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

 第一百十五卷目录

 圣裔部汇考一
  周〈魏安釐王一则〉
  秦〈始皇一则〉
  汉〈高帝二则 惠帝一则 文帝一则 武帝  一则 元帝初元一则 永光一则 成帝  一则 绥和一则 哀帝  一则 平帝元始一则〉
  后汉〈世祖建武三则 明帝永平一则 章帝元和一则 和帝永元一则 安帝延光一则 质帝本初一则 桓帝元嘉一则 永寿一则 延熹一则〉
  魏〈文帝黄初二则〉
  晋〈武帝泰始一则 惠帝  一则 明帝太宁一则 哀帝  一则 孝武帝太元一则〉
  宋〈文帝元嘉四则 孝武帝大明一则〉
  南齐〈武帝永明一则〉
  梁〈敬帝太平一则〉
  陈〈废帝光大一则〉
  北魏〈献文帝皇兴一则 孝文帝延兴二则 太和二则〉
  北齐〈文宣帝天保一则〉
  北周〈宣帝大象一则〉
  隋〈文帝  一则 炀帝大业一则〉
  唐〈高祖武德一则 太宗贞观二则 高宗乾封一则 中宗嗣圣二则 神龙一则 元宗开元三则 肃宗上元一则 代宗  一则 德宗建中一则 宪宗元和二则 武宗会昌二则 宣宗大中一则 懿宗咸通一则 僖宗乾符二则 昭宗天祐二则〉
  后唐〈明宗长兴一则〉
  后周〈太祖广顺一则〉
  宋〈太祖乾德一则 太宗太平兴国二则 至道一则 真宗景德一则 大中祥符二则 天禧一则 仁宗景祐一则 皇祐一则 至和一则 英宗治平一则 神宗熙宁一则 哲宗元祐二则 元符一则 徽宗崇宁二则 大观一则 宣和一则 高宗绍兴二则 宁宗嘉定二则 理宗宝庆二则 绍定一则 宝祐一则 度宗咸淳一则〉
  金〈熙宗天眷一则 皇统一则 海陵天德一则 世宗大定三则 章宗明昌四则 承安一则 宣宗贞祐一则〉
  元〈太宗三则 世祖中统一则 至元二则 成宗元贞一则 太德二则 仁宗延祐三则 英宗至治一则 泰定帝泰定二则 文宗至顺一则 顺帝至元一则 至正二则〉

官常典第一百十五卷

圣裔部汇考一

魏安釐王,以孔子八世孙谦为相,始封鲁国文信君。按《阙里志》:八代孙谦,《史记》作慎,字子顺,又名斌,仕魏为安釐王相。以孔子后,封鲁国文信君。有三子,鲋、腾、
树。
〈按孔氏自叔梁至斌一世相承以至九世始生三子〉

始皇元年,封孔子九世孙孔鲋为鲁国文通君。
《史记·秦本纪》不载。按《阙里志》:始皇并天下,召九代孙鲋为鲁国文通君,拜少傅。卒于陈下,子随,字元路,四传至吉。吉生何、齐,皆承殷后,为宋公。

高帝元年,封十世孙孔聚为蓼侯。
《汉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阙里志》:高帝元年,赐孔聚爵蓼侯,传子臧,孙琳,曾孙黄,俱嗣侯。坐事,失爵。按《兖州府志》:九代孙树之子聚,以将事高祖,破项羽垓下,封蓼平侯。
高帝十二年,封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
《汉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阙里志》:十二年,冬,十一月,行自淮南还。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孙腾为奉祀君。
惠帝 年,以孔腾为长沙太傅。
《汉书·惠帝本纪》不载。按《阙里志》:惠帝时以孔腾为博士迁长沙太傅卒有子忠
文帝 年,徵十世孙孔忠为博士,封褒侯。
《汉书·文帝本纪》不载。按《兖州府志》:文帝时,徵十世孙忠为博士,封褒侯。忠字子贞,生子武及安国。武字子威,为临淮太守,是为十一世。生子延年。
武帝 年,以十二世孙孔延年为博士,臧为太常,安国为侍中。
《汉书·武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武帝时,以十二世孙延年为博士,臧为太常,安国为侍中。延年博览群书,官至少傅将军。
元帝初元元年,赐十三世孙孔霸爵关内侯,号褒成君。
《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孔光传》:光父霸以初元元年为关内侯食邑。霸上书求奉孔子祭祀,元帝下诏曰:其令师褒成君关内侯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焉。故霸还长子福名数于鲁,奉孔子祀。霸薨,子福嗣。福薨,子房嗣。房薨,子莽嗣。
永光 年,以孔澍为鲁从事。
《汉书·元帝本纪》不载。按《阙里志》:元帝永光间,以十八代孙澍为鲁从事。此孔氏任乡官之始。
成帝   年,以十四代孙孔福袭封关内侯。
《汉书·成帝本纪》不载。按《兖州府志》:云云。
绥和元年,诏封孔吉为殷绍嘉侯,寻进爵为公。
《汉书·成帝本纪》:绥和元年春,二月,癸丑,诏曰:盖闻王者必存二王之后,所以通三统也。昔成汤受命,列为三代,而祭祀废绝。考求其后,莫正孔吉。其封吉为殷绍嘉侯。三月,进爵为公,及周承休侯皆为公,地各百里。按《梅福传》:福上书曰:臣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职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越职触罪,危言世患,虽伏质横分,臣之愿也。守职不言,没齿身全,死之日,尸未腐而名灭,虽有景公之位,伏历千驷,臣不贪也。故愿台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涂,当户牖之法坐,尽平生之愚虑。亡益于时,有遗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愿陛下深省臣言。臣闻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善恶之报,各如其事。昔者秦灭二周,夷六国,隐士不显,佚民不举,绝三统,灭天道,是以身危子杀,厥孙不嗣,所谓壅人以自塞者也。故武王克殷,未下车,存五帝之后,封殷于宋,绍夏于杞,明著三统,示不独有也。是以姬姓半天下,迁庙之主,流出于户,所谓存人以自立者也。今成汤不祀,殷人亡后。陛下继嗣久微,殆为此也。春秋经曰:宋杀其大夫。谷梁传曰:其不称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此言孔子故殷后也,虽不正统,封其子孙以为殷后,礼亦宜之。何者。诸侯夺宗,圣庶夺嫡。传曰贤者子孙宜有土,而况圣人,又殷之后哉。昔成王以诸侯礼葬周公,而皇天动威,雷风著灾。今仲尼之庙不出阙里,孔氏子孙不免编户,以圣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今陛下诚能据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孙,则国家必获其福,又陛下之名与天亡极。何者。追圣人素功,封其子孙,未有法也,后圣必以为则。不灭之名,可不勉哉。福孤远,又讥切王氏,故终不见纳。武帝时,始封周后姬嘉为周子南君,至元帝时,尊周子南君为周承休侯,位次诸侯王。使诸大夫博士求殷后,分散为十馀姓,郡国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孙,绝不能纪。时匡衡议,以为王者存二王后,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统也。其犯诛绝之罪者绝,而更封他亲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春秋之义,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绝。今宋国巳不守其统而失国矣,则宜更立殷后为始封君,而上承汤统,非当继宋之绝侯也,宜明得殷后而已。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远不可得;虽得其嫡,嫡之先已绝,不当得立。礼记孔子曰:丘,殷人也。先师所共传,宜以孔子世为汤后。上以其语不经,遂见寝。至成帝时,梅福复言宜封孔子后以奉汤祀。绥和元年,立二王后,推迹古文,以左氏、谷梁、世本、礼记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为殷绍嘉公。
哀帝   年,以十五代孙孔房袭关内侯。
《汉书·哀帝本纪》不载。按《兖州府志》:哀帝世,以孔子十五世孙房袭封关内侯,房福之子也。
平帝元始元年夏六月,封周公、后公、孙相如为褒。鲁侯、孔子后孔均为褒成侯,奉其祀。
《汉书·平帝本纪》云云。按《孔光传》:元始元年,封周公、孔子后为列侯,食邑各二千户。房子莽更封为褒成侯,后避王莽,更名均。
《兖州府志》:元年,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封十六世孙均为鲁国褒成侯,食邑二千户。均字长平,房之子也。敦笃好学,有文才。初袭关内侯,为尚书郎。至是因追封孔子,进爵,食邑。王莽篡位,拜太尉,不就。有子曰志。

后汉

世祖建武五年春二月壬申,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
《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云。
〈注〉武帝封孔吉为殷绍嘉公,安即吉之裔也。

建武十三年春二月庚午,以殷绍嘉公孔安为宋公。按《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云。
建武十四年夏四月辛巳,封孔子后志为褒成侯。按《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云。
〈注〉平帝封孔均为褒成侯。志,均子也。古今注曰志时为密令。

《兖州府志》:建武十四年,以十七世孙志袭封褒成侯,食邑二千户。
明帝永平十五年,封十八代孙孔损为褒成侯。
《后汉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兖州府志》:永平十五年以十八世孙损袭封褒成侯损志之子也
章帝元和二年,东巡狩诏,孔子后助祭,幸鲁,赐孔氏帛。
《后汉书·章帝本纪》:元和二年春二月丙辰,东巡狩。丙子,诏曰:朕巡狩岱宗,柴望山川,告祠明堂,以章先勋。其二王之后,先圣之裔,咸来助祭。三月己丑,进幸鲁,庚寅,祠孔子于阙里,及七十二弟子,赐褒成侯及诸孔男女帛。
和帝永元四年,徙封褒成侯为褒亭侯。
《后汉书·和帝本纪》不载。按《兖州府志》:四年,追封孔子为褒尊侯,徙封褒成侯损为褒亭侯。食邑一千户。
安帝延光三年,东巡会孔氏男女,以十九代孙孔曜袭褒亭侯。
《后汉书·安帝本纪》:延光三年春二月丙子,东巡狩。三月戊戌,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于阙里,自鲁相、令、丞、尉及孔氏亲属、妇女、诸生悉会,赐褒亭侯以下帛有差。
《兖州府志》:是年,以十九世孙曜袭封褒亭侯,曜损之子也。
质帝本初元年,以二十世孙孔完袭褒亭侯。
《后汉书·质帝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本初元年,以二十代孙完曜子袭褒亭侯,早亡,无子,以母弟赞之子羡袭封。
桓帝元嘉三年,诏选孔氏宗人置孔子庙,百户卒史一人。
《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鲁相置孔子庙卒史碑,司徒臣雄、司空臣戒,稽首言:鲁前相瑛书言诏书崇圣道,勉六蓺,孔子作《春秋》,制《孝经》,删述五经,演易系辞,经纬天地,幽赞神明。故特立庙。褒成侯四时来祠事已,即去。庙有礼器,无常人掌领,请置百户,卒史一人,典主守庙。春秋飨礼财,出王家钱,给大酒直,须报谨问。太常祠曹掾冯牟、史郭元辞对故事,辟雍礼,未行祠先圣师侍祀者,孔子子孙,太宰太祝,令各一人,皆备爵。太常丞监祀,河南尹给牛羊豕鸡各一,大司农给米祠。臣愚以为,如瑛言孔子大圣,则象乾坤为汉制,作先世所尊,祠用众牲,长吏备爵。今欲加宠子孙,敬恭明祀,传于罔极,可许臣请鲁相为孔子庙,置百户,卒史一人,掌领礼器,出王家钱,给大酒直,他如故事。臣雄臣戒愚戆,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臣稽首以闻。制曰:可。元嘉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壬寅,司徒雄、司空戒下鲁相承,书从事下当用者,选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蓺,杂试通利,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如诏书到言。永兴元年六月甲辰朔十日辛酉,鲁相平行长史事下守长坦叩头死罪,敢言司徒司空府:壬寅诏书,为孔子庙置百户,卒史一人,掌主礼器,选年四十以上,经通一蓺,杂试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者。平叩头叩头,死罪死罪,谨按文书,守文学掾鲁孔和,师孔宪,户曹史孔览等,杂试和修春秋严氏,通经高第,事亲至孝,能奉弘先圣之礼,为宗所归,除和补名状如牒。平惶恐,叩头,死罪上司空府,赞曰:巍巍大圣,赫赫弥章。相乙瑛字,少卿平原。高唐人令鲍叠,字文公,上党屯留人,政教稽古,名重规矩。乙君察举,守宅除吏,孔子十九世孙麟廉,请置百户,卒史一人,鲍君造作百户吏舍,功垂无穷。
永寿二年,复颜氏、亓官氏族人繇发。
《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永寿二年鲁相颜午碑文圣母颜氏圣配亓官氏圣族之亲礼所宜异复其邑中繇发
延熹 年,诏孔氏一人为鲁从事。
《后汉书·桓帝本纪》不载。按《阙里志》:桓帝诏孔氏一人为鲁从事,终汉世,十有一人。延熹间,二十代孙浮纲承俱东鲁督邮。

文帝黄初二年正月,诏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
《三国志·魏文帝本纪》:黄初二年春正月壬午,诏曰:昔仲尼资大圣之才,怀帝王之器,当衰周之末,无受命之运,在鲁、卫之朝,教化乎洙、泗之上,栖栖焉,遑遑焉,欲屈己以存道,贬身以救世。于时王公终莫能用之,乃退考三代之礼,修素王之事,因鲁史而制《春秋》,就太师而正《雅》《颂》。俾千载之后,莫不宗其文以述作,仰其圣以谋,咨。可谓命世之大圣,亿载之师表者也。遭天下大乱,百祀堕坏,旧居之庙,毁而不修,褒成之后,绝而莫继,阙里不闻讲诵之声,四时不睹蒸尝之位,斯岂所谓崇礼报功,盛德百世必祀者哉。其以议郎孔羡为宗圣侯,邑百户,奉孔子祀。
《兖州府志》:二十一世孙羡,完之弟子也。汉末褒亭侯绝,至是改封。
黄初 年,始建三氏学。
《三国志·魏文帝本纪》不载。按《续文献通考》:黄初中于阙里建三氏学,专教孔颜孟三氏子孙。
晋武帝
泰始三年冬十二月,徙封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
《晋书·武帝本纪》云云。按《礼志》:三年十一月,改封宗圣侯孔震为奉圣亭侯。又诏太学及鲁国,四时备三牲以祀孔子。
《阙里志》:二十二代孙震,泰始三年,改封奉圣亭侯,拜太常卿黄门侍郎,食邑二千户。震羡之子也,以故宗圣侯改封。有子曰嶷。
惠帝   年,以二十三世孙孔嶷,袭奉圣亭侯。
《晋书·惠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惠帝时,以二十三代孙嶷,袭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嶷卒,子抚嗣,是为二十四世。
明帝大宁三年,诏奉圣亭侯孔嶷四时祀孔子,如泰始故事。
《晋书·明帝本纪》不载。按《宋书·礼志》云云。
哀帝   年,以二十五世孙孔懿袭奉圣亭侯。
《晋书·哀帝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哀帝某年,以二十五世孙懿袭封奉圣亭侯,食邑一千户。懿,抚之子,官至从事中郎,有子曰鲜。
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秋八月庚午,封孔靖之为奉圣亭侯,奉宣尼祀。
《晋书·孝武帝本纪》云云。

文帝元嘉三年,诏以十八代孙孔和为百户,主掌礼器。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阙里志》云云。
元嘉八年,夺奉圣亭侯孔继之爵。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志》:晋明帝太宁三年,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直如太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尝以祭直顾进,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
元嘉十九年,以孔熙先谋逆夺隐之爵,仍以二十六代孙鲜袭奉圣亭侯。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奉圣亭侯爵以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
《阙里志》:是年,二十六代孙鲜,袭封奉圣亭侯,改封崇圣侯,生子乘。
元嘉二十八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
《宋书·文帝本纪》不载。按《礼志》: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
孝武帝大明二年,以孔迈为奉圣侯。
《宋书·孝武帝本纪》不载。按《礼志》: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莽嗣,有罪,失爵。

南齐

武帝永明七年,始复奉圣之爵。
《南齐书·武帝本纪》:永明七年春二月己丑,诏曰:宣尼诞敷文德,峻极自天,发辉七代,陶钧万品,英风独举,素王谁匹。功隐于当年,道深于日月。感麟厌世,缅邈千祀,川竭谷虚,丘夷渊塞,非但洙泗湮沦,至乃飨尝乏主。前王敬仰,崇修寝庙,岁月亟流,鞠为茂草。今学敩兴立,实禀洪规,抚事怀人,弥增钦属。可改筑宗祊,务在爽垲。量给祭秩,礼同诸侯。奉圣之爵,以时绍继。

敬帝太平二年春正月,诏举鲁国之族嗣奉圣侯。
《梁书·敬帝本纪》:太平二年春正月壬寅,诏曰:夫子降灵体哲,经仁纬义,允光素王,载阐元功,仰之者弥高,诲之者不倦。立忠立孝,德被蒸民,制礼作乐,道冠群后。虽泰山颓峻,一篑不遗,而泗水馀澜,千载犹在。自皇图屯阻,祀荐不修,奉圣之门,裔嗣歼灭,敬神之寝,簠簋寂寥。永言声烈,实兼钦怆。外可搜举鲁国之族,以为奉圣后;并缮庙堂,供备祀典,四时荐秩,一皆遵旧。

废帝光大元年,以孔英哲为奉圣亭侯。
《陈书·废帝本纪》:光大元年冬十二月庚寅,以兼从事中郎孔英哲为奉圣亭侯,奉孔子祀。
《兖州府志》:元年,封三十二世孙英哲为奉圣侯。英哲,长孙子也。英哲无子,以弟嗣哲奉祀。

北魏

献文帝皇兴二年,诏孔氏四人为官。
《魏书·显祖本纪》不载。按《阙里志》云云。
《魏书·高祖本纪》:二年,诏曰:尼父禀达圣之姿,体生知之量,穷理尽性,道光四海。顷者淮徐未宾,庙隔非所,致令祠典寝顿,礼章殄灭,自今以后,临事致敬,令肃如也。三年夏四月,诏以孔子二十七世孙鲁郡孔乘为崇圣大夫,给十户以供洒扫。
孝文帝延兴三年,诏以二十七世孙孔乘为崇圣大夫。
《阙里志》:三年,封二十七代孙乘为崇圣大夫,食邑五百户,生子灵珍。
太和十六年,拜孔氏四人为官。
《魏书·高祖本纪》不载。按《阙里志》:太和十六年,帝祀孔子,拜孔氏四人为官。
太和十九年,诏访孔氏宗子,改封二十八代孙灵珍为崇圣侯。
《魏书·高祖本纪》:十九年夏四月庚申,行幸鲁城,亲祀孔子庙。辛酉,诏拜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诏选诸孔宗子一人,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
《兖州府志》:十九年,车驾幸鲁城,亲祀孔子,修饰坟垄,更建碑铭,拜孔氏四人官,仍封二十八世孙灵珍为崇圣侯,食邑一千户,奉祀。灵珍尝仕北魏,为校书郎。卒,子文泰嗣,是为二十九世。

北齐

文宣帝天保元年,诏封孔子后为崇圣侯寻,又改封恭圣侯。
《北齐书·文宣帝本纪》:天保元年夏六月辛巳,诏封崇圣侯邑一百户,以奉孔子之祀。
《兖州府志》:元年,改封三十世孙渠为恭圣侯,食邑一千户。渠,文泰子也。以崇圣侯改封,有子长孙。

北周

宣帝大象二年,诏封孔子为邹国公以三十一世孙长孙袭封。
《周书·宣帝本纪》:大象二年春三月,诏追封孔子为邹国公,邑数准旧。并立后承袭。别于京师置庙,以时祭享。
《兖州府志》:二年,改封孔子为邹国公,立后承袭列于京师,遂改封三十一世孙长孙为邹国公,食邑千户,长孙生二子:英哲、嗣哲。

文帝年,以孔嗣哲袭封邹国公。
《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文帝时,嗣哲应制登科,官至太子通事舍人,袭封邹国公。
炀帝大业四年,封孔子后为绍圣侯。
《隋书·炀帝本纪》:大业四年冬十月丙午,诏曰:先师尼父,圣德在躬,诞发天纵之姿,宪章文、武之道。命世膺期,蕴兹素王,而颓山之叹,忽踰于千祀,盛德之美,不存于百代。永惟懿范,宜有优崇。可立孔子后为绍圣侯。有司求其苗裔,录以申上。
《阙里志》:四年,改封孔嗣哲为绍圣侯,食邑千户。卒,子德伦嗣。
《程敏政·圣裔考》:孔羡之后,传至二十五世懿,从晋元帝南渡,居于会稽。懿子曰鲜,当元嘉八年有罪,夺爵,以隐之嗣。复以子不道,失爵。以惠云嗣,又以重疾失爵。以迈嗣,后亦以罪失爵。此南宗也。后魏孝文求先圣之后,得二十七世孙乘,以为崇圣大夫,其子灵珍改封崇圣侯,三传入齐,改封恭圣侯。四传入周,进封邹国公。五传入隋,改封绍圣侯。此北宗也。至于隋亡,又并失传矣。以此观之,孔子之裔,在晋宋六朝,又分为南北二宗。而《阙里志》直以乘为鲜之子,未知孰是。

高祖武德九年,封孔子后为褒圣侯。
《唐书·高祖本纪》不载。按《礼乐志》云云。
《阙里志》:武德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诏曰:宣尼以大圣之德,天纵多能,王道藉以裁成,人伦资其教益。故孟轲称生民以来,一人而已。自汉氏驭历,魏室分区,爰及晋朝,暨于隋代,咸相崇尚,用存享祀。朕钦若前王宪章故实,亲师宗圣,是所庶几存亡继绝,抑惟通典。可立孔子后为褒圣侯,以隋故绍圣侯孔嗣哲嫡子德伦为嗣。
《兖州府志》:九年,改封三十三世孙德伦为褒圣侯,德伦,嗣哲子也。
太宗贞观元年,诏孔氏子孙并免赋役。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按《阙里志》云云。
贞观十一年,诏褒圣侯与朝会,位同三品,家祭服元冕。
《唐书·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十一年,诏褒圣侯德伦朝会,位同三品,食邑一千户,家祭服元冕。
高宗乾封元年,诏免孔氏子孙赋役。
《唐书·高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高宗乾封元年,敕褒圣侯德伦,既承裔嗣,有异常流,其子孙并免赋役。
中宗嗣圣七年,赐褒圣侯孔德伦敕书及时服。〈即武后天授元年〉
《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嗣圣十二年,三十四代孙孔崇基袭封褒圣侯。〈即武后天册万岁元年〉
《唐书·武后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神龙元年,授褒圣侯朝散大夫。
《唐书·中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神龙元年五月,制授褒圣侯崇基朝散大夫,陪祭朝会。
元宗开元五年,三十五代孙孔璲之袭封褒圣侯。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开元五年,三十五代孙璲之袭封褒圣侯,特授四门博士,郡王府文学兖州长史。
开元十三年,幸阙里,诏文宣公家,每代长子承袭,兼赐一子官,免孔氏赋役。
《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开元二十七年,改封褒圣侯孔璲之为文宣公。按《唐书·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二十七年,改封褒圣侯璲之为文宣公,兼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食邑一千户。
《兖州府志》:改封褒圣侯为文宣公,位于文官二品之下。卒,子萱嗣。
肃宗上元二年,诏凡大祀其褒圣公,朝位在文官二品之下。
《唐书·肃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代宗   年,三十六代孙孔萱袭封文宣公。
《唐书·代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三十六代孙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卒,子齐卿嗣。
《兖州府志》:代宗时,以孔萱袭封文宣公。
德宗建中三年,三十七代孙孔齐卿袭封文宣公。
《唐书·德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建中三年,三十七代孙齐卿袭封文宣公,兼除兖州功曹,转青州司兵参军。时遭叛乱,陷于东平,卒。子惟晊嗣。
宪宗元和十三年,以三十八代孙孔惟晊,袭封文宣公。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三十八代孙惟晊,元和十三年,东平兵解,归鲁,授兖州参军,袭封文宣公。卒,子策嗣。
元和十五年,诏文宣王家与一子官。
《唐书·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云云。
武宗会昌元年,三十九代孙孔策袭封文宣公。
《唐书·武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会昌元年,以三十九世孙策袭封文宣公。策,惟晊子也。由明经及第,以国子监丞,受封,迁国子尚书博士。有子曰振。会昌五年,南郊诏文宣公与一子官。
《唐书·武宗本纪》:五年春正月辛亥,有事于南郊。大赦,文宣公予一子出身
宣宗大中元年正月,大赦,改元文宣王后与一子官。按《唐书·宣宗本纪》:云云。懿宗咸通四年,四十代孙孔振及第袭封文宣公。
《唐书·懿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代孙振,咸通四年,状元及第,除秘书省校书郎,历运判监察御史,左补阙水部员外郎。袭封文宣公,赐百缣。卒,子昭俭嗣。
僖宗乾符二年正月,南郊大赦,赐文宣王后一子官。按《唐书·僖宗本纪》云云。
乾符 年,四十一代孙孔昭俭袭封文宣公。
《唐书·僖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一代孙昭俭,任南陵尉,授广文馆博士,兖州司马,赐绯,除秘书郎,袭封文宣公,累宰曲阜。有子光嗣,遭乱未嗣爵。按《兖州府志》:乾符间孔昭俭袭封。
昭宗天祐二年,授四十二代孙孔光嗣泗水令。
《唐书·昭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二代光嗣斋郎,出身天祐二年,授泗水令,主祀陵庙。
《兖州府志》:光嗣遭五季之乱,失其世爵,故授是官。后唐封其子仁玉。

后唐

明宗长兴元年,封四十三代孙孔仁玉为文宣公。
《五代史·唐明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长兴元年,除四十三世孙仁玉曲阜主簿,迁县令,袭封文宣公。仁玉,光嗣子也。当五季之乱,洒扫户孔末,欲冒袭封,尽贼孔氏之族。仁玉生方九月,育于外氏,免焉。至是,乃得嗣爵。孔氏谓之中兴祖。

后周

太祖广顺二年,以孔仁玉为曲阜令。
《五代史·周太祖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广顺二年,亲征兖州,瞻谒林庙,给复庙旁数十户,以孔仁玉为曲阜县令,兼监察御史,赐绯鱼袋。仁玉卒,赠兵部尚书。四子:宜、宪、冕、勖。

太祖乾德四年,以四十四代孙孔宜为曲阜主簿。
《宋史·太祖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四十四代孙宜,十岁能文。乾德四年,诣阙上书,述其家世。诏以为曲阜主簿。
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始以孔宜袭封文宣公。
《宋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太宗即位,召宜入见,迁司农寺丞,镇关市于星子。寻入觐,乃授太子右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
太平兴国三年冬十月,复兖州曲阜县文宣公家。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阙里志》: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诏曲阜县文宣王家,历代以圣人之后,不与庸调。周显德中,遣使均田抑同编户,今可特免。
至道三年,以四十五世孙孔延世袭封文宣公。
《宋史·真宗本纪》:至道三年春三月,真宗即位。秋七月癸酉,诏访孔氏嫡孙。九月戊寅,以孔子四十五世孙延世为曲阜令,袭封文宣公。
《兖州府志》:延世先为曲阜主簿,迁长葛令。真宗即位,召见,询问家世,授以世封,赐祭器经书金帛遣之。卒,子圣佑嗣。弟延泽,进士及第,为谏议大夫。延泽子宗愿。
真宗景德四年秋八月辛亥,赐文宣王四十六世孙圣佑同学究出身。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大中祥符元年,谒庙以四十六世孙孔圣佑为奉礼郎。
《宋史·真宗本纪》:大中祥符元年冬十月,车驾东封,十一月戊午,幸曲阜,谒文宣王庙,赐其家钱三十万,帛三百匹。以四十六世孙圣佑为奉礼郎,近属授官、赐出身者六人。
《阙里志》:元年,驾至曲阜,谒庙,诏文宣公伯叔兄弟子侄,著衣巾陪位。又赐孔延渥等五人,同学究出身。又宣赐孔氏银三百两帛三百匹。
大中祥符六年,以孔勖知曲阜县。
《宋史·真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六年再幸曲阜以孔勖知曲阜县孔氏世职始此
天禧五年二月庚午,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圣佑袭封文宣公。
《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兖州府志》:天禧五年,以四十六世孙圣佑袭封文宣公,知仙源县事。迁太子赞善大夫。圣佑年九岁,赐同学究出身。真宗东封,赐绯陪位,寻授曲阜县令。至是,以光禄寺丞袭封。卒,无子,以从弟宗愿嗣。
仁宗景祐二年,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宗愿袭封文宣公。
《宋史·仁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景祐二年,诏以孔子四十六世孙北海尉宗愿为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
皇祐三年秋七月丙辰,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事。
《宋史·仁宗本纪》云云。按《礼志》:皇祐三年七月,诏曰:国朝以来,世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使奉承庙祀。近岁废而不行,非所以尊先圣也。宜以孔氏子孙知仙源县事。
《兖州府志》:三年,诏兖州仙源县知县,自今宜复于孔氏子孙中选充,遂以为常。
至和二年三月,始改封孔子后为衍圣公。
《宋史·仁宗本纪》:至和二年三月丙子,封孔子后为衍圣公。按《礼志》:至和初,太常博士祖无择言: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遂诏有司定封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
英宗治平 年,罢孔氏知仙源县令,袭封人不得去家庙。
《宋史·英宗本纪》不载。按《礼志》:治平初,用京东提点王纲言,自今勿以孔氏子弟知仙源县,其袭封人如无亲属在乡里,令常任近便官,不得去家庙。
神宗熙宁元年二月乙卯,孔若蒙袭封衍圣公。
《宋史·神宗本纪》云云。按《礼志》:熙宁中,以四十七代孙若蒙为沂州新泰县主簿,袭封。
《兖州府志》:熙宁元年,以四十七世孙若蒙袭封衍圣公,若蒙,宗愿子也。以长嗣封。
哲宗元祐元年,改衍圣公为奉圣公,令袭封者专主祠事。
《宋史·哲宗本纪》:元祐元年冬十月丙戌,改衍圣公为奉圣公。按《礼志》:元祐初,朝议大夫孔宗翰辞司农少卿,请依家世例知兖州以奉祀。又言:孔子后袭封疏爵,本为侍祠,今乃兼领他官,不在故郡。请自今袭封者无兼他职,终身使在乡里。朝议依所请,命官以司其用度,立学以训其子孙,袭封者专主祠事,增赐田百顷,供祭祀之馀许均赡族人。其差墓户并如旧法。赐书,置教授一员,教谕其家子弟,乡邻或愿学者听。改衍圣公为奉圣公,及删定家祭冕服等制度颁赐之。
《阙里志》:元年,敕白身合袭封人与除承奉郎,专以主先圣祠事为职,添支供给,随本资次,每三年理为一任,用本路及按察官荐举,依吏部格关升资任,如朝廷非次擢用,许依旧带管公爵,令以次合袭。封人权主祀事,每遇亲祠大礼,冬正朝会,许赴阙陪位。元祐四年,置三氏学教授。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先是,乾兴元年,孙兴公守兖,因庙建学,请以杨光辅为讲书转奉礼郎。元祐四年,尹复奏以文潞公荐为教授,而学正学录,分任其事。前代皆孔子后为之,盖当时教授自置也。
元符元年,以孔若蒙弟若虚袭奉圣公。
《宋史·哲宗本纪》不载。按《礼志》:通直郎孔宗寿等举若蒙弟若虚袭封,仍请自今众议择承袭之人,不必子继,庶几留意祖庙,惇睦族人。
《阙里志》:四十七代孙若蒙,坐事废。以弟若虚承袭。元符元年,袭奉圣公若虚卒,朝廷复以若蒙子端友继之。
徽宗崇宁元年二月,追封孔鲤孔伋。
《宋史·徽宗本纪》:崇宁元年二月庚戌,追封孔鲤为泗水侯,孔伋为沂水侯。
崇宁二年,诏文宣王家选一人判司簿尉事。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二年,诏文宣王家选亲族一名,判司簿尉事。即以家长承继此家长之名,所从来也。至于举事,则佐家长督理林庙绳愆子孙者。
大观 年,复以奉圣公为衍圣公。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大观间复以奉圣公为衍圣公每遇大礼许赴阙陪位
宣和三年,诏以四十八代孙孔端友袭衍圣公,仍以亲属补迪功郎。
《宋史·徽宗本纪》不载。按《礼志》:宣和三年,诏宣议郎孔端友袭封衍圣公,为通直郎、直秘阁,仍许就任关升,以示崇奖。端友言:诏敕文宣王后与亲属一人判司簿尉,今孔若采当承继推恩。诏补迪功郎。按《兖州府志》:端友,若蒙子也。若蒙二子,曰端友、端操。端操四子:瑄、璠、瑱、玠。端友既复父封,建炎之难,与其族叔传携弟子玠扈从南迁,家于衢州,而端操留居曲阜,摄主祀事。其后端友无子,以玠为嗣。端操既卒,以璠继爵,故玠受宋封于南,璠受金封于北,两公皆端操子也。而孔氏宋金之间,又分为南北二宗矣。
高宗绍兴二年,以四十九代孙孔玠袭封衍圣公。
《宋史·高宗本纪》不载。按《礼志》:绍兴二年,以四十九代孙孔玠袭封衍圣公。其后,以搢、以文远、以万春、以洙,终宋世,皆袭封主祀事。
《阙里志》:端友弟端操,金权袭封衍圣公于鲁,生子四瑄璠琪玠。
《兖州府志》:二年,以四十九世孙玠袭封衍圣公,奉先圣祠事,是为南宗。玠传五世,至元罢封,其后亦绝。而孔传之后继之传者,端友族叔所与,俱南者也。世居衢州府。至明,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一员,以奉祠事。
绍兴八年六月壬戌,赐衍圣公孔玠衢州田五顷,奉先圣祠事。
《宋史·高宗本纪》云云。 按《文献通考》:八年,诏衢州于系官田内,拨赐五顷,赐主奉先圣祠事。袭封衍圣公孔玠,以孔氏渡江,子孙隔绝林庙,故赐田以奉先圣烝尝也。
宁宗嘉定十七年,以孔元用为通直郎,行可为迪功郎。
《宋史·宁宗本纪》:嘉定十七年春正月戊戌朔,诏补先圣裔孔元用为通直郎。按《理宗本纪》:十七年闰月,嗣皇帝位。九月,诏以先圣四十九代孙行可为迪功郎。
理宗宝庆元年,以孔元用权袭封衍圣公。
《宋史·理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宝庆元年,恢复山东,乃以孔元用权袭封衍圣公,仙源令。元用,字俊卿,宗愿第三子,若愚之后也。若愚生端立,端立生琥,琥生拂,拂生二子,长曰元孝,次曰元用。元孝既从金人迁汴,元用摄主祀事,故受宋封。其后元木华黎兵至,亦拜为衍圣公,世袭曲阜令,复以为济南通判从征益都,没于军。其子之全权公摄祀,为曲阜令。宝庆二年六月壬寅,诏以孔子五十二代孙万春袭封衍圣公。
《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绍定三年冬十二月庚申,诏录用孔子四十九代孙灿补官。
《宋史·理宗本纪》云云。
宝祐四年,诏衍圣公孔洙通判吉州,赐孔元龙为迪功郎。
《宋史·理宗本纪》:宝祐四年春二月丙子,诏袭封衍圣公孙孔洙添差通判吉州,不釐务。夏五月,先圣五十代孙孔元龙赐迪功郎,授初品官。
度宗咸淳三年,诏封孔伋沂国公。
《宋史·度宗本纪》不载。按《礼志》云云。

熙宗天眷三年,加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金史·熙宗本纪》:天眷三年冬十一月癸丑,以孔子四十九代孙璠袭封衍圣公。按《孔璠传》:璠字文老,至圣文宣王四十九代孙,故宋朝奉郎袭封端友弟端操之子。齐阜昌三年补迪功郎,袭封衍圣公,主管祠事。天会十五年,齐国废。熙宗即位,兴制度礼乐,立孔子庙于上京。天眷三年,诏求孔子后,加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奉祠事。
《兖州府志》:三年,以四十九世孙璠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是为北宗。璠,字文老,端操次子也。官至荣禄大夫。生子拯揔。
皇统二年,以孔拯袭封衍圣公,孔瑀为曲阜主簿。
《金史·熙宗本纪》:皇统二年春正月壬子,衍圣公孔璠薨,子拯嗣。
《阙里志》:二年,改仙源县复曲阜旧名,以登仕郎孔瑀任主簿。
海陵天德二年,定袭封衍圣公俸格。
《金史·海陵本纪》:天德二年冬十二月丙午,初定袭封衍圣公俸格。按《孔璠传》:璠子拯字元济。天德二年,定袭封衍圣公俸格,有加于常品。是岁立国子监,久之,加拯承直郎。
《阙里志》:二年,行省咨文,宣王四十九代孙璠已袭封,未施行。间身故,令男拯次当袭封,奏奉敕旨准行。时年七岁。二十六岁,卒,无嗣,以弟揔继。按《兖州府志》:二年,以五十世孙拯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璠初受封而卒,拯方七岁,嗣爵。其后无子,以弟揔继。当金人之世,大修圣庙,孔氏子孙,以恩泽为郎者,至十馀人,赐田前后一百八十馀顷。
世宗大定三年秋七月,以孔揔袭封衍圣公。按《金史·世宗本纪》云云。大定十六年,诏立兖州学阙里庙宅。
《金史·世宗本纪》不载。 按《续文献通考》:十六年,诏立兖州学,阙里庙宅子孙年十三以上者入学,不限数。
大定二十年冬十二月癸卯,特授袭封衍圣公孔揔兖州曲阜令,封爵如故。
《金史·世宗本纪》云云。按《孔拯传》:拯大定元年卒。弟揔袭封,加文林郎。二十年,召揔至京师,欲与之官。尚书省奏:揔主先圣祀事,若加任使,守奉有阙。上曰:然。乃授曲阜县令。
章宗明昌元年,以五十一世孙孔元措袭衍圣公。
《金史·章宗本纪》不载。按《孔拯传》:拯弟揔授曲阜令。明昌元年卒。子元措袭封,加文林郎。
明昌二年,诏衍圣公超迁中议大夫。
《金史·章宗本纪》:明昌二年夏四月,诏袭封衍圣公孔元措视四品秩。按《孔拯传》:元措字梦得。二年四月诏曰:衍圣公视四品,阶止八品,不称。可超迁中议大夫,永著于令。
《兖州府志》:元措年十一,袭封衍圣公,管勾祀事。超授中议大夫,仍赐四品勋爵。封后六年,乃兼曲阜县令。金人迁汴,从焉。以随朝官职,累迁至光禄大夫,遥授泰定军节度使,寻改太常卿。已而汴京陷,遂归于元,仍封为衍圣公。
明昌三年冬,命于春煖召孔端甫。
《金史·章宗本纪》:三年冬十一月庚午朔,尚书省奏: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举孔子四十八代孙端甫,年德俱高,该通古学。敕孔端甫俟春煖召之。
明昌四年三月,特赐孔端甫及第。
《金史·章宗本纪》:四年春三月丙子,特赐有司孔端甫及第,授小学教授,寻以年老,命食主簿半俸致事。
承安二年春二月,特命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世袭兼曲阜令。
《金史·章宗本纪》云云。按《孔拯传》:拯弟揔,揔子元措,承安二年二月,诏元措兼曲阜县令,仍世袭。元措历事宣宗、哀宗,后归大元终焉。
《阙里志》:二年克昌任曲阜令后以元措兼摄
宣宗贞祐三年,召衍圣公孔元措为太常博士。
《金史·宣宗本纪》:贞祐三年冬十月,召中奉大夫、袭封衍圣公孔元措为太常博士。上初用元措于朝,或言宣圣坟庙在曲阜,宜遣之奉祀。既而上念元措圣人之后,山东寇盗纵横,恐罹其害,是使之奉祀而反绝之也,故有是命。

太宗五年夏六月,诏以孔子五十一世孙元措袭封衍圣公。
《元史·太宗本纪》云云。
《兖州府志》:五年,复以故衍圣公元措袭封奉祀。元措归自汴京,摄公之全,以爵让元措,元措亦以邑让之全。东平行台严实,因两从之,故以元措为公,以之全为曲阜令。其后元措无子,以侄孙浈为嗣。浈亦无子,端操之后遂绝,而之全嗣封。
太宗 年,权授五十二代孙孔之全为衍圣公。按《元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五十二代孙之全,元用子也。元壬子年二月,宣差东平路行军万户总管,管民长官,依奉牙鲁花赤众断事官言语,权授袭封衍圣公,降到印信兼曲阜令。
太宗九年,蠲免孔氏差徭。按《元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太宗九年诏孔氏奉上丝绵颜色税石军役大小差徭并行蠲免
世祖中统二年九月,命设三氏学教授。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九月戊辰,大司农姚枢请以儒人杨庸教孔、颜、孟三氏子孙,东平府详议官王镛兼充礼乐提举。诏以庸为教授,以镛特兼太常少卿。按《姚枢传》:世祖即位,枢改大司农。枢奏曰:在太宗世,诏孔子五十一代孙元措仍袭封衍圣公,卒,其子与族人争求袭爵,讼之潜藩,帝时曰:第往力学,俟有成德达材,我则官之。又曲阜有太常雅乐,宪宗命东平守臣辇其歌工舞郎与乐色俎豆至日月山,帝亲临观,饬东平守臣,员阙充补,无辍肄习。且陛下闵圣贤之后《诗》《书》不通,与凡庶等,既命洛士杨庸选孔、颜、孟三族诸孙俊秀者教之,乞真授庸教官,以成国家育材待聘风动四方之美。王镛鍊习故实,宜令提举礼乐,使不致崩坏。皆从之。
至元十三年夏六月己巳,以孔子五十三世孙曲阜县尹孔治兼权主祀事。
《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十九年,以衍圣公孔洙提举浙东道学校事。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十九年冬十一月,江南袭封衍圣公孔洙入觐,以为国子祭酒,兼提举浙东道学校,就给俸禄与护持林庙。
成宗元贞元年,召五十三世孙孔治朝见命袭爵。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元贞元年,召五十三世孙治赴阙朝见,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给四品印,仍诏慎选师儒,训迪三氏子孙,优其秩。大德五年敕,赐祭田五千亩。治,之全子也,以曲阜令受封,生子思诚,罢封。
大德二年,复免孔氏子孙合纳税粟三十三石四斗二升。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按《阙里志》云云。
大德四年,定衍圣公关支四品俸禄。
《元史·成宗本纪》不载。按《阙里志》:四年,翰林国史院准翰林学士阎中奉牒,窃惟先圣文宣王之后,自汉以来,袭封公侯之爵,俱有食邑,历代相仍。至唐宋金,视旧有加,各依品秩颁支俸给。国朝有天下,累圣崇奉。至元三十一年,今上皇帝即位,首授五十三代孙密州知州,孔治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爵一品,散官四品,合得俸禄,未蒙给赐。古者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上自一品,下至司县小吏,俱有俸给。况朝廷崇圣人之后,既已颁降宣命,独领虚名,未沾实禄,岂称爵禄相须之义。照得前代袭封,各兼他职,视其兼职,以为俸廪之差。今既无兼职,合视散官品秩,照依随朝正四品例,每月帮支俸钞,俾之有爵有禄,以奉祭祀,益见明时尊崇圣道之意。送户部照拟,得孔治乃先圣之后,钦受宣命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行使正四品印信。既是有爵,例应有禄。兹准翰林国史院所举,比依太史院同知俸例,月支中统钞二锭,于济宁路,就便支给。本部照得我朝自定官制以来,无封爵食邑之例。内外百官,止请所受官职之俸。参详国制,遵依前代盛典,既封孔治为衍圣公,授以四品散官,及四品印信,拟合比照随朝四品官例给俸,实为应得。咨袭封府,依上关支施行。
仁宗延祐元年冬十二月己亥,敕中书省定议孔子五十四代孙当袭封衍圣公者以名闻。
《元史·仁宗本纪》云云。
延祐三年,以五十四代孙孔思晦袭封衍圣公。按《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兖州府志》:延祐三年,以五十四世孙思晦为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赐四品印。思晦,字明道,元孝之曾孙也。初,拂生二子,元孝为长。元孝子之厚,为济宁路总管。之厚子浣,为礼部尚书。历三世不封,以让元用。元用传子至孙,而浣子思晦举孝廉,为范阳、宁阳两学教谕,以经学著闻。至是仁宗即位,访问孔子之后,乃知思晦为嫡长,故有是命。思晦既封,因请大修祖庙,及加封启圣王爵。朝廷从之。卒,赠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鲁郡公。
延祐 年,添设衍圣公府官属。
《元史·仁宗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元初,衍圣公府止设掌书一人。延祐间,始添设管勾、典籍、司乐各一员,禄视国子监。且给管勾印掌书禄。视监寺从衍圣公思晦之请也。
英宗至治二年正月,敕有司恤孔氏子孙贫乏者。
《元史·英宗本纪》云云。
泰定帝泰定三年,升衍圣公秩三品。
《元史·泰定帝本纪》不载。按《阙里志》:泰定三年,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言:袭封上公,而秩四品,于格弗称。明年,升嘉议大夫,诏给三品印。〈按《文宗纪》:至顺二年,始给衍圣公三品印,志作泰定,存疑〉
泰定四年春二月,进袭封衍圣公孔思晦阶嘉议大夫。
《元史·泰定帝本纪》云云。
文宗至顺二年,给衍圣公三品印添设属员。
《元史·文宗本纪》:至顺二年秋七月,欧阳元言:先圣五十四代孙袭封衍圣公,爵崇五等,秩登三品,而用四品铜印,于爵秩不称。诏铸从三品印给之。
《阙里志》:二年正月赐袭封衍圣公属官三员管勾典籍司乐各一员掌书一名书写一名知印一名奏差一名尼山洙泗二处书院山长各一员
顺帝至元六年,以五十五代孙孔克坚袭衍圣公,给三品银印。
《元史·顺帝本纪》不载。 按《阙里志》:朝廷谓公爵与阶不称制授中奉大夫
《兖州府志》:六年,以五十五世孙克坚袭封衍圣公,制授中奉大夫,易以三品银印。克坚明习礼乐,官至集贤直学士国子祭酒。
至正八年夏四月,赐衍圣公银印,升秩从二品。
《元史·顺帝本纪》云云。按《汪泽民传》:泽民调济宁路兖州知州,孔子后衍圣公袭封职三品,泽民建议,以为宜升其品秩,以示褒崇廷议从之。
《阙里志》:八年,进衍圣公克坚中奉大夫,秩二品,改授二品银章。
至正十五年冬十月庚午,以袭封衍圣公孔克坚同知太常礼仪院事,以克坚子希学为袭封衍圣公。按《元史·顺帝本纪》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