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九十五卷目录

 台州府部汇考一
  台州府建置沿革考
  台州府疆域考〈有图 形胜附〉
  台州府星野考
  台州府山川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九十五卷

台州府部汇考一

台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本府
台在《禹贡》时为扬州,春秋属越,越亡,入楚。秦灭楚,以其地为闽中郡。汉初,越王之后闽越君摇率越人从诸侯灭秦,又佐汉击楚。孝惠三年,论助汉功,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是为东瓯国。建元三年,闽越发兵击东瓯,东瓯王望举国内徙,其地遂空。始元二年,遗民始出,乃以其地置回浦,治二县,属会稽郡。建武初,废回浦县,改治县曰章安。兴平二年,析章安,置始平县。吴太平二年,析章安,置临海县,又置临海郡,领县三:曰章安、始平、临海。晋太康元年,分天下为十九州,扬州统郡十八,临海郡隶焉,改始平为始丰,析临海,置宁海县。永和三年,析始丰,置乐安县。宋元嘉三十年,分扬州为会州。孝建初,改会州为东扬州,后省入扬州,改扬州刺史曰牧,临海郡隶焉,领县五:曰章安、始丰、临海、宁海、乐安。梁普通六年复立东扬州,统临海郡。大同六年,改临海郡为赤城郡,寻复旧。陈永定二年,省东扬州并属扬州。天嘉三年,更置东扬州,统临海郡。隋开皇九年,省东扬州废临海郡,置处州,并章安、宁海、始丰入临海县,临海属处州。疑乐安同时废入,而《隋书》及各《志》不载,阙之。十二年,改处州为括州。大业三年,又改为永嘉郡,领临海县。唐武德四年,以临海县为海州,复置章安、始丰、宁海、乐安四县,与临海为县五,俱属海州。五年,改海州为台州。六年,省宁海入章安。八年,省始丰、乐安、章安入临海,而台之领县一。贞观元年,台州隶江南道。八年,复置始丰县。上元二年,置永宁、乐安二县,改始丰曰唐兴。永昌初,复置宁海县。天授元年,改永宁为黄岩。神龙二年,析宁海置象山县,而台之领县凡六:曰临海、唐兴、黄岩、乐安、宁海、象山。开元二十一年,以台州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改台州为临海郡。至德二载,分江南为浙东西道,临海郡隶东道。乾元初,复为台州。广德二年,以象山属明州,而台之领县损一。大历十四年,合浙东西为两浙道。建中初,复分。二年,合。贞元三年,复分,分时台属于东。光启三年,台州升德化军。后梁开平初,封钱镠为吴越王,台属吴越国,改唐兴曰新兴。后唐同光初,改新兴仍为始丰。天成二年,改乐安为永安。后晋天福初,改始丰为台兴。宋建隆四年,改台兴为天台。太平兴国三年,钱俶纳土,吴越国除。台仍领县五:曰临海、天台、黄岩、永安、宁海。至道三年,台属两浙路。景德四年,改永安为仙居。熙宁七年,分浙东西为两路,九月,合为一。九年,复分。十年,复合。分时台隶于东。绍兴二年,又以台州属东路。元至元十三年,改台州为安抚司。十四年,改为台州路,属江淮行省。二十一年,改隶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元贞初,升黄岩为州,属本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台州府,隶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二年,复以黄岩为县。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台州府隶焉。成化六年,析黄岩与温州之乐清,置太平县,属台州府,府领县六:曰临海、黄岩、太平、宁海、天台、仙居。皇清因之。
临海县〈附郭〉
汉本回浦县地,东汉改名章安县,属会稽郡。三国,吴析置临海县,属临海郡。晋、宋、齐、梁、陈因之。隋,临海县属处州。唐,临海县属台州。后五代,临海县属吴越国。宋,临海县属台州。元,临海县属台州路。明,临海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黄岩县
唐析临海,置永宁县,后改为黄岩县,属台州。后五代,黄岩县属吴越国。宋,黄岩县属台州。元,升黄岩为州,属台州路。明,复为黄岩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天台县
三国,吴,本汉章安地,析置始平县,属临海郡。晋改名始丰县,属临海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始丰县。唐复置始丰县,属台州,寻省,寻又复,改曰唐兴。后五代改名新兴,又改始丰,又改台兴,属吴越国。宋,改名天台县,属台州。元,天台县属台州路。明,天台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仙居县
晋,析始丰,置乐安县,属临海郡。宋、齐、梁、陈因之。隋,疑废乐安。唐,复置乐安县,属台州,寻省,寻又复。后五代,改名永安县,属吴越国。宋,改名仙居县,属台州。元,仙居县属台州路。明,仙居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宁海县
晋,析临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宋、齐、梁、陈因之。隋,废宁海县。唐,复置宁海县,属台州,寻省,寻又复。后五代,宁海县属吴越国。宋,宁海县属台州府。元,宁海县属台州路。明,宁海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太平县
明,析黄岩与温之乐清,置太平县,属台州府。皇清因之。

台州府疆域考

        《通志》台州府疆域图

本府
东至海岸一百八十里。
西至处州府缙云县界二百三十三里。
南至温州府乐清县界一百三十九里。
北至绍兴府新昌县界一百四十五里。
东南入于海二百九十二里。
东北至宁波府界三百二十五里。
西南至处州府界一百九十二里。
西北至金华府界二百九十四里。
自府治至
京师五千七百零八里。
东西广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三百九十里。
临海县
临海附邑也,东至海一百八十里。
西至仙居县界七十里。
南至黄岩县界四十五里。
北至天台县界六十五里。
东南至海一百二十六里。
东北至宁海县界五十五里。
西南至仙居县界五十里。
西北至天台县六十五里。
东西广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一十五里。
黄岩县
府南六十里为黄岩,东至海六十里。
西至仙居县界二百五十里。
南至乐清县界五十里。
北至临海县界一十里。
东南至太平县界六十里。
东北至临海县界六十里。
西南至永嘉县界三百里。
西北至临海县界七十里。
东西广三百二十里,南北袤六十里。
天台县
府西北九十里为天台,东至宁海县界四十里。西至东阳县界一百八十里。
南至临海县界二十五里。
北至新昌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临海县界四十里。
东北至海六十里。
西南至仙居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新昌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二百二十九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仙居县
府西九十里为仙居,东至临海县界四十里。西至缙云县界一百里。
南至永嘉县界一百里。
北至天台县界五十里。
东南至黄岩县界一百五十里。
东北至天台县界八十里。
西南至缙云县界一百里。
西北至永康县界一百十五里。
东西广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一百四十里。
宁海县
府东北一百八十里为宁海,东至象山县界一百一十里。
西至天台县界八十里。
南至临海县界一百一十五里。
北至奉化县界七十里。
东南至海二百五十里。
东北至象山县一百二十里。
西南至临海县界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新昌县界九十里。
东西广一百九十里,南北袤二百六十五里。
太平县
府南一百五十里为太平,东至海四十里。西至乐清县界三十五里。
南至海三十里。
北至黄岩县界四十五里。
东南至海五十里。
东北至黄岩县界四十五里。
西南至海七十里。
西北至乐清县界四十里。
东西广七十里,南北袤八十三里。
形胜附本府〈临海县附郭〉
孙绰天台山赋双阙云:竦琼台中天,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
《图经》: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
崔尚赋:藐彼天台,嵯峨崔嵬,下临沧海,遥望蓬莱,西锁括苍,北连关岭,盘山南固,桐岩东阻,亦一方之险也。
王象祖曰:环千峰而拱揖,会三江之蜿蜒。黄岩县 滨海带江,群山环峙,永宁左抱,委羽前列,险于松门,阻于灵石,中抱沃野,气象宏壮。天台县 天台映云,华嵿窥溟,地踰稽岭,山接海滨,天姥、石梁最为险绝。
仙居县 大溪环前,青圭耸后,阳淡九隆回拱壁立,盘谷旋绕于西北,天鼻巉岩于东南。宁海县 地势穹窿,山形环抱,大汉前横,天女后峙,尾闾泄东海之水,健跳固南疆之守。太平县 东有盘马、石苍之险,南有峤山、楼旗之固,盘山、方岩横于西,灵湫、丹崖倚其北。

台州府星野考

        《府志》府属总
《周礼·保章氏注》:星纪,吴越也。
《尔雅》:星纪,斗、牵牛,吴分野。
《史记》:牵牛、婺女,扬州。
《春秋·元命苞》:牵牛流为扬州,分为越国。
《汉书·天文志》:斗,江、湖。牵牛、婺女,扬州。
《地理志》:吴地,斗分野。越地,牵牛、婺女之分野。《唐书·天文志》:牵牛去极百六度,须女去极百一度。
牵牛去南河寖远,自豫章迄会稽,南逾岭徼,为越分。
《宋史·天文志》:牛宿六星,天之关梁,其下三星主南越。
须女四星,天之少府,占越分。
天市垣二十二星,在氐、房、心、尾、箕、斗内宫之内。东蕃十一星,六曰吴越。
十二国十六星,在牛、女之南,近九坎,郑北一星
曰越。
上台司命,下星主扬州。
《通志》:陶弘景云:天台山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临海属牵牛四度。
台州府山川考一   《通志》《县志》合载本府〈临海县附郭〉
大固山 在府城内西北三百步,高八十丈,周回五里,蜿蜒磅礡如屏障之状。
小固山 在府城内东南,与大固山相望,亦以辛景禦寇得名,高七十丈,周回四里。
巾子山 在府城东南,连小固山,两峰如帻,故又名帢帻峰。
日山 在府城西五里,以其面东朝日,视诸山独高故名。
靖江山 在府城东五里,旧传辛景破孙恩于此,故名。
白鹤山 在府城东南二十里,上有展旗峰、洗肠潭,又有剑崖,旧传赵炳留剑迹于此。
清潭山 在府城西二十五里曹太尉庄畔,旧有陂广十馀里,宋洪迈《夷坚志》:淳熙间,大水推一山,纳陂中,山之大小正与陂等,林木宛然。盖竹山 在府城南三十里,一名竹叶山,有洞名:长耀宝光之天。《洞渊集》所谓第十九洞天也。石塘山 在府城西三十里,上有石硖,飞瀑注塘中,左右白石可坐三五十人,水底有石柱,日朗即现,俗呼:盘龙石。
真隐山 在府城西南四十里,高一万六千丈,周回三百里,与仙居、韦羌山接,本名:括苍,王方平居昆崙,往来罗浮、括苍山即此。石壁上有蝌蚪字,高不可识,唐天宝中改今名。
东掖山 在府城东北四十五里,以其处天台左掖故名,上旧有隔尘寺。
许孝子山 在府城北四十五里,旧传山下有许姓者,居丧至孝,每号恸则群鸟悲鸣,故以名山。
常风山 在府城西五十里,山有石穴,常出风。宜山 在府城西六十里,其巅平,衍良畴可十顷,有潭瀑沾溉,旱不能灾。
白鹄山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有水倾注如倒挂白鹄。《临海记》云:中有深湖,有鱼大如舟,盖龙也。
灯坛山 在府城西六十里,山有石坛,每阴雨望之,其上有光如灯。
石新妇山 在府城东南七十里,山旁有奇石如妇人状,宋文帝尝遣画工模写山状,时人盛图于白团扇。九盘山 在府城东南七十五里,以其路萦回九转故名,绝顶可眺大海。
东刊山 在府城东七十里,盖以禹随山刊木而名,山极高远,又名天柱,晋任旭葬焉。
亭山 在府城南一百里,其地有寨,由郡泛舟入黄岩者多候潮于此。
石鼓山 在府城东一百五里,上有石似鼓,兵兴则鸣,旧有栅城,唐贞观初,刺史李元奏,置兵三千护之。
玉岘山 在府城东一百九里,旧名黄石,相传黄石公居此,有石棋盘尚存。唐天宝中,改今名。金鳌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二十里,东有小洞,昔有人夜舣舟山下,见波间光彩,近视之,乃一金色巨鳌,因名。宋建炎四年,金兵入浙,高宗航海尝泊此山留四十日始还绍兴。
海门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二十六里,两山相对如阙,在海北岸,东枕海。
赤山 在府城东南一百三十里,绝顶有古塔,塔之下有石函,盛小铜塔,内有银囊盛舍利,俗传梁萧察所施,今俱无考。
合旗山 在府城东一百三十里,旧传僧灌顶居此,会有海寇至,灌顶讲经自若,寇见旌旗耀日,有神皆丈馀,惧而遁,因以名山。
高相山 在府城东北一百三十五里,有石穴无际或云与海通。
崛门山 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海中,山腹有一孔,上达于顶,有声则风起水涌且有兵吴将亡孔内,有声远闻十里。
东麂山 在府城东一百五十七里,又有西麂山与此相近。
龙符山 在府城东一百七十里海中,《吴越春秋》:夏王登此,得龙符。又名覆釜山,上有巨人足迹,相传夸父逐日所践者。
大雄山 在府城东二百十一里海中,旧有僧怀玉尝伐木于此,值风浪,有光如练导至涌泉寺。
芙蓉山 在府城东二百里出海口,望之竦若红莲始开。唐天宝六载,改名秀丽山,有石龛方圆二丈,巉岩如断。
临溪山 在府城北二百四十里,有二水合成溪,名临溪,山因溪名。
白山 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望之如雪,其上有湖旧传金鹅于此集焉,下有溪,其水金色。高丽头山 在府城东南二百八十里海中,自此山下分路入高丽,其峰突立,宛如人首,故名。牛极山 在城西北一十里,以牧牛路至此为极因名,上有平坡数十亩,可远眺。
少两山 在城东九里,旧传筑城时较其土稍轻故名。
白岩山 在城西一十二里,旧名白马山,唐天宝间改今名。
临海山 在城东北二百四十里,枕海,本名牛头山,以有石似之故名,唐天宝六载改今名。山下有二溪,一始丰、一东女,至郡北合流。
岐山 在城东南六十里,因黄岩戴氏赘杜氏居于此,故俗呼杜岐山。
上足山 在城西南一十一里,一名戏龙山,西接真隐,南连永嘉,西南连括苍,有石井龙湫,岩上有瀑布高十馀丈,岁旱必祷焉。
将军山 东刊山南,烈女冯光奴死节处,旁有峰蜿蜒如蛇,一名蛇山。
天门山 在城西六十里,高数千仞。
望海尖山 在城东北四里,后岭上甚高耸,宜远眺,土人多以为田麦,时翠浪翻浮,最为可爱。古塘门山 在城南二十里,两峰对峙,中空十馀丈,旧传海门在焉。
新罗山 在城西三十里,与八叠岭相望,鸟道巑岏,多野果,土人利之。
鸿鹤山 有二:一在城西七十里,一在城西北六十五里。
翠环山 在城东南一百三十里,峰峦回合有若环翠。
芳溪山 在城西三十五里,深窅可一百里通仙居、黄岩,有水源深远,溉田甚多。
葛溪山 在城西三十五里,俗称葛仙翁炼丹处,有石如药碾状,有礼斗坛,坛上有湫颇深,窅雾雨昼冥有龙宅焉。
三山 在城东七十里,有三岩耸异,贺氏世居于此。唐贺瑄与二姊殉父赴水后显灵,建庙于此。
头扣山 在城东北二百一十一里,西有屿。鹅鼻山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状如鹅鼻吸水,在海中。
石佛山 在城东南一百七十里。
巉山 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上多支子,旧有田庐舍。
苍郭山 在城东北二百一十一里,其西有苍郭村。
小门山
大门山 俱在城东南百里海中。
寿昌山 在城东一百五十里海中。
莆门山 在城东南一百五十七里海中。主山 在城东南一百七十里海中,上多居民。麂头山 在城东南一百八十里海中。
虎头山 在城东北二百六里海中。
泽青山 在城南二百二十里海中。
柽澳山 在城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伯达山 在城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屿山 在城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泽山 在城东北二百八十里海中。
上云峰 在城西南十里,峰极高耸,外望诸山,宛若聚米,乡邑江湖,举在目前,最为游观之胜。产茶味异他处,有下云峰在此峰之东。
玉峰 在城西七十里,俗名:白石尖,又名:大石乡,势凌霄汉,绝顶处望天台华顶、郡中巾峰皆在目前。
圣岩 在城南二十里钱柱山号险绝,旧传有神跃马于此,故名。至今岩石上尚有马蹄痕,里人又呼为马蹄岩。
桐岩 在城东五十里接宁海县界。
仙岩 在城东一百二十里,高广数百仞,中有
石窍广四亩馀,名百花洞。
穿岩 在仙岩之侧。
纺车岩 在仙岩之侧,二岩皆奇崛灵异,纺车岩上有宋文丞相祠,因文丞相曾航海过此,明嘉靖中,里人建祠祀之。
黄嶕岩 在城东一百七里,南临江,东、西、北俱平川,穴出一岩,方圆四十馀丈,高十丈馀,无土产,树历年不凋。
太平岩 在府城西三十五里,因乡得名,泉瀑飞垂,岩有洞,名太平洞。
龙公屿 在府城西北七里,有窦在石壁下,世传龙于此出入,下有大湫,不知源所从来,崖上有石龙窦三字至今尚存。
新罗屿 在城东南三十里,昔有新罗国贾人舣舟于此。
竹屿 在城东一百四十六里海中。
马屿 在城东一百七十里。
新岭 在城南三十五里,入自大左屿至岭脊,分临海、黄岩界凡三上三下云。
白岭 在府城南二十四里,孤绝秀异,林木鳞次,岭皆白石,故名,上有龙湫。
蔡岭 城东八里。
芙蓉洞 一名石鼓洞,在城东一百四十里隆恩寺之后。
常风洞 在城西四十里,中极幽邃,旧有石阑护之,宣和中尝驻兵于此。
招贤洞 在城西六十里,以寺名,宣和寇难,议者以其地险遣将据守。
平岩洞 在府城东八十五里,相传尝有仙人居此,有石门、石窗、石床、石井之类。
金仙洞 在府城东一百五十里,旧有金仙寺,故名,一名雉溪洞。
大海 在城东一百八十里,潮汐自海门直至城西三江,与天台、仙居二水相接。
灵江 在府城南,一名澄江,其水自三江合流,环绕郛郭之西南而东入于海。
三江 在城西十里,源有二:一自天台关岭,一自仙居、永安二溪,至此与灵江合,盖三水所聚。故曰三江潮汐,至此而止,故其流溪清而江浊。双江 在城东二十里,受诸溪之水,诸山抱之不能东与海接,故西南流经视桥、开石、新桥诸村,过少两山与灵江合,实郡治东襟界水也。椒江 在城东南一百二十里,合灵江、永宁江同流出海,实受临、黄、天、仙四邑之水,江面宽二十馀里,南则海门卫,北则前所两城对峙,为台区要隘。
东湖 在崇和门外,初为船场、水军营。宋端拱二年,郡守张蔚所建。景祐中,运使段小连废船场以归温、明二州。嘉祐中,郡守徐亿徙水军营入城。熙宁四年,郡守钱暄始开为湖。
禦海潭 在府城西南二十四里,其上有山,飞瀑十馀丈,下注于潭,流入永安江。
虎溪 在城东六十五里,源出东掖山南五里,合流中沙溪。
芳溪 在城西三十里,源出括苍山,土民于下流为十二圳,溉田甚多。
百步溪 在城西北六十里,前后二滩石险湍激,俗呼大小恶,舟人病之。宋乾道中,邑令陈居安修治水平,然遇暴涨,覆舟之患究不能免。明弘治二年,郡守马岱疏凿别道七百馀丈,害未尽去也。后邑人方伯蔡潮募工重修之,舟始无患,因易其名为是大善滩云。
丹井泉 在天庆观昊天殿后,茅盈炼丹于此。仁泉 在城东北三十里弘光寺后,大旱不涸,灌田千馀亩,俗名旋塘。
枫山泉 在海门白峰山顶,广盈四丈,深丈有咫,寒冽甘洁,湛碧浮蓝,在山巅而不涸,近海畔而不咸。
观政池 在府治后圃内,元守赵凤仪浚,刻石其旁曰观政。
黄岩县
永宁山 在县东五里,岩壁峻峙,四望皆方正,故俗号方山。上有亭,夹岸梅花绵绵十馀里不绝。
大仁山 在县东十五里,山巅有大池,水澄澈,大旱不涸,上有大仁寺。
委羽山 在县南五里,俗号俱依山。东北有洞,世传仙人刘奉林于此控鹤轻举,尝坠翮焉,故名。
灵岩山 在县北一十里,又名鸾峰。后有飞瀑垂崖而下,潴为潭。樵人续藤系石测之,无极。
翠屏山 在灵岩之右,如屏障俗呼为翠屏。松岩山 在县西一十五里。
唐门山 在县北五里,中有将军岩,甚钜。黄岩山 在县西一百二十里,一名仙石。山上有黄石。俗传仙人王方平居此,上有王公客堂。三童山 在县西南一十七里,上有三峰,各高数丈,状如童子。
三嶒山 在县西六十里。
鸡笼山 在县南二十五里,世传每星月晦冥有光烛天,人以为怪,不敢居。一日晶彩昼见,或视之金玉满山,往取辄灭,一名许公藏。
东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
鸣山 在县西二十里,旁有龙湫,每遇旱致祷,必闻飘风骤雨之声,又有龙鸣山,在县一百二十里,亦有龙湫。
丹崖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崖石俱赤,有金银星。世传仙人炼丹于此,有池深尺馀,名炼丹井。石壁山 在县南八十里,上有石壁插水中,宋虞仲房刻诗于石:野草閒花洞口春,碧潭如鉴净无尘。江山好景携不得,漾入清樽和月吞。西山 在县东二十五里,东山对峙,故名。东镇山 在县东二百四十里,山产海藻、甲香等物。
大屏山 在县南一十五里,其山逆水上走,又名金字岩。
下洋山 在县南一十八里,相传地震惟此山不动。
徐山 即彭城山,在县南三十五里。
盘山 在县南五十里。
龙鸣山 在县南一百二十里。
柏嘉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每祷旱,山鸣,即雨,又云鸣山。
大田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
华严山 在县西四十五里。
笃孝山 在县西三十五里,宋南渡后,有鲍雍者自饶徙居山下,孝养其亲,故名。
马家山 在县西四十里。
灵石山 在县西五十里,以甘露降名甘露山。按《临海记》云:山上有奇石,当孙恩叛,毁木为船,石从空自堕,贼皆伤去。故号为灵石。
夏乌山 在县西六十里。
平田山 在县西六十里。
浮山 在县西七十里,特起田间,四无联属,俗传一夕风雨浮至,故名。
青龙山 在县西七十里,其形蜿蜒如龙,故名。岱石山 在县西南一十七里,旁有巨石如人形,俗呼为石大人山。
尘山 在县西南三百里,以上多尘𡏖故名,永宁江源出此。
瑞岩山 在县西北四十五里,昔有僧师彦入山,坐盘石上,自言:主人翁惺惺著,后遂名惺惺石。
李家山 在县西北一百五十里。
六潭山 在县北一十五里,朱文公尝著书于此,名为小樊川,题曰溪山第一。
观音岩 在县极东,瞰大海,有穴可坐数十人,其中常有光明。
悫头岩 在县西四十五里,状如悫头,夜晦冥或有火如炬。
西岩 在县西七十里金溪中,有窍久晴鸣则雨,久雨鸣则晴。
五部岭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
义城岭 在县西五十里,按临海县《旧志》云:其南二十五里即茅畬铺。
大唐岭 在县南三十五里,接太平界。
佛岭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与乐清分界。将旗岭 在县西四十里,宋牟大昌屯兵处。山客岭 在县西六十里,入乐清界。
新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最高峻,北抵临海界。永宁江 源出县西北三百四十里,按《旧志》:大小二源,大源出东山东南,流至左溪村。小源出黄岩山东北,流至大溪与大源合,经县北东流入于海。
黄岩溪 在县西一百里,源出黄岩山,派为诸川凡五十馀,旁有黄石五区,如相拱揖。
九溪 在县西三十五里柏嘉山下,诸溪凡九,西角二大溪合流以达永宁江。
军营溪 在县西三十里,源出佛岭,宣和中,官军禦寇,结营于此,故名。
锦溪 在县西七十里,两岸多桃李,花时望之如锦,故名。每大旱,水忽自涨,次日必雨。
白龙潭 在县东一十里方岩,其穴有三,大仅如瓮,常有云气罩之,居人见龙出入,色白,故以名潭。
画岩潭 在县西四十里,遇旱祷雨辄应。赤颊潭 在县西五十里乱山中,龙出入必大风雨,故近山无居人,旁有大木,皆无叶,父老言有黑龙赤颊,遂名潭,赐封灵普护泽。
栅眉潭 在县西九十里柏都洞南,怪石壁立,过者悚惧。
藏雪潭 在县西北一十里,即鸣山之鸣川潭。旧传五六月间积雪不消,遂更今名。
青湖 在县西三十里,湖底有一窍,探之,深不可测,土人谓与耀珠潭相通。
天赐湖 在县东南五十里限浪山下,居民得灌溉之利甚博,不假浚凿,天寔赐之。
滴滴泉 在县西北四十里瑞岩前,有泉泓洁可爱,名曰滴滴。
锡杖泉 在国清寺,昔寺取水甚远,明禅师以锡杖叩之,泉水涌出。
晋井 在县西,井砖皆晋太和二年字。
天台县
天台山 在县北三里,山自神迹石延袤国清、赤城、桐柏至于华顶皆名天台,实一邑诸山之总名也。道书云是山上应台星超然秀出,有八重,视之如一帆,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去天不远,路由福溪,水险而清,前有石桥,广不盈尺长数十丈,下临绝涧,惟忘其身然后能济济者,梯岩壁,援藤葛,始得平路,见天台山蔚然奇秀,双列于青霄,上有琼楼、玉阙、天堂、碧林、醴泉,仙物毕具也。
赤城山 在县北六里,一名烧山,曰消山,石皆霞色,望之如雉堞,因以为名。山之麓有岩极深广,晋义熙初,僧昙猷造寺,号中岩,齐僧慧明复就岩塑一佛,名卧佛,又有岩二:曰结集,曰释签,盖灌顶湛然遗迹也。西有玉京洞,北有金钱池,相传昙兰憩此诵经,有神献金钱,僧弃池中,故名。绝顶有浮屠七级,下有昙猷洗肠井,今井边犹生青韭,即其验也。大抵皆峭壁不可登,上有仙人井飞流喷沫,冬夏不竭,或曰释签,当作释笺,以湛然居岩中解释天台教而名,结集以灌顶裒集天台山教,未详孰是。
桐柏山 在县西北二十里,七十二福地之一,由清溪迤北而入岭,路九折至洞门,一望佳景豁然,道观屹处,其中唐司马承祯隐此。
瀑布山 一名紫凝,在县西四十里,山有瀑布垂流千丈,遥望如布。
东横山 在县东十里,以其横据县东故名,状如覆舟,旧名覆舟山,四面迥绝,无所连接。九峰山 在县西北十五里,其峰有九,徐灵府小录云:瀑布寺前有九峰,盖台山之枝干。旧名九陇,王羲之与支遁常游焉,唐天宝六年改九峰。
凤凰山 在县东十里,《志要》云:山形似凤者三。故其地亦名凤林。其地夏日蚊蝇不入,所产艾草入药最佳。
寒岩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三十六都,因寒山子得名,前有盘石曰宴坐峰,上有石室,旧名拊石洞。
明岩山 在县西七十里三十三都,旧名暗岩,岩之前,峭壁屹立,势摩穹苍,亦号幽石,其下窍穴逶邃,日光穿漏。
方瀛山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由桐柏北上一峰可五里许,上有平田十馀亩,间以陂池,前眺苍峰,后即云盖峰。
石桥山 在县北五十里,两山相并,连亘一百里,傍有方广寺,有小石桥架两崖间,龙形龟背,广不盈尺,其上双涧合流泄为,瀑布西流剡中,桥势峭峻,状如横虹且多莓苔,滑甚,过者目眩心悸,晋孙绰赋:跨穹窿之悬崖,临万丈之绝溟即此。
折山 在县东十六里,其山峭崿险折而中峰拔立孤秀,旧传王乔控鹤于此,又名鹤峰。苍山 在县东四十里,按神邕山图云:其山凌映桐柏,绝顶睇沧海,以其苍苍接汉故名。司马悔山 在县北十三里天台山后,盖第十六福地。
大盆山 在县西一百八十里,西接东阳,南界仙居,以遥望如覆盆故名,乃婺江之发源也。始丰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旧以状类盘龙,名龙山。唐天宝中,更今名。
灵墟山 在县北三十里,《图经》云:在县北六十
里,盖七十二福地之一。
八峰山 在县西北六十里,中有万年寺,八峰明月,婆罗香炉,大舍铜鱼,藏象烟霞,应泽是也。覆盆山 在县东四十里,顶平,东西二隅有井,形家以为台郡、临海山川之美,皆是此胚胎迤衍发秀,所谓覆盆孕秀是也。
天柱山 在县西九十里,南有黄水峰。
宝华山 在县东三十里四都。
银山 在县南十里。宋元祐间,因矿发故名,后因凿山压死人众、烧炼无银,遂废。
方山 在县西六十里,其山高峻千馀丈,山麓周回十五里,自足至顶皆方,故名。
妙山 在县东一百步,延袤一里,旧为城隍庙。宋曹勋建祐圣观,境民崇奉,香火不废。
华顶峰 在县东北六十里,盖天台第八重最高处,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九峰 在县西北一十五里,王羲之与支道林常登焉。
九折峰 在县东北三十里,孙绰赋所谓:既克济于九折,路威彝而修通是也。
玉霄峰 在县北三十五里,即洞天宫,重崖叠嶂,松竹葱茜。
紫凝峰 在县西三十五里,相传僧智顗于此诵经,感紫云之异,与瑞龙、天柱、香炉、应泽四峰相望,皆为胜境。
香柏峰 在县北六十里,四壁阴崖,垂磴万仞,以多柏木故名。
天姥峰 在县西,以与天台山相对,其峰孤峭下临嵊县,仰望如在天表。
金地岭 在县西二十里金钱池侧,一名佛陇峰。
银地岭 在县北三十里,与金地岭相接,相传为定光佛示现智顗处。
八柱岭 在县北五十里,按《地理记》云:天台山有八柱岩。孙绰赋所谓:八柱森挺以凌霜是也。杜潭岭 在县南二十五里,与临海分界。关岭 在县西北四十里,与新昌县分界,上有朱叶三侯王庙。宋令郑至道去任,邑人至此,攀恋不忍舍,因留家焉。
筋竹岭 在县东四十五里,与临海分界。招隐岭 在县东北五十里,昔顾欢招同郡人杜京产隐此。
百丈岩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崇道观西北,与琼台相望,峭险束隘,四山壁立,下有龙湫,翠蔓蒙络,水声潨然。麻姑岩 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仙姑,昔麻姑访王方平于此。
隐身岩 在寒石山旁,唐贞观中,丰干禅师谓闾丘太守曰: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后身也。闾丘往见之,二人笑曰:丰干饶舌耶。既而隐身入岩中,岩即随合。
狮子岩 在县东四十里系盘山北口,狰狞如狮子,故名。下有小溪,险峻不可陟。
翠屏岩 在县东二十五里,孙绰赋所谓:抟壁立之翠屏者是也。
灵岩 在县西五十里,岩洞虚迥,有石如案,与浙崷山相连,中有小屿,号文屿。
玉京洞 在赤城山,道书十大洞天之第六。丹霞洞 在县北一十五里,旧传葛元炼丹处,旁有仙人拍手岩,飞瀑数百尺,下为灵溪。桃源洞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今护国寺东北,斜行山间,隐见榛莽者即其地也。
断石桥 在县北七十里,自石桥沿涧行可十五里,有一石梁中断,因以为名。
青溪 在县西五里,源出天台山,南流至桐柏,又南流三里,经三井下流为瀑布,南入大溪。宋谢灵运诗:旦发清溪阴即此。
楢溪 在县东二十里,晋孙绰赋:济楢溪以直进即此。
福溪 在县北四十里,源出石桥,水险而清。铜溪 在县西北五十里,其水黄,状如铜汁,故名,源出桃源洞。
乾溪 在县南一十五里,旧传僧昙猷访赤城,有一媪与之语,神怒,投媪于渊,猷飞锡救之,其溪立涸,故名。
百丈潭 在琼台双阙间,出为灵溪,其龙甚灵。丹霞潭 在县西北二十里,柳泌炼丹处。柘溪潭 在县西北三十里,水极泓深,前横石槛,又有石室可容百人。
龙须泉 在县西寒岩洞口,喷薄如龙须,因名。三井 在县北二十里,唐时尝遣使投金龙白
璧于井。
卓锡泉 在智者岭智顗注涅槃经处。
墨池 在华顶峰,有王羲之墨池,在李白书堂侧。
仙居县
括苍山 今名苍山,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一万六千丈,登之见东海,又名天鼻山,巉岩四绝,俯瞰诸山,绵亘三百馀里,殆台、金、温、处四郡之岳云。
福应山 在县东二里,东岭山,半县治之龙首也,虬松古柏、浮屠亭榭为一邑之胜。宋皇祐间,县令陈襄令邑人建浮屠于上,自是取青拾紫,代不乏人。
渔潭山 在县东南五里,下瞰深潭,每二三月桃花盛开,巨鱼如织。
安洲山 在县东南五里,旧名管山,又名九旬山,上有潭。唐武德中,僧灌顶讲经于此,时渔者甚众,灌顶劝止之,忽一夕风雨,旦视之则为洲矣,故更今名。
石龛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有石室可容千人,俗传昔有神栖焉。
峡山 在县东南十五里苍山之趾下,有纯熙观。
紫箨山 在县北三十里,旧名竹山。唐明皇梦一人紫服,自称竹山神,来献瑞凤,翌日果有凤翔,遂改今名。
三井山 在县北三十里。
盂溪山 在县西北十里,溪流环绕,即杜氏二女成神处,旧建慈感庙于侧。宋宣和,寇起,民保聚其间,寇至,见云雾杳冥,草木间旗帜隐隐,惧不敢犯,民赖以全。
䌽仞山 在县北二里。
青圭山 在县北十馀里,一名青尖,即紫箨山之趾,上有峰如圭耸然特秀,左右二小峰若辅弼然。
阳澹山 在县东四十里,一名阳峰,上多沃田,登之万山皆伏。
桐林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从巃崆山中行二十二里,若栈道忽豁然,人烟相望,如读桃源记,居人多以楮为业。
西山 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即张阜山也。翠屏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苍翠郁葱,日霁光摇,岚气飞舞若艳装帐列,拱丽一方。
水帘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有瀑若帘垂,四时不竭。
韦羌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境险峻难升,上有石室户牖,至春深雾重,樵者隐隐闻鼓声,盖神仙所宅也。
新罗山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
枕海山 在县西北五十五里,俗传其趾与海通,潭水潮汐相应。
玉几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金山下,俗呼为船岩,山北有二潭,潭之下有岩三面壁立名瑶,崱瀑每雨初霁则飞溅如虹。
金山 在县西南五十里,多猕猴俗传谓之鹅颈山,突起如覆钟。
灵山 在县西南十五里净梵院之上,以禽兽不栖故名。
白冠山 在县西六十里,旧传曾有仙人戴白冠往来其上,又曰白鹳山,以是山常产鹳也。双鱼山 在县西南七十里,前后二山状若游鱼,宋蒋晋尝题:鲤屿浮岚即此。
东山 一在县西北六十里,宋林达本所隐处内曰芝岩,外曰紫岩。一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濡岩后。又一在横溪之北,县西七十里。
凌云山 在县西八十五里,石屏山即在其下,旁有一峦,形如将军,名隐将岩。
金峰山 在县西南八十五里,即万竹山巅。披云山 在县西南五十五里,遥望烟云缭绕,纷披如画。
小桐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层崖陡峻,烈女湖在其麓。
晒马坪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上合山之上,山口一径狭隘,拾级而登,其顶坦平,广可数顷,林木郁茂,中有古湫,荫溉甚远,与天台界接。镬底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与盛旄山连,周回皆山,中宽敞曾屯数万人。
紫岷山 在县东北八十里,接天台界。
道赭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由方山上,山岭险隘难行,山南即永嘉界,通张溪。
峤山 在县西九十五里凌云山之西,一名阳
岸岭,孤峰高耸,壁立千仞,与苍岭接。
白马山 在县西南一百一十里,西接缙云之越尘界。
浮石山 在县南三里。
枫田山 在县南八十里凛亘岭之南,再十里即庙嶛。
万竹山 在县西南六十里,绝顶曰:新罗,上平旷幽窈,九峰回环,丛薄敷秀,道极险隘。
白岩 在县南十五里,宋吕逢时隐此。
景星岩 在县西南五十五里,路幽邃纡折,绕二十四盘而上,亭台池涧为邑中之最胜者。方岩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朱溪上王境,远望若屏,近视如莲,怪石奇峰,不可名状。
苍岭 在县西一百里,与括苍山通,故名。一名风门,陡崖复径险峻为浙东最。
界岭 在县东三十七里,与临海、白水、洋铺分界。
游鸠岭 在县东南五十里苍山之趾,通临海石塘界。
王坳岭 在县西南一百六十里,一都铁山之南脉,起温界坑山,层岩叠嶂,绵亘于安仁、广福之间,岭背即永嘉四十六都界,居民多犷悍,与金处二郡接壤。
桃花洞 在县南三里南峰山侧,大溪环其足,每当二三月,桃花盛开,烂熳若锦。
括苍洞 在县东南五十里,《尘外记》称为第十洞天,与处之玉虚洞通。
烈女湖 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旧名坐狗湖,以其中有石如狗也。明嘉靖间,因顾烈女于此殒躯全节故名。
相湖 在县东二十里,四时不涸。
龙幻潭 在县东北四十里船岩山仙坪洞之后,传系慈安寺址,昔有二龙幼为人,诣僧曰:我二人乃龙也。僧求其现形,云:以翼午为期,戒勿鸣钟。至次午,果见二龙盘旋廊柱,头角峥嵘。僧惧,撞钟,寺遂漂没,水退见潭,其深莫测。
月落池 在县南七里山前,宋时郭氏梦月落于池,而女生后为宋理宗后,即谢深甫之孙女也。
张阜潭 在县西北三十里。
永安潭 在县西北一百四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