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九百十四卷目录

 袁州府部汇考四
  袁州府户口考
  袁州府田赋考
  袁州府漕运考
  袁州府风俗考
  袁州府祠庙考一

职方典第九百十四卷

袁州府部汇考四

袁州府户口考

        《府志》府总
顺治十三年,编入宜、分、萍、万四县,棚民户二千四百四十三,丁口四千五百三十六。
顺治十三年,户五万二千八百四十四,口一十六万九千九百一十四。
顺治十四年,户照旧,新增口三百四十六,新旧共口一十七万二百六十。
康熙二年,户三万七千一百五十七,新增口四千一百七十五,新旧共口一十七万四千四百三十五。
宜春县
顺治十三年,户一万七千七百九十五,口五万四千七百九十八。
顺治十五年,户如旧,口五万五千四百二十二。顺治十五年,附编棚民,户五百九十一口二千一十七。
康熙二年户照旧,口新增五百三十四,新旧共口五万五千三百三十二。
康熙八年,新收见在户,共五千四百三十七,口三万七千四百七十六。
康熙十二年,户一万二千五百零一,口四万三千二百五十六。
康熙十七年,新增棚民户三百七十八,口四百九十七。
康熙二十一年户口如前。
康熙二十二年,见在户一万三千七百四十,口五万五千七百五十七。
分宜县
顺治十三年,户八千三十七,口二万三千八百五十七。
顺治十四年,户照旧,口新增二百五十二,新旧共口二万四千一百零九。
康熙二年,户四千七百五十七,口新增九十七,新旧共口二万四千二百零六。
康熙二十一年,户七千七百九十五,口一万六千四百六十一。
康熙二十一年,新编棚民户七十三,口八十四,共户口一百六十八。
萍乡县
顺治四年,新增棚民户三百七十八,口一百九十七。
顺治十三年,户一万七千三百四十七,口三万九千二百八十五。
顺治十四年,户照旧,口新增九十四,新旧共口三万九千三百七十九。
康熙二年,户四千九百四十,口新增三千五百三十四,新旧共口四万二千九百一十三。
万载县
顺治十三年,户九千六百六十五,口五万一千九百七十四。
康熙二年户照旧,口新增一十,新旧共口五万一千九百八十四。
康熙八年,户新增一十,口照旧。
康熙二十二年,见在人丁九千六百七十五丁。新增棚民一百五十五丁口。

袁州府田赋考

        《府志》府总
顺治初年,原额田地,山塘共二万三千四百四十四顷八十五亩二分五毫。
岁徵银一十七万五百五十五两八钱二釐一丝九忽四微七纤,除优免外。
顺治十年二月,题准清汰,浮粮,夏税米一万九十五石八斗四升七合三勺,秋粮官民米一十万四百三十二石五斗六升七合八勺二抄,共
减粮差加赠银七万八千八百五十一两五钱五分八釐六毫,本年七月又题准开除荒芜十三年,五月按院笪续报,未垦实荒,并水推沙塞田地,山塘共五千四百四十五顷一十八亩八分四釐九毫,减银一万五千四百八十四两九钱二釐二毫。
实在成熟田地,山塘,共一万七千九百九十九顷六十六亩三分五釐六毫。
实徵银七万六千二百一十九两三钱四分一釐二毫一丝九忽四微七纤,除优免外。
徵兵米六千六百七十石一斗八升七合五勺五抄。
原额田一万一千九百二十六顷三十六亩一分一釐五毫。
原派银一十五万八千三十六两一钱九分一釐六毫。
内除清汰浮粮银七万七百三十七两七钱六分六釐三毫,又除无主入官沙塞田一千九百九十一顷七十三亩四分六釐六毫,减银一万四千八百八十八两八钱五分七釐四毫。实在成熟田九千九百三十四顷六十二亩六分四釐九毫。
实徵银七万二千四百九两五钱六分八釐。原额地一千七百一十四顷四十五亩九分。共编银一万九百八十三两二钱四分一釐五毫。
内除清汰浮粮银七千五百三十两三分七釐四毫,又除无主入官沙塞地一百六十七顷三十二亩二分五釐五毫,减银三百九十六两三分八釐。
实在成熟地一千五百四十七顷一十三亩七分四釐五毫。
实徵银三千五十七两一钱六分五釐九毫。原额山九千三百五十一顷四十九亩八分。原科租钞不徵银,米二次题报荒芜,入官山三千二百一十一顷一十五亩九分一釐。
实在成熟山六千一百四十顷三十三亩八分九釐。
原额塘四百五十二顷五十三亩三分九釐。原共编银一千七百六十八两五钱四分五釐七毫。
内除清汰浮粮银五百八十三两七钱五分五釐。又除荒芜入官塘七十四顷九十七亩三分一釐八毫,减银二百两六釐六毫。
实在成熟塘三百七十七顷五十六亩七釐二毫。
实徵银九百八十四两七钱八分四釐一毫。秋粮官民米共二十一万七千一百三十三石一斗九升四合八勺。
今清汰浮粮除一十万四百三十二石五斗六升七合八勺二抄。
夏税官民米麦二万一千七百九十石二斗八勺。
今清汰浮粮除一万九十五石八斗四升七合三勺。
外牛租米一十一石九斗照旧。
课靛租米一十一石六斗四合六勺照旧。
宜春县
原额田三千六百九十一顷九十亩五分,开除荒芜沙塞田三顷九十五亩。
实在成熟田三千六百八十七顷九十五亩五分。
实徵银二万六千六百三十八两一钱六分九釐。
原额地四百九十顷五十一亩五分。
开除荒决地三十三亩九分五釐。
实在成熟地四百九十顷一十七亩五分五釐。实徵银九百二十七两七钱八分四釐一毫。原额蓝靛地五顷七十一亩。
未议汰浮。
原额桑地四十八顷一十七亩七分,
未议汰浮。
原额山七百六顷二十二亩七分。
每亩科钞一百八十四文七分七釐。
原额塘一百七十二顷六十四亩五分照旧。学塘三十一亩五分。
照旧未议汰浮。
官民米六万八千二百九十五石八斗四升二合二勺。
汰浮米三万二千八十一石三斗五升七合七勺,减粮差银二万四千八百四十七两五钱五
分四釐五毫。
夏税米六千八百四十五石四斗六升二合七勺。
汰除浮米三千二百二十二石八斗一升。外牛租五石九斗。
分宜县
原额田二千一百六十七顷七十八亩九分二釐三毫。
开除荒决田一十四顷四十九亩四分四釐三毫。
实在成熟田二千一百五十三顷二十九亩四分八釐。
实徵银一万六千三百七十两二钱九分六釐七毫。
原额地五百一顷六十六亩六分。
未报荒缺。
原额蓝地四十六亩三分。
未议汰浮。
原额桑地六顷四十六亩九分。
每亩科丝,不徵银米。
原额山五十七顷五十四亩。
每亩科钞,不徵银米。
原额塘四十二顷九十五亩七分一釐,
未报荒缺。
官民米四万九百六十八石九斗八升一合七勺。
汰浮除一万九千三百八十四石四斗一升四合七勺七抄三撮七圭五粟,减粮差银一万五千八百两二钱一毫。
夏税米四千一百一十八石七斗四升一合四勺。
汰除浮米一千九百五十一石三斗七升七合四勺七抄。
外牛租米六石。
萍乡县
原额田三千一百六十一顷五十八亩三分。开除荒缺田一千六百一十五顷四十二亩九分八釐九毫。
实在成熟田一千五百四十六顷一十五亩三分一釐一毫。
实徵银一万一千七百四十三两二钱四釐三毫。
原额地二百九十顷七十八亩四分。
开除荒地一百三十三顷二十一亩三分。见在成熟地一百五十七顷五十七亩一分。实徵银三百一十三两六钱九分五釐八毫。原额桑地二十九顷八十九亩九分。
未议汰浮,题报全荒。
原额蓝靛地一十六亩八分。
未议汰浮,题报全荒。
原额山七千一顷七亩。
开除山三千二百一十一顷一十五亩九分一釐。
实在成熟山三千七百八十九顷九十一亩九釐。
每亩科钞,八百二十九文六分四釐九毫。原额塘一百五十七顷七十六亩三分。
开除荒塘七十二顷一十二亩六釐七毫。实在成熟塘八十五顷六十四亩二分三釐。实徵银二百三十三两一钱七分四釐八毫。原额鱼塘二顷一十八亩八分。
题报全荒。
官民米五万六千七十石六斗四升六合三勺。汰除二万五千三百四十石八斗三合八勺,共减银二万六百三十六两六钱三分六釐。夏税米五千五百八十一石二斗九升八合七勺。
汰除浮米二千五百二十九石四斗四升五合九勺。
课靛租米一十一石六斗四合六勺。
万载县
原额田二千九百五顷八亩三分九釐二毫。汰除荒缺三百五十七顷八十六亩三釐四毫。实在成熟田二千五百四十七顷二十二亩三分五釐八毫。
实徵银一万七千六百五十七两八钱九分八釐。
原额地三百四十顷六十亩八分。
汰除荒缺三顷七十亩二分五毫。
实在成熟地三百三十六顷九十亩五分九釐五毫。
实徵银六百一十二两九分八釐四毫。
原额山一千五百八十六顷六十六亩一分。科钞二万六千一百九十贯七十六文,原不派,徵银米。
原额塘七十三顷九十亩八釐。
汰除荒缺塘六十六亩四分五釐一毫。
实在成熟塘七十三顷二十三亩六分二釐九毫。
实徵银一百八十七两九钱七分三釐二毫。原额二则塘二顷七十六亩五分。
科租米一十四石二斗三升九合七勺五抄,不徵银。
官民米五万一千七百九十七石七斗二升四合六勺。
清汰浮米二万三千六百二十五石九斗九升一合六勺二抄,减粮差银一万七千五百六十七两一钱六分八釐。
夏税米五千二百四十四石六斗九升八合。清汰浮米二千三百九十二石二斗一升三合三勺。

袁州府漕运考

        《府志》府总
本卫军数原额军二千户,《旧志》见在操运精局门哨,各差正馀军共一千六百四十三名,后屯运逃亡,连年兵寇,丁亥奇荒,顺治六年止存屯丁一百九十六户,屯运二差俱在,内又时逾十馀年,逃亡十馀户,比之原额一千六百馀户,所存不及十分之一矣。
本卫运船,明初额船一百只,正德间宸濠之变,南昌兵冗分拨二十只到卫,本卫船多军累,于万历间屡控院司,乞将南昌,卫拨来船二十只,尽数拨回,以苏袁军,因拨回十只,归南昌卫尚馀,十只未还,以致本卫运船额载一百一十只,每船编军一十一名,共一千二百一十名,催运军伴五十九名时,每船该军三银二十一两九钱,民七银五十一两一钱及封底心银十两,共八十三两,本旗亲领造船,除领官价之外,尚多赔垫,然彼时缺船颇少,卫军殷庶,以数十户合造一船,甚易。明末袁郡七遭兵燹,卫军十不存一,漕船被燬,被夺竟无一存。皇清顺治六年,始百计搜佥前后造船一十九只,卫弁参罚日至,又将见运船内,帮丁撑驾,丁析佥朋造九只,而旧船满料者,复有八只则,仍是二十只之数,卫无馀丁,船难足额。康熙四年,知府李芳春同推官郑𤐣以袁卫凋残,独甚漕船,佥造无人,等事具详守,道施闰章,转详巡抚部院,董卫国仍移署粮道,分巡周体观会议,以浅半减造量裁三十七只,在袁卫已邀浩荡之恩,尚存七十三只,终是以蚊负山,诚计不知其所出也。
《分宜县志》阙。
萍乡县
随漕项下,协济各卫所漕运旗,军月粮仓米银二千六百八十五两七钱。
题减浮粮银一千二百一十四两四钱八分一釐九毫。
浅船民七料银一百二十一两七钱。
万载县
随漕项下,协济漕运,仓米银一千二十八两九钱八分九釐六毫。
浅船料价银一百七两七钱。
一解布政司项下,费额银一百五两九分六釐。一解督粮道项下,漕运加,增额银七十两六钱二分八釐。
一编徵屯丁项下。
额编屯丁四十丁,内运丁一十三丁,例不编徵。外馀丁二十七丁,每丁徵银九分五釐八毫二丝三忽五微六纤九沙。
以上共徵丁银二两五钱八分七釐二毫三丝六忽三微六纤二沙,每逢闰年,每丁加银三分三毫七丝。
共加闰银八釐九毫九丝四忽二微三纤六沙。

袁州府风俗考

        《府志》本府
《隋书·地理志》:江南火耕水耨,食鱼与稻,以渔猎为业,虽无蓄积,亦无饥馁。其俗信巫鬼,好淫祀。君子善居室,小人勤耕稼。
罗秀序:山高水清,好尚儒雅有豪杰之士。韩愈谢表,赋税及时,闾里无事。
《杜氏·通典》:艺文儒术为盛。
《舆地志》:事简民醇。
《寰宇记》:风土爽垲,山川特秀,家给人足,多尚黄老清净之教。
黄庭坚道院赋:士夫秀而文细,民险而健。汪应辰序:土俗愿朴。
阮阅无讼堂记:士力学知廉耻,民乐耕,好俭啬,张九成袁州学记:儒风之盛,甲于江右。
宜春县
其民二男三女,其谷宜稻。
讲诵为业,士尚气节。
士人并好经学,讽诵之,声有若齐鲁。
故家遗俗皆知,尚气节,畏清议。
禨鬼之俗习而未变,凡有疾病多听于巫门,设符箓术行禁架。
重去其乡,不习商贾业。
元旦行献,岁礼尚庆贺,人日俗呼上,七食羹汤。毕农事,农工,士习,士业。
上元张灯,家设酒茗,极丝竹管弦之乐,明末为盛。
清明于坟头挂,纸钱拜扫。
五月五日早设开聋酒,具角黍门悬,蒲艾舟人竞渡为戏。
中元祀先祖焚冥,资僧寺多设盂兰会。
腊月二十四日俗曰小年,重祀灶。除夕守岁,饮屠苏酒放爆竹,击鼓鸣锣以待鸡鸣,曰迎岁。
分宜县〈按分宜风俗与宜春同〉
萍乡县
士知廉耻不挠,邑政民务农桑输,赋以时壤沃而辟民夥而富。
风俗近古。
刁梗之风,虽戢匪僻之心犹存。
万载县〈按万载风俗与宜春同〉
袁州府祠庙考一       《府志》本府〈宜春县附郭〉
社稷坛 在西门外街北一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东门外街南一里。厉坛 在北门外二里。
五谷坛 计一百三十六所,在各里。
乡厉坛 一百三十六所。
城隍庙 在宜阳门内,报恩寺左。
仰山古庙 县治南六十里,仰山獭径潭之侧。昔有邑人徐璠舟行至大孤山,有二萧生云居宜春仰山,遂同载而归,至浦东告别,期至石桥相访后徐至其处,见二龙,乃知为仰山神,立庙祀之。
仰山正庙 县治南三十里,地名堵田,唐会昌间建,元重修。
仰山行祠 在宜春台上,宋建炎二年,金兵至城,见黄衣白马往来,雉堞间,贼骇异,而走绍兴,间遂立行祠。
关帝庙 在宜春台下二十步。
龙王庙 即报功祠治西七里,唐李将顺于此疏陂水入城,民利之。遂立庙,以祀,明正德九年重修。
三贤祠 府厅左,明洪武间建,祀皋陶张释之。于定国三贤。
韩文公祠 宋时建于府学讲堂西,以李翱皇甫湜卢肇郑谷配,明末圮。皇清康熙己酉知府李芳春重修。
五贤祠 即秀江书院祀,宋先贤周惇颐、程颢、程颐、朱熹、张栻,明万历间建,后毁。
李卫公祠 在城西北五里,化成岩之侧,祀唐李德裕。
袁高士祠 即高士书院,祀乡贤袁京。
袁天罡祠 在谯楼上。
都官祠 在城北七里,祀唐都官郎中郑谷,今毁。
王待制祠 在县治东南宜春台下,待制名古。
宋绍圣间守袁有德政民,立祠祀之,后移仰山。
分宜县
社稷坛 邑治西。
风云雷雨山川坛 东门外。
邑厉坛 在东门外。
乡厉坛 三十五所,在各乡都。
五谷坛 三十五所,在各乡都。
城隍庙 邑治西四十步。
仰山行祠 在钤冈之巅。
诸贤祠 祀名宦,宋郎简王,揆过辅谢谔许及之,明张仁戴备讷,陈继宗、周瑛、吴江、吴㻞,莫立之。曹忠、吴兰应昌夏思义、李藩曲入绳乡,贤汉陈重。唐卢肇、宋孙亿、赵若烛、赵杞材,明刘仲质、黄子澄、严孟衡、李香、袁怡、宋希尧。
欧阳学士祠 祀元欧阳元。
陈重祠 在邑北陈雷里。
耽江水府庙 邑东五里,世传土人李公者殁为水府神,托梦邑,令立祠祀之。
黄太常祠 在县治西新街巷内,明正德中,祀太常黄子澄。
萍乡县
社稷坛 在县西门外三里。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县东接官亭之左。邑厉坛 在治北。
五谷坛 一百二十七所,在各里。
乡厉坛 一百二十七所,在各里。
城隍庙 在县治西一百五十步。
楚昭王庙 在县北七十里同唐里,楚山之下。昔楚昭王引兵驻此山上,后人为之立庙,山势挺拔,无水供爨,乡人祈祷,持斗水以自给,忽一夕风雨庙徙山下。
关王庙 在东门左苏家山中。
圣冈庙 在县东五十里,名教里,即甘卓之庙也。
册冈庙 在县南十里崇贤里,潘徽罗薮,傅康皆本里人。晋末大乱,结为兄弟,率民以禦寇,民赖其惠,殁后立庙,祀之。
天符庙 一在县南二里许山上,邑人呼为高山庙。其山屹立,顶上有井,晋太和间民间多疫,乞水于井,俱获安愈,邑人萧居斋立祠,祀之。韩浒庙 在清教里去县东十五里,世传将军战国时人,后人立祠祀之。
乌冈庙 在仙居里内,奉仰山二神。
王子庙 在邑治西,即定王子宜春侯成。东岳庙 旧在西门外,晋永和二年,居民李泉建。
敷潭龙王庙 在安乐乡萍实里,相传昔有兄弟三人结庵修真于此,峰巅忽一日隐然而去,云雾满天,风雨晦冥,徙庵于平陆析,而为三各著灵异。其一在泽马,号德胜龙王,又一在流源,号鸡潭龙王,又一在敷潭,号惠泽龙王。
濂溪祠 在县东芦溪镇,祀宋周茂叔。
郑公祠 宋知县郑强有惠政民,立祠祀之。
万载县
社稷坛 在治西二里许。
风云雷雨山川坛 在治南二里。
邑厉坛 在治北厢外杨桐冈。
里社五谷坛 二十四所,在怀旧等乡。
乡厉坛 二十四所,在怀旧等乡各里。
真君坛 在县西二十五里,地名岱源,世传唐时有十二真君集于山下,讲论道法,因名其地曰过讲,后乡人立祠于山之绝顶,以为祈祷之所。
三皇庙 在按察分司,后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二十七年废。
十王庙 在县治,后宋嘉定年间建,久废。城隍庙 在治东集贤坊,明洪武三年建,永乐间被燬,正统景泰,弘治间相次修建。
关王庙 旧在双虹桥,久废。后改为静安寺,前为护法,明崇祯六年重修。
关王庙 在城隍庙前,康熙六年建立,十四年重修。
孚惠庙 在县东北顺治年间重修。
天符庙 在邑西元延祐间建,元季兵燬,明洪武三年重建,嘉靖四年被燬,崇祯间重修。南浦庙 在大南关下。
何家巷庙 在南兴贤坊。
五显庙 在县治左,元至正中建,元季兵燬,明洪武四年重建。
便民仓庙 在邑北石头山上。
濠洮庙 在县城外龙河渡北,张刘二姓重修。
水府庙 在北关龙河渡外,大江洲舟楫往来,祀之。
晏公庙 在邑东北,地名多江,明洪武十四年建,万历中重修。
五通庙 在静安院右。
东岳行祠 在邑东东岐山麓,其祠以祀东岳之神。
南岳行祠 在邑西三十里,地名上襁,宋建炎丙申建。
仰山行祠 在邑东集贤坊,以祀仰山,并祀关王一在十五里奇圃市,今废。
江东行祠 在县治东北静安院左,元至正间立,明洪武三年重建。
华光祠 在县治衙内。
湖仙祠 在白良之段口,古有三湖仙修道成仙,立祠祀之。
东岳南岳二祠 在白良上保。
沙江祠 傩神在邑西六十里,沙江桥,明初乡人丁姓建。
昌田祠 在邑西四十里,地名进城,祀仰山神像,明隆庆年间创建,崇祯年间,邑庠生吴隆,敬隆,敷隆教重修。
故乡祠 在邑西十里,地名竹渡。
三元殿 三一在邑南城外,月台山下,康熙四年建立,一在治内静安寺西,一在邑西二十里高城市。
文昌阁 在邑南月台山前。
三元阁 在邑东关外,万历己未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