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常山扶柳人也。世衣冠。早孤。为外兄孔生所养。貌陋而性姿英特。七岁阅书。一目五行。其父惊叹。知非凡器。十二出家。其师皮相之。以为愚。使饷田。因作止田舍中。三年从师求经。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五千言。一夕即还其师。又求他经。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且万言。一夕又以还其师。师问看未。对皆诵遍。其师以为不诚。按经使覆之。一字不遗。师大异之。为落发。受具足戒。游学至邺中。诣佛图澄。澄与语大惊曰。天下士也。东土佛法所赖。唯此人。馀非所及也。遂受澄之学。覆讲如水传器。众争设难曰。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而安飞辨注射。众莫敢仰视。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后避难于濩泽。太阳竺法济。讲阴持入经。安从受业焉。顷之创寺太行以居。年四十五。还冀州住受都寺。徒众数百。石虎没。彭城王嗣立。乃广脩花林园房舍。遣中使竺昌蒲迎安。安以国难未纾。冉闵方叛。天灾旱蝗。𡨥贼纵横。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将依陆浑。而慕容俊之兵又逼。遂南投襄阳。至新野。分使法汰诣扬州。法和诣蜀。安与慧远四百馀辈。夜雷雨乘电光以进。见人家。悬马篼二柳间。可容斛许。安呼林百升。果有出迎者。弟子问。何以识其姓名。安指抑篼而已。至襄阳。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又总录经。至年月传译人名。以授学者。征西将军桓朗。镇江陵。强载以俱。及还以白马隘陋。即清河张殷之宅。为檀溪寺。建塔五层。辟房四百。会凉州刺史杨弘忠。施铜万斤。作承露盘。安谓弘忠曰。露盘已托汰公营之。请回此铜。以铸丈六大像。可乎。弘忠敬诺。像成放光起行。异常相。安每法聚。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金坐像。金缕绣像。织成像。结珠弥勒像。以作證。观者敬慕。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久置未尝设。安使弟子治其髻。则一舍利在焉。光𦦨炳焕。映蔽堂陛。众惊异之。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先以书通好。然后诣安既见自赞曰。四海习凿齿。安徐曰。弥天释道安。时以为名对。齿以书抵谢安石。称安盖非常胜士。恨公不相见之耳。安在樊沔十五年。常讲放光般若。孝武皇帝诏曰。法师以道德。照临人天。使大法流行。为生民依赖。宜日食王公禄。符坚攻襄阳。得安而喜。谓其臣权翼曰。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但得一人半耳。翼问为谁。曰安公一人。翼凿齿半人也。安入关中。住五重寺。众数千人。初沙门出家。皆随师姓。安曰。师莫如释迦如来也。乃以释为氏。后得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皆称释种。与经若合符节。安博学。工文章。蓝田得一鼎。容二十七斛。腹有篆铭。以问安。安曰。鲁襄公所铸。又得一铜斛。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则升低则合。梁一头为籥。籥同黄钟容半合。亦有篆铭。以问安。安曰。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均。令天下取平焉。于是坚敕侍从。有疑皆师于安。时谚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坚承石氏之后。民物殷富。四方略定。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包襄阳。北尽沙漠。唯建邺未伏。坚雅志欲取而有之。大臣谏不从。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倍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怒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易辇之荣。未称其德。即诏翼扶安登辇。于是翼跪而掖之以登。坚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以巡狩。登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对曰。陛下应天御世。富有八州。居中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土。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昔禹舜游而不返。秦王适而不归。以贫道观之。未见其可。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皆忧国至深。其论可听。坚曰。非区宇不广也。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具有格训。傥如高论。则帝王无省四方之文乎。对曰。必不可者。宜驻跸洛阳。枕戈畜锐。傅檄江南。如其不伏。伐之未晚。坚不听。遣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为徐州刺史谢玄所败。坚单骑而遁。安设法门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精舍遵奉之。无敢违者。每与弟子法遇。立誓弥勒像前。愿生内院。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寄宿讲堂。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礼讯问其来意。云相为而来。安云。自惟罪深。讵可度脱。曰甚可耳。然须更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生处。乃举手指天。即见云开。西北楼阁幻出。曰此兜率也。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二月八日殁。葬城中五级寺。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其未殁也。加眉谷隐士王嘉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诚如所言。师前行。仆有小债未了。不能俱也。既而姚苌入长安僭号。且与符登相持。时嘉在城内。苌召问嘉。朕得登否。嘉曰略得。苌怒曰。得即言得。何略也。遂斩之。后登为苌子兴所杀。兴字子略云 嘉字子年。洛阳人。形貌鄙陋。滑稽善谈笑。问以事则随答。若调戏状。即不可解。久之多验。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及南征。使问休咎。嘉无他言。但乘使者马。向东行数百步。尽脱靴帽。解弃衣服。奔还而已。方被害日。有人于陇上见之。仍遗苌书。初安闻罗什在姑臧。劝坚迎之。而什亦谓安是东方菩萨。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可捋上下。特不能出手耳。时号印手菩萨。
释道安。姓卫氏。常山扶柳人也。家世英儒。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乡邻嗟异。至年十二出家。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驱役田舍至于三年。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师与辩意经一卷。可五千言。安赍经入田。因息就览。暮归以经还师。更求馀者。师曰。昨经未读今复求耶。答曰。即已闇诵。师虽异之而未信也。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减一万言。赍之如初。暮复还师。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师大惊嗟而异之。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众见形貌不称。咸共轻怪。澄曰。此人远识非尔俦也。因事澄为师。澄讲安每覆述。众未之惬。咸言。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馀力。时人语曰。漆道人惊四邻。于时学者多守闻见。安乃叹曰。宗匠虽邈玄旨可寻。应穷究幽远探微奥。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后避难潜于濩泽。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经。安后从之受业。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相见欣然。乃共披文属思。妙出神情。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时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使沙门敏见苦要之。安辞不获免。乃受请开讲。名实既符道俗欣慕。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时石虎死。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遣中使竺昌蒲请安入华林园。广修房舍。安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乃西适牵口山。迄冉闵之乱。人情萧素。安乃谓其众曰。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顷之复渡河依陆浑。山木食修学。俄而慕容俊逼陆浑。遂南投襄阳。行至新野。谓徒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杨州曰。彼多君子好尚风流。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安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行得人家。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安便呼林百升。主人惊出。果姓林名百升。谓是神人。厚相接待。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安曰。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既达襄阳复宣佛法。初经出已久。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乃析疑甄解。凡二十二卷。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叙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自汉魏迄晋经来稍多。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后人追寻莫测年代。安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四方学士竞往师之。时征西将军桓朗子镇江陵。要安暂往。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深相结纳。序每叹曰。安法师道学之津梁。澄治之垆肆矣。安以白马寺狭。乃更立寺名曰檀溪。即清河张殷宅也。大富长者并加赞助。建塔五层起房四百。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拟为承露盘。安曰。露盘已讫汰公营造。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忠欣而敬诺。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光相丈六神好明著。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又自行至万山。举邑皆往瞻礼。迁以还寺。安既大愿果成。谓言。夕死可矣。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又金坐像。结珠弥勒像。金缕绣像。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辄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迭晖。烟华乱发。使夫升阶履闼者。莫不肃焉尽敬矣。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时众不甚恭重。安曰。像形相致佳。但髻形未称。令弟子炉治其髻。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详视髻中见一舍利。众咸愧服。安曰。像既灵异不烦复治。乃止。识者咸谓。安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时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其先闻安高名。早已致书通好曰。承应真履正。明白内融。慈训兼照。道俗齐荫。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而真丹宿川先行上世。道运时迁俗未佥悟。自顷道业之隆。咸无以匹。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此方诸僧咸有思慕。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雨甘露于丰草。植栴檀于江湄。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文多不悉载。及闻安至止。即往修造。既坐称言。四海习鉴齿。安曰。弥天释道安。时人以为名答。齿后饷梨十枚。正值众食。便手自剖分梨尽人遍无参差者。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修书累纸深致慇勤。安答书云。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习凿齿与谢安书云。来此见释道安。故是远胜非常道士。师徒数百斋讲不倦。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内外群书略皆遍睹。阴阳算数亦皆能通。佛经妙义故所游刃。作义乃似法兰法道。恨足下不同日而见。其亦每言。思得一叙。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安在樊沔十五载。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未尝废阙。晋孝武皇帝。承风钦德遣使通问。并有诏曰。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居道训俗徽绩兼著。岂直规济当今。方乃陶津来世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时符坚素闻安名。每云。襄阳有释道安是神器。方欲致之以辅朕躬。后遣符丕南攻襄阳。安与朱序俱获于坚。坚谓仆射权翼曰。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翼曰。谁耶。坚曰。安公一人。习凿齿半人也。既至住长安五重寺。僧众数千大弘法化。初魏晋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安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乃以释命氏。后获增一阿含。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既悬与经符。遂为永式。安外涉群书善为文章。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皆依附致誉。时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边有篆铭人莫能识。乃以示安。安云。此古篆书。云鲁襄公所铸。乃写为隶文。又有人持一铜斛。于市卖之。其形正圆。下向为斗。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梁一头为籥。籥同钟容半合。边有篆铭。坚以问安。安云。此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以同律量布之四方。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其多闻广识如此。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安。故京兆为之语曰。学不师安义不中难。初坚承石氏之乱。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东极沧海西并龟兹。南苞襄阳北尽沙漠。唯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坚每与侍臣谈话。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帝为仆射谢安为侍中。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并切谏终不能回。众以安为坚所信敬。乃共请曰。主上将有事东南。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会坚出东苑命安升辇同载。仆射权翼谏曰。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道安毁形宁可参厕。坚勃然作色曰。安公道德可尊。朕以天下不易。舆辇之荣未称其德。即敕仆射扶安登辇。俄而顾谓安曰。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不亦乐乎。安对曰。陛下应天御世。有八州之贡富。居中土而制四海。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昔舜禹游而不反。秦皇适而不归。以贫道观之。非愚心所同也。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并谓不可。犹尚见拒。贫道轻浅言必不允。既荷厚遇故尽丹诚耳。坚曰。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顺时巡狩亦著前典。若如来言则帝王无省方之文乎。安曰。若銮驾必动。可先幸洛阳𭠐威蓄锐。传檄江南。如其不服伐之未晚。坚不从。遣平阳公融等。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坚前军大溃于八公。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死者相枕。融马倒殒首。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乃誓曰。若所说不堪远理。愿见瑞相。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语安云。君所注经殊合道理。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当相助弘通可时时设食。后十诵律至。远公乃知。和上所梦宾头卢也。于是立座饭之。处处成则。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安每与弟子法遇等。于弥勒前。立誓愿生兜率。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忽有异僧形甚庸陋。来寺寄宿。寺房既迮处之讲堂。时维那直殿。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遽以白安。安惊起礼讯问其来意。答云相为而来。安曰。自惟罪深讵可度脱。彼答云。甚可度耳。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具示浴法。安请问来生所往处。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即见云开。备睹兜率妙胜之报。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安后营浴具。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果是圣应也。至其年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葬城内五级寺中。是岁晋太元十年也。年七十二。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安。安曰。世事如此行将及人。相与去乎。嘉曰。诚如所言。师并前行。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及姚苌之得长安也。嘉时故在城内。苌与符登相持甚久。苌乃问嘉。朕当得登不。答曰。略得。苌怒曰。得当言得。何略之有。遂斩之。此嘉所谓负债者也。苌死后其子兴方杀登。兴字子略。即嘉所谓略得者也。嘉字子年。洛阳人也。形貌鄙陋似若不足。本滑稽好语笑。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人咸宗而事之。往问善恶。嘉随而应答。语则可笑。状如调戏。辞似谶记。不可领解。事过多验。初养徒于加眉谷中。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嘉无所言。乃乘使者马。佯向东行数百步。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以示坚寿春之败。其先见如此。及姚苌害嘉之日。有人于垄上见之。乃遗书于苌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安先闻罗什在西国。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什亦远闻安风。谓是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著臂捋可得上下之。唯不得出手。又肘外有方肉。上有通文。时人谓之为印手菩萨。安终后十六年。什公方至。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安既笃好经典志在宣法。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及僧伽跋澄等。译出众经百馀万言。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孙绰为名德沙门论。自云。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又为之赞曰。物有广赡。人固多宰。渊渊释安。专能兼倍。飞声汧陇。驰名淮海。形虽草化。犹若常在。有别记云。河北别有竺道安。与释道安齐名。谓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道安本随师姓。竺后改为释。世见其二姓。因谓为两人。谬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西河介休人,家于广平列人,字处默。初仕后燕慕容垂,历尚书郎、本州别驾。魏道武帝平中山,拜尚书吏部郎,转行台右丞,领选如故。屡以老病乞归,不许。寻以母丧而归,遂匿于长乐之经县,不复出。数年而卒。
释普济。雍州北山互人。初出家依止圆禅师。仪轨行法。独处林野不宿人世。跏坐修禅至于没齿。栖迟荒险不避豺虎。虽游浪物表。而手不释卷。尝读华严。依而结业。自佛法沦废。便投太白诸山。行不裹粮依时啖草。咀嚼咽饮都不为患。愿像教一兴舍身供养。修普贤行生贤首国。开皇之始大阐法门。思愿既满。即事捐舍。引众集于炭谷之西崖。广发弘誓自投而殒。远方填赴充于岩谷。为建白塔于高峰焉。近贞观初有山居沙门普济者。立操标勇贞专自固。恒游名山习诵经典。大品法花偏所通利。其所造集多诵两经。仍随文句时重解释。声气所及周于一里。故使数万众中无不闻者。以武德十八年西入关壤。时经邑落还居林静。贞观度僧。时以济无贯。擢预公籍。住京师光明寺。众聚山结乐闻经旨。济弊斯諠扰。遂遗名逃隐。不测所之。有说。今在终南幽岩独坐。傍饶山果。须者负还。重更追寻。便失来径。余曾同聚目悦斯人。衣则百结相连。钵则才充受用。汲灌瓦瓶麻绳系颈。坐则籍草胁无著地。骁悍果敢睡盖莫欺。节约俭退利贼潜迹。言论所指知足为先。谈授正义如行为最。所以一坐说法施积如山。曾无顾涉。任委监护。乃重惟曰。城邑所属五欲为根。余力既微。无宜自陷。遂逃遁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9?
字允言,郡望范阳(今河北涿州),籍贯蒲州(今山西永济西)。玄宗天宝末曾举进士不第。安史乱起,避地江西鄱阳,与吉中孚为林下之友。代宗大历初年屡试不报,经宰相王缙、元载举荐,授阌乡尉,迁集贤院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出为陕府户曹参军、河南密县令。德宗建中初(780)任昭应县令,四年冬朱泚叛乱,一度陷于贼中。翌年,浑瑊辟为判官。乱平,随浑瑊镇河中,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贞元十三、十四年间(797、798),舅韦渠牟于德宗前称其才,召入内殿,令和御制诗。未几卒于河中。纶夙负诗名,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诗多为送别赠答、奉陪游宴之作,军中之作则多慷慨之音,以《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腊日观咸宁王部曲娑勒擒豹歌》等为善。卢纶工于叙事,兼擅众体,古诗歌行不乏气势,律诗亦洗练明快,《晚次鄂州》、《长安春望》、《送李端》等均为大历名篇。胡震亨云:“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彩,焕尔触目。篇章亦富埒钱、刘。以古体未遒,屈居二氏亚等。”(《唐音癸签》卷七)王士禛则以之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冕”(《分甘余话》卷四)。生平见《旧唐书·卢简辞传》、《新唐书·文艺传下》、《唐才子传》卷四。今人王达津《卢纶生平系诗》、傅璇琮《卢纶考》考其事迹颇详。《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集10卷,已佚,今所传10卷本皆非全本。《全唐诗》编为5卷。今有刘初棠《卢纶诗集校注》。
全宋文·卷四二五三
张昌言,尝作《琼花赋》,序称「扬州后土祠琼花,经兵火后,枯而复生,今岁尤盛」;赋又谓「胡尘不能辱」,「抑将荐瑞于中兴」,盖为高宗时人,寓居扬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清江人,字器之。洪武四年进士。官广宗县丞。秩满入觐,授翰林院待制,改国子监助教,迁典籍,赐归。十八年复召典会试。事后乞回乡,令食庐陵教谕俸终身。与贝琼、张美和齐名,时称成均三助。
维基
聂铉,字器之,江西等处行中书省临江路清江县(今江西清江)人。明初学者,政治人物、进士。聂铉于洪武三年(1370年)庚戌科举于乡,洪武四年(1371年)成辛亥科三甲进士,授予广宗县县丞,上疏免除旱灾税。任满后,入京朝觐,献《南都赋》及《洪武圣德诗》。授翰林院待制,改国子助教,迁典籍。后赐归。洪武十八年(1385年),又召其主持会试,并准备留用。聂铉请求便地自养,于是以庐陵教谕职位终老。聂铉与张美和、贝琼齐名,时称“成均三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0—1480
【介绍】:
明顺德府广宗人,字克让。正统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天顺初,官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疏浚境内诸水,大治吴淞江。成化时,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卒谥庄敏。
维基
崔恭(1409年—1479年),字克让,河北广宗人。同进士出身。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任治理延绥仓储,有政绩。后因杨溥举荐,擢莱州知府,在任期间整治吏治、安抚流民、减轻劳役。莱州百姓把他与汉朝的杨震相比。景泰年间,超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在任期间平定流民暴乱,并安抚民众。随后升为江西左布政使,定均徭法,酌轻重。天顺二年,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并治理吴淞江。当时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均举荐崔恭,遂召用,不久转为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后,乞致仕回乡,宪宗不允。成化五年,吏部尚书李秉被罢免。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当时朝廷中纷纷传言彭时实质是排挤李秉,彭时于是称病不出。翰林院侍读尹直则称彭时、王概是同乡,请求以崔恭取代李秉。不久,崔恭母丧,服除后,任南京吏部尚书,任期内罢免诸多不称职者。成化十一年,致仕。居家不事生产,惟训子读书。足迹不入城市。两年后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40—1501
【介绍】:
明陕西岷州卫人,字尚絅。生穷边无师,刻苦自学。成化五年进士。授刑部主事署员外郎,录囚山东,平反甚众。署郎中事,决狱益精。出赈真定诸府,平籴劝贷,筑堤防灾。弘治初为刑部侍郎,安定侯柳景赃财巨万被劾,以贵幸祈免罪,论罪如律。
维基
张锦(1440年—1501年),字尚絅,河南开封府太康县人,陕西岷州卫军籍。进士出身。陕西乡试第三十七名。成化五年(1469年)乙丑科会试第二十三名,殿试登进士第二甲第四十二名,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十四年八月奉命往真定府救水灾,十六年十月升大理寺右寺丞,二十年十二月升左寺丞,二十一年九月升右少卿,二十二年十二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宣府,弘治二年(1489年)丁忧,服阕,四年三月起复任保定巡抚,四月升任刑部左侍郎,弹劾审查安定侯柳景。丁忧,服阕,十年十一月复除原职,十一年十一月乞请归家养亲,十四年闰七月卒。
维基
刘洪(?—1515年),字希范,湖广安陆卫(今湖北省钟祥市)人,军籍。早年出身国子生,湖广乡试第六十七名。成化十四年(1478年)进士。授山东阳谷知县,征监察御史。历升浙江副使、广东按察使,以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四川,不久升右都御史,总督两广。经兵部尚书刘大夏力荐,掌南京都察院事。因母丧守制,正德十年(1515年)二月卒于家,诏赠刑部尚书,赐祭葬。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性专,字守庵。姓张氏,昆山人。早岁薙发,遍访知识,谒妙峰受戒,预法华讲席,闻声领悟。誓行头陀,行十二时中,唯诵《法华》,深入禅定。尝于空中见西方宝池,成琉璃色,深广无际,以白妙峰。妙曰:“此观行初成之相,不生取著,是善境界。”专遂深秘不言。石城有百尺弥勒像,嘉靖间,经兵燹金蚀,专为新之,又构石殿与像,称感见瑞光,夜明如日。二十三年秋,延传灯法师讲小本《弥阿经》,有请易《弥勒上生经》者。专曰:“不然,吾闻弥陀与弥勒,一身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将使众同悟本性弥陀,即本性弥勒。先游莲华净土,然后预龙华胜会耳。”嘉靖二十五年仲冬,示寂前数日,衣褶中生灵芝一本,大于拳,色红白。
维基
许可徵(?—1641年),字子久,河南开封府尉氏县百堈保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河南乡试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考选庶吉士,天启元年(1621年)授户科给事中,二年四月巡视京营,三年三月升刑科右,差巡青,六月充册封副使,册封崇府怀安王朱由礼妃叶氏。丁忧归,六年四月复除户科右,寻升礼科左,十二月升兵科都给事中。七年四月,叙滇南武寻嵩功,加太常寺少卿衔,管科事,并量升纪录,七月以延镇大捷加恩,升一级,赏银十五两,八月叙宁锦大捷功,升一级,赏银二十两,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仍管兵科都给事中事。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以阉党削籍。崇祯十三年,贼烽四起,许可徵倡义捐财备火器,练乡兵,俱有条理。会贼攻汴州,道经尉氏,可徵率男生员许泰迓严守御之,贼怀恨去。至十四年腊月,贼专攻尉氏,坚意死守,城破被执,父子被害甚惨,阖家殉难者数十人,诰命疏稿烧毁不存。墓在县西五里许透漕潭北。
重刊黄叶村庄诗集·跋
先六世祖孟举先生自编《黄叶村庄诗》八卷。又《续集》一卷、《后集》一卷,则五世祖武冈公及五世叔祖瑞草公所辑,板藏家塾,阅二百年。庚申之变,付之一炬。康寿兄弟避乱沪上,购得印本,欲谋重刊,而力有未暇。阅数年,服官于吴,稍有俸入,复构祠宇,乃以此本付梓人。又《黄叶村庄图册》及国初巨公题种菜诗原本经同邑蔡砚香广文刻石者,亦以重资购得。复得渔洋、钝翁诸老送行诗墨迹,并附于末。先生学行箸海内,无俟论述。独是数百年手泽,经兵火荡析之馀,岿然尚存,若有神物护持。俾得再刊,以饷后学,则诚小子之所深幸也。工既竣,谨书缘起于卷尾。光绪四年正月,六世孙康寿谨志。
维基
乔用迁(1788年—1851年11月16日,乾隆戊申-咸丰辛亥九月二十四日),字敦安,号见斋,又号恒斋、鉴斋。湖北省汉阳府孝感县(今属孝感市孝南区)人,咸丰初年官至贵州巡抚、太子少傅。早年为县廪生。嘉庆十九年(1814年)中式甲戌科会试,殿试位列第二甲第八十七名。授内阁中书。二十二年(1817年),丁母忧回籍。二十五年(1820年),服阙,九月,充军机章京。道光二年(1822年)闰三月,补授内阁中书。五年(1825年),升任内阁侍读,随即丁父忧回籍。八年(1828年)二月,服阙,补原官侍读,仍兼充军机章京。六月,充方略馆纂修官。十一年(1831年)二月,京察一等,记名以道员、知府用。十月,授广西南宁府知府。十四年(1834年),调任桂林府知府。十六年(1836年),升任甘肃巩秦阶道。十八年(1838年)闰四月初二日,擢任广东按察使。十九年(1839年),英吉利商人在广东市场私售鸦片烟,经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谕令上缴销毁,英国军舰移往澳门继续贩售;九月间,乔用迁偕同布政使熊常錞受林则徐令带领兵弁,数次于穿鼻洋、尖沙嘴炮击驱赶英舰。十二月,得到林则徐奏报保奖。二十年(1840年)二月,署理广东布政使。九月初四日,升授山西布政使。二十一年(1841年)十二月,因山西巡抚杨国桢赴任闽浙总督,乔用迁署理山西巡抚。二十二年(1842年)四月,鸦片战争,浙江乍浦失守,江苏省城告急,道光帝廷寄六百里加急谕乔用迁选派将官管带预先挑选的太原、大同精兵一千人驰赴苏州交牛鉴、程矞采调遣。五月,因天津可能被英军攻击,廷寄六百里加急谕乔用迁截回已启程前往江苏的山西兵一千人,改赴天津;又调用山西省所存抬炮、抬枪,挑选二三百杆,委员解赴天津交直隶总督讷尔经额收存备用,随后乔用迁奏报已经拨用抬炮、抬枪二百杆及铅丸火药运往天津。讷尔经额奏请增兵防守天津海口,经兵部议请于各省兵额中酌量裁拨;乔用迁奏请于山西抚标左右二营、太原镇、大同镇所属各营内裁减马步守兵160名,并以突然裁撤兵额将造成兵丁生计困难,请自道光二十三年起各营兵额遇缺不补,限年完成裁减。获得允准。二十三年(1843年)十一月,因审理范守仔强奸未成本妇羞忿自尽一案未能查出疑窦,遭到议处。二十五年(1845年)四月十四日,升任贵州巡抚。贵州省苗民村寨平时有客民依附居住,经前任巡抚嵩溥清查苗寨,将客民户口编入保甲,不准续增,并奏定查核章程,每年将迁离的户口按册开除。二十六年(1846年),乔用迁奏陈:「苗寨附居客民,或仍归原籍,或别徙他乡,固属事所恒有。惟佔籍既久,生齿日繁,其子孙每有分户另居者。各府厅州县,祇将旧户徙去者开除,不将分居户口载明,日久易滋流弊。查分居客民,租垦荒山,自食其力,相安已久,即属编氓。应请饬各地方官,督率村寨保长人等,将客民旧户徙去若干、现存若干、分户另居者若干,一律查载办理。」获准实行。二十七年(1847年),以湖北原籍水灾,捐银一万两以备赈济,受到交部优叙。乔用迁奏言:「黔省民苗杂处,狱讼不平,酿患必巨,教唆之犯尤应严惩。遵义举人周应先受贿干讼,请褫革。」八月,奏报前任广东南韶连道刘晸昌在籍滋事,请暂行革职提审,获准。二十八年(1848年)九月二十三日,赴京陛见。因贵阳府定番州民人韦阿香盗枪走火身亡,知州童翚详文伪称田潘大打猎误伤;安顺府归化厅李陆氏被伍帼钧殴毙,署通判方联远违例不验尸,乔用迁奏请将二员革职获准。又奏称贵州州县员缺不多,办理领运京铅、采购滇铜,往返需耗时二年,常有前次派运尚未返回、后次派运接连不断的急乱情形,加以升迁调任等事故,无人能署理职缺,请拣发曾经外任、现在吏部投呈履历的候选知县6员以供委任。三十年(1850年),清平县城墙炮台坍塌,知县郑选士出力勘估及修理,乔用迁奏请奖叙。二月,咸丰帝上谕命乔用迁遴选将弁督率兵勇堵截由湖南窜往贵州的匪徒。三月,驰驿奏报湖南匪徒窜逼贵州边境,已严饬堵剿之情形;随后咸丰帝警告情乔用迁有除暴安良职责,「如玩泄从事,致苗匪鸱张或与楚匪句结煽动」将严行究责。四月,以苗匪聚众抢劫、拒捕、杀害官员等案件已累积一百多件,乔用迁饬令候补知府胡林翼带兵深入苗疆搜捕,捕获案内大盗二百九十馀人,乔用迁又保奏、奖励出力办理的文武官员。当时湖南会匪李沅发纠众滋事,扰动贵州边境;乔用迁遵旨派遣贵东道周作楫、古州镇总兵崇福、镇远镇总兵秦定三各带兵勇,于贵州、湖南省境防堵攻剿。会匪又窜扰洪州太平山一带,经文武各官督兵攻击,生擒匪徒首领多名。又会同湖南官兵追剿到水口等地,大有斩获,剩馀匪众由贵州边境的摩天岭翻山窜逃。五月,逮捕李沅发,边境肃清,咸丰帝嘉奖乔用迁同心协力剿办,赏加太子少傅衔。六月,咸丰帝认为湖南、贵州相邻,一向有会匪出没,最好趁此时军事告一段落之际,尽力整顿,谕令乔用迁会同湖广总督裕泰筹议增兵设防、团练、保甲等各事宜。咸丰元年(1851年)九月二十四日,卒于任上,年六十四岁。咸丰帝谕照巡抚例赐恤,赐祭葬。
维基
阮文藻,字领荣,号侯亭。江西安福县山庄乡洢溪村人。道光二年(1822)壬午恩科进士第17名(戴兰芬榜),历官安徽、湖南、贵州诸州县。初署安徽太和县,严厉整肃社会治安,捕获巨盗数十人,破获抢劫杨孩儿案,时人称颂。任泾县知县时,纂修《泾县续志》九卷,道光五年(1825年)成书。知湖南临湘县时,廉政爱民,执法如山,将恶棍李弼祥绳之以法,保障民众安全。并主持修建“培风塔”,振奋文风士气。道光二十一年(1841)擢湖南平江知县,时值崇阳民变,长沙协率官兵经县境开赴湖北平叛,文藻组织军需支持,衣不解带,夜以继日操劳月余。在他的带领下,民众亦不辞辛苦,未几,平定叛乱,使平邑免遭侵犯。咸丰年间赴贵州先后任开州(今开阳县)知州。咸丰6年(1856年),担任清朝遵义府婺川县知县。后由黄君泽接任。后平定黄号军起义,因功升定番州(今惠水县)知州。生平熟谙经史,才识过人。在官体曲人情,深受士民爱戴。著有《宛上同人集》、《听松涛馆诗钞》。卒年八十,《江西通志》有传。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维基
陈观(1442年—?),字尚宾,直隶顺德府广宗县人,军籍。进士出身。顺天府乡试第六十四名。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百六十二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五十二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顺德府广宗人,字守道。正德间举人。笃志于学,以圣贤自期。尝上书李东阳,为东阳所称道。卒年三十二。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河南河内人,字子敬。嘉靖四年举人。曾任广宗县知县,在任留心经世之学。有《娄子敬文集》。
维基
李尚宾(1536年—?年),字允兴,直隶顺德府广宗县民籍,山西夏县人。正月二十六日生,治《易经》,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由国子生中式乙卯科顺天府乡试第五十七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百四十二名,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九名进士。
维基
宋守朴(16世纪—17世纪),字冰自,四川潼川直隶州中江县人。宋守朴是万历十一年进士宋兴祖之子,品学兼优,擅长诗赋,尤其工于楷书。崇祯年间以廪贡入国子监,适逢崇祯帝视学,特准和贡监举人举行会试,中十五名会魁,赐简易扁额,获授广宗知县,升任翰林院编修,后事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