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卷目录

 混同江部汇考〈按:山川,古人俱有图,但山之峙立有定所,高广有定数,所以古人之 图,今无可易也。至于川,则冲决无时,迁徙不常。或始流而今涸,或昔广而今狭,所历州县,皆不可执 故道以求之也。古虽有图,今未敢具载〉
  考
 混同江部艺文一
  册封混同江神文      金世宗
 混同江部艺文二〈诗〉
  渡混同江        金蔡松年
 混同江部纪事
 混同江部杂录
 鸭绿江部汇考
  考
 鸭绿江部艺文〈诗〉
  瞷鸭绿江        明王之诰
 鸭绿江部纪事
 辽河部汇考
  考
 辽河部艺文〈诗〉
  渡辽河          金刘著
  渡辽河坐新舫中     明王之诰
 辽河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卷

混同江部汇考

奉天府东之混同江

混同江,即松阿里江。一名鸭子河,一名粟末江,一名宋瓦江,一名松花江。在今奉天府开原县城东北一千里。源出长白山巅之潭,北流经船厂东南,出边南,受长白山北诸窝,集中各泉之水,北受诺尼江之水,又折而东南,受乌喇城南诸水,及宁古塔之乌苏里江诸水,北受边外诸水及黑龙江之水,合而东流。绕乞勒儿黑真飞牙喀诸国,而入东海。凡三千五百馀里。


《魏书·勿吉国本传》:自和龙北二百馀里,有善玉山。山北行十三日,至祁黎山。又北行七日,至如洛瑰水,水广里馀。又北行十五日至太鲁水。又东北行十八日到其国,国有大水,阔三里,馀名速末水。
《唐书·黑水靺鞨传》:古肃慎地,其著者曰粟末部居。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徒太山,与高丽接,依粟末水以居。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四年诏:改鸭子河曰混同江。按《金史·世纪》:其在北者,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全辽志》:混同江,在开原境外一千五百里。源出长白山。
《盛京通志》:乌喇境内有长白山,山巅有潭,周围八十里。西南流入海者,为鸭绿江;东南流入海者,为土门江;北流绕船厂城,东南出边。受诺尼江东注,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曲折入海者,为混同江。混同江在乌喇城之东南,即松阿里江也。一名鸭子河,一名粟末江,一名宋瓦江,一名松花江。按《明一统志》云:混同江,在开原城北一千五百里,源出长白山,旧名粟末河,俗呼宋瓦江。北流经金故会宁府,下达五国城。东入于海,又云松花江。在开原城东北一千里,源出长白山,北流经金故南京城。合灰、扒江、混同江,东流入海云云。是以松花、混同为二江也。今按其地,长白山,为诸水发源之地,小者为河,大者为江。江有三西南流,为鸭绿东南流,为土门山之北,百泉奔凑。自船厂东南,北流出边,受诺尼江折而东,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遂东注入海者,混同江也。按《辽史》:圣宗太平四年,诏:改鸭子河为混同江。混同江之名,始见于此。而土人呼为松阿里江。金志有宋瓦江,则松阿里音之讹也。《明一统志》:松花江,即宋瓦字之变也。《金史·帝纪》有云:混同江,一名黑龙江。盖指其下流两江交会之处言之。而或以此江名松花,而以萨哈连江为混同,误也。按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册混同江之神为兴国应圣公,立庙致祭,其文曰:江源出于长白,则此江称混同无疑。前代册文可据,而宋瓦松花皆随音取字,不可为准。远地简册,传闻多误,故特详辨之。
长岭子,即歌尔民朱敦。在乌喇城西南五百里,南接纳绿窝集,北接库鲁讷窝集。自长白山南一岭,环绕至此,绵亘不绝,遂为众水分流之地。东北流为辽吉善河,辉发等河,入混同江,西北流为英、额、占、尼、哈达、叶赫、黑、儿、苏等诸河。入奉天府界内。遂哈河,在乌喇城西四十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与搜登河、一拉秦河,合北流总为莪河,入混同江。
撒沦河,在乌喇城西一百二十馀里,源出库鲁讷窝集。北流会衣儿门河,入混同江。
衣儿门河,在乌喇城西一百四十馀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东北流与易屯河,会入混同江。
一把单河,在乌喇城西二百六十七里,源出吉林峰。有泉五道,合为一。东北流会易屯河,入混同江。易屯河,在乌喇城西二百九十馀里,源出额黑峰北流出边,东入混同江。易屯门在河西。
莪河,在乌喇城西六十馀里,即遂哈搜、登一、拉秦三河会处,名莪河,东北流入混同江。
渣星阿河,在乌喇城北八十五里。源出色黑勒峰,东入混同江。
奇他木河,在乌喇城北一百里。源出法西蓝峰,东入混同江。
诺尼江,在法忒哈边门北。《明一统志》作脑温江,即此源出西北边,外不可考。东南流与混同江合,东注入海。
伊汉河,在乌喇城东北二十五里。源出讷木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渣儿虎赤河,在乌喇城东北七十五里。源出色黑力山。西北流会西兰河,入混同江。
西兰河,在乌喇城东北九十五里,源出西兰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
腊林河,在乌喇城东北二百二十五里,源出腊林山,北流入混同江。
贺沦河,在乌喇城东北二百三十里。源出贺沦窝集,会腊林河入混同江。
墨棱河,在乌喇城东北二百四十里。源出墨棱山。西北会腊林河入混同江。
阿尔楚哈河,在乌喇城东北九百里。源出加松阿山。西北流入混同江。
湖沦河,在混同江北源出边。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江。
额者米河,在混同江北源出边。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江。
额浑河,在混同江北源出边,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江。
讷民河,在混同江北源出边,外不可考。南流入混同江。
额虎河,在乌喇城东一百四十里,源出讷木窝集。南流合拉发河,西入混同江。
噶鲁河,在乌喇城东一百七十二里,源出色齐窝集。南流合拉发河,西入混同江。
义实河,在乌喇城东一百四十里。源出色齐窝集。合噶鲁河,西入混同江。
额黑木河,在乌喇城东南六十里。源出讷木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拉发河,在乌喇城东南九十六里。源出讷木窝集,即额虎、百辰、义实、噶鲁四河合流处,名拉发河,西南流入混同江。
牙门河,在乌喇城东南九十八里。源出讷木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佛多贺河,在乌喇城东南一百十里。源出讷木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飞虎河,在乌喇城东南二百四十四里。源出额敦山。西流入混同江。
木钦河,在乌喇城东南三百十里,源出色齐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色勒河,在乌喇城东南四百十六里,源出色齐窝集。西流入混同江。
撒木西河,在乌喇城东南四百四十里。源出色齐窝集。西南流入混同江。
农额勒海阑河,在乌喇城东南五百八十七里。源出色齐窝集。西南流入混同江。
打虎河,在乌喇城东南六百七十里。源出讷秦窝集。西北流入混同江。
五里河,在乌喇城东南七百七十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吉郎吉海阑河,在乌喇城东南七百九十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庚寅河,在乌喇城东南八百二十七里。源出色齐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英阿什库河,在乌喇城东南九百三十七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哈占河,在乌喇城东南九百六十馀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色渚沦河,在乌喇城东南九百九十五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合克通吉河,在乌喇城东南一千四十五里。源出勒福陈冈。西北流会福尔虎河,遂并入混同江。
福尔虎河,在乌喇城东南一千一百二十五里。源出额敦山。南流会合克通吉河,入混同江。
昂邦土拉库河,在乌喇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激湍奔出,瀑布千寻,俗名土拉库。北流并阿脊革土拉库河,及娘木娘库河,即为混同江。娘木娘库河,在乌喇城东南一千一百八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流,复折而西,入昂邦土拉库河,为混同江。
阿脊革土拉库河,在乌喇城东南一千五百二十里。源出长白山,东北入昂邦土拉库河,为混同江。佛尔门河,在乌喇城南四十馀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东流入混同江。
海阑河,在乌喇城南七十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东流入混同江。
马彦河,在乌喇城南一百七十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东流入混同江。
辉发河,在乌喇城南三百二十里。源出纳绿窝集,即辽吉善河、土门河、三屯河、三水合流处,名辉发河。东北流入混同江。
赛因讷因河,在乌喇城南五百三十馀里。源出长白山。西北流,复折而东北,入混同江。
瓦怒虎河,在乌喇城南五百五十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赛因讷因,额黑、讷因两河会流处。入混同江。纳儿浑河,在乌喇城南五百六十里。源出佛思恒山。东南入于两讷因会流处,入混同江。
卓崙峨河,在乌喇城南六百馀里。源出城南之勒克山。东入两讷因会流处,入混同江。
伽库河,在乌喇城南六百五十馀里。源出城南之勒克山。东流入两讷因会流处,入混同江。
发河,在乌喇城南六百六十馀里。源出讷秦窝集。北流入两讷因会流处,入混同江。
理河,在乌喇城南六百七十里。按《明一统志》云:在开原城北一千二百里。源出斡、朵、怜诸山。北流入混同江。即此今按其河源,出城南之勒克山,东流入两讷因会流处,并入混同江。
渣哈河,在乌喇城南七百十五里。源出城南勒克山。东流入两讷因会流处,并入混同江。
舍棱河,在乌喇城南七百四十里。源出城南勒克山,东流入两讷因会流处,并入混同江。
额黑讷因河,在乌喇城南八百十七里。源出长白山,西北入赛因讷因河,并入混同江。
温德恒河,在乌喇城南五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东北入混同江。
七弩浑河,在乌喇城西南五十里。源出库鲁讷窝集。东入温德恒河,并入混同江。
宁古塔,虎尔哈河,即古呼里改江源出船厂界,内色齐窝集中。诸河汇为一大河,东注入镜泊,又从镜泊之发库,东注绕城之南。复东北折入混同江。按金史,呼里改路,在会宁府东北五百馀里。盖在其下流,将入大江之处也。《明一统志》云:呼里改江,出建州东南山下,东北汇为镜泊,又北入混同江。盖合镜泊之上流,言之也。
翁钦河,在宁古塔城东北六百馀里。源出阿尔哈窝集。北流入混同江。
巴阑河,在宁古塔城东北六百馀里。源出巴阑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吞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七百里。源出吞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温吞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九百馀里。源出温吞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都耳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一百馀里。源出都耳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黑龙江,在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二百馀里,即萨哈连江也。《明一统志》云:黑龙江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今按此江源出西北塞外山,名莫考。东南流并混同江,入海。又按《金史·帝纪》:混同江一名黑龙江,水微黑,故名然。混同之源,出自长白、黑龙江,出自塞北。前史就二水合流之处,言之也。
奇木宁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三百五十里。源出奇木宁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库鲁河,在宁古塔城东北一千五百馀里。源出库鲁窝集。南流入混同江。
多忒敦河,在乌苏哩江之东。路远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
壁腊儿河,在多忒敦河之东。其源莫考。北流入混同江。
革林河,在库鲁河之东。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必津河,在革林河之东。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夏哩河,在必津河之东。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亨滚河,在夏哩河之东。其源莫考。南流入混同江。模棱河,在宁古塔城东四百里。源出模棱窝集。东流会乌苏哩江,入混同江。
乌苏哩江,在宁古塔城东一千馀里。源出希喀塔山。东北流会混同江,入海。

混同江部艺文一

册封混同江神文      金世宗


昔我太祖武元皇帝,受天明命,扫辽季荒茀,成师以出,至于大江。浩浩洪流,不舟而济。虽穆满渡江而鼋梁,光武济河而水冰,自今观之,无足言矣。执徐之岁,四月孟夏,朕时,迈旧邦,临江永叹。仰艺祖之开基,佳江神之效灵,至止上都,议所以尊崇之典。盖古者,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至有唐以来,遂享帝王之尊称,非直后世弥文,而崇德报功,理亦有当然者。矧兹江源,出于长白,经营帝乡,实相兴运。非锡以上公之号,则无以昭答神休。今遣某官,某持节备物,册命神为兴国应圣公,申命有司,岁时奉祀于戏严庙。貌正封爵,礼亦至矣。惟神其衍灵,长之德用,辅我国家弥亿,年神亦享庙食于无穷,岂不休哉。

混同江部艺文二〈诗〉

渡混同江        金蔡松年


十年八唤清江渡,江水江花笑我劳。老境归心质孤月,倦游陈迹付惊涛。两都络绎波神肃,六合清明斗极高。湖海小臣尸厚禄,梦寻烟雨一渔舠。

混同江部纪事

《宋史·王拱辰传》:拱辰至和三年,复拜三司使。聘契丹,见其主混同江,设宴垂钓,每得鱼,必酌拱辰酒,亲鼓琵琶以侑饮。谓其相曰:此南朝少年状元也,入翰林十五年,故吾厚待之。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四年春正月,如鸭子河。诏:改鸭子河为混同江。
五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
六年二月己酉,以迷离己同知。枢密院黄翩,为兵马都部署。达,骨只副之。赫石为都监,引军城。混同江疏木河之间。
七年春正月壬寅,如混同江。
八年春正月己亥,如混同江。
十一年春正月己酉,如混同江。
《兴宗本纪》:重熙七年春正月辛丑,如混同江。
十三年春正月戊辰,如混同江。
十五年春正月乙酉,如混同江。
十六年春正月己卯,如混同江。
二十年春正月戊戌,驻跸混同江。
二十一年春正月辛亥,如混同江。
二十二年春正月乙巳,如混同江。
二十三年春正月己巳,如混同江。
二十四年春正月癸亥,如混同江。
道宗本纪:太康元年春正月乙未,如混同江。
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
五年春正月壬申,如混同江。
六年十二月戊子,如混同江。
八年春正月甲申,如混同江。
大安元年春正月丁酉,如混同江。
二年春正月辛卯,如混同江。
四年春正月庚戌,如混同江。十二月丙午,如混同江。六年春正月,如混同江。
七年春正月壬戌,如混同江。
九年春正月庚辰,如混同江。
寿隆元年春正月己亥,如混同江。
七年春正月癸亥,如混同江。
《天祚本纪》:乾统三年春正月辛巳朔,如混同江。天庆二年二月丁酉,如春州。幸混同江钓鱼。界外酋长以故事,皆来朝适。遇头鱼宴酒酣。上命诸酋起舞,独阿骨打不从。阿骨打自混同江宴归,遂称兵。四年秋七月,萧挞不也。遇女直战于宁江东,败绩。十月壬寅,以守司空萧嗣先,为东北路都统。静江军节度使萧挞不,也为副发。契丹奚军三千人中,京禁兵及土豪二千人,别选诸路武勇二千馀人,以虞候崔公义为都押官,控鹤指挥邢颖为副。引军屯出河店,两军对垒。女直军潜渡混同江,掩击辽众,萧嗣先军溃。崔公义、刑颖、耶律佛留、萧葛十等死之。
《金史·太祖本纪》:收国元年,上亲征黄龙府。次混同江,无舟,上使一人道前,乘赭白马径涉,曰:视吾鞭所指而行。诸军随之,水及马腹。后使舟人测其渡处,深不得其底。
《太宗本纪》:天会十年四月庚寅,闻鸭绿混同江暴涨。命赈徙戍边户,在混同江者。
熙宗本纪:天眷元年二月己巳,诏:罢来流水混同江,护逻地,与民耕牧。
《世宗本纪》:大定二十四年四月乙酉,观渔于混同江。《礼志》:混同江大定二十五年,有司言,昔太祖征辽,策马径渡江,神助顺灵应,昭著。宜修祠宇,加赐封爵,乃封神为兴国应圣公,致祭。如长白山仪册封如保陵公,故事。

混同江部杂录

《书经·禹贡》:既载壶口,〈注〉朱子曰:天下有三大水,江、河、混同江是也。混同江不知所出。斜迤东南入海,其下为辽海、辽东、辽西,指此水而分也。〈按朱子生于南宋,此时辽地,宋人轮
蹄所不及,故误指辽水为混同。不知混同犹在辽水东千里之外。然其所云:天下有三大水,以混同与内地江河并列,则虽得于传闻之言,实至确不可易。此水之大,非他水可及也

〉鸭绿江部汇考

奉天府东南之鸭绿江

鸭绿江,即《唐书》之马訾水。一曰益州江,又曰叆江。以色如鸭头,故名鸭绿。在今奉天府辽阳州东,五百六十里。源出长白山巅之潭。西南流与佟家江。会绕凤凰城之东南,行五百馀里入于海。其东为朝鲜界。


《唐书·高丽传》:高丽有马訾水,出靺鞨之白山,色若鸭头,号鸭绿。水历国内城西,与盐难水合,又西南至安市,入于海。而平壤在鸭绿东南,以巨舻济人,因恃以为堑。按《性理》:朱子曰:女真起处,有鸭绿江。《传》云:天下有三处大水,曰黄河,曰长江,并鸭绿是也。〈今按《书经》《大全》《禹贡》既载壶口,
注引朱子之言,三大水指混同江,此又以指鸭绿,然混同源自长白北流,受诺尼江,东折北,受黑龙江,南受乌苏哩江,然后东注入海。其间小河,自南自北,奔趋此水者,不啻数十,经行三千馀里,而后入海,以此配江河为三大水,信然。若鸭绿,则亦源自长白,南流入海,其西为奉天凤凰城之地,其东则为朝鲜之界,其长不过数百里,非混同可并也。朱子生于南宋,二水皆得于传闻,未尝亲历,然以此见天下有三大水之名,其来久矣

《明一统志》:鸭绿江,在都司城东五百六十里。唐太宗征高丽,耀兵于鸭绿水,即此。
《全辽志》:鸭绿江,在辽阳城东五百三十里。又名马訾水。源出靺鞨长白山,水色如鸭头,故名。由夹州城,西南流与秃鲁江合流,至艾州,与猪婆江同流入于海。
《盛京通志》:乌喇境内有长白山。其巅有潭。周围八十里。南流为鸭绿江。
鸭绿江,即益州江,或呼叆江。按《唐书》:马訾水出白山,色若鸭头,故名鸭绿。西与盐难水合,又西南至安市,入海。今按,长白山南诸泉,南注汇为大江,西南流与佟家江,会行五百馀里,绕凤凰城之东南入于海江之东。南为朝鲜界。
珠鲁木克善峰有二。在长白山南。两䃳子山,俱长白山南麓。一干西南指者,而峰峦相续。其东,鸭绿江,其西,即通加江。山尽处,两江合流入海。
大虫江,《明一统志》云:在都司城东南四百里,源出龙凤山,南流入鸭绿江。今凤凰城界内,有龙凤台山,不闻有大虫江。南流入鸭绿者,有佟家江,或亦名称之异也。
叆河,在乌喇城西南。源出分水岭。西流绕凤凰城西,南入鸭绿江。
佟家江,在长白山南,源出分水岭,又曰黑林岭。其南,有三泉自谷中出,汇为佟家江。西南流受哈尔民等诸河。鸭绿江自东来会,南入于海。

鸭绿江部艺文〈诗〉

瞷鸭绿江        明王之诰


祈连城畔草芊绵,鸭绿津头生暮烟。对岸鸟鸣分异域,隔江人语戴同天。皇仁本自无私覆,海国从来奉朔虔。分付边人慎封守,莫教樵牧扰东田。

鸭绿江部纪事

《唐书·高丽传》:贞观十九年,帝自将征高丽。程名振为总管,攻沙早城,夜入其西城,溃虏其口八千游兵,鸭绿上。
《元万顷传》:万顷起家为通事舍人,从李绩征高丽,管书记。使万顷草檄,让高丽,而讥其不知守鸭绿之险。莫离支报曰:谨闻命。徙兵固守,军不得入。高宗闻之,投万顷岭外。
《辽史·太祖本纪》:九年冬十月戊申,钓鱼于鸭绿江。《太宗本纪》:会同三年二月乙卯鸭绿江,女直遣使来觐。
四年十一月丙子,鸭绿江女直来贡。
《圣宗本纪》:统和十一年春三月,出内帑钱,赐南京统军、司军、高丽王,治遣朴良柔,奉表请罪。诏:取女直鸭绿江东数百里地,赐之。
统和二十八年八月丁卯,自将伐高丽。十一月乙酉,大军渡鸭绿江,康肇拒战,败之,退保铜州。
二十九年春,班师所降诸城,复叛至贵州,南峻岭谷,大雨连日,马驼皆疲,甲仗多遗弃,霁乃得渡,己丑次鸭绿江。
开泰二年冬十月丙寅,详稳张马,留献女直人,知高丽事者,上问之曰:臣三年前为高丽所虏,为郎官,故知之自开京东,马行七日,有大砦,广如开京,旁州所贡,珍异皆积于此。胜罗等州之南,亦有二大砦,所积如之。若大军行,由前路取曷苏馆。女直、北直,渡鸭绿江,并大河而上,至郭州,与大路会高丽,可取而有也。上纳之。
开泰三年夏诏:国舅详稳,萧敌烈,东京留守。耶律团石等讨高丽,造浮梁于鸭绿江城,保宣义、定远等州。全辽志:耶律蒲古,字提隐,以武勇称。开泰末,为上京客省副使。太平二年,城鸭绿江守之。在镇有治绩。《辽史·兴宗本纪》:重熙十年夏四月,诏:罢修鸭绿江,浮梁及汉兵,屯戍之役。
《道宗本纪》:太康四年夏四月辛亥,高丽遣使,乞赐鸭绿江以东地。不许。
《金史·太宗本纪》:天会十年四月庚寅,闻鸭绿、混同江暴涨,命赈,徙戍边户在混同江者。
《世宗本纪》:大定十五年九月辛卯,高丽西京留守,赵位宠叛其君,请以慈悲,岭以西鸭绿江以东,四十馀城。内附不纳。
《元史·世祖本纪》:中统二年秋七月,巴思荅儿乞于高丽,鸭绿江西立互市,从之。
至元三十年二月诏:沿海置水驿,自耽罗至鸭绿江口,凡十一所,令洪君祥董之。
《顺帝本纪》:皇后奇氏宗族在高丽,恃宠骄横。伯颜帖木儿屡戒饬不悛。高丽王遂尽杀奇氏族。皇后谓太子曰:尔年已长,何不为我报雠。时高丽王昆弟有留京师者,乃议立塔思帖木儿为王,而以奇族子三宝奴为元子,以将作同知,崔帖木儿为丞相,以兵万人送之国至鸭绿江,为高丽兵所败,仅馀十七骑还京师。
《全辽志》:徐玉,德州德平人,以骁勇著闻。历升永宁、怀远、定辽左卫指挥佥事。纳哈出犯金、盖二州,玉率部邀击于三角山。纳哈出,众败走。追至鸭绿江,擒其官忽林卜花,及获军校百馀,马牛称是。
《饶州府志》:祝孟献,字丕,文德兴人。洪武间,御史张宣荐授太仆寺少卿,使朝鲜渡鸭绿江。舟遇风,几覆。孟献曰:死则可矣,如君命何。乃焚香告天。须臾,风息,至其国,遗以金带,辞弗获回,至江边,解带还之。

辽河部汇考

奉天之辽河

辽河,即古大辽水,今呼巨流河。其源有二。一自边外西北来者,远不可考。一自东北来者,出长白山西北,诸窝集中,为黑、儿、苏等河合流北出边。西北绕邓公村,又西南折,与边外西北来之水合。遂西南流,东受开原县之沙河、马訾河、亮子河、清河;又受铁岭县之范河、柴河;西北受广宁县之五道河、杨柽木河,遂分为内外辽河,经铁岭县之西南合为一;又东受承德县之浑河,为巨流河;又复分流而南汇,至海城县之西,与太子河合,遂为三汊河。南入于海。


《前汉书·地理志》:辽东郡辽阳〈注〉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按此即太子河,合为三汊河〉
元菟郡高句丽,〈注〉辽山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队入大辽水。〈按此即承德县之浑河〉
《水经》:大辽水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注〉辽水,亦言出石山,自塞外东流,直辽东之望平县西。王莽之长说也,屈而西南流,径襄平县故城西。秦始皇二十二年,灭燕置辽东郡治。此汉高帝八年,封纪通为侯国,王莽之昌平也。故平州治,又东径辽隧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顺陆也。公孙渊遣将军毕衍,拒司马懿于辽隧,即是处也。辽水又南,历县有小辽水,其流注之也。
又东南过房县西。〈注〉《地理志》曰:房,故辽东之属县。辽水又右会白狼水,水出右北平,白狼县东南,〈谢云南下当有径字〉广成县。北流西北屈径,广成县,故城南,王莽之平虏也。俗谓之广都城。又西北石城,川水注之。水出西南石城,山东流径石城县故城南。《地理志》曰:右北平有石城县。北屈径白鹿山,西即白狼山也。《魏书·国志》曰:辽西单于蹋顿尤彊,为袁氏所厚,故袁尚归之,数入为害。公出卢龙,堑山堙谷,五百馀里,未至柳城二百里,尚与蹋顿将数万骑逆战。公登白狼山,望柳城,卒与虏遇。乘其不整,纵兵击之,虏众大溃,斩蹋顿,胡汉降者二十万口。《英雄记》曰:曹操于是击马鞍于马上,作十片即于此也。《博物志》曰:魏武于马上逢狮子,使格之,杀伤甚众。王乃统率常从健儿数百人,击之。狮子哮呼奋越,左右咸惊。王忽见一物从林中出,如狸,超上王车轭上。狮子将至,此兽便跳上狮子头上,狮子即伏不敢起。于是遂杀之。得狮子而还,未至洛阳四十里,洛阳鸡狗皆无鸣吠者也。其水又东北入广成县,东注白狼水。白狼水,北径白狼县城东。王莽更名伏狄。白狼水,又〈古本作入〉东方城川水注之。水发川西南山下流,北屈径一。故城西世谓之雀目。城东屈径,方城北东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径昌黎县。故《城西地理志》曰:交黎也,东部都尉治王莽之禽虏也。应劭曰:今昌黎也,高平川水注之。水出西北平川,东流径倭城北,盖委也。人从之,又东南径乳楼城北,盖径戎乡邑,兼夷称之。又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自鲁水注之。导西北远山,东南注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径龙山,西燕慕容皝以柳城之北,龙山之南,福地也,使阳裕筑龙城,改柳城为龙城县。十二年,黑龙白龙见于龙山。皝亲观龙,去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悦,大赦。号新宫曰和龙宫,立龙翔祠于山上。白狼水又北径黄龙城东十三州。《志》曰:辽东属国都尉,治昌黎道,有黄龙亭者也。魏营州刺史治。《魏氏土地记》曰:黄龙城西南有白狼河,东北流,附城东北下,即是也。又东北滥真水出西北塞外,东南历重山,东南入白狼水。白狼水又东北出,东流为二水。右水疑即渝水也。《地理志》曰:渝水首受白狼水,西南巡山径一。故城以为河连城,疑是临渝县之故城。王莽曰:凭德者矣。渝水南流,东屈与一水会,世名之曰伦水,盖戎方之变名耳。疑即《地理志》所谓侯水北入渝者也。《十三州志》曰:侯水南入渝。《地理志》言:盖自北而南也。又西南流,注于渝。渝水又东南径一,故城东俗曰女罗城。又南径营丘,城西营丘在齐,而名之于辽燕之间者,盖燕齐辽迥。〈宋本作远旧本作回〉侨分所在,其水东南入海。《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一水东北出塞为白狼水;又东南流至房县,至〈当作注〉于辽。《魏氏土地记》曰:白狼水,下入辽也。
又东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注〉《十三州志》:大辽水,自塞西南,至安市入于海。
又元菟、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西南至辽隧县,入于大辽水也。〈注〉县故高句丽相之国也。汉武帝元封二年,平右渠,置元菟郡于此。王莽之下,句丽水出辽山,西南流径辽阳县,与大梁水会。水出北塞外,西南流径至辽水。故《地理志》曰:大梁水,西南至辽阳,入辽。《郡国志》曰:县故属辽东,后入元菟。其水西南流,故谓之为梁水也。小辽水又西南径襄平县,为淡渊,晋永嘉三年,涸。小辽水又径襄平县入大梁水。司马宣王之平辽东也,斩公孙渊,于斯水之上者也。按《金史·地理志》:咸平府铜山,〈注〉辽同州镇,安军本汉。襄平县西有辽河。
新兴,〈注〉辽银州富国军,本渤海富州,西有辽河。庆云,〈注〉辽祺州祐圣军,本以所俘檀州密云民,建州有辽河。
《沈州章义》〈注〉辽,旧广州。有辽河。
辽滨:〈注〉旧辽。辽州东平军,辽太宗改为始平军。皇统三年,废。为县有辽河。
《续文献通考》:辽东都指挥使司。辽河,源出塞外,三万卫西北入境。南流经铁岭,沈阳都司之西境,广宁之东境。又南至海州卫,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里。
珠子河,源出广宁卫东北一百里。自云山南流入辽河。
大清河,源出三万卫东北分水岭。南流经城东南十五里,合小清河,入辽河。
南北通江,源出海州卫东二十里滑石山。自东而西,横渡辽河。折而南流,又折而东,复入于辽。其间洲渚方十馀里,可以耕稼。
太子河,即东梁河。源出干罗山西流五百里。至都司城东北五里,折而西南流;至浑河合为小口,会辽河入海。
《明一统志》:辽东都指挥使司辽河。源出塞外,自三万卫西北入境。南流经铁岭、沈阳都司之西境,广宁之东境,又南至海州卫,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里。按《唐书》:太宗征高丽,至辽。泽泥淖二百馀里,人马不可通。布土作桥,既济撤之以坚,士卒之心,即此至。今辽地遇雨则多淖,其亦天造之险欤。
涂河,源出塞外。自三万卫西北二百五十里入境,南流入辽河。
柴河,源出沈阳卫东诸山。西流经城北,入辽河。按《盛京通志》:辽河在奉天府城西一百里,即巨流河也。《汉书》《水经》,俱作大辽水。谓出塞外卫白平山。东南入塞,过辽东、襄平县西。又东南过房县西。又东南过安市县。西南入于海。《明一统志》云:源出塞外。自三万卫西北入境,南流经铁岭、沈阳、都司之西境,广宁之东境。又南至海州卫,西南入海。行一千二百五十五里。今按辽河,源出边外。有二。其一自西北来者,远不可考。其一自东来者,亦出长白山西北诸窝。集中为黑、儿、苏,等河,合而北流,出边西北,绕邓子村。又西南折,与自西北来河合而为一。遂西南流自开原县。明安贝勒屯,东十里入边流,经铁岭县北清河。自东来会,入双峡口,西南分为二。曰:内辽河,外辽河,绕县之西南,合而为一,至开城为巨流河,又分流复南汇,经海城县之西,与太子河会,遂为三汊河入海。此河左右,即辽东辽西。所由分,魏公孙渊拒司马懿,使将屯辽,队自固。懿张军其南,潜渡其北,即此唐太宗征高丽泥淖二百馀里,布土作桥,乃济。至今,此地遇雨泥淖不可行,天造之险。自古已然也。
乌喇昂邦牙哈河,在城西三百二十馀里。源出库鲁讷窝集,西北会黑儿苏河,出边为辽河。
黑儿苏河,在城西四百馀里。源出库鲁讷窝集,北流出边,即辽河上流也。
承德县浑河,在城南一十里。《明一统志》云:一名小辽水,谓出塞外,西南流至沈阳卫;合沙河,又西南流至都司城西北,入于太子河。按小辽水,《汉书》《水经注》俱云:高句丽县有辽山,小辽水所出。今按浑河发源,自长白山,纳绿诸窝集中,西北流入英额边门,绕奉天府城之西南,至王大人屯东南,与太子河会西流合辽河为三汊河。入海。
开原县沙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松山堡峰。入辽河、马鬃河,在城西二十里。源出边外。自漾铺西入境,至史家堡。入辽河。
亮子河,在城西四十五里。《明一统志》云:源出三万,卫东北枪杆岭,南流入辽河。
清河在城南二里。《明一统志》云:出分水岭。今按阿绿觉罗哈达诸河,经拐磨子山,合流,即为此河。西入辽河。
铁岭县范河,在城南三十里。源出佳瑚禅山,至蚂蜂沟入辽河。
外辽河在城西十里,即辽河。自下塔子分出,至红宝石。大台入辽河,遂为内外辽河。
柴河在城北二里。源出分水岭。至席家庄,入辽河。锦州府广宁县之珠子河,在城东北四十里。《明一统志》云:源出广宁县,东北一百里。白云山南流入辽河。五道河在城东北二百十里,即杨柽木河。分流三十里入辽河。
杨柽木河在城东北二百二十里。源出边外,由彰武台边门入境。流二百七十里,入辽河。
辽河,在城东北二百三十里,即巨流河。
辽阳州太子河,在城北十五里。源出边外,撒木禅山。自苇子峪,东入边。西南流汇浑河、辽河,为三汊河。海城县三汊河,在城西六十里。系辽河、浑河、太子河,流入海处。

辽河部艺文〈诗〉

渡辽河          金刘著


身隔辽东渡,心怀冀北群。会归苏属国,却忆范将军。风阵横秋雁,雷声吼夜蚊。方言莫相笑,唐梵本殊分。

渡辽河坐新舫中     明王之诰

画舫乐新成,牙樯引柔浪。鼓楫泛中流,搴篷凝远望。宿雨润良畴,晴岚起岩嶂。惭予利涉心,已在菰蒲上。

辽河部纪事

《晋书·宣帝本纪》:青龙四年,辽东太守公孙文懿反,徵帝诣京师。天子曰:此不足以劳军,事欲必克,故以相烦耳。君度其行何计。对曰:弃城预走,上计也。据辽水以距大军,次计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天子曰:其计将安出。对曰:惟明者能深度彼已,豫有所弃,此非其所及也。今悬军远征,将谓不能持久,必先距辽水而后守,此中下计也。既而,公孙渊使将屯辽,队自固。帝张军其南,潜渡其北,遂平之。
《隋书·炀帝本纪》:诏曰:朕当亲执武节,临御诸军,秣马丸都,观兵辽水。
《唐书·太宗本纪》:贞观二十二年二月丁卯诏:渡辽水,有功未酬。勋而犯罪者,与成官同。
辽史圣宗本纪:太平三年冬十月,驻跸辽河。
四年冬十月,驻跸辽河。
六年九月,驻跸辽河浒。十二月庚子,驻跸辽河。七年五月清暑,永安山西南路,招讨司奏阴。山中产金银,请置冶从之。复遣使循辽河源求产金银之所。九月,驻跸辽河。
《兴宗本纪》:重熙七年十月甲子朔,渡辽河。
《道宗本纪》:大安四年冬十月丁丑,猎辽水之滨。《金史·世宗本纪》:大定二十五年七月甲申,次辽水,召见百二十岁女直老人,能道太祖开创事,上嘉叹,赐食并,赐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