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百三卷目录

 圣水部汇考
  考
 涞水部汇考
  考
 涞水部艺文〈诗〉
  拒马河         元傅若金
 濡水部汇考
  考
 濡水部纪事
 滦河部汇考
  考
 滦河部艺文〈诗〉
  滦河            元陈旅
  宿滦河望白海行宫      许有壬
  滦河汎月          东荫商
  赋得滦河送苏伯修参政赴任湖广
                周伯琦
  滦河吟            宋本
  滦水秋风词三首        柳贯
  后滦水秋风词三首       前人
  滦河             袁桷
 滦河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三卷

圣水部汇考

顺天府之琉璃河

琉璃河,即古圣水。《金史》作刘李河,源出房山县之龙泉峪,流良乡县之南,至固安县,入巨马河。


《水经》:圣水出上谷,〈孙云:圣水,今琉璃河 注〉故燕也。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王莽改名朔调也。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好精物,隐尝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馀,穴分为二,穴殊小。〈谢云:宋本二下有一字〉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水径五六日方还,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盖亦丙穴、嘉鱼之流类也。是水东北流入圣水。圣水,又东径玉石山,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馀,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馀,屈而流也。
东过良乡县南,〈注〉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径良乡县故城西,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俗谓之羊头溪,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南山,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又东过其县故城南,又东径聚圣南,盖藉水而怀称也。又东与挟〈宋本作侠〉河合水,出良乡县西,甘泉原东谷,东径西乡县故城北,王莽之移风也。世谓之都乡城,按《地理志》:涿郡有西乡县,而无都乡城,盖世传之非也。又东径良乡城南,又东北注圣水,世谓之扷〈宋本作挟〉活河,又名之曰非漯〈一作理〉之沟也。
又东过良乡县北,〈注〉圣水自涿县东,与桃水合首受涞水于徐城东南良乡,西分洹水,世谓之南涉沟,即杭水也。东径遒〈古遒字〉县北,〈孙曰:洹水,当作垣水,下同杭水,疑作范水涿之为范阳郡,盖亦取于此〉又东径涿县故城下,与涿水合世,因谓涿水,又亦谓之桃水。出涿县故城西南,奇沟东八里大坎下,数泉同发。东径桃仁墟北,或曰因水以名墟,则是桃水也,或曰终仁之故居,非桃水也。余按《地理志》:桃水,上承涞水,此水所发不与志同,谓终为是。又东北与乐堆泉合水出堆泉东南,流注于涿水。涿水又东北径涿县故城西,流注于桃应劭,曰涿郡。故燕汉高帝六年,置其南有涿水。盖氏焉阚骃亦言是矣。今于涿城南,无水以应之,所有唯西南有是水矣。应劭,又云涿,水出上谷,涿鹿县。余按:涿水,自涿鹿东注湿水。湿水东南径广阳郡,与涿郡分水。汉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涿之为名,当受涿水通称矣。故郡县氏之但物理潜通,所在分发,故在山谷为涿耶水。〈按十三卷注: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谓之涿耶水。〉山川阻阔,并无沿注之理。所在受名者,皆是经隐显相关,遥情受用。以此推之,事或近矣,而非所安也。桃水,又东径涿县故城北,王莽更名垣翰。晋大始元年,改曰范阳郡,今郡理涿县故城。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寇虓庙碑。桃水又东北与洹水会水上,分涞水于良乡县之桃水,世谓之北涉沟故应劭曰:垣水出良乡,东径垣县故城北,《史记音义》曰:河间有武垣县,涿有垣县。汉景帝中元三年,封匈奴降王,赐〈古本作胜〉为侯国,王莽之垣翰亭矣,世谓之顷城,非也。又东径顷,亦地名也。故有顷上言:世名之顷前河,又东洛水注之水,上承鸣泽渚,渚方一十五里。汉武帝元封四年,行幸,鸣泽者也。服虔曰泽名,在遒县北界,即此泽矣。西则独树水注之水,出遒县北山,东入渚北,有甘泉水注之。出良乡西山东,南径西乡城西,而南注泽渚水,又东径西乡城南,又东径垣县,而南入垣水。垣水,又东径涿县北,东流注于桃,故应劭曰:垣水东入桃,阚骃曰:至阳乡注之。今按经脉而不能届也。桃水东入阳乡东,注圣水。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径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阳乡城西,不径其北矣。县故涿之阳亭也。《地理风俗志》曰:涿县东五十里有阳乡亭,后分为县。王莽时更名章武,即长乡县也。按《太康地记》:涿有长乡,而无阳乡矣。圣水又东径长兴城南,又东径方城县故城。李牧伐燕,取方城是也。魏封刘放为侯国。圣水又东,左会白祀沟,沟水出广阳县之娄城东。东南流左合娄城水,水出平地导泉东南流右注:白祀水乱流东南径常道城西,故乡亭也。西去长乡城四十里,魏少帝璜甘露三年所封也。又东南入圣水。圣水,又东南径韩城东。《诗·韩奕章》曰:溥彼韩城,燕师所完。王锡韩侯,其追其貊,奄受北国。郑元曰:周封韩侯居韩城,为侯伯,言为猃夷所逼,稍稍东迁也。王肃曰:今涿郡方城县有韩侯城,世谓寒号,非也。圣水又东南流右会清淀水,水发西淀,东流注圣水,谓之刘公口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东入于海。〈注〉圣水又东径渤海安次县故城。南汉桓帝中平二年,封荆州刺史王敏为侯国。又东南流注于巨马河,而不达于海也。
《明一统志》:保定府涞水,在涞水县东北三十里。源出矾山桃水,至县境东流入圣水。
《畿辅通志》:保定府圣水在易州。《水经》云:圣水出上谷。《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名上谷。
顺天府琉璃河,在良乡县南四十里。《金史》作刘李河。《旧志》又谓:即古圣水自房山龙泉峪,流至霸州,入拒马河。
《良乡县志》:琉璃河即圣水。《金史》作刘李河,发源自房山龙泉峪,经本县治东,南流至固安县,入拒马河,有桥。桥旁铁柱莫考,所始大略以镇蛟螭。川原沆漭,固宜神族所都矣。俯桥听,瞩河声,触梁逶迤而东,大或飙霆,小或筝筑丹。碧空行光,影潇照易。刘李为琉璃,应以形色相转注尔。

涞水部汇考

顺天府之涞水

涞水,发源今山西大同府广昌县之涞山,有二源。一发源北岩古塔下,为巨马河。一发源巽方,名涞水泉。合巨马河,经紫荆关,流入易州涞水县界,东南流,与滹沱诸河合,入于海。


《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浸涞、易。《订义》易氏曰:《汉志》:代郡广昌县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案唐蔚州飞狐县,即汉广昌县地,有飞狐口,涞水所出,东南流至易州易县,又东北流至涞水县,又南流入容城县,即《汉志》所谓东至官城入河者也。
《汉书·地理志》:代郡广昌〈注〉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按《水经》: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注〉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东径广昌县故城南,王莽之广屏。魏封乐进为侯国矣,涞水又东北径西射鱼城东南,而东北流,又径东射鱼城南,又屈径其城东。《竹书纪年》曰:荀瑶伐中山,取穷鱼之丘,穷射字相类,疑即此城也,所未详矣。涞水又径三女亭西,又径楼亭北,左属白涧溪。水有二源,合注一川。川石皓然,望同积雪,故以物色受名。其水又东北流,谓之石曹水,伏流地下溺,〈李云:疑作溢〉则通津,委注谓之白涧口。涞水,又东北桑谷水注之,水南发溪北,注涞水。涞水又北径小黉东,又东径大黉南。盖霍原隐教授处也。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教授数千人,为王浚所召。虽千古世悬,犹表二黉之称。既无碑颂,竟不知定谁居也。〈按《晋书》:霍原,字体明,燕国广阳人。山居积年,门徒百数。元康年,徵贤良不到。后王浚称制,谋僭,使人问之,原不答。时有谣曰:天子在何许,近在豆田中。浚以豆为藿,收原斩之。〉涞水又东北,历紫石溪口。〈谢云东北下,一作又东流历紫石溪口。〉与紫水合水,北出圣人城北大亘下。东南流,左会叠砢溪水,盖山崩委涧积石沦隍,故溪涧受其名矣。水出东北,西南流注紫石溪水。紫石溪水,又径圣人城东,又东南右会檐车水。水出檐石硎,东南流径圣人城东南。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涞水又东南径榆城南,又屈径其城东,谓之榆城河。涞水又南径藏刀山下,层岩壁立,直长干霄。〈宋本作直上干霄〉远望崖侧,有若积刀,镮镮相比,咸悉西首。涞水东径徐城,北出焉。世谓之沙沟水,又东督亢沟出焉。〈宋本作:又东合督亢沟〉一水东南流,即督亢沟也。一水西南出,即涞之故渎矣。水盛则长津弘注,水耗则通波潜伏。重源显于遒县旧,则川矣。东过遒县北,〈注〉涞水上承故渎于县北垂重源,再发结为长潭。潭广百步许,长数百步左右。翼带涓流控引〈疑脱一其字〉水,自成渊渚。长川漫下十一许步,东南流径县故城东。汉景帝中元三年,以封匈奴降王隆疆为侯国。王莽更名遒屏也,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臣业〈鱼豢典略作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径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又东南过容城县北〈注〉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沟水于遒县东,东南流历紫渊东。余六世祖乐浪府君,自涿之先贤乡爰宅,其阴西带巨川,东翼兹水,枝流津通,缠络墟圃,匪直田渔,之赡可怀信,为游神之胜处也。其水东南流,又名之为郦亭沟。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又东督亢沟水注之水,上承涞水于涞谷。引之则长津委注,遏之则微川辍流。水德含和,变通在我。东南流径遒县北,又东径涿县郦亭楼桑里南,即刘备之旧里也。又东径督亢泽泽苞方城县,县故属广阳,后隶于涿。《郡国志》曰:县有督亢亭,孙畅之《述画》有督亢地图,言:燕太子丹使荆轲赍入秦,秦王杀轲,图亦绝灭。《地理书》:上古圣贤冢地。记曰:督亢地在涿郡,今故安县。南有督亢陌,幽州南界也。《风俗通》曰:沆漭也,言乎淫淫漭漭,无崖际也。沆泽之无水,斥卤之谓也。其水自泽枝分。东径涿县故城南,又东径汉侍,中卢植墓南,又东散为泽渚,督亢泽也。北屈汇〈宋本作注〉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南径广阳亭西,而合南枝沟。沟水西受巨马河,东出为枝沟,又东注白沟。白沟又南入于巨马河,巨马河又东南径益昌县,濩淀水右注之。〈孙云:白沟今在新城县南,巨马河之下流也。〉水上承护陂于临乡县故城西,东南径临乡南。汉封广阳王子须为侯国。《地理记》曰:方城南十里有临乡城故县也。城南十里,淀水又东南径益昌县故城西南,入巨马水。巨马水东径益昌县故城南。汉封广阳顷王子婴为侯国。王莽之有秩也。《地理风俗记》曰:方城县东八十里有益昌城故县也。又东八丈,沟水注之。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东南径安次城东,东南径束州县故城西,又南右合虖池〈一作滹沱后同〉河枯沟。沟安次西北,东径常道城东,安次县故城西。晋司空刘琨所守以拒石勒也。又东南至泉州县西南,东入八丈沟,又南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原本以又东南至又南十六字作经文,以入巨马河,乱流东注也作注文。谢耳伯云:宋本又东南至注也二十五字,接石勒也。俱作注文。〉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注〉《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海河,即濡水也。盖升以明会矣。〈升以宋本作互以〉巨马水于平舒北,南入于虖池,而同归于海也。
《辽史·地理志》:易州高阳军有涞水。
涞水县在州东四十里,有涞水。
《金史·地理志》:易州有涞水。
《续文献通考》:山西大同府涞水,在广昌县东。南流入保定府易州界,一名拒马河。
《明一统志》:保定府,涞水在涞水县东北三十里,源出矾山,东流入圣水。
马村河,在新城县西北四十里,源出涞水,经县境入拒马河。〈按巨马河宋以后多名拒马河〉
《山西通志》:大同府广昌县拒马河,在县南三里七山下,即涞水之源也。世传杨延朗拒敌兵于此,故名拒马河。又云:金章宗至此,马乏水,见土色湿润,有水之形,以鞭指而得水穴,马跑而饮之。又名马跑河。《水经》: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注云:即涞水也。有二源俱发涞山。
涞水,在县东郊外,源出北崖古塔下,通拒马河,经紫荆关,流入易州涞水县界。
《畿辅通志》:宣府拒马河,在广昌县西南二里,源出七山下,为涞水上流。
涞水,在广昌县东郊外,发源北岩古塔下,通拒马河,经紫荆关,流入易州涞水县界。又一水发源巽方,亦名涞水,泉从堡墙下水口,流入拒马河。
保定府铁锁岩,在涞水县龙湾,其山高峰卓立,下有岩水,流至此两分,一入涿州,一入涞水。
涞水,在易州。
《涞水县志》:涞水有二源,俱发涞山。
拒马河,《一统志》云:拒马河流径涞水县北,又东南过定兴县西,与五里白涧河合。晋刘琨守此,以拒石勒,故名拒马。又东过新城县,白沟河,又东注霸州,合直沽入于海。
檐车水,出檐车硎,东南流注紫石水,又南注于涞水。清水河在县北木井社于家庄,南流至县东,北入拒马河。
稻子沟河,在县东十五里赤土村,系拒马河分流。

涞水部艺文〈诗〉

拒马河         元傅若金


落日苍茫里,秋风慷慨多。燕云馀古色,易水尚寒波。岸绝船通马,沙交路入河。行人悲旧事,含愤说荆轲。

濡水部汇考

保定府之濡水

濡水,一名徐水,源出易州穷独山南谷,东流合源泉水,又合易水,东流入海。


《汉书·地理志》:涿郡故安〈注〉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也。
辽西郡肥如〈注〉元水东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阳。中山国曲逆〈注〉蒲阳山蒲水所出,东入濡又有苏水。亦东入濡,莽曰顺平。张晏曰:濡水于城北曲而西流,故曰曲逆。
《水经》:濡水从塞外来,东南过辽西令支县北。〈注〉濡水出禦夷镇东南,其水二源。双引夹山西北,流出山合成一川,又西北径禦夷故城东镇北百四十里。北流左道,则连泉水注之。出故城东,西北流径故城南。又西北径渌水池南,其水渊而不流,其水又西屈而北流,又东径故城北,连结两池沼,谓之连泉浦。又东北注难河。难河右则汗水入焉。水出东坞南,西北流径沙野南,北人名之曰沙镇。东北二百三十里,西北入难河,濡难声相近。狄俗语讹耳濡水,又北径沙野西,又北径箕安山东,屈而东北流,径沙野北,东北流径林山北,水北有池潭而不流濡水。又东北流径孤山南,东北流,吕泉水注之。水出吕泉坞西,东南流,屈而东径坞南。东北流,三泉水注之,其源三泉雁次合为一水。镇东北四百里,东南注吕泉水。吕泉水又东径孤山北,又东北逆流水,注之水。出东南导泉,西流右屈而东北注,木林山水会之。水出山南,东注逆水。乱流东北,注濡河。濡河又东盘泉入焉。水自西北东南流注濡河。濡河又东南,水流回曲,谓之曲河。镇东北三百里,又东出峡入安州界,东南流径渔阳白檀县故城。《地理志》曰:濡水出县北蛮中。汉景帝诏李广曰:将军其帅师东辕,弭节白檀者也。又东南流右与要水合水,出塞外三川,并导谓之大要水也。东南流径要阳县故城东,本都尉治。王莽更之曰要术矣。要水又东南流径白檀县,而东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而南,索头水注之。水北流南径广阳侨郡。西魏分右北平,置今安州治。又南流注于濡水。濡水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川派合西源,右为溪水,亦曰西藏水。东南流出溪,与蟠泉水合泉。发州东十五里东流九十里,东注西藏水。西藏水又西南流,东藏水注之,水出东溪一曰。东藏水西南流出谷,与中藏水合水,导中溪。南流,出谷,南注东藏水。故目其川曰三藏川,水曰三藏水。东藏水,又南右入西藏水。乱流右会龙泉水,水出东山下,渊深不测。其水西南流注于三藏水。三藏水又东南流,与龙刍水合而出于龙刍之溪。东流入藏水,又东南流径列溪,谓之武列水。东南历石〈一作挺〉下左层峦之,上有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馀仞。牧守所径,命选练之士弯弧矢,无能届其崇标者。其水东合流入濡。濡水又东南,五渡水注之。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于其川也。流纡曲溯,涉者频济,故川塘取名矣。又南流注于濡。濡水又与高石水合水,东出安乐县东山,西流历三会城南,西入五渡川,下注濡水。濡水又东南径卢龙塞,塞道自无终县东,出渡濡水向林兰陉,东至清陉。卢龙之崄峻坂萦折,故有九峥之名矣。燕景昭元玺二年,遣将军步浑治卢龙塞道。焚山刊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其铭尚存,而庾杲之注《扬都赋》言:卢龙山,在平罡城北,殊为孟浪远失事实。余按卢龙东越清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趣平罡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则五百里。故陈寿《魏志》:田畴引军出卢龙塞,堑山堙谷,五百馀里,径白檀,历平罡,登白狼,望柳城。平罡,在卢龙东北远矣。而仲初言在南非也。濡水又东南径卢龙故城。东汉建安十二年,魏武征蹋顿所筑也。濡水又南,黄洛水注之。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濡水又东,南水又合焉。〈水,又旧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水出卢龙塞,西南流,注濡水,又合。屈而注得去润水又会敖水,二水并自卢龙,西注濡水,又东南流径令支县故城东。王莽之令氏亭也。秦始皇二十二年,分燕置辽西郡令支县焉。〈县宋本作隶〉《魏氏土地记》曰:肥如城西十里,有濡水。南流注径孤竹城西。右合元水也,谓之小濡水,非也。水出肥如东北元溪,西南流径其县东。东屈南转西回,径肥如县故城,南俗又谓肥如水,非也。故城,肥子国。应劭曰:晋灭肥,肥子奔燕,燕封于此,故曰肥如也。汉高帝六年,封蔡寅为侯国。西南流右,合卢水。水出县东北,沮溪南流,谓之大沮水。又南左合阳乐水,水出东北阳乐县。《地理风俗记》曰:阳乐,故燕也,辽西郡治,秦始皇二十二年置。《魏氏土地记》曰:海阳城西南有阳乐城。其水又西南,入于沮水,谓之阳口。沮水又西南,小沮水注之。水发冷溪,世谓之冷池。又南得温泉,水口注之,出东北温溪。自溪西南流入于小沮水。小沮水又南流,与大沮水合而为卢水也。桑钦说《卢子之书》言:晋既灭肥,迁其族于卢水。卢水有二渠,号小沮、大沮,合而入于元。〈脱一水字〉卢水又南与温水合水,出肥如城北,西流注于元水。《地理志》曰:卢水又南入元水,元水又西南径孤竹城北,西入濡水。故《地理志》曰:元水东入濡,盖自东而注也。《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国也。《史记》曰:孤竹君之二子伯夷、叔齐让国于此,而饿死于首阳。汉灵帝时,辽西太守廉翻梦人谓己曰:余,孤竹君之子,伯夷之弟。辽海漂吾棺椁,闻君仁善,愿见藏覆。明日视之,水上有浮棺矣。〈宋本作吏〉嗤笑者,皆无疾而死,于是改葬之。《晋书·地道志》曰:辽西人见辽水有浮棺,欲破之。语曰:我,孤竹君也。汝破我何为。因为立祠焉,祠在山上城,在山侧肥如县南十二里水之会也。
又东南过海阳县,西南入于海。〈注〉濡水自孤竹城东,南径主乡北,瓠沟水注之。出城东南,东流注濡水。濡水又径牧城南,分为二水。北水枝出,世谓之小濡水也。东径乐安亭北,东南入海。濡水东南流径乐安亭南,东与新河故渎合,自雍奴县承鲍丘水,东出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蹋顿,与泃口俱导也,世谓新河矣。陈寿《魏志》:以通河海也。新河又东北,绝庾水又东北出,径右北平。绝泃渠之水又东北,径昌城县故城,北至〈至宋本作故俱疑衍〉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为二水,枝渎东南入海。新河自枝渠,东出合封大水,谓之交流,合水出新平县西南,流径新平县故城西。《地理志》:辽西之属县也。又东南流,龙鲜水注之。水出县西北,世谓之马头山。二源俱导,南合一川,东流注大水。《地理志》曰:龙鲜水东入封大水者也,乱流南会新河,南流于海。《地理志》曰:封大水于海阳县南入海。新河又东出海阳县,与缓灵水会。水出新平县东北,世谓之大笼山,东南流径令支城西西,南流与新河合,南流于海。《地理志》曰:缓灵水与封大水皆南入海,新河又东与素河会,谓之白水口。出令支县之蓝山南,合新河又东南入海。新河又东至九过口,枝分南注海。新河又东径海阳县故城南。汉高祖六年,封摇母馀为侯国。《魏土地记》曰:令支城南六十里有海,阳城者也。新河又东与清水会,水出海阳县东,南流,径海阳城东,又南合新河。又南流一十许里,西入九过注海。新河东,绝清水又东,木究水出焉,南入海。新河又东,左迤为孔阳孤淀名,〈宋本无名字〉右绝新河,南注海。新河又东会于濡。濡水又东南至累县碣石山。文颖曰:碣石在辽西。累县,王莽之选武也。累县并属临渝,王莽更临渝为凭德。《地理志》曰:大碣石山,在右北平骊成县西南。王莽改曰碣石也。汉武帝亦尝登之,以望巨海,而勒其石于此。今枕海有石如埇〈宋本作甬〉道,数十里当山。顶有大石如柱,形往往而见立于巨海之中。潮水大至及潮波退,不动不没,不知深浅,世名之天桥柱也。状若人造要,亦非人力所就,韦昭亦指此以为碣石也。《三齐略记》曰:始皇于海中作石桥,海神为之竖柱。始皇求为〈为当作与〉相见,神曰:我形丑,莫图我形,当与帝相见。乃入海四十里见海神,左右莫动手,工人潜以脚画其状。神怒曰:帝负约,速去。始皇转马还,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画者溺死于海,众山之石皆倾注,今犹岌岌。东趣,疑即是也。濡水于此南入海,而不径海阳县西也。盖经误證耳。又按《管子》:齐桓公二十年,征孤竹。来《管子》作未〉至卑耳之溪十里《管子》作关〉然止瞠然视,授弓将射,引而未发,谓左右曰:见前乎。左右对曰:不见。公曰:寡人见长尺而人物具焉,冠右袪衣走马前,岂有人若此乎。管仲对曰:臣闻岂山之神有偷儿,长尺人物具〈管子作俞儿〉霸王之君兴,则岂山之神见且走马前,走导也。袪衣示前有水,右袪衣示从右方涉也。至卑耳之溪。有赞水者从左方涉其深,及冠右方涉其深,至膝已涉陆〈古本作大〉济。桓公拜曰:仲父之圣,此〈宋本作仲父之圣至此〉寡人之私罪也,久矣。〈私,《管子》作抵〉今自孤竹南出,则巨海矣。而沧海之中,山望多矣。然卑耳之川若赞溪者,亦不知所在也。昔在汉世,海水波襄吞食地广,当同碣石苞沦洪波也。
《辽史·地理志》:滦州,永安军义丰县本,黄洛故城,黄洛水北出卢龙山,南流入于濡水。
《续文献通考》:保定府濡水,源出穷独山,东南流至易州,支分入城近东方四里许,渊而不流,号圣女水,汉名曲逆章,帝改曰蒲阴。
《明一统志》:河间府濡水,在任丘县北,旧莫州西二十里,向东合易水,《左传》齐侯北伐燕,盟于濡水,即此。按《畿辅通志》:保定府濡水在易州,出故安县西北马头山,东流合于源泉水。
《易州志》:濡水在州治北三十里。《旧志》云:一名徐水。发源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
源泉,在州西北一十里,发源白杨岭下繇,西转东而南入易水。

濡水部纪事

《保定府志》:周景王十年,齐侯伐燕,盟于濡水。
《魏书·太宗明元帝本纪》:泰常元年冬十月壬戌,幸豺山宫,徒何部落,库官斌先降,后复叛归冯跋。骁骑将军延普渡濡水讨击,大破之。
《世祖太武帝本纪》:延和元年秋七月己未,车驾至濡水。冬十月癸酉,车驾至濡水,吐谷浑慕瑰遣使朝贡。

滦河部汇考

永平府之滦河

滦河,源出边外开平废县之金莲川,入桃林口,经迁安县至卢龙县,与漆河合,南至乐亭县,入于海。


《元史·河渠志》:滦河源出金莲川中,由松亭北经迁安东平州,西濒滦州入海也。王曾北行,录云:自偏枪岭四十里,过乌滦河东,有滦州,因河为名。
《畿辅通志》:滦河源自口北开平东南,流径迁安县界,至卢龙县合漆河,又南至乐亭县入于海。
《宣府镇志》:滦河在云州北六十里,发源炭山。《辽志》云:炭山在归化州,今万全右卫西南四十里。〉经古桓州,南流入开平界。兔河,源发开平废县西南二百馀里上沙涡中,东流合入滦河。
香河,源发开平废县东北松林中,南流合入滦河。簸箕河,发源于开平废县东北松林中,南流合入滦河。
闾河,发源开平废县东北松林中,与滦河合。
《永平府志》:迁安县滦河,入自团亭。诸川会之,南流至县城下,转而东至卢龙县南,合于漆。
漆河,在府城西门外,源自口北,入桃林口,南流至迁安县,为青龙河,东流为漆河,与滦河合。
沮水,在府城北有二渠,一曰小沮,一曰大沮。下流合入滦河。
清水河,在乐亭县西,源出马城北,蔡家庄已塞,洪武中浚。其故道置闸潴水,以通海运,自是入于滦河,以达于海。
定流河,在乐亭县西北,即滦河下流至岳婆港,分为二,东曰葫芦,西曰定海,俱入海。
《滦州志》:滦河在州城东三里,发源于炭山,乱泉喷涌,合流东一百二十里至宣府,又东北二百一十里至云州堡,又东北三百六十里至桓州,又自桓州过口北,又自北而南入上都开平界,东流七百里至滦阳营,又一百六十里至迁安县,又东南六十里至卢龙县西南,合流于漆水。又南四十五里至滦州,又南五十里至岳婆港夹乐亭县东,为葫芦河,西为淀流河至县南,合流六十里至马头营,又二十里为绿洋沟,入于海。
横河,在州城北七里,发源自卢龙县,独自山南流至刘家庄,入于滦河。
别故河,在州城西北二里。菉豆湾,在州城西北三里,二水会于西堰,入于滦河。
五里河,在州城南五里,发源刘官营,东经岩山桥,又东入于滦河。

滦河部艺文〈诗〉

滦河           元陈旅


往年饮马滦河秋,滦河斜抱石城流。青城丈人来水上,揭谢苏王皆与游。顾予滥倚桥门席,日斜去坐鳌峰石。夜深共饮明月樽,醉眠更听高楼笛。滦河九曲流溅溅,自我不见今三年。苏郎又扈属车去,伫望弗及心茫然。龙门峡中云气湿,山雨定洒高丽笠。别意遥怜柳色深,归心莫为鹃声急。不才未许收词垣,赋成何日奏甘泉。人言凡骨难变化,为我致意青城仙。

宿滦河望白海行宫     许有壬

下马河边市,遥瞻海上宫。水天涵野白,禁树拥云红。望幸群黎切,思归独客穷。圣恩疏酒令,暂得醉歌同。〈时有旨特放滦河酒禁〉

滦河汎月         东荫商

双舸淩风散郁蒸,飞觞度曲兴堪乘。自怜去国同王粲,却得同舟是李膺。云影微茫遥岸月,林端明灭远村灯。沧溟只在帆樯外,莫道三山未可登。
赋得滦河送苏伯修参政赴任湖广周伯琦

清滦悠悠北斗北,千折萦环护邦国。直疑银汉天上来,摇漾蓬莱五云色。蛟龙变化深莫测,金莲满川净如拭。銮舆岁岁两度临,雨露同流草蕃殖。长亭短亭来往人,朝夕照影何曾息。相君亲授临轩敕,紫骝嚼齧黄金勒。却从江汉望龙冈,三叠晴虹劳梦忆。

滦河吟           宋本

滦河上游狭,涓涓仅如带。偏岭下横渡,复绕行都外。颇闻会众潦,既远势滂沛。虽为禹贡遗,独与东海会。乃知能自致,天壤无广大。

滦水秋风词三首       柳贯

朔方窦宪留屯处,上郡蒙恬统治年。今日随龙看云起,八荒同宇正熙然。
其二

朵楼清晓常祠罢,吾殿新秋曲宴回。御帛功由寒女出,分颁恩自九天来。
其三

西风初吹白海水,落日正见黑山云。旃庐小泊成部署,沙马野驼连数群。

后滦水秋风词三首      前人

界墙洼尾砂如雪,滦河觜头风捲空。太和未必全盛日,几驿云州避暑宫。
其二

旋卷木皮斟醴酪,半笼羔帽敌风砂。丈夫射猎妇当御,水旱肥甘行处家。
其三

山邮纳客供次舍,土屋迎寒催墐藏。砂头麻姑一寸厚,雨过牛童提满筐。

滦河            袁桷

近山马昂𩯣,远山凤腾羽。百谷奔乱流,屈曲长蛇赴。维时雨新过,急溜糟床注。居人汇为井,千屦集沙步。寒光澄玉膏,甘冽过牛乳。兹泉成白沟,巨浸合沮洳。莲芡充糇粮,鱼虾足租赋。塞翁话畴昔,陋彼成险固。往事不复论,沄沄日东去。

滦河部纪事

《辽史·太祖本纪》:五年春正月,上亲征西部奚。奚阻险,叛服不常,数招谕弗听。是役所向辄下,遂分兵讨东部奚,亦平之。于是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踰松漠,北抵潢水,凡五部,咸入版籍。三月,次滦河,刻石纪功。
《天祚本纪》:保大四年,夏五月,金人既克燕,驱燕之大家东徙,以燕空城及涿、易、檀、顺、景、蓟州与宋以塞盟。左企弓、康公弼、曹勇义、虞仲文皆东迁。燕民流离道路,不胜其苦,入平州,言于留守张珏。珏乃遣张谦率五百馀骑,传留守令,召宰相左企弓、曹勇义、枢密使虞仲文、参知政事康公弼至滦河西岸,遣议事官赵秘校往数十罪。
《元史·世祖本纪》:岁丙辰春三月,命僧子聪卜地于桓州东、滦水北,城开平府,经营宫室。
《永平府志》:元世祖至元六年秋九月,大雨,滦河溢。至元九年秋九月,大雨,滦河溢。
《元史·河渠志》:至元二十八年八月,省臣奏:姚演言,奉敕疏浚滦河,漕连上都,乞应副沿河盖露囷工匠什物,仍预备来岁所用漕船五百艘,水手一万,牵船夫二万四千。臣等集议,近岁东南荒歉,民力凋敝,造舟调夫,其事非轻,一时并行,必致重困。请先造舟十艘,量拨水手试行之,如果便,续增益。制可其奏,先以五十艘行之,仍选能人同事。
《永平府志》:成宗大德三年夏四月,霖雨,滦河溢。《元史·本纪》:大德五年八月己巳,平滦路霖雨,滦、漆、淝、汝河溢,民死者众,免其今年田租,仍赈粟三万石。《元史·河渠志》大德五年八月十三日,平滦路言:六月九日霖雨,至十五日夜,滦河与淝、汝三河并溢,冲圮城东西二处旧护城堤、东西南三面城墙,横流入城,漂郭外三关濒河及在城官民屋庐粮物,没田苗,溺人畜,死者甚众,而雨犹不止。至二十四日夜,滦、漆、淝、洳诸河水复涨入城,馀屋漂荡殆尽。乃委吏部马员外同都水监官修之,东西二堤,计用工三十一万一千五十,钞八千八十七锭十五两,糙粳米三千一百一十石五斗,桩木等价钞二百七十四锭二十六两四钱。
延祐四年六月十六日,上都留守司言:正月一日,城南御河西北岸为水冲啮,渐至颓圮,若不修治,恐来春水泛涨,漂没民居。又开平县言,四月二十六日霖雨,至二十八日夜,东关滦河水涨,冲损北岸,宜拟修筑。本司议,即日仲夏霖雨,其水复溢,必大为害,乃委官督夫匠兴役。开平发民夫,幼小不任役,请调军供作,庶可速成。五月二十一日,留守司言:滦河水涨决堤,计修筑用军六百,宜令枢密院差调,官给其食。制曰:今维其时,移文枢密院发军速为之。虎贲司发军三百治焉。
泰定二年三月十三日,永平路屯田总管府言:国家经费咸出于民,民之所生,无过农作。本屯辟田收粮,以供亿内府之用,不为不重。访马城东北五里许张家庄龙湾头,在昔有司差夫筑堤,以防滦水,西南连清水河,至公安桥,皆本屯地分。去岁霖雨,水溢,冲荡皆尽,浸死屯民田苗,终岁无收。方今农隙,若不预修,必致为害。工部移文都水监,差濠寨泊本屯官及滦州官亲诣相视,督令有司差夫补筑。
泰定三年五月十日,上都留守司及本路总管府言:巡视大西关南马市口滦河迤北堤,侵啮渐崩,不预治,恐夏霖雨水泛,贻害居民。于是送都城所丈量,计用物修治,工部移文上都分部施行。七月二日,右丞相塔失帖木儿等奏:斡耳朵思住冬营盘,为滦河走淩河水冲坏,将筑护水堤,宜令枢密院发军千二百人以供役。从之。枢密院请遣军千二百人。
《顺帝本纪》:元统二年二月,滦河漆河溢。
《永平府志》:至正三年秋八月,滦河溢。
《元史·五行志》:四年七月,滦河水溢出平地丈馀,永平路禾稼庐舍漂没甚众。
《永平府志》:明太祖洪武十年夏六月丙寅,滦、漆二水溢,坏城垣。
吴杰,江南扬州府江都县人。弘治七年,任首崇祀典缮,治坛、壝滦漆二河。船夫岁用千馀人,百姓苦之,公悉力裁减如制。
世宗嘉靖十四年夏,霖雨,滦河溢。
嘉靖二十年秋七月甲辰,滦河溢。
嘉靖二十三年,滦河溢。
张璜,海丰人,由辛卯举人。嘉靖二十八年,任修养济院。治桥梁,疏滦河,浚濠渠,环城植柳。士民追思,崇祀名宦。
嘉靖三十八年夏六月,霖雨,滦河漆河溢,城内行舟。神宗万历四年春正月辛酉,太平寨滦河断流数里。二时而续。
万历十二年春正月,雷雨,滦河溢。
万历十五年秋七月庚子,霖雨,滦河溢,城不浸者三版。
万历三十二年六月癸卯,滦河溢,丁未复溢。
《畿辅通志》:沈之唫,浙江乌程县人,任永平推官。扶持义类,绰有担当。丁亥,滦水灾。缚筏拯溺,散粟赈济,生全甚众。督修水圮、城垣,增修下水关、瓮城刱、南关、明滦门,才猷四应,当事伟之,擢南京给事中。
《永平府志》:万历三十三年夏六月,大雨,滦河溢。熹宗天启二年秋,滦河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