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潘飞声清末至民国 1858年11月9日 — 1934
词学图录
潘飞声(1858-1934) 字剑士号兰史
番禺(今广州)人。
贡生
早年随洪钧出使德国,入柏林大学讲授中国语言文学
归国,保举知县,改授国子监典籍,荐举经济特科,皆不就。
寓居香港,为报刊撰稿。
民国,寓居沪上。
诗文词并工,为南社社员,与高旭俞锷、傅专并称"南社四剑"。
其诗清响可听,雄秀并具。
词极婀娜之致。
有《说剑堂集》、《在山泉诗话》。
词在集中,名《海山词》、《花语词》、《珠江低唱长相思词》。
人物简介
1858-1934字兰史广州市番禺人
号剑士心兰老兰别署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斋名剪淞阁、室名水晶庵、崇兰精舍、禅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
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
长于诗词书画,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
诗笔雄丽,时有奇气,广东美术史上关健人物,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何国澧清末至民国 1859 — 1937
维基
何国澧(1859年—1937年)字定怡号兰恺
广东广州府顺德县水藤乡人进士出身、身居翰林
何国澄之二弟。
与长兄何国澄 ,五弟何国溥被誉为「何氏三凤」。
父何如芬(1826年-1907年)字寅业,授登仕郎,赠朝议大夫
生母萧氏(1837年-1925年),赠一品夫人
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
光绪二十年(1895年),登进士,中二甲第四十九名。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光绪癸卯(1903年)乡试,甲辰(1904年)会试中担任磨勘官
后任国史馆协修官、国史馆纂修官实录馆协修官
协修《 德宗实录 》而特赏二品衔
辛亥后回故乡水藤隐居 ,曾掌管顺德凤山书院
著有《易义阐微》、《古镜妄言》及《澎海老人诗文集》等。
生子三人,亲侄何叔惠 ,何幼惠为香港著名国学家及书法家
杨衢云清末 1861 — 19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1901 【介绍】: 清末福建海澄人原名飞鸿字肇春
香港历任湾仔国家书院教员、招商局总书记、新沙宣洋行副经理等职。
光绪二十一年香港加入兴中会,被举为会长,准备广州起义,事败流亡南洋印度及非洲各地,所至设立兴中会分会。
后移居日本横滨。
二十五年辞会长职,荐孙中山自代。
次年惠州起义爆发时回香港活动。
二十七年被清政府派人刺杀。
王祖同清末民国初 1861 — 1919
维基
王祖同(1861年—1919年)字肖庭河南省归德府鹿邑县人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
王祖同生于清朝咸丰五十一年(1861年)光绪十五年,登己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丁酉山西乡试正考官陕西道1902年任)、云南道福建道京畿道道监察御史督理五城街道御史户科给事中广西庆远府知府江西饶州府知府二品衔补用道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历任河南布政使1912年任)、财政司长、内务司长。
1914年,他任约法会议议员。
1915年,他任广西巡按使(原来任命李国筠担任广西巡按使,但李国筠辞未就),后又兼会办广西军务
1915年袁世凯称帝,陆荣廷王祖同发电劝袁世凯称帝,然而陆荣廷私下密谋反袁。
1916年3月陆荣廷柳州通电讨袁,并宣布就任两广护国军总司令。
不久他从柳州回到南宁,裁撤了广西巡按使公署,将巡按使王祖同礼送至香港
黄咏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广东香山人,世居澳门
父为香港议政局议员。
光绪二十一年初,识孙中山,入兴中会。
在港设“乾亨行”掩护革命。
同年广州起义时,变卖家产以充军
失败后回澳门,数年后病死。
张一麟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3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
江苏吴县人
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
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
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
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
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
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
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
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
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
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
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
“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
“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
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
“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
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
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
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
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
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
被聘为国民参政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
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张鸿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1
简介
张鸿(1867-1941)初名澄字隐南号璚隐、蛮公、别号燕谷老人常熟人
22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外务部郎中、记名御史、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
民国五年(1916),称病归乡,住燕园
倡办塔前小学、孝友中学。
燕园创苦儿园,收养孤苦孩子。
与夫人一起创办刺绣女校。
先后担任常熟县通俗教育馆长、县体育场场长、县图书馆馆长等职。
常熟沦陷后,举家迁桂林,后经香港移居上海,逝于上海,归葬虞山
电子稿校录:小化斋、绡塘,以《蛮巢诗词稿》(《清代诗文汇编》第七九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游仙诗》(民国22年刻本)、《政学报》(东亚译书会商务报馆,1902年第二期)、《徐兆玮日记》(黄山书社,2013年9月第一版)为底本。
胡铉清末民国初 1867 — 1917
椽笔楼初集
1867-1917字鼎三号墨仙
同安县铜鱼馆人。
年少,即能写尺馀大字。
年二十馀,适值父友商贾失利,携资七百金,赴香港经商,几年后即成巨富。
海城镇发生水旱灾,平价卖米给灾民;乡里械斗,死伤几十条人命,多年不能和解,解囊赔资,亲自调停,平息祸端。
辛亥革命时,盗贼充斥,徵得官府同意,出钱设义勇队沿溪巡逻,昼夜保护往来船只。
捐资修建被毁的梵天寺;设女医局为产妇接生。
著有《椽笔楼初集》。
陆皓东清末 1867 — 18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7—1895 【介绍】: 清末广东香山人原名中桂字献香
初于上海学习电报技术,历充电报翻译生、领班。
光绪二十年孙中山天津上书李鸿章
后南下武汉观察长江流域形势。
次年,与孙中山香港兴中会机关,谋于广州起义。
因遭告密被捕,不屈遇害。
张允言清末民国初 1869 — 1926
维基
张允言(1869年—1926年)字伯讷(一作伯纳),幼名荣,直隶省遵化直隶州丰润县人,曾担任大清银行总监督
进士出身
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123名。
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26年,八国联军佔领北京慈禧太后逃到山西张允言这个户部小官追随慈禧西安避难。
一年后,李鸿章与八国签订辛丑条约后,圣驾回銮。
回京后的两年,张允言获升为户部郎中,类似现在的财政部长,官秩正五品
光绪29年,慈禧下旨,命令外务部左侍郎载振户部右侍郎那桐,选带户部两名司员,组成代表团,赴日本大阪参观第五届劝业博览会,考察日本的银行、金镑及印花税等情况。
日本参观访问期间,那桐与张允言、瑞丰参观了日本三井等多家银行,并访问大藏省,张允言更与瑞丰同日本银行家进行座谈,收集有关书刊及文件,了解近代银行的规章制度与经营管理模式。
回国后,张允言著手创建户部造币总厂,同时兼任财政处兼职提调,官职有提举调度的意思,是经济管理机构的高级官员。
两年后,清廷为了整理币制,成立大清户部银行,以负责铸造货币及代理国库等特殊业务,军机大臣鹿传霖举荐张允言出任总办,成为第一任国家行长,拟定了试办户部银行章程32款。
到了光绪32年,清廷因推行新政户部改称度支部户部银行因而改名为大清银行。
为了培养金融人才,后来更成立大清银行学堂。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是年12月25日孙中山美国香港回国抵达上海29日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次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宣誓就职。
此时除上海分行尚在支撑门面,大清银行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均已歇业。
天后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由吴鼎昌叶揆初宋汉章等发起成立大清银行商股联合会,请求将大清银行改组。
孙中山下令将大清银行改组以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汉口路3号原大清银行旧址,中国银行开始营业。
张允言在辛亥革命后閒居天津,到1926年病逝。
杨玉衔清末至民国 1869 — 1943
人物简介
1869-1943字懿生号铁夫季良鸾坡,以号行,广东香山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三十年(1904)考取内阁中书
广西知府
民国间曾任无锡国专词学教授香港广州大学、国民大学教授
曾从朱祖谋梦窗,后即以笺释吴文英的《梦窗词》扬名词坛。
著有《抱香室词钞》、《梦窗词笺》等。
晚年蛰居香港之青山,以著述自娱。
陈少白清末至民国 1869 — 1934
全台诗
陈少白(1869~1934),原名闻韶,号夔石,后改号少白〖参考陈德芸述《陈少白先生年谱》,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七十五辑,1972年,页9。
编者按:此书附有钟荣光陈少白先生传〉,言「随中山奔走,即于此时改名少白」,见页5。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四年(1888)入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就读,后因孙文引介,转入香港西医书院,由于力唱革命,与孙文、尤列、杨鹤龄被列为「四大寇」。
光绪二十年(1894)兴中会成立于檀香山,陈少白1897年奉孙之命渡台,成立兴中会台湾分会,其在台诗歌皆为此时所作。
光绪二十五年(1899)又奉孙之命至香港组织《中国日报》,此为最早提倡革命之中文报纸,并与保皇会刊论战。
又成立振天声剧社、振天声白话剧社等以提倡民族主义。
中华民国建立之后,曾于民国十年(1921)任总统府顾问,后不喜为官,退出政坛。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卒于北平
著有《兴中会革命史要》、《兴中会革命史要别录》等书。
少白在台诗作多录于《台湾新报》中,今据此编校。
陈步墀清末至民国 1870年8月7日 — 1934年9月5日
人物简介
1870.8.7-1934.9.5字子丹一字幼侪又名慈云号云僧
广东饶平(今澄海市)隆都镇前溪村人。
清光绪廪生、宣统元年己酉科恩贡。
香港华人慈善团体保良局总理,经营乾泰隆号米行。
有《绣诗楼集》,内有《双溪词》、《十万金铃馆词》。
李雁南清末 ?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广东开平人名群
早年去香港
光绪二十一年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后,加入三合会。
后在槟榔屿识孙中山
宣统二年香港宣统三年参加广州起义,力战受伤,被捕遇害。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郭公接清末 ?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911 【介绍】: 清末广东大埔人字守毅
光绪三十一年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
先后就学于理化专科学校与体育学校。
两年后回国参加饶平浮山圩起义,事败逃亡。
宣统二年北京,营救黄复生汪精卫未成。
三年参加黄花岗之役,事败避走香港
转往吉隆坡
不久因车祸死亡。
徐谦现代 1872 — 1940
人物简介
1872-1940.9.26,英译名George Hsu。
现代著名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民国政要。
字季龙晚年自署黄山樵客
安徽歙县徐村人,生于江西南昌
1903年,应试及第,成为光绪朝进士,进入 翰林院学馆攻读法律。
1907年,毕业以后,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和法部参事职务,主持制订全国的新式法律。
1908年,任京师地方审判厅厅长、京师高等审 判厅检察长。
1910年徐谦许世英赴华盛顿参加国际司法会议,并考察了英、法、德、俄等国的司法制度。
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年03月,任内阁司法 部次长。
1912年8月25日,同盟会等5团体正式改组为国民党,在北京召开成立大会,出席并 与阎锡山张继李烈钧胡瑛、王传炯、温宗尧陈锦涛陈陶遗莫永贞褚辅成毓、杨增新于右任马君武田桐谭延闿张培爵、沈秉坤、王善 荃、姚锡光赵炳麟柏文蔚孙毓筠景耀月虞汝钧张琴曾昭文、蒋翊武、陈明远一起被推举为参议
1913年04月27日,发表名文《布告国民》, 鼓吹武装反袁。
此后去上海,加入了基督教圣公会,并发起组建全国基督教救国会。
1917年,南下广州,任孙中山广州军政府秘书长
1919年,以观察员资 格参加巴黎和会,回国后,被聘为天津《益世报》主编。
1921年,任孙中山政府最高法院院长
1922年,任北京政府王宠惠“好人内阁司法总长。
1923年,任岭南大学学系主任,并创办了《评议日报》。
1923年,应冯玉祥之聘进京,任中俄庚款委员会主席,同李大钊成为战友。
1926年,随冯玉 祥访问苏联,回国后,任国民党中央执委兼广州国民政府司法部长。
1927年03月国民党召开二届三中全会,徐谦当选为中央常委和军事委员会主席团成员。
武汉政变”发生后,徐谦受到汪蒋两派的排挤,被迫辞去一切职务,寓居香港,重开律师生涯。
抗日战争爆发时,他怀着一腔救国热情回到内地,任国防委员会委 员。
还曾任国民党北京分部主任、福建国民政府委员等职。
1940年09月26日病逝于香港
主要著述有 《民法总论》、《刑法丛编》、《劳资合一》、《徐季龙先生遗诗》、《笔法荟谈》等。
胡栋朝清末至现当代 1872 — 1957
维基
胡栋朝(1872年—1957年)字振廷广东省广州府番禺县(今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人,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祖籍福建崇安的胡姓祖先文达公南雄保昌县尹南宋时又从南雄珠玑巷迁来广州,再迁到今广东省海珠区琶洲街道[https://web.archive.org/web/20110720144358/http://gocn.southcn.com/xqjj/gxfw/200404290013.htm 黄埔]。
文达公十七世胡宏根生有长子[http://www.hudong.com/wiki/%E8%83%A1%E6%97%8B%E6%B3%BD 胡旋泽] ,二子胡建初。
胡建初就是胡栋朝的父亲。
4岁的时候父亲过世,17岁赴香港,由叔父养育,21岁就读香港英国皇仁书院。
1897年,胡25岁,刚好中国第一所称为“大学堂”的高等学校天津北洋大学堂成立。
该校来香港招生,正在皇仁书院读书的他入选。
29岁那年,他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堂,取得工科学士学位,获选赴美留学,入加州大学。
第四年入康奈尔大学读工程,专攻铁路桥梁,并写成《比较栓桥及钉桥之用》一书,获得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同年还写成《中国铁路指南》一书在上海广知书局出版,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好评,引起中国有关铁路公司的注意。
胡栋朝在康奈尔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到编斯云利雅铁路公司练习铁路测量、美国桥梁公司练习制桥及绘图、波鲁云机车公司练习制造机车及设计机器零件图。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栋朝四川总督锡良聘请回国兴办铁路。
他是勘测川汉铁路的第一个工程师。
1906年4月30日胡栋朝到达黄埔村时,恰巧其母逝世,在乡居丧三个月。
同年7月15日在入川途中,有人劝胡先入京参加学部考试,然后再去川未晚。
胡便去试一试,结果名列第九名,被赐给进士衔头。
同年9月17日,胡到汉口时,家人来电报告诉他其妻病逝。
在两位亲人先后去世的打击下,胡仍以事业为重,继续尽快入川。
11月,胡被正式任命为四川川汉铁路正工程师,带领助理工程师7人、委员2人、亲兵14人,测量由宜昌夔州万县成都的路线。
1907年4月,到达成都市10月测量由成都重庆至宜南的路线。
经过他的精心勘测,最后确定从宜昌北望桥起,经马难波、西河口杨家河、马粉坪、石家坝、大峡口香溪,绕避巫峡以达夔州为路线。
然而,此时的川汉铁路公司内部意见不统一,争论不休,胡因此而辞职。
值得一提的是胡栋朝想修筑的川汉铁路,在1950年修建成的渝铁路线中就有原来川汉铁路线的一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胡栋朝通过学部考试,获取工科进士
宣统元年(1909年)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胡辞职后出国,先到日本长崎,后到海参崴,又赴瑞典。
何藻翔清末
维基
何藻翔(1865年—1930年)初名国炎字翙高梅夏号溥廷晚号邹崖逋者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今广东省顺德县)人,清末民初官员。
光绪八年顺天府乡试中举;光绪十八年,登进士,后以主事分部学习
光绪十九年,任兵部武选司帮总办。
光绪二十六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光绪三十四年,任外务部考工司主事
宣统二年,任外务部员外郎资政院议员
民国四年,任广东通志局总纂;次年广东全省保卫团总局长
民国六年,任广州医学学习馆馆长。
后赴香港任教,最后在香港过世。
廖恩焘清末至现当代 1874 — 1954
词学图录
廖恩焘(1864-1954) 字凤舒,一作凤书号忏庵珠海梦余生忏绮庵主
广东惠阳人
早供职北洋政府,晚居香港
先有《扪虱谈室词》,后成《忏庵词》。
李晚清末 1874 — 19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4—1911 【介绍】: 清末广东云浮人,一名发,字晚军
家贫,耕种度日。
后去香港,又至吉隆坡,加入中国青年会,从事革命活动。
光绪二十五年回乡,因清吏追捕,逃往南洋
宣统三年香港,从黄兴筹划起义,随攻督署,力战阵亡。
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