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邢温元 1271 — 13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45 【介绍】: 彰德安阳人字孟直
性刚介。
喜为诗。
历官以能称。
文宗天历初,累迁冀宁路总管,改都漕运使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威北周至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人,不知居里。
少倜傥,善骑射,有大志
北周时京兆尹封长寿县公
数从征伐,平王谦乱,进位上柱国泸州总管
入隋仕至相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宪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安阳人字振纲
成化十四年进士
松江府推官,约己推诚,民称徐青天。
御史巡按甘肃
疏请退番人所贡狮子。
以疾归,卒年五十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张观北宋 985 — 10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5—1050 【介绍】: 绛州绛县人字思正
少谨愿好学。
真宗大中祥符七年进士第一。
仁宗即位,累官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上言知人、严禁、尚质、节用四事及“导积水以广播种”等七条。
宝元元年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中以西兵失利罢知相州
许州
皇祐元年尚书左丞观文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户部尚书
遇事从容详审,勤谨和缓。
趣尚恬旷,持廉少欲。
平生书必为楷字,无一行草。
然于吏事非所长。
卒谥父孝
全宋诗
张观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属山西)人。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进士通判解州
仁宗初,召直史馆知制诰,出知杭州
后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宝元元年(一○三八)同知枢密院事
康定元年(一○四○)罢知相州,历知、郓等州府。
又以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后以观文殿学士许州,迁尚书左丞,卒,年六十六。
吏部尚书谥文孝
事见《隆平集》卷一○,《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全宋文·卷三三二
张观九八五——一○五○),字思正绛州绛县(今山西绛县)人。
擢服勤辞学科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解州
坐事降监河中府税,复通判果州
仁宗即位,擢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判官同修起居注,改右司谏、知制诰、判登闻鼓院,出知杭州
判国子监知审官院,累迁左司郎中,以给事中权御史中丞
知审官院,拜同知枢密院事
罢知相州,徙澶州郓州,历知应天府孟州河南府,以观文殿学士许州
皇祐二年卒,年六十六,谥文孝
宋史》卷二九二有传。
参《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六九,《东都事略》卷五五。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罗良信
全粤诗·卷四二○
罗良信字惇卓
顺德人
明神宗万历十年(一五八二)举人,任河北定州学正,寻升河南卫辉府司理
河南彰德府云南姚安府广西庆远府同知
后以劳瘁卒于任上。
清康熙顺德县志》卷七有传。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夏守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榆次人字君殊
以父与契丹战殁,补下班殿侍
真宗朝累擢殿前都虞候
仁宗天圣初,为永定陵总管,奏雷允恭等擅徙陵穴事,允恭等论死。
历知曹三州,为真定府定州路都总管
所至骄恣不法,以赃发除名编管连州,卒于贬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处迈北宋
简介
政和元年(1111)相州知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田不礼战国赵国 ? — 前29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95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嗜杀而骄。
武灵王不礼相长子安阳君章。
不礼助章为乱,为公子成李兑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洪遵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0—608 【介绍】: 僧。
相州人俗姓时
八岁出家,专攻律学
后游方各地,咨求深义。
历三年,遂知大旨。
北齐断事沙门
,文帝开皇中召住兴善寺,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后奉敕为讲律众主。
炀帝大业初知寺,寻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相州时氏子。
八岁出家。
从师受业。
即有声。
既受具。
专务律部。
每曰。
住持遗法。
尚有赖于此耳。
三夏咨询。
仅知大旨。
初依嵩高少林寺资云公。
习律之外。
兼听华严大论。
邺下晖公。
方弘四分。
因负笈造焉。
徒众五百。
顾莫出其右者。
晖亦蔽于巧佞。
不能知也。
一日晖盛集。
尽束晖所制疏。
捧入堂中。
置案上曰。
碌碌论下久矣。
凡覆讲竖论。
都未尝见试。
是则师资之道。
拥而不通。
敢以此疏还之。
后往云所。
云即令升座。
吐述微妙。
迥出常流。
因卒学大论。
以发明慧解。
俄入禅林。
造诣不可测。
时踰十稔。
及归犹以毗尼弘化
四远趋风。
徒盈千数。
齐文宣诏以为断事沙门
五众有坠宪纲。
使据律断之。
青齐久诤讼。
上命和解之。
且惩治其无赖者。
曲当物情。
法侣欣服。
齐季之乱。
偕名僧慧远等。
隐于白鹿岩中。
周既浑一。
举居嵩岳
开皇七年诏俱五大德赴阙。
尉劳勤至。
令并弟子十人。
兴善寺
有司为致四事供养。
十一年
诏偕天竺沙门译经
十六年
诏充律众主。
就崇敬寺讲律。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于四分则鲜听禀。
乃为设权机。
卒致流通。
仁寿二年
诏送舍利于卫之福聚寺
红赤二光。
照灼近远。
四年诏曰。
朕秪承肇命。
抚育生民。
奉圣教。
重兴像法。
而如来大慈。
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
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近远。
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令更请大德。
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
依前起塔。
所请之僧。
必须德行。
善解法相。
庶能宣扬佛教。
感悟遇迷。
宜集诸寺三纲。
详共推择。
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
同斯福业。
乃承命搜举。
颇叶时论。
又诏三十馀州。
起塔函藏舍利。
一时入塔。
复送至隆圣寺
瑞相具别录。
俄诏知寺任厥绩允懋。
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寿七十九。
其著述有大统钞五卷行世。
当隋之初。
道洪法腾法渊等。
并有声之士。
正像之纲维也。
后皆不知所终。
释洪遵
姓时氏
相州人也。
八岁出家。
从师请业屡高声驾。
及受具后专学律部。
心生重敬。
内自惟曰。
出家基趾其存戒乎。
住持万载
被于遗教。
谅非虚矣。
更辞师友游方听习。
履涉相京咨访深义。
有所未喻决问罕通。
三夏将满遂知大旨。
初住嵩高少林寺
依资云公开胸律要。
并及华严大论前后参听并扣其关户涣然大明。
承邺下晖公盛弘四分。
因往从焉。
听徒五百。
多以巧媚自通。
覆讲坚论了无命及。
晖寔律学名匠。
而智或先图。
固解冠时伦。
全不以曲私在虑。
后因盛集异学充堂。
乃束晖制疏。
捧入堂中曰。
伏膺有日都未见知。
是则师资两亡。
敢以文疏仰及。
便置之坐上往覆。
云所既属舍见来降。
即命登座覆述。
吐纳纤隐众仰如山。
自后专预正时结徒毕业。
以戒律旁义有会他部者。
乃重听大论毗昙。
开沃津奥。
又以心使未静。
就诸禅林学调顺法。
年踰十腊方归律宗。
四远望风堂盈千计。
时为荣大也。
齐主既敞教门。
言承付嘱。
五众有坠宪网者。
皆据内律治之。
学声早举。
策授为断事沙门
时青齐诸众。
连诤经久。
乃彻天听。
无由息讼。
下敕令往。
法和喻。
以律科惩曲感物情。
繁诤自弭。
由是更增时美。
法侣欣之。
及齐历将季擅名逾远。
而非类不交惟道同辙。
名儒大德见辄慕从。
常与慧远等名僧通宵造尽。
周平齐日隐于白鹿岩中。
宣政搜扬。
被举住于嵩岳
德不孤峙众复屯归。
大隋廓定招贤四海。
开皇七年
下敕追诣京阙。
与五大德同时奉见。
特蒙劳引令住兴善
并十弟子四事供养。
十一年中。
又敕与天竺僧共译梵文。
至十六年
复敕请为讲律众主。
于崇敬寺聚徒成业。
先是关内素奉僧祇。
习俗生常恶闻异学。
乍讲四分人听全稀。
还是东川赞击成务。
欲广流法味。
理任权机。
乃旦剖法华晚扬法正。
来为开经说为通律。
屡停炎澳渐致附宗。
开导四分一人而已。
迄至于今僧祇绝唱。
为人形仪儒雅。
动据现猷。
而神辩如泉。
声相钟鼓。
预升法位罕有昏漠。
开悟之绩寔难嗣焉。
仁寿二年
敕送舍利于卫州福聚寺
将出示众。
乃放红赤二光。
晃发近照灼人目。
道俗同睹大生庆悦。
仁寿四年
下诏曰。
朕祇受肇命抚育生民。
奉圣教重兴象法。
而如来大慈覆护群品。
感见舍利开导含生。
朕已分布近皆起灵塔。
其间诸州犹有未遍。
今更请大德奉送舍利。
各往诸州依前造塔。
所请之僧必须德行可尊善解法相。
使能宣扬佛教。
感𥧝愚迷。
宜集诸寺三纲详共推择录以奏闻。
当与一切苍生同斯福业。
乃搜举名解者用承上命。
登又下敕。
三十馀州一时同送。
又蒙使。
博州起塔。
初至州西。
有白鹄数十头。
当于舆上旋绕数匝。
久之而逝。
及至城东隆圣寺置塔之所。
夜有白光数十道。
道如车轴住于基上。
边有鸟巢树上。
及光之洞明众鸟惊散。
又雨银花委地光耀如雪。
掘基五尺获半升。
夜降神仙八十四人。
持华绕塔久乃方隐。
又妇人李氏患目二十馀年。
及来礼拜两目齐见。
后行道之夕。
又放赤光照寺东房。
见卧佛及坐佛说法之像。
复见梵僧对架读经。
有一十四字。
皆是梵书。
时人不识。
四月八日当下塔时。
感黑蜂无数衔香绕塔。
气蔚且熏不同人世。
又见白莲花在塔四角高数百丈。
花叶分布下垂于空。
时间五彩莲花厕填其内。
又见天人烧香而左转者。
于是总集而观叹未曾有。
属目不见者非无一二。
及下覆讫诸相皆止。
京邑盛开律仪名骇昔人。
而传叙玄宗其后盖阙。
又著大纯钞五卷。
用通律典。
寻又下敕令知寺任。
弼谐僧众亟光徽绩。
大业四年五月十九日
卒于兴善。
春秋七十有九。
隋初又有道洪法胜渊等。
并以律学著名。
相州绍通云胤。
容止沈正宣解有仪。
学门七百亟程弘量。
故诸经论之士将欲导世者。
皆停讲席。
观其风略采为轨躅。
博涉有功。
而言行无副。
神志高卓时共潜推。
但身令未广。
故听徒简略。
渊学承统化被中山
纲维象有声幽冀。
年代非
并不测其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炎南宋
全宋文·卷四六六九
王炎字公明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绹子。
以父荫入仕,绍兴间司农寺丞
乾道二年两浙路计度转运使,除直敷文阁知临安府
四年二月兵部侍郎,赐同进士出身,除签书枢密院事
五年权参知政事,除为四川宣抚使
七年,拜枢密使,依前四川宣抚使任职。
九年,罢政,提举宫观
淳熙元年潭州,以臣僚论列落职,袁州居住。
随起知荆南府,复资政殿大学士
后以通议大夫致仕。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之四四、选举九之一九、选举三四之一八、食货四四之一○、兵一之二四,周必大兴国太守赠太保王公绹神道碑》(《文忠》卷二九),《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七,《咸淳临安》卷四七,《宋史》卷三四、九七、二一三、三八四。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则北宋 ? — 1048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王则 得圣 1047年十一月—1048年闰正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48 【介绍】: 涿州人
逃荒至贝州,投宣毅军为小校
仁宗庆历末,以弥勒教为号召,据贝州起义,自封东平郡王,建号安阳,年号“得圣”,一作“德圣”。
宋廷遣明镐文彦博率重兵镇压,被俘获至京师,遇害。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邢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顺天府文安人字居正
天顺元年进士
获嘉知县,以治行擢彰德知府
坐与藩王府争事,调卫辉,有善政。
四川布政使,疏请减免逋欠茶课数百万斤,余额充饷,以供镇压松潘卫人民起事之用。
弘治初,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明瞻隋末唐初 559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9—628 【介绍】: 隋唐时僧。
恒州石邑人
俗姓杜
通经史,州县举为进士,不从,投飞龙山应觉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中敕召翻译,住大兴善寺,为知事上座。
后住终南山智炬寺
唐太宗贞观中召对称旨,造佛寺七。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操行。
年踰志学。
已复淹贯经史。
郡举充赋。
不从命。
寻依飞龙山应觉寺薙落俄听大论于邺下大集寺。
道场法师轮下。
会废法。
乃遁之东郡山谷间。
及隋受禅。
诏住相之法藏
开皇三年
诏翻译。
仍徙居大兴善寺
顷之众举知寺任。
大业二年
僧有以愚戆。
犯朝宪者。
有司以闻。
时上方盛陈军旅。
将郊见怒曰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今诸僧皆前伫。
无复礼貌何也。
于是黄老士女。
莫不匍匐罗拜。
而僧则自若。
因出众对曰。
陛下必欲尊教。
则固法服不合敬俗。
诏曰。
若以法服不敬俗。
宋武奚为行之。
曰彼无道之君。
又岂可以上并圣明哉。
帝连问者五。
且使舍人遍语之。
终不拜。
帝顾左右。
录抗辨者名。
明日诣阙陈谢。
帝夷然。
即诏二禅定寺
各馔合京僧众。
䞋以束帛。
后谓宰臣曰。
今天下为大法而不畏生死者仅一僧盖也诏住禅定众因举充知事上座。
总摄寺务。
入国朝仍旧。
贞观初。
诏对内殿赐食。
食毕。
从容备陈慈悲之理。
上大悦。
诏断屠杀。
每岁以三月六日皆蔬素。
凡昔日征讨行阵之处。
必置佛寺。
以凭济度。
同州昭云。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
弘济。
治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照觉。
七寺之创。
寔自发之。
则磬衣盂之资。
岁馔千僧。
并书大乘经论施学者。
以报母恩。
俄徙太乙山智炬寺
则其齿已迈矣。
益以衰惫。
须医疗。
乃归兴善就药物。
寻盛设共养。
延请京城大德辞诀。
玄龄房公如晦杜公。
以归檀币山积。
明日智炬
坐念净土。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顷之又曰。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经中所说观门悉有成就。
所未成就者。
馀四门耳。
今既具见。
一何快哉。
遂奄尔而逝。
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寿七十。
奉命阇维。
反火灭。
骸骨栓索全具。
惟顶上晔晔有紫光。
遽瘗于岩下。
释明瞻
姓杜氏
恒州石邑人也。
少有异操。
所住龙贵村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传于口实。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俊士
性慕超方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
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潜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而立志贞明不干非类。
正业之暇了无他涉。
内通大小外综丘坟。
子史书素情所欣狎。
将事观国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住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辞而不免。
便纲管之。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惟释一门俨然莫屈。
时以赡为道望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崇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赡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巾之族连拜不已。
惟赡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
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令视被戮。
诸僧合乐安然而退。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至阙陈谢。
赡又先登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顾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频参元选。
佥议斯属。
下敕令住禅定
用崇上德故也。
众以赡正色执断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备列当时。
大唐御世爰置僧官
铨拟明哲允折无滞。
贞观之初
以赡善识治方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大拯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皆置佛寺。
登即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奴隶。
皆因赡之开发也。
又私以每年施物。
常饭千僧。
大乘经论须者为写。
岁恒不绝。
为报母恩及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远趣于林。
问道奉戒又繁常昔。
乃自惟曰。
摄心归静犹自烦乎。
试纵馀龄更还京邑
少时遇疾犹堪疗治。
乃曰。
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就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䞋锡山积。
赡通大舍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返于智炬
竭诚勤注想观西方。
心通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吾于观经成就十二。
馀者不了。
既具诸善相颜貌怡然奄尔而逝。
春秋七十。
贞观二年十月二十七日也。
时以预记之验。
知命存乎。
初未终前。
遗令焚身。
及阇维讫。
乃见骸骨圆全都无缝道。
当其顶上紫色瞱然。
遂瘗于岩下。
姓杜
恒州石邑人
少有异操。
住龙贵村。
二千馀家。
同共高之。
十四通经。
十七明史。
州县乃举为进士
性慕超方。
不从辟命。
飞龙山应觉寺而出家焉师密异其度。
乃致书于邺下大集寺道场法师
令其依摄。
专学大论。
寻值法灭。
藏形东郡
隋初出法。
追住相州法藏寺
内通大小。
外综丘坟。
将事观国。
移步上京
开皇三年
敕召翻译。
大兴善
众睹德望可宗。
知寺任。
大业二年
帝还京室。
在于南郊。
盛陈军旅。
时有滥僧染朝宪者。
事以闻上。
帝大怒。
召诸僧徒
并列御前。
峙然抗礼。
下敕责曰。
条制久颁。
义须致敬。
于时黄老士女。
初闻即拜。
唯释一门。
俨然莫屈。
时以为道望。
众所推宗。
乃答曰。
陛下必欲遵宗佛教。
僧等义无设敬。
若准制返道。
则法服不合敬俗。
敕云。
若以法服不合。
宋武为何致拜。
曰。
宋氏无道之君。
不拜交招显戮。
陛下有治存正。
不陷无罪。
故不敢拜。
帝不屈其言。
直遣舍人语僧。
何为不拜。
如此者五。
黄中之族。
连拜不已。
及僧。
长揖如故。
兼抗声对叙。
曾无惮慑。
帝乃问向答敕僧是谁。
录名奏闻。
便即视拟戮。
明旦有司募敢死者。
至阙陈谢。
又先登。
虽达申逊之词。
帝夷然不述。
但下敕于两禅定。
各设尽京僧斋。
再遗束帛。
特隆常准
后回跸西郊。
京邑语朝宰曰。
我谓国内无僧。
今验一人可矣。
自尔下敕令住禅定
众以正色执断。
不避强禦。
又举为知事上座。
整理僧务。
大唐御世。
爰置僧官
贞观之初
善识治方。
有闻朝府。
召入内殿。
躬升御床。
食讫对诏。
广列自古以来。
明君民主制御之术。
兼陈释门。
以慈救为宗。
帝大悦。
因即下敕。
三月六。
普断屠杀。
行阵之所。
皆置佛寺。
一时七处同建。
豳州昭仁。
晋州慈云。
吕州普济
汾州弘济。
洺州昭福。
郑州等慈。
洛州昭觉。
并官给匠石。
京送役隶。
皆因瞻之开发也。
暮齿将临。
山栖是造。
遂入太一山智炬寺而隐焉。
京辇归信。
远趣于林。
少时遇疾。
乃曰吾命极矣。
可悬一月。
枯骸累人。
乃延诸大德。
兴善寺设斋辞诀。
杜仆射
举朝毕集。
具赍助供。
锡山积。
大舍
忏辞告别。
即日力杖出京。
返于智炬
竭诚勤住。
想观西方。
心道明利。
侍者曰。
阿弥陀佛来也。
须臾又云。
二大菩萨亦至。
颜貌奄然。
奄尔逝。
春秋七十。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昂隋末唐初 560 — 6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魏郡人
未详氏族。
灵裕法师出家。
寒陵山寺。
习华严地论。
时以阐化。
而志生安养
一日忽登报应寺之高座。
手秉香炉。
为四众受菩萨戒。
举目见天人合沓。
管弦繁会。
有声曰。
兜率陀天下迎。
曰。
天道轮回。
不断生死。
本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遂耶。
言讫天人即灭。
乃见香华伎乐从西方来旋还顶上。
呼大众曰。
善自进脩。
慎勿相负。
香炉忽脱手而坠。
竟端坐终于高座之上。
春秋六十九矣。
时贞观七年八月也。
灵龛归葬寒陵之山。
畜一犬。
聋而黠。
每减所食子之。
终。
犬亦失所在。
又尝夜讲。
堂宇暗冥。
舒掌发光明睹毫发。
或诘所从来。
答曰。
此在人恒有尔。
何怪至是。
将殡视其足文。
普光堂字。
噫异矣 又相州沙门灵智者。
裕公弟子也。
寔兄弟蚤年。
屡于裕公轮下为都讲有声障邺间。
晚遽屏绝章疏。
专脩定业。
贞观八年
终春秋七十五。
释道昂
未详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风神清彻。
独怀异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开悟。
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
神识刚简气岸云霄。
审量观能授其明训。
饮沐清化爱敬亲承。
岁积炎凉斋踪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纲领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属。
讲华严地论。
稽洽博诣才辩天垂。
扣问连环思彻恒理。
而混斯声迹撝谦藏用。
幽赞之功谅拟前杰。
化物馀景志结西方。
常愿生安养
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
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
至八月初当来取别。
时未测其言也。
期月既临。
一无所患。
问斋时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
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
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
举目高视。
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
中有清音远亮。
于众曰
兜率陀天乐音下迎。
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从遂耶。
言讫便睹。
天乐上腾须臾远灭。
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事须愿往。
言讫但见香炉坠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终。
卒于报应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贞观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观者如山。
接捧将殡捡。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
何能现斯嘉应哉。
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
坐既加趺掌文仰现。
预睹相迹悲庆相临。
还送寒陵之山。
凿窟处之。
经春不朽。
俨然如初。
道素之声被于东夏
慈润温柔德光攸属。
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
每将自逐减食而施。
终后便失所在。
又登讲之夜。
时属阴暗素无灯烛。
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朗照堂宇。
大众睹瑞怪所从来。
曰。
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业隆深幽明感应。
诚不可度也。
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相州有灵智沙门
裕公弟子也机务亮敏著名当世。
常为裕之都讲。
辩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经论。
每升元席。
文义弘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尘俱敦声教。
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
即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步晷守心怀虚成务。
乞食头陀用清灵爽。
垂行物范德生焉。
贞观八年终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诸学行俭约。
附其尘者众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进隋末唐初 560 — 645年1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鲍氏
潞之上党人
幼循戒检未谐剪削。
年十三。
乡闾以其精苦。
断爱却欲。
不愿妻息。
出于志诚。
乃共白其父母。
放使出家。
始居郡之梵境寺。
受具后。
即趋邺都听采。
然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复闭关自读尝所讲者终八十遍。
适闻洪律师设席于相。
一坐八年。
有虔无怠。
由尔随师南北用裨业。
略计前后。
寻究弘阐四分一宗约三百遍。
其专志累功如此者。
盖亦鲜矣。
隋文之季。
有同寺僧。
嫉其能。
兴谤于外。
曰。
世间每以名迹致嫌。
而无诤行者。
惟空生为然。
予虽不敏。
请从而后。
遽揭襆而出。
众共挽留之。
曰。
予兹迫于缘故尔。
非诚泥于去留也。
诸君好住。
吾岂郁郁。
久居此哉于是遍游东川北部。
周揽五台岳常山雁门之胜。
禅师慧瓒方道王朔漠。
又往而师事焉。
入关遂访巢许旧迹于箕山之颠。
古寺基。
构而居之。
迄三十馀载。
缁素承风追逐。
使幽沮之地。
成参请之场。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卒于山寺。
寿八十六。
其同乡有明者亦宗四分。
形质素瑰玮。
晚岁风疾。
顿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饮啖不衰。
尝御众于法住寺。
化洽韩潞沁泽等州云。
释慧进
姓鲍氏
潞州上党人
弱岁辞亲。
慕从缁侣修习戒检。
极用偏功将欲剪削。
父母留恋遂停俗里。
以仁孝见知。
年至三十。
乡闾觌其精苦洁身断爱无思妻累。
乃共白其所亲。
委其元度
方任出家。
住州治梵境寺。
既受具已。
闻说受净衣毛啬然。
重问持犯又阙咨悟。
承邺下讲律徒侣仅千。
欣喜满怀。
以律假缘求非文不合。
因即闭关自读八十馀遍。
行要耳目颇亦具瞻。
而义理由踪必从师受。
便往相州洪律师所。
一坐伏听不移其席乃经八遍。
中静缘务相续而听又经八年。
尔后栖遑随师南北。
或山或世游采经论用裨律宗。
略计前后四分一。
宗百二十遍。
并覆寻读强三百遍。
自有同尘专志累功罕俦其匹。
隋文末历。
有同寺僧。
学业匹难齐竞。
阴而嫉之。
曰。
相与出家同遵律业。
潜加绳扇岂不以身名致嫌乎。
昔闻无诤行者惟在空生圣立芳规义非自结。
余虽不敏请从雅喻。
即日往谢。
掷弃公名揭襆而出。
众有止之。
曰。
余不滞于去留也。
为缘故耳。
因逖听诸方胜徒名地
五台泰岳东川北部常山雁门
随逐禅踪无远必届。
沙门慧瓒道王朔川。
又往投焉。
定师宗傅。
入关遂往箕山访踪巢许。
岩名便利有古寺焉。
扫以居之。
足不下溪三十馀载。
言行成范缁素寻焉。
旧本幽阻由之喧泰。
故其法属常以禅律继业。
贞观十九年正月十五日
因疾跏坐终于山舍。
春秋八十有六。
时同乡沙门者。
善宗四分心明清亮。
讲解相仍具传章钞。
而形气弘伟少共齐伦。
在法住寺御众扬化。
韩潞沁泽四州从范。
末龄风疾顿增。
相乖仪节。
虽衣服颓陊。
而药食无瑕。
余闻往焉。
欣然若旧。
叙悟犹正。
年八十馀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从德北宋
简介
天圣七年(1029)相州知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潺明 ? — 15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5 【介绍】: 河南安阳人字宗澜
天顺元年进士
刑部主事累迁为四川左布政使,历顺天府,所至有廉声。
官至右副都御史
巡抚辽阳时,于边务多缺失。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廉颇战国赵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战国时赵国人
赵惠文王时为将,后升上卿
屡次战胜齐、魏等国,略取齐之几,魏之防陵、安阳等地。
长平之战,坚壁固守,使秦出师三年,劳而无功。
后因赵中秦反间计,改用赵括为将,致遭大败。
孝成王十五年,燕发大军攻率军反击,杀燕将栗腹,进围燕都,燕割五城求和。
因功封于尉文,为信平君,任假相国。
悼襄王时,使乐乘代之。
奔魏居大梁,后老死于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豫北宋末金初 1073 — 114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豫 阜昌 1130年十一月—1137年十一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3—1146 【介绍】: 景州阜城人字彦游
哲宗元符间进士
徽宗宣和中判国子监,除河北提刑
金人南侵,弃官逃匿。
高宗建炎中张悫荐知济南府,金人攻济南守将关胜,降金。
四年,金人册其为帝,国号“大齐”,都大名,后迁汴京
与其子刘麟时诱金人攻宋,且籍民兵三十万入寇,屡为韩世忠岳飞杨沂中等所败,金人诘其罪。
绍兴七年,被废为蜀王,徙临潢改封曹王
全宋诗
刘豫一○七三~一一四三),字彦游景州阜城(今属河北)人。
哲宗元符间进士
徽宗政和二年(一一一二),召拜殿中侍御史,未几出为两浙察访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知济南府
金兵南侵,缒城投降。
三年高宗江南,金徙东平府,充京东西淮南路安抚使
四年,册为皇帝,国号大齐,年号阜昌。
至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金人恐兵众难制,以治国无状为由,废为蜀王
后居相州改封曹王
卒于绍兴十三年,年七十一。
宋史》卷四七五入《叛臣传》、《金史》卷七七有传。
今录诗八首。
字彦由阜城人仕济南府汴京下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宋灭楚更立彦由国号齐建元阜昌八年废为蜀王迁黄龙府改封曹有集十卷行于世二子麟猊孙通海陵参知政事四世孙瑛今在太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安阳人字弘志
王同皎之孙。
宪宗元和中累擢将作监,迁左散骑常侍,拜泾原节度使
穆宗即位封琅邪郡公,更节度荆南,善治军。
卒于检校尚书左仆射,赠司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德宗建中中幽州龙节度都巡使
建中二年(781)范阳,与吉逾等题咏唱和。
事迹见《金石萃编》卷一〇五《题云居上寺诗并序》。
《全唐诗外编》存诗1首。
全唐诗补逸
王潜字弘志相州安阳人,为驸马都尉光禄卿王同皎孙。
元和中将作监,迁左散骑常侍,拜泾原节度使
穆宗即位封琅琊郡公
大和初检校尚书左仆射,卒于官。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有传附于《王同皎传》。
)诗一首。
(《全唐诗》无王潜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