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称,又误作振、眩、冰。
商族领袖
之子,商汤之七世祖。
从事畜牧业,放牧于河北
为有易氏首领绵臣所杀,夺其牛羊。
相传发明牛车。
龙且秦末 ? — 前2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204 【介绍】: 秦末人。
项羽为将。
曾大破秦军于东阿
项羽韩信河北兵击齐,使龙且率师号称二十万往救,与隔潍水而阵。
夜使人为万余囊盛沙以壅水上流,引兵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
龙且率军追之,决壅囊,水大至,遂击杀龙且
徐邈曹魏 172 — 2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2—249 【介绍】: 三国魏燕国蓟人字景山
曹操河朔,召为丞相军谋掾,试守奉高,入为东曹议令史
魏国初建,为尚书郎
时禁酒,而私饮至于沉醉,问以曹事,曰“中圣人”。
事为曹操所知,大怒。
度辽将军鲜于辅进言:“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偶醉言。
”竟得免刑。
魏文帝立,历谯相,平阳安平太守颍川典农中郎将,所在著称,赐爵关内侯
明帝立,迁凉州刺史使持节护羌校尉
广开水田,募民耕作,发展贸易,兴办学校。
齐王芳时,还为大司农,迁司隶校尉
公事去官。
后为光禄大夫
卒谥穆
薛孝通北魏末 ? — 5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0 【介绍】: 北魏末河东汾阴人字士达
薛聪子。
博学有俊才,萧宝夤引为参骠骑大将军府事。
后托故归。
元颢引兵入,率亲近与河东太守婴城固守。
尔朱天光关中,有功,赐爵汾阴侯
孝庄帝卒,参议节闵帝,内典机密,外参朝政,为帝信重。
高欢起兵河朔,欲据关中以拒,未果。
孝武帝太昌元年入朝被留,任中书侍郎永熙三年出为常山太守
北魏分裂,被高欢所拘,欢重其才,赦之。
僧昙询南北朝末隋初 515 — 59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弘农华阴杨氏。
后迁河东
年二十二。
白鹿山北之霖落泉寺。
乐其静邃。
遂依昙准禅师而薙染焉。
既受具。
习诵法华。
僧稠禅师
方领徒苍谷。
路极脩阻。
念欲展礼。
则抵冒荆棘。
披跨沙砾。
拔缘登陟。
不由蹊径。
直望其地。
以为行表。
往来质问。
志存正观。
虽困艰难。
不愆进业。
每云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若合道而穷耳。
俄复徙居鹿土谷。
泉枯重溢。
鹿麋驯扰。
学者相庆。
或盗畦蔬而遭群蜂所螫者。
一身肿痛垂死。
为治之。
获瘳。
尝独行值二虎斗。
以锡杖分而翳之曰。
同居林薮。
计无大乖。
幸各散去。
一日有致礼于前者曰。
某赵人也。
顷因病死。
而阎王谓以罪当就狱。
昙询禅师请命。
故尔放还。
且某于禅师
素昧平生。
而过蒙恩泽如此。
敢不拜谢。
尝一定七日。
虎穴于房弗恤也。
以故庭芜径秽。
鸟兽与俱。
而声光所被。
河朔悦服。
杖策裹粮。
户屦满矣。
开皇间
仪同三司元寿以玺书。
致诚敬送香供。
十九年卒于尖山寺
寿八十五。
夏五十五。
初示疾。
感神光香气之异。
有飞禽白颈赤身。
绕院哀唳。
渐近堂陛。
至于几席。
狎附人物无所畏。
及瞑即悲叫苦甚。
血沸眼中。
旋转空虚。
投地而逝。
云昏雾惨。
林涧摧塞。
山中衰相不可殚记。
弟子静林等。
唐武德五年十二月
阇维。
遗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述铭。
释昙询
杨氏。
弘农华阴人
后迁宅于河东郡焉。
弱年乐道久滞樊笼。
年二十二。
方舍俗事远访岩隐。
游至白鹿山北霖落泉寺。
昙准禅师而蒙剃发。
又经一载进受具戒。
谨摄自修宗禀心学。
而专志决烈。
同侣先之圆备戒律。
又诵法华。
初夏既登还师定业。
僧稠据于苍谷。
遂往问津。
定山郢匠前传所叙。
以声光所被。
遥相揖敬。
住既异林精融理极。
思展言造每因致隔。
但为路罕人踪岗饶野兽。
栖幽既久性不狎尘。
来往质疑未由樵径。
直望苍谷以为行表。
荆棘砂砾披跨不难。
岩壑幽阻攀缘登陟。
志存正观也。
故不以邪道自通。
又以旁垂利道。
由曲前而通滞。
吾今标指虽艰。
必直进以程业。
用斯徵意随境附心不亦善乎。
每云。
与其失道而幸通。
宁合道不幸而穷耳。
故履践重阻不难涂穷。
后经三夏移住鹿土谷修禅。
属枯泉重出麚麋绕院。
故得美水驯兽日济道邻。
从学之徒相庆兹瑞。
时因请法暂往云门。
值径阴雾昏便成失道。
赖山神示路方会本途。
此乃化感幽冥神明翊卫
时有盗者来窃蔬菜。
将欲出园乃为群蜂所螫。
闻来救。
慈心将治得全馀命。
尝有赵人远至殷勤致礼陈云。
因病死苏故蒙恩泽。
往见阎王诘问。
罪当就狱。
赖有昙询禅师
来为请命。
王因放免。
生来未委。
访寻方究。
又山行值二虎相斗。
累时不歇。
乃执锡分之。
以身为翳。
语云。
同居林薮计无大乖。
幸各分路。
虎低头受命。
便饮气而散。
屡逢熊虎交诤。
事略同此。
而或廓居榛梗。
一踪入鸟不乱兽见如偶。
斯又阴德感物显用成仁。
何以嘉焉。
每入禅定七日为期。
白虎入房仍为窟宅。
独处静院不出十年。
自有禅踪斯人罕拟。
自尔化流河朔盛阐禅门。
杖策裹粮鳞归雾结。
隋文重其德音致诚虔敬。
仪同三司元寿
亲送玺书。
兼以香供。
开皇末年风疾忽增。
卒于尖山寺
春秋八十五。
五十矣。
初遘疾弥留。
忽有神光照烛香风拂扇。
又感异鸟。
白颈赤身绕院空飞声唳哀切。
气至大渐。
鸟住堂基自然狎附不畏人物。
或在房门至于卧席。
悲叫逾甚血沸眼中。
既尔往化。
鸟便飞出外空旋转奄然翔逝。
又感猛虎绕院悲吼两宵云昏三日天地结惨。
又加山崩石坠林摧涧塞。
惊发人畜栖遑失据。
其哀感灵祥未可殚记。
后以武德五年十二月
弟子静林道慧方等。
乃阇毗馀质建塔立碑。
沙门明则为文。
见于别集。
僧志念南北朝末隋初 535 — 60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5—608 【介绍】: 僧。
冀州信都人俗姓陈
初从道长法师学,后游历诸讲肆,备探经论玄妙,务尽其幽微。
时《迦延》本经脱落四纸,由来已久,志念乃推测本经上下文补成之,一如原著。
著有《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行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盖蕃之裔也。
后因仕宦徙焉。
既出家。
即志访道。
昉受具。
邺都道长法师学智论。
历数载。
卒与其座下所谓诞劄休继等。
齐名。
俄诣道宠法师
究十地论。
高昌国慧嵩法师
专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其弟子有道猷智洪晃觉散魏。
尤英俊。
欲依之而不果。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方镇乡里。
为张法席。
召与僧琼法师对讲。
前开智度。
后发杂心。
时州都正法继谓
以为必名垂不朽。
于是二十年中。
频弘二论。
逮周氏废教。
遂同俗服。
逃祸海隅
隋兴
诏访其所在。
开皇四年
先使其法弟志湛
宣言于明彦法师
而彦公因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辈邀之。
以阐心论。
撰疏及钞各九卷。
盖能正其谬误。
且补其遗脱云。
得其传者。
如法懿怀正等。
数百人。
汉王谅晋阳
别筑城置塔。
构开义寺迎居之。
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旨命。
弘演大兴国寺
仁寿二年
献后崩。
偕王入朝。
复扬唱焉。
听者千计。
留百馀日。
仍还住宝相寺开授。
未几。
文帝晏驾。
汉王即世。
归乡里。
绍承旧业。
沙门空明之力为多。
大业初
慧日
屡诏不赴。
四年卒。
春秋七十四。
释志念
俗缘陈氏。
冀州信都人
其先颖川寔蕃之后胤也。
因官而居河朔焉。
冰清表志岳峙澄神。
俊朗绝伦观方在虑。
爰至受具问道邺都
有道长法师精通智论。
为学者之宗。
箱从听经于数载。
便与当席擅名。
所谓诞礼休继等。
一期俊列连衡齐德。
意谓解非满抱终于盖棺。
乃游诸讲肆。
备探冲奥务尽幽赜。
又诣道宠法师
学十地论。
听始知终闻同先览。
于即道王河北
流闻西秦高昌国慧嵩法师
统解小乘。
世号毗昙孔子
学匡天下众侣尘随。
沙门道猷智洪晃觉散魏等。
并称席中杞梓慧苑琳琅。
顾眄从之。
成名上。
皆博通玄极堪为物依。
乃旋踵本乡将弘法泽。
刺史任城王彦。
帝之介弟。
情附虚宗。
既属念还为张法会。
与僧琼法师
对扬道化。
盛启本情双演二论。
前开智度后发杂心。
岠对勍锋无非丧胆。
时州都沙门法继者。
两河俊士高僧
居坐谓曰。
观弟幼年慧悟超迈若斯。
必大教由兴。
名垂不朽也。
于即频弘二论一十馀年。
学观霞开。
谈林雾结。
齐运移历周毁释经。
遂乃逃迸海隅同尘素服。
重寻小论亟动天机。
疑虑廓销伫聆明运。
值隋国创兴佛日还复。
敕访之始即预出家。
而包蕴迦延未遑敷述。
至开皇四年
谓弟沙门志湛曰。
吾穷冠小乘。
自揣与罗汉齐镳也。
但时未至故且敛翮耳。
夙餐法味。
欣其告及。
以事达明彦法师
彦成实元绪素重名。
与门人洪该等三百馀人。
躬事邀延阐开心论。
遂骋垂天之翼。
弘盖世之功。
俯仰应机披图广论。
名味之聚缘重之识。
卷舒夐古之下。
立废终穷之前。
大义千有馀条并为轨导。
至如迦延本经传谬来久。
业揵度中脱落四纸。
诸师讲解曾无异寻。
推测上下悬续其文。
理会词联皆符前作。
初未之悟也。
江左传本。
取勘遗踪。
校念所作片无增减。
时为不测之人焉。
撰迦延杂心论疏及广钞各九卷。
盛行于世。
受学者数百人。
汲郡洪该。
赵郡法懿。
漳滨怀正。
襄国道深。
魏郡慧休
河间圆粲。
俊仪善住。
汝南慧凝
高城道照。
洛寿明儒。
海岱圆常。
上谷慧藏
齐芳踵武传业。
关河济洽二十馀年。
汉王谅作镇晋阳
班条卫冀搜选名德预有弘宣。
与门学四百馀人。
奉礼西并将承王供。
乃于宫城之内更筑子城。
安置灵塔别造精舍。
名为内城寺。
居之。
开义寺是也。
劳问殷至特加尤礼。
又令上开府咨议参军王颇宣教云。
寡人备是帝子民父。
莅政此蕃。
请法师等远来降趾。
道不虚运必藉人弘。
正欲阐扬佛教使慧日清朗兆庶蒙赖法之力也。
宜铨举业长者。
可于大兴国寺宣扬正法。
当即大众还推焉。
既预经纶即弘敷训。
先举大论末演小乘。
辩注若飞流。
声畅如天鼓。
三乘并骛四部填堙。
其知名者。
慧达法景法楞十力圆经法智起僧鸾僧藏静观宝超神素道杰等五百馀人。
并九土扬名五乘驰德。
精穷内外御化一方。
销鄙吝于筵中。
断封疑于理际。
仁寿二年献后背世。
有诏追王入辅。
王乃集僧曰。
今须法师一人神解高第者可共寡人入朝。
拟抗论京华传风道俗。
众皆相顾未之有对。
王曰。
如今所观念法师堪临此选。
遂与同行。
京师
禅林创讲。
王自为檀越经营法祀。
登座震吼四答冰消。
清论徐转群疑潜遣。
由是门人慕义千计盈堂。
遂使义窟经笥九衢同轨。
百有馀日盛启未闻。
王又与念同还并部。
晋阳学众伫想来仪。
王又出教令。
于宝基寺开授。
方面千里法座辍音。
执卷承旨相趋阶位。
会隋高晏驾。
中外相疑。
汉王列境举兵鲸鲵海陆。
乘衅还里。
与沙门明空等讲宣二论。
绍业沧溟望风总集。
大业之始载荡妖氛。
招引义学充诸慧日。
屡诏往徵。
频辞不赴。
大业四年卒于沧土。
时年七十有四。
渤海太守金紫光禄大夫历阳公宋元亮
及诸缁素。
若丧厥亲。
为之建塔。
益州福成寺道基法师
慧解通徵祖习有所。
乃为之行状。
援引今古。
文质存焉。
僧慧瓒北周至隋 536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6—607 【介绍】: 僧。
沧州人俗姓王
壮岁出家。
受戒后,居定州,专业律典。
北周毁佛时,避地南陈
隋文帝开皇初,归赵州封龙山,结徒授业,讲经律以戒为主,亦重心法。
秦王杨俊镇并部,召住太原开化寺
晚被召入,住终南山龙池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沧州王氏子也。
壮年出家。
志慕高远。
受具后。
听毗尼于定州黉宇。
每讲至财利。
则法师欲以为难即制断。
闻而薄之。
时襆中有钱三百。
辄弃去。
自尔终身不言财利。
周氏之虐。
避地江南
开皇间北归。
赵州西封之龙山
引摄学徒。
以离著御心。
身服头陀。
行兰若法。
方来之士。
盈二千指。
而誉蔼河朔
秦王俊填并部。
开化寺
主寺任。
而治众一崇定业。
尤严于布萨。
弟子明胤禅师遵守罔或怠。
晚还邺受徒。
殊克自振。
京师禅定寺
以追度献后。
诏与名德数久之。
或邀居终南山龙池寺
请益者骈集。
俄卒于山舍。
春秋九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见别传。
释慧瓒
俗姓王氏
沧州人
壮室出家。
清贞自远。
承禀玄奥学慕纲纽。
受具已后偏业毗尼。
随方听略不存文句。
时在定州居于律席。
讲至宝戒。
法师曰。
此事即目卒难制断如何。
闻之私贱其说。
时襆中有钱三百。
乃掷弃之。
由是卒世言不及利。
周武诛剪避地南陈
流听群师咸加芟改。
开皇弘法返迹东川
赵州西封龙山
引摄学徒安居结业。
大小经律互谈文义。
宗重行科以戒为主。
心用所指法依为基。
道闻远流归向如市。
故其所开悟。
以离著为先。
身则依附头陀行兰若法。
心则思寻念慧。
识妄知诠。
徒侣相依数盈二百。
绳床道具齐肃有仪。
展转西游路经马邑
朔代并晋名行师寻。
誉满二河道俗倾望。
秦王俊
作镇并部。
弘尚释门。
太原蒙山置开化寺
承斯道行延请居之。
僧众熙声荣逸口。
至于黑白布萨。
要简行净之人。
知有小愆便止法事。
重过则依方等。
轻罪约律治之。
必须以教验缘。
片缺则经律俱舍。
沙弥信行
重斯正业从受十戒。
不许之。
乃归瓒之弟子明胤禅师
遵崇法。
晚还邺相方立部众。
及献后云崩禅定初搆。
下敕追召入京传化。
自并至雍千里钦风。
道次逢迎礼谒修敬。
帝里上德又邀住于终南山龙池寺
日夜请诲闻所未闻。
因而卒于山舍。
春秋七十有二。
大业三年九月也。
弟子志超
追崇先范立像晋川
见别传。
温彦博隋末唐初 573 — 6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73—637 【介绍】: 太原祁人字大临
温大雅弟。
书记,警悟而辩。
文林郎幽州总管罗艺司马,随归唐,任中书舍人,俄迁中书侍郎
高祖武德八年,以并州道行军长史从张瑾攻突厥,军败被俘。
突厥以其近臣,苦问唐兵多少及国虚实,固不肯言,因囚阴山苦寒地。
太宗即位突厥归款,始征彦博还朝,拜中书侍郎
贞观四年,迁中书令进爵虞国公
突厥来降,力主处之于河朔之地,太宗从之。
十年,迁尚书右仆射
彦博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国之利害,知无不言。
卒谥恭
释三慧
释三慧
娄烦人
崇履涅槃以为正业。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业初年
以学功成采。
下敕徵入日道场。
东都晚进玄津通涉。
有功矣。
而神气清严顾盻成则。
鼓言动论众所惮焉。
帝以通道明机务须扬选。
乃敕往巴蜀搜举艺能。
属隋运告终寓居邛𤏡。
流离从物因事引生。
而性绝烦嚣屏居弘业
酂国公窦轨作镇庸蜀。
偏所咨崇。
服其处静自虚。
致斯隆敬异等。
慧观时制用。
故无虚影。
武德九年远朝京阙。
敕见劳问任处黄图。
工部尚书段纶
宿树善因造灵化寺。
道素上奏任之。
时复阐弘重移荥采。
颇传笔记。
后学称寻。
贞观年中召入参译。
缀文證义伦次可崇。
制翻经馆序。
控情置列赡勇丰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昔在绛州
独处别院感见神童。
形质希世。
致敬于慧云
屈法师诫勖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隐。
初未之为述。
后复重来还述前事。
若不为语。
当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为问之。
乃正耕田中故冢。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侣清晏卒无后患。
自非立正处怀。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训。
不许触犯幽显。
如所引
释志玄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河朔人
善诵五天禁祝。
悲愿济物。
虽捐躯命。
弗恤也。
尝行林野间。
见一狐。
方于古冢内。
戴髑髅。
服草莽。
婉然靓妆美妇人也。
薄暮独立驿道傍。
会少年车从至。
因问。
妇人何为者。
妇人泣曰。
妾家易水
父母嫁妾绛之张氏。
未几而夫死。
舅姑老而很。
妾身无所依托。
父母虽存。
念道远。
莫之归省。
是故徘徊于此。
而思以自尽也。
少年惊遽。
下车跪曰。
易水军也。
今方以出戍。
受代以归。
夫人诚有意。
幸得以乡曲。
奉衔辔则足矣。
复奚至于自尽哉。
妇人喜谢再三。
将就车。
呵止之。
振锡祝语。
妇人忽复狐形。
前伏不能去。
徐视之死矣。
释志玄者。
河朔人也。
攻五天禁咒。
身衣麻布耳。
行历州邑不居城市寺宇。
唯宿郊野林薄。
有意寻访名迹。
绛州夜泊墓林中。
其夜月色如昼。
见一狐从林下将髑髅置之于首。
摇之落者不顾。
不落者戴之。
更取艿草随叶遮蔽其身。
逡巡成一娇娆女子。
浑身服素练立于道左。
微闻东北上有鞍马行声。
女子哀泣悲不自胜。
少选乘马郎遇之。
下马问之曰。
娘子野外深更号咷何至于此耶。
女子掩泪绐之曰。
贱妾家在易水
前年为父母娉与此土张氏为妇。
不幸夫婿去载夭亡。
家事沦薄无所依给。
二亲堂上岂知妾如此孤苦乎。
有一于此痛割心腑。
不觉哀而恸矣。
妾思归
其可得乎。
郎君何怪问之。
乘马郎曰。
将谓娘子哀怨别事。
若愿还乡。
某是易定军行。
差使回还易水
娘子可乘其粗乘。
女子乃收泪感谢。
方欲攀踏次。
从墓林出曰。
君子此女子非人也。
狐化也。
彼曰。
僧家岂以此相诬莫别欲图之乎。
曰。
君不信可小住。
吾当与君变女子本形。
乃振锡诵胡语数声。
其女子还为狐走。
而髑髅草蔽其身。
乘马郎叩头悔过。
非师之救几随妖死。
凡救物行慈皆此类也。
河朔人
攻五天禁咒。
身衣麻布。
行历州邑
不居城市寺宇。
唯宿郊野林薄。
有意寻访名迹。
绛州夜泊墓林中。
其夜月色如昼。
见一狐从林下。
将髑髅置之于首。
摇不落者戴之。
更取艿草随叶。
遮蔽其身。
逡巡成一娇娆女子。
浑身服素练。
立于道左。
微闻东北上。
有鞍马行声。
女子哀泣。
悲不自胜。
少选。
乘马郎遇之。
下马问曰。
娘子野外深更号咷。
何至于此耶。
女子掩泪绐之曰。
贱妾家在易水
前年为父母娉与此土张氏为妇。
不幸夫婿去载夭亡。
家事沦薄。
无所依给。
二亲堂上。
不知妾如此孤苦。
痛割心腑。
不觉哀动。
妾思归
又不可得。
乘马郎曰。
将谓娘子哀怨别事。
若愿还乡。
某是易定军行为差使回还易水
娘子可乘其粗乘。
女子乃收泪感谢方欲攀踏次。
从墓林出曰。
君子此女子非人也。
狐化也。
彼曰。
僧家岂以此相诬。
莫别欲图之乎。
曰。
君不信。
可小住。
吾当与君变女子本形。
乃振锡。
诵胡语数声其女子还为狐走。
而髑髅草敝其身。
乘马郎叩头悔过。
非师之救。
几随妖死。
郑郊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河北(今河北山东等地)人。
进士下第,游陈蔡间,见一冢上有,青翠可爱,乃吟诗二句咏之。
事见《太平广记》卷三五四。
全唐诗》存此2句。
卢照邻初唐 635 — 68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635—约689,一说约636—695后 【介绍】: 幽州范阳人字升之号幽忧子
初授邓王府典签,王甚爱重之。
高宗乾封初,出为益州新都
秩满,漫游蜀中。
后患风痹,居长安附近太白山中,因服丹药中毒,手足致残。
疾转笃,徙居阳翟具茨山下,买园数十亩,预筑坟墓,偃卧其中,作《释疾文》、《五悲文》等自伤。
后终因不堪忍受病痛折磨投颍水而死。
工诗文,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后人又称初唐四杰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4—686,一说635—689 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
出身望族,幼读诗书,尝从曹宪王义方学《苍》、《雅》及经史。
年弱冠,调邓王府典签(据张鷟朝野佥载》卷六)。
高宗龙朔末(663),拜益州新都县
总章二年(669)底,二考秩满去官。
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皆谓因染风疾去官,不确。
其染风疾当在咸亨三年(672)洛阳时。
上元元年(674)秋冬,入太白山服饵,中毒,风疾转笃。
后转少室山中之东龙门山,再徙阳翟具茨山。
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自投颍水而卒。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今人傅璇琮有《卢照邻简谱》,张志烈有《初唐四杰年谱》。
其诗以抒发仕宦不遇、贫病交加之忧愤为主,亦有揭露上层统治者之骄奢淫逸,嘲讽其权势荣华不可久恃之作。
卢照邻为“初唐四杰”之一,擅长七言歌行。
骆宾王同创初唐近体歌行破奇为偶,四句一转,上下蝉联,以赋为诗之基本体式。
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五言排律用力亦勤。
其诗风格典重清峻。
诗集以明张燮辑《幽忧子集》为最通行。
有《四部丛刊》影印本,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题《卢照邻集》。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祝尚书有《卢照邻集笺注》,李云逸有《卢照邻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2卷
唐诗汇评
卢照邻(约630—约680后),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
贞观二十三年前后,为邓王(元祐)府典签,王爱重,比之相如
高宗总章二年,拜新都,因染风疾去官,处太白山中,以服药饵为事。
调露年间迁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下,疾益笃,不堪其苦,遂自投颍水而死。
照邻长于七言歌行,词采富艳,境界开阔,与王勃杨炯骆宾王齐名,并称“四杰”有《卢照邻集》二十卷,又《幽忧子集》三卷,已佚。
今《幽忧子集》七卷乃明张燮所辑。
全唐诗》编诗二卷。
今人任国绪有《卢照邻集编年笺注》。
照邻字升之
幽州范阳人
初授邓王府典签
新都
因风疾去官。
沈痼挛废。
不堪其苦。
投颍水死。
年四十。
作品评论
《唐诗品》
升之河朔英生,盛年振藻,典签之日,即擅相如之誉,可谓彬彬学士矣。
然神情流荡,早痾伤困,废居太白山中,殆欲采掇若华,曜灵驻节,竟以不堪,自沉颍水,悲夫!
壮士激志,而横骨朔野;忿妻感泪,而魂逐飘蓬。
若生之死,谓之何哉?
生感时尚法,作《五悲文》掎摭其志。
作《幽忧子》三卷,皆出词赋之上。
范阳较杨微丰,喜其领韵疏拔,时有一往任笔不拘整对之意。
孙嘉之唐 657 — 7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7—739 【介绍】: 潞州涉县人
弱冠以文章著称。
武则天垂拱载初间,诣洛阳,献书阙下,极论时政。
因抵忤不合,遂投太学常调。
天册万岁中,登进士第
蜀州新津主簿,补河南缑氏,改王屋主簿
其间受道诀于司马承祯
洺州曲周宋州襄邑
致仕后,以子逖任中书舍人,特授宋州司马
嘉之
河朔人
天册中进士擢第
久视初又中拔萃科
解褐蜀州新津县主簿
开元二十七年卒。
尉迟匡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幽并(今河北山西一带)人。
玄宗时进士
因连年不第,乃于开元末投书宰相李林甫,语多讥刺。
李得书甚怒,尉迟畏而退居林墅。
事迹见《云溪友议》卷中。
全唐诗》存诗3联。
李倓盛唐 ? — 756
肃宗第三子。
天宝中封建宁郡王
太常卿同正员。
元宗幸蜀。
百姓遮留太子
因劝趣河西
河朔军谋兴复。
遂从肃宗北上。
渡渭日数十战。
常身先。
三军属目。
灵武
肃宗即位
议以天下兵马元帅
左右固请广平王
乃更诏典亲兵。
张良娣李辅国交构。
危皇嗣
忠謇。
数言之。
反谮其有异志。
遂赐死。
代宗立
追赠齐王
大历三年
诏以当艰难。
首创大谋。
中兴有功。
谥承天皇帝
令狐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富平人字伯阳
初从安禄山史思明,累迁至左卫员外郎将。
安禄山叛,以所管兵马及州县归唐,肃宗深奖之。
河朔平,拜御史大夫封霍国公
临终,手疏辞表,以忠孝守节诫子。
颜真卿唐 709 — 784
真卿字清臣
琅琊临沂人
开元中进士
又擢制科。
累官武部员外郎
出为平原太守
安禄山反。
河朔尽陷。
平原城守具备。
户部侍郎
肃宗灵武
工部尚书御史大夫河北采访招讨使
代宗封鲁郡
刑部尚书
加改太子太师
卢恶之。
奏使谕李希烈
希烈胁之。
不屈。
遂缢杀之。
年七十七。
司徒
谥曰文忠
刘太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宣州人,博学工诗。
颜真卿平原太守,辟为从事
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太冲预谋画策拒安禄山
阳惠元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4 【介绍】: 平州人
以材力从军,初隶平卢节度李正臣
后与田神功等相继泛海至青齐间,忠勇多权略,称为名将。
又以兵隶神策,充神策京西兵马使,镇奉天
田悦叛,德宗诏惠元领禁兵三千。
与诸将讨伐,战御河,夺三桥,皆惠元之功。
寻加检校工部尚书,摄贝州刺史,令以兵属李怀光
建中四年冬,自河朔李怀光同解奉天之围。
次年二月怀光叛,惠元脱身奔奉天
怀光遣将冉宗追及于好畴,惠元力战死,二子投井,冉宗出而害之。
李涵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简素忠谨。
郭子仪表为关内盐池判官,再迁宗正少卿
代宗宝应初母丧,夺情持节宣慰河朔,所至州县,非公事不言,饭蔬饮水,席地以瞑。
使还,固请终制,许之。
服除,擢给事中,迁兵部侍郎
德宗时左散骑常侍,以尚书右仆射致仕,累封襄武县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