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玉楼春 其六 宋 · 杜安世
 押词韵第六部
春景抛人无处问。
多谢石榴花又喷。
茜罗揉出碎英繁,红蜡缕成香萼润。

血色新裙羞莫近。
密叶柔条相间衬。
雨馀寂寞假山傍,乡国尚遥西海信。
提刑司会庆节功德疏右语 宋 · 晁公溯
 出处:全宋文卷四七○一、《嵩山集》卷一六
天佑民而作之君,笃生是日;
臣归美以报其上,正在斯时。
祷于梵宫,介于景福。
皇帝陛下,伏愿寿高五帝,德被万方。
东面而征,南面而征,威遂加于不服;
西海而准,北海而准,化当格于无疆。
冬夜闻角声二首 其一 1187年12月 南宋 · 陆游
七言绝句 押文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
袅袅清笳入雪云,白头老守卧中军
自怜到死须溪本卷八作老)怀遗恨,不向居延塞外闻。
冬暖1181年11月 南宋 · 陆游
 创作地点: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
今年岁暮无风雪,尘土肺肝生客热。
经旬止酒卧空斋,吴蟹秦酥不容设。
日忧疾疫被齐民,更畏螟蝗残宿麦。
浓霜薄霰不可得,太息何时见三白。
老夫壮气横九州,坐想提兵西海头。
万骑吹笳行雪野,玉花乱点黑貂裘
兵部王仲行尚书惠诗叙近日直舍隔壁论诗说棋之戏次韵为谢尚书近录旧诗一篇为赠故并及之己亥 南宋 · 周必大
 押尤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诗可弄万象,棋能消百忧。
苦吟复苦战,已过心休休。
自从识夫子,十阅长安
奇才掩众俊,博物包九流。
游戏亦臻极,他人叹无由。
脚踏软红尘,手把大白浮。
每坐客常屈,有社谁敢投。
此事聊复尔,壮怀许闻不。
杀虏卢龙沟,镌羌西海头。
六奇蕴秘策,凿壁那可偷。
稍见壶子机,已惊季咸俦。
遂盗祖师法,敢与神秀侔。
岂如念贫绩,明许馀光求。
故将绣段赠,不责玉案酬。
从今空囊富,免为杜陵羞。
郊祀大礼毕祭谢五岳四海四渎祝文 其二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四、《玉堂类稿》卷一七、《中兴礼书》卷三二
乾道六年岁次庚寅某月朔日,皇帝慎伏为郊祀大礼礼毕,谨遣某官敢昭荐于东岳齐天仁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北岳安天元圣帝、中岳中天崇圣帝、西海通圣广润王、北海冲圣广泽王、东渎大淮显佑昭应长源王、西渎大河显圣灵源王、北渎大济清源王:伏以惇宗将礼,咸秩无文。
矧惟方望之祠,曾是封疆之阻。
敢告成于熙事,冀垂鉴于遐悰。
尚飨!
郊祀毕祭谢五岳四海四渎祝文(二乾道六年冬 南宋 · 宋孝宗
 出处:全宋文卷五二八一、《中兴礼书》卷三二
维乾道六年岁次庚寅月朔日,皇帝某伏为郊祀大礼礼毕,谨遣某官敢昭荐于东岳天齐仁圣帝、西岳金天顺圣帝、北岳安天元圣帝、中岳中天崇圣帝、西海通圣广润王、北海神圣广泽王、东渎大淮显佑昭应长源王、西渎大河显圣灵源王、北渎大济清源王:伏以惇宗将礼,咸秩无文。
矧惟方望之祠,曾是封疆之阻。
敢告成于熙事,冀垂鉴于遐悰。
尚飨!
都下和同舍客李元老承信赠诗之1167年6月 南宋 · 杨万里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论交何必星霜久,白头得似倾盖友。
长安市李将军,挽弓旧不论石斗。
只今有子似渠长,清夜读书雪边牖。
云端烽烟半点无,怪来将军不好武。
遗我骊珠三百颗,字字镌镵未曾苟。
得得且看钱塘潮,莫莫言攀渭城
朝家金印斗样大,情知不上书生肘。
儒冠多误侬饱谙,毛锥焉用君知否。
便应早请终军缨,径须系取单于首。
居延蒲类水如天,吹作春风一杯酒。
归来冠剑上凌烟,剩作功名落人口。
如何收敛许光芒,也趁槐花黄里走。
献璞虽真不救胫,绝弦何如只停手。
人生匹似风中花,荣瘁升沈岂非偶。
与君早赋归去来,名垂万古知何有。
不如耳热歌呜呜,醉帽欹倾衣不纽。
诗流唱和秋虫鸣,僧房问答狮子吼
尽令俗客不妨来,白眼相看勿分剖。
子思(中) 南宋 · 杨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五三二八、《诚斋集》卷八六、《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一一
论曰:圣人之言愈大则愈微,此非有所隐也,微之者显之也。
言愈微故求之者愈力,求之者愈力故浚之者愈深。
求之力,浚之深,而圣言之微者显矣。
虽然,后之君子有能发圣言之微而置之显,天下之幸而君子之不幸也。
三人同行而入海,一人得珠焉,则二人者必挤夫一人者。
二人者亦何仇于一人也?
珠也者,挤之招也。
游圣门而先发圣人之微,则前有愠,后有忌,愠与忌并起而相竞,非君子之不幸欤?
且君子发圣人之微,非以为道也。
或者不察,以为学圣人而不能发圣人之微,则天下将以我为无功于圣门,邀功之心生,则相竞之说起。
竞则异,异则朋,异之中又有异,而朋之中又有朋,则以强弱怪奇为胜负尔,非惟君子之不幸也,亦圣道之不幸也。
盖自夫子有性习近远之论,而不明言性之善恶,至孟子则断之以性善之说,于是荀、杨、韩三子者各出一说,以与孟子竞。
说者以为夫子不立论以起争,而起三子之争者,孟子喜于立论之过也。
嗟乎!
夫子非不立论也,夫子而不立论而持两端,则仁义礼乐于何而折衷哉!
性习近远之说,是夫子之立论也,立论而微者也。
孟子岂喜于立论者哉,入夫子之海,先得夫子之珠,瞥然见其性相近之旨,悟其真而发其微,不忍自秘而分于人,此亦仁人君子用心之切者也,而孟子何过焉!
三子之竞,岂孟子起之耶?
三子邀功之急者也。
三子邀功,而孟子遂为过,君子于此亦难于处也哉!
盖将附三子则悖于圣人,附孟子则三子者不服,然则何以处之?
昔者秦缓死,其长子得其术,而医之名齐于缓。
其二三子者不胜其忌也,于是各为新奇而托之于其父,以求胜其兄。
非不爱其兄也,以为不有以异于兄,则不得以同于父,天下未有以决也。
他日其东邻之父得秦缓枕中之书而出以證焉,然后长子之术始信于天下,有所讼者必有所质也。
《中庸》之书,夫子枕中之书也,而子思得之。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又曰:「能尽其性,则能尽人物之性,可以赞化育,参天地」。
质之以此,而后孟子之说始信也欤。
性果恶耶,则曰「违性之谓道」可也,乌用率?
且性既恶,则尽性之所至,当逆天地而戾人物矣,奚其赞?
又奚其参?
人性之有善恶,善则恶不得以寄,恶则善不得以居,如冰之寒而湿,火之燠而燥也。
今曰善恶混,吾将曰冰之性燥湿混而火之性寒燠混也,可乎?
至于裂性而三之,裂三而五之,则亦不胜其劳矣。
盖三子言性,而未见性者也。
曷为言性而未见性也?
不自尽其性也。
东海而趋西海,必至于西海而后尽也。
未至于西海而止也,而曰西无海也,之三子者是也。
吾性一尽,而育人物、参天地者在焉。
性为善耶,恶耶,三子者亦尝进于此也乎?
三子者自有性而不尽也,宜其言之不彻也。
质之《中庸》而后三子者心服矣。
三子非服孟子也,服孔子也。
三子服而后孟子之说信,而后孔子之意明。
孔子之意明而后性善之论定,性善之论定而后天下之为善者众,则子思之功岂不大哉!
子思不邀功者也,不邀功而大有功者也。
谨论。
鹿鸣燕次韵和权帅汤提刑时二弟皆预乡荐 南宋 · 项安世
五言律诗 押蒸韵
使家亲劝驾,贱子辱同升。
晓月鸰原聚,秋空雁字凌。
燕山西海继三鹏。
况藉吹嘘力,扶摇正可乘。
送夔帅杨校书解印还乡二首 其一 南宋 · 项安世
七言律诗 押蒸韵
高闲风度澹无营,静密工夫久自增。
太息家林惟独鹤,向来西海说三鹏(自注:兄弟三人皆高科,连丧其二。)
桥冲不动千原穫,鼛鼓无声万杵登。
道在阴阳公自到,向来河洛此绳绳。
张安国 宋 · 章甫
南北东西厌问津,西海忘形今几人。
惟公名誉一世重,虽不吾与吾当亲。
气吞云梦并馀子,深厚文章六经似。
昂霄耸壑正当时,发策决科馀事耳。
上方忧顾大江东,虎踞龙盘气象雄。
却袖玉堂挥翰手,来成方面保釐功。
西风澹日边云碧,岁晚军情犹未得。
不应矫首送飞鸿,想得攒眉正忧国。
雅闻一诺千金,推挽尤多乐善心。
坐上能容野人否,试听客里短长吟。
东莱公家传乾道间 南宋 · 吕祖谦
 出处:全宋文卷五八九四、《东莱吕太史文集》卷一四
吕氏系出神农,受氏虞、夏之间,更商、周、秦、汉、魏、晋,下逮隋、唐,或封或绝。
五代之际,始号其族为三院
河南者,本后唐户部侍郎梦奇;
幽州者,本兵部侍郎琦;
汲郡者,本周户部侍郎咸休。
其昭穆疏戚,世远轶其谱,而河南者祖为最盛。
河南之吕,入国朝有为起居郎泗州者曰龟图,生蒙正,相太宗、真宗谥文穆
起居之弟曰龟祥,尝为殿中丞、知寿州
寿州蒙亨,终大理寺丞
寺丞生夷简,三相仁宗,与文穆仍以公开号于许,册拜太尉就第,薨,谥文靖,配享仁宗廷。
文靖公有子五,而二至相辅。
公弼,事英宗神宗,为枢密使谥惠穆
公著,事神宗、哲宗,历枢密副使门下侍郎尚书左仆射司空、平章军国事申国公谥正献
盖其自献公而上,勋德行治皆在太史氏。
正献公三子,伯曰希哲,以经入侍哲宗崇政殿,封荥阳子,是实生公,用公贵,赠太子太保
公讳好问,字舜徒荥阳公之冢子也。
生数年,以门功守将作监主簿
委己于学,髫嬉童习,不屏而绝。
范蜀公镇与正献公兄弟交,公幼拜蜀公于堂,唯诺进趋无违礼,蜀公慰纳甚备,待之如成人。
吴侍讲安诗至伉简,少许可,每见公辄自失,叹曰:「吕氏有子矣」。
稍长,学益成,行益修,诸公长者皆折辈行从公游。
初监在京杂卖场正献公当国,在事者以公亲宰相孙,阔其条约,不以簿领累公。
公愈益自厉,日夜治文书,若有程督之者。
哲宗皇帝宣仁圣烈皇后听政,以朴素先天下,四方贡献一归之有司斥卖,以佐经费。
吏或下其估以自私,公独漠然如不见,终秩未尝售一物。
正献公薨,天子加恩诸孙,将擢公寺监丞,公固辞,推以与从父兄。
徙监金耀门文书库,职閒无事,公所也,始得大肆力于经术,忘晦明寒暑之变。
当是时,正献公宾客半朝廷,争欲致公。
稍自降屈,出一语则跻台躐省唯自择。
公深自晦匿,日与硕师鸿生讲道穷巷中,未尝挂谒刺于权门之籍,时论归其靖退。
真州春料船场。
党事起,荥阳公谪和州,公自免归。
徽宗皇帝即位,号召耆艾皆集阙下,荥阳公入为秘书少监,公以便亲监在京绫锦院
崇宁初,权臣修元祐之怨,治党锢甚急,群谴辈黜,廷中为空。
于是荥阳公废居宿州,公亦以元祐子弟例不得至京师,两监东岳庙,客于宿者七年。
正献公,悉廪赐以振宗族,无留赀,其后再更党祸,家愈窭,或日旰灶薪不属。
公上奉二亲,下任数百指之责,从容养志,奏甘毳,虞颜色,米盐之问,不至寝门,而家人亦化公德,怡怡然忘其贫。
复调真州春料船场,司扬州仪曹事。
扬据南北冲,贤士大夫,舟车上下,必过公而拜荥阳公于堂。
杨侍郎时中立、陈右司瓘莹中,每过扬与公语,连日夜不厌,所言皆经世大略。
扬帅蔡卞自知不为公论所右,欲扳善类自解,待公特异,拜疏荐公于朝。
公以礼自持,终不得而亲。
久之,自扬得政,同府掾属拔擢略尽,独公滞于故官。
遣其党榜公以利,曰:「子少答我公,即坐阶显列矣」。
公笑不应。
遭内外艰,终制,无复仕进意,客颍昌阳翟者又十二年。
卷道环堵,閟光韬华,嗒焉与世忘,然誉望日尊,贤临一时。
宣和之季,故老踵相蹑下世,独公与杨公中立无恙。
诸儒为之语曰:「南有杨中立,北有吕舜徒」。
盖天下倚以任此道者唯二公云。
未几,女真犯边,徽祖传位皇太子,是为钦宗皇帝
靖康元年正月,虏骑薄都城,乞盟而归。
天子锐欲更置天下事,寤寐畯良,近臣交口荐公。
钦宗闻公名,趣召公,驿书道相及,未至,除左司谏谏议大夫,赐进士出身
间两月,擢御史中丞
徽宗前内禅之二日,下哀痛诏,解散党禁,削除新法,尽复祖宗之故。
郡国宣布诏书,听者至感泣。
蔡京持权馀二十年,党戚根据内外,皆害其事莫肯行。
钦宗虽屡敕有司亟如诏,阳应而阴不随,毛举一二事以塞责,名更张而大抵犹蔡氏之旧。
公首为上言:「太上皇之诏,之利害,政之阙失,无不备载,纵使直言之士伸纸执笔,得尽其言,亦无以过于此矣。
今陛下虽有奉诏之名,而未有行诏之实,愿陛下书太上皇之诏置于几间,一一行之,所以安宗、定中国、却夷狄之策,在此而已」。
又言:「陛下宵衣旰食,有求治之意,发号施令,有求治之言,逮今半年,所谓意者终未能行,所谓言者终未能副,盖左右前后之人不能推广盛德,而陛下失于容养,不能成之以刚也。
臣将见陛下淳厚之德,变为颓靡之风矣」。
又言:「陛下自即位以来,欲复祖宗之法,然左右前后率多阴谋沮格,必欲不行。
名为罢蔡京之法度,而今所行者实蔡京之法度也。
名为去童贯之军政,而今所用者实童贯之军政也。
何以言之?
祖宗之法既未复,而所改所罢者何事?
斯民何以至今不被陛下之德泽也?
陛下若不革等所为,销等所引,恐无由可致太平」。
钦宗甚乡纳。
公新从下土来,以孤身遍犯众怨,深探用事者包藏蒙蔽顾望之情,披抉囊橐,为上索言之。
小人自知情得,皆异目视公。
勇不自恤,奋笔益力。
累疏蔡京之恶,投之海外;
且请摘朋附之尤者,黜以厉其馀;
建白收王安石王爵,以定名分;
神宗配享,以判忠邪;
褒表江公望张庭坚任伯雨龚夬,以开谏争;
刊青苗敛散之令,以纾民力;
湔元符上书之谴,以起士气。
章前后数十上,钦宗数对辅臣称公论事有体。
尝奏事,直尚食进膳,时公请退,钦宗固留公毕其说,漏下数刻乃罢。
其命公为中执法,谕曰:「朕夜阅班簿,廷臣无出卿右者,且以卿元祐子孙,使天下知朕好恶」。
眷瞩日隆,恩意礼秩,群臣莫敢望,媢忌者寖多。
女真释都城之围也,大臣意其不能再举,武备益弛,军书边遽,犹袭承平故态,旬稽月留,不得决语。
公拜言职之六日,即言:「昨虏在阙,要盟劫质,志满气盈而归,益有轻中国心。
秋冬之间,草枯马肥,能保其不倾国再来乎?
然则禦敌之备,在今三数月之间而已。
日月如此之迫,寇敌如此之大,当速讲求,以备不虞」。
又言:「边事经画,晷刻可办者,率皆旬月不见设施,臣僚奏请皆不行下。
今胡虏复有深入之意,而区处未有大异于前日,此臣之所深惧也」。
,虏骑骎骎南下,大臣不知所出,遣使讲解,冠盖属路不绝。
虏外相应答,而攻城略地自如,告急者日三四至。
诸将以和议,皆闭壁不敢前。
进言:「所谓讲和不进兵者,彼当顿兵境上,不敢相侵,然后朝廷亦勿进兵可也。
彼既欲和而攻我不已,今日破一城,明日破一县,朝廷犹执议和之说,不谋进兵遣将,臣恐比至得和,河北诸城遍被其害矣。
今日之计,和与不和,皆当为备,有备无患」。
守禦之策甚悉。
如论防河,非选将练卒,仓猝必不可倚;
厚集沧、滑、邢、相之戍,以遏奔冲;
列勤王之师于畿邑,以卫京城
皆见抑厌不省。
居无何,虏陷真定,攻中山,上下震骇,大臣狐疑,相杖以议和为解,不为出师。
公率台属请对争之,劾大臣巽懦误国,词指痛切。
大臣怒,请出公知袁州
上内嘉公忠而不得已于大臣,下迁公吏部侍郎
既而虏骑临河,并河诸屯,鼓声鸟兽散,无北向发一矢者。
虏径渡,遂垒都城下。
钦宗悔不用公言,进公兵部尚书
闰十一月丙辰都城失守,钦宗召公入禁中,公昼夜不去上侧。
军民数万欢噪,斧左掖门求见上,从上御楼谕遣,乃散。
卫士长蒋宣帅其徒数百,露刃升祥曦殿,邀乘舆犯围西出,左右奔窜,独公与孙公傅梅公执礼侍上。
蒋宣大声曰:「前日宰相信任奸臣,不用直言,致国家如此」!
孙公诃止之,宣以语侵孙公。
公徐晓之曰:「汝数百人忘家族,冒重围,卫上以出,可谓忠义。
然乘舆将驾,当相与物道途,载糗粻,具屝屦,无阙而后动」。
宣诎服曰:「尚书真知军情」。
麾其徒退。
卫士桀骜怙乱,至坎宫垣,盗禁帑珠玉无所忌。
公议以禁卫单寡为名,召陕西将渠造以西兵五百补其阙。
造以兵入,卫士皆迎自戢,潜弃珠玉沟渎,或瘗墙阴,殿中复肃。
辛酉钦宗幸虏营,公实从。
十二月癸亥钦宗至自虏营。
靖康二年正月庚子钦宗再幸虏营,复从。
既驻跸,命公还都城拊。
既旬日,北狩之议,公悲愤废寝食,移有司请老。
孙公及签书枢密院张公叔夜交止曰:「此尚书求退耶?
傅辈与闻大政,国家至此,义当前死,公阖门不出,兴复之责将谁属」?
语未卒,公泣数行下曰:「某家世辅相,非爱死而后国家,恐能薄,祗取辱耳。
二公命我以义,我敢不听?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二月丁卯徽宗皇帝幸虏营。
壬申,张公、孙公将之虏营,与公诀别南薰门,恸哭握手,相勉以忠义,哀动行路,观者莫能仰视。
是时二圣既幸虏营,太子诸王皆扈从无留者,独太上皇帝大元帅康王总戎朔方,内外隔绝,莫知元帅府所向,人心危惧。
公遣客蔡安中、省吏思聪潜求康邸姻戚,得韦渊、蒋帅愈,又得给使郭贵于民间,潜询行府次舍以俟虏间。
元祐皇后崇宁中复降居瑶华宫,谏省,具道本根所以诬罔状,请还位号。
钦宗竦然曰:「当即出制耶」!
曰:「钦圣后临朝,既命位号,以姑复妇,名正体顺。
崇宁诏书非道君雅意,徒迫于蔡京辈耳。
陛下视元祐皇后,伯母也。
今欲尊崇,不当下制,举钦圣已行之命足矣」。
钦宗然之。
初,还自虏营,意虏且退,急召近臣豫定赦文,公请首以复元祐皇后载于赦文。
属藁未布而虏情中变,钦宗再幸虏营矣。
后虽不克复,然久处外宫,名号不闻于虏,以是获安。
公深惟宗社之寄,独太上皇元祐皇后在日,图推奉之策。
虏既得志,其众皆思归,太宰张邦昌前使虏,为所质,挟与俱来,大酋粘罕辈欲捐河以南委之邦昌而去。
公素不与邦昌接,之忧甚,造邦昌所善吕勤,访其为人。
曰:「公毋庸忧,邦昌龊龊畏谨,懦人耳」。
阴自喜曰:「吾事其济乎」!
三月辛卯朔邦昌入居都省说之曰:「相公之入,为真欲立乎,抑姑塞虏意而徐改图乎」?
邦昌惊曰:「是何言也?
在朝士大夫,皆道君与上所擢,若邦昌果有此意,谁复见容」?
曰:「相公及此言,非唯宗庙社稷之福,亦相公家族之福也」。
因从容道虏中事。
邦昌曰:「邦昌粘罕军,谁何严急,环床皆甲卒,夜卧辗转,辄升床检校」。
公以言动之曰:「此虏情也,相公知中国人情所向乎?
今日人情,畏女真兵威耳,女真既去,复保人情如今日乎」?
邦昌变色曰:「然」。
曰:「女真言语不通,本不敢有意中国,特以契丹遗民雠夹攻之役,而燕人之被遣者,怨我纳之死地,合二憾以求逞于我,故纵臾女真以至于此。
大元帅在外,人心有系,元祐皇后在内,虏复不知,殆天力也。
相公虽勉塞虏意以纾难,盍亟定还政复宗庙社稷之计,则可转祸为福」。
邦昌曰:「此邦昌之心也」。
曰:「某所以不顾家族,首建此议者,以三世辅相,当以复赵氏为己任,愿相公毋与好利者谋,以乱视听」。
邦昌曰:「谨受教」。
公退而倾橐中装募勇士李进,持帛书走大元帅府
缒城径重围,为候者所遮,以善解说得免。
它日公复见邦昌曰:「相公权以济事,虽迫于彊虏,当微示人以意」。
邦昌曰:「奈何」?
曰:「省中非人臣所宜处,盍寓直殿卢。
晨出,毋令卫士侠陛。
虏所遗袍带,非戎人在傍,弛勿服。
车驾既未还,所下文书不当尚称圣旨」。
邦昌皆如公言。
邦昌又谓公曰:「舜徒贤德,众所推与,今日欲安宗社稷,非得公共事何以济」?
因请公摄门下省
公始不肯当,邦昌曰:「政府虚位,虏中遣腹心来据之,将奈何」?
公念肘腋间参以虏人,且败大事,遂不复辞。
亲党或谂公宜阖门勿出,曰:「某身为世臣,敢洁其身而忘国家大计乎」?
公虽摄门下省,止书兵部尚书衔,日治兵部事自如。
同列诮之,曰:「受命于上,不可改也」。
却奉禄不内,以兵部印封其券,至饘粥不继。
邻僧哀公之穷,丐米遗公,赖以少济。
徐秉哲亟请邦昌改年,曰不则虏酋必大见猜,公固争得已,然台省文移,畏虏不敢以靖康冠岁月,公不能禁。
兵部符檄,仍称靖康二年,诸公闻之,颇有效者。
吴幵莫俦邦昌见虏使于紫宸垂拱殿曰:「二殿乃正衙,其可耶」?
曰:「既权宜摄政,权宜御此殿,亦何伤」?
曰:「相公左右皆宫省久吏,骤见御正衙,必愤骇以为即真,变且不测」。
邦昌矍然而止。
王时雍议肆赦,公争之数日不能得。
曰:「赦书日行五百里,今号令不出一城,四壁之外皆非我有,将谁赦」?
邦昌笑曰:「俚语谓钱氏肆赦五百里外,恐入李王世界」。
曰:「钱氏犹有数州地,五代之际,非素有君臣之分,岂今比耶」?
邦昌悟,遽追其赦。
公乘间语邦昌曰:「天命人心皆归大元帅相公若先群议之未启,遣人推戴,则功无在相公右者。
若抚机不发,则他人将有其功,声大义而来讨,悔可追耶」?
邦昌曰:「非敢缓也,兵戈蔽道,将何涂之从」?
曰:「第预遣人,俾军民闻之,虽未克行,异时按遣人日月,犹可自明。
不然,岂惟相公不可自保,某辈家族亦岂可保耶」?
于是遣谢克家奉传国宝往大元帅行府
须虏退发,女真还师有期,邦昌将出别虏酋。
曰:「虏酋或留兵防卫,何以处之」?
邦昌曰:「恐不至此」。
曰:「不可不为之备,若留兵则动息为所胁制,释位还政之谋,皆不得展,社稷危矣,相公当以死争,逆顺之分,政在今日,相公其勉之」。
邦昌之虏营,粘罕果欲为邦昌置卫,邦昌力辞。
翌日,虏又遣高庆裔、王汭来道留兵事,公谓庆裔曰:「南北异宜,恐北兵不习风土,或不遵南方要束,必不相安」。
庆裔曰:「留一勃堇统之可也」。
曰:「时向热,勃堇贵人,假如万分一致疾,则南方负罪益深」。
庆裔曰:「诺。
吾军近在河北,有变驰一骑见报,则下铁骑相援矣」。
遂不复留兵。
四月庚辰朔,女真中军行;
辛酉,女真后军行;
壬戌,女真扫地军行。
公谓邦昌曰:「大事其可缓乎」?
或曰:「虏去未久,请俟踰年」。
公怒曰:「踰一日已惧其迟,倘城外推尊册立,则城中奈何」?
邦昌曰:「彭宠之事,安保其无?
舜徒所谓爱人以德者也」。
或曰:「虏若兵,公能禦之乎」?
曰:「女真纠合诸番,啖以中国之利,故为虏用。
今子女玉帛既厌其欲,各思反其巢穴,岂能劫而复南?
政使回戈,则死于宗社,处死有名。
茍犹豫不亟决,军民有变,吾属必为所鱼肉,遗臭万世矣」。
邦昌从公策,遣使诣大元帅府劝进,请元祐太后垂帘听政。
议已定,邦昌下书,乃尊后为宋太后
曰:「此事发端于予,若云宋太后,则人心疑惧矣,吾不可预其祸」。
亟在告卧家。
邦昌密使后侄孟忠厚持所上太后奏视曰:「前日未敢正名,出于畏偪,非敢中变也」。
起见邦昌,竟如初议。
甲子,元祐太后居延福宫。
乙丑,群臣见太后于延福宫。
太后泣,群臣亦泣。
太后曰:「岂意国家遂至于此,祖宗积德甚厚,康王仁孝刚勇,又何虑耶」?
戊辰,公趣邦昌归政太后邦昌欲俟明日
曰:「时不可失」。
遂以日晡集百官将校,谕以太后垂帘,迎大元帅入纂大统
己巳邦昌易服归太宰班,出次资善堂。
庚午,元祐太后自延福宫入拱宸门,御小殿垂帘听政。
公始议迎后,或以为无益。
之将就舆,都人初闻跸声,喜极,皆呜咽流涕。
涂经太庙,父老童稚,引首望庙垣,驩呼鼓舞,涛翻雷动,阗衢溢陌,异议者大诎服。
建炎元年五月庚寅朔大元帅康王皇帝位南京,大赦改元,太后降手书,以是日撤帘,命公奉手书诣行在所庆登宝位。
癸巳南都乙未赐对,上劳曰:「宗庙获全,皆卿之力也」。
尚书右丞,兼散秩中大夫封掖县男
公感慨知遇,为上深陈致乱之原,讲求故典,期以岁月,尽还祖宗之旧,录节义,拔滞淹,饬边备,大略粗举。
李丞相纲夙敬公,同在庙堂,相得甚驩。
士大夫之在围城者,李丞相概欲以叛逆罪之,曰:「王业艰难,政含垢纳污之,遽绳以峻法,惧者众矣。
围中士大夫责以不能死则可,若直谓之叛逆,彼岂无辞乎」?
李丞相意不厌,数遣其客胡珵要说公,区围城人为三等,以差行戮。
且曰:「必如是方可表公忠谊之节」。
公谓曰:「与君俱处城中,众以为可罪者才十许人耳,馀人本末,吾辈所共悉,宁可以叛逆加之耶」?
由是李丞相始不快公矣。
台谏多李丞相所厚,因论围城事,并以中公。
太上皇出手札付尚书曰:「吕某昨邦昌僭号之初,即募人赍帛书,具道京城内外之事。
金人南退,又遣人劝进。
考其心迹,与馀人不同,言官所不知,仰尚书省行下」。
公上章谢,且力求去,曰:「臣世受国恩,异于众人,亲受贤者之责,所以不避虏人灭族之祸,遣人冒围赍书于陛下,画谋奉迎。
向若虏人网罗得臣所遣之书,而臣之谋画万一泄露,臣之一身当如何,臣之家族当如何?
然则臣果爱死耶?
果不敢爱死耶?
臣之心迹,显然明白,臣今求退,乃其也,乃初心也。
臣犹自以为当去,况它人乎?
况言者乎」?
章连上至七八,太上皇虽重惜公去,而知公归志确不可夺,除资政殿学士宣州七月己酉也。
八月辛未,公入辞,赐茶便殿,敦谕温渥。
公下车之十日,剧贼张遇聚徒数万陷繁昌,势张甚,动摇江东
公治城壁,联保甲,远斥候,扼险隘,贼望风震詟,犬牙不入宣境。
明年,三拜疏请祠,诏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建炎三年冬祀,进封东莱郡侯
虏骑比岁大入,江湖间群盗蜂起,公避地转徙于筠、于连、于郴、于全、于,靡有定止。
绍兴元年七月丁酉,以疾薨于桂州,享年六十有八。
讣闻,诏赠五官,恤礼视常典有加。
八月壬申,藁葬于桂州城南之龙泉
子男五人:长本中,尝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终于左朝奉郎提举江州太平观
次揆中,终于郊社斋郎
次弸中,尝任驾部员外郎,终于右朝请郎主管台州崇道观
次用中,尝任兵部员外郎,终于右朝奉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观
次忱中,尝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终于右朝奉郎、知饶州
女一人,适右朝奉郎蔡兴宗
孙九人,曰大器、大伦、大猷、大凤、大阳、大同、大麟、大虬、大兴。
曾孙十六人,曰祖谦祖仁俭、祖恕、祖重、宽、祖悫、平、祖新、祖节、祖宪、祖永、志、祖慈、义、祖忞。
而大凤、大阳、大同、大兴,皆蚤夭。
公体气高亮,音吐洪畅,衣冠甚严,顾盼煇如也。
平生经籍之外,无它嗜。
阳翟,年六十馀矣,犹自课诵五经,日终一帙。
晨起,环庭除讽咏,声琅然,虽少年有所不逮。
荥阳公道学为世宗,公蚤得其传,乐天知命,阨困湮郁,排抑诋挫,无入而不自得。
晚归朝廷,大变,两陷虏营,出入白刃间,左右喘汗无人色,公裕然如平时。
诸酋争前,问公康王驻军何地,曰:「名王贵人,在国门外犹且不知,况围城中耶」?
一酋怒目曰:「尚书祗为赵氏乎」?
曰:「家世辅相,实为赵氏」。
声泪俱堕。
梅尚书执礼陈侍郎知质程侍郎振给事扶,以括责金帛不惬虏意,骈首就僇,中书高舍人伯振微服匿里舍,为虏所族。
公正色抗对不少下,旁立者代公缩颈。
故事,诞节前期一月,即浮屠、老子祈祥。
会乾龙节,有司胁于虏,废不讲,公独往景德寺之宝胜、永庆院行礼。
是日虏使在馆,公不顾。
其在桂林,疾既革,资政刘公珏访公卧内,公与剧谈,慷慨忧国,言不及私。
迨至属纩,神闲气定,谈笑而终。
公于死生祸福之际盖如此。
靖康之难,含垢忍耻,以就大计,晚后出,不知前辈本末,或以病公,给事中胡公安国每为公辩,且录其语曰:「河间刘长历,丞相莘老之孙也,来见曰:『诸人事邦昌者,固不足论,独吕舜徒可惜』。
余曰:『舜徒固自不同,在围城中遣人以蜡弹致元帅,盖累朝辅相,身为世臣,同国休戚,必欲复赵氏社稷。
故偷生忍死伪楚之朝,斡正大事,诱导邦昌,使之归宰相班,劝进元帅,皆其力也。
微斯人,则邦昌外倚金贼为重,内有范琼之兵,王时雍冯澥李回等已为之用,师人不知世间有三纲,但云得邦昌救其死命,莫不德之。
占据都城,呼吸群小,亦大索处置。
使舜徒死节,第洁一身耳。
以此易彼,故宁受污辱以救大事』」。
四方士大夫闻公之薨,以文致奠纪公忠节者甚众。
御史中丞常公同则曰:「京师之祸,庙社倾隳。
公以一身,扶颠持危。
安刘之业,难之」。
丞相吕公颐浩、丞相秦公则曰:「二圣未归,公不敢死。
竭力戴上,以为天子」。
胡公世大儒,常公以风节,其言皆世所取信。
吕、秦二相亦身在兵间,熟当时事者也。
绍兴八年,公长子舍人以台劾罢,语犹及公。
第四子兵部疏其诬辨于朝,诏录送史馆,于是公之大节始明于世。
公之薨也,寇难未平,葬故有阙。
后二十四年,乃克改葬公于婺州武义县之明招山,实绍兴二十四年闰十二月己酉也。
惟公薨距今踰三纪,言论风旨浸不传于世,谨叙次终始藏于家,使子孙有考焉。
为老人寿苏盐 南宋 · 廖行之
五言排律 押元韵
司寇家声远,开元相业尊。
亚燕推手笔,刺暴赋篪埙。
无逸隋图在,居延汉节存。
二天公覆盖,六印气雄浑。
玉蓝田裔,洪河积石源。
人材钟盛世,侯伯萃高门。
龙集天津尾,杓携井络坤。
策加三卦候,改四朝昏。
梦熊罴喜,仪庭鸑鷟鶱。
崧高真气宇,佛祖是心原。
标准仪中外,才猷剸剧烦。
枢庭陪国论,江介辅侯藩。
忠力宣僚寀,勋庸简帝阍。
皇华分使节,风采动輶轩。
煮摘三湘富,澄清九郡恩。
融融流叶气,蔼蔼载谣言。
望洽青毡旧,荣须锡马蕃。
金瓯姓字,芝诏下天垣。
卿月当联棘,王庭合簉鹓。
蓬壶开寿域,斗柄挹芳樽。
蟠实来仙木,松膏出老根。
祝公千岁寿,带砺见调元。
和林懿仲喜雪韵 南宋 · 陈傅良
 押陌韵
常晹厥咎何,君相疚朝夕。
愧莫慰群黎,凄其望三白。
是心与天通,昨夜平地尺。
蓑笠在东阡,耰锄在西陌。
忍待明年饱,欣及吾事隙。
海宇正无尘,草木亦焕赫。
遥知紫宸朝,千官手加额。
温纶粲龙光,贺牍交马迹。
衔枚悬,仗节居延泽。
独拥蓝关马,共饭滹沱
更愿吾君相,对此念忠赤。
当今挟纩温,恩意到疆埸。
有士如有年,要岂旦日积。
袁安自甘寝,扫轨无过客。
汪季路所藏书画 其四 蔡端明吐谷浑 南宋 · 楼钥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六三
柳河东铙歌鼓吹曲第十篇,李靖吐谷浑西海上曲也。
忠惠公字,人言愈小愈好,而大字亦足名世。
瑰词妙墨,可称二绝。
乐平县学讲堂训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一九、《慈湖先生遗书续集》卷一
按「学」古字为「」,「」即今「孝」字。
一字而两音固多,盖古所以「」为「孝」音,又为「学」音,于以见古始造字意,以谓学者孝而已矣,自孝之外,无他道也。
时有古今,道无古今。
时有古今,性无古今。
时有古今,学无古今。
于孝之外复求学,是有二道,有二性也,无乃不可乎?
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以孝事君则忠,以孝事长则顺,朋友不信非孝,战陈无勇非孝。
断一木、斩一斗不以其时,非孝。
仁者仁此,义者宜此,礼者履此,信者信此。
乐自顺而生,刑自反而作。
夫道一而已矣,名虽不同,学则无二。
德惟一,动罔不吉;
德二三,动罔不凶。
孝弟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斯乃先圣一贯之道也。
己易1194年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二一、《慈湖先生遗书》卷七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易者己也,非有他也。
以易为书,不以易为己,不可也。
以易为天地之变化,不以易为己之变化,不可也。
天地,我之天地;
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私者裂之,私者自小也。
包牺氏欲形容易,是已不可得,画而为━。
于戏,是可以形容吾体之似矣!
又谓是虽足以形容吾体,而吾体之中又有变化之殊焉,又无以形容之,画而为⚋。
━者,吾之也━。
━者,吾之⚋也,可画而不可言也,可以默识而不可以智知也。
━者,吾之全也;
⚋者,吾之分也。
全即分也,分即全也。
自生民以来,未有能识吾之全者。
唯睹夫苍苍而清明、而在上,始能言者,名之曰天;
又睹夫隤然而博厚、而在下,又名之曰地。
清明者,吾之清明,博厚者,吾之博厚,而人不自知也。
人不自知,而相与指名曰彼天也,彼地也;
如不自知其为我之手足,而曰彼手也,彼足也;
如不自知其为己之耳目鼻口,而曰彼耳目也,彼鼻口也。
是无惑乎自生民以来面墙者比比,而不如是昏之甚者,见谓聪明也。
夫所以为我者,毋曰血气形貌而已也。
吾性澄然清明而非物,吾性洞然无际而非量。
天者,吾性中之象;
地者,吾性中之形。
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
混融无内外,贯通无异殊,观━画,其旨昭昭矣。
厥后又系之辞曰《乾》,乾,健也,言乎千变万化,不可纪极,往古来今,无所终穷,而吾体之刚健未始有改也。
言乎可指之象,则所谓天者是也。
天即乾健者也,天即━画之所似者也。
天即己也,天即易也。
地者,天中之有形者也。
吾之血气形骸乃清浊阴阳之气合而成之者也,吾未见夫天与地与人之有三也。
三者形也,一者性也,亦曰道也,又曰易也。
名言之不同,而其实一体也。
故夫《乾·彖》之言,举万物之流形变化皆在其中,而六十四卦之义尽备于《乾》之一卦矣。
自清浊分,人物生,男女形,万物之在天下,未尝不两,曰天与地,曰昼与夜,曰夫与妇,曰君与臣,曰尊与卑,曰大与小,曰贵与贱,曰刚与柔,曰动与静,曰善与恶,曰进与退,曰实与虚。
博观纵观,何者非两?
⚋者,所以象此者也。
又系之辞曰《坤》,坤,顺也,明乎地与妻、与臣、与柔之类也,然非有二道也。
《坤》者两画之《乾》,《乾》者━画之坤也。
故曰:「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又曰:「明此以南面,尧之所以为君也;
明此以北面,舜之所以为臣也」。
又曰:「吾道一以贯之」。
则夫《乾》、《坤》之《彖》虽有「大哉」、「至哉」之辨,以明君臣上下之分,而无二元也。
《坤》爻又曰「直方大」,又曰「以大终」也,又以明「大」与「至」之无二旨,《乾》与《坤》之无二道也。
《乾》何以三━也。
天,此物也,人,此物也,地,此物也,无二,一也,无二,己也,皆我之为也。
《坤》何以三⚋也?
天有阴阳日月明晦也,地有刚柔高下流止也,人有君臣夫妇贵贱善恶也。
☳,天下固有如此者也。
圣人系之辞曰《震》,明乎如此者阳为主,自下而动且起也,此我之变态也。
☴,天下固有如此者也。
圣人系之辞曰《巽》,明乎如此者阴为主,阴入于下,柔随之类也,此又我之变态也。
☵,天下又有如此者也,圣人系之辞曰《坎》,言阳陷乎两阴之中,内阳而外阴,水之类也,此我之坎也。
☲,天下又有如此者也,圣人系之辞曰《离》,言阴柔不能以自立,丽乎两刚,又外阳而中虚,为火之类也,此我之离也。
天下又有☶者,阳刚止截乎其上,故系之辞曰《艮》,艮止也,明乎我之止也。
天下又有☱者,阴柔发散乎其外,故系之辞曰《兑》,兑,说也,明乎我之说也。
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一而已矣,举天地万物万化万理皆《乾》而已矣。
《坤》者《乾》之两,非《乾》之外复有《坤》也。
《震》、《巽》、《坎》《、离》、《艮》、《兑》,又《乾》之交错散殊,非《乾》之外复有此六物也,皆吾之变化也。
不以天地万物万化万理为己,而惟执耳目鼻口四肢为己,是剖吾之全体而裂取分寸之肤也,是梏于血气而自私也,自小也,非吾之躯止于六尺七尺而已也。
坐井而观天,不知天之大也;
坐血气而观己,不知己之广也。
元亨利贞,吾之四德也。
吾本无此四者之殊,人之言之者自殊尔。
推吾之始,名之曰元,又曰仁。
言吾之通,名之曰亨,又曰礼。
言吾之利,名之曰利,又曰义。
言吾之正,名之曰贞,又曰固。
指吾之刚为九,指吾之柔为六,指吾之清浊为天地,指吾之《震》、《巽》为雷风,指吾之《坎》、《离》为水火,指吾之《艮》、《兑》为山泽;
又指吾之变而化之,错而通之者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
以吾之照临为日月,以吾之变通为四时,以吾之散殊于清浊之两间者为万物。
以吾之视为目,以吾之听为耳,以吾之噬为口,以吾之臭为鼻,以吾之握为手,行为足,以吾之思虑为心。
言吾之变化云为深不可测,谓之曰神。
言吾心之本曰性;
言性之妙不可致诘,不可以人为加焉,曰命。
得此谓之德,由此谓之道。
其觉谓之仁,其宜谓之义,其履谓之礼,其明谓之智,其昏谓之愚,其不实谓之伪。
其得谓之吉,其失谓之凶,其补过谓之无咎。
其忻然谓之喜,其惨然谓之忧。
悔其非谓之悔,啬而小谓之吝。
其不偏不过谓之中,其非邪谓之正。
其尽焉谓之圣,其未尽焉谓之贤。
言乎其变谓之易,言乎其无所不通谓之道,言乎无二谓之一,今谓之己。
谓之己者,亦非离乎六尺而复有妙己也,一也。
二之者,私也,梏也。
安得无私与梏者而告之?
姑即六尺而细究之。
目能视,所以能视者何物?
耳能听?
所以能听者何物?
口能噬,所以能噬者何物?
鼻能臭,所以能臭者何物?
手能运用屈信,所以能运用屈信者何物?
足能步趋,所以能步趋者何物?
血气能周流,所以能周流者何物?
心能思虑,所以能思虑者何物?
目可见也,其视不可见。
耳可见也,其听不可见。
口可见,噬者不可见。
鼻可见,臭者不可见。
手足可见,其运动步趋者不可见。
血气可见,其使之周流者不可见。
心之为脏可见,其能思虑者不可见。
其可见者有大有小,有彼有此,有纵有横,有高有下,不可得而一。
其不可见者不大不小,不彼不此,不纵不横,不高不下,不可得而二。
视与听若不一,其不可见则一。
视、听与噬、臭若不一,其不可见则一。
运用步趋、周流思虑若不一,其不可见则一。
是不可见者在视非视,在听非听,在噬非噬,在臭非臭,在运用屈信非运用屈信,在步趋非步趋,在周流非周流,在思虑非思虑。
视如此,听如此,噬如此,臭如此,运用如此,步趋如此,周流如此,思虑如此,不思虑亦如此。
昼如此,夜如此,寐如此,寤如此,生如此,死如此,天如此,地如此,日月如此,四时如此,鬼神如此,行如此,止如此,古如此,今如此,前如此,后如此,彼如此,此如此,万如此,一如此,圣人如此,众人如此。
自有而不自察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也。
为圣者不加,为愚者不损也。
自明也,自昏也。
此未尝昏,此未尝明也,或者蔽之、二之,自以为昏、为明也。
昏则二,明则一。
明因昏而立名,不有昏者,明无自而名也。
昏明皆人也,皆名也,非天也。
天即道,天即乾,天即易,天即人,天与人亦名也。
《大传》曰「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非先圣之言也。
忧即天,万物即天。
孔门之徒闻圣人之言而差之,以己意参其间,而有是言也,此非吾孔子之言也。
「吾道一以贯之」,此孔子之言也。
其曰「易与天地准」,此亦非孔子之言也。
何以明之?
天地即易也,幽明本无故,不必曰「仰观俯察」而后知其故也。
死生本无说,不必「原始要终」而后知其说也。
是皆非吾孔子之言也,其徒之己说也。
神即易,道即善,其曰「继之者善也」,离而二之也。
离道以善,庄周陷溺乎虚无之学也,非圣人之大道也。
孔子曰:「易,其至矣乎!
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
孔子之言也。
圣人即易也,德业即易也。
继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又非孔子之言也。
何者?
离易与天地而二之也。
「子曰」之下,其言多善,间有微碍者,传录纪述者之差也,其大旨则善也。
不系之「子曰」者,其言多不善,非圣人之言故也。
乾即易,坤即易,其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
又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其非圣言,断断如白黑,如一二之易辨也。
凡如此类,不可胜纪。
善学《易》者求诸己,不求诸书。
古圣作《易》,凡以开吾心之明而已;
不求诸己而求诸书,其不明古圣之所指也甚矣。
是古圣指东,学者求西。
读书者满天下,省己者千无一,万无一。
孔氏之门学者不知其几,而日至者无几也,月至者又无几也,三月不违者颜氏子一人而已。
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矣,而况于不在孔门者乎?
幸有一曾子独不然,曰:「不可。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
此岂训诂之所能解也?
知之者自知也,不可以语人也。
所可得而语人者,曰「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而已,终不可得而言也。
曰「吾有知乎哉?
无知也」而已,实无得以告人也。
何为其然也?
尚不可得而思也,矧可得而言也?
尚不可得而有也,矧可得而知也?
然则昏者亦不思而遂己,可乎?
曰正恐不能遂己,诚遂己,则不学之良能,不虑之良知,我所自有也。
仁义礼智,我所自有也,万善自备也,百非自绝也。
意、必、固、我无自而生也。
、文、武、周公孔子何以异于是?
虽然,思亦何害于事?
箕子曰「思」、曰「睿」,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周公「仰而思之,夜以继日」,思亦何害于吾事也?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不可以精粗论也。
「儆戒无虞,罔失法度」,正易道之妙也。
「允执厥中」,执此也;
「兢兢业业」,弗敢怠也。
禹之「克艰」,不敢易也。
汤「改过不吝」,去其不善而复于善也。
文王「翼翼」,小心也。
信吾信,谨吾谨,儆戒吾儆戒,执吾执,兢兢吾兢兢,业业吾业业,艰吾艰,改吾改,翼翼吾翼翼,无二我也,无二易也。
既曰「天下何思何虑」矣,而又曰执、曰兢兢业业、曰艰、曰改过、曰翼翼,无思无虑者固如此乎?
但兢兢,但业业,但克艰而弗易,但改过,但翼翼。
方兢兢业业,克艰而不易时,此心果可得而见乎?
果不可得而见乎?
果动乎?
果不动乎?
特未之察耳。
似动而不移也,似变而未尝改也。
不改不移,谓之寂然不动可也,谓之无思无虑可也,谓之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可也。
此天下之至动也,此天下之至赜也。
象也者,像此者也。
爻也者,效此者也。
非赜自赜,动自动也。
一物而殊名也,一人而姓名字行之不同也。
此非沈虚陷寂者之所能识也,亦非憧憧往来者之所能知也。
然而至易也,至简也,或者自以为难,近取诸身,殊不远也。
身犹远尔,近取诸心,即此心而已矣。
曾子传之,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孟子学之,曰:「仁,人心也」。
又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又曰:「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于戏!
此足以指明人心之本良矣。
而学者往往遂领孟子之意而不复疑其有他者,千万而不一二也。
孟子言必称,于以知孟子之言虽谆谆,而当时之听之者多藐藐。
此道甚明,甚易,甚简,而人自疑,自惑,不信。
使当时闻言而遂信者众,必不至劳孟子谆谆如此也。
能识恻隐之真心于孺子将入井之时,则何思何虑之妙人人之所自有也,纯诚洞白之质人人之所自有也,广大无疆之体人人之所自有也。
此心常见于日用饮食之间,造次颠沛之间,而人不自省也。
孔子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子思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当曰道也者,未始须臾离也。
非曰造次间为之,颠沛间为之,无须臾而不为也。
是心本一也,无二也,无尝断而复续也;
无向也不如是而今如是也;
无向也如是而今不如是也。
昼夜一也,古今一也,少壮不强而衰老不弱也。
可强可弱者血气也,无强无弱者心也;
有断有续者思虑也,无断无续者心也。
能明此心,则思虑有断续,而吾心无断续;
血气有强弱,而吾心无强弱。
有思无思而吾心无二。
不能明此心,则以思虑为心,虽欲无断续,不可得矣。
以血气为己,虽欲无强弱,不可得矣。
虽欲造次于是,颠沛于是,无须臾不于是,勉强从事,不须臾而罢矣,况于造次乎?
况于颠沛乎?
《书》曰:「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
如此则亦伪而已矣,非诚也。
孔子曰「主忠信」,忠信者,诚实而已,无他妙也,而圣人以是为主本。
或者过而索之,外而求之,故反失。
忠信之心即道心,即仁义礼智之心,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之心。
通乎一,万事毕。
差之毫釐,缪以千里。
不远复,此心复也。
频复频放而频反也,亦危矣。
然已复,则如常矣,无咎也。
得此则吉,失此则凶。
无虞他日之吉凶,但观一念虑之得失。
当《乾》之初而不肯潜,此心放也。
当五而不能飞,此心固也。
当三而不惕,此心慢也。
当四而不疑,此心止也。
循吾本心以往,则能飞,能潜,能疑,能惕,能用天下之九,亦能用天下之六,能尽通天下之故。
仕止久速,一合其宜,周旋曲折,各当其可,非勤劳而为之也,吾心中自有如是十百千万散殊之正义也。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非吾心外物也,故曰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言乎其自宜也,非求乎宜者也。
孔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人之为道似善矣,而孔子截截断断,甚言其不可。
孟子窥之,亦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此岂计度而图之也?
此岂拟议而成之也?
「拟议而成其变化」,此非圣人之言也,学者之臆说也。
孰知夫「君子终日乾乾」而非意也,「频复独复」而非反也,「利于不息之贞」而非升也,「震来虩虩」非惧也,「其亡其亡」非虑也?
何「天之衢亨」非通也,「括囊无咎无誉」非闭也,「三日不食」非穷也,「扬于王庭」非得志也,「介于石」非止也,「出门同人」非往也?
吾终日用之而鬼神莫我识也,圣智莫我测也。
虽我亦有所不自知,而况于他人乎?
如秋阳之暴,至白而无瑕也;
江汉之濯,至洁而无滓也。
混混乎无涯无畔、无始无终也。
天地非大也,毫发非小也,昼非明、夜非晦也,往非古也,此非今也,它日非后也,「鸢飞戾天」非鸢也,「鱼跃于渊」非鱼也。
天下被日月之明照而不知其自我也,天下沾雨露之润而不知其自我也,天下畏雷霆之威而不知其自我也,日夜行乎吾己之中而以为他物也。
其曰「范围天地,发育万物」也,非过论也。
孔子曰「哀乐相生」,虽使正明目而视之,不可得而见也;
倾耳而听之,不可得而闻也。
哀乐有形,哭笑有声,而曰不可见,不可闻,何也?
此非心思之所能及也,非言语之所能载也。
我之所自有也,而不可知也,不可识也。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未有知近而不知远也,未有知小而不知大也。
远近一物也,小大无二体也。
闺门之内若近而实远也,若小而实大也。
即敬即爱,无不通矣;
有伦有叙,无不同矣。
放之东海之东而准也,放之西海之西而准也,放之南海之南而准也,放之北海之北而准也。
不可思也,不可远也。
象山先生行状1194年2月16日 南宋 · 杨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二四一、《慈湖先生遗书》卷五、《象山先生全集》卷三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市
先生姓陆名九渊字子静
其先妫姓,至齐宣王少子元侯讳通始封平原般县陆乡,因以为氏。
曾孙讳烈,为,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
四十世为唐宰相文公讳希声,是为先生八世祖。
七世祖讳崇。
六世祖讳德迁,五代末避地于抚州金溪
高祖讳有程,曾祖讳演,并以学行重于乡里。
祖讳戬。
父赠宣教郎讳贺,生有异禀,端重不伐,究心典籍,见于躬行。
酌先儒冠昏丧祭之礼,行之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
孺人饶氏,生六子,先生其季也。
先生幼不喜弄,静重如成人。
三四岁时常侍宣教公行,遇事物必致问。
一日忽问天地何所穷际,宣教公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
角总经夕不脱衣,履有敝而无坏,袜至三接。
手甲甚修,足迹未尝至庖厨。
常自扫洒林下,宴坐终日。
立于门,过者驻望称叹,以其端庄雍容异常儿也。
五岁读书,纸隅无捲摺。
六岁侍亲,会嘉礼,衣以华好,却不受。
季兄复斋,年十三,举礼经以告先生,乃受。
与人粹然乐易,然恶无礼者。
读书不苟简,外视虽若閒暇,而实勤于考索。
伯兄总家务,常夜分起,必见先生秉烛检书。
伊川近世大儒,言垂于后,至今学者尊敬讲习之不替。
先生独谓某曰:「丱角时闻人诵伊川语,自觉若伤我者」。
亦尝谓人曰:「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
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
先生生而清明,不可企及,有如此者。
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南海北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乾道八年进士第
时考官吕祖谦能识先生之文于数千人之中,他日谓先生曰:「未尝款承足下之教,仅得之传闻。
一见高文,心开目明,知其为江西陆子静也」。
其始至行都,一时俊杰咸从之游。
先生朝夕应酬答问,学者踵至,至不得寐者馀四十日。
所以自奉甚薄,而精神益强。
听其言,兴起者甚众。
还里,远迩闻风而至,求亲炙问道者益盛。
先生既受徒,即去今世所谓学规者,而诸生善心自兴,容体自庄。
雍雍于于,后至者相观而化,猗欤盛哉!
真三代时学校也。
有一生饭次微交足,饭既,先生从容问之曰:「汝适有过,知之乎」?
生略思曰:「已省」。
先生曰:「何过」?
对曰:「中食觉交足,虽即改正,亦放逸也」。
其严如此。
先生深知学者心术之微,言中其情,或至汗下。
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
亦有相去千里,素无雅故,闻其大概而尽得其为人。
尝有言曰:「念虑之不正者,顷刻而知之,即可以正。
念虑之正者,顷刻而失之,即为不正。
有可以形迹观者,有不可以形迹观者。
必以形迹观人,则不足以知人;
必以形迹绳人,则不足以救人」。
又曰:「今天下学者唯有两途:一途朴实,一途议论」。
呜呼,至哉!
足以明人心之邪正,破学者之窟宅矣。
尝攻切问者之疵,问者不领,恶声辄至。
旁观不能堪,而先生悠然从容,乃及他事。
淳熙元年,授迪功郎隆兴府靖安主簿
未上,丁继母太孺人邓氏忧。
服阕,调建宁府崇安县主簿
八年,少师史公浩荐先生之辞曰:「渊源之学,沈粹之行,辈行推之。
而心悟理融,出于自得」。
得旨,都堂审察,升擢,不赴。
九年,侍从复上荐,除国子正
诸生叩请,孳孳启谕,如家居教授,感发良多。
十年,迁敕令所删定官,同志之士相从讲切不替。
僚友多贤,相与问辨,大信服。
先生自少时闻长上靖康间事,慨然有感于复雠之义。
至是遂访求智勇之士与之商榷,益知武事利病,形势要害,人物短长。
十一年,当轮对,期迫甚,犹未入思虑,所亲屡请,久乃下笔。
缮写甫就,厥明,即对上。
屡俞所奏。
脩宽恤诏令,书成,有旨改承奉郎
十三年,转宣义郎
亲朋谓先生久次,宜求去。
先生曰:「往时面对,粗陈大义,明主不以为非。
然条贯靡竟,统纪未终,思欲再望清光,少自竭尽,以致臣子之义」。
距对五日,除将作监丞
后省疏駮,得旨,主管台州崇道观
先生既归,学者辐辏愈盛。
虽乡曲老长亦俯首听诲言,称先生
先生悼时俗之通病,启人心之固有,咸惕然以惩,跃然以兴。
每诣城邑,环坐率一二百人,至不能容,徙观寺。
县大夫为设讲坐于学宫,听者贵贱老少溢塞涂巷,从游之盛,未见有此。
贵溪有山,实龙虎之本冈,先生登而乐之,结茅其上。
山高五里,其形如象,遂名之曰象山自号象山翁
四方学徒复大集,至数百人,从容讲道,咏歌怡愉,有终焉之意,于是人号象山先生
十六年,祠秩满,今上登极,除知荆门军
是年转宣教郎,又转奉议郎
绍熙二年九月初领郡事,吏以故例白内诸局务、外诸县必有揭示约束,接宾受词分日,先生曰:「安用是」?
延见僚属如朋友,推心豁然,论事惟理是从。
先生家书有云:「每一同官禀事,众有所见,皆得展其所怀,辩争利害于前。
太守惟默听,俟其是非既明,乃从赞叹,以养其徇公之意。
太守所判,僚属却回者常有之」。
先生教民如子弟,虽贱隶走卒亦谕以理义。
接宾受词无早暮,下情尽达无壅。
故郡境之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忠良材武与猾吏暴强,先生皆得之于无事之日。
往时郡有追逮,皆特遣人,先生惟令诉者自执状以追,以地近远立限,皆如期,即日处决。
轻罪多酌人情晓令解释。
至人伦之讼既明,多使领原词自毁之,以厚其俗。
惟怙终不可诲化,乃始断治,详其文状,以防后日反覆。
久之民情益孚,两造有不持状,惟对辩求决。
亦有證者不召自至,问其故,曰:「事久不白,共约求明」。
或既伏,俾各持其状去,不复留案。
尝夜与僚属坐,吏白有老者诉甚急,呼问之,体战,言不可解。
俾吏状之,谓其子为群卒所杀。
先生判翌日呈,僚属难之。
先生曰:「子安之,不至是」。
凌晨追究其子,盖无恙也,人益服先生之明。
有诉遭窃脱,而不知其人,先生自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讯之,伏辜,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
因语吏曰:「某所某人尤暴」。
吏亦莫知。
翌日有诉遭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
吏大惊,郡人以为神。
初,保伍之制,州县以非急务,多不检覈,盗贼得匿藏其间,近边尤以为患。
先生首申严之,奸无所蔽。
有劫僧庐,邻伍遽集擒获,不逸一人,至是群盗屏息。
荆门素无城壁,先生以为此自古战争之场,今为次边,在江汉之间,为四集之地。
南捍江陵,北援襄阳,东护随、之胁,西当光化夷陵之冲。
荆门固,则四邻有所恃,否则有背胁腹心之虞。
由唐之湖阳以趋山,则其涉汉之径,已在荆门之胁。
由邓之邓城以涉汉,则其趋山之道已在荆门之腹。
馀有间途浅津,坡陁不能限马,滩濑不能以濡轨者,所在尚多。
自我出奇制胜,徼敌兵之腹胁者亦正在此。
虽四山环合,易于备禦,义勇四千强壮可用,而仓廪藏库之间麋鹿可至。
累政欲脩筑子城,惮重费不敢轻举。
先生审度决计,召集义勇,优给佣直,躬自劝督。
役者乐趋竭力,工倍,二旬讫筑。
初计者拟费缗钱二十万,至是仅费缗五千而土工毕。
后复议成砌三重,置角台,增二小门,上置敌楼,冲天渠、荷叶渠、护险墙之制毕备,才费缗钱三万。
郡学贡院、客馆、官舍众役并兴。
初,俗习惰,人以执役为耻,吏惟好衣閒观。
至是风一变,督役官吏布衣杂役夫佐力,相勉以义,不专以威。
盛役如此,而人情晏然,郡中恬若无事。
荆门两县置垒,事力绵薄,连岁困于送迎,藏库空竭,调度倚办商税。
先是,日差使臣小吏伺商人于门,检货给引,然后至务,务惟据引入税,出门又覆视。
官收无几,而出入其费已多。
初谓以严禁榷杜奸弊,而门吏取贿,多所藏覆,禁物亦或通行。
商苦重费,多由僻途,务入日缩,先生罢去之。
或曰:「关讥所以防奸,列郡行之以为常,一旦罢废,商冒利,必有不至务者」。
先生曰:「是非尔所知」。
即日揭示,俾径至务,复减正税援例。
是日税入立增。
有一巨商已遵僻途,忽闻新令,复出正路。
巡尉卒于歧捕之,先生诘得其实,劳而释之,巨商感涕。
行旅闻者莫不以手加额,誓以毋欺私相转告,必由荆门
旁观者诘其故,商曰:「罢三门,引减援例,去我辈大害,不可不报德」。
税收增倍,酒课亦如之。
荆门故用铜钱,后以近边,以铁钱易之。
铜钱有禁,而民之输于公者尚容贴纳。
先生曰:「既禁之矣,又使之输,不可」。
即蠲之。
又减钞钱,罢比较,不遣人诣县。
给吏札,置医院。
官吏民咸悦,而郡吏亦贫而乐。
狱卒无以自给,多告罢,先生以僚属访察得其实,遂廪给之。
朔望及暇日诣学讲诲诸生
郡有故事,上元设斋醮黄堂,其说曰为民祈福。
先生于是会吏民讲《洪范》敛福锡民一章以代醮事,发明人心之善,所以自求多福者莫不晓然,有感于中,或为之泣。
湖北诸郡军士多逃徙,视官府如传舍,不可禁止,缓急无可使者
先生病之,乃信捕获之赏,重奔窜之刑。
又数阅射,中者受赏。
役之加佣值,无饥寒之忧。
相与悉心弓矢,逸者绝少。
他日兵官按阅,独荆门整习,他郡所无。
先生平时按射不止于兵伍,郡民皆得而与,中亦同赏。
荐举其属不限流品,尝曰:「古者无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严。
后世有流品之分,而贤不肖之辨略」。
先生之家居也,乡人苦旱,群祷莫应,有请于先生
乃除坛山巅,除已,云交,及致祷,大雨随至。
荆门亦旱,先生每有祈必疏雨随车,郡民异之。
治化孚洽,久而益著。
既踰年,笞箠不施,至于无讼。
相保相爱,闾里熙熙,人心敬向,日以加厚。
吏卒亦能相勉以义,视官事如其家事。
识者知其为郡有出于政刑号令之表者矣。
诸司交章论荐,丞相周公必大尝遗人书,有曰:「荆门之政,于以验躬行之效」。
三年冬十一月,语女兄曰:「先教授兄有志天下,竟不得施以没」。
女兄衋然。
又尝谓家人曰:「吾将死矣」。
或曰:「安得此不祥语,骨肉将奈何」?
先生曰:「亦自然」。
又告僚属曰:「某将告终」。
先生素有血疾,居旬日大作,实十二月丙午
越三日,疾良已,接见僚属,与论政理如平时。
晏息静室,命扫洒焚香,家事一不挂齿。
庚戌祷雪,辛亥雪骤降。
命具浴,浴罢,尽新衣,幅巾端坐。
家人进药,先生却之。
自是不复言。
癸丑日中,奄然而卒。
郡属棺敛竭诚,哭,哀甚。
吏民哭奠,充塞衢道,各有辞以叙陈痛恋之情。
柩归,门人奔哭会葬以千数。
郡县于其讲学地为立祠。
先生遗文,诸生已次第编纪。
先生生于绍兴九年二月乙亥,享年五十有四。
娶吴氏,封孺人
二子:持之,循之。
女一。
明年十有一月壬申葬于乡之永兴寺山,距妣饶氏孺人墓为近。
先生之道至矣大矣,某安得而知之!
惟某主富阳簿时摄事临安府中,始承教于先生
及反富阳,又获从容侍诲。
偶一夕,某发本心之问,先生举是日扇讼是非以答。
某忽省此心之清明,忽省此心之无始末,忽省此心之无所不通。
某虽凡下,不足以识先生,而于是亦知先生之心非口说所能赞述。
所略可得而言者:日月之明,先生之明也。
四时之变化,先生之变化也。
天地之广大,先生之广大也。
鬼神之不可测,先生之不可测也。
欲尽言之,虽穷万古不可得而尽也。
虽然,先生之心与万古之人心一贯无二致,学者不可自弃。
绍熙五年二月十有六日,门人奉议郎、知饶州乐平县主管劝农公事杨某状。
太白远游 南宋 · 崔敦礼
人间不可以托兮(《悲清秋》),信长风而云行(《游泰山》)
浩漫其将何之兮(《寻范居士》),怅飘忽而徂征(《淮阴书怀》)
天生材以有用兮(《将进酒》),思逢时而经纶(《梁甫吟》)
苦恩疏而媒劳兮(《答裴侍御》),坐长叹以抚膺(《蜀道难》)
鸡聚族以争食兮,凤孤飞而无邻(《鸣皋歌》)
璚草隐于深谷兮,层丘蔽以苍榛(《古风》)
骅骝拳跼而不得食兮,蹇驴得志以鸣春(《答友人》)
蝘蜓嘲龙兮鱼目混珍嫫母衣锦兮西施负薪(《鸣皋歌》)
世道有此翻覆兮(《感秋》),谁察余之坚贞(《雪谗》)
块独处此幽默兮(《鸣皋歌》),乃龟息而虬蟠(《孟少府书》)
不旷荡以纵适兮,何拘挛以守常(《大鹏赋》)
倚剑天外兮,欲挂弓于扶桑(《孟少府书》)
以倥偬而为巢兮,以虚无而为场(《大鹏赋》)
运以大风之举兮,假以摩天之翔(《杨右相书》)
前期浩乎漫漫兮(《敬亭山》),浮四海而横八荒(《孟少府书》)
赤玉舄以东上兮,烟苍苍其逢山(《古风》)
羽人天门兮,方瞳好其容颜。
遗我书以鸟迹兮,读不閒而三叹(《游泰山》)
偶然值乎青童兮,绿发双双其云鬟。
笑我学仙之晚兮,蹉跎凋乎朱颜(《游泰山》)
玉女飘飘而下兮,遗我以流霞之杯。
稽首拜而自愧兮,弃世何其悠哉(《游泰山》)
随风恣其飘扬兮(《古风》),不知东走之迷(《赠卿》)
忽抚己而自笑兮(《古风》),问南登之路岐(《灞陵行》)
采姹女于江华兮,收河车于清溪(《送权十一》)
卧香炉以餐霞兮(《书怀》),窥石镜而心清。
遥见仙人于彩云兮,把芙蓉于玉京。
期汗漫于九垓兮,接卢敖于太清(《庐山谣》)
乘兴任夫所适兮(《叙旧》),鸣驺忽其西驰(《送刘副使》)
栽若木于西海(《上云乐》),采琼蕊乎昆山(《古风》)
叔卿云台兮,恍惚凌乎紫冥(《古风》)
饮玉浆于丹丘兮,备洒扫以明星(《西岳云台歌》)
赤松借予以白鹿兮,挟两龙以相从(《古风》)
传秘诀于韩众兮,精诚与夫天通(《登天柱石》)
西上既穷其登攀兮(《登太白峰》),云飘然而无心(《酬王司马》)
八极可以神游兮,赋大鹏于北溟。
激三千以崛起兮,向九万而迅征(《大鹏赋》)
访广成于至道兮,闻大块之幽居。
掇玄珠于赤水兮,天下不知其所如(《大猎》)
(原作登,据《永乐大典》改)云霄以直上兮(《南轩》),入无穷而遗形(《登天柱石》)
骑日月而羽化兮,翼鸳鸾而云行(《敬亭山》)
出宇宙之寥廓兮(《孟少府》),羾阊阖之峥嵘(《大鹏赋》)
(原作戴,据《永乐大典》改)长云之河车兮(《飞龙引》)十二楼五城(《书怀》)
登真朝于玉皇兮(《赠从弟》),赐琼浆以玉杯(《古风》)
听天语之察察兮(《明堂赋》),廓如云而天开(《叶和尚赞》)
天地同乎枯槁兮(《宋少府》),生世如乎转蓬(《效古》)
君子化猿鹤兮,小人或为沙虫(《古风》)
营营为何所求兮,鸡鸣趋乎四关(《古风》)
十步而九太行(《望瓦屋山》),世路多乎险艰(《古风》)
传其语以铭骨兮(《古风》),永愿辞于人间(《望庐山》)
忽魂悸以魄动兮(《游天姥》),即归路而长叹(《献当涂宰》)
转天车于六龙兮(《赠裴十七》),云骈下而飘翩(《春日行》)
风为马兮霓为裳(《游天姥》),靡星旃兮(《大猎赋》)
回鸾车(《游天姥》)
烛龙衔光以照物兮,列缺挥鞭而启途。
欻翳景以横翥兮,逆高天以下垂(《大鹏赋》)
望四海兮何漫漫(《古风》),长相思兮在长安(《长相思》)
复长剑而归来兮(《寄丹丘子》),谒九重之天门(《赠从弟》)
白日照吾之精诚兮(《梁甫吟》),效剖胆而输肝(《行路难》)
吐峥嵘之高论兮,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
所谓代马不思乎越兮,越禽不恋乎燕(《古风》)
流波思其旧浦兮,落叶坠于本根者也(《谢赴行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