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

 第二十三卷目录

 历山部汇考一
  图
  考
 历山部汇考二
  图
  考
 历山部汇考三
  图
  考
 历山部汇考四
  图
  考
 历山部汇考五
  图
  考
 历山部汇考六
  图
  考
 历山部汇考七
  图
  考
 历山部汇考八
  图
  考
 历山部艺文一
  象耕鸟耘辩       唐陆龟蒙
  历山           宋罗泌
  重修舜宫记       元孟从仕
  登千佛山记       明樊献科
  帝舜历山辩        贺逢吉
  历山           尤应鲁
 历山部艺文二〈诗〉
  历山思亲操        虞帝舜
  田辞            同前
  过历山湛长史草堂   宋南平王铄
  历山草堂应教       湛茂之
  舜庙           唐张濯
  舜祠          宋鲜于侁
  登历山下亭       元张养浩
  同张侍御登历山对华亭二首 明蔡经
  历山           周凤瑞
  舜庙           李先芳
  九日登千佛山寺       边贡
  千佛山           陆釴
  登千佛山寺         郑芝
  登千佛山         王在晋
  前题           蔡汝楠
 历山部纪事
 历山部杂录
 华不注山部汇考
  图
  考
 华不注山部艺文一
  游华不注记        元王恽
  游华不注记       明亢思谦
 华不注山部艺文二〈诗〉
  游华不注登后追咏     唐李白
  登华不注山        宋曾巩
  游华不注        元张养浩
  济南道中望华不注三首  明王世贞
  同近山年丈登山       范瑟
  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山绝顶 李攀龙
  华不注晴望二首       前人
  华不注           雷逵
  同严侍御登山       黄克缵
  同游次中丞黄公韵     严一鹏
  咏山            陈升
  华不注           刘敕
 华不注山部纪事
 华不注山部杂录

山川典第二十三卷

历山部汇考一

济南府之历山

天下称舜耕之历山,有八,在山东者三,在山西者一,在浙江者三,在直隶者一。其在山东者,一在今济南府城南五里。一名舜耕山,一名大佛头山,一名千佛山。
历城县历山图历城县历山图

考考

《后汉书·郡国志》:济阴郡,戌阳有雷泽。〈注〉《禹贡》曰:雷夏既泽。《帝王世纪》曰:舜耕历山,渔雷泽。济阴有历山。按《续博物志》:济水东北,泺水出焉,泺水出历县。旧水涌若轮,齐侯会于泺,是也。有舜妃庙,对山有舜祠、舜井。舜耕历山,亦云在此。蒲坂县西有历观,舜所耕历山有舜井、沩、汭二水,山上有舜庙。周处《风土记》曰:舜葬上虞耕处,即始宁剡二县,山下多柞木。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二说一以泺为历,一以枥为历,未知孰是,皆郦道元说。
《明一统志·山东山川》:历山在济南府城南五里,即舜耕处。汉郑元谓历山在河东,宋曾巩尝辨其非,见《齐州二堂记》
《图书编·山东山考》:历山在济南府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郑康成释:历山在河东,雷泽在济阴,负夏在卫地。皇甫谧释:寿丘在鲁东门之北,河滨在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以余考之耕稼,陶渔皆舜之初宜,同时则其地不宜相远。《孟子》又谓:舜东夷之人。二家所释,雷泽、河滨、寿丘、负夏、皆在鲁卫之间,东方之地。历山不宜独在河东,在齐者是也。世因河东雷首山一号历山沩冰所出,舜娶尧女所居迁就附会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不考,其寔由是言之,则《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名历城为信然也。
《山东通志·山川》:历山在济南府城南五里,俗传即舜耕处,山南危石矗立如佛头,人呼为大佛头,山亦名千佛山。南属泰山,东连琅琊,崇冈叠嶂,脊脉不断。《通典》云:山有太甲冢。未详。
《济南府志·山川》:历山在历城县南五里,一名舜耕山。古有舜祠,隋开皇间,因石作形镌成佛像,又名千佛山。建寺于上。
《历城县志·山川》:历山在城南五里,亦名佛山。齐乘曰:《图记》皆谓齐之南山为历山,舜所耕处。故其城为历城,为信然也。

历山部汇考二

濮州之历山

历山之在山东者,一在东昌府濮州城东南七十里,西南接兖州府曹州界,相传为舜耕处。山下有姚城,即舜所生之姚墟也。
濮州历山图濮州历山图

考考

《水经·瓠子水注》: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元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曰: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余谓郑元之言为然。故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于事为允。
《图书编·山东山考》:东昌府山,曰:历山,汉有舜庙。按《山东通志·山川》:历山在东昌府濮州东南七十里,即舜耕处,有舜祠旧址,东有再熟、成都二乡,取一种再熟,三年成都之义。
又在兖州府曹州东六十里,上有舜祠,地接东昌府濮州。
《东昌府志·山川》:历山在濮州城东南七十里,即舜耕处。元千奴王耳别里,伯牙吾台民卜筑其下,赐额历山书院。按《一统志》:历山,一在山西蒲州,一在济南历城。并在濮者凡三。《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今姚墟在濮与历山、雷泽、河滨、寿丘相望,则耕处在濮明矣。
帝迹,帝舜有虞氏,瞽瞍之子也,生于姚墟,耕于历山。历山之人让畔。〈注〉《援神契》曰:舜生姚墟。应劭曰:姚墟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今濮州历山下有姚城。郑元曰:历山在河东,雷泽属济阴。皇甫谧曰:河滨属济阴,定陶西南陶丘亭是也。则舜之生与耕稼陶渔皆在兖濮之间,舜疑为濮人。或谓冀州为河东。又以舜居沩汭,乃因禹贡沩水出雷首,谓历山为雷首之别号。遂以冀州当之不知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则郑元所谓河东者,以濮不以冀也。好事者遂指雷首为历山,误矣。宋曾巩以齐之南山为舜耕历山,又非也。《孟子》曰: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按《史记正义》曰:《括地志》云:故尧城在濮州鄄城县东北十五里。又有偃朱故城,在县西北十五里。按濮州北临漯,河在尧都之南,故曰南河,《禹贡》至于南河是也。其偃朱城所居,即舜让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处也。以此推之则舜未即位时,托迹在濮,明矣。按《濮州志语》:俱同此。
《兖州府志·山川》:历山在曹州城东北六十里,其上有舜祠。又按《一统志》:舜耕历山在濮州东南七十里,即此地也。《水经》:雷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山。泽之东南有陶墟。郭缘生述征记言舜耕陶所在雷泽,在今濮州。则此地为历山无疑。故皇甫谧亦以为济阴历山也。郑元谓历山在河东。而《周礼·职方》:河东曰兖州,其泽曰大野。大野即钜野。则河东历山即济阴矣。按《曹州志语》:同此。

历山部汇考三

费县之历山

历山之在山东者,一在今兖州府费县城西一百二十里,相传为舜耕处,其旁有舜祠。
费县历山图费县历山图

考考

《兖州府志·舆地考》:历山在费县西一百二十里,其旁有舜祠。漏泽在其东北。世谓之雷泽。相传以为舜迹云。〈按:明人贺逢吉、尤应鲁皆有辨,以为宜在泗水。今《志》泗水不载,而载于费县,亦存之〉《费县志·地理考》:历山在县西一百二十里,相传舜耕处旁有舜祠,东北为雷泽湖。

历山部汇考四

蒲州之历山

历山之在山西者,在今平阳府蒲州城东南三十里。相传为舜耕处,其山上有舜庙,下有二泉名妫汭。相传即尧釐降二女处。
蒲州历山图蒲州历山图

考考

《书经·虞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蔡传》历山在河中府河东县。
《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注〉郑元曰:在河东。又《正义》曰:《括地志》云:蒲州河东县雷首山,一名中条山,亦名历山,亦名首阳山,亦名蒲山,亦名襄山,亦名甘枣山,亦名猪山,亦名狗头山,亦名吴山。此山西起雷首山,东至吴坂,凡十二名,随州县分之。历山南有舜井。又云:越州馀姚县有历山舜井,二所又有姚墟,云生舜处也。及妫州历山舜井,皆云舜所耕处,未详也。按《后汉书·郡国志》:河东郡,蒲坂有雷首山,〈注〉县南二十里有历山,舜所耕处。
《水经·河水》:又南过蒲坂县西。〈注〉郡南有历山谓之历观,舜所耕处也。有舜井,妫汭二水出焉。南曰妫水,北曰汭水。乃径历山下,上有舜庙。周处《风土记》曰:旧说舜葬上虞,又记云耕于历山,而始宁剡二县界上,舜所耕田于山下多柞树,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余按周处此志,为不近情传,疑则可證,实非矣。安可假木异名,附山殊称彊引大舜。
《路史后纪》:历阳之耕侵畔乃往耕焉,田父推畔争以督亢授。〈注〉舜耕历山在河东,乃首阳山。《九域志》云:历山有三济,南濮阳河中今秦地池,阳沣阳潘城始宁等处皆有之。
《山西通志·山川》:历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相传即舜耕处,上有舜庙,山下有二泉名妫汭。东西相距二里,南流者为妫,北流者为汭,合流入黄河,即尧釐降二女处。
《平阳府志·山川》:历山在蒲州东南三十里,舜所耕处上有舜庙。
《蒲州志·山川》:历山在州南六十里,乃舜所耕处,妫汭二水出焉,上有舜井舜庙。

历山部汇考五

上虞之历山

历山之在浙江者,一在今绍兴府上虞县城西南四十里,相传为舜耕处,其山下有田曰象田井,曰舜井。
上虞历山图上虞历山图

考考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无锡〈注〉有历山春申君岁祠以牛。
按周处《风土记》:舜葬上虞耕处,即始宁剡二县。山下多柞木,吴越之间名柞为枥故曰历山。
《方舆胜览》:浙东路绍兴府历山,在县东八十里。按《本纪》:舜冀州人,耕历山。郑元注云:在河南渔雷泽。郑注云:今属济阴陶河滨今济阴陶丘亭,则知舜不居于越,明矣。今越有历山、舜井、象田,盖馀姚县周处风土记,舜之馀族所封舜姚姓,故曰馀姚。疑其子孙思舜之乡,取象于此。亦犹汉新丰之义也。
《绍兴府志·山川》:历山在上虞县西南四十里,今郡中三历山:一萧山,一馀姚,一在此。
《上虞县志·山川》:历山即舜耕处也,在县西南会稽。《旧记》云:在小江里始宁剡二县界。

历山部汇考六

馀姚之历山

历山之在浙江者,一在今绍兴府馀姚县城北三十五里。相传为舜耕处下,有象田、舜井、及石床,足蹈处双迹宛然。
馀姚历山图馀姚历山图

考考

《明一统志》:浙江绍兴府历山,在馀姚县北四十里。《史记注》云:历山在河东,今越有历山舜井、象田者,盖馀姚舜支庶所封,其子孙思舜之乡取象于此。其县又有姚丘山,相传云舜母握登感虹生舜之地,虞山为舜避丹朱之处,大抵皆此类。
《潜确类书区宇部》:历山在馀姚县,舜支庶封此。按《浙江通志·山川》:历山在绍兴府馀姚县北三十五里,相传舜所耕也。下有田曰象田井,曰舜井。又有石床,足蹈处双迹宛然。《旧经》云:舜支庶封于馀姚历山舜井之类,皆子孙思舜故乡取象于此,亦犹汉新丰之义,非舜所耕凿也。
《绍兴府志·山川》:历山在馀姚县北三十五里,相传舜所耕也。按《苏鹗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州,三冀州,四濮州。又其二不闻所云,不闻者岂此山乃其一耶。
《馀姚县志·山川》:历山在县治北四十里样山西。帝舜所耕之处也。有象田、舜井、诸迹。按《野客丛书》云:历山有四:一河中府,二齐州历阳县,三冀州,四濮州雷泽县,皆有舜之遗迹。而馀姚之历山不列其间者,则以支庶所封,一言误之也。夫数千年之远,桑海变迁,欲据之以相传固为不可然。自汉以来馀姚上虞之名县,皆以大舜彼四历山之所无,此一證也。舜禹并时,禹之迹在会稽,人所不疑。舜之迹在会稽,乃独疑之乎,此又一證也。虞氏子孙盛于姚江者数千年,彼四历山未闻有显者,此又一證也。合此三證,则历山之在馀姚者为是。叶华滋曰:历山方广仅数亩,高寻丈计,磊磊皆石,循东麓而上有圆石出土,叩之作声,山阳石镌耕隐二字,苔藓彷佛,有石嵌空横覆如床,可坐数人,相传为帝舜耕时避雨处。双迹隐然折而西,有石圆如盆,盎盛水一泓,亢旱不竭即舜井也。

历山部汇考七

萧山县之历山

历山之在浙江者,一在今绍兴府萧山县城西三十里,相传为舜耕处,其下为渔浦。
萧山县历山图萧山县历山图

考考

《潜确类书区宇部》:历山在浙江绍兴府萧山县,俗传为舜耕处,其下为渔浦。《十道志》以舜所渔,故名。按《绍兴府志·山川考》:历山在萧山县西三十里,相传为舜耕处,又馀姚县亦有历山今并存之。

历山部汇考八

延庆州之历山

历山之在直隶者,在今宣府延庆州城西北三十里,相传为舜耕处,其山形似覆釜。
延庆州历山图延庆州历山图

考考

按周处《风土记》:潘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形似覆釜。〈按《延
庆州志》:延庆州,古为冀州域,在汉时为潘县

《明一统志》:延庆州历山,在城西北三十里,形似覆釜,相传为舜所耕之历山。
《畿辅通志·山川考》:历阳山,在宣府延庆州西北三十里,形似覆釜,《明一统志》云:即历山。
《宣府镇志·舆地考》:历山在隆庆城之西北三十里,形似覆釜,《隋志》称:历阳山在怀戎县。

=历山部艺文一《象耕鸟耘辩》唐·陆龟蒙
世谓舜之在下也,田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圣德感召也。如是余曰:斯异术也,何圣德欤。孔子叙书于舜曰:浚哲文明,圣德止于是而足矣,何感召之云云乎。然象耕鸟耘之说,吾得于农家,请试辩之。吾观耕者,行端而徐,起拨欲深,兽之形魁者,无出于象。行必端,履必深,法其端深,故曰:象耕。耘者,去莠举手,务疾而畏晚,鸟之啄食,务疾而畏夺,法其疾畏,故曰鸟耘。试禹之绩大成,而后荐之于天,其为端且深,非得于象耕乎。去四凶,恐害于政,其为疾且畏,非得于鸟耘乎。不然,则雷泽之渔,河滨之陶,竟一无感召,何也。岂圣德有时而不德耶。孟子曰:尧舜与人同耳。而好事者,饰张以就其怪,非圣人之意也。吾病其说之近于异端,驱使合于道人其从我乎。虽不从,吾亦不能变其说。

《历山》宋·罗泌

《九域志》:济南濮阳河中皆有历山,俱存祠庙。而今秦地池阳沣阳始宁河县,上虞吴锡亦皆有之。《子·列子》云:舜耕河阳。《书大传》云:舜陶河滨。按《元和志》:乃河东县北四十里之故,陶城。《苏氏演义》云:历山有四:一河中,二齐之历阳县,三冀州,四濮之雷泽。雷泽不闻有二耕渔必不相远即此为是,今曹濮间有舜豢龙井定陶城皆其踪也。然历山何止四哉。信都之历山乐史亦以为舜耕在是。《援神契》云:舜姚墟。应劭谓:与雷泽相近。《寰宇记》:雷泽在县东十三里,历山在县西北十六里。今濮之雷泽西北六十里,有小山孤立,谓之历山。山北有小阜属池阳之姚墟,劭谧缘之皆记。舜耕之所,有池之建德,东十里更有尧城,山县南三十里有尧城、尧祠,云尧巡所至。梁武于此立太。原府县北二十里为舜城,城有舜井,有历山,上有尧舜二祠。《元和郡志》谓是两帝南巡所至。而《周处记》始宁界复有舜所耕田,一山多柞,因为历山而以具区谓之雷泽,以其中有大小雷山也。王介甫从之妄矣。夫使帝果南巡至是亦何豫,耕稼之日邪。且杜佑谓舜生此,而世本亦谓妫墟舜所生,今在西城。今长沙县有沩水云舜有都。而上虞之损石号为公崭。会稽又有沩水,三抚之泉经之,东入海,《图经》以为釐降之地,祝阿故县又有泺水,俗呼娥姜水。原有娥英之庙水,原山上有帝舜祠,下开大穴谓之舜井。兖之泗源又有陶墟,亦有舜井,其西阜号沩亭山。之下一漏泽,方十五里,指为帝之所渔,不知此自姚墟谢息所迁。又《水经注》:上虞一曰虞滨。《太康地记》为避丹朱之所,而雷泽亦非一周处,谓是太湖。故《寰宇记》《尚书》释言谓在震泽若阳城汉获泽县。《墨子》言:舜渔在此泽,今在阳城西北十二里。《寰宇记》谓乌虢,误矣。《郡国志》言:邑西今有地名舜田,然今潭之益阳,岳之沅江,故梁之重华县有虞帝城,记亦谓是所都。而《述异记》云:湘水岸三十里有相思宫、望帝台。《志》为二妃之迹,冷道临武桂阳蓝山等处。悉有帝尧之祠,蓝山更有舜水。舜乡县西十五里,与永明西十五里,皆有娥皇、女英之庙。江华太平乡,有舜女寺,即此。按历城东南十里庙山。《晏氏三齐记》在县东南,后人思舜而置庙也。《湘中记》云:地有舜之遗风,人民纯朴,故老犹弹五弦之琴,为渔父辞,莫不以为虞帝之居,岂尽信耶。

《重修舜宫记》元·孟从仕

出泗水县治,愬阳朝而行八十里之遥,有山曰历山。世传以为帝舜所耕之地,其旁九男之渚,二女之台,指为遗迹者甚多。山之东里许有祠,有石刻金大安元年重修碑也。其营始之日则莫可考矣。日月既久,风雨剥落,丹青污漫,瓦甓罅漏。里之耆老、季珍诸人,一日,聚而谋曰:吾徒幸生帝里,祠宇倾圮,可坐视耶。于是同声相和,戮力相率,富者以资,贫者以力,庀匠饬材,劳于王事。不数月毕功焉,翚飞矢棘,一复旧观。乃砻石为碑。咸来求文。呜呼,帝之盛德至道,大圣大贤,孔孟而下,数千年间,赞称褒美,载在方册者,不可胜纪。复加一辞,是誉天之高,誇地之厚,非愚则惑也。虽然,尝试叩历山之人,虽啧啧云舜迹,似常谈之不经者耳。曷摭诸经史之中,表表然,系乎世教者而告之,以兴起其俗,而正其妄哉。夫天地始位而人生焉,其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纲纪,固已从而具矣。然载籍之中行之,各能尽其道为法,则于天下后世,不失其正者,帝舜而已。舜之于为君,则忧劳天下,以熙其绩。于为臣,则举贤去凶,佐帝尧以竭其忠。于为子,则祗载斋慄,事瞽以尽其孝。于为兄,则弃怨捐怒,友弟象以全其爱。于为夫,则修己行,敬刑二女,以信其义。盖帝之行如此,故虽极天地之运,穷四海之广。凡为君臣,为父子,为兄弟,为夫妇,取以为法,无有所不当。庙而祀者,今此社之众,特以陵寝之故而兴是功,其亦能达于斯乎。衣冠祠宇,焕然既具。苟能因庙而敬像,因像而思道,求帝之行于经史之中,较以为法,必将风俗渐厚,而归于善矣。某承乏县职,既愧无承宣之术,以导斯民。而此庙之新者,关乎世教。故拜稽首而乐为之书,仍作歌诗,俾侑岁时之祭祀云。辞曰:于穆舜兮古圣皇,升侧陋兮继陶唐,治无为兮坐岩廊,调五弦兮四海康,嗟百年兮道陟方,渺苍梧兮云茫茫,仰神灵兮心不忘,望归来兮安故乡,荐蘋藻兮罗酒浆,竭微诚兮岁蒸尝,不遐弃兮御一觞,祐吾民兮乐无央。

《登千佛山记》明·樊献科

予来济南之三月,居臬署中望城南,有山翼然者千佛山也。山去城仅六七里。七月七日,古桥宋君邀饮演武场,场与山复迩,予时先往亟命舆登山,历石涧,循香积院,右转盖盘,陟三四折,始至山巅。巅岩凿,佛像大小不可胜计,故名千佛山。云山多枣树,方累累如垂珠,而蝉声如曳缕不绝。近岩下石洞奥窔中有池,丈许深,碧不可测,游人多饮而甘之。洞口有门题曰:龙泉洞。洞之前为对华亭,盖与华不注山相向也。亭之东为大佛山,奇邪而右为茂陵山,华之西为鹊山,乃扁鹊旧迹。复迤𨓦为药山,阳起石产焉。自药山而南为匡山,隐隐隆隆复环,接千佛山之左。而济南城当其中予乃坐对华亭,命酌而歌,既而俯瞰城中,有若池荷浮碧者,数处盖碧琉璃瓦掩映,乃德王诸宫殿也。稍后有若铺红闪日者,仅一隙孔,子宫墙也。馀见草树微茫,烟云蔽野,而城中官舍室庐殆蚁穴哉。予窃叹兹山之高,不过数百丈,而下视城中已若是。设真仙从空中视之则不啻秋毫矣。世人顾多怩怩尘壤间日悚意骈,颜于得失利害之冲,岂非争雄蚁穴竞锐秋毫哉。

《帝舜历山辩》贺逢吉

按舜耕历山,纪载不一,《山东通志》,博综审覈,一以为在濮州,一以为在冀州河东,一以为在齐地,而卒以濮州为正,并无一语及泗,惟祠祀内载有舜皇庙,云:夫三者之说,或取诸应劭,或取诸郑元,或取诸皇甫谧,而竟未闻以孟子说为证者。孟子不云乎: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东夷之人也。又云: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诸人者。朱子解曰: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今考本县历山之东,有费县诸冯村,是舜所生处也。兖州古瑕丘即负夏地,是所迁处也。历山沃饶,是所耕处也,泗河之滨,有土涧石沟,称为名陶,是所陶处也。历山东北汇为巨湖,每遇盛夏瀰漫无涯,霜降水涸声震原野,是所渔处也。以是地而质诸孟子之言,若合符节矣。于今历山有帝舜庙及娥皇女英二台,虽未详所始,而宋、金、元三朝,有重修碑记,称帝里云:诗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我泗山川。故称奇异有帝舜遗迹在,在可稽,独奈何不辩。且孟子既曰:舜东夷之人也。又曰:舜之居深山之中,冀州河东。姑置无论,即濮州济南,孰有在吾泗之东者。濮州济南之山,孰有深于吾泗者。草茅管窥必以舜为泗人无疑。敢冒论之以俟考古,君子或于鄙言有取焉。

《历山》尤应鲁

余按《山东通志》《府志》,历山凡三见,而泗不与焉。一在冀州,一在济南,一在濮州。据二志所参定,皆谓历山在濮州。盖本于《援神契》舜生姚墟,应劭姚墟与雷泽相近之言也。姚墟在濮,与历山、雷泽、河滨、负夏相望,故谓舜之耕历在濮。而谈济南冀州者,皆退矣。第于吾泗亦未之深考焉,夫舜生于诸冯。而今曰舜生姚墟,盖谓诸冯之姚墟也。语见本府《帝迹志》其说是矣。今濮州亦有诸冯乎,余考费县有诸冯,村离泗十里。而《水经》云:鲁国卞县东南有姚墟,世谓之陶墟,井曰舜井。墟东有漏泽,方十五里,渌水泓渟,凡三大泽西际有阜,俗谓之妫亭山。见《天中志》。由此观之则泗固亦有姚墟矣。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余观濮州多泽国,深山二字恐濮与泗自当有辨。雷泽在历山之北,虽非禹贡之雷夏既泽,而湖面方十五里,秋冬水涸响声若雷,名固不虚。再读唐人《过河滨赋》云:步出城西门,徘徊见河滨。当其侧陋时,河水清且潾。至化无苦窳,宇宙将陶甄。则泗河之滨,良舜所陶处也。《水经》又云:负夏即瑕丘,为今兖州府城。则负夏固濮泗共之矣,故舜庙、舜井、妫亭山、娥皇女英台,皆在泗。历山遗迹尚在,自宋而金而元俱有遗碑,称帝里云。余登历山谒帝舜庙,询之老成人咸谓此庙十里之内,蝗暔不入境,冰雹不降灾傥,所谓圣迹,是耶。非耶。再考《府志》所述,《水经》:鲁国卞县东南有桃墟。与《天中志》所载水经姚墟,姚桃不同。以愚意度之,桃与陶音相类陶与姚音相类,讹以传讹,所从来旧矣则以桃墟即为姚墟,亦未为牵合附会之说也。而况《天中志》又足徵乎,因并述之以备参考。

历山部艺文二〈诗〉

《历山思亲操》虞帝舜

舜游历山,见乌飞,思亲而作此歌。

陟彼历山兮崔嵬,有乌翔兮高飞,瞻彼鸠兮徘徊,河水洋洋兮清泠。深谷鸟鸣兮嘤嘤,设罝张𦊰兮思我父母。力耕日与月兮往如驰,父母远兮吾将安归。

《田辞》〈按此二首,俱见琴操,疑皆后人所损也〉同前

荷此长耜,耕彼南亩,四海俱有。

《过历山湛长史草堂》宋·南平王铄

兹岳蕴虚诡,凭览趣亦赡。九峰相接连,五渚逆萦浸。层阿疲且引,绝岩畅方禁。溜泉夏更寒,林交昼常荫。伊余久缁涅,复得味恬淡。愿逐安期生,于焉惬高枕。

《历山草堂应教》湛茂之

闭户守元漠,无复车马迹。衰废归丘樊,岁寒见松柏。身惭雎阳老,名忝梁园客。习隐非朝市,追常在山泽。离离插天树,磊磊閒云石。持此怡一生,伤哉驹过隙。

《舜庙》唐·张濯

古都遗庙出河汾,万代千秋仰圣君。蒲坂城边长逝水,苍梧野外不归云。寥寥设荐魂应在,寂寂虞篇德已闻。向晚风吹庭下柏,犹疑琴曲咏南薰。

《舜祠》宋·鲜于侁

道历山兮逶蛇,思古人兮感叹。并储胥兮肃止,仰鲁云兮晻暧。兽何鸣兮林中,鸟何悲兮山上。木何为兮不剪,草何为兮茂畅。帝之神兮在天,帝之德兮在人。物具兮四海,心精兮一纯。采秀实兮山间,摘其毛兮涧底。玉醴湛兮琼芽,肴脩杂兮兰𦶜。乐备兮九奏,凤舞兮仪韶。人骏奔兮如在,君卒享兮神交。

《登历山下亭》元·张养浩

童年曾记此游遨,邂逅重来感二毛。翠绕轩窗山陆续,碧萦城郭水周遭。风流谁道江南好,人物都传海右高。怪得登临诗兴浅,鹊华曾见谪仙豪。

《同张侍御登历山对华亭》明·蔡经

历下名山秋复登,丹崖青嶂郁层层。径缘采菊行将遍,槛为看云怅独凭。远岫斜阳迷去鸟,疏林凉月送归僧。凌高小结依龙洞,坐对华峰翠欲凝。
又             前人

秋日南山气转嘉,萦回石磴带晴沙。琳宫上接三千界,云树遥连几万家。百顷苍茫凌菡萏,诸峰罗列锁烟霞。同游并是观风客,极目应怜草树斜。

《历山》周凤瑞

城头清晓日曈曈,环耸群峰气象雄。春雨满犁千古泪,南薰高唱万年风。悬崖水泻波纹绿,绝顶花开树色红。入暮环山松籁发,依稀犹似理丝桐。

《舜庙》李先芳

历山高枕瓠河隅,遗庙千秋壮版图。土俗至今传让畔,居人犹自说成都。重华遥想风云会,元德空瞻日月徂。欲吊湘灵无处所,海天愁思隔苍梧。

《九日登千佛山寺》边贡

南山空崒嵂,野老倦登临。城郭千年迹,云霄万里心。夕阴涵积水,风叶下长林。短发新来白,黄花不可簪。

《千佛山》陆釴

岱阴烟雾锁龙宫,香阁岧峣翠巘重。狂客偶携青玉杖,高僧长住白云峰。瑶灯万象悬虚照,松磬千年起暮舂。莲社风流吾所羡,宦途禅榻未从容。

《登千佛山寺》郑芝

千佛何年凿,跻攀此日缘。乾坤浮华㟙,云树入幽燕。龙去洞无主,鹤来寺有仙。山灵知客至,细雨故濛然。

《登千佛山》王在晋

春郊积翠锦云连,嫩绿新黄色色鲜。千佛莲花香带雨,孤城雉堞翠生烟。高峰东锁华泉水,飞瀑平分历下田。忆昔旻天呼不应,牛羊畎亩苦胝胼。

《登千佛山》蔡汝楠

出郭偕双彦,登岩扣梵筵。松云龙洞口,花雨佛楼前。济水南流合,华峰北斗连。照临齐地小,共览一灯燃。

历山部纪事

《搜神记》:虞舜耕于历山,得《玉历》于河际之岩,舜知天命在己,体道不倦。
《曹州志》:舜耕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路史·疏仡纪》:夏后氏,取历山之金,制币,卖之羡馀,胥给以均诸侯。〈注〉高道穆表禹遭大水,以历山之金,铸钱,救人之困。
《历城县志》:公玉带,历山老樵也,得黄帝明堂图于石窟中。武帝欲作明堂于奉高傍,未晓其制度。带乃上之。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如带图。

历山部杂录

《历城县志》:太甲陵中宫东南,《汉书》《皇览》云:太甲有冢,在历山上。
王秋娘墓,在佛山下,碑镌王小姐者是也。王大儒诗云:断肠碑上小名香,风雨经年损佩珰。镜瘦迥非新月样,花残犹忆旧时妆。家家载酒逢寒食,岁岁招魂总故乡。红袖撩人寻女伴,谁怜孤冢葬鸳鸯。
齐郡历山上,旧有铁锁,大如人背,绕其峰,再匝。相传本中山山神,好移,故海神锁之,挽锁断飞来于此。历山题咏,独王中丞在晋写出旻天号泣之怀。近日丹阳诸葛晋明诗曰:南山秀色映齐州,千佛云屏苍翠浮。北眺湖城萦泺水,遥临华㟙障清流。耕耘业旧遗淳俗,鹿豕林荒忆昔游。愿借旻天千古泪,化为甘澍润平畴。大与黎阳意协。

华不注山部汇考

左传之华不注

华不注山,在今山东济南府城东北十五里。一名摩笄山,亦名金舆山。山下有华泉,以其形如华跗之注于水,故名。
华不注山图华不注山图

考考

《春秋左传》:成公二年六月癸酉,齐师、晋师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注〉华不注,山名。
《水经》:济水又东北,〈脱一径字〉华不注山。〈注〉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也,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郤克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于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郤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矣。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于济。按《书蕉》:华不注,言此山孤秀如华,跗之注于水。其说甚异,而有徵《九域志》云:大明湖望华不注山,如在水中。
《山东通志·山川》:华不注山,在济南府城东北十五里,一名金舆,山下有华泉。
《济南府志·山川》:华不注山,在府城东北十五里,《左传》云:从齐师至于靡笄之下,逢丑父与公易位,使公下如华泉取饮。则此山亦名靡。《笄地记》亦名金舆。山前道院有石刻太白诸贤诗,院前即华泉。按《历城县志》:语同此。

华不注山部艺文一

《游华不注记》元·王恽

济南山水,可游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为之冠。余到官,八月,湖光山色,朝夕与对于庭户几席间,若无所睹,心有所不快焉。然每以历居卑湿为念,或有云堰头者。乃自昔潨引诸泉入大清之峻口也。一锸之力,不崇朝可彻,而陆之常欲一往而未遑也。冷灶节得暇且宽,宪使耶律君邀余,暨签书。杜君为兹山游且寻堰头之盟诺焉,逮十有一日。遂自历下亭登舟,乱大明湖,经会波楼,下出水门,入废齐漕渠。所谓小清河者是也。汎滟东行约里馀,运肘而北,水渐瀰漫,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为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真画图也。于是绿萍荡浆,白鸟前导,北望长吟,华之风烟胜赏尽在吾目前矣。是日也,天朗气淑,清风徐来,水平不波,鸣丝歌板,响动林谷,举酒相属开口而噱。少顷,扶掖登岸,相与步入华阳道观。主人方布几,延宾仆。以疾作遽,还二君为愀然也。至于罔获陟连云绝顶,追谪仙之逸,驾叫苍梧之暮云,富览江山以尽游观之美。特闲适馀事初不讶其从违,正恐山灵独回,俗驾造物者有所靳耳。既归伏卧舟中怦怦焉如宿酲在怀,殊伊郁也。但闻两舷间风水之声,自宫自商拍拍盈耳。殆魏献子之歌,钟石钟山之水乐也。且念华峰之胜,乐在近郊,因以步里计之。自历亭北至华阳院下廿里而远,由水门抵黄台北渚十八里而近。以苇汀渔箔周折湾溆,从城东北阿至舣舟山家,盖且十曲矣。

《游华不注记》明·亢思谦

华不注之奇闻宇内,旧矣。嘉靖壬戌季秋既望,余履齐之三月也,值政务稍清,乃约司农、南海、黄公可大宪长丰城、雷公逵宪副上党、李公敏德安成、刘公佃阃帅仁和周公嶅淮阳、刘公焕往游焉。道故,自大明湖出,时关门枢腐不可辟,乃出齐川门繇,陆行穿浍亩间,秋雨新霁,野无纤埃稻刈,方登三农乐岁丰执手相慰劳,触之令人脱然有遐思。抵华阳宫会食广庭中,顷则逶迤造山麓,仰视孤峰,四无延附峭拔,特起如碧凝黛染,直侵云表,奇石杂列若虬龙虎豹盘踞奋扬,攀延而登穷峰之奇止焉。俯视齐城若在几席下,群山环峙,泉流交注,湖光树色映带左右斜阳,暮霭焜耀飞扬,诚天下奇观也。夫宇宙既开,兹峰即奠近连城邑,非荒绝僻远之区。顾樵夫贾客过之而不知。官辙来游或值时多故,困于简书而不及。今圣明久道环海乂康封域,政修民安田里自公多暇。偕我良朋悠悠然,境物与俱,而中无所系。洋洋然造物与游,而外无所营。心畅神怡得以适吾真焉。孰非君上之赐,遭值之隆耶。于是雷公倡近律一章各应而和之,晋亢思谦为之记。

华不注山部艺文二〈诗〉

《游华不注登后追咏》唐·李白

昔我游齐都,登华不注峰,兹山何峻拔,绿秀如芙蓉。潇洒古仙人,了知是赤松。借余一白鹿,自挟双青龙。含笑凌倒影,欣然愿相从。

《登华不注山》宋·曾巩

虎牙千仞立巉巉,峻拔遥临济水南。翠岭嫩峰晴可掇,金舆陈迹久谁探。高标特起青云近,壮士三周战气酣。丑父遗忠无处问,空馀一掬野泉甘。

《游华不注》元·张养浩

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华山冠古今。翠刃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攀援直欲穷危顶,歌舞休教阻壮心。星月满湖归路晚,不妨吟棹碎清阴。

《济南道中望华不注》明·王世贞

华不注何崎嵚,青天削立峰岑。寄语三周铁骑,何如一杖登临。
又             前人

欲雪千山自瞑,将风万树生寒。偿债平生车马,误人一世衣冠。
又             前人

翛翛桧栝风紧,蔼蔼桑榆日斜。莫怪牛羊未下,中峰自有人家。

《同近山年丈登山》范瑟

福地标云迥不群,春山邀客醉晴云。烟开华顶芙蓉出,风送霞觞兰蕙薰。湖水似随孤屿转,洞箫如向九天闻。蓬莱清胜称难到,何得相携挹翠芬。

《与转运诸公登华不注山绝顶》李攀龙

中天紫气抱香炉,复道金舆落帝都。二水遥分青嶂合,一峰深注白云孤。岱宗风雨通来往,海色楼台入有无。不是登高能赋客,谁堪洒酒向平芜。

《华不注晴望》前人

飏紫芙蓉第一枝,层云吞吐弄奇姿。斜阳倒影明湖里,还似当年三匝时。
又             前人

西岳莲峰谁擘开,浮岚滴翠远飞来。还如画出明湖上,螺髻朝朝对镜台。

《华不注》雷逵

怪石峥嵘薄碧空,巨灵何此卓巃嵷。三齐城郭湖光里,一代风尘眼界中。移坐频斟消野兴,振衣欲上倚穹窿。徘徊忽忆垂堂戒,惆怅云梯月色东。

《同严侍御登山》黄克缵

一径迢迢上翠微,洞门深处憩斜晖。孤高欲竞南山耸,窈窕如含细雨飞。载酒峰头酣野色,行春郭外霁霜威。珠宫不瞰明湖水,醉泛兰舟待月归。

《同游次中丞黄公韵》严一鹏

寂寂山阴花事微,携樽选胜倚斜晖。危峰崒嵂形如坠,怪石参差势欲飞。已庆桑麻沾雨湿,还教狐鼠避霜威。登临不尽探奇兴,日暮兰桡醉月归。

《咏山》陈升

嶙峋高峙小清前,直达山根泊画船。半顷遥浮红日动,一峰半与白云连。扪萝倏可凌霄外,载酒还看到斗边。南望群峰无数处,何如孤嶂插青天。

《华不注》刘敕

乱石堆云立,孤峰入碧天。杯浮银汉水,袖挽海门烟。帆影清流外,湖光落照边。好乘白鹿去,蓬岛觅群仙。

华不注山部纪事

《历城县志》:华不注泉,齐顷公取水处。方圆百馀步,北齐时,有人以绳千尺沉下,试之,不穷。绳出,赤如血,其人不久坐事死。
明黄郡守浚河,掘出闵子石棺,盛其首,移之高原。今华不注山下石棺尚存。
王敕,字懋伦,号云芝,成化甲辰进士。少有仙骨,颖迈绝人。读书华不注山,东卧牛山寺。尝与友人赵璧晚眺,见山坡火光,疑为燐火。公不言,但夜分,持石志火,积石成垒。一夜,潜发之,二尺许,得石匣函书二册,脱衣裹回。每中夜,沐浴焚香,虔祝展诵。一年后,能知未来休咎,御风出神。

华不注山部杂录

《历城县志》:回车涧,在华山下,郤克逐齐侯处也。草俱连骞蔓生,如旋螺,俗云:兵车绕匝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