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宫闱典.太上皇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宫闱典

 第十一卷目录

 太上皇部汇考一
  汉〈高祖三则〉
  北魏〈献文帝皇兴一则 孝文帝延兴四则 承明一则〉
  北齐〈武成帝河清一则 后主天统四则 隆化一则〉
  北周〈宣帝大象二则〉
  隋〈炀帝大业一则 恭帝义宁二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五则 睿宗延和一则 先天一则 元宗开元二则 天宝一则 肃宗至德一则 乾元一则 上元二则 宝应一则 顺宗永贞一则 宪宗元和一则〉

宫闱典第十一卷

太上皇部汇考一

高祖六年,尊太公为太上皇。
《汉书·高祖本纪》: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母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父太公往视,则见交龙于上。已而有娠。汉元年二月,项羽立沛公为汉王。五月,汉王定雍地。九月,遣将军薛欧、王吸出武关,因王陵兵,从南阳迎太公、吕后于沛。羽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二年三月,汉王入彭城,项羽击汉军睢水上,大破汉军。审食其从太公、吕后间行,反遇楚军,羽常置军中以为质。四年七月,项羽自知少助食尽,汉遣陆贾说羽,请太公,羽弗听。汉复使侯公说羽,羽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九月,归太公、吕后,军皆称万岁。乃封侯公为平国君。五年二月,汉王即皇帝位。六年三月,上归栎阳,五日一朝太公。太公家令说太公曰:天亡二日,土亡二王。皇帝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柰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后上朝,太公拥彗,迎门却行。上大惊,下扶太公。太公曰:帝,人主,奈何以我乱天下法。于是上心善家令言,赐黄金五百斤。夏五月丙午,诏曰:人之至亲,莫亲于父子,故父有天下传归于子,子有天下尊归于父,此人道之极也。前日天下大乱,兵革并起,万民苦殃,朕亲被坚执锐,自帅士卒,犯危难,平暴乱,立诸侯,偃兵息民,天下大安,此皆太公之教训也。诸王、通侯、将军、群卿、大夫已尊朕为皇帝,而太公未有号。今上尊太公曰太上皇。
〈注〉师古曰: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号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

九年,诸王朝太上皇于未央宫,上置酒为寿。
《汉书·高祖本纪》:九年冬十月,淮南王、梁王、赵王、楚王朝未央宫,置酒前殿。上奉玉卮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称万岁,大笑为乐。十年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赦栎阳囚死罪以下。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
《汉书·高祖本纪》云云。

北魏

献文帝皇兴五年,册命皇太子为皇帝,群臣上尊号曰太上皇帝。
《魏书·献文帝本纪》:皇兴五年六月,行幸河西。秋七月,遂至阴山。八月丁亥,车驾还宫。帝雅薄时务,常有遗世之心,欲禅位于叔父京兆王子推,语在《任城王云传》。群臣固请,帝乃止。丙午,册命太子曰:昔尧舜之禅天下也,皆由其子不肖。若丹朱、商均能负荷者,岂搜扬侧陋而授之哉。尔虽冲弱,有君人之表,必能恢隆王道,以济兆民。今使太保、建安王陆馛,太尉源贺持节奉皇帝玺绶,致位于尔躬。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丁未,诏曰:朕承洪业,运属太平,淮岱率从,四海清晏。是以希心太古,志存澹泊。躬览万务,则损颐神之和;一日或旷,政有淹滞之失。但子有天下,归尊于父;父有天下,传之于子。今稽协灵运,考会群心,爰命储宫,践升大位。朕方优游恭己,栖心浩然,社稷乂安,克广其业,不亦善乎。百官有司,其祗奉嗣子,以答天休。宣布宇内,咸使闻悉。于是群公奏曰:昔三皇之世,澹泊无为,故称皇。是以汉高祖既称皇帝,尊其父为太上皇,明不统天下。今皇帝幼冲,万机大政,犹宜陛下总之。谨上尊号太上皇帝。乃从之。己酉,太上皇帝徙御崇光宫,彩椽不斲,土阶而已。国之大事咸以闻。
孝文帝延兴二年,太上皇诏诸将袭击蠕蠕,帝每月一朝崇光宫。
《魏书·孝文帝本纪》:延兴二年二月,蠕蠕犯塞。太上皇帝次于北郊,诏诸将讨之。虏遁走。其别帅阿大千率千馀落来降。东部敕勒叛奔蠕蠕,太上皇帝追之,至石碛,不及而还。壬子,高丽国遣使朝贡。三月,太上皇帝至自北讨。冬十月,蠕蠕犯塞,及于五原。十有一月,太上皇帝亲讨之,将度漠袭击。蠕蠕闻军至,大惧,北走数千里。以穷寇远遁,不可追,乃止。帝每月一朝崇光宫。
延兴三年改崇光为宁光宫,太上皇帝归自北讨寻复南巡。
《魏书·孝文帝本纪》:延兴三年春正月丁亥,改崇光宫为宁光宫。戊戌,太上皇帝还至云中。二月戊午,太上皇帝至自北讨,饮至策勋,告于宗庙。死王事者复其家。秋八月庚申,帝从太上皇帝幸河西。拾寅谢罪请降,许之。冬十月,太上皇帝亲将南讨。诏州郡之民,十丁取一以充行,户收租五十石,以备军粮。十一月癸巳,太上皇帝南巡,至于怀州。所过问民疾苦,赐高年、孝悌力田布帛。
延兴四年二月甲辰,太上皇帝至自南巡。
《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延兴五年冬十月,太上皇帝大阅于北郊。
《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承明元年,太上皇帝崩。
《魏书·孝文帝本纪》云云。

北齐

武成帝河清四年,诏传位于皇太子,群公上尊号为太上皇帝。
《北齐书·武成帝本纪》:河清四年四月乙亥,太史奏天文有变,其占当有易王。景子,乃使太宰段韶兼太尉,持节奉皇帝玺绶传位于皇太子,大赦,改元为天统元年,百官进级降罪各有差。又诏太子妃斛律氏为皇后。于是群公上尊号为太上皇帝,军国大事咸以奉闻。始将传政,使内参政子尚乘驿送诏书于邺。子尚出晋阳城,见人骑随后,忽失之,尚未至邺而其言已布矣。
后主天统元年,太上皇帝遣使于陈,诏增置官属及改高祖庙号。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元年六月己巳,太上皇帝诏兼散骑常侍王季高使于陈。秋七月乙未,太上皇帝诏增置都水使者一人。冬十一月癸未,太上皇帝至自晋阳。己丑,太上皇帝诏改太祖献武皇帝为神武皇帝,庙号高祖,献明皇后为武明皇后;其文宣谥号委有司议定。十二月庚戌,太上皇帝狩于北郊。壬子,狩于南郊。乙卯,狩于西郊。壬戌,太上皇帝幸晋阳。天统二年,太上皇以三台施兴圣寺,封太上皇诸子于藩。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二年二月庚戌,太上皇帝至自晋阳。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诏以三台施兴圣寺。以旱故,降禁囚。五月己亥,封太上皇帝子俨为东平王,仁弘为齐安王,仁固为北平王,仁英为高平王,仁光为淮南王。六月,太上皇帝诏兼散骑常侍韦道儒聘于陈。秋八月,太上皇帝幸晋阳。
天统三年,太上皇亲釐庶政。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三年春正月壬辰,太上皇帝至自晋阳。戊戌,太上皇帝诏京官执事散官三品已上各举三人,五品以上各举二人;称事七品已上及殿中侍御史、尚书都检校御史、主书及门下录事各举一人。夏四月癸丑,太上皇帝诏兼散骑常侍司马幼之使于陈。五月甲午,太上皇帝诏以领军大将军、东平王俨为尚书令。六月己未,太上皇帝诏封皇子仁机为西河王,仁约为乐浪王,仁俭为颍川王,仁雅为安乐王,仁统为丹阳王,仁谦为东海王。闰六月壬午,太上皇帝诏尚书令、东平王俨录尚书事,以尚书左仆射赵彦深为尚书令,并省尚书左仆射娄定远为尚书左仆射,中书监徐之才为右仆射。秋八月辛未,太上皇帝诏以太保、任城王湝为太师,太尉、冯翊王润为大司马,太宰段韶为左丞相,太师贺拔仁为右丞相,太傅侯莫陈相为太宰,大司马娄睿为太傅,大将军斛律光为太保,司徒韩祖念为大将军,司空、赵郡王睿为太尉,尚书令、东平王俨为司徒。九月己酉,太上皇帝诏:诸寺署所绾杂保户姓高者,天保之初虽有优敕,权假力用未免者,今可悉蠲杂户,任属郡县,一准平人。丁巳,太上皇帝幸晋阳。十一月癸未,太上皇帝至自晋阳。十二月己巳,太上皇帝诏以故左丞相、赵郡王琛配享神武庙庭。
天统四年,太上皇仍临朝政寻崩。
《北齐书·后主本纪》:天统四年正月癸亥,太上皇帝诏兼散骑常侍郑大护使于陈。三月乙巳,太上皇帝诏以司徒、东平王俨为大将军,南阳王绰为司徒,开府仪同三司徐显秀为司空,开府仪同三司、广宁王孝珩为尚书令。夏四月辛巳,太上皇帝幸晋阳。五月壬戌,太上皇帝至自晋阳。秋九月景申,周人来通和,太上皇帝诏侍中斛斯文略报聘于周。冬十一月壬辰,太上皇帝诏兼散骑常侍李翥使于陈。十二月辛未,太上皇帝崩。
隆化元年,后主禅位皇太子,称太上皇帝,又称为无上皇。
《北齐书·后主本纪》:隆化元年,高元海、宋士素、卢思道、李德林等,欲议禅位皇太子。先是望气者言,当有革易,于是依天统故事,授位幼主。幼主名恒,帝之长子也。春正月乙亥,即皇帝位,时八岁,改元为承光元年,大赦,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帝为太上皇帝,后为太上皇后。于是黄门侍郎颜之推、中书侍郎薛道衡、侍中陈德胜等劝太上皇帝往河外募兵,更为经略,若不济,南投陈国,从之。丁丑,太皇太后、太上皇自邺先趋济州。周师渐逼,癸未,幼主又自邺东走。乙丑,周师至紫陌桥。癸巳,烧城西门。太上皇将百馀骑东走。乙亥,渡河入济州。其日,幼主禅位于大丞相、任城王湝,令侍中斛律孝卿送禅文及玺绂于瀛州,孝卿乃以之归周。又为任城王诏,尊太上皇为无上皇,幼主为守国天王。留太皇太后济州,遣高阿那肱留守。太上皇并皇后携幼主走青州,韩长鸾、邓颙等数十人从。太上皇既至青州,即为入陈之计。而高阿那肱召周军,约生致齐主,而屡使人告言,贼军在远,已令人烧断桥路。太上所以停缓。周军奄至青州,太上窘急,将逊于陈,置金囊于鞍后,与长鸾、淑妃等十数骑至青州南邓村,为周将尉迟纲所获。送邺,周武帝与抗宾主礼,并太后、幼主、诸王俱送长安,封帝温国公。

北周

宣帝大象元年,诏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天元皇帝。
《周书·宣帝本纪》:大象元年春二月辛巳,诏曰:有圣大宝,实惟重器。元天表命,人事与能,幽显同谋,确乎不易。域中之大,实悬定于杳冥;天下为公,盖不避于内举。我大周感苍昊之精,受河洛之锡,武功文德,光格区宇,创业垂统,永光无穷。朕以寡薄,祗承鸿绪,上赖先朝得一之迹,下藉群后不贰之心。职贡与云雨俱通,宪章共光华并亘。圆首方足,咸登仁寿。思隆国本,用弘天历。皇太子衍,地居上嗣,正统所归。远凭积德之休,允叶无疆之祚。帝王之量,未肃而成;天禄之期,不谋已至。朕今传位于衍。乃眷四海,深合讴歌之望;俾予一人,高蹈风尘之表。万方兆庶,知朕意焉。可大赦天下,改大成元年为大象元年。帝于是自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冕有二十四旒,室服旗鼓,皆以二十四为节。内史、御正皆置上大夫。皇帝衍称正阳宫,置纳言、御正、诸卫等官,皆准天台。尊皇太后为天元皇太后。
大象二年,帝自称为天元皇帝,凡制敕称谓概以天大为号。
《周书·宣帝本纪》:大象二年二月乙丑,改制诏为天制诏,敕为天敕。壬午,尊天元皇太后为天元上皇太后,天皇太后李氏曰天元圣皇太后。癸未,立天元皇后杨氏为天元太皇后,天皇后朱氏为天大皇后,天右皇后元氏为天右大皇后,天左皇后陈氏为天左大皇后。正阳宫皇后直称皇后。三月庚子,诏天台侍卫之官,皆著五色及红紫绿衣,以杂色为缘,名曰品色衣。有大事,与公服间服之。壬寅,诏内外命妇皆执笏,其拜宗庙及天台,皆俛伏。甲辰,初置天中大皇后。立天左大皇后陈氏为天中大皇后,立妃尉迟氏为天左大皇后。每对臣下,自称为天。以五色土涂所御天德殿,各随方色。又于后宫与皇后等列坐,用宗庙礼器樽彝圭瓒之属以饮食焉。又令群臣朝天台者,皆致斋三日,清身一日。车旗章服,倍于前王之数。既自比上帝,不欲令人同己。尝自带绶及冠通天冠,加金附蝉,顾见侍臣武弁上有金蝉,及王公有绶者,并令去之。又不听人有高大之称,诸姓高者改为姜,九族称高祖者为长祖,曾祖为次长祖,官名凡称上及大者改为长,有天者亦改之。又令天下车皆以浑成木为轮,禁天下妇人皆不得施粉黛之饰,唯宫人得乘有辐车,加粉黛焉。每笞捶人,皆以百二十为度,名曰天杖。宫人内职亦如之。

炀帝大业十三年,遥尊帝为太上皇。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十三年十一月景辰,唐公入京师。辛酉,遥尊帝为太上皇,立代王侑为帝。按《恭帝本纪》:炀帝亲征辽东,令代王于京师总留事。十一年,从幸晋阳,拜太原太守。寻镇京师。义兵入长安,尊炀帝为太上皇,奉帝纂业。
恭帝义宁元年,代王以奉太上皇明诏即皇帝位。
《隋书·恭帝本纪》:义宁元年十一月壬戌,上即皇帝位于大兴殿。诏曰:王道丧乱,天步不康,古往今来,代有其事,属之于朕,逢此百罹,彼苍者天,胡宁斯忍。襁褓之岁,夙遭悯凶,孺子之辰,太上播越,兴言感动,实疚于怀。太尉唐公,膺期作宰,时称舟楫,大拯横流,纠合义兵,翼戴皇室,与国休戚,再匡区夏,爰奉明诏,弼予幼冲,显命光临,天威咫尺,对扬尊号,悼心失图。一人在远,三让不遂,僶俛南面,厝身无所,苟利社稷,莫敢或违,俯从群议,奉遵圣旨。可大赦天下,改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
义宁二年,太上皇被弑江都。
《隋书·恭帝本纪》:义宁二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杀太上皇于江都宫。五月,诏曰:天祸隋国,大行太上皇遇盗江都,酷甚望夷,衅深骊北。悯予小子,奄逮丕愆,哀号承感,心情靡溃,仰惟荼毒,仇复靡申,形影相吊,罔知启处。相国唐王,膺期命世,扶危拯溺,自北徂南,东征西怨,总九合于一匡,决百胜于千里,纠率夷夏,大庇氓黎,保乂朕躬,繄王是赖。德侔造化,功格苍旻,兆庶归心,历数斯在,屈为人臣,载违天命。在昔虞夏,揖让相推,苟非重华,谁堪命禹。当今九服崩离,三灵改卜,大运去矣,请避贤路,兆谋布德,顾己莫能,私僮命驾,须归藩国。予本代王,及予而代,天之所废,岂期如是。庶凭稽古之圣,以诛四凶,聿值惟新之恩,预充三恪。雪冤耻于皇祖,守禋祀为孝孙,朝闻夕殒,及泉无恨,今遵故事,逊于旧邸。庶官群辟,改事唐朝,宜依前典,趣上尊号。若释重负,感泰兼怀,假手真人,俾除丑逆。济济多士,明知朕意。

高祖武德九年八月,诏传位于皇太子,太宗即位尊帝为太上皇。
《旧唐书·高祖本纪》:武德九年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总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
太宗贞观三年四月乙亥,太上皇徙居于大安宫。
《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贞观四年七月甲戌,太上皇不豫,废朝。十月辛卯,猎于贵泉谷。甲辰,猎于鱼龙川,献获于大安宫。
《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贞观七年,帝奉太上皇置酒未央宫。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通鉴纲目》:贞观七年十二月,帝从上皇宴汉未央宫,上皇命颉利可汗起舞,冯智戴咏诗,既而笑曰:胡、越一家,古未有也。帝捧觞上寿曰:此皆陛下教诲,非臣智力所及。昔汉高祖亦从太上皇宴此宫,妄自矜大,臣不取也。上皇大悦。〈智戴,南蛮酋长冯盎之子也,先盎遣入侍,故入侍宴。〉贞观八年十二月丁卯,从太上皇阅武于城西。按《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贞观九年五月庚子,太上皇崩。
《唐书·太宗本纪》云云。
《文献通考》:上皇居大安宫,上屡请上皇避暑九成宫,上皇以隋文帝终于彼,恶之,乃营大明宫,以为上皇清暑之所未成,而上皇寝疾,不果,居九年崩。
睿宗延和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以听小事,自尊为太上皇以听大事。
《唐书·睿宗本纪》云云。按《元宗本纪》:睿宗即位,立为皇太子。景云二年,监国,听除六品以下官。延和元年,星官言:帝座有变。睿宗曰:传德避灾,吾意决矣。七月壬辰,制皇太子宜即皇帝位。太子惶惧入请,睿宗曰:此吾所以答天戒也。皇太子乃御武德殿,除三品以下官。八月庚子,即皇帝位。十月庚子,享于太庙,大赦。
《文献通考》:睿宗在位二年,制传位于太子。太子上表固辞。太平公主劝上,虽传位,犹宜总大政。上乃谓太子曰:汝以为天下事重,欲朕兼理之耶。昔舜禅禹,犹亲巡狩。朕虽传位,岂忘国家。其军国大事,当兼省之。八月庚子,元宗即位,尊睿宗为太上皇。上皇自称曰朕,命曰诰,五日一受朝于太极殿。皇帝自称曰予,命曰制敕,日受朝于武德殿。三品以上除授,及大刑政,决于上皇,馀皆决于皇帝。
先天二年七月乙丑,诰归政于皇帝。
《唐书·睿宗本纪》云云。
《文献通考》:七月,上诛太平公主及其党。上皇诰:自今军国政刑,一皆取皇帝处分。朕方无为养志,以遂素心。是月,徙居百福殿。
元宗开元二年六月甲子,以太上皇避暑,徙御大明宫。
《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开元四年正月,朝太上皇于西宫。六月甲子,太上皇崩。
《唐书·元宗本纪》云云。
天宝十五载八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尊皇帝为上皇天帝。
《唐书·元宗本纪》:天宝十五载八月癸巳,皇太子即皇帝位于灵武,以闻。庚子,上皇天帝诰遣韦见素、房琯、崔涣奉皇帝册于灵武。按《肃宗本纪》:天宝三载,安禄山来朝,太子识其有反相,请以罪诛之,元宗不听。禄山反。十五载,元宗避贼,行至马嵬,父老遮道请留太子讨贼,元宗许之,遣寿王瑁及内侍高力士谕太子,太子乃还。六月丁酉,至渭北便桥。己亥,次保定。庚戌,次丰宁,见大河之险,将保之,会天大风,回趋灵武。七月辛酉,至于灵武。壬戌,裴冕等请皇太子即皇帝位。甲子,即皇帝位于灵武,尊皇帝曰上皇天帝。十月,遣永王璘朝上皇天帝于蜀郡。
《文献通考》:肃宗至德元年即位于灵武,尊元宗曰上皇天帝。灵武使者至蜀上皇,喜曰:吾儿应天顺人,吾复何忧。制自今改制敕为诰,表疏称:太上皇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命韦见素、房琯、崔涣奉传国宝、玉册诣灵武传位。
肃宗至德二载,克复两京,迎上皇于蜀居兴庆宫。
《唐书·肃宗本纪》:至德二载十月癸亥,遣太子太师韦见素迎上皇天帝于蜀郡。丁卯,至自灵武,飨于太庙,哭三日。十二月丙子,上皇天帝至自蜀郡。
《文献通考》:至德二载,克复两京,使韦见素入蜀,,奉迎上皇。上皇至凤翔,从兵六百馀人。上皇命悉以甲兵输郡库。上发精骑三千奉迎。十二月丙午,上皇至咸阳。上备法驾迎于望贤宫。上皇在宫南楼上,释黄袍,著紫袍,望楼下马趍进拜舞于楼下。上皇降楼抚上而泣。上捧上皇足,呜咽不自胜。上皇索黄袍,自为上著之。上伏地顿首固辞。上皇曰:天数人心皆归于汝,使朕得保养馀齿,汝之孝也。上不得已,受之。父老在仗外欢呼且拜。上令开仗纵千馀人,入谒上皇曰:臣等今日复睹二圣,死无恨矣。上皇不肯居正殿,曰:此天子之位也。上固请,自扶上皇登殿。尚食进食,上品尝而荐之。丁未,将发行宫,上亲为上皇习马而进之。上皇上马,上亲执鞚行数步。上皇止之。上乘马前引,不敢当驰道。上皇谓左右曰:吾为天子五十年,未为贵。今为天子父,乃贵耳。左右皆呼万岁。上皇自开远门入大明宫,御舍元殿,慰抚百官,乃诣长乐殿九庙主,恸哭久之。即日,幸兴庆宫,遂居之。
乾元元年,上皇授皇帝传国宝,帝上上皇册号。
《唐书·肃宗本纪》:乾元元年正月戊寅,上皇天帝御宣政殿,授皇帝传国、受命宝符,册号曰光天文武大圣孝感皇帝。乙巳,上上皇天帝册号曰圣皇天帝。
上元元年七月丁未,圣皇天帝迁于西内。
《唐书·肃宗本纪》云云。按《李辅国传》:太上皇居兴庆宫,帝自复道来起居,太上皇亦间至大明宫,或相逢道中。帝命陈元礼、高力士、王承恩、魏悦、玉真公主常在太上皇左右,梨园弟子日奏声伎为娱乐。辅国素微贱,虽暴贵,力士等犹不为礼,怨之,欲立奇功自固。初,太上皇每置酒长庆楼,南俯大道,因徘徊观览,或父老过之,皆拜舞乃去。上元中,剑南奏事吏过楼下,因上谒,太上皇赐之酒,诏公主及如仙媛主之,又召郭英乂、王铣等饮,赉予颇厚。辅国因妄言于帝曰:太上皇居近市,交通外人,元礼、力士等将不利陛下,六军功臣反侧不自安,愿徙太上皇入禁中。帝不寤。先时,兴庆宫有马三百,辅国矫诏取之,裁留十马。太上皇谓力士曰:吾儿用辅国谋,不得终孝矣。会帝属疾,辅国即诈言皇帝请太上皇按行宫中,至睿武门,射生官五百遮道,太上皇惊,几坠马,问何为者,辅国以甲骑数十驰奏曰:陛下以兴庆宫湫陋,奉迎乘舆还宫中。力士厉声曰:五十年太平天子,辅国欲何事。叱使下马,辅国失辔,骂力士曰:翁不解事。斩一从者。力士呼曰:太上皇问将士各好在否。将士纳刀呼万岁,皆再拜。力士复曰:辅国可御太上皇马。辅国靴而走,与力士对执辔还西内,居甘露殿,侍卫才数十,皆尪老。太上皇执力士手曰:微将军,朕且为兵死鬼。左右皆流涕。又曰:兴庆,吾王地,数以让皇帝,帝不受。今之徙,自吾志也。俄而流承恩播州,魏悦溱州,如仙媛归州,公主居玉真观;更料后宫声乐百馀,更侍太上皇,备洒扫;诏万安、咸宜二公主视服膳。自是太上皇怏怏不豫,至弃天下。
上元二年建子月己亥,朝圣皇天帝于西内。
《唐书·肃宗本纪》云云。
宝应元年建巳月甲寅,圣皇天帝崩。
《唐书·肃宗本纪》云云。
《文献通考》:李辅国既矫诏,迁上皇居甘露殿,流力士等于远方。辅国诣上请罪。上曰:卿防微杜渐,以安社稷。何惧也。自是,上皇日以不怿,辟谷成疾。上初犹往问安,既而但遣人起居。宝应元年,上皇崩。
顺宗永贞元年,立皇太子为皇帝,自称太上皇。
《唐书·顺宗本纪》:永贞元年八月庚子,立皇太子为皇帝,自称曰太上皇。辛丑,改元。降死罪以下。立良娣王氏为太上皇后。
宪宗元和元年正月,皇帝率群臣上尊号曰应乾圣寿太上皇。是月,崩于咸宁殿。
《唐书·宪宗本纪》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