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四百二十九卷目录

 河南府部汇考三
  河南府山川考下〈水利附〉

职方典第四百二十九卷

河南府部汇考三

河南府山川考下

    府县《志》合载永宁县
凤翼山 在县北一里,以形如凤翼,故名。延寿山 在县西五里,山有香泉,饮之者多寿。金门山 在县南三十里,一名律管山,《玉泉记》所谓取宜阳金门竹为管,河内葭草为灰,吹之,以候阳气者,《旧志》云:黄帝命伶伦取竹于此,以造律吕。按前汉《律历志》:伶伦取竹在大夏之西、昆崙之阴。
懊来山 大禹疏河凿山中断以导,雒至龙头山而势不相接,若悔懊然也,山中有碑刻岳飞行兵至此。
清风山 在县东南三十里,以山形高耸、清风自来,故名。
大柱山 距县西十五里,山形如柱。
香炉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以形得名。
仁寿山 距县二十里。
明月山 距县四十里,高峻清旷,月明则先得之。
两耳山 在县治,以形似取名。
紫盖山 距县四十五里,云腾山顶如盖。三峰山 距县一百十里,岩下有寥阳洞,洞中有颐真庵,丹阳白真人修元于此,山中有真人仙迹。
杨柏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山间有一谷,谷有八区洞。
马英山 距县五十里。
攒盘山 距县八十五里,形如峨冠,端冕出群,山之上缆舟在攒盘山腰,其桩宛然。
驼羊山 在县治,山形前凸后凹,如驼形之象,故名。
三磴山 距县一百二十里。
象车山 在县治,其形如车,故名。
九转山 距县三十里,山路盘旋至绝顶,曲折九转,因以名山。
东垣山 距县七十里,山中平坦,四面高耸,不异垣墙。
黄塘山 距县八十里,雨则聚,旱则涸。
三乡山 在县东三十里界。
鸟啄峰 在县南三十里,状如鸟之吞物。狮子岩 在县治,下有一石状如狮子。
角鸡洞 在县毕村堡。
腾腾洞
狗难子洞 俱在县樊村堡。
杨林庄洞
矿子岭洞 俱在县古村堡。
东林园洞
马槽洞 俱在县底张堡。
三磴洞 瓮里洞 沙沟洞 象车山洞铁垆坪洞 俱在县故县堡。
大石涧洞 在县马村堡。
同峪沟 在县西四十五里长水岭北,山下二水合流南入洛。
小啼哭沟 在县西六十里。
大啼哭沟 在县西七十里,汉世祖微时避更始之乱,潜行过此,尝谓人曰:今更始诛吾兄演,俾官属迎我,我不与交,私语但深自引避未尝,自伐又不敢为兄服丧,饮食言笑不变,每独居处,辄不敢御酒肉,其枕席间恒啼哭下泪,于人烟远处则大啼哭,人烟近处则小啼哭,恐更始,部属闻知有未便,尔俗遂以此名沟。
王官谷 在县东南四十里大柱山中,《尔雅》曰水注,溪曰谷。
新安县
文峰 在县城东南隅,明嘉靖四十年,知县王州建铁塔于山巅,题曰:兴文宝塔。旧名望火楼,后改建重楼今废。
铁塔山 在县正北里许,为县龙正脉,万历时,建铁塔于此,远望巍然。
余山 在县北一里,其形高若屏垒。
八陡山 在县东八里,东西通衢,其山陡险,或云山有八峰,又名八将山。
长石山 在县东南五里。
镂脚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其形似镂脚。大石岭 在县东南三十里。
重山 在县南三里,屏山如鼠伏,有星士谓此山能耗城中之粮,明成化以前仓在山下,今废。白石山 在县南五里,山巅有古寺,今废。密山 在县南十五里。
郁山 在县西南二十里,出郁李仁。
嶡山 在县西十里,又名崛山。
青龙山 在县西三十里。
凤凰山 在县西三十里,与青龙山相对如阙,涧水中流,谓之阙门,俗称铁门。
队山 在县西北十八里,两山相对如队。方山 在县西三十里。
青旻山 在县西北三十里。
渚山 在县东南二十一里,《山海经》云:瞻渚之山,少水出其阴。
玉屏山 在县南五里,俗名樊家山,状如屏为县卫,山右都御史乡贤吕孔学坟墓在焉。荆紫山 在县西北一百一十里黄河南岸,境内之最高者。
天坛山 荆紫山一峰之高者,上有神祠,其北有天坛。
塔底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其山崎峻,旁一峰耸削如塔。
玉鞍山 在县北二十五里,其形如鞍。
谷山 在县北三十里。
冠山 在县北五十里,其山如冠。
北邙岭 在县东北二十里。
青石山 在县南八里。
鹰巢岭 在县东北四十里,山有梭木,树围合抱,俗传唐武后避暑宫故基。
云坡 在县二十五里,俗名银坡。
沙崖 在县北五十五里群山四拱中有小水,自张家庄北流入黄河,即马陵川。
胆矾洞 在县北四十里,内产胆矾,昔有人入洞数十步,寒风如瘴,惧而出,至今不可采。夫人缠 在县北七十里即青要山,其山陡险,自长泉寺至回龙寺,东西亘四五里,石磴参差,俯瞰河流,山畔一路如线,内有怯山桥通断崖往来处,明成化二年,北村尚升建。
龙涧河 在县西北二十里,自青崖底发源,经省庄东南入涧,居民引以灌田。
东门小河 在县东门外,由县北十里朱家坡引沟,二水相会,南绕东门入涧,亦名金水。泥河 在县西郭外,源出北山之阳,南流入涧。涧河 在县城南,源出渑池白石山经县东南,绕县东入洛,禹贡伊洛缠涧既入于河,即此。城潢河 在县南十五里。
安沟河 在县西北十五里,源出羊义北山,南流会龙涧河入涧。
长垣河 在县西北八里,源出队山,南流入涧。黄河 在县北六十里,经荆紫山、青要山之北,东注孟津。
观音碛 在县北六十里黄河滩,有巉石,自南岸入河,数十步壅遏,水势惊涛曲折,舟行多危。皂涧 在县东南,隋炀帝曾于此,造显仁宫,宋进士温堂皂涧里人。
磁涧 在县东三十里,即城黄河入涧。
豪水 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密山南,流历九曲入于洛。
金水 在县东北三十里,东流经洛阳金水堡入涧,隋都洛改绕皇城,故名,今县东门外,亦有金水。
孝水 在县东四十里,《水经注》:孝水出廆山之阴,北流注于谷,相传晋王祥剖冰处。
芝泉 即宝泉在县北慕容山后,泉水溢流,东至北城下,凿注于泮池。
温泉 在县西南三里群山之壑,北流入涧,冬月不冰,宋钱纬葬夷子里煖泉村,即此。
石龙泉 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石泉 在县西二十五里烂柯山下,三泉并涌,西流入涧。
惠灵侯泉 在县东北十五里,宋绍圣二年,河南大疫,病者赴泉饮之立愈,因立惠灵庙。鹿跑泉 在县东北五十里,俗传有鹿跑地,泉水涌出。
滴流泉 在县北四十里,水自悬崖下滴,汇为泉,清响可爱。
石溜泉 在县北二十里,石间出泉,澄澈如镜。长泉 在县北六十四里长泉村。
子贡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
练峪 在县西南二十里,自郁山北流入涧水,清如练,一名牛口峪。
雍谷 在县西南三十里。
景阳川 在县北三十里。
羊马川 在县东北二十里,源出东白墙村北山,会金水入涧,俗传唐武后牧羊于此。
马陵川 在县北四十里中,有一水自张家庄经沙崖北流入河,谚称庞涓夜走马陵川,即此。石井 在县北七十里石井村东,深数尺,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
匡口渡 在县北六十里黄河南岸,为河之南,北济渡处,居民以木柴、石炭为业,明正德间,设厅一所、营房十二间,官军驻防,今废,至嘉靖二十二年,都御史富平李宗极建城垣,南北两门俱题其额曰:地限狂澜。一名狂口渡,
渑池县
马头山 在县治东北六十里,谷水出于此。鏊山 在县治北二十里,其形如鏊,唐潞王祷雨于此。
白鹿山 在县治东四十里,世传山获白鹿,故名。
抱度山 在县治东北三十里,山势四围如抱,故名。
凤凰山 在县治北二十里,形如凤翼。
石门山 在县治北六十里,山势中断,两崖对峙如石门状,故名。
熊耳山 在县治南二十里,为陕渑界,两峰相对状如熊耳,初祖达磨葬于此。
箭河岭 在县治东北五十里,世传秦王兵过射岭。
红戎岭 在县治北三十里,山高数里,昔人避兵处。
白庙岭 在县治东南二十里,冈阜蜿蜒,袤数十里,马风神庙建于此。
马岭 在县治东二十里,世传赵惠王牧于此。渑阪 在县治西北三十里,有南阪北阪即弘农渑阪。
崤陵 在县治西四十里,蹇叔曰:崤有二陵焉,其南陵为夏后皋之墓,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
坻坞洞 在县治北二十里,其洞产银,今封闭之。
西关洞 在县治北百里,其洞产铅,今封闭之。仙岩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元马丹阳炼丹处也。
黄河 在县治西北,自南而北东流入新安县。涧河 在县治北二十里,东流经新安至洛入河,见《水经》
谷水河 在县治东六十里,汉景帝因崤渑之地以田,即此。
温泉 在县治东二十五里,源出平地,冬煖可浴,又谓之暖泉。
宝泉 在县治南二十里,昔人谓白石出宝,故名。
石泉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泉出石穴,清澈甘美。
平泉 在县治东南三十里,源出平地,民借濯溉,东南流入洛。
金陵涧 在县治北九十里,出桓王山下,北流入河。
五龙潭 在县治北四十里鏊山后,内有风、雨雷、三潭,雨潭沉碧,遇旱祷先以油炭烧石投之,其气上腾甘澍,随注水西流入河。
鱼池 在县治西北十里,池内多鱼。
藕池 在县治南三十里,潦水无源,汪洋千顷,昔人栽莲于此,故名。
天池 在县治东南五十里,横潦无源,鸿雁依焉,唐太宗改渑池为天池,故名。
大池 在县治东南四十里四围冈阜,遇水潦即注成池,大百亩许。
嵩县
七峰山 在县治南三十里,一山连耸七峰,高插霄汉,郁郁青苍雨霁,若元圭秉列雪集则白玉笋生,盖嵩地一奇观云。
仙人山 在县治东南七十里,山顶坦平,约数亩,四围壁立万仞,一径盘曲而上,仅容一人,崖间有洞,幽邃,入数步,一泓澄深隔绝人迹,世传有仙人曾此藏修,故名,元参政牛时中于此作
砦驻兵,今为嵩与伊阳之界。
白龙山 在县东南十里,山高百丈,其顶平坦,约数十亩,有泉可饮,周围山涧险阻,世传为元左丞张伯玉立砦屯兵之处,城址犹存,其下偏西一里许,地名左丞衙,盖是其公署云。
大矿山 在县西北一百里,高都之水出焉,山产金银锡三品,水中亦产黄金,今为嵩与永宁之界。
鸦石山 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下即古楼子关,伊水所经,今为嵩与卢氏之界。
惠明山 在县东八十里,按雷公本草苍朮出惠明者佳,即此。
林凤山 在县西一百里,上有朝元观,羽士周志明藏修之所,元封为清虚真人。
龟山 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形似之,逆水而上。鹤山 在县龟山东,其形似鹤,与九皋山相对。摘星楼山 在县大相堡,山形崒嵂如楼,故名。六龙垛山 在县大和堡,山围十数里,高十里,上有池,名六龙池,故名。
莲花山 在县大和堡,山高峻如莲花,故名。四峰山 在县西南,一山如屏,崒起四峰,故名。伊水 出卢氏闷顿山西,过熊耳入嵩县境,东南至于三涂,又东北过陆浑达于伊阙,凡三百里始会于洛。
汝水 出县伏牛山东北,过天恩山,凡二百馀里始入伊阳县界。
黄寨水 贾寨水 俱出县凌星山东,过二寨至南店合流入于伊。
吴村水 出留剑峪北,过吴村入于伊。
龙驹水 出县黄松岭东,过桥北入于伊,据《旧志》:曾产龙马,每鸣则群马皆鸣,故名,又以名其堡云。
樊水 出县露宝山东,会源头活水入于伊。顺阳水 出宜阳鱼儿泉东北,过鸣皋入于伊。马涧水 在县古城北入伊。
马回水 在县马回屯南入伊。
蛮峪水 在县西三十里,南折入伊。
大章水 在县西五十里,东流入伊。
沙沟水 在县南十里,北流入伊。
乾涧水 在县东南十五里,北流入伊。
南庄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北流入伊。
曲里水 在县东南二十里,北流入伊。
圣井 在县聚仙观中,泉水甘冽,冬夏不涸,据
《旧志》所述,内产金银二鱼,今亡。龙池 在县上云岩寺后,即牛化为龙入池之处,崒嵂险绝,人迹罕至,内有物如蜥蜴之类物,傍有须,疑即程明道所烹而食之物也,山僧误呼为龙,邑人逢旱,祷之亦尝雨。
变泉 在县竹林寺其中,水出石罅中,深丈馀,甘洌不污,时或变易颜色,黄如煮槐,黑如淋墨,居僧相习,日汲饮食,不以为异。
温泉 在县域凡二,一在汤下堡离县七十里,一在曲里堡,离县二十里,其水俱涌出涧中,居民澡浴,四时络绎不绝,但在汤下者为差热耳。白龙潭 在县东南十五里骆家沟,深不可测,遇旱祷雨辄应。
黄龙潭 在县北八十里,东流入伊。
黑龙潭 在县西北八十里黑峪中,深不可测。旱祷雨有应。
卢氏县
石城山 在县城周围,峰峦参差,若雉堞因名。虢山 在县东北半里许,俗传虢王建都于此。即此山
伏龙山 在县北二十里。
观音山 在县西八十里,山麓有观音寺,因名。塔子山 在县东北五十里。
抱犊山 在县东南九十里,一名抱犊寨,四围绝陡而顶平坦约百馀亩,颇宜耕艺,俗传耕种惟犊可抱上候壮而耕,故名。
元武山 在县西一百里,上有洞,穹窿深广,三隔前塑真武像。
小青山 在县西六十里,上产青碌。
刑公山 在县北九十里,盛彦师破李密王伯当之所。
箭口山 在县南二百里。
云雾岭 在县西六里,岭脊常有云雾封锁,故名。
野马岭 在县西三十里,俗传汉萧王得马于此。
箭干岭 在县西一百六十里,山上产竹可为箭干。
玉仙岩 在县南朱阳社。
朱砂崖 在县西二十里,其山古出朱砂。茅峪 在县东十里,上有云溪洞。相传昔卢敖结茅于此。
文峪 在县东南十里。昔孔子穷洛源周流常燕居于此。今有燕居堂,峪中有水源出自岭北流入于洛。
九龙凹 在县北二里。其凹九龙庙。
失迷川 在县西一百三十里。昔汉萧王至此失路,故名。
洛河 在县南二里。源出陕西洛南县,东至巩县入于黄河。
伊水 在县东南一百二十里。《山海经》曰:熊耳之山,伊水出焉。今观熊耳虽称有伊源之名而无流行之迹,其实出于闷顿岭之阳,北流过嵩县、洛阳,东至偃师入于洛。
大淙潭 在县东北九十里。两山合围状如石瓮,周围五十馀步其深莫测,水自山落百尺许而澎轰之声闻数里,潭东有大淙庙,每遇旱祷之辄应。
黄花潭 在县东南一百八十里。有潭大半亩许,深不可测,每遇旱致祷必降甘澍。潭前有黄花龙王庙。
汤池 在县南一百里熊耳山之西,其水虽隆冬亦热,可以沐浴。
马跑泉 在县西南卜厢社北,入于洛。俗传汉萧王过此,乏水所乘马跑地而泉忽涌出。
陕州
羊角山 在州城内西北隅,上有披云亭,后为兵毁,今更建三皇庙、文昌祠。
虢山 在州城西二里黄河之滨,古以名国,见集览。
塔儿山 在州城东南七十里。有石佛及古塔在上故名。
三嘴山 在州治,宋李彦仙坚守三嘴山,即此。橐山 在州东九十里,橐水出焉。
乾山 在州南一百里,其势巍然,遇晴明遥见万里。
马鞍山 在州东七十里,元有异人入山采宝,剖岩石得小金鞍,故名。
擎云山 在州东七十里,二峰高耸,每阴雨则云出其上。
响瓶山 在州东百里,人入山中,空谷相应,若响瓶然。
明山 在州东南一百里,上有石岩陡峻,傍有潴水,名龙潭,祷雨辄应。
鞍子山 在州东一百里,其山两峰相对,形如马鞍,故名。
瑞云山 在州东一百四十里,其色苍翠,如瑞云状。
凤凰山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世传曾有凤栖于上。
熊耳山 在州东一百五十里,其山耸翠,形似熊耳。
梨山 在州东四十五里,山腰有庙,祷雨辄应。殽山 在州东七十里,一名嵚崟山,春秋时晋败秦师于殽即此,东殽至西殽相去三十里路,极险。
柏谷山 在州弘农西,水出其下名柏谷水,有亭名柏谷亭,今废见《水经》
摩云岭 在州南八十里,其高插空,林木苍翠,每遇阴雨,云雾旋覆。
五花岭 在州东南二十里。
分水岭 在州东六十里,山泉流溢,分为两支,一流至于陕州,一流至于沔池。
石室岩 在州治即洪崖寺旧址。
陕原 在州西南二十五里,周召分陕,不因其城乃从原为界也,见玉海。
石隰原 在州东四十里有岩石泉流,四时不竭。
硖石坞 李崤移治硖石坞,见三省文献通考。摩岩洞 在州西南鸡足山腰,即铁拐李幻化成道处。
故峪沟洞 在州东南赵原社,其洞产银,今封闭之。
黄河 自潼关流入陕境,自西绕北至于砥柱,东入沔池界。
公主河 在州东北四十里三门山之左,唐开元中凿河通漕以避三门之险,百丈许复入河。马家河 在州东二十里,水源自梨山流入于河。
过村涧 在州东南五十里。
海眼坡 在州东八十里,流为壕浴底河,冬月亦热。
御泉 在州东旧硖石地,唐明皇巡幸过此饮之。
濛泉 在州西南隅雉堞外,其水甘美,冬夏不竭,有数泉附之。
南泉 在州南门外,东西二眼,清澈甘美,州城无水,居人汲用者冬夏络绎。
虾蟆泉 在州西门外雉堞下,水自石孔流出,内有蝌虬,祷雨辄应,唐韩愈有诗今涸。
仰天池 在州东朱家原社。
温汤池 在州西南五原社,其水四时皆热,旧传汉光武及曹操曾浴此。
万锦滩 在州北门外黄河之滨,每春花卉开如锦绣争辉,故名。
灵宝县
女郎山 在县南五十里,上有灵泉,祷雨辄应。秦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连关中诸山,故名,谚曰:秦为头虢为尾。
岘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师古曰岘头山。夸父山 在县治,《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广阔三百。师古曰山在今阌乡县东南,湖城县西南,去湖城三十五里。
枯枞山 在县治,《后汉书》云:赤眉立盆子于郑北,古今注云在此山下。
地肺山 在县西南一百里,一曰肺山。
鹿蹄山 在县虢略镇南。
胡山 在县南十五里。
青山 在县南八十里。
燕子山 在县东南七十里,秋燕多蛰于此,故名。
宝珠山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
衡岭 在县南十二里,文曰秦函谷关,在弘农衡岭。
衙岭 在县治,浊水所出,《后汉书》曰:衡山岭,下函谷浊水出衙,疑当为衡。
将军岭 在县西南一百二十里,上有窦建德冢,故名。
蛇头岭 在县南二里许,以形得名。
龟头岭 在县西南二里,以形得名。
西原 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哥舒翰与安禄山战败绩处。
老君原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上有老君观并冢。
官庄原 在县南十三里。
恩养原 在县南七十里。
函谷 在县南十二里。
稠桑河 在县正西二十里。
霸底河 在县治,源出乾山,经川口南赵至十字口北入涧。
好阳涧 在县东十三里,源出岘头山,北流入河。
涌泉 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味甘甚。
石盆泉 在县女郎山上石盆中,冬夏不竭。育贤泉 在县儒学前,正统中教谕陈亮疏凿,味甘冽,甲诸水又名三台井。
夹滩 在县治,金天兴初,灵宝义军张信侯三集壮士三百馀于,北河夹滩上立水栅,以守北将,忽鲁罕只乘浅,攻之不能克。
阌乡县
夸父山 按《省志》:在县东南境,山有桃林,周武王牧牛之野,中多野马,造父得骅骝騄駬以献周穆王,夸父善走,常追日,卒于此,遂名其山。喊山 在县西南三十里。
歜游山 在县南三十五里,世傅黄帝尝游于此。
秦山 在县南三十里,樵采资焉。
石姥山 在县西南四十里,八峪三里有飞泉。牧牛山 在县南五十里,山有桃林,周武王牧牛之野。
休与山 《博物志》云:丘与桃林在湖县休与之山。
玉山 在县西南。
太湖峪 小湖峪 俱在县南二十里,湖水出焉。
石姥峪 在县西南四十里,断崖绝壁,上下惟石,悬流溅沬,冰雪怒𩰚,见韩文。黄花峪 内四十里,有千佛洞,系一石雕刻。枣乡峪 在县西南六十里。
元风洞 按《地理志》: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有
洞,风自洞出,此日必雨。
云华洞 在县石臼寺。
文峪洞 在县西南六十里。
七真洞 在县西南四十五里皇天原上,唐王颜追七仙葬此,故名。
董社原 按《通鉴》: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隋杨元感起兵,与宇文述尝战于此,世传唐元宗时有白发黄冠过此,谓邬元崇曰:我是太上老君,汝帝元祖也。因更名皇天原。
铸鼎原 按《通鉴》:在县东南十里,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此,鼎成骑龙升天,人抱遗弓而号。汉武帝建宫,唐刺史王颜为赋,县令王亿立碑,无何倾圮碑记,荒没县令黄方建黄帝庙,又建奎楼于后并自为记,崇祯十六年,俱被流寇破城烧燬。
影堂坡 在县西五十里,杨震堂前飞坡以影其堂。
黄卷坡 在县影堂侧,取校书意魏武征韩,遂马超屯此。
黄河 在县城北数武。
狝丘坡 在县治。
雉鲖坡 在湖城县,出拓跋氏书。
涣池 在县南三十里,有龙堂。
玉溪涧 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秦山,其色清冷如玉,经文底镇北入于河。
泉鸠水 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戾太子冢侧。文峪水 在县西南五十里,会玉溪涧北入于河。
金砂涧 在县西南三十里。
阿对泉 在县西五十里皇天原麓,二泉相对,杨震家僮阿对引灌于校书堂前,故原上居民皆下汲之,以供炊,至今倚以为利。
九龙泉 在县南十里许,有泉九渊,渊不竭,岁旱祷雨辄应,唐开元间,敕封跃泉侯庙在泉侧。万回井 在县治,唐景龙间,僧万回临终,遣求本乡河水弟子难之,万回曰堂前随掘河水出,饮竟而终,其水至今甘美。
故县泉 在县西南二十里离村数武平地涌出,味甚甘美,他泉多不及焉。
水利附洛阳县
汉阳渠 即周阳渠,至汉名汉阳渠,《西征记》曰:城之西南有阳渠,周公之所制也。建武二十三年,张纯为大司空,明年,上言穿阳渠堰,洛水为漕,公私获赡,是渠今引谷水,盖纯之制也,亦谓之九曲渎,《水经注》汉何敝章帝朝为何南守,修理洛阳四渠,垦增三万馀顷。
魏五龙渠 河南十二里境,簿曰河南县城东十五里有千金塌,《洛阳记》曰:千金塌旧堰谷水,魏时更修此堰,积石为堨而开沟渠五所,谓之五龙渠,时太和五年二月八日庚戌,盖魏文帝修王张故迹也。《水经注》曰:堨是都水使者陈协所造也。语林曰晋文王欲修九龙渠,阮步兵举协掘地得古承水铜龙六枚,堰遂成水,历塌东,注谓之千金渠,逮至大水暴溢,沟渎泄坏。晋世又广功焉石人东胁。下文云,太始七年六月二十三日,大水荡坏二塌,故为今塌,更于西开泄,名曰代龙渠即九龙渠也。
千金堨 晋邵续传晋永嘉初,使汝南太守袁孚率众修千金堨,以利漕运,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石砌殆尽,见《水经注》,元魏时太和中,仍修复故堨。
隋通津渠 在河南县南三里,隋大业元年,分洛水西北,名千金碛,渠东北流入洛,通济渠自洛西苑引达于此。
月陂 唐开元二十四年,李适之徙河南尹,政不苛细,为下所便,元宗患谷洛岁暴溢,耗徭力,诏适之以禁钱作三大防,曰上阳积翠月陂,自是水不能为患,刻石著功,诏永王璘书皇太子瑛书额,武德八年,《九域志》曰:月陂形如偃月,其三陂在积善坊玉海李适之传。
宋石渠 在府城旧铜驼坊西,入宋潞公文彦博宅。
明洛渠 在城西二十五里,引洛水入渠灌田,因名,渠曰洛,洛渠起东侯保,分洛水而东,曰莽渠,莽渠之北,又分三支,曰清渠、曰单渠、曰太阳渠,东流仍入洛,及伊凡四渠。
伊渠 在城南二十五里,引伊水入渠灌田,因名,渠曰伊伊渠,起城南伊阙口之北,分伊水,北行至午桥庄,与洛渠交而出,其上并三支亦名莽渠、清渠、单渠,但以东别之凡,三渠俱入洛,二
水之大可胜舟,冬夏不涸,故渠道行近水之田,将百里皆仰灌焉,宣德初,湮塞不行,凡七十馀年,弘治癸丑,巡抚徐恪以民屡困于旱,建议疏浚,参政宋瑄总其事,知府刘瓛同知董琇知县杨滋督工并力,用夫二千七百,有奇踰年而渠成,但闸坝之制、分灌之法未备,丙辰岁宪副张鼐以治河有绩,兼领其事,仍委董琇等督夫匠如前浚之,而新任知府陈宣继至,乃相与协谋即事于是渠,水复通,宪副张心切,为民又雅,知水事仍斟酌古法,使可经久,每渠障水之入,各有坝防水之暴,各有闸闸内之,两旁各有子堰,子堰之中各有游渠,以均水利于远近,又于洛渠之南,大明寺后,创凿一渠,东行出午桥之上,洛渠盖并前为五矣,是役也,虽倡始于都宪徐恪继,成于宪副张鼐,经营于郡守刘瓛、陈宣,其实惓惓,建议刘太师为梓里规利便之盛,心不可泯也,刘健有水利重浚记。
大明渠 在城西南二十里东,侯堡青阳屯大明寺,西分洛渠,水以灌田,弘治十一年,河南按察司副使张鼐创建。
新兴渠 在城西南四十里西,侯保李王屯筑石坝,继甘水河引以灌田,弘治间,按察司副使张鼐再建。
宜阳县
宣德渠 在县西六十里,里人引流水以灌田,宣利渠 二处,一在县西五十里,一在县东十里。
黄涧口渠  鱼儿泉渠  韩城渠
水兑渠  神后渠皇清康熙三十年,知县申明伦新开四渠。
官庄渠  考老湾渠  安业渠
锁家营渠
永宁县
宣利渠 新兴渠 万相渠 龙头福兴等渠皆上分洛水以灌田者莫详,其始洪武六年,主簿丁让复修,永乐间知县郝敬县丞于渊俱复修宣利渠,后堙,万历年间,知县贾宗悌重开然,改革之后,万厢等渠皆淤塞不治,我皇清自顺治九年壬辰,知县程万善督众重浚,永民赖之至康熙二十八年,知县佟赋伟重开旧渠五道。
宣利渠  永昌渠  复兴渠  安业渠民乐渠。
又修新渠五道。
咏勤渠  万厢渠  小石渠  云锸渠尽力渠。
嵩县
伊水 邑止伊水一派,他皆溪涧支流,前人疏之以成渠而水利兴焉,昔渠十四道,今增五道共十九道。
永丰渠  永济渠  永定渠  下扒渠伊阳古渠 顺阳岔渠 夹正渠  永昌渠济民渠  永安渠  田湖渠  鸣皋渠新正渠  永义渠  永泉渠  仁义渠公顺渠  永清渠  中安渠
卢氏县
涧渠 引沙河水由东门外环城而南,民资浇灌。
文峪渠 在县东南十里,引文峪水灌溉民田。
灵宝县
德盛渠 在孟村。
清犹渠 在王垛底。
永清渠 在店头村。
康民渠 在东西流。
大清渠 在墙底村。
小清渠 在牛庄村。
福民渠 在兼沟。
鸿沟渠 在五里头。
子母渠 在虢州。
清龙渠 在营田沟。
永盛渠 在万宿底。
乐民渠 在庄里。
大和渠 在南村。
通和渠 在马拳头。
黄清渠 在梁村。
永流渠 在布庄村。
和顺渠 在川口。
通道渠 在嶡山。
上水渠 在车村。
富民渠 在大中原。
得成渠 在虢州西。
中水渠 在磨头。
顺水渠 在小中原。
水利渠 在尹庄。
上河渠 在秋梓底。
古道渠 在娄下。
长清渠 在磕底。
顺通渠 在佛窑湾。
问和渠 在三圣底。
龙湾渠 在梨园庄。
和顺渠  在田真。
民望渠  在城堙村。
泽民渠  在坡头村。
水泉渠  在水泉头。
红阳渠 在开口方。
乐盛渠 在十字口。
函谷渠 在西关递运所。
丰盛渠 在县南关。
益民渠 在李曲。
足民渠 在延李村。
得胜渠 在瀹度村。
裕民渠 在宋庄里。
厚民渠 在神窝村。
滋民渠 在涧口道下等。
柳溪渠 由项城虢东涧口至娄下溉田,太守许柳溪倡之也,人德之,因名。
横渠 在横渠村。
程公渠 永乐间主簿程式开,因名。
祐民渠 在南赵村。
圣湾渠 在三圣南东湾。
阌乡县
方庠渠 在县西四十五里,按关西杨氏族谱方向也,庠学也,取向学之义,杨震校书于原之北麓,自原之阳凿池引玉溪之水附原而东北,折复西迤逦几二十里,以注于校书堂前为池,畜鱼植花,俗呼杨夫子砚水池,鹳衔三鳣是也。坊廓渠 弘治间知县杨周开刱,自县东南二里引而西流,绕城西而北折,灌田数顷,今利之。西董渠 在县西五十里高原,不可井有泉出,禁峪西董民赖之。
阳平渠 弘治间知县孟周凿山架水,凡十里阳平等民便之。
赵村渠 在县西南二十里。
吴村渠 在县西南五十里。
保里渠 源从甘涧峪车回头起,引迤本村北,佛殿止,居民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