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浙江省温州市华盖山” 相关资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一卷目录

 华盖山部汇考
  图〈缺〉
  考
 华盖山部艺文一
  华盖山记        明王思任
 华盖山部艺文二〈诗〉
  华盖山         唐张又新
  前题           宋杨蟠
  前题           明陈谦
  前题            周易
 华盖山部纪事
 华盖山部杂录
 华盖山部外编
 大罗山部汇考
  图
  考
 大罗山部艺文一
  仙岩铭         唐司空图
  前题            姚揆
  游仙岩记        明王叔果
 大罗山部艺文二〈诗〉
  重游大罗山下梅雨潭    宋林石
  游仙岩          许景衡
  题梅雨潭         陈傅良
  三姑潭          赵汝回
  梅雨潭          明卓敬
  游仙岩寺          王瓒
  游梅雨潭         张孚敬
  梅雨潭二首        王叔果
  仙岩洞          张廷望
 大罗山部纪事
 大罗山部外编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一卷

华盖山部汇考

上古容成子修道之华盖山

华盖山,在今浙江温州府城东,即《道书》所谓第十八洞天,容成太玉之天也。相传,黄帝时,容成子修炼于此。


《洞天福地记》:第十八洞天华盖山,周围三十里,名容成太玉之天,在温州永嘉县。
《方舆胜览》:浙东路瑞安府华盖山,去子城一里,山有洞,乃容成太玉之天,第十八洞天也。
《潜确类书·区宇部》:华盖山,在温州府城东,《道书》第十八洞天,下有容成洞,相传黄帝时容成子修道于此,宋仁宗尝三遣使访之,但有三生石在耳。
《浙江通志·山川考》:华盖山,在温州府城东,一名东山,有容成太玉洞,为天下第十八洞天。相传黄帝时容成子修道于此,又有石龟池、三生石、青牛坞、丹井蒙泉诸胜,其巅有大观亭。
《温州府志·山川考》:华盖山在府治东,当九斗山之口,有容成太玉洞。
《永嘉县志·山川考》:华盖山在县治东,其巅有资福寺,又有江山一览亭,后圮。明嘉靖间,郡守龚秉德重建,改为吸江亭。万历间,副使蔡廷臣复建,改名大观亭。又有容成洞,三生石,五粒松,金鸡岭,青牛坞,石龟池,丹井,蒙泉,一清泉诸胜。

华盖山部艺文一

华盖山记        明王思任


梅雨在四五月间,如妇人之怒,易构而难解。又如少年无行子,盟在耳门,须臾翻覆。予旅居鹿城外,去华盖鸟声相答,而遂无如此涔涔者。何矣,出门败格,凡十馀举,不谓容成太玉之天,反忌勾漏令窥识。予友庄使君实长此洞,言乘漏景,必觞予是,閒杯入掌,而滂沱建瓴。下山不析眉目,久之得乍霁遂牵舆取道。蒙泉上颠亭看山,海云物忙甚似六国徵调,百万军骑分路战。祖龙者,大江乃抽匣之剑光,采陆离然。时时闪暗推磨,万顷不定,正欲呼吸,天风而触肤,薄射元气,团人都无所见。仅有积谷山恍惚中,聊相慰藉耳。而所谓容成洞,春草池,谢岩、郭祠、俱从屐齿下失过,然华盖能妒。予不能禁,予不看风雨之华盖也。乳柑若火,齐时稻蟹膏流琥珀。吾当来住梦草堂,拄九节短筇,日日踏华盖顶门,歌呼笑骂,醉则遗溲而去。吾之愤,愤于兹山者庶有豸乎。

华盖山部艺文二〈诗〉

华盖山         唐张又新


一岫陂陁凝绿盖,千重虚翠透红霞。愁来始上消归思,见尽江城数万家。

《前题》宋·杨蟠

七山如北斗,城锁几重重。斗口在何处,正当华盖峰。

《前题》明·陈谦

廛隐筑东山,林高撼翠寒。云藏安石馆,竹扫葛仙坛。径绕泉鸣壑,天低月近阑。秋风扶杖履,洒酒助君欢。

《前题》周易

日落千峰生紫烟,潮回双屿媚平川。春风鼓角花边起,夕槛星河竹里悬。香阁玲珑开福地,翠岩奔堕失灵泉。郭仙谢老俱黄土,千载谁人复此筵。

华盖山部纪事

《永嘉县志》:唐高祖武德七年,淮南道行台仆射辅公祏反,台衢诸郡皆陷,瓯民筑华盖山固守。高祖遣将周法明击之,公祏败死。
宋项评,幼灵异,好神仙术。嘉定间,游华盖冈,遇异人,授以修炼法。遂弃世事,结庐罗山溪傍,自号守虚子。隐修辟谷,竟坐化。曾饮溪水味甜,语人曰:甜泉泄,兵戈歇,百年来,圣人出。至明太祖御宇,言果验,人明其溪为甜岙溪。

华盖山部杂录

明·黄淮修《永嘉县学记》:温郡城内外有九山,晋郭璞以为上应北斗城之东,曰:华盖山,星之次为文曲,而县学在其麓,人咸谓地得其宜。

华盖山部外编

《永嘉县志》:宋黄良晤,真华观道士,精五雷法,尝飞神朝谒经,日始苏,华盖山群鹄纵秽默祷,皆悲鸣而去。尝大醉偃卧,有求符者,即顾温侯像,曰:汝可往至某家。患者果见蓝面将而愈。其灵异多如此,后坐化。

大罗山部汇考

黄帝修道之仙岩山 东越王所居之泉山

大罗山,一名泉山,在今浙江温州府境内,延袤约四十五里,其支峰甚多,若帆游山、仙岩山、云顶山,皆其所分也。
大罗山图大罗山图

考考

《洞天福地记》:第二十六福地,三皇井,在温州仙岩山。
《泉山记》:泉山顶上有水,分为两派,一入处州,一入建溪。《汉书》:朱买臣所谓东越王居保泉山,一人守险,千人不得上。即此山也。山有梨岭,因多梨树,故名。岭南下道东有钟离,古迹存焉。
《潜确类书·区宇部》:泉山,在温州府城西南,朱买臣曰:越王居泉山,一夫守险,万夫不得上。即此。仙岩山,在瑞安县。《道书》第二十六福地。岩际有龙须,潭在雷潭上,相传黄帝乘龙飞升时,有须堕,故名。按《浙江通志·山川考》:大罗山,在温州府城东南四十里,一名泉山,汉朱买臣言越王居泉山,即此。广袤四十里,跨德政膺符华盖三乡,及瑞安崇奉乡上有菊花潭,卧龙潭,玉涵潭,龙须潭,五美园,飞来岩,动石,又有霹雳尖即李王尖。
帆游山,在瑞安县北四十五里,界永嘉,接大罗山,孤峰特起,凡数十仞。
仙岩山,在瑞安县东北四十五里,即大罗山之阳。黄帝轩辕氏曾修炼于此。宋政和四年,因有仙迹,升郡为应道军,乃天下第二十六福地。有三皇井,丹井,黄帝池,玉涵潭,龙须潭,雷潭,三姑潭,梅雨潭,狮子峰,飞泉洞,虎溪桥,白莲池。上有积翠峰,宋陈傅良读书其下。
云顶山,在瑞安县东北五十里,亦大罗支山,有齐云洞,岩穴高敞,天下第十六洞天。又有漱玉潭、云顶瀑、石马岩、三漈潭。
《永嘉县志·山川考》:大罗山,一名泉山。约广袤四十馀里,其支山甚多,上有卧龙潭、菊花潭、玉涵潭、龙须潭、版障岩、飞来岩、动石,又有霹雳尖,即李王尖唐宗室李集隐此。
《瑞安县志·山川考》:大罗山跨永、瑞二邑,在瑞属崇、泰二乡,峰峦奇秀,不胜指屈。中有民居,小桥流水鸡犬桑麻,不减武陵桃源,唐刘冲隐居于此。自号罗隐秀才,人即名其地为秀才垟。与永嘉接壤,相传冲系唐宗室避乱,更姓刘,因居罗山,故又称罗。其兄邺亦能诗文,唐诗中有罗邺罗隐名。
罗隐上洞,
罗隐下洞,俱冲隐居处。
归云洞,在罗隐洞后。
清洌泉,在上洞岩岈中。
宝岩洞,怪石玲珑,秀夺天巧。
云顶山上有岩三,洞二,潭二。
石马岩,在云顶山麓,赤色黑斑,因名石马。郭璞《行程记》有大罗石马山。
将军岩,
滴水岩,俱在云顶山下。
齐云洞,在云顶山中,即天下第十六洞天。
观音洞,在云顶山下。
漱玉潭,瀑布飞溅,寒气袭人,在云顶山下。
三漈潭,在云顶山下。
仙岩山,即大罗山之阳,相传黄帝轩辕氏尝修炼于此。宋政和四年,因有仙迹,升郡为应道军,乃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宋止斋陈傅良读书处,为瑞安诸山之最。去县城东三十五里,上有峰一,岩一,石三,洞一,潭五,井二,池二。
狮子峰,在仙岩山右。
白虎岩,在仙岩山左。
棋枰石,在仙岩山巅。
炼丹石,在丹井旁。
击虎石,在虎溪桥东,桥额溪山第一四字,朱晦翁笔。飞泉洞,在梅雨潭畔,嘉靖甲寅,邑令刘畿因岩凿成,广可布席,坐面飞泉故名。
三姑潭,在山下。
梅雨潭,飞瀑数百尺,扬溅山谷,霏霏不绝,状似梅雨然。
雷潭,在黄帝池上,投之以石,隐隐如雷声。
龙须潭,在雷潭之上,因生龙须草,故名。
玉涵潭,由白云上方直上数里。
三皇井,
丹井,俱在梅雨潭上,世传轩辕黄帝修炼于此。白莲池,在虎溪桥南湖石塔下。
黄帝池,在三皇井上。
帆游山,北跨永嘉,东接大罗,孤峰特起,凡数十仞。永嘉谱云:地尝为海舟楫往来之处,故有帆塘岑崎帆游等名,俱去城北四十五里。
仙岩寺,在崇泰乡仙岩山,唐贞观间建。有伏虎庵、东西庵皆子庵。朱晦翁书溪山第一四字,称天下第二十六福地。
龙圣寺,在崇泰乡大罗山,俗名尖山寺。唐显庆中建,明崇祯间重建。
《古迹考》:泽润亭,在仙岩寺梅雨潭边,大学士张孚敬建,即旧观瀑亭址,郡守王国泰重建。
仰止亭,在仙岩寺。邑令高宾为陈止斋先生建。仙岩塔,在崇泰乡仙岩寺。

大罗山部艺文一

仙岩铭         唐司空图


岩之巅森,戟插天中。宅灵仙瀑之作,风斡洞壑,地涌山凿。越之裔,瓯之隅,人逸而腴。某其帅,某其牧,寺圮而复。

《前题》姚揆

惟仙之居,既清且虚,一泉一石,可诗可图。

游仙岩记        明王叔果

永嘉之山,惟大罗山最钜。盘礡数十里,其西麓为仙岩,乃天下二十六福地。界永瑞二邑境,其寺建自唐贞观僧慧通者,后废。至宋富民陈七宅兹村,忽闻地下有钟鼓声,遂舍为寺。时有僧安楞严,常骑虎出入,号伏虎禅师,大兴法场。宋儒陈止斋先生读书其中。朱晦翁亦尝来游,大书溪山第一四字。兹山三面环抱,惟西口空,内有小溪环绕,梅潭水由此出。外通大河,往年可入小舟。今砂石淤塞矣。寺前石坊,旧额心鉴空,更有伏虎二大字,已失去矣。今中书舍人赵性鲁直扁书仙岩,横扁书天下二十六福地,由石坊转入为虎溪桥,覆以亭旁,有击虎石桥之南,屹然而耸者为慧光塔,昔传有银汉飞灯之异,其东畔列石幢十馀座,故有僧舍名外庵。今废。度桥而北,则止斋祠在焉。乃瑞邑尹刘畿重建。祠前有亭扁,曰:流芳。则寺僧道憙为刘公作也。祠后高峰数十寻,翳以萝蔓,望之郁然,为积翠峰。由止斋祠,东行有沙门,有佛殿则国初一镇守,内臣重建者,其宏伟。岁久敝坏,今渐图新焉。而狮子峰、卧象山则相为环抱者,往大殿东行数十步,憙上人新创一庵,门扁丛林佳趣,前为方丈,后为清虚楼,楼后骈植花卉亭,名之曰挹芳,瑞平朱文二令尹捐赀升构,改曰超览庵,门外有亭,相直坐其中,则云峰森列。予题白:参云。榭左方有旧庵,今改为安禅之所,由旧庵东转折而北,有门翼然悬晦。翁所书溪山第一扁,前行数十步为嘉树台,以古榕树根盘崖上,重荫交翠,其下甃石为台,台之东为觞亭,亭八角,水环绕,流觞仍注于池。池周围数十寻,多植白莲,名曰白莲池。泰顺欧尹益资寺僧作亭池,中而问名于予,予命曰:憩莲出流觞亭,循崖北行蹑级而上,为翠微岭,岭侧有石如屏刻。唐吏部侍郎姚揆铭。岭下俯见澄潭,志载有三仙姑,谒安禅师,一语而悟入潭化去。因以名潭。前为仰止台,以仰而望之则止斋。读书台在焉。台表西崖高处,有石如砥,方数十丈。旁凿小石盂,注水盥手则止,斋旧迹也。由仰止亭北行,乃入梅潭正路。又折而东,崖谷甚异,有洞空室盘旋而通梅潭,名通元洞。洞之背有亭,少师张文忠公建。名泽润亭,亭之前即梅雨潭,潭之胜在,此山为最。四面崖壁削立,瀑水飞洒潭中,空濛若细雨,然潭口两巨崖相倚,中开下空,向皆乱石堆塞。今砌石为矶,正面飞瀑,名曰喷玉矶,可列二桌,坐数人,在矶上对瀑如处灶门,引首自内观天也。潭之四周崖壁奇绝,昔传有飞仙其上者,为升仙崖。又有振玉亭在潭上,近西与飞瀑相对。乃今瑞邑余尹世儒新建,越潭之东崖,稍循涧高陟为三皇井,炼丹井,黄帝池,其义未详,盖幻迹云,再上为雷潭,潭深邃莫窥其底,以巨石投之,若雷鸣。又有龙须潭,在雷潭之上,水循崖而下,如悬布。或以黄帝乘龙飞升时,有须堕,故名。由潭西登,则有白云上方庵,乃憙上人所构。即伏虎禅师庵故址。庵仅一楹,望之如斗大,而延宾礼佛入定,各有其方至庖厕,库湢之属,亦罔不备,憙上人之经制巧矣。初上人于此入定,三年不出户,予命其住持仙岩寺始下,山庵之上为玉涵潭,去梅潭约二三里,游人率至此而返,山渐高峻,已为仙岩绝境矣。

大罗山部艺文二〈诗〉

重游大罗山下梅雨潭    宋林石


去夏曾同潭上游,荫松坐石濯清流。论文声杂飞泉响,话道心齐邃谷幽。盛暑忽思寻旧好,烦襟顿觉似新秋。也知关决多馀暇,能更重为胜赏不。

游仙岩          许景衡

龙穴梅潭抱岭斜,忆曾同试雨前茶。稍须林壑开云叶,便倩儿童汲井花。一别仙山空梦寐,三年边塞走尘沙。合须觅片闲田地,邻舍如侬有几家。

题梅雨潭         陈傅良

衮衮群山俱入海,堂堂背水若重闉。怒号悬瀑从天下,杰立苍崖夹道陈。晋宋至今堪屈指,东南如此岂无人。结庐作对吾何敢,聊向渔樵寄此身。

三姑潭          赵汝回

谁掣银河铁锁开,飞珠掷练此山来。似黄梅雨无晴日,于白云天有怒雷。曾是楞严骑虎到,何当轩帝驾龙回。岩扉下顿平平石,闲坐无人空绿苔。

梅雨潭          明卓敬

横空峭壁泻飞瀑,声振渊霆摇地轴。氤氲气湿浮太空,冲崖散作珠万斛。源头直与银河通,半空簸落飞流淙。此地定知无炎热,万壑千岩洒晴雪。

游仙岩寺          王瓒

清兴渺何许,登山极上层。境幽无俗客,寺古有高僧。翠霭屯林末,流泉溅石棱。探奇归去晚,梅𠏉执为灯。

游梅雨潭         张孚敬

落日在招提,山深藏古洞。水落正石出,穿岩入其空。绝壁合欲倾,观天如坐瓮。飞流泻中潭,山根俱浮动。蓬岛不在兹,相顾疑似梦。无那风月清,时常可吟咏。定须日日来,山僧免相送。

梅雨潭          王叔果

结迹趋名山,披衣陟元境。焕然象界新,逖矣尘嚣屏。古祠面水开,宝塔凌霄影。丛林列青松,香台依翠岭。萝径通逶迤,莲房备幽靓。满座凝妙香,酌泉试佳茗。净苑久榛芜,物华兹管领。移席坐梅潭,沿流溯皇井。风叶逐杯翻,岩瀑浸衣冷。摩崖阅旧题,临渊鉴清影。夷歌调转悠,暮归兴犹悜。溪碓乱秋声,禅灯留夕景。感时岁杪临,翻经夜分静。相对结跏趺,闻钟发深省。


元象标龙界,仙桥控翠微。乘春延蜡屐,傍暝历岩扉。崖瀑神雷鼓,林风法雨霏。凭临生逸思,顿尔息尘机。

仙岩洞          张廷望

一上仙岩望,孤高万岭低。乾坤分上下,日月割东西。沧海浮鳌背,红尘隔马蹄。仙人磨石壁,留待老夫题。

大罗山部纪事

《瑞安县志》:明僧慧心,戒行精严,通儒释二典,善晋书法,曲臻其妙。住大罗山之仙岩。永乐八年,应高僧召,入文渊阁,与修《永乐大典》。竣事,赐敕谕,遣还山。

大罗山部外编

《瑞安县志》:宋僧遇安,初居永嘉瑞鹿上方。因阅《楞严经》,了其义,后住仙岩山,常乘虎出入。座下参请者,甚众。一日,将示寂,弟子蕴仁侍坐。安说偈曰:不是领头推将去,岂从鸡脚付将来。遂自入棺,后经三日,蕴仁起棺盖视之,安忽复生,乃再起说法,垂戒曰:此后再启吾棺者,非吾徒。言讫,复入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