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刘景堂清末至现当代 1887 — 1963
词学图录
刘景堂(1887-1963) 号伯端番禺人
南社社员。
五十年代后与廖恩焘创坚社,振兴词风,影响深远,公认为香港词人首屈一指。
有《心影词》、《沧海楼词》、《沧海楼诗钞》。
饶国梁清末 1888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8—1911 【介绍】: 清末四川大足人字作霖一字绍峰
陆军速成学校毕业,曾入新军为见习官。
后至上海,任中国公学舍监。
旋赴香港,加入同盟会。
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率敢死队,于莲塘街阻击清军巡防营,以众寡不敌撤退,误入敌营,被捕遇害。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谭泽闿清末至民国 1889 — 1948
个人简介
谭泽闿(1889-1948)湖南茶陵人
近代书法家
字祖同号瓶斋,室名天随阁,谭延闿之弟。
善书法,工行楷,师法翁同龢何绍基钱沣,上溯颜真卿
气格雄伟壮健,力度刚强,善榜书。
取法颜真卿,兼工汉隶
又善诗,能画。
民国时南京"国民政府"牌匾即为其所书。
上海香港两家《文汇报》的报头即其所书,至今沿用。
在国民党的元老中,谭延闿的行草、于右任的今草、胡汉民汉隶、吴稚晖的古篆,有" 四珍"的美称。
陈寅恪清末至现当代 1890 — 1969年8月26日
词学图录
陈寅恪(1890-1969)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早年赴日本留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归国,后入上海吴淞复旦公学学习,宣统二年(1910)赴欧洲留学,先后在德国柏林大学和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语言学,次年归国。
1913年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经济部留学,1914年归国,一度任蔡锷秘书,参加讨袁之役。
1918年美国入哈佛大学,从朗曼习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转往德国柏林大学研究院梵文研究所习东方古文字。
1925年归国应清华学校之聘,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同为国学研究院导帅,清华改制后任中文、历史、哲学三系合聘教授
1930年后兼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历史)主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编委会委员。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赴香港大学讲学,任中文系主任。
1941年起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1945年应牛津大学之聘赴英国任教,兼治眼疾。
1947年返国任清华大学教授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年底转任广州岭南学教授
1952年后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
1930年在其所撰《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最早提出"敦煌学'的概念。
有《金明馆丛稿》、《金明论从稿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集》等。
区大典清末
维基
区大典(1868年—1937年)字慎辉号徽五广东南海县人
清末翰林、学者。
因曾任翰林院编修,亦被尊称为区太史
区大典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二甲进士
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翰林院编修中宪大夫等职。
民国成立后,赖际熙区大典等原籍广东的前清翰林移居香港,不问政治,专注翰墨,先后任教多所学校。
1912年香港大学成立,翌年设“中国经典和历史”选修科,由赖际熙区大典主讲
区大典负责“文学(Literature)”科目,讲授朱熹与其他学者对《四书》与《五经》的评注,他讲课不带书本,凡经典原文以至朱子集注皆能倒背如流。
1927年,港督金文泰促使香港大学成立中文学院,聘得赖际熙区大典为专任讲师
1933年,港大文学院改组,将“中文学院(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纳为文学院的“中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赖际熙离职。
1937年区大典辞任港大教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之风于大陆兴盛,但香港大学中文系仍教授经史子集等旧学,至许地山1935年出任系主任方止。
区大典为学博大精微,熟识经、史、兵学、地理等,堪称通儒。
区氏尤好韩愈欧阳修之古文,及周敦颐二程学说。
区为人好学且有传统师儒诲人不倦的风范,在香港先后执教学校达数十所,当中包括香港大学、官立汉文男女子师范学堂等,培育早年国文师资,功不可没。
香港期间,区大典创办了《平民报》推广国学,但成效不彰。
香港大学任教期间,又成立了香港大学中文学会,区氏任首届会长,冯秉芬任主席。
区氏著述有《孟子通义》、《老子讲义》、《诗经讲义》 和《史略》 等;晚年专注易学,以毕生所学撰著《易经讲义》一书,可惜未竟全功而身故。
夏书枚清末至现当代 1892 — 1984
词学图录
夏书枚(1892-1984) 原名承彦,后名叔美,以字行。
江西新建人
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
久居香港教授院校。
有《夏书枚诗词集》。
李文甫晚清 1892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92—1911 【介绍】: 广东东莞人字炽
光绪三十四年香港汪精卫胡汉民共组同盟会南方支部。
任《中国日报》经理,兼《时事画报》等政,宣传革命。
宣统二年参加广州新军起义。
次年参加广州起义,进攻督署,被捕牺牲,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李洸民国 1895 — 1944
吹万楼诗
自学作诗至于今,稿积凡三千馀首。
广州之陷,亡者十之三四。
香港难作,余奔迸流离仅以身免,亡者亦十之五六。
至今存者,寥寥无几。
荒村穷居辄命儿子写定,得三百馀篇。
聊用自怡,不敢示人。
世有知我当相视而笑也。
癸未初秋李履庵书。
(电子版录入:姜盦 校对:陈梦渠)
赵尊岳现当代 1895 — 1965
珍重阁词集·跋
先祖讳凤昌,字竹君,原籍江苏武进
幼失怙,因避洪杨乱,随先曾祖妣走垣。
早岁游张香帅幕,深受器重。
辛亥革命前移家歇浦,从南通张謇营实业,并襄助辛亥革命。
一九一二年初之孙袁南北和谈,即假先祖沪寓惜阴堂举行。
先祖妣周太夫人在一八九八中秋后四日得先父。
先父讳尊岳字叔雍,毕业于沪南洋公学。
后因堂上不忍其随姊氏赴美游学,遂从临桂况蕙风先生学填词。
弱冠即有和小山传世,为诸词坛前辈所激赏,并入上海申报馆主笔政。
先母讳季淑字静宜,乃清末清流闽侯王仁湛先生之第五女,亦擅音律。
自嫔先父,篇什唱和,而南阳路红楼一角,因尚存南渡前济南金线巷之流风余韵也。
惜频年迁徙,致先母遗稿及其早岁在沪付印之悼珍妃绝句一百首,竟无一倖存,思之痛心。
先父出入新闻、政治、教育三界,与缀玉轩主人双照楼主人最为莫逆。
一九五〇年移家香港一九五八年新加坡大学聘,主讲国学,故港星两地之新知旧雨及门墙桃李均甚众。
生平最慕东坡居士,居恒引异自况,惜昊天不悯,夺其二子,以致借酒浇愁,竟于一九六五初夏逝于酒疾,伤哉。
高梧轩诗集于一九六六在港印就后,文漪又迭遭丧变,并于一九七一年移民加拿大,于是将珍重阁词集搁置多年,而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今幸蒙周国灿、周文全、高芝荣三君子慨允相助,于星洲付印,为人子者,实不知何以为报,借此以表谢忱
辛酉春儿文漪敬书于加拿大之温哥华
珍重阁词集·跋
圣人制“易经”,阐明大千世界,万物消长,皆有定数。
国运盛衰,人生祸福之外,即个人之著作,不论臧否,其能广为流传,或湮没无闻,一切亦均有定数,非人力所能操纵也。
徵诸先父除以诗词饮誉儒林外,其他著作等身,如今祇有部分印行面世,非定数而何?
先父昔自乩太降谕,首句“赵氏不幸,迭早丧乱”。
兹简叙此八字以说明为何家运与著作之关联之切之深也。
先父于一九六五年在星加坡跨鹤西归,值先母在港患病,文漪犹偷暇将遗作《高梧轩诗集》印就。
不料次年先母驾返瑶池,又次年幼妹赵芬为恶夫所累,在乌拉圭离奇丧命。
随后先夫谭德患绝症,延至一九七一年弃世。
文漪因故匆促离港,气候十余年间仆仆于中、美、加三国,居无定所,囊无余资,遑论印行先父遗著?
于是将《珍重阁词集》遗稿分上下两部,上部寄存星洲先父高足周国先生处(一九八一年托周君在星洲出版),下部寄存香港关志雄先生处。
后关君函告所寄存之《珍重阁词集》已全部遗失。
相隔万里,徒唤奈何而已。
至先父在星加坡大学任教时著有论清词一集,由另一教持去付印,但出版后著者赫然为该教授之名。
一九六五年文漪赴星奔丧时,先父友好辈均促文漪向该教授问罪,但当时苫块昏迷,何暇及此。
或缘先父毕生仁厚,不愿置同事于无地乎?
一九七一年金新宇教授捐赠香港大学图书馆之《和小山》乃先父第一部印行词集之孤本,因保管得宜,此次能顺利付印,得兼完先父宿愿。
文漪之《和珠玉词》附于骥尾,虽瑜瑕不齐,亦父女亲情也。
回忆先父尽毕生精力编纂之《明词汇刊》,虽历尽沧桑,湮没多年,终藉国内诸大家之力,得以于一九九一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印就发行。
此举非特令明代数百先贤之著作得以传世不朽,即先父在天之灵,亦必展颜微笑,乐观其成。
凡此种种,岂非定数耶?
癸未三月文漪于加拿大之温哥华
钱穆现当代 1895 — 1990
词学图录
钱穆(1895-1990) 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
无锡人
历史学家。
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无锡江南大学文学院长
1949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任院长
有专著达80种以上,代表作有《先秦诸子系年》、《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中国学术通义》、《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民族性及中国文化》、《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中国文化丛谈》等。
林庚白近现代 1896 — 1941
人物简介
1896-1941原名学衡字浚南又字众难自号摩登和尚闽侯县螺洲镇州尾村(今仓山螺洲镇)人。
幼孤,由其姐抚养长成。
7岁入私塾便能读书断句,8岁在北京读书。
宣统元年(1909年)庚白13岁,即在北京师范大学堂肄业,参加京津同盟会。
辛亥革命后,被推为众议院议员和非常国会秘书,并同陈模一起创立“黄花碧血”社,以暗杀手段牵制清朝余孽。
又经乡人林之夏介绍参加“南社”。
民国6年庚白为众议院秘书长,南下广州,帮助孙中山召开国会非常会议,领导护法。
但后来受到军阀的阻挠和破坏,孙中山愤而辞去大元帅职,庚白也相逐引退,蛰居上海研究欧美学和中国古诗,创办《长风杂志》,所撰诗文,自比于唐杜甫
他曾言:“十年前郑孝胥,今人第一,余居第二。
若近数年,则尚论今古之诗,当推余第一,杜甫第二,孝胥不足道矣”!
民国21年庚白重入政界,任法院立法委员
民国30年,庚白偕妻挈子到香港,拟创立“诗人协会”,并编撰《民国史》,但才几天,珍珠港事变,香港沦陷,不得不遁居九龙。
12月19日庚白夫妇夜归,被日军所遇。
日探曾误传庚白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于是即被射杀,死于非命,年45岁。
陆丹林现当代 1896 — 1972
词学图录
陆丹林 (1896-1972) 字自在号非素,斋号红树室。
广东三水人
同盟会员。
入南社。
喜搜罗书画、印章。
张大千为知交,藏大千画百余幅,为《张大千画集》撰长序。
主编《人之初》、《国画月刊》、《蜜蜂画刊》、《道路月刊》等,又编有《中国美术年鉴》。
抗战起,赴香港,编辑《大风》期刊,曾载郁达夫《毁家诗记》。
南社中坚人物,性喜书画物,擅长美术评论,又熟谙史,交游极广,冒广生称为“能令英雄都入彀,即今惟有陆丹林”。
黄宾虹张大千结识甚早,1931年创立第一个全国性中国画家学术团体“中国画会”,即由黄宾虹陆丹林贺天健钱瘦铁午昌等人发起,1934年创办《国画月刊》,黄宾虹陆丹林贺天健午昌等共任编辑。
与符铁年、张大千张善孖、午昌、谢玉岑等为“画中九友”。
有《革命史谭》、《革命史话》、《艺术论文集》、《美术史话》、《孙中山香港》等。
李家煌现当代 1898 — 1963
简介
合肥人字元晖号骏孙弥龛
肄业于上海复旦大学
李氏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以诗鸣世,著有《始奏集》、《佛日楼诗》,为郑孝胥马其昶陈三立前辈点名称许。
约在一九四九年下半年来到广东,先居澳门,后迁移香港
佛日楼诗》为作者生平自订的诗稿,其中晚年在港澳作品,收录一百多首,编为《大腓集》。
李氏为诗,尊学同光体两大宗匠范肯堂陈三立,远挹韩愈欧阳修,即可谓是近代宋诗派之馀绪。
佛日楼诗·后序
此先兄弥龛遂居海外时,手自删存其前后所作之诗。
诗在而君往矣,嗟乎!
吾忍触恸而重读之耶?
惟其精忱之所锲,意兴之所寄,神思之所抒,心血之所铸,自有其不䃺灭而长留于天地间者,傥在斯乎?
则把君之诗,謦欬若重接,梦痕若重温,风雨联吟若重对,凭以契合心灵,摆落尘浊,且暂忘此荒茫何世馀生踽踽之独伤也。
既为检校遗稿,同颂橘、揽秀两知已斟取,其割舍之篇什,复惜加保留。
嘱兄子道培补录于卷,付刊存之,凡三百五十八首。
曩积旧稿,屡经播迁,多已散佚,生平所作,固不仅止此耳。
君澹泊耿默,掩抑若无所能,虚以应物,严于律躬,处事井井,缜细弗苟,犹传先公之遗风。
而蔼然克己,厥德肖妣,盖笃赋性天,其秉有自,既渊承家学,蟠蓄根器,而遭时不造,与世相遗。
历家国沧桑,天荒地变,流亡颠沛,疾疢折磨,溯中岁迄老,洵已忧患艰辛备尝之矣。
当其少壮,处贵介华膴之境,则早耽佛乘,净密兼持,长斋积卌馀年如一日。
于人间逐逐利名嗜欲之好,罔所歆涉,夙怀超世之愿,习在家禅慧因,倘自多生宿具者欤?
故虽履蹇夷然,素襟不涅,持以排幽忧、通妙悟、存孤尚者,唯诗自娱而已。
尝相与论诗蹊径,君自言弱岁学诗,初入从山谷,承先舅氏刘龙慧先生诲,以「宁拙毋巧,宁涩毋滑」由黄入,庶免浮廓之习。
循序以进,领益至深,涵泳于少陵昌黎玉溪、半山诸家,清代则最喜郑巢经及陈散原翁诗,运思差可深入,而日流于晦涩。
四十以后,自憎其槎枒,力求显出,趋响平易,造乎自然,乃嫥涉东坡,且笃好范伯子之诗,积又廿载,殊戡精进。
每滋愧荷诸师友老宿奖掖踰实,今垂垂老矣,犹蹩者不忘履,结习未蠲,聊自哦遗云。
噫!
吾兄弟虽并耽诗,而岂图以诗鸣哉!
惟同气知音之契,骨肉文字之欢,则有逾世间寻常友于之乐。
历劫原鸰,晚获飘聚海表,同听楼钟于肩偕,讲学之馀,时相联吟倡和,互證诗禅。
此乐往矣,不复再得,而荷担襟期,痛失提挈,日暮道远,独行弥觉心孤。
追忆生平,缀纪梗概,俾后世相知,诵其诗而如觌其人焉。
癸卯六月朔,弟炜栩庵谨跋于九龙半岛
(录入:顾青翎)
陈卓凡现当代 1898 — 1976
简介
原名万安广东澄海人,后定居于东莞塘西镇。
早年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与彭湃等人组织赤心社。
1924年毕业回国后,任海丰中学教导主任,参加彭湃领导的海陆丰农民运动。
翌年随东征军到汕头,受周恩来委派,任揭阳县
1926年冬,任漳州各属政治监察员,积极推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四·一二”-政变后,被国民党 通缉,避居香港
同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二十六师政治部主任,参加邓演达创立的中华革命党,任组织委员会委员和工农运动委员会委员。
1933年11月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后,任龙溪县县长
福建人民政府失败后,率领南部分人民武装,进入南山区,坚持反蒋运动。
1938年初,任广东省第八区民众抗日自卫团统率委员会副主任。
抗战胜利后,他携眷回乡,创办苏北中学。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东省参事室主任、广东省政协副秘书长等职。
程坚甫现当代 1899 — 1987
人物简介
程坚甫(1899~1987)本名君练号半叟广东省台山市台城镇洗布山村人
出身于画工之家,中学毕业后曾任燕塘军校图书管理员、广东省盐业公会秘书韶关警察局文书、中山地方法院秘书广东省高等法院汕头分院秘书等职。
1948年秋去职还乡,靠种菜、采柴、养鸡、拾粪等维生
在农村下层劳作的后半生,程坚甫创作了千余首优秀诗作,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社会变迁。
程氏遗著有《不磷室诗存》、《西山半叟诗集》等,现有陈中美采编的《程坚甫诗存》(香港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发行。
罗锦堂近现代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罗锦堂1929年生,甘肃省陇西县人
现任夏威夷大学东亚语文系名誉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香港新亚书院副教授香港学教授、备国汉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佛学顾问、夏威夷佛教总会副会长、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及外文系合聘客座研究教授河北师范学院名誉教授兰州大学名誉教授,著有《中国散曲史》、《行吟集》等。
钱昌照现当代 1899 — 1988
人物简介
钱昌照(1899~1988)江苏张家港鹿苑(原属常熟)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著名爱国民主人士。
钱昌照1918年上海浦东中学毕业,1919年英国留学就读于伦敦政治经济学院,1922年进牛津大学深造。
建国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政协全国委员会财经组副组长,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长。
黎心斋现当代 1901 — 1988
词学图录
黎心斋(1901-1988) 字廷棨
广东顺德人
毕业于广东省立法科大学
1949年后居香港
有《心斋诗词》。
黄咏雩现当代 1902 — 1975
人物简介
1902-1975广东南海盐步横江村人。
集商人、诗词人、教育家于一身,“商业救国、教育兴邦”是其一生的理想,他的诗词名扬岭南,创办的学校福荫后世。
南海人对黄咏雩的评价是“文著南粤、德养后人”。
廖仲恺先生亲发国民政府嘉奖令,称为“爱国殷商”。
更有“南海诗人”的美誉。
曾创办横江小学,又是石门中学创始人之一。
民初担任广州粮食商会会长,1928年广州米糠发行同业公会主席,1929年晋升为广州总商会委员。
1932年起,担任广东商会联合会首任主席。
1933年亲自主持创建广州商科学校。
1947年,他被任命为广州爱育善堂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不受薪,全权管理爱育善堂的工作。
1938年广州沦陷前夕,举家逃难到香港
何敬群近现代 1903 — ?
词学图录
何敬群(1903-?
号遁翁
江西清江人,侨居香港,任教院校。
有《诗学纂要》、《词学纂要》、《遁翁诗词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