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九十三卷目录

 桂林山部汇考
  图
  考
 桂林山部艺文
  桂海岩洞志序      宋范成大
  桂林记          罗大经
  桂林诸岩洞记      明董传策
 隐山部汇考
  图
  考
 隐山部艺文
  隐山记         唐吴武陵
  游隐山六洞记       明胡直
 都峤山部汇考
  图
  考
 都峤山部艺文〈诗〉
  送邵道士彦肃归都峤    宋苏轼
  游都峤洞         杨际熙
 都峤山部纪事

山川典第一百九十三卷

桂林山部汇考

山海经之桂林

桂林山水之胜,甲于天下,然其山率皆平地突出,傍无延属。而名峰异境,奇而且多,又皆相去不远。凡寓郡城内外者,皆可以几杖得之。故自古游桂山者,率不特著其胜,而总名之曰:桂林诸山云。
桂林山图桂林山图

考考

《山海经·海内南经》:桂林八树,在番隅东。〈注〉八树而成林,言其大也。
《汉书·地理志》:郁林郡桂林。
《方舆胜览》:广西路静江府桂山,在临桂县之东。《山海经注》云:八桂成林。
按范成大《桂海岩洞志》:读书岩,在独秀峰下,直立郡治后,为桂主山。傍无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牖,如环堵之室。颜延年守郡时,读书其中。伏波岩,突然而起,且千丈,下有洞,可容二十榻。穿凿通透,户牖傍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名马伏波试剑石。前浸江滨,波浪汹涌,日夜漱齧之。叠䌽岩,在八桂堂后,支径登山至半,有洞曲转,穿出山背。
白龙洞,在南溪平地半山中,龛有大石屋,由屋右壁入洞行半,途有小石室。
刘仙岩,在白龙洞之阳,仙人刘仲远所居也。石室高寒,出半山间。
华景洞,高广如十间屋,洞门亦然。
水月洞,在宜山之麓,其半枕江,天然刓刻作。大洞门透彻,山背顶高数十丈,其形正员,望之端整如大月。轮江别派,流贯洞中,踞石弄水,如坐捲蓬大桥下。龙隐洞、龙隐岩,皆在七星山脚。没江水中泛舟,至石壁下,有大洞门,高可百丈,鼓棹而入。仰观洞顶有龙迹夭矫,若印泥,然其长竟洞舟行,仅一箭许。别有洞门可出。岩有洞侧,山半有小寺,即岩为佛堂,不复屋雉。岩亦江滨,独山有小洞,洞门下临漓江。立鱼峰,在西山后,雄伟高峻,如植立一鱼。馀峰甚多,皆苍石刻峭。
栖霞洞,在七星山。七星山者,七峰位置如北斗,又一小峰在傍,曰辅星。石洞在山半腹。入石门,下行百馀级,得平地,可坐数十人。傍有两路,其一西行,两壁石液凝冱,玉雪晶荧,顶高数十丈,路阔亦三四丈,如行通衢中。顿足曳杖,铿然有声。如鼓钟声,盖洞之下又有洞焉。半里遇大壑,不可进。一路北行,俯偻而入,数步则宽广,两傍十许丈,钟乳垂下累累。凡乳床必因石脉而出,不自顽石出也。进里馀,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则多岐。游者恐迷路,不敢进,云通九疑山也。元风洞,去栖霞洞傍数百步,风自洞中出,其寒如冰雪。
曾公洞,旧名冷水岩。山根石门,砑然。入门,石桥甚华。曾丞相子宣所作有涧水,莫知所从来。自洞中,右旋东流桥下,复自右入,莫知所往。或谓洑流入于江也。度桥有仙田数亩,过田,路窄且湿。俯视石罅,尺馀匍匐而进,旋复高旷,可通栖霞。
屏风岩,在平地断山峭壁之下。入洞门,上下左右皆高广百馀丈。中有平地,可宴百客。仰视钟乳,森然倒垂者甚多。蹑石磴五十级,有石穴通明。透穴而出,则山川城郭,恍然无际。余因其处,作朝天观,而命其洞曰空明。
隐山六洞,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另有部兹不详载〉北潜洞,在隐山之北,中有石室、石台、石果之属。石果似荔枝、胡桃、枣栗之形。人采取玩之,或以饤盘相问遗。
南潜洞,在西湖中罗家山上。
佛子岩,亦名钟隐岩,去城十里,号最远一山。崒起莽苍中,山腰有上、中、下三洞。最广中洞明敞,高百许丈。上洞差窄,一小寺就洞中结架,因石屋为堂室。虚秀洞,去城差远。大石室面平野,室左右皆有径隧各数十百步。穿透两傍,亦临平野。以上所纪皆附郭,可日涉者。馀外邑岩洞尚多,不可皆到。兴安石乳洞最胜,余罢郡时,过之上、中、下,亦三洞。此洞与栖霞相甲、乙,他洞不及也。阳朔亦有绣山、罗汉、白鹤、华盖、明珠,五洞,皆奇。又闻容州都峤有三洞,天融州有灵岩、真仙洞,世传不下桂林,但皆在瘴地,士大夫尤罕到。按《桂林府志·山川考》:桂山,在桂林府城东北郭。三峰连属。城中望之,前峰拔起,是多桂焉。次峰宛转,一名北山。后峰巃嵷有岩,曰叠䌽,旧号越王山。山上有石坛,五代时马殷所筑,今有马王台三字。
独秀山,孤标直耸,约五百馀丈,周回一里。顶平如苍玉。正面端严秀整,侧视如卓笔,校诸峰独雄,故名山上有岩,岩下有洞。前宋始安太守颜延之,读书其中,名读书岩,后为报恩寺。至顺壬申,顺帝以太子谪静江,寓寺居焉。山今在靖江王府中。
伏波山,在府治东北,又名岩。拔起千尺,有悬石如柱,去地一线,不合俗,云马伏波、试剑石,又云石柱连出状元柱。在洞中,洞旧名玩珠。宋张维易曰还珠,张孝祥大书于石。
七星山,在城东二里,旧名七星岩。七峰列如北斗,旁有峰如辅星。缘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带。绝顶有道院。
于越山,在叠䌽岩前。上有唐人台榭遗基刻于越山三大字于崖旁,下有岩,深窈难穷,岩门刻曰栖真,世传猕猴岩即是也。
读书岩,在独秀山下,有石榻、石牖。前宋太守颜延之读书之所。
屏风岩,又名程公岩,在城东北五里。断山屹立,高百馀丈。中有平地,可容百人。钟乳倒垂如璎珞,有石穴通明,逗穴而出,山川城郭,恍然如在壶中。范成大建壶天观,颜曰空明,刻铭于石观,后废。弘治间,重建壶天寺。
湘水岩,在城东三十里,俗号圣水岩。夜半则潮上岩,日中则潮下岩,每日如常略不愆期。山腹地广数十亩,群峰环拥。或传三五十年有大潮,则有异人出。叠䌽岩在城北三里。大山壁立,屏开山岩,层层转至。岩后有亭翼然,名越亭。今废,重建拱辰、望江二亭。北望漓江诸水,萦环如画。
曾公岩,在七星岩下,旧名冷水岩。山根石门㟏岈中,有涧水东流,伏于石下,源委不可知。宋元丰中,曾布帅桂,跨涧为石桥榜,今名。桥下水声泠泠,寒气侵人。桥侧有石乳,双悬如垂莲颓云,危欲下压。度桥有仙田数亩,水无乾,溢过田,萦纡数十步,路窄不可通。俯视有石罅,匍匐而进,可通栖霞。自左隅数十步,出至元风洞。旁水清浅,对面高岸玉立如削,真胜概也。刘仙岩在城南七里,今名升仙石。相传仙人刘仲远居此磴道。攀援而上,石室高寒,旁有穿云仙迹。龙隐岩,在城东二里,漓江之水分流绕其下,其后连属七星山。岩后有洞,名龙隐,其下水深莫测。仰视其上,有龙迹夭矫,长竟数丈。鳞鬣宛然,疑龙蜕去迹,印泥上久而化为石也。岩内宽广可容百人,岩巅石色苍翠可爱。岩左缘磴而上,旧有骖鸾亭,后改怡云,今改望江。气象高广,后洞水势涌激,盛暑汎舟,如在三峡中。岩口旧有佛阁,今废。
灵秀岩,在城西十里,有大石室。三面虚明,穿透左右。隧道数十,可通行。两旁皆頫临旷野。
玉乳岩,在城西十里。极深邃,秉烛乃可游。石室穹然,中皆石乳,莹如冰玉。
戴秀岩,在城西五里,山坡崎峻,中多石乳,游者罕至。相传郡人戴秀遇异人隐于此。
明月岩,又名明月洞,在城北五里。一山角立其岩南,向缘磴而上,空明莹洁。旧有道人居之,今无。
月牙岩,在龙隐岩北,扪萝而上,石磴数十级,半山之中,形如初月,故名。
四字岩,在西门清塘后。
雪洞,在独秀山西,石壁垂乳,洁白如雪。唐人有诗刻,今灭。惟雪洞二字尚存。旁有二石如凤峙,号双凤石。元风洞,在七星山下,庆林观后。洞口低下,阴风袭人,盛暑凛如冰雪。旧名风洞,《省志》改今名。
南潜洞,在西湖中罗家山上。自南窦持炬入数步,乳石中峙,乳穗累然。地有迹如龙爪所划,俗名龙田。北潜洞,在隐山之北,中有石室、石台,又有石果作荔桃、枣、栗之状。
栖霞洞,在七星山畔,缘磴而上,入石门,下百步,始坦夷。可坐数十人,高爽明豁,盛夏无炎暑,冬则温。然石乳凝结,殊形怪状,不可胜纪。其下复有洞,入半里遇大壑不可进。有路北行,伛偻而前数步,复宽衍。两旁十馀丈。石乳下垂,如玉簪。曲折跻攀,始可进。所见益奇,又行食顷,寒泉、怪石交映叠出。游者错迕。世传穴通九疑山,洞中有老君像,旧传唐明皇所寘。宋建炎间,经略李弥大更曰:仙李洞。洞口有亭,曰齐云,久废。淳熙初,范成大重建,名碧虚,今废。
风洞,在叠䌽山后,石门㟏岈,阴风袭人。盛夏无暑,故名。
水月洞,在宜山之北,其洞门踞江,圆如满月。《一统志》云:滨江三洞,惟水月最佳是也。宋张孝祥改曰朝阳岩,构亭其上,亦曰朝阳亭,今废。
张公洞,在佛子岩下。
虚秀洞,去城差远。石室面平野,左右皆有径隧,各数十百步,穿透两傍,亦临平野。
白龙洞,在府城南七里,俯瞰南溪石室,穹窿高爽,中有佛宇。唐李渤命曰元岩。后避宋太祖讳,易曰白龙洞。
朝阳洞,在城西,乃隐山六洞之一。以后五洞俱同。南华洞 夕阳洞 北牖洞 嘉莲洞 白雀洞乳洞,在龙隐岩后。
木龙洞,在城东北郭。
桂岭,在城北三里。经略吕源大书刻石,因此呼之。乌岭,在城东二十里,按《旧图志》,隋有僧携佛舍利至焉。群乌飞随,因此得名。岭极峻,高数十丈。后有僧道铨开凿,砌石磴数千级,疏山泉,注于路隅,以便行者。岭巅有小寺。
五岭,李白云:桂水之五岭,衡山朝九疑,此盖不同秦之所谓五岭者。
游冈岭,在城东南二十里,旧名牛冈,俗讹呼游冈。韶音洞,在虞山后。石窦初入甚窄,中则虚明,达于皇泽湾。洞门高广,頫湾之上,水石相激,爽气袭人。华景洞,在华山下,又名华景岩,前有塘洞,中空明轩豁,可容数榻。
还珠洞,在伏波山下,俯瞰漓水,中可容二十榻户牖。穿透石如苍玉,旁垂一石柱,下至平地。不合者,才一线许,俗号伏波试剑。石洞中石上有巨人迹,纹理如刻。复有紫白二蛟,长数丈,蜿蜒相向,有圆晕直其首,如二龙戏珠状。旧传昔有渔父得珠于此,取而复还之,故名或曰汉马伏波征交趾,回载薏苡经此,因得名。
铜冈岭,在城东四十里,高数百丈,绵亘数十里。百丈岭,在城东五十里,高险难登。
半云岭,在城西北二十里,极高峻,又名云伏岭。望城岭,在城东五里,往来企望城郭,故名。

桂林山部艺文

桂海岩洞志序      宋范成大


余尝评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士大夫落南者少,往往不知,而闻者亦不能信。余生东吴,而北抚幽蓟,南宅交广,西使岷峨之下,三方皆走万里,所至无不登览。太行、常山、衡岳、庐阜,皆崇高雄厚,虽有诸峰之名政尔。魁然大山峰云者,盖强名之。其最号奇秀,莫如池之九华、歙之黄山、括之仙都、温之雁荡、夔之巫峡,此天下同称之者。然皆数峰而止尔。又在荒绝僻远之濒,非几杖间可得,且所以能拔乎其萃者,必因重冈复岭之势,盘亘而起,其发也有自来。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笋、瑶篸、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当为天下第一。韩退之诗云: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柳子厚訾家洲记云:桂州多灵山,发地峭竖,林立四野。黄鲁直诗云: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嵯峨。观三子语意,则桂山之奇,固在目中,不待余言之赘。顷尝图其真形,寄吴中故人,盖无深信者,此未易以口舌争也。山皆中空,故峰下多佳岩洞,有名可纪者,三十馀所。皆去城不过七八里,近者二三里,一日可以遍至。今推其尤者,记其略。

桂林记          罗大经

桂林石山怪伟,东南所无。韩退之谓:山如碧玉簪。柳子厚谓:拔地峭起,林立四野。黄鲁直谓:平地苍玉忽嶒峨。近时,刘叔治云: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皆极其形容。然此特言石山耳。至于暗洞之瑰怪,尤不可具道。相传与九疑相通。范石湖尝游焉,烛尽而返。余尝随桂林伯赵季仁游其间,列炬数百,随以鼓吹,市人从之者,以千计已。而入申而出入,自曾公岩,出于栖霞洞。入若深夜,出乃白昼,恍如隔宿。异世季仁索余赋诗,纪之其略曰:瑰奇恣搜讨,贝关青瑶房。方隘疑永巷,峨敞如华堂。玉桥巧横溪,琼户正当窗。仙佛肖彷佛,钟鼓铿击撞。赑赑左顾龟,狺狺欲吠庬。丹龟俨亡恙,芝田蔼生香。搏噬千怪聚,绚烂五色光。更无一尘涴,但觉六月凉。玲珑穿数路,屈曲通三湘。神鬼妙剜刻,乾坤真混茫。入如深夜暗,出乃皦日光。隔世疑恍惚,异境难揣量。然终不能尽形容也。又尝游容州勾漏洞天,四面石山围绕,中平野数里,洞在平地,不烦登陟。外略敞豁,中一暗溪穿入,因同此流。令结小桴,秉烛坐其上,命篙师撑入,诘屈而行,水清无底,两岸石,如虎豹猱玃,森然欲搏。行一里许,仰见一大星炯然,细视乃石穿一孔,透天光若星也。溪不可穷,乃返洞。对面高崖上,夏间望见荷叶葱蔚,然峻绝不可到,土人云:或见荷花,则岁必大熟。

桂林诸岩洞记      明董传策

余阅宋范文穆成大《桂海虞衡志》,见其评桂山之奇,以为千峰崛然特立,旁无延缘,而玉笋瑶篸,其森列怪且多,若此,当为天下第一。私窃意其为过言,乃今来游桂林,睹诸峰,峦巉岩从,平地削出数百千丈,不假纤培,而骨相崭然、玉立、剑峙,众态毕呈。或半空开窍,冥搜叵测;或挺拔天表,登顿无阶。其奇怪、夺目、惊心,殆不可具状。昔人所论列,犹为不及。云:余得稍游,览其最著者。采合传志,因为撰次。于左略诸琐琐不记。八月二十有四日,余与吴子泊舟桂江西皋,复会张子子仪。是日,学宪殷石汀君邀余三人,游风洞岩。岩在叠䌽山后。石门𥓂砑,峭壁划裂。下瞰平野,千峰竞奇云,树滃渤洞中。阴风袭人,毛洒洒起立。张子谓:即当盛夏无暑。而殷君遽持觞起饮,复为指点桂山三峰,巃嵷宛转,悉入瞩界,盖竟日酣眺焉。赋得古体一首。明日张子去,余二人结缆伏波岩。岩突起殊高,石悬如柱。去地才罅一线,俗云马伏波。试剑石入而有洞豁然,约可容数十榻。户牖穿透,俯瞰漓水洞中,踞石有巨人迹,宛如刻纹。又紫白二蛇蜿蜒相向,有浮石络其顶,大如老龙戏珠,洞因得名还珠,或云马伏波。倾所载,薏苡于此,因赋近体诗。折而游眺水月洞,洞门踞江,圆如满月。《一统志》称滨江洞,惟水月最佳,然不能过还珠洞也。已又登岸望独秀峰,孤标直耸,顶平如苍玉,正面凝然秀整,侧视果如卓笔,较诸峰独雄。唐张固诗所称南州擎天柱者也。其北虞山临江有韶音洞。宋张南轩先生,有记刻崖间。又明日,游隐山六洞。余忆寰宇记唐李渤出镇。桂管见石门大开,有水泓澈乃疏凿,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穷诘,因名隐山,盖即其地也。山上六洞,为朝阳、夕阳、南华、北牖、嘉莲、白雀洞各一。天朗敞如厦屋,云门逶迤亘薄野外,俯跨田畴,绝幽雅,真寰中胜概也。唐吴武陵韦宗卿俱有记。由隐山转出去,七星岩甚近。余二人复挈周山人,李生往游焉。岩有七峰,列如北斗,旁垂小峰,如辅星。缘磴而上,山半有亭曰簪带亭。其下为曾公岩。山根石户,中有涧水伏流。宋曾布帅桂跨涧为石桥,因以名。岩桥下水声泠泠,寒气侵肌,桥侧有石乳双悬,如垂莲颓云,危欲下压。度桥有石池,往昔鳞游其中,今水稍涸。复过野田数十步,路偪窄,不甚可通。頫视有石罅尺许,匍匐而进,忽更高广。其侧径可诣栖霞洞,洞旁水清浅不流,岸堑如削。余二人从石门而入,顿觉坦夷爽垲,约可列坐数十人。其上石乳凝结,下复有洞名元风。初视洞口,甚低。游者秉炬扪壁以进,天门三层,层各三耳。前阻大壑不可渡,有路北行頫偻,而前数步复宽衍,两旁十馀丈。石柱下垂,如玉簪珠旒,曲折跻攀。所览睹弥奇,高牙断霓,从空攲落。斗室阴崖,森幽彻髓。从者慄慄持酒榼,为各酌一巨觥。复行食顷,珍窝怪石交撑层峙,殊形诡状,盘巇䆗顿其中。诗者难工,画者尽巧。即游人犹错综相望,稍认识渔网、灯檠、无量佛、逍遥床、狮、象、骆驼,神工鬼斧,所出宛肖人世间所有。又有老君像,甚古唐人,因号为仙李洞。张成子诗:刀圭影触金丸弹,谓洞中景也。洞倚层岩,极元远扣其响石,如钟鼓鸣。余辈数人语笑声,如大瓮,中闻雷窅隔尘世。而崖栈间澄水一泓,汇成深渊。路甚滑,崎岖侧行,绝险。凡三里许,始从顶上出。世传穴通九疑山,以故其秘奇特甚。余意天壤间,仙灵所栖,或未必胜。此即桂山多奇,然如风峒之陡,然擘出朗朗相属,跨为六洞之益奇。至如七星岩,转折献胜。重以元风洞幽邃,不易究竟,又其最益奇者也。刘牧诗:阴崖走别洞,阳岭带回溪。信然,信然。归舟各赋近体诗,夜深方就寝。明旦起眺江涯,将复游他所。适巡院,藩臬诸司出贡院,来访。于是诸举子亦来。而秦生者道其父发解时,遽弃去游仙,不复返。今其母尚在也。余笑曰:粤山好奇,乃其人,岂亦好奇。若此午后往东北,游屏风岩。断山高耸,中有平地,亦甚敞。钟乳倒垂,透石穴而出山川城。郭恍然如在壶中。范成大建壶天观、空明岩,刻铭于石。又东游,观龙隐岩。漓水分绕其旁,下有洞深奥莫测,龙迹夭矫然印其上。于时,桂林诸岩洞之奇,大略已得。游惟华景洞,在城中逼近王公府,遂不复入。而尧山有尧田,特以桂山多石,惟此独积土,盖无他奇焉。日晡放舟象鼻山,山在訾家洲之西,突起水滨,厥形类象。余辈方箕踞眺啸,适藩参洪方洲。君臬佥向怀,葛君载酒来寻,遂欢饮至夜分而别。明旦发舟,下西南境,入戍所,道中山水犹奇。乃更瘴霭,迤靡四望,荒落猺吹猿啸,听之凄凄然。余顾益猛,有踌躇愧戍縻,非其柄也。因忆姑苏袁永之氏《游桂山记》,谓其山石险峭,宜生蛮獠猺獞之类,为民蠹;又意淑诡奇伟之气,不钟之人,而钟之物。余以为不然。夫人寰风气寖开,拓荆蛮于越,曩亦榛疆。八桂虽遥,良非殊域。且石岩岩等耳失之邪。或归险峭,得其正,以秉孤贞,彼其人灵心故在也。抑天王统一区宇,覃牧黔𥟖,讵应鄙夷,绝徼中,谓必难振礼教,古今俗移,须政植政维,人特患分疆宰割者,未暇经筹云尔。夫山川草木,夷裔之主,非其人,谁当焉。又安知八桂诸岩洞之间,异时不有贤豪士出,而剪除荒秽,兴起斯文,与天壤相终始也。漫并附丽之记中,庸谂后人之好游者,因复得《粤西山水歌》一篇云。

隐山部汇考

唐李渤所开之隐山

隐山,在今广西桂林府城西三里,其山有六洞,曰朝阳、曰夕阳、曰南华、曰北牖、曰嘉莲、曰白雀,皆奇成天造。相传唐李渤出镇时,始开。见其洞府深隐,因名之曰隐山云。
隐山图隐山图

考考

《水经·温水注》:卢容水,出西南区粟城南高山,山南长岭连接天障,岭西卢容水凑隐山。
《桂林风土记》:隐山在州之西郊。先是榛莽翳荟,古莫知者。宝历初,李渤出镇遂寻其源,见石门门内有水渊激,乃夷薙芜秽疏通。岩穴石林磴道,若天造灵府,不可根本,因号隐山。
《桂海岩洞志》:隐山六洞,皆在西湖中隐山之上。一曰朝阳,二曰夕阳,三曰南华,四曰北牖,五曰嘉莲,六曰白雀。泛湖泊舟,自西北登山,先至南华。出洞而西至夕阳。洞穷有石门可出至北牖,出洞十许步至朝阳。又西至北牖穴口,隘狭侧身入,有穴通嘉莲。西湖之外,既有四山巉岩、碧玉千峰,倒影水面,固已奇绝。而湖心又浸隐山诸洞之外,别有奇峰绘画所不及。荷花时,有泛舟故事,胜赏甲于东南。
《广西通志·山川考》:隐山,在桂林府城西三里。

隐山部艺文

隐山记         唐吴武陵


西出门里,馀得小山。山下得伏流,顾曰石秀水清。其韬怪物耶。乃蹈履北上四十馀步,得石门,左右剑立,矍然若神物持之。自石门西行十步,得北洞坦平如室。室内清缥若绘积,乳旁溜凝如壮士,上负横石奋怒,若活乘高。西上有石窗。棂窗下望,千山如指。自石室东回三步,得石岩。岩下有水泓然,疑虬螭之所宅。水色墨绿,其浚三丈载舟,可坐数十人。岩之南壁有石磴,可列十六人。其东若畎浍贯石流去,不知所止。北壁半穴如悬门,彻外容小舟出门,有潭。袤三十步产芰荷潭。北十步得溪横五里径。二百步溪,可以方舟泛鹢,渺然有江湖趣。鱼龙瀺灂,鸥鹭如豢,溪潭之间有地丈馀,其色正赤。历石门东南,越小岭石林,危峤夹耸左右。自岭下十步得东岩。自岩口直下二十步有水阔一尺许。浅沙若画,细草如织。南望有结乳如薰笼,其白拥雪。自岩西南,上步飞梯四十级,有碧石盘,二乳窦滴下可以酌饮。又梯九级,得白石盘。色如玉,中有自然水香甘可饮。数人不竭,自石盘东北上陟云梯十二级得石堂,足坐二十人。乳穗骈垂,击之铿然金玉声。堂间有石,方如棋局,即界之以弈,翛然不知柯之烂矣。自堂北出四步,直西二筵,南入小峡道。峡得内峒,峒有石室,妙如刻画。顶上方井弱翠轻,绿如藻绣。自峒南下,仰瞩东崖,有凝乳,如楼阁、如人形、如兽状不知造物之所变化也。自楼阁斗下七步次石渠,渠深七十尺,渠上为梁,曲折缭绕三百步远,日月所不能烛矣。左右列炬而后敢进。自梁直南抵绝壁,斗下为飞梯。九级而后及水,水北涯有石阁峭甚,益以栏槛适可宴息。水通渔船,东出朝阳,西隔黝黑方谷,如凿投之石闻波声响,寒气薄人。自石阁还上绝壁西十步,又得小峒。俯行三十步,左右壁有钟乳,或垂或滴。其极有石室如禅庵,多白蝙蝠。出小峒北二十步,又得外峒,石色犹四。峒东西壁下有石数十枚,其面砥平,中有兕樽,琴荐厥状,甚怪。游人列坐,肃若水霞。其东有便房,桁栌栱棁,支撑环合,犹良工之椎琢也。峒北七步临西石门。石门西二十九步得西峒。峒深九十尺,北崖有道,可容一轨。崖南有水,水容如镜,纤鳞微甲可数。东过小石门,东頫行三十步,诘屈幽邃道,绝穷崖又宽明。置水阁岸下,阁胜九人,阁下水阔三十尺。伏流崖南亦达朝阳。自西峒口南去一矢,得南峒四壁可燕数十人。其东有水轻风徐,来微波荡漾。北上山顶盘曲五百步,石状如牛、如马、如熊、如罴。剑者、鼓者、笙竽者、埙篪者不可名状。石路四周,而松萝萃于西北。夫兹山之始,与天地并。而无能知者,揭于人寰,沦于翳荟;又将与天地终。岂不以其内妍而外朴耶。乃伐棘导泉,目山曰隐山;泉曰蒙泉;溪曰蒙溪;潭曰金龟;峒曰北牖;曰朝阳;曰南华;曰夕阳;曰云户;曰白蝙蝠;嘉莲生曰嘉莲;白雀来曰白雀;石渠寒深,若蟠蛟蜃特曰蛟渠;或取其方,或因其端,几焯乎。一图谍也为亭于山顶,不采艧,倏然而成。凭轩四望,目极千里,高禽鸷兽,蛟翔蚁走,恍然令人心欲狂。又作亭于北牖之北,夹溪潭之间,轩然鹏飞,矫若虹。据左右翼为厨、为廊、为歌台、为舞榭,环植竹树。夐脱嚣滓邦人士女,或取宴适,或景晴气和,萧然独往,听词于其下。嗟乎。我俗既同我风,既调兹亭,与人物共之,则不知古之甘棠其类是耶。

游隐山六洞记       明胡直

余既游龙隐,则诧。于其友合溪子,合溪奋曰:子不闻有形游,有神游。苟知神游,则天之寥、地之弘、日月山川之罗列,与夫草木禽鸟群物之纠纷,何遇。非游奚必龙隐。余曰:富哉,子言。然孔子尝登泰岱观吕梁,乐山乐水,咸有天游存焉。第贵勿溺耳。故游而溺者非非游而溺者,亦非奚必不游。于是至前之日,合溪子命觞邀游于隐山之六洞。隐山者,唐李白、吴武陵咸有称述。亦名山也是。晨西出丽泽门里许,至山下小亭。宪长桂君都阃钱君咸来,乃先寻南华洞。洞水浮碧可鉴。西转北牖洞,夕阳洞。愈西至嘉莲洞,或云石似莲,又云昔有水产莲。折北,跻一石,广长如床。转至白雀洞,末乃穿。谽谺入小门,至老君殿,即朝阳洞也。东对独秀山上镵石,成老君像。左右垂石彷佛鹤鹿,咸天造。因共酌赏之。愈北万石巉㠑,遂南步而酌于亭良久。复南走里许,登披云阁。阁据丛石之心,延览益遥,或曰是阁,当春花秋月弥佳阁。内一石立如树,与群树混从。后北转为石薮,益参差状,如莲瓣,如败蕉叶。又纵观四面之山,皆石也。于是相携下山,穿红叶林而返。

都峤山部汇考

《道书》第二十洞天之都峤山
都峤山,在今广西梧州府容县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馀丈。绝顶有岩,曰中宫。相传葛洪炼丹勾漏洞时,常往来于此,即《道书》所谓宝元之天也。
都峤山图都峤山图

考考

《方舆胜览》:广西路容州都峤山。《寰宇记》云:在普宁县山上有八峰,曰:兜子、马鞍、八叠、云盖、香炉、仙人、中峰、丹灶。而八叠奇秀,视诸峰最高,有南北两洞。俱有石室,南洞宽坦,中刻浮屠大像,仪制甚古。北洞差狭为星坛。凡八二洞,虚爽,天造地设非他洞穴幽翳之比。《虞衡志》云:三洞天不下桂林。
《云笈七签》:第二十洞天,都峤山洞,周回一百八十里,名宝元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仙人刘根治之。按《三才图会·都峤山图考》:在梧州府容县南二十里,南洞广坦,中列浮屠大像。北洞差狭,为星坛。凡八中峰绝顶有室,曰中宫院。
《容县志·山川考》:都峤山,在县城南二十里,高三百五十馀丈。绝顶有岩曰中宫,名曰宝元。之天断崖绝涧,下临数百仞,可沿磴扪萝而上。昔葛洪炼丹勾漏常往来栖息于此,故又名丹灶。

都峤山部艺文〈诗〉

送邵道士彦肃归都峤山   宋苏轼

乞得纷纷扰扰身,结茅都峤与仙邻。少能寡欲颜长好,老不求名语益真。许迈有妻还学道,陶潜无酒亦随人。相从十日还归去,万劫清游结此因。

游都峤洞         杨际熙

指点名山望里赊,登临此日兴无涯。林端石径云随陟,空外昙花象不遮。僻境偏多穿茑蔓,闲身能是卧烟霞。依违恍若尘心洗,好向医王问法华。

都峤山部纪事

梧州府志:婆媪,容县人,汉时炼服于都峤山。每日于山脚采薇充饥,食久之,坐化于岩中。因曰婆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