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湘水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三百三卷目录

 湘水部汇考
  考

山川典第三百三卷

湘水部汇考

《山海经》之湘水
湘水,源出今广西桂林府兴安县南九十里之海阳山,北流百馀里,合广西大小诸水,至分水荡,分为二支,其南支为漓水,其北支即湘水也。又行百馀里,至全州,复合灌阳县之灌水,及万乡县之罗水,又会湖南诸水,至湖广之永州府城北湘口,与潇水合,至祁阳县,与桂阳诸水合,过衡山之回雁峰下,至衡州府城北石鼓嘴,与蒸水合,又至沅州,与沅水合,复会众流,归于洞庭湖。由湖出会荆江,入于海。


《山海经·海内东经》:湘水出,舜葬东南,陬西环之入洞庭下,一曰东南西泽〈注〉环绕也。今湘水出零陵营道县。
《汉书·地理志》:桂阳郡郴〈注〉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桂阳。〈注〉应劭曰:桂水所出东北入湘。
武陵郡酉阳〈注〉应劭曰:酉水所出东入湘。
零阳〈注〉应劭曰:零水所出东南,入湘。
零陵郡,零陵〈注〉阳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长沙国临湘〈注〉莽曰:抚睦应劭曰:湘水出零山。承阳〈注〉应劭曰:承水之阳。师古曰:承水源出零陵永昌县界,东流注湘也。
茶陵〈注〉泥水西入湘。
《后汉书·郡国志》:零陵郡、零陵阳朔山,湘水出。〈注〉罗含《湘中记》曰:有营水,有洮水,有雍水,有祁水,有宜水,有春水,有烝水,有表水,有来水,有渌水,有连水,有倒水,有伪水,有泊水,有资水,皆注湘。
《水经》: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注〉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东北过零陵县东〈注〉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径零陵县南,又东北径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临贺郡之谢沐县界,西北径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又东北过洮阳县东〈注〉洮水出县西南大山,东北径其县南,即洮水,以立称矣。汉武元朔五年封长沙定王子靖侯狗彘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东流注于湘水。
又东北过泉陵县西。〈注〉营水,出营阳泠道县南流山,西流径九疑山,下磐棋〈当作蟠基〉苍梧之野,峰秀数郡之间,罗岩九举,各导一溪,岫壑负岨,异岭同势,游者疑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阳,商均葬其阴。山南有舜庙,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自庙仰山极高,直上可百馀里,古老相传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东北泠道县界,又有舜庙县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俭立。营水又西径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冈,其水导源西北流,县冯溪以托名焉。冯水带约众流浑成一川,谓之北渚。历县北西至关下,关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装之。始冯水又左合萌渚之水。水南出于萌渚之峤,五岭之第四岭也。其山多锡,亦谓之锡方矣。渚水北径冯乘县西而北注冯水。冯水又径营道县而右会营水,营水又西北屈而径营道县西,王莽之九疑亭也。营水又东北径营浦县南,营阳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吴孙皓分零陵置在营水之阳,故以名郡矣。营水又北都溪水注之,水出舂陵县北二十里,仰山南径其县西,县本泠道县之舂陵乡,盖因舂溪为名矣。汉长沙定王,分以为县。武帝元朔五年,封王中子买为舂陵节侯县,故城东又有一城,东西相对。各方百步,古老相传言汉家旧城。汉称犹存,知是节侯故邑也。城东角有一碑,文字缺落不可复识。东南三十里尚有节侯庙,都溪水又南径新县东县。东傍都溪。溪水又西径县南,左与五溪俱会。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会于溪门。《初学记》引此注,作会于县门〉故曰都溪也。都溪水,自县又西北流径泠道县北与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径其县西南,县指泠溪以即名,王莽之泠陵县也。泠水又北流注于都溪。水又西北入于营水,溪水又北流注于营阳峡。又北至观阳县,而出于峡矣。大小二峡之间为沿溯之极艰矣。营水又西北径泉陵县西。汉武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节侯贤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润,零陵郡治,故楚矣。汉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阳置。太史公曰:舜葬九疑,实惟零陵。或作零郡,郡取名焉。王莽之九疑郡也。下邳陈球为零陵太守,桂阳贼胡兰攻零陵郡,激流灌城球辄于内,因地势反决水淹贼。相拒不能下。县有白土乡,《零陵先贤传》曰:郑产,字景载,泉陵人也。为白土啬。夫汉末多事,国用不足,产子一岁辄出口钱,民多不举。子产乃敕民勿得杀子。口钱当自代出产,言其郡县为表,上言钱得除更名白土,为更生乡也。《晋书·地道志》曰:县有香茅,气甚芬香,言贡之以缩酒也。营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与应水合,水出邵陵县,历山崖嶝崄岨峻崿,万寻澄渊湛于下,应水涌于上。东南流径应阳县,南晋分观阳县立。盖即应水为名也。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阳之北。步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山下有象庙,言甚有灵,能兴云雨,余所闻也。圣人之神曰灵,贤人之精气为鬼,象生不惠,死灵何寄乎。应水又东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东北得口水,出永昌县北罗山东,南流径石燕山东。其山有石绀而状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雷风相薄,则石燕群飞颉颃如真燕矣。罗君章云:今燕不必复飞也。其水又东南径永昌县南,又东流注于湘水,又东北径祁阳县南。又有馀溪水注之。水出西北邵陵郡,邵陵县东南流注于湘,其水浊扬清。汎浊水色两分湘水,又北与宜溪水合。水出湘东郡之新宁县西南新平,故县东新宁故新平也。众川泻浪共成一津。西北流东岸山,下有龙穴宜水径其下,天旱则拥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营阳春陵县西北潭山,又北径新宁县东,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
又东北过重安县东,又东北过酃县西承水从东南来注之。〈注〉承水出衡阳重安县西邵陵县界邪。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径舜庙,下庙在承水之阴。又东合略塘。相传云:此塘中有铜神,今犹时闻铜声于水,水辄变渌作铜腥,鱼为之死。承水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汉长沙顷王子虔邑也。〈王子虔,《汉表》作钟武节侯度〉故零陵之钟,武县王莽更名曰钟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钟武县西南表山,东流至钟武县,故城南而东。北流至重安县,注于承水。至湘东陵承县北东注于湘,谓之承口。临承即故酃县也。县即湘东郡治也。郡旧治在湘水东,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吴主孙亮分长沙东部立县,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径鼓鸣,则土有兵革之事。罗君章云:扣之声闻数十里,此鼓今无复声。观阳县东有裴岩,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响远彻其类也。湘水北又历印石,石在衡水县南。江水又有盘石,或大或小临水而石悉有迹。其方如印,累然行列无文字。如此可二里许,因名为印石也。湘水又北径衡山县东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盖,一名容峰,容峰最为竦杰。自远望之,苍苍隐天,故罗含云望若阵云,非清霁素朝,不见其峰,丹水涌其左,澧泉流其右。《山经》谓之岣嵝山,为南岳也。山下有舜庙,南有祝融冢。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治,洪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容峰之东有仙人、石室。学者经过,往往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径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正元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郡湘西矣。《十三州志》曰:日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来水,出来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汉地理志》:郴县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南入湖。〉湘水又北径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澧陵县西,漉水从东注之。〈注〉《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吼,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以为候湘水。又北径建宁县而傍湘水,县北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浚,同三峡湘水又北径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始中立。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注〉县南有石潭山,湘水径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水,又北径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径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疑作橘子洲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径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径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王莽改号抚陆,故南境之地也。秦灭楚立长沙郡,即青阳之地也。秦始皇二十六年,荆王献青阳以西,《汉书·邹阳传》曰:越水长沙还舟青阳注。张晏曰:青阳,地名也。苏林曰:青阳,长沙县也。汉高祖五年,以封吴芮为长沙王,是城即芮筑也。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王莽之镇蛮郡也。于《禹贡》则荆州之域。晋怀帝以永嘉元年,分荆州湘中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内郡。廨西陶侃庙,云旧是贾谊宅地,中有一井,是谊所凿,极小而深,上敛下大,其状似壶,傍有一脚石床,才容一人坐,形流俗相承云:谊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树,亦云谊所植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对临湘县之新治县治西北,有北津城县,北有吴芮冢,广踰六十八丈,登临写目为廛郭之佳憩也。郭颁世语云魏黄初末吴人发芮冢,取木于县,立孙坚庙,见芮尸,容貌衣服并如故,吴平后,预发冢人于寿春,见南蛮校尉吴纲,曰:君形貌何类长沙王吴芮乎,但君微短耳。纲瞿然曰:是先祖也。自芮卒,至冢发,四百年,至见纲,又四十馀年矣。湘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椁口并湘浦也。右合麻溪水口湘浦也,湘水又北径三石山东、山枕侧湘川北,即三石水口也。湘浦水北有三石戍。戍城为二水之会也。湖水又径浏口戍西北对浏水。
又北沩水从西南来注之。〈注〉沩水出益阳县马头山,东径新阳县。南晋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沩水又东入临湘县,历沩口,戍东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断口,又北则下营口湘浦也。湘水又〈宋本作之〉左岸有高口水出益阳县,西北径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上口受湘西入焉。谓之上鼻浦。高水南北与下鼻浦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谓之下鼻口。高水又西北右屈为陵子潭,东北流注湘为陵子口。湘水自高口戍东,又北右会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右对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铜官浦出焉。湘水又北径铜官山,西临湘水,山土紫色,内含云母,故亦谓之云母山也。
又北过罗县西,水从东来流注之。〈注〉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西北流径锡口戍北,又西北流屈而东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东南,流注于锡浦谓之玉池,口锡水又东北,东湖水注之。水上承玉池之东湖也。南流于锡谓之三阳。径水南有三戍,又东北注于湘,湘水自锡口北出,又得望屯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又北得三溪水口水东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会故得三溪之目耳。又北东会大对水口。西接三津,径湘水又北径黄陵亭。西又合黄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世谓之黄陵庙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从征,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潇者。水清深也,《湘中记》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纳潇湘之名矣。故民为立祠于水侧焉。荆州牧刘表,刊石立碑树之于庙,以旌不朽之传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王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径白沙。戍西又北右会东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决湖口,水出西陂,东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西南,径吴昌县北,与纯水合。水源出其县东南纯山西北流,又东径其县南,又北径其县。故城下县是吴主孙权立。纯水又右会汨水,汨水又西径罗县北,本罗子国也。故在襄阳宜城县西,楚文王移之于此。秦长沙立郡,因以为郡。〈疑作县〉谓之罗水、汨水。又西径玉笥山,罗含《湘中记》云:屈潭之左有玉笥山,道士遗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脚山汨水又西为屈潭,即罗渊也。屈原怀沙自沈于此。故渊潭以屈为名。昔贾谊、史迁皆尝径此。弭楫江波投吊于渊。渊北有屈原庙,庙前有碑,又有汉南太守程坚碑寄在原庙。汨水又西径汨罗,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罗汭矣。世谓,汨罗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径汨罗戍西,又北径垒石山东,又北径垒石戍西,谓之苟导径矣。而北合湘水,自汨口西北径垒石山西,而北对青草湖,亦或谓之为青草山也。西对悬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并湘浦也。湘水又东北为青草湖口右合。〈宋本作会〉苟径北口与劳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又北过下隽县西,微水从东来,流注之。〈注〉湘水左会水,青口资水也。世谓之益阳江湘水。左径鹿角山东,右径谨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万浦,咸湘浦也。侧湘浦北有万石戍湘水左,则沅水注之,谓之横房口。东对微湖,世或谓之麋湖口也。右属微水即经所谓微水经下隽者也。西流注于江,谓之麋湖口也。水又北径金浦戍北带,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则澧水注之。世谓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会大江名之五渚。《战国策》曰:秦与荆战,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广圆五百馀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风,交湘之浦,出入多飘风暴雨。湖中有君山、编山、君山,有石穴潜通吴之包山,郭景纯所谓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之所游处,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风于此,而问其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则多风。秦皇乃赭其山。汉武帝亦登之射蛟。于是山东北对编山,山多篪竹,两山相次去数十里。回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谓之笛乌头石。石北右会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洞浦,所谓三苗之国,左洞庭者也。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注〉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故城,本吴之巴丘邸阁城也。晋太康元年,立巴陵县于此。后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冈岭滨岨三江。巴陵西对长洲,其洲南湘浦,北对大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会,亦或谓之三江口矣。夹山列关,谓之射猎。又北对养口,咸湘浦也。水色青异,东北入于大江有清浊之别,谓之江会也。
《湘中记》: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然其石子如樗蒲大,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营水、水、灌水、祁水、舂水、永水、来水、渌水、连水、倒水、沩水、伯水、资水皆注湘。
益阳有昭潭,其下无底,湘水最深处也。或谓周昭王南征不复没于此,潭因以为名。
《述异记》:湘水去岸三十里许,有相思宫、望帝台。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协哭,泪下沾竹。竹文为之斑。
《岳阳风土记》《昭潭湘州记》云:岳州有昭潭,其下无底,湘水最深处。今岳州无昭潭,昭潭自属潭州。按《隋书·地理志》:零陵郡湘源。〈注〉有黄华山,有观水、湘水、洮水。
《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湘水,出全州清湘县阳朔山,东入洞庭,北至衡州衡阳县入江。
《明一统志》:湘江,在永州府城北一十里,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流经郡界,至湘口与潇水合。水至清,虽十丈见底,《舆地纪胜》云:湘水中有穴,名大濩,不知通何许。每春夏江涨,数百步外,皆奔入穴中有声如雷。宋开宝中有昆崙沉水,视之,但见历年所沉板木纵横其间,大如车轮。
《林水录》、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续文献通考》:广西桂林府湘、漓二江,源出海阳山,流五里分为二:南为漓水,又名桂江。行二百里,合癸水至府城下,合相思江入梧州界;北为湘水,合越城峤水,至全州,又名洮、灌二水,入永州界。
长沙府湘江,在府城西,环城而下,源出广西兴安县海阳山,西北流至分水岭,分为二派:曰漓水,在南。曰湘水,在北。会灌水,至永州,与潇水合,曰潇湘。至衡阳与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与沅水合,曰沅湘。会众流以达洞庭。
岳州府三江口,在府城下岷,为北江澧,为中江湘为南江,皆会于此。
《广西通志》:桂林府兴安县城南九十里灵川界,上有海阳山,湘漓二水所自出也。
中江,湘、漓二水之中,即海阳之旧江铧觜,虽分其派,馀波流而成江,至学前,北折合于湘水。
渼潭,在铧觜之上。盖海阳江与众汇而为潭。漓湘之分始此。
《灵川县志》:海阳江,在县东北一里,山下有岩,岩中有泉,流至兴安县,为湘、漓二水。
《全州志》:湘水,源出兴安海阳山,北流至灵渠,分为湘、漓二水。合罗灌三江,经此下洞庭,会荆江,入于海。洮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文山,下流入湘。
合江在完山下,湘水、灌水、罗水三江至此汇流。经洞庭,会荆江入海。
灌水,源出灌阳县,北流抵城东,会于湘水。
宜水,在州北九十里,东流入湘江。
钟乐水,在州城西一百里,源出钟石,东流入湘水。建安水,在州城西南九十里,源出倚石山西,北流入湘水。
《湖广通志》:湘水,源出广西阳朔东,北流过零陵,达于衡阳,蒸水入焉。会流入于石鼓下,湖岭之间,湘水贯之。凡水皆会而与湘水合,则曰潇湘。与蒸水合,则曰蒸湘。与沅水合,则曰沅湘。故谓之三湘。
《永州府志》:湘水,在府城北十里,源出兴安县海阳山,过零陵县北,合潇水,出衡阳者,曰蒸湘。出武陵者,曰沅湘。《水经注》云: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见石底如樗蒱。今按钱邦芑《湘水考》:湘水,源出广西桂林府兴安县海阳山,此山居灵川、兴安之界,上多奇峰、绝壑,泉源之始出也。其流仅可滥觞。自此北注而西折,百有馀里,汇粤西大小诸水,至分水荡,其流乃汪洋横溢,势趋西北。秦时,于西岸叠石为堤,高一丈四尺,长数百尺,大石龈嵌锻铁作钮,犬牙相制,以为固。至今千七百年无分毫破损。相传:始皇遣史禄驱众力以成之,故坚壮难毁。盖因水势西趋,特作此堤横当。其冲斜分其水半,向于南环,绕马头山,历三十六陡,出大榕江,而达桂林,是为漓水。汉戈船、将军及马伏波用兵两粤,皆取道此水矣。自分水荡北流为湘水,行百馀里灌水自灌阳来,罗水自万乡来,会于全州。《水经注》又云:湘水出自阳朔,流经全州,想郦道元时,海阳故属阳朔也。自全州而下,汇楚南诸水,至永州府城北湘口,与潇水合流,故云潇湘。迨历祁阳,合桂阳诸水,过回雁峰,下至衡州城北石鼓嘴,与蒸水合,是为蒸湘矣。其出武陵,会长沙诸水,经湘阴,入洞庭者,又曰沅湘。此所谓三湘也。今人乃以湘乡为上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下湘,是三湘之名从邑而不从水,失其旨矣。
白蘋洲,在府城西潇水中,潇水至此入湘。
浮洲,蒋本厚云:潇湘合潴处,一洲障之大,不过一弓地。翠竹嘉卉浮于水上,春流浩淼,二水争发,未尝浸没,故名浮洲。
潇水,在府城外一里,源出九疑山,三分石,过零陵北,合湘水。
朝阳岭,在府城西,潇湘之浒。
《祁阳县志》:潇湘水,自郡中南来,绕县城而北,直达蒸湘,接洞庭。
祁山,在县北十五里,数峰拔起平畴之间。首瞰湘流,尾蟠遐澨,环祁诸山,四望如一。
马鞍山,即马鞍岭在县东四十里,邵陵之山连入祁境亘数百里,至湘江而止,状如鞯,具故名。白水山,在县东六十里,九疑之麓出三支水,至白水市合流入湘江。
祁江水,在县城北八里,源出宝庆界馀溪东北,流九十里出本县。北飞虹桥,南会潇湘。
白河江水,源出马江埠,黄龙町大泉波,至县之归阳市两江口,合清江水入湘。
龟潭在县东二里,湘江北岸。
湮江水,在县北八十里,发源梅塘,泉出如鲛,珠黑如泼靛,自湮江桥至双江口会。而东流由沙滩至县东新桥,入湘。
三江水,在白水巡司上五里,有三小江:一出宁远觕石梨树下紫巢,源至九牛坝;一出宁远大竹,源钗江至黄家渡;二水会为两江口,一出零陵黄溪雒川里,至大忠桥,会二水为三江。合流入湘江。
白沙洲,在县东二里,湘江之旁。
落蘋洲,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湘水中。
麻洲,在县东一百三十里湘水中,按祁洲之在湘水中者,惟落蘋麻洲为然,然无居人。但白茅蒙茸而已。梅溪,在县东北六十里,源出竹岭,岩洞、石泉竞流,行折二十馀里,至建新入湘江。
梅塘,在县北七十馀里,其水冬夏一气,寒冷偪人,会湘江而东注。
寒泉,在县西南湘江西岸,有水出石穴当暑,大寒。按《东安县志》:湘水,在县东二十里,由全州柳浦流入县境。
显圣岩,在县东二十里,地本坦平,顿起高崖,中通而闳下,复有二窍五峰、星拱、湘水环绕,奇观也。
白鹤岭,在县东三十里,湘江之口。
清溪江,源出舜峰万山间,奔流东注合众水,如枝依干,经县城南绕东北四十馀里,入于湘江。
白牙江,在县东二十里,源出龙溪,沿流而下百步许,附清溪入湘水。
石期江,在县东四十里,源出零陵开善乡,东流入湘。按《道州志》:营水源出营山六十里,至州西,与沱水合,经宜阳乡,与舜源潇水合,至郡城汇湘江。
《新田县志》:东河,自东冈白水而来,经蛮子岭,过千马坪至上流。源满田廊下,曲折以至城下,由东而南与西河会入潇湘。
西河,从乌江发源,至金鸡山肥源,夫人山会骥村龙王庙下,潭水出百家洞,逶迤至城西,复折而南与东河会。出麻窝窑至十八滩,会松柏驿河而注于湘江。按《衡州府志》:湘水在府城东,源出广西兴安县之阳朔。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过零陵五里,与营水合,达于衡阳。蒸水入焉。会流于石鼓之下。罗含《湘中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今通谓之《潇湘》云。然罗含所记十五水,无潇,独柳宗元《湘口馆诗》序云:潇、湘二水所会。《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湘澧沅之间,或潇湘之渊。而郭璞引《淮南子》云:弋钓潇湘。今所在未详也。郦道元《注水经》云:潇湘者,水清深也。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见江底,了了石子如樗蒱,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湖岭之间湘水贯之,凡水皆会焉。按《衡阳县志》:湘水龙溪渡,在县东五十里。
湘水水口渡,在县东六十里。
湘水沩头渡,在县南七十里。
湘水柏坊渡,在县南八十里。
湘水北津渡,在县北十二里。
湘水七里津,在县北四十五里。
梅浦水,在县东三十里,源出龙冈,南流十里会耒水。又西北流二十里至耒口,会湘水。
斜陂水,在县东一百二十里,源出石窟山,北流入于湘。
蒸水,在县西。《水经》云:出重安县西邵陵界耶。姜山东北流至重安县,又东合略塘。又东北径重安县南,故零陵之钟武县,武水入焉。至湘东临蒸县,北注于湘。耒水,在县北出郴州,桂阳之耒山西北流过耒阳之东,南又北流,入于湘,谓之耒口。
上潢水,在县北三十里,出岣嵝峰,屈曲流六十里入于湘,又有下潢水、白露江皆入于湘。
东洲在县南湘水中,春涨远视,色似桃花,为郡中八景之一。
石鼓山在县北二里,蒸湘合流其下,前有潭深不可测。《水经注》云:临湘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经鼓鸣则有兵革。
《衡山县志》:湘水在县城东。
祝融峰,在县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八十丈,为诸峰之最高位,值离宫以配火德,乃祝融君游息之所,《道书》二十四福地也。峰在诸峰之北,群峰攒簇,即芙蓉天柱亦在履舄间,湘水环带山下,五折乃北去,依稀见洞庭焉。
茶陵江,在县南,源出芝水经吴集市,出雷家市,入湘,兴乐江,在县三都,受诸小溪之水,入湘。
西溪,出巾紫峰,东入于湘。
观湘洲,在城东湘水中。
深矶水,出高奇峰,东流入于湘。
乌石港,在县西南十里,出岳山下,东入于湘。
龙隐港,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出岳山下,东入于湘。荆陂港,在县东北三十里,出云密峰下,入于湘。按《常宁县志》:搭山在县南东,跨大小猛峒,西连觕石洞,南拱泗洲寨,北抱湘江。
上白水,在县南,西流入于湘。
樟水,源出本县,合宜水入于湘。
石水,会宜水西北,流注于湘。东江,源出天仓岩下,入于湘。
西江,出杨泉塔山等峒,径县西入于湘。
《安仁县志》:小江水在县南,源出郴州,北流经县界,至衡阳乡,与茶陵洣水合,西入于湘。酃县云秋水,在县西北四十里,经云秋山下,东北流径县治东,复折西北合洣水,入于湘。桃溪,在县南五十里,源出云阳五洞,北流至此,合云秋水至茶陵,合洣水入于湘。洣泉,在县东,即洣水之源。合云秋水,北流径茶陵州之南,西北过攸与溶水、洋湖水会。入于湘。
《桂阳州志》:舂水在州治北三十里,一名衡塘水,又名钟水。源出宁远县界舂溪,开元廊下,北流百馀里合蓝水岿水,循州境之西下十八滩,至焦源河,入于湘。
《临武县志》:华阴水,源出华阴山下,分二派:一东北流与武水合;一西流出蓝山合舜水,入于湘。
长江水,源出东山,北流过桂阳州境,出水尾,合桂水,入于湘。
《蓝山县志》:舜水发源舜岩,灌于白田,经于县治,合岿蒙英溪诸水,汇于三峰下,为小十八滩。历桂阳常宁界,合于潇湘。
岿水,在县南三里,源出九疑杞林,东流至古城东北,经桂阳,合舂水入于湘。
《常德府志》:沅江县芷江在县西南潇湘分派,逆行数十里,北会鼎水,入于洞庭。
《长沙府志》:善化县湘江,在县城西环城而下,源出广西兴安海阳山,至分水岭分为二:北流曰湘,谓由灵渠,与永州潇水相会合也,曰潇湘。至衡合蒸水曰蒸湘,至沅合沅水曰沅湘,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蒱,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岸似朝霞。
新康河,在县西北五十里,源自宁乡沩水,由玉潭江,历善化,注于湘。
靳江,在县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从湘乡万载塘来,经宁乡麻山,过楚大夫靳尚墓前,出湘江。《水经》曰: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径瓦官西湘洲,啇舟之所次也。东对长沙郡。梁栈河,在县西七十里,源自湘乡宁乡,来水泛可通竹木、米谷,小舟由新康入于湘。
锡山潭,在县南三里,俗名老龙潭水,溢则通湘江。浦石,旧名黑石。在湘江东南岸。
铺石,在湘江西近岸。
黑石潭,在湘江东岸。
橘洲,在县西湘江中。
中洲上洲,即直洲,誓洲、白小洲,俱在湘江中。
《茶陵州志》:洣江出酃县米泉,合云沔二水,北流入茶陵,水经洣泉,出茶陵上乡,过县西,又西北过攸南,又西北过阴山,南经西北,入湘汉。《地理志》:泥水行七百里入湘。
青溪出公,一山西流三十里,达于洣水以上,诸水同北过攸县,至于衡山下,浮于湘水,汇于洞庭,入于汉水。
湘潭县涢水,在县城西南十五里,俗呼曰易俗河。源自南岳山,北合涟溪水,流至本县龙口,又东流入湘江。
《湘乡县志》:涟水源自龙山,东流一百三十里,入珍涟山下,又南流九十里,会侧水,又会衡岳山水,流径芭蕉岭,合泉心溪水。又西流十五里,绕岐石东,过石潭百里,入湘江。
捲帘水、涟水,出龙山,在邵阳界,别为一源潆洄九十馀里,至定胜江东侧水市珠津渡,绕岐石,转至学前汇,而为泽,无风而纹自成涟。浮动若捲帘状,前挹县治,东历拓陂石潭市百馀里,入湘江。
鸣水洞,在白鹤山下,水自山顶下潭,振声如雷,十五里入湘江。
芳洲,在县东,涟水流径学前,下有沙洲镇水口,绕于县治镇湘门。
《湘阴县志》:白鹤山在县东五十里,晋陶澹学仙于此。时有二鹤来侣,故名山下有鸿水,洞自山顶下,入于潭,又数十里入湘江。
汨罗江,在县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经湘阴县,分为二:一南流曰汨;一经古罗城曰罗。至屈潭复合,故曰汨罗。西流入湘。
黄水,在县北四十里,上承大湖,湖水西流,径二妃庙,南入于湘江。
黄陵口黄水,又西流入于湘,谓之黄陵口。昔正子山有异才,年二十,而得恶梦,作梦赋二十一。溺死于湘浦,即此川矣。
三十六湾水,在县南本湘江,北流至县门,径江口乃分:一派东流为三十六折;一派北流由陵子口出。合洞庭。
汶泾江在县南三十里,江口有老龙潭,其深无际,《水经》有云:湘水又北枝津北,谓之门径也。湘水纡流西北、东北合。门水,谓之门径口。按此,或即汶泾江口也。土俗声相讹耳。锡水,《水经注》曰:湘水又北径锡口,戍东又北左派,谓之锡水。
宁乡县乾江,在县西一百八十里,分两支,春秋入宁而溢,冬夏入湘而乾。
《益阳县志》:澬江,在县西南,源二:一出溆浦,一出新宁。至武冈合流。东下径宝庆府境,五百里至益阳,过沅江,入洞庭,《水经注》曰:湘水,左会小青口,即澬水也。又谓之益阳江。
《安化县志》:温江在县治南十五里,源出常安,有二窟,一清一浊,冬温夏冷,或名为东温西温,厥流不远,会为一溪,合湑江,雷鸣洞水,入湘江。
明镜泉,在县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镜,分流众溪,四岩平坦,广五六丈,深不可测,常满不涸,由湘乡黄连塘入湘江。
《浏阳县志》:渭水出大围山,有二派名大溪,小溪。至二十都合流,经县前入湘。
清渭水,在县南乡二十七都,至县南浦子港,入湘江。按《醴陵县志》:渌江水出安城乡安陵山,西北流至漉浦,入于湘。
《攸县志》:攸水在县城东十五里,源出安福封侯山。西流经茶陵上乡,合文清、文浦。至草市,接安仁江,合洣水,出雷家埠,入于湘水。明月水,在县北九十里,自萍乡发源,由渌口入于湘水。
严仙水,在县城北八十里,严仙山发源,出渌口,入于湘水。
金水在县北八十里,牌子山发源,出渌口,入于湘水。按《宁乡县志》:玉潭江在县东一里,三水合流,环县而东至新康口,汇入湘江。
三亭泉,在县东北八十里,流经八十里,入湘江。按《岳州府志》:临湘县三湘浦,在县南四十五里,城陵矶下。《水经》:城陵山有侯景港,梁天监中,僧宝志为符。书云:起自洳蔡,迄于三湘,后侯景起于洳水之南,而败于三湘之浦。一名侯景浦,以其与潇水合曰潇湘,与蒸水合曰蒸湘,与沅水合曰沅湘,三湘之得名以此。城陵矶,在县北十五里,湘水南来,岷江北注为一郡水口。
《巴陵县志》:洞庭湖,在郡城西南,沅、渐、元、辰、叙、酉、澧、澬、湘九水,会合于此,汇为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