三业。
上闻之。
请为戒师。
然固以德薄辞。
上因幸其所处行礼。
施子。
优渥。
叹曰。
身命无常。
何可保爱。
檀供难消。
吾其行方等忏法乎。
更四十五年。
除食便利。
不出净场。
遂感灯无膏油而光𦦨相续者七昼夜。
或闻场中。
有演说教授声。
就视之则寂然。
俄而易法服。
行市里中。
代佣保执役。
虽琐屑猥贱莫惮。
有䞋锡则惨然曰。
爱贼既来。
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且以经像。
悉乞于人。
衣则粪扫而已。
其宣导用十地经论。
金刚般若。
金光明。
诸法无行等
二十五卷。
开皇十五年入内宫。
皇后戒法。
所获施利随尽。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
无疾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五。
先是闭室静坐。
弟子慧进
见白衣童子。
手捧光明。
侍立右。
问曰。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
频来召我。
我以著乐妨于脩习。
终不许也。
若无佛法处。
我则愿生以化迷类。
久之双鸽集于衣桁。
注目视
都无惧色。
徐谓其徒曰。
汝毋自纵。
毋自欺。
又谓我今忽觉身乘自象。
何也。
其妄业欤。
遗命以身施飞走。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
凿龛于白鹿之原。
外开门穴以置之。
既而筋肉俱尽。
骸骨植立自如。
因复塑饰。
以贻永久焉。
沙门彦琮
撰序赞之辞。
以美其德。
碑文则昂之辞也。
昂幼育于
姿情闲雅清爽。
有集十卷行世。
释法纯
俗姓祝氏
扶风始平人也。
初出家日在于周世。
备闻正教亲奉明师。
意在定林情兼拯溺。
住帝京陟岵天宫二寺。
往来居止通虑为先。
逢于废教退僧潜匿城市。
内持道服外假俗衣。
皇隋之兴厥初度首。
即百二十人之一也。
大兴善
鞭勒形心有逾前稔。
文帝怀素请为戒师。
自辞德薄不敢闻命。
帝勤注不已。
遂处禁中为传戒法。
四事厚礼。
不胜其供辞还本寺。
叹曰。
危身脆命无常不久。
终日保养何见牢固。
上供难销。
遂行方等忏法。
四十五年常处净场宗经检失。
除食便利馀无阙废。
尝于道场然灯。
遂感灯明续焰经于七夜不添油炷而光耀倍常。
私密异之。
为灭累之嘉相也。
又油瓮所止在佛堂内。
忽然不见。
乃经再宿还来本处。
而油满如故。
每于夜静闻有说法教授之声。
异香寻隙气冲于外。
就而视之一无所见。
识者以为幽祇所集故也。
而谦弱成治趣务造功。
不累形骸用清心海。
至于三秋霖滞民苦者多。
乃屏除法服微行市里。
或代人庸作。
事讫私去。
有与作价反乞贫人。
或见道俗衣服破坏尘垢。
皆密为洗补。
跪而复处。
及巾屦替藉秽污臭处。
皆缝洗鲜全。
其例甚众。
或于静时摙厕担粪。
有密见者告云。
若情事欣泰愿共同作。
或为僧苦役。
破薪运水。
或王路艰岨。
躬事填治。
因而励俗。
相助平坦。
有来䞋锡皆惨然不乐。
口云。
爱贼既来狱王潜至。
打缚不久矣。
故所获财物。
并施大众。
不造经像。
人问其意。
云行道者所乏耳。
因以趣入也。
故王公等施日盈门首。
皆回与僧。
而自著粪扫袈裟。
内以布裙又无腰襻。
以绳收束如中国法。
寺僧服其行也。
或有不敢受者。
以为胜人。
所奉稍异常徒。
自叙云。
余初出家依于山侣。
昼则给供清众。
暮则聚薪自照。
因而诵经得二十五卷。
谓十地经论金刚般若论金光明诸法无行等
并讲习通利。
故其所宣导皆引用斯文焉。
开皇十五年
文帝又请入内。
皇后受戒。
施物出宫。
随散并尽。
故贫窭之士。
闻纯之入内也要必有赐。
并聚集街首待施而还。
仁寿三年遂觉不悆闭室静坐。
而无痛所有。
白衣童子手捧光明立侍于右。
弟子慧进入问。
此是何人。
答曰。
第六欲天频来命我。
但以诸天著乐。
竟不许之。
由妨修道故也。
常愿生无佛法处教化众生。
慎勿彰言。
死后任说。
至五月内。
弟子为建大斋。
望崇玄福。
道俗凑集并在纯前。
有双鸽飞来入纯房内。
在衣桁上。
注目看纯。
虽人触捉都无有惧。
纯云。
任之勿捉。
至暮方逝。
及其疾甚。
人有问者。
必诫以法行。
不久得自纵自欺。
又云。
我不觉忽乘白象也。
此乃妄业耳。
何由可任。
因设斋食与诸旧别。
所有衣资杂物施同行者。
任取一事用结良缘。
而神志明悟不觉馀想。
卒于净住寺
春秋八十有五。
仁寿三年五月十二日也。
葬于白鹿原南。
凿龛处之。
外开门穴以施飞走。
后更往观。
身肉皆尽。
而骸骨不乱。
弟子慧昂
率诸檀越追慕先范。
乃图其仪质。
饰以丹青。
见在净住。
沙门彦琮
褒美厥德为叙赞云。
昂少所慈育。
亲供上行。
为之碑文。
广陈盛事。
兼以立性闲穆。
识悟清爽。
文藻横被闻于京室。
著集十卷颇共传之。
僧慧藏南北朝末隋初 522 — 605
释慧藏
姓郝氏
赵国平棘人
十一出家即流听视。
未登冠具屡讲涅槃。
剖折深奇符契文旨。
及律仪圆备更业毗尼。
行等明珠解逾前达。
未听智论十地华严般若经论博见之举人谁肯推。
但深穷性体义难抑伏。
皆仰谢高断罕不师焉。
年登不惑乃潜于鹊山
木食泉浆澄心玄奥。
研详虽广而以华严为本宗。
洞尽幽微未测邪正。
仰托圣助希示是非。
登即夜降灵感。
空中声言是是。
既闻斯告因撰义疏。
躬自传扬。
絓预学流普皆餐揖。
齐主武成降书邀请。
太极殿开阐华严。
法侣云繁士族咸集。
时共荣之。
为大观之盛也。
自尔专弘此部。
传习弥布。
属周毁经道。
刬迹人间。
迁息烟霞保护承网。
隋初开法即预出家。
讲散幽旨归途开悟。
化自东川风行草偃。
行成达义德以诱仁。
冰玉方心松筠质。
故法雨常流仁风普扇。
致使道俗庆其来苏。
蒙心重其开奖。
开皇七年
文帝承敬德音远遣徵请。
蒲轮既降无爽纶言。
乘机立教利见大人。
杖锡京辈仍即谒帝承明。
亟陈奥旨。
凡所陶诱允副天心。
即六大德之一也。
有敕加之殊礼。
故二纪之内四时不坠。
后以般若释论群唱者。
多至于契赏皆无与尚。
时有沙门智稳僧朗法彦
并京室德望神慧峰起。
祖承旧习希奉新文乃请开讲金刚般若论。
截云霞。
智隆时烈。
将欲救拯焚溺。
即而演之。
于时年属秋方。
思力虚廓。
但控举纲致。
标异新理。
统结词义。
言无浮汎。
故禀益之徒恐其声止。
皆崇而敬焉。
大业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遘疾卒于空观寺。
春秋八十有四。
临终诚心旷济。
累属露骸。
弟子奉谨遗诀。
陈尸林麓。
掩骸修塔。
树于终南山至相寺之前焉。
立铭表德镌于塔。
沙门明则为制碑文。
见之别集。
僧慧休隋末唐初 538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人俗姓乐
年十六出家,住相州慈润寺。
曾事灵裕、明彦、志念等法师,博采众长,精通禅理。
戒行清苦。
唐太宗贞观中累征不起。
卒年九十八。
撰有《杂心玄章钞疏》。
释慧意
释慧意
姓李
临原人
听大乘经论专习定行。
宇文废法南投于梁。
仙城山慧命
同师寻讨心要。
后住景空于聪师旧堂综业常住。
不事灯烛昼夜常明。
有乡人德广郡守静。
殊不信法。
乃请于宅。
别立禅室百日行道。
静息抑禀等四人每夜潜往。
举家同见禅室大明坐卓然。
方生信向。
乡邑道俗率受归戒。
开皇初卒。
将逝谓弟子慧兴曰。
今日有多客来。
可多办斋食。
及中意果端坐而化。
襄阳开皇有法永禅师者。
南乡人
梁明帝常供养。
预知运绝。
苦辞还襄欲终。
七日七夜闻音乐异香满寺。
因而坐终。
伞盖山上露坐。
有同寺全律师
尸曰。
愿留神相待至七日。
满至期全亡。
送尸侧。
尸飒然摧变。
岑阇梨者。
姓杨
临原人
于寺西伞盖山南泉立诵经堂。
常诵金光明。
感四天王来听。
后读藏经皆不忘。
计诵三千馀卷。
服布乞食。
钵中之馀饲房内鼠。
百馀头皆驯扰争来就人。
鼠有病者岑以手摩捋之。
而不拘事检。
或揭坩酒食。
或群小同戏呵叱僧侣
或诵经书歌咏逆述来事。
昼则散乱夜则礼诵禅思。
与同众沙门智晓交顾招集禅徒。
自行化裕。
供给定学。
自知终日急唤拔禅师付嘱。
佛殿礼辞遍寺众僧。
咸乞欢喜。
禅居寺大斋将散。
谓岑曰。
兜率天听般若去。
岑曰。
弟前去我七日即来。
其夜三更坐亡。
至四更识神往遍学寺。
寺相去十里。
汰法师床前。
明如昼。
云晓欲远逝故来相别不得久住。
汰送出三重门外。
别讫来入房中踞床忽然还暗。
呼弟子问云。
闻师与人语声。
取火通照三门并闭。
方悟晓之神力出入无间。
即遣往问。
果云已逝。
岑后七日无何坐终。
其二体骨全成无缝。
又有昊纯等禅师
多有灵异。
相从坐化。
略不叙之。
僧法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并州太原段氏子也。
诵涅槃十馀年。
后听玄义乃领悟。
开皇中
诏为涅槃众主。
居海觉寺。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四年春
又诏送于辽州下生寺
见瑞之祥。
如别记。
亦由是精进加倍。
大业间卒。
寿七十。
门人行等玄会
释法总
姓段氏
并州太原人也。
少以诵涅槃为业。
既通全部。
志在文言。
未遑听涉。
十馀年中初不替废。
后听玄义便即传讲。
前后二纪领悟非一。
而宽厚逊仰为物归投。
开皇中年
敕召为涅槃众主。
居于海觉。
聚结四方常敷至理。
无舍炎燠。
仁寿岁初。
敕送舍利于隋州智门寺
掘基三尺。
获神龟一枚。
色黄且绿状如彩绣。
头有八字云。
上大王八万七千年。
腹下有王兴二字。
驰步往来都无所食。
及舍利所。
由令人治道。
于隋侯。
桥侧柳树又雨甘露。
状如雨下。
香甜浓润众共饮之。
乃表闻。
帝敬谒灵祥。
恒以此龟置于御座。
与臣下观之。
有经年月。
帝游北苑放之清池。
虽汎泳少时。
还出绕池。
随逐帝躬前后非一。
陪卫咸睹共欣徵感。
四年春
又敕送舍利于辽州下生寺
放光分粒其相极多。
石函变为锦文及童子之象。
函之北面现于双树。
下有卧佛。
又于函南现金刚捉杵拟山之相。
又于函东现二佛俱立。
并一骐驎。
又于函西现一菩萨并一神尼
曲身合掌向于菩萨。
更有诸相。
略不述之。
又放大光聊乱而起。
动眩人目从冥达晓。
诸灯虽灭而光续照不异日月之明。
尔夕阴雨。
佛堂鸱吻放于黄光。
飞移东南。
三百馀步。
外人谓火。
走赴知非。
寻光所发。
乃从堂中舍利处。
出众皆通见大发道心。
八日将下五色云盖覆于塔上。
又感奇鸟素身乌尾赤觜口衔片云状如华盖亦现塔上。
斯瑞之感。
五万馀人一时同见。
及坟下讫云鸟皆灭。
四月九日基上放光。
分为五道直西而去。
色如采画。
数百里引之。
见者非一。
躬临此瑞。
喜发内心。
具图上闻。
敕封秘阁
后因故业讲诵不疲。
大业年中卒于海觉。
春秋七十矣。
门人行等
玄会嗣续擅名。
见于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