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罗浮山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一百八十九卷目录

 罗浮山部汇考
  图
  考

山川典第一百八十九卷

罗浮山部汇考

《道书》第七洞天之罗浮山
罗浮山,在今广东惠州府博罗县城西北五十里。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其峰四百三十有二,岭十五,石室、长溪各七十二、瀑布九百八十,其他岩洞桥梁等胜迹尤众。旧传浮山自蓬莱山浮来,与罗山合,虽不可知,而要亦神仙洞府、宇内灵区也。
罗浮山图罗浮山图

考考

按沈怀远《南越志》:此山本名蓬莱山一峰,在海中,与罗山合而为一。今山上犹有东方草木及五距鸡。在博罗县西北五十里,山有岭十五,璇房瑶室七十二所,长溪亦七十二,瀑布九百八十,其上有神湖珍禽玉树芝草。
按裴渊《广州记》:罗浮二山隐天上,惟石楼一路,时有閒游者,少得至。上际大树合抱,极目视之,如荠菜在地。山之阳,有一小岭,云蓬莱边山,浮来著此因合,号罗浮。
《水经沔水注》:洞庭南口有罗浮山,高三千六百丈,浮山东石楼下有两石,鼓扣之,清越所谓神钲者也。事备《罗浮山记》
《洞天福地记》:第七洞,罗浮洞,周回五百里,名朱明耀真之天,在惠州博罗县。
按宋邹师正《罗浮指掌图记》:名山异境,散布人寰,其知名者,有十大洞天,五在江浙,三在梁益,与夫洛京一,惠阳一而已。洛京,衣冠都会之地。江浙、梁益,舟车奔辏之乡。其林泉之美,登览之便,著于有闻,盖地势使然也。独罗浮邈处海上,天下想闻之,而恨不至其地。间有能至之者,非逸世高蹈之士,必希仙慕道之人。山之高,且三千六百丈,地之袤,直五百里。峰峦之多,四百三十二,溪涧川源,有不可胜数者。是虽长年隐者,犹未易遍览,而况士大夫来游者,暂至倏还,旬日而罢,又安能周知。兹《指掌图》所以作也,游山者自龙华寺七里登山,初至延祥寺、明月戒坛、百尺坛、铁佛像、御园、柑子,至山腰三里馀,有宝积寺,中阁、御书阁、锡杖泉、铜佛像,寺后罗汉岩、伏虎岩、佛迹石,上山十里,有大小石楼、铁桥峰、上界三峰、青羊岩、夜乐洞、犀牛潭、试剑石、瀑布泉、凤凰谷、凤浴潭、瑶石台、飞云塔、瑶池、阿耨池、夜乐池、阿耨塔、泉源山、玉鹅峰、龙王坑、上中下龙潭、花首坛、资福寺、南楼寺,去延祥之西五里馀,曰黄龙洞、七星坛、狮子洞、花首台,山背曰凤凰冈、云母溪,循延祥而东七里馀,扺冲虚观、丹灶、衣冠冢、蓬莱阁、后遗履轩、铜玉皇像,及二侍从三尊观、后朱明洞、朝斗坛、黄野人庵、钓鱼台、青霞谷、野人洞,观之北,曰酥醪观、麻姑峰,观之南,曰观源洞,西北曰幽居洞、滴水岩、长寿观。中路直上君子岩、云峰岩,其下曰蝴蝶洞,前曰水帘洞、天汉桥,路出药槽,其下为流杯池、罗浮石刻、东龙潭。自冲虚观出会仙桥,东行三里馀,抵明福观。迤逦至石洞、小水帘洞、白鹤观,东北至蛇穴,又东数里至蓬莱洞、丫髻峰,有刘仙坛,峰下有试剑石,有罗阳溪、东林寺,山之东西,有香台峰、会真峰、樱桃峰、抛毬峰、刀子峰、锦绣峰、黄猿峰、钵盂峰、致云峰、大旗峰、小旗峰、云母峰、鸡笼峰,又有金沙洞、石臼洞、朱陵洞、太和洞、欧阳洞、赤水洞、白云洞、风洞、云洞、雨洞、白角洞、大慈寺洞、古老洞、白芒古洞、桄榔洞、大坑洞。奇巘秀岑,湍流怪石,不可名状,此游山者之梗概也。大抵洞里乾坤,壶中日月,虽与世相绝,然人与山有缘,则蓬莱远隔弱水,以蹻车飞空,而或可到,与山无缘,则瀛洲近对会稽,虽驱石塞海,而弗可逢。故作《指掌图》以与好事览焉。
《广东通志·山川考》:罗浮山,在惠州府博罗县城西北五十里,山为南岳佐命百粤之望也。高三千六百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岭十五,石室、长溪各七十二,瀑布九百八十。《山记》云:罗浮本两山,罗山脉发庾岭,而浮山乃蓬莱之一峰。尧时,会稽浮海而来,傅于罗山,故名云。南朝宋王叔之、宋白玉蟾有诗。
白水山,在博罗县城东北三十里,一名白水岩。北连象山,有悬泉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深潭者五六丈,旁有巨人迹数十,谓之佛迹岩。宋苏轼云:罗浮之东麓也。
聚霞峰,在罗浮飞云顶之前,上有瑶池。
上界三峰,在罗浮飞云顶之西,三峰峭绝,人迹罕至。其第三峰顶,有青羊岩。
双髻峰,在罗山神湖之东,上有刘仙台,高近百丈,旁生竹叶符,下有罗水注于罗阳溪。
华山峰,在罗山瑶石台之下。
香台峰,在罗山瑶石台之南。
会真峰,在罗山香台峰之侧。
玉娥峰,在罗浮山北,峻峭秀丽,状如玉女,世传鲍姑飞升于此。
大狮峰,在罗浮东北。
大小旗峰,两峰联峙。状如展旗。
致云峰,在大小旗峰之东。
仙女峰,秀丽特起。
赛宝峰,在罗浮西北,如贝而文。
白鹤峰,在罗浮东南。世传唐仙女卢眉娘飞升于此。南有白鹤观。
蓬莱峰,在浮山之南,下有列仙坛。
狮子峰,上多万年松,乾之不朽,渍之复生,是谓长生草。
麻姑峰,在浮山之南,前有麻姑台,下有白莲池,池水注朱明洞。
锦绣峰,在浮山之西,多奇花异卉,四时红紫如织。孤青峰,下有孤青观其西,四峰叠出,曰钵盂,曰玳瑁,曰抛毬,曰鸡鸣。
云母峰,在孤青峰之阴,下有云母溪水注增城是谓龟渊。
飞来峰,在浮山西南,下有梅花村。
石鼓岭,在城北三里,岭巅石紫黑一石,圆径五丈,击之有声,名曰神钲。
鹿角岭,在浮山西南五里,自中路之南,平畴迤逦而西曰蓝田,又南曰卖酒田,西南曰泊头。其北为小罗浮冈,南有跳鱼石,其下有牛岭,十里至增城。明李承箕霍尚守有诗。
罗汉岩,在罗山宝积寺后,世传有穴通金坛山。伏虎岩,隋僧惠越居此,视虎如畜,尝引枕其膝,故名。君子岩,在长春观前。峰峦峭拔,岩谷幽雅,下为书堂坑。
通天岩,岩空洞有隙通天,故名。
云峰岩前,有天汉桥,高架巨石,约长六丈。
夜乐洞,昔人闻仙乐于此,上有瀑布泉,高五十仞,又南有小水帘,有深潭不可测,曰:犀牛潭。其南有夜乐池,流注麻姑峰下。
朱明洞,在罗山中麓,《道书》谓之第七洞,朱明耀真之天。朱灵芝治之,南为冲虚观、诸仙祠、葛仙祠。祠后有丹灶。西有夜月岩、八仙石,北有轩辕试剑石,洞口有朝斗坛,西有祈雨坛。历朝赐祭,则行礼于此。
石洞,在朱明洞东,明福观后。邝仙骑牛入石处。叶春及治逃庵于此。
白角洞,在罗山之北。
白云洞,在罗山之西,洞中多云,行者迷路。
蓬莱洞,洞有蛇穴,深不可测,或云通眉州。
桃源洞,洞中深邃,人迹罕至,中有桃,臞仙所植,实大而美。
观桃洞,在朱明之南,一名麻姑洞。葛洪洗药之所。野人洞,在罗山北,唐王体靓所居,旁有茶园。
大坑洞,在朱明洞西,近龙王坑,坑有上、中、下三龙潭,飞瀑三十仞,岁旱祷之,龙跃出而雨。其南有卓锡泉。水帘洞,在罗山西南,石崖悬瀑,高数十仞,其状如帘。其南有菖蒲涧。
黄龙洞,旧名金沙洞,在延祥寺东百步,即葛仙西庵。南汉刘晟建太华宫于此,遂改为黄龙洞。中有四贤祠、花首台、七里坛。
幽居洞,在罗山西北,宋郑玠读书于此。洞后有滴水岩,泉流清驶,人迹罕至。
狮子洞,在延祥寺西,有道者庵。
凤凰洞,在花首台北。
王子洞,南近天汉桥。
蝴蝶洞,古木交荫,四时出彩蝶。世传葛洪遗衣所化。凤凰谷,在罗山东三里,谷口有凤浴潭,昔有凤浴其中,故名。中有伏虎石、朝真石。
青霞谷,前望朱明洞,后临虾蟆峰,丹灶存焉。月夜望见丹光照龙虎峰,又数里南为都虚观。
飞云顶,即罗浮山之巅,鸡鸣见日起,沧海中最为奇观。
大石楼,在铁桥之西,右带牛岭,左据龙尾,游者自右可登。
小石楼,与大石楼相去五里,有石门,可容几席,俯瞰沧海。
瑶石台,在罗山之阳,高六百丈,广七十丈,其上多奇石,多五色鸟,其北即分水岙,有仙女岩。
见日台,在飞云顶之上。
铁桥,在罗浮西南,其上为泉源福地,《道书》谓之第三十一福地。铁桥相接处,当两山之交岙,分水东西流转,而南潴于五云潭。
瑶池,在聚霞峰之上,一名龙母池。深三丈,广九尺,其中有台,台下水色光莹如玉。但昔常如此,今亦渐浅矣。
神湖,在罗山之上,水与潮应。
《罗浮山志》《图经》:罗浮者,山总名也。罗山在番禺东二百里。其上有桂树神湖浮山,自海来傅之,其上有平田,嘉谷崖巘,皆合为一,临于博罗之上。北望增城,南望东筦,高三千六百丈。山巅曰:飞云顶,带岨起峰曰聚霞,周回二十里,夜半见日实,惟朱明耀真洞天。
《汉志》云:博罗有罗浮山,自会稽浮往博罗山,故名博罗。《山记》云:罗浮者,盖总称焉。罗,罗山也。浮,浮山也。二山合体,谓之罗浮。在增城、博罗二县之境。罗山顶有桂,所谓贲隅之桂。〈贲番通用〉又有天池一鉴,周可五里,水应海潮,是曰:神湖,又名仰天湖。浮山者,本蓬莱之一峰,尧时洪水泛海,浮来傅于罗山,崖巘皆合,至今卉木不同浮山,皆海中类也。又有平田七亩,水旱不及,禾稼异常,陈郡袁彦伯、东筦徐履道,皆云:蓬莱有三岛,此其一焉。山巅飞云顶,又曰:聚霞峰,常有紫霞在于峰上,夜半登之,则见日出。《真诰》呼为层城。《旧志》云:宇内十山,一在京洛河南之王屋山,五在江浙台之委羽天台山,括苍洞润之句曲山、苏之林屋山。三在梁益华之西元山、蜀之青城山、益之西城山,罗浮为南岳佐命,乃第七洞天。晋义熙初,始建祠。唐开元二年正月壬午,诏遣道士诣山祷雨。天宝元年,命有司筑坛百尺,以礼山神,诏惠郡长官致祭,改祠为观,令守者十家。

其峰四百三十有二,飞云顶西,曰上界三峰,高三十仞,不可以上。其下迤衍,当二山之岙,实惟泉源福地。其中有石如梁,曰铁桥,湍水出焉。分东西流注于潭,又南流注于渊,五龙蟠焉。岁旱,祷之,则跃出而雨。
《山记》云:山之峰四百三十有二,西出飞云者,有上界三峰,峭绝鼎立,烟雾霏微,如幕护之,人莫能至。与铁桥相接,当二山之交岙,曰泉源,《道经》所谓第三十一福地,仙人华子期治之者也。一名分水凹,有泉湍飞迅,急注于东西潭,又合流成渊,曰五龙潭。上有五龙堂,岁旱祷之,龙跃出即云起而雨。十大洞天兼有福地者,惟朱明泉源,与句曲地肺而已。《舆地志》云:昔方外数辈,将蹑飞云顶,遇绝涧,架小危桥,铁桥也。众骇,不敢度。一人振履长往,遂采药不返。《旧志》云:桥有石路、石柱,望之如桥,在罗浮二山相接处,云雾常蔽,人迹不到,乃神仙之境。《惠州志》云:昔白沙观音堂尼媪,偕妇辈,飞云顶上观玩。有一女,徒步而来,离体稍远,忽见堂堂大路,花木夹道,信步而行,绝处见悬崖万丈,跨一小桥,非木石所作,如铁状,险不敢度,回首招伴,遂不见前迹。

其岭十有五,其石室、长溪各七十有二,瀑布九百八十,其洞穴潜通句曲,仙灵之所居也。是多玉树芝草,珍禽奇兽。
《茅君内传》云:句曲洞天,东通林屋,北通岱宗,南通
罗浮,皆大道也。其间有小径杂路,阡陌抄会,非一处也。

神湖东三里,曰升天桥。其阳有谷,夜闻钧天之音,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浴乎谷口之水,是曰凤凰之谷。
《庄子》云:鹓雏发南海,飞到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竹实不食。《旧志》云:夜乐洞中西谷,有凤凰出入,曰:凤凰谷。谷中有凤浴潭,凤来浴其中,故名。常有五色云气。

铁桥西曰大石楼,其南有桥,曰度仙。相去五里,曰小石楼,有石门径路,十里可至。
晋·袁宏《登罗山疏》云:遥望石楼,直上十里许,石楼之于山顶十分之一耳。去县三十里,便见山基,至所处,当百里许。山下皆平敞极目。《南越志》云:石楼右带牛岭,左据龙尾,自右可登。《山记》云:相去五里,皆孤高峻峰,邈出云表,重檐四柱,宛如楼阁,霞灼云掩,人迹罕到。又云:有石如鞍。桥在石楼之间,望之可高五十馀步,有石柱二色如铁,亦名铁柱,故老亦谓之铁桥,后更名度仙。相传唐武后时,有何氏女,有神仙之术,持一石,措小石楼之上,远观如画。《旧志》云:大小石楼,在山上十里,二楼相去五里,其状如楼,有石门方广,可容几席,俯视沧海。苏轼记曰:山不甚高,夜半见日,此亦异也。山有二楼,今延祥寺在南楼下。李承箕《游山记》云:大小石楼,两峰相际,石脊乃桥也。自宋以来,不可识矣。

上而巑岏,至巅三百丈,周回二百里,下而斜矗,至麓三千三百丈,周回五百二十里。
《山记》云:宋淳祐中,赵汝驭守惠州,开路于山顶,建亭于衢路,凡五处屐云,先春横翠,拂松见日。

罗山之阳,有瑶石台,高六百丈,广七十丈,其上多奇石,其下有峰曰:华山,其南曰:香台,又南曰:会真,多木无草多五色雀,又南有谷焉,前望朱明洞,后临虾蟆峰,是曰青霞之谷。又南有丹灶,夜有光见于东北龙虎峰,如霞而五色。其草多芝。
《山记》云:瑶石台,盘根于罗山之南,直上接铁桥峰,高六百丈,迢迢独出,势若削成。䌽绮绚烂,如霞锦然。其上有白石,光莹如瑶,出其顶之左,有峰,曰华山,仙人华子期之所息也。其南有香台峰,又前有会真峰,乃子期与朱真人会处。其木多栖五色雀,下历㟏岈,有青霞谷,乃苏真人修炼之所。谷前有田,又其前有酥醪观故址,则葛洪北山庵基也。又数里,南为冲虚观,丹灶存焉。月夜望见丹光照耀龙虎峰上,江间见之,芝草亦备五色,钟其气也。

其东南有会仙桥。
《旧志》云:石桥横亘倒垂,神仙常此授受,麻姑来往其上下。

其阴有玉鹅峰,神女居之。下有三穴,出风云而雨。东北曰:大狮峰,又北九十里,有连阜接于增城,曰:鹅岭。
《山记》云:玉鹅峰峻峭,状如玉女,又名:玉娥峰。葛洪妻鲍姑在此登仙。下接风洞、云洞、雨洞,凡三穴在大慈寺洞内,俗呼鹅岭,其实鹅岭在增城县界,与山相接,自大狮峰北转可到。

又东两峰间出,曰大旗,曰小旗。又东一峰,曰致云。又南一峰,秀丽特起,曰玉女。又西南一峰,如贝而文,曰赛宝。
《山记》云:玉女峰石上有仙女梳妆之迹,其西有仙姑石,其下有赛宝峰,与玳瑁峰相望。

又东南曰双髻峰,有仙坛符竹罗水出焉。过钓鱼台,东南为碧溪,又西南流为罗阳水。
《山记》云:罗水出双髻峰刘仙坛下,坛左右皆竹叶符流,过钓鱼台、冲虚观南十里,为碧溪,亦曰罗溪。其一分流过山下西四十里,罗阳县废城,谓之罗阳水。双髻峰,一名丫髻峰。

又东南有白鹤峰,又南有峰,平而圆,曰石鼓,扣之有声。又南为松径口,其东为龙尾冈。又东南四十里,龙江之水自龙穴出焉。西北与罗阳水合,南流注于海。
《山记》云:白鹤峰,唐女仙卢眉娘乘紫云上此山。其南有白鹤观址,葛洪东山庵基也。石鼓峰头,有石,扣之如鼓,其声响应海潮。松径口乃入山之路,自南转东,有龙尾冈,其石累累一里而近,俗呼石子。下其左有毛女寨岭,昂然若龙举首,故名龙㟪。《惠州志》:博罗县南至龙江水,归善界二里,今谓之东江源出龙川之龙,穴山北流至金溪沥,罗溪之水入焉。又西流六十里,罗阳之水自北入焉。

自松径口至于白水山,百里而近,罗浮之东麓也。
《广州记》云:南海增城县,有白水山,有瀑布悬注百馀丈。《旧志》云:白水岩,罗浮之东麓也。有樵人登绝顶,忽遇长涧中有小石桥,仅可容足。隔涧,有二人对棋于林下,傍列樽肴果,有二小童侍。樵人惧而归,集乡人共求之,已失其处矣。
浮山之阳,有蓬莱峰,其上多龙公竹有鸟焉,毛彩如
孔雀,而五距,名曰碧鸡。其下有坛,列仙之所集也。其东南曰:狮子峰,多万年松。又南曰麻姑峰,女仙之所集也。有兽焉,麇身狼尾,马足而黄色,名曰:麒麟。真人乘之以陟,降至则神祇迎谒会宴,闻灵箫之声。
《山记》云:蓬莱峰以分自神岛得名,浮山之第三峰也。有龙公大竹,以有五距鸡,故又名碧鸡山。旧有坛,坛上有蓬莱阁,真人于此宴会列仙。晋时,移阁入葛洪祠下。至西南,有狮子峰,以形似名。产万年松,乾之不朽,渍之复生,是不死之草也。又南有麻姑峰,其下有台,麻姑居之。其上常有彩云白鹤女仙集焉。晋唐以来,现形,人多见之者。

其西南有天汉桥。
《山记》云:云峰岩前一峰高架巨石,约长六丈,如桥接天汉。

又西南有孤青峰,其南洞中有花首台。
《旧志》云:孤青峰下有孤青观址,葛洪西山庵基也。南汉改长寿观。其南金沙洞,南汉改黄龙洞。洞中有花首台,后改为寺与七星坛,及梅花村相近,山下游人常于此寄宿。《罗浮灵异记》云:其洞常有五百花首真人游会。开元二十六年,奉敕建。醮于花首台,后改为花首寺。僧称:《佛书》言,有五百花首菩萨。

蓬莱峰之西,曰锦绣峰,是多异花草,又西四峰叠出,曰钵盂,曰玳瑁,曰抛毬,曰鸡鸣。
《旧志》云:锦绣峰多奇花异草,四时红紫,错集如绣。钵盂峰在阿耨池上,象佛所持也。玳瑁峰亦曰玳瑁山,山下池中有玳瑁,因得名。与罗山之东赛宝峰对,皆有池水,至今清碧,怪石掩映,状如玳瑁而无物。抛毬峰以近狮子洞,故名。鸡鸣峰在其西下,亦曰鸡笼峰。

其阴云母峰之西北,曰凤凰冈,神女居之,其下云母之水出焉。西北注于增城之西青山而成渊,神龟潜焉,是曰龟渊。渊东石径,可以步壑而上。
《旧志》云:云母峰在西龙潭上,转泉源山背西北一百三里,至凤凰冈,则增城界也。乃何仙姑所居,尝饵云母,故溪水以此得名。西北流注于增城西绥宁乡,北循虎狮径青山下,有龟渊焉。又有黄猿、樱桃、刀子三峰,皆在山背。《山记》云:渊有神龟,鼻带铜环。若有人秽此渊,即注雨。

又西南曰飞来峰,有梅花村。又西南五里,有鹿角岭。
《旧志》:梅花村在飞来峰,路侧出独树径,沿路皆茅庐,村民多往鹿角岭樵苏。

自中路之南,平畴迤逦,而西曰蓝田,又南曰卖酒田,又西南曰泊头,其北为小罗浮冈,又西北有牛岭,十里至增城。
《旧志》云:唐尚书常衮自中阁之南,开垦水田千馀亩,后人取仙家种玉故事,名之曰蓝田,尽梅花村西皆稻区也。畬蛮近亦耕种其间,南有市沽处,曰卖酒田,路转西南有泊头,舟舆交凑,墟市集处若道。小罗浮冈西达增城,可以陆行。转北有牛岭,一名角子山,二十里有欧阳洞,亦名欧阳岭。增城县东二十五里,民多茅居。又有泰和洞,相近九十里,至增城县治。

又西有奉宸桥,其南有七星松,仙灵之所息也。
《山记》云:长安塘上有桥,曰奉宸。南汉伪主由此往天华宫,故名。其前古松七株,上凌霄汉,仙灵常此憩息。松后有七星坛,葛洪履綦在焉。七松尝化为道士,随邹葆光入朝九重,每梦见之。

罗阳之水西流,与增江合其一南流,与龙江合三十里,波罗之水入焉,又南流注于海。
《山记》云:罗阳溪水西流入增江口,其一支南与龙江心同流,五十里至南海神庙,前波罗水会之,有东冲通海道。晋卢循据广州,寇建康,刘裕使裨将孙处,从海道捣其巢穴,即此路也。自番禺来者,必由焉。陆行西南九十里,东筦之石湖村水,又合东筦诸水,流出虎头门外,注于海。

自泊头至于白云山,二百里而遥,罗浮之西麓也。
《广州记》云:白云为番禺主山,其上多白云,故名。

《洞岩考》:洞一十有八,坑一,穴一。罗山之中麓,曰朱明洞。
《旧志》云:朱明洞,在冲虚观后,朱真人所治。榛莽不可入。按《广雅》:日曰朱明,亦曰耀灵,故兼名。《耀真六帖》云:唐天宝初,诏道士申太芝祭山,欲寻是洞。时邑簿任知宣领耆旧,寻见一洞,以藤儋笼石斛垂一人,下约五丈馀,却出,云下视无底,日月星辰,无不备焉。初有白云,须臾散漫五色。《山记》云:宋题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白玉蟾在此授张湛然、彭耜、胡胎仙,三人俱得道。

朱明洞之北,曰夜乐洞。
《旧志》云:洞在上界三峰之下,昔人闻仙乐于此。因
得名。

中路有书堂坑,其南曰石臼洞。
《指掌图》云:中路有黄子书堂。《山记》云:真人黄励修养之所,名书堂坑。《旧志》云:药槽在流杯池上。葛洪捣药于此,傍有臼三处,亦名石臼洞。

朱明洞之东曰石洞。
《旧志》云:洞在明福观后,邝仙骑牛入石处,莫道人结庵居之。

其东北曰白角洞,其西曰白云洞。
《山记》云:云气蔽亏,游者多迷归路。轩辕仙人尝庵其中。

又东北有蛇穴,又东曰蓬莱洞。
《旧志》云:白鹤观东北至蛇穴,晋单道开蝉蜕之所。或云:穴中有路通眉州,又东数里至蓬莱洞。

又东北曰桃源洞。
《文溪集》云:在山东北,其洞幽邃,人迹罕至。《山记》云:洞有桃臞仙所植,实犬而繁,味甘而美,后宝谷王宁素在此坐化。

朱明洞之南,曰观源洞,其北曰野人洞。
《山记》云:一名麻姑洞,梁卢在此居,得仙。又为葛洪洗药之所,一名药院,所遗筇杖,今化为石药院,中仙人筇杖。相传云青藜杖也。化石陷置中间,青白分明,其迹宛然。后有茶园,茶园之傍,有野人洞,乃唐王体靓所居。

朱明洞之西,近龙王坑,为大坑洞。
《旧志》云:龙王坑之侧为大坑洞。

又西曰蝴蝶洞。
《旧志》云:洞在云峰岩下,古木丛生,四时出䌽蝶。世传葛仙遗衣所化。

又西南曰水帘洞。
《旧志》:蝴蝶洞前崖石瀑布,下垂如帘。

又西南曰金沙洞,后改曰黄龙。
《山记》云:洞在山之西南,孤青峰下,距南楼寺五里,以仙人遗金砂得名。南汉伪主刘晟,尝梦神人指罗浮之西去。延祥寺西北百武,有两峰相叠,一洞对流,可以为宫,访之,得其地。又梦黄龙起于宫所,遂改曰黄龙洞。此地即葛仙西庵也。遂建天华宫。有甘露、羽盖等亭。云华阁左为含阳门,右为起云门,命中书舍人钟有章作记。至宋朝革命,四方僭叛以次诛服,刘氏惧焉,将欲潜遁罗浮,为狡兔之穴,又命于增江水口,凿濠通山,往来山洞,仓卒为航舟之计。开宝四年,乃始归命,则知刘氏为宫室于山间,无事则为临赏之乐,有警急则为逃逋之所,其计窘矣。

其西北曰幽居洞。
《旧志》云:宋郑玠所居。

又西北曰狮子洞。
《旧志》云:洞在延祥寺西,旧有道者普通,结庵于此。

又西北曰凤凰洞,其南曰王子洞。
《山记》云:洞在花首台北,以对增城凤凰冈,得名。其南近天汉桥,为王子洞。晋末,处士王叔之隐居于此,多所赋咏。仁悯及物,尝作伤孤鸟诗序云:偶得二鸟,将欲放之,俄顷而一者死。一者既放,屡顾悲鸣,感微禽之有心,遂为诗以伤之。惜其诗不传。《旧志》云:又有朱陵、赤水、古老、白芒、桄榔诸洞,见邹师正《指掌图记》。今未详所在。

岩一十有一,石一十有二,飞云顶之南,曰磨石,上界第三峰,曰青羊岩。
《旧志》云:磨石正圆,其下可隐,登飞云顶者,至暮则宿其下,西过上界,石上有羊迹,乃第三峰也。

分水岙有巨石,曰仙女岩,其南有瑶石台。
《山记》云:泉源山凹有石甚巨,下有仙女岩,前有瑶石台,台下多奇石,可以供玩。白乐天《太湖石记》云:奇章公嗜石,东第南墅列而致之,以太湖为甲,罗浮、天竺次焉。

朱明洞之中北,有轩辕试剑石,其西曰夜月岩。
《旧志》云:轩辕仙人试剑石,在夜乐洞。出其右,有夜月岩,乃仙人乘月啸歌之所。

又其西有八仙石。
《旧志》云:石在药槽之下,流杯池上。相传有八仙饮于此,饮毕,题诗云:溜流青嶂泻溪湾,漱石飞云湍复旋。琥珀杯深谁共饮,八仙齐会贺尧年。镌诸石上,岁久,字犹未甚漫灭。

又其北,凤凰谷中,有伏虎石,其上有朝真石。
《旧志》云:伏虎石乃苏真人遗迹。

朱明洞之东,石洞之南,有骑牛石洞,后有虾蟆石,又东有双髻峰,南有刘仙试剑石。
《旧志》云:相传有邝仙者,骑牛入石中,遂不见。在石洞前,刘仙试剑石在双髻峰下。相传刘高尚与钟吕试剑于此。其傍竹叶符,钟离所篆也。道士梁真素欲于此建元元观,不成,有基存焉。
又东曰李秀岩。《山记》云:宋有李秀才读书居此,盖李南仲也。

又东白水山,曰白水岩,岩侧有佛迹石。
中路自书堂坑直上,曰君子岩。
《旧志》云:山在长春观前,其峰峻峭,岩谷雅丽。

其侧曰通天岩。
《旧志》云:通天岩在君子岩之侧,其岩空洞,有隙通天。

朱明洞之南,有钓鳌石。
《山记》云:石在黄龙洞前,与镇山鳌鱼相对,登此石若钓彼,故名。豫章先生,尝于罗浮,澄心静坐,观万物之理,此其读书处也。

朱明洞之西,曰罗汉岩,其北伏虎岩。
《旧志》云:罗汉岩在宝积寺后。或云:有穴通金坛山。其后有伏虎岩,隋僧惠越居此,常引虎枕其膝,因得名。

又其西曰云峰岩。
《旧志》云:云峰岩在蝴蝶洞上。宋有道人结庵居此。

又其西曰滴水岩。
《旧志》云:滴水岩在幽居洞后,上有泉流清冷,人迹罕至。

又其西,小罗浮冈南,曰跳鱼石。
《山记》云:石水三级而下,鱼愬其流,即跳入石瓮中。《一统志》云:山之奇胜处。

石楼之南有石鉴,仙弈在焉。
《山记》云:石楼之南稍东,近孤青峰,有一石,光彩如鉴,石下有黑白棋子一十有八枚,往来相荡,凡人挈之不起,盖仙弈也。洞宾数著残棋之句,指此柳文仙弈山。始登者,得石枰于上,黑肌而赤脉,十有八道,可弈,与此相类。

《泉池考》:湖一,水一,泉二,潭七,瀑布二,溪一,涧一,池塘七,井一。罗山上有神湖,其东双髻峰之南曰罗水。
神湖,已见《图经》《山记》云:罗水南流,合龙川入于海,今为罗阳溪又西流,过小石楼,曰碧溪,与增江口合流。

飞云顶,有瑶池,仙灵之所会也。草木四时荣茂,与神湖皆应海潮,其水常汇。
《山记》云:池深三丈,广九尺,其中有台,台下水色,光莹如玉,一名龙母池,谓五龙之母也。相传,神仙会于此。其下仙女岩,乃西王母与玉女所集。其右聚会坛,男真居之。池与仰天湖相近,百品花果皆备,尤多山桃,许人食而不许取。其水与沧海潮应。

东南凤凰谷中,曰凤浴潭。
《旧志》云:昔有凤来浴潭中,有五色云气。

其南夜乐洞,有瀑布注于潭中。又南有瀑布,曰小水帘。
《山记》云:罗岭之南,有瀑布,挂泉四十馀丈,出夜乐洞内。

洞侧有犀牛潭。
《山记》云:牛潭深洞无极,北岸有石,周围三丈许,渔人见牛自水中出,卧于此石。《旧志》云:昔人遇仙骑犀牛于潭上,至今石上有迹存焉。

又南曰夜乐池,流注于麻姑峰下。
《山记》云:池水夜有乐声,故名。流注冲虚观西彩云轩前。

浮山之东,有分水岙,注于药槽之南,曰东龙潭。
《山记》云:分水岙两山合处一水,分流潭在药槽下。所汇处有五龙堂,有龙潜于潭底,人常阚焉。相传,三茆仙人华子期自淮南来,治泉源福地,龙脉自此为分水岙。

其南药槽之下,有流杯池,其水注于增城。
《山记》云:流杯池在八仙石下。竺法真《登罗山疏》云:增城县有石沟,深广三丈,有两瀑布皆同注此沟。相传云是仙人流杯,池水盖其支派也。

其西分上中下三潭,曰西龙潭,其傍有龙王坑。
《旧志》云:上中下龙潭,亦名西龙潭,有瀑布泉二十仞,潴而为潭。岁旱,有双鲤跃出,即雨。

其南曰卓锡泉,其下曰锡杖潭。
梁景泰禅师始至罗浮,筑庵山居,其徒以无水难之,师笑而不答。庵成,师卓锡于地,泉涌而出,满不溢,汲不涸,因名卓锡。水味甘洌,窦圆径尺,旁有九孔,以通泉脉。宋唐庚有《卓锡泉记》。唐中宗时,僧怀迪建院于卓锡泉,名中阁。至宋,改为宝积寺。泉左为龙王坑,有阁曰圆通,曰御书,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赐书,及景德赐佛衣、嘉祐赐藏经。其下有锡杖潭,潭水清碧,底有锡杖影,视之光彩夺目。

又南曰白莲池。
《山记》云:麻姑峰下,有白莲池。《一统志》云:麻姑池,朱明洞水所自出。

钓鱼台之南,曰放生池。
《山记》云:唐元宗命天下州郡,皆置放生池一所。
水帘洞之南,曰菖蒲涧。《旧志》云:涧石上菖蒲一寸二十节,坚芬之极,天下所无也。罗浮西麓之南亦有蒲涧,所产者,以一寸九节紫花者为佳。按:蒲涧在广州城北十五里,相传为安期生上升之处。然所产不若兹山之灵异也。世言安期生卖药东海,及辞秦皇,谓求我于蓬莱,遂以为不至广州。然史迁称其以策干项羽,则秦末避地罗浮,见《汉武外传》,盖亦飞仙之常。矧罗浮分自蓬莱,则其在此升天,理或然也。《南越志》云:熙安县东北,〈今广州番禺〉有菖蒲涧。咸安中,姚成甫尝于涧侧,遇一丈夫,曰:此菖蒲,安期生所饵,可以忘老。

凌云塔之西,曰阿耨池。
《旧志》云:景泰禅师说法之处。

又西有长安塘。
《山记》云:塘在奉宸桥下,南汉所凿。

云母峰之北,曰云母溪,流入于龟渊,馀水皆合于罗水。
《山记》云:溪中有云母石,故名。何仙姑炼石如红玉,而服之得仙。朝日照之,冈色晃耀如霞,一名红玉洞,亦曰云母冈。

七星坛之北,曰九眼井。其水与卓锡泉,皆汲不涸。
《山记》云:其水清洌如蜜,饮之能除百病。相传王叔之所凿。

白水岩之前,曰汤泉,其水汇而常温。
《塔寺考》:塔三,寺七,阁三。飞云顶之南,曰凌云塔。又南曰景泰禅阁。
《山记》云:飞云顶傍有巨石,如累云集。其上题曰:飞云塔。初以形似得名。梁景泰禅师,始于西南介泉源福地,累塔备梯级相轮之制,名曰:凌云。又于其前创建禅阁,左挟夜乐池,右连阿育池,栏楯辉联最为奇观。宋末悉毁。元初,以遗材建景泰禅阁于幽居洞。元末亦毁,惟石塔犹存。

其西曰阿耨塔。〈耨音通〉
《山记》云:在阿育池之侧,景泰禅师入定处。梁萧誉建塔三十六所,今犹有存者。《名山略记》云:罗浮山下,有阿耨王塔三十六所。按阿育王,即铁轮王。王阎浮提一天下佛,灭后一日一夜,役鬼神造八万四千塔,以盛舍利。及佛爪发,梁武帝得之,笃信,谓己是铁轮王后身,将一天下,因遍立塔于四方,将如其数,此其一也。誉因此建塔,令山僧诣阿育王塔,自誓受三大戒,无上菩提被于身,为律说于口,为法行于心,为禅应用者三,其致则一而已。故景泰禅师于此说法,亦于此入定,迄茶毗后,舍利藏焉。

冲虚观西南七里,曰延祥寺。
《旧志》云:距华首台三里,南朝梁萧誉建。唐赐额

山之半三里,曰宝积寺。
《旧志》云:宋赐额有铜佛像。苏轼云:饮景泰泉,礼天竺佛。即此也。

其内,曰御书阁。
《旧志》云:藏宋太宗、真宗、仁宗御书,及景德赐佛衣、嘉祐赐藏经。

又其上曰中阁。
《山记》云:在中路,故名,一曰钟阁。唐僧怀迪所建。宋高绅《中阁禅院修建道场颂》,其略曰:景德四年仲冬,乃命大内太傅高班、内品李怀信,赍斋文建道场于罗浮中阁禅院。七昼夜,仍降内府名香,以锡之,为民作福,盖天意也。是山,按《图谍》,为蓬莱之别岛,实朱明之洞天。蕴秘韬奇,含灵蓄异,璚花琪叶,镇以紫凤之坛,驾欻腾烟,宅以白云之洞。尔乃宝坊清邃,祗树幽深,绀殿晨严,兰膏夕燎,祝辞秘奥,杂梵呗于五天。薝卜芬氲,散香云于三界。有五色珍禽,群翔斋所,灵应缤纷而效祉,阴云霾蔽而复晴。其冥感有如此者,谨为颂曰:岩岩罗浮,镇于南裔。三山一海,浮空而至。开阖烟云,荟翳松桂。蓄异康时,宅灵瑞帝。吾皇抚运,惠绥四时。名山大川,罔不肃祗。乃建中阁,民祈福禧。法会攸启,天意聿随。皇皇者华,将命精洁。圆峤香降,博山焚热。川祇荐瑞,天龙生悦。五色灵禽,翔飞㵳泬。

七星坛之左,曰龙华寺。
《惠州志》云:寺在沙河驿东,去罗浮七里。

龙华寺之前曰资福寺,其内有舍利塔。
《山记》云:寺在山下。梁武帝时,命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寺二字,山僧摸之,揭于寺门。唐末毁。宋初,复建僧祖堂,创阁,置舍利塔。

双髻峰之南,曰东林寺。
《惠州志》云:在善政巡检司。

黄龙洞西,曰花首寺。
《山记》云:旧名花首台。《罗浮灵异记》云:其洞常有五百花首真人游会。开元二十六年建。后遂为寺。僧
更言:《佛书》有花首菩萨会于此。

花首之北三里,曰南楼寺。
《山记》云:在石楼之南,因得名。本梁延祥寺,毁于唐武宗朝。咸通初,别建于浮山之西,有御园,在寺旁,迄宋犹存。元末他徙。《惠州志》云:在横岭。

《坛观考》:坛八,观六,祠四,道院二,阁一,亭一。飞云顶有神仙聚会坛,蓬莱峰下有列仙坛,飞仙之所往来也。
《山记》云:神仙聚会坛,在飞云顶之右,上界三峰之前,迩接泉源福地。列仙坛在蓬莱峰下,刘高尚真人尝结庵居之。凡诸仙朝元谒帝炼度宴会往来,必由于此。其迹久湮。宋冲虚道士月窗,张湛然,始访得其处,与紫元留元长共登览焉。

朱明洞口有朱真人朝斗坛。
《旧志》云:坛在朱明洞前。苏轼云:坛上所获铜龙六,铜鱼一,今尚存。

西南有祈雨坛,亦曰百尺坛。赐祭则行礼于此。
《旧志》云:朱明洞前当五龙堂之南,有祈雨坛,其高百尺。唐元宗赐祭之所。尝因大旱,命道士申太芝首至此,礼醮山川。

其北有遗衣坛。
《山记》云:坛即葛仙藏遗衣之所。

双髻峰有刘仙坛。
《旧志》云:坛在双髻峰,刘高尚真人打坐处。坛高百尺左右,生竹叶符,镇压蛇虎。

黄龙洞有七星坛。
《山记》云:坛在黄龙洞,有古松七株,上凌霄汉。葛仙尝在此憩息。

延祥寺有明月戒坛。
《旧志》云:坛在延祥寺内,唐僧受戒处。见《延祥寺记》

朱明洞南有冲虚观。
《山记》云:即都虚观故址。晋咸和中,葛洪至此以炼丹,从观者众,乃于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虚,又曰元虚,又改名冲虚。洪没,唐天宝初,置守祠十家,仍度道士二人。南汉铸铜玉皇像及二侍从像。元祐二年,赐额,内有葛洪祠,葛洪丹灶,东坡书。四大字前,有玉简亭,以覆永乐中所赐玉简。嘉靖初,徙博罗县,道会司于此。

观中有澄虚阁。
《旧志》云:在今冲虚廊上。

其左曰诸仙祠。
《山记》云:旧祠中座朱灵芝、华子期,左座鲍靓、苏元朗、罗万象,右座单道开、轩辕集、黄励。后祠毁,改塑钟离权、吕岩,复毁。宋时,改观云堂,惟祠洞宾。《纯阳集》云:洞宾游罗浮,至小庵中,值道士他出,独一小童在。童揖,先生曰:先生在此乎。遂窃道士酒,以献洞宾,满引,使小童尽其馀,童不屑。童素患左目内障,洞宾以所馀酒,噀其目,忽然开明,若素无患者。乃取笔画一山于壁山下,作池三口,谓童曰:汝饮吾酒,则得仙矣。不饮,命也。然亦当享高寿。言讫,飞入石壁隐去。及道士归,见所画山,彻壁内外,大惊,曰:山下三口,乃岩字,非吕先生乎。后童百有五岁而终。

其右曰葛仙祠,祠后有丹灶,其泥取之不竭。
《山记》云:正座塑葛洪,旁有黄野人侍立。《茅君内传》云:在名山深壑,无人迹之处,临水上,作神灶屋四丈,广二丈,起基四尺。又当先掘基下土,令必无故陷井冢瘗处。乃开南户、东户、西户三方,立灶于屋中央,口向西灶,四边令去釜九寸,以塼及细土构立之,亦弗令穿坼,神灶之法毕矣。《旧志》云:丹灶在冲虚观葛仙祠后。东坡书葛洪丹灶四大字。至今人于其炼丹处,撮土为丸,可以疗病,取之不竭。道士常以赠人,谓之丹灶泥云。按《山记》:葛仙筑坛于此炼丹,坛上有石鼎,今不存。其治药石臼在流杯池上,谓之药槽。观源洞又有药院,相传稚川炼丹灶傍,土五色而有光,或取之丸如豆,沉之,水辄生泡。顷之,白气如练出水中。

其前曰玉简亭。
《山记》云:明永乐十年七月十七日,遣道士黄道常,同布政司市舶提举卢善敬,设醮于此,瘗所降玉简,因作亭覆之。简文略曰:伏愿海不扬波,国有祯庆,使命经行,宜益加于调护。仙灵飞越,即自此以逍遥。

冲虚观北,有酥醪观。
《旧志》云:即葛仙北山庵基。《集仙传》云:安期生与神女会元丘,酣元碧之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各乘飙车而去。元丘北方山也,因此得名。《茅君内传》云:仙车左骖为飙,右骖为欻,既登山,则脱右骖,而驾飙,故有飙轮迹。

其东曰白鹤观。
《旧志》云:即葛仙东山庵基,以峰下有松栖鹤,得名。然今惠州亦有白鹤峰,其下亦有观址,愚谓当
以归善县地为是。盖罗浮之洞,周回五百二十七里,归善乃其东麓。

又东三里,曰明福观,其内有西华道院。
《一统志》云:泉源福地,南汉所建,亦名九天观。后改建在冲虚观。东三里,宋赐额苏轼所书,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

又东曰罗浮道院。
苏轼与其子过赖,仙芝王原秀才、僧昙隶行全,同游罗浮道院,及栖禅精舍,作诗寄迈迨:断桥隔胜践,脱履欣小憩。瘴花已烦红,宫柳犹疏细。斜川二三子,悼叹吾年逝。凄凉罗浮馆,风壁颓雨砌。仙山在何许,归鹤时堕毳。崎岖拾松黄,欲救齿发敝。坐令禅客笑,一梦等千岁。栖禅晚置酒,蛮果粲蕉荔。斋厨苦无美,野饷篮有惠。嬉游趁时节,俯仰了此世。尤当洗业瘴,更作临水褉。寄书阳羡儿,并语长头弟。门户各努力,相期毕租税。又江月诗序:今岁九月,残暑方退,既望之后,月出愈迟。然予尝夜起,登合江楼,或与客游丰湖,入栖禅寺,扣罗浮道院,乃归。杜子美云: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此殆古今绝唱也。

其北曰孤青观,后改曰长春,又改曰长寿,徙建于榕溪。
《山记》云:即葛仙西山庵基。唐改长春观,南汉改名长寿。宋末,将毁,道士王宁素始改建于博罗县西,榕溪上前建保宁桥。元皇庆间,赐额,改筑孤青观,旧址为天华庵,故俗呼长寿观,为南天华。明嘉靖初,徙附于冲虚。

其南黄龙洞上有四贤祠。
即南汉天华宫故址,湛若水建,以祠周濂溪、罗豫章、李延平、陈白沙四先生。

又南延祥寺之左,曰丛林观。
《山记》云:洪武二十四年,徙诸观之当毁者,聚其材构此。内有丹房,云水游方之士居之。

其北云母溪,达于凤凰台,有何仙姑祠。
《广州志》云:增城县南凤凰台,有何仙姑旧居。唐大历间,道士蔡天一改创会仙观,于观左立仙姑祠,有田三十三亩。

《庵庐考》:庵一十有六,书堂三,书院二,庐舍五,山房二。飞云顶之南,曰见日庵。
《山记》云:崖石嶒崚如塔,常于夜半见日,仙家修养元气,于中夜存,必与天地之气偕作,乃可成丹,故结庵居此。

又南曰朱子庵。
《山记》云:庵在中路之左,伏虎岩上。秦时青精先生、朱真人,在此得道。其庵有盘旋曲折之势,上接高崖径路可达石楼。

上界三峰之南,曰刘真人庵。
罗山之东,曰参天庵。
《一统志》云:轩辕集故居,在罗山之东,白云洞中。

其东南曰广莫庵。
《山记》云:广莫庵在邝仙石之前,莫道人所居。

浮山之南,曰黍珠庵。
《山记》云:黍珠庵在罗汉岩右,庭宇弘邃,创自鲍靓时,似为其女葛洪妻建。左壁有何仙姑所题诗。唐末久废。宋秘书张宋卿、丞相魏公留正重构,为游息之所。

又南曰云峰庵。
《旧志》云:庵在云峰岩前。昔有住庵者,发黄如金,耳重听,不下山者三十七年。

又南水帘洞之北,曰后庵。
其旁有东庵。
《山记》云:苏庠遇仙处。后徙居润州太湖马迹山。《宋史·隐逸传》云:苏庠者,丹阳人,绅之后,颂之族也。少能诗,苏轼见其清江曲,大爱之,由是知名。徐俯荐其贤,上特召之,固辞。又命守臣以礼津遣,庠辞疾不至,以寿终。按:庠乃轼之族子,尝为庠作砚铭。轼没后,始遇仙得道。

其西南曰狮子庵。
《山记》云:庵在泉源山之下。

冲虚观之侧,有黄野人庵,一曰野人庐。
《一统志》云:黄野人,葛洪之弟子也,或云其隶也。稚川栖山炼丹,野人随之。洪既仙去,留丹于柱石间,野人自外至,得一粒服之,为地行仙。常在人世,人或有遇之者。又有王野人,名体靓,亦修道此山。郭之美《山记序》云:访诸山僧,得唐元和中黄野人,所集异事二十条。此非晋人,似是王体靓。盖世俗言语文字,黄王不辨,误以王为黄也。李翱《解惑》云:王体靓,贞元二十五年,卒于观,原茶园村,亦名野人洞,与此不同。

观中有东坡山房,
《旧志》云:宋苏轼以元祐党,贬惠州,尝游罗浮,宿道
士邓守安馆。尝托人市丹砂,与守安炼丹,有山房,在今观中。

水帘洞之南,曰轩辕庵。
《山记》云:轩辕集旧居罗山之东,唐宣宗大中十一年遣使迎集至长安,问曰:长生可学乎。对曰:王者屏欲而崇德,自然受天遐福,何处更求长生。留数月,求还山,乃遣之。既归,结庵于此。

黄龙洞之南,曰天华庵,洞中有慈济庵。
《山记》云:天华庵在黄龙洞前。

幽居洞之北,曰茶庵,又北曰白云庵,庵中有东轩。
《山记》云:茶庵在浮山之南,春分前一日,观石洞诸庵,采茶者多寓此。宋淳祐中,有逍遥子者居之,后人遂名为逍遥庵。邑宰郑玠为筑白云庵于其后,与之谈道炼丹,其置刻漏处曰东轩。

中路之南,曰黄子书堂。
《山记》云:黄子书堂在中路,今名书院坑。五代时真人黄励修养之所,庵迹犹存。

幽居洞之北,曰郑公书堂。
《山记》云:幽居洞后,宋寺丞郑玠读书处,与逍遥子为侣,始名白云庵。咸淳中,玠子惠州守康佐建。

黄龙洞之南,曰豫章书院。
《山记》云:在黄龙洞前,宋豫章罗先生读书处。有钓鳌石,旧名华光堂,改建。

水帘洞之北,曰张留书院。
《山记》云:水帘洞后,张宋卿留正为布衣时,讲学于此。后有黄生居之。

梅花村有留丞相书堂,及可赋庵。
《山记》云:俱在梅花村,宋丞相留正读书之所。

朱明洞之西,有甘泉精舍。
明湛若水建。

青霞谷中,又有甘泉精舍。
亦湛若水建。

朱明洞之北,曰泰泉草庐。
在朱明洞后。

黄龙洞中,有黄龙精舍。
初,南海黄衷欲建铁桥精舍于洞内,志欲登飞云顶,为休息之地。后仕至兵部侍郎,病足不果,命邑人庞嵩代建,以教子弟。

瑶石台之南,曰瑶石山房。
黎民表读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