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三百九十二卷目录

 归德府部汇考二
  归德府城池考
  归德府关梁考
  归德府封建考
  归德府公署考
  归德府学校考

职方典第三百九十二卷

归德府部汇考二

归德府城池考

    府州县《志》合载本府〈商丘县附郭〉
府城池 旧城围一十二里,三百六十步。唐张巡许远以死守睢阳城,即是也。宋元因之,明洪武初以城阔民少裁四分之一,围九里三百一十步,弘治十五年圮于水,乃迁。今城在旧城北地相接焉。正德六年,知州杨泰脩围七里二分五釐,共一千三百四丈二尺五寸。高二丈五尺,广一丈三尺,池深二丈,阔五丈二尺。嘉靖三十四年知府王有为重脩,又建西北门楼各一,东南门楼二,俱加脩葺。又建角楼四,敌台一十三,警铺三十二。三十七年巡抚都御史章焕檄,知府陈学夔饰以砖,而知府陈洪范罗复继脩之。明末寇变折毁者十之二三,今知府张若愚重脩门四,东宾阳,西垤泽,南拱阳,北拱辰,水门二,一在南门东,知州王范建,一在南门西,指挥梅旻建。
外州县
宁陵县城池 城明初,周围九里有奇,成化年间知县金玺割其南之半而改筑焉,周围五里,高一丈五尺,广二丈,门四:东曰接宋,西曰通汴,南曰镇远,北曰拱辰。池深一丈,阔八尺,历嘉靖三十一年,知县石阯,三十五年,知县杨侃万历间乡官吕坤,知县李庭训、薛大中相继增脩周围,拓为六里有奇,高三丈有馀,改四门:东曰延和,西曰宝成,南曰文明,北曰钟祥,重脩门楼角楼,又建水门二,座俱南向,一在旌忠庙前,一在观音寺前,官水沟二道,各阔一丈馀。明末寇乱城半折毁,署县事典史刘大才脩补,虽坚完,不能如初。然屡经叛帅许定国攻围,日久守禦无恙,亦大才之力也。
鹿邑县城池 明洪武三年,知县韩瓛因元旧城增脩,周围九里十三步,高二丈,广一丈三尺,池深一丈,阔八尺,起四门,建楼其上。至宣德六年,文安贼起,知县杜恩复于池外浚小池,周围九里二百步,深一丈,阔一丈二尺。至天顺五年,知县萧九成重修,城高三丈,广二丈三尺,池深一丈二尺,阔一丈三尺,筑内坛,周围七里二百八十步,高二丈,广七尺,立四栅栏门,今废。至天顺六年,又开西北门,合前共五门,至嘉靖元年,知县王朝瑬改四门名,北曰仰极,东曰迎仙,南曰嘉会,西曰和义,西北曰归孚。至隆庆六年,师尚兆反知县,王冠创建砖城,始设重门、木桥。崇祯七年,知县韩友范增修,改北城外门西向浚隍堑,广四五丈,深三丈,筑女墙。壬午四月,李自成陷归德府,至鹿邑,堕城而去,遗民百馀家,稍为修葺焉。皇清顺治年间,知县王猷增修。
夏邑县城池 战国时所筑,周围五里馀。明正统己巳,知县周普循旧加修。成化壬辰知县孙泽重修,厚五尺高丈馀,缭以垣墙,缮以木瓦。弘治丁巳,鹿邑县氶郑举署县事奉例以砖圈门,门上竖楼地湿,遂圮。弘治己未,知县宋杰改图更理门制聿新。正德辛未知县张锐因流贼之警而恢廓之,复置栏马垛口,设窝铺,建四角楼,筑护城堤,辟四门:东曰通济,西曰迎恩,南曰迎薰,北曰怀远,仍建楼于其上,架桥于其外。岁久多坏。嘉靖甲午,知县滑参继修,万历庚申知县葛应斗因白莲教之乱,重修,增雉堞。崇祯戊寅知县边大顺因流寇之乱,增修砖城,四门设月。城池深二丈,阔八尺,泉水停涵,常获鱼藕之利。护城堤周围八里,基阔三丈,顶一丈五尺,外植柳二千馀株,蔚然成林。
永城县城池 城围一千一百六十步,高一丈三尺,门四。春秋置谯邑,时所筑岁久,多圮。明景泰间,王子𣽂循旧址筑之,起立门楼鼓钥。其后典史孙璘重加修筑,岁久复圮。正德七年,知县乔岱因流贼逼近,伐石为基,垒砖为垣,高一丈六尺,围一千八百四十八步,辟四门:东曰迎春,西曰迎恩,南曰朝阳,北曰拱北,又于迎春门南
开东小门,每门建楼于其上,架桥于其外,又城隅角楼有门堞之内拦马,垛口一千二百八十个,窝铺五十座,城垣内开马道一,周通阔二步,池深一丈五尺,阔二丈三尺。崇祯十五年春,知县傅振铎虑城矮地窄,难以防守,请文将无碍官基估价二千两,接城三尺,阔池丈馀,建敌台八座。皇清顺治十六年夏,大雨,城圮百馀处,知县程孔恩捐俸脩筑。
虞城县城池 旧城在新城之南三里许,嘉靖九年,河水渰没。今迁筑土城,周围四里,高一丈五尺,门四:东曰宾阳,南曰薰风,西曰望汴,北曰拱辰,俱高建层楼,土为橹堞,积雨倾圯。嘉靖三十二年,知县郭文显增筑三尺,易以砖垛,禦侮赖之。池周围环城门,广二丈五尺,深一丈四尺,池外为护城堤,周围植柳千馀株。至后,年久圮塌。崇祯乙亥,流寇围攻一昼夜,无恙。秋,直指挥范良彦遂倡众易土为砖,又创修西门瓮城。壬午年,流寇拆毁。自是草率砌起城虽重修,已非复昔之坚壁矣。
睢州城池 旧城周围十里三百步,宋崇宁时所筑。金元以来,兵燹相仍日就,圮坏。明洪武二十二年,调汴坚城卫来守,指挥吴仲缘旧堤修筑,建城楼四,敌楼四,巡铺四十二。正统十年,州诸生上书漕运参将汤节从环城筑堤。成化十三年,河决杞,过睢冲入城垣,官廨民舍荡析无遗。水退,城淤,居民营止,稍复。正德二年,知州宋景重加脩治,建门四,南曰正治,东曰永安,西曰通汴,北曰通镇。城之南关有高阜处,延袤若干里。城中避水患者千家移居于此,遂为省府通衢。时有盗警巡抚章某,观风过睢,因南郭筑新城焉。其长十有二里,高二丈有五尺,周围包之以砖,建门七:南三中曰鸣凤,左曰左光,右曰右光;东二正东曰朝阳,东北曰左翼;西一曰刿蕤。北小门一,曰右翼。新旧两城相连,俗谓之凤凰城。周围环之以池,池之形势逐城而成。当门有浮桥,以便往来,疏浚深,广置柳以固其岸。日久池湮城颓。崇祯四年,奉命脩凿,新城砖城止于补葺,旧城土城更甃以砖,复增筑数尺,门楼、敌台等屹然一新。至壬午年,流寇决河灌汴,汪流南奔,新旧城俱被冲覆,居民存者止高阜处数百家而已。皇清定鼎招抚流民,皆就新城居之,而旧城遂废。
考城县城池 按县城至今凡三迁,其旧城起筑东汉。内城九里十三步,外城三十六里有奇。在今城南二十五里。元至元间没于河。元统末县监李茂徙县治于贺丘。明洪武二十三年,复因避河患,知县杨显宗自贺丘徙,筑江墓店。正统二年,因避河患知县郑道徙筑今城,周回四里九十步有奇。成化十八年,知县顾景祥脩始完。正德六年,知县黄雄修益完。十五年知县段绣更增崇之,高二丈五尺,阔三丈,顶阔一丈,四门仍旧,东曰崇鲁,南曰望海,西曰镇行,北曰拱极,上各建楼,外环以濠,深二丈,阔四尺,月城周围二千九百九十五步有奇,墙高一丈一尺,阔五尺,顶阔二尺半。嘉靖三十八年,知县宁文光以城俱土墙,易圮,通易以砖。四门各建重楼。万历三年,知县冯尚又为重门,并上门楼各一,内扁东曰寅宾,南曰迎薰,西曰戢武,北曰拱辰,外扁东曰文明,南曰物阜,西曰武胜,北曰民安。视从前规制,益完整险固,为邑民永赖。后知县杜志晦重加葺治,各易以新扁外,东曰东夏咽噤,西曰西京藩卫,南曰中州雄镇,北曰北门锁钥。内东曰葵丘旭日,西曰木铎遐风,南曰葛冈翠晓,北曰河带凝春。
柘城县城池 旧城朱襄之故墟,周十一里,高二丈馀,阔丈八尺,池阔如之。嘉靖二十年被黄河水淤平,北城外高内洼,久被淤塌坏。成化十二年,知县甄儒重修,正德六年流贼作乱,署县韩同知修补。十一年知县胡世忠增修,嘉靖二年,于濠四年,高举十二年,王赞十五年,艾景贤十七年,冯钺各修葺城门四,东曰瞻鲁,南曰永安,西曰仰京,北曰长乐,俱有楼,女墙皆砖砌之。至二十年,黄河泛,境内两股夹流,城内官署民舍俱被冲塌。三十三年土贼师尚诏作乱,知县姜寿改南关而城之,是为新城。周仅四里高,二丈,阔一丈馀,外凿隍,周匝深一丈,阔三丈,为门四,东曰迎薰,南曰向明,西曰望汴,北曰拱辰。为戌楼四,水门一。四十四年知县刘田重修角楼四,易女墙以砖。万历十一年,知县冯榛重修东西门,为敌台八,警铺十五,为蛾眉甬道于隍叠
砖,为桥四,始壮观焉。崇祯九年,知县马鸣玉创修砖城,改南门外向巽曰寅阳,凿隍深之。十五年闯贼之变,城垣尽毁。十六年知县朱用溱因旧垒整之。皇清顺治十四年,知县张绎复修之,建城楼四,门重修,吊桥四座。

归德府关梁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本府〈商丘县附郭〉
武津关 在府城东南三十五里。
先春桥 在府城东门外。
沂洛桥 在府城西门外。
拱极桥 在府城北门外。
通济桥 在府旧城南门外,跨沙河。明镇抚夏亨孝子杨敬建,久圮。
五里桥 在府城东。
海雁桥 在府城南五里,宋夏竦自青社携二雁置南湖中,因名。
赵兴桥 在府城东三十里。
毛仲桥 在府城东南二十五里,俗讹为芒种。水池铺桥 在府城西二十里,跨马肠河。郭梁桥 在府城北三十五里,跨贾鲁河。徐段桥 在府城北五里,久淤。
张洪桥 在府城北马牧乡,跨白河,张洪建因名。
温家桥 在府西堤外。
沈公桥 在府城西南十八里,跨马肠河,俗名薛家桥。
丁家道渡 在府城北三十里。
宁陵县
桃园关 在县北四十里。
石桥 在县北十里。
鹿邑县
会仙桥 在县东一里。
乘驷桥 在县北门内,今废。
砖桥 在县西二里。三里桥 在县西。
傅家桥 在县北四里。
李牌口桥 在县南八里。
魏家桥 在县西北十五里。
白河桥 在王皮溜。
元武桥 在县西北五十里。
古家桥 在县西北七十里。
黄河渡口 一在丁家路口,一在贾家滩,一在王家口,一在杨湖口,一在安家溜。
濄河渡口 一在杨家屯,一在安家溜南,一在冯家桥。以上津渡俱有木桥,至河水涨盛始舟楫。
夏邑县
通济桥 在县东门外。
普济桥 在县西门外。
迎薰桥 在县南门外。
怀远桥 在县北门外,以上俱知县张所志重建。
元武桥 在县东五里。
大石桥 在县西郭外。
五里桥 在县南五里。
云路桥 在儒学迤西文街,今圮。
白河桥二 一在县西三里,一在县西南一里,俱里人建。
平渡桥三 在县南关外,石桥二,木桥一。房家桥 在县东六里。
广济桥 在县南二十里,会亭通衢。
班家庙桥 在县东南十五里。
胡家桥 在县东南二十里。
王村桥 在县东二十里。
太平集桥 在太平集南。
柳河桥 在会亭集北。
司家道口桥 在司家道口集东。
飞腾桥 在县西北三十里。
狐父桥 在县东五十馀里,即古狐父地。
永城县
酂城桥 在县南酂县乡二十五里浍河,或云圮桥,即张良进履处。
胡父桥 在县北砀山乡八十里巴河,或云狐父桥。
儿家桥 在县北砀山乡六十里鸿沟。
女家桥 在儿家桥西北三里。
塔冈桥 在县南酂县乡五十里包河,明弘治
初,居民裴文深因圮重修,今名裴家桥。
薛疃桥 在县东南甫城乡二十五里。
马村桥 在县南酂县乡五十里。
丁家桥 在县西南酂县五十里。
白洋桥 在县东南白洋沟口。
虞城县
南津桥 在县南二里,跨小股河,北达县治。明正统九年,知县胡缙因旧址修,后土木漂没。成化六年知县宋铁重建。
西津桥 在县西三里,跨小股河东,入县治。正统元年知县胡缙因旧址修,后土木漂没。成化六年知县楼俊重建。
睢州
《通志》《府》《州》志俱未载。
考城县
石桥 在县东南四十五里。
柘城县
慈济桥二 一在慈圣集东,一在本县北隅。东桥 在县城东三里。
通宋桥 在县城东北五里。
广济桥 在县西五里,旧名李家桥,顺治九年重修。
砖桥 在本集南,黄、涡二流皆由此桥入鹿。株桥 在旧城北门外,原名北桥,后改今名。圮桥 在县东北七里。
周家桥 在县城西北十八里,顺治六年,土人姓周者纠首创修。
许湾桥 在县城东南三里,黄河所经。
白家渡 在县城西北三十里。
陈铎渡 在县城东北七里。
李仲渡 在县城西南二里。
杨章渡 在县城东南三十里。
梁公渡 在县城东南十里。

归德府封建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唐
阏伯 高辛氏之后,封商丘,为火正,主辰星之祀,府之有侯,封自此始。

虞 妫姓侯爵,舜子商均之封国也,昔帝舜举侧陋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汭,其后因为姓氏。舜以天下传禹,舜崩,禹践位乃封商均于虞,今归德府虞城县即其国也。
戈 猗姓寒浞篡羿位,处其次子豷于戈,后夏臣靡举兵灭浞,少康立乃使其子季杼灭豷。有穷氏由是遂亡戈,在宋郑之间。
葛 葛伯与汤为邻,放而不祀,又杀童子而夺其馈饷。汤诛之以顺天下,其地去亳百馀里,今宁陵北有葛乡,即其故城也。

相土 契之孙封商丘,代阏伯,主火祀,能益恢先绪,有盛德。入为王官之伯,出长诸侯。诗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盖颂之也,相土传昌若,昌若传曹圉,曹圉传冥,冥传振,振传微,微传报丁,报丁传报乙,报乙传报丙,报丙传主壬,主壬传主癸,主癸传天乙,而有天下。天乙传太甲,以至于仲丁八世而亳有水患,遂迁都于嚣矣。

宋 子姓公爵,出自微子。微子名启,殷帝乙元子纣庶兄也。食采于微,故曰微子。微子忧纣之将亡,数谏不听,乃问救乱之策于箕子。箕子自言其义不可去,而微子之义不可不去。微子远遁于荒。及周武王克殷封武庚,以续殷祀,而武庚与二叔叛,武庚诛,求可续殷后者,得微子。建为上公,作宾王家祀,得用天子礼乐。为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宋即阏伯相土故都也,而幅员则视昔益广矣。微子仁贤,殷馀民甚爱戴之。其嫡子先死,及卒,而立其弟衍,曰微仲。记曰微子舍孙腯而立衍是也。微仲卒,子稽立,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卒,弟炀公熙立。炀公立,而湣公之子鲋祀弑炀公自立,谥曰厉。厉公卒,子釐公举立,釐公卒,子惠公瞷立,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卒,子戴公立,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卒,子宣公力立,宣公病且死,让其弟穆公和,和亦竟传宣公子与夷,而出其子冯于郑,曰:吾不敢废先君之举也。是为殇公,殇公立太宰督,弑之而召公子冯于郑立之,是为庄公。庄公卒,子湣公捷立,后为南宫万所弑。而召公子游,诸公子亦杀万与游,而立湣公弟,
曰桓公禦说。桓公卒,子襄公兹甫立,襄公与楚战于泓,伤股而死,子成公王臣立,成公卒,弟禦弑太子自立,国人杀之,立成公少子杵臼,是为昭公。昭公无道,国人不附,襄公夫人王姬使卫伯弑于田而立昭公之弟文公鲍。鲍传子共公瑕,共公卒,太子肥为司马唐山所弑,国人立共公少子平公成。平公卒,子元公佐立。元公卒,子景公头曼立,景公卒,宋公子特攻杀太子而自立,是为昭公,昭公卒,子悼公购由立,悼公卒,子休公田立,休公卒,子辟公辟兵立,辟公传子剔成,剔成之弟偃逐其君自立,寻自称王,多行不义,诸侯目之曰桀宋。于是齐、楚、魏共伐之,杀偃而三分其地。宋以不祀,盖自微子至偃历三十二主,其纪年久,近弗可尽考也。
六国魏
信陵君 公子无忌也,按杜佑云,魏信陵君邑果封邑耶,抑食邑耶,然不可考矣。
宁陵君 魏咎魏庶公子也,初立为宁陵君,秦灭魏,为庶人。陈胜之王也,咎往从之,胜使魏人周市徇魏地,下。胜欲立市为魏王,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谊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亦使车五十乘,立市为王。市固辞,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咎立为魏王,及章邯破陈,移击魏,市求救于齐、楚。齐遣田巴,楚遣项它救之,不胜,遂克魏。周市死之,咎不忍殃其民,乃与邯约降,约甫定而自杀。

西汉

梁王恢 高祖诸姬子封梁王,吕后七年徙王,赵王心怀不乐,而太后以吕产女为王后,酖杀其爱姬。王悲思不已,亦自杀。吕后恶之,废其嗣不续。而文帝以封怀王楫。
怀王楫 文帝少子好诗书,帝爱幸之,二年封于梁,以贾谊为太傅。立十年,入朝堕马死,无后徙淮阳王封焉。
孝王武 文帝次子景帝同母弟也,母窦太后。初封代徙淮阳,又徙梁,梁虽因微子故都。当是时,则北界太行,西至高阳,中四十馀城,多大县,盖自阏伯相土后,幅员广博,无踰此者。景帝时吴楚七国反,击梁棘璧,王使韩安国张羽等距之。吴楚不得过而西,王自负有功又太后帝最爱幸,而又大国也,于是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出入警跸,延四方豪杰珠玉宝器,富于京师。而王有侈节矣。始帝未置太子也,王入朝帝从容谓王曰:千秋万岁后当传王。太后喜,逮栗太子废而太后申前议,袁盎诸大臣皆不可。王怨盎。谋之客羊胜公、孙诡,使人刺杀之及他议臣十馀人,于是景帝怒遣使按,羊胜、诡皆自杀,王惧,伏斧锧,阙下请罪,事得已宠,亦遂衰矣。归国常忽忽不乐,无何病,热死。立前后三十五年。太后闻之,哭甚,哀曰:帝杀吾子。帝惧,尽封孝王子五人为王,分梁为五国,梁共王嗣梁,立七年卒,传子平王襄,襄立四十年传子顷王无伤,无伤立十一年传子敬王定国,定国立四十年传子夷王遂,遂立六年传子荒王嘉,嘉立十五年传子立已,废为庶人,徙汉中,自杀,嗣国二十七年,国除。
宁陵彝侯吕臣 以舍人从,入汉,破曹咎成皋,为都尉击陈豨,功封侯,食邑千户,封二十七年薨,年七十三,谥曰彝。孝文十一年子戴侯谢嗣,十六年薨,孝景四年孙惠侯始嗣,十七年薨,元康四年,元孙南陵公大夫得诏复家。
归德靖侯先贤掸 以北边王子从,兄日逐,王降,封邑二千二百五十户,传至霸,坐罪免。

东汉

梁节王畅 明帝次子也,初封汝南王,建初四年徙为梁王,更益六县,二十七年薨,传子恭王坚,坚立二十六年传子怀王匡,匡立十二年传弟彝王成,成立二十九年传子敬王元,元立十六年传子弥,弥立四十年,魏篡汉,降为崇德侯。

三国魏

宁陵侯曹仁 曹操之从弟,以征伐功进封陈侯,增邑至三千五百户,薨谥忠,侯子秦嗣转封宁陵侯。

梁孝王彤 宣帝子柏夫人所生,武帝践祚,封为梁王,无子,以武陵王子为后,是为怀王,怀王卒,声王翘嗣,翘亦无子,以武陵威王子逢为后,传子和,和传子珍之,值桓元篡位,奔寿阳为刘裕所害。
六朝宋
宁陵侯王僧达 以归顺功封宁陵县,五等侯。

永城成侯杜陵 文帝时以预建立功,封子安世嗣。

宋王结 顺宗子贞元四年封。

柘城王 恭王子。
归德王 恭王子,薨,无子。

归德府公署考

  《通志》府州县《志》合载本府〈商丘县附郭〉
府治 在府城东门内,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府蔡汝楠以州署改,建堂曰保民,堂之后为后堂,东为恒积,库前列戒石,亭六,房仪门左右门,左门之东为架阁,库后堂后为知府宅仪门,东南为土神祠,前为谯楼,又前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又前有坊扁曰中州重镇,又左右二坊扁曰承流,曰宣化,俱知府王进登重修。
同知宅 在知府宅东,顺治十六年,缺裁,宅废。通判宅 在知府宅西。
推官宅 在知府宅东南。
经历宅 在府堂东。
知事宅 在府堂东,缺久裁,宅废。
照磨宅 在府堂西。
检校宅 在府堂西,今缺裁。
司狱司 在仪门西南。
税课司 在府治东。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府治南。
僧纲司 在隆兴寺。
道纪司 在城隍庙。
广盈仓 在察院西。
预备仓 在广盈仓东,共九十九楹,嘉靖二十四年,知府罗复重修。
常平仓 在府治东南,嘉靖二十九年,知府陈洪范建。
行署南察院 在府治前。
北察院 在府治东北,久废。
三司茶厅三间 府茶厅三间 俱在察院东,知府罗复建,俱久废。
布政分司 在府治西南。
西为按察司 久废。
中为兵备分司 久废。
直隶归德卫 在府治西,正德初指挥刘璋建,赵金继修。
卫经历司 在正厅东。
镇抚司 在正厅西。
商丘县治 在府治西南,明嘉靖二十四年,知县曾腾凤因旧隆兴寺改建,中为大堂,堂东北为库楼,东为库房,后为退食堂,堂后为知县宅,大堂前东西为六房,中为戒石亭,前为仪门,左右为角门,仪门外东为迎宾馆,为土地祠,祠北为吏廨,仪门内西为狱仪门,前为大门,门外东西为旌善、申明二亭,西南隅为马厩。县丞宅 在知县宅东。
主簿宅 在知县宅西。
典史宅 在县丞宅南。
丁家道口巡检司 在府城北三十里,明正统年建。
济阳公馆 在济阳镇,明嘉靖年建。
预备新仓 在商丘县治西北,明知县吕乾健建。
教场 在府城西稍南。
养济院 在南门外。
惠民药局 在商丘县治东。
漏泽园 在府城西,刘信建。
外州县
宁陵县治 在县城南门内,明正德四年,知县吉容重建,中为大堂,堂东西为银库,知县杨辅建。又东为架阁库,今废。库东为库楼,西向。知县熊秉元修。大堂前左右为六房,东三房,北为什物库,大堂西为赞政厅,大堂后为后堂,知县费槃重修。又后为知县宅,六房后为吏廨,为铺长司,为承发司。大堂前为戒石坊,又前为仪门,门外东南为迎宾馆,为土地祠,西为狱。又前为大门,门上即鼓楼,大门外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
典史宅 在县治内。
阴阳学 在申明亭南。
医学 在旌善亭南,俱知县熊秉元修,今废。僧会司 道会司 俱未载。
钟楼 在县治东,明知县熊秉元建,后燬。
察院 在儒学东。
布政司行署 在县治大街之北,明末燬。按察司行署 在县治东大街之北,明末燬,今改为养马之所。
柳河公馆 在柳河集之北,嘉靖间建。
桃园关巡检司 在集北尽处,今废。
预备仓 在县治内,嘉靖二十四年知县陈炫建,后废为养济院。四十四年知县熊秉元复创。府馆 在布政司西。
教场 在县南门外。
养济院 在县东关。
义冢 旧在县东门外,今凡二十五处。
鹿邑县治 在县西门内,明洪武二年知县韩瓛建,嘉靖二十五年知县夏宝重修,大堂旧为牧爱厅,知县闵三元改为节爱堂,堂东为琴堂,堂西为赞政厅,堂后为退厅,今改为诚求堂,厅后为知县宅,堂前为戒石亭,东为吏户礼承发司,仓房西为兵刑工,房北为架阁,堂前为仪门,左右为角门,仪门外西为狱,东为土神祠,马神庙,寅宾馆。前为大门,大门外左右为申明、旌善二亭,二亭之南为钟楼,为鼓楼,今废。
主簿宅 在县堂东,今官裁,宅废。
典史宅 在县堂西,今废。
阴阳学 在县治东,今废。
僧会司 在县治南。
道会司 在县治西北真武庙,今废。
里长分署 在县治后东西向,知县张朝瑞建。府馆 在县治东,今废。
按察司行署 在府馆东。
布政司行署 在按察司东。
察院 在儒学东,今俱废。
预备仓 在万寿寺西,洪武间,知县韩瓛建,嘉靖七年,知县华淳重修。
教场 旧在城西北,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刘一澜改建东堤外。
养济院 在县治东,洪武间,知县韩瓛建,正德十一年知县王翰重修。
漏泽园 在县城西北。
义冢 在县城东北,知县闵三元立。
夏邑县治 旧在城内西北隅,元至大己酉圮于河,徙于邑西北黄冢。延祐戊午,水平,仍归旧址。明洪武三年,主簿纪懋起废,重建。四年知县石原加修,宣德间知县王衡,正统间知县周普,弘治间知县宋杰,嘉靖间知县郑祥,天启间知县马希周相继重修,中为琴堂,东西为六房,东南为仓库、房铺长司,西南为承发司,前为戒石亭、为仪门,堂东为幕厅,堂西为官库、架阁库,堂后为后厅,为三堂厅,后为知县宅,为内宅,楼仪门左右为角门,前为大门,门上设钟鼓,楼门东为寅宾馆,又东为土地祠,为马快房,西为民壮房,为皂隶房,仪门西为狱,仪门内西为官仓,大门内东又为马房,大门外东为旌善亭,又东为申明亭。
县丞宅 在县堂东。
主簿宅 在县堂西,今废。
典史宅 在县堂西,即旧主簿宅。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南,今废。
僧会司 道会司 俱未设。
预备仓 在县治西,今废。
布政司行署 在县治东南。
按察司行署 在县东南,今俱废。
府馆 在布政司行署前。
韩家道口公馆 在集东南北街,向西。
胡家桥公馆 在集南北街,向西。
教场 在县西门外。
养济院 在县治东南,郑相重修。
漏泽园 在北门外东北。
义冢五处 一在南门东,一在北门西,一在黄堌村,一在石井村,一在青团村。
永城县治 在县北门内,迤东西汉创建,隋唐因之。至金升为州,廨宇皆仍旧,金末燬废,元即故址修葺,后复燬。明洪武三年,主簿赵圭重修,中为正厅三楹,厅后为穿堂,为后厅,西为幕厅,北为知县宅,东西为官库,厅前东西为六房,东三房南为承发司,西三房南为架阁库,中为甬道,道中为御箴亭,前为仪门,仪门内西为狱,仪门外东为土地祠,前为大门,门上为鼓楼,门外西为申明亭,东为旌善亭,南为宣化坊。
县丞宅 在正厅东北。
主簿宅 在正厅西北,今废。
典史宅 在正厅东南。
阴阳学 医学 俱在县治东,今俱废。
僧会司 在县东崇法寺,后移于县西关太平禅院。
道会司 未载。
税课局 在县治西,裁废。
惠民药局 在县治东南,今废。
布政司行署 在县治南,明正统年建,今废。按察司行署 在县治东南,明洪武四年县丞梁林建,今废。
中司 在县治东。
小司 在中司东书院西,今俱废。
养济院 在县东关。
永盛仓 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西。
教场 在县城北门外。
义冢 三处一在崇法寺,一在韩家道口,一在酂县城。
虞城县治 旧治在旧城内之稍北,建自西汉。晋唐以来因之,元末兵燹,至明因遗址修复,嘉靖九年以河决迁,今县治在城内正北,创于知县黄镛,后牧屡加修葺,规模益弘。中为牧爱堂,堂西为幕厅,东为库楼,后为景舜堂,又后为知县宅,堂东西为六房,前为戒石亭,又前为仪门。门东为土地祠,为寅宾馆,为官仓,西为狱,又前为大门,门上为谯楼,门外东为申明亭,西为旌善亭。崇祯戊寅谯楼火灾,后补为大门三迨。明末流寇破城,独存库楼与大门,馀皆焚燬。皇清顺治十二年,知县张时昌修大堂。十五年知县史鹏修官宅吏舍,凡旧日应有者俱鼎建重新,始得渐复旧制云。
县丞宅 官久裁,宅废。
主簿宅 在县堂东。
典史宅 在县堂西。
阴阳学 在申明亭东,今缺。
医学 在旌善亭西,今缺。
布政司行署 在县治西南,知县汪瑞建,韩性重修。
按察司行署 在县治西南。
府馆 在县治西南,以上三署今俱废。
僧会司 道会司 俱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东南,今废。
养济院 在县治西北。
教场 在县城门外。
漏泽园 在县治东南郭外。
义冢 在县西郭外。
睢州治 旧治在金锁岭之阳,明洪武三年,知州杨时敏创建,嗣后屡加修葺,规制宏敞。州有正厅,有退思堂。正厅东西皆有幕厅,西又有仪仗,库前有戒石亭及六房,仪门门外东有土地祠,西有囹圄厅,后有库藏厩房,知州廨宇,大门外东西有申明、旌善二亭,又有承流、宣化二坊。自崇祯壬午年春火于兵,秋沦于水,存者止三。堂一所,廨楼五间而已,是以来牧兹土者厅政,无所寄,每馆于民房至。皇清顺治十五年,知州戴斌议于新城内买李氏旧址为衙门,而州治始有基云。
州同知宅 州判宅 吏目宅 今俱废。阴阳学 在州治东。
医学 在州治西。
僧正司 在兴国寺。
道正司 未载。
布政司行署
按察司行署
察院 府馆 俱在新城内。
睢阳卫 在州治东南,明洪武二十二年建。广盈仓 在州治东南。
养济院 在襄台右。
教场 在东门外。
漏泽园 在城北。
义冢 在新城西。
考城县治 在县城内正北,明洪武二年,知县杜思进创建,后圮于水。正统间知县郑道重修。嘉靖二十六年,知县沈澄、章裴相继修葺。中为牧爱堂,前为戒石亭,仪门,连东西角门。又前为头门堂,东为库房,库楼连东吏书房。堂西銮驾房连西吏房及狱所。仪门外东为土地祠,旌善亭,寅宾馆,西有纪恶亭,申明亭,又大堂后为县官宅,东吏房,后为公廨,规制甚备。自崇祯十五年流贼,破城尽被焚燬。皇清顺治八年知县刘愈奇复修,内外粗备。
主簿宅 在县堂东。
典史宅 在县堂西。
阴阳学 在县治大门外左。
医学 在县治大门外右。
僧会司 在县治东北。
道会司 未载。
布政司行署 在县治东,明末燬。
按察司行署 未载。
府馆 在县治西街。
河防厅 在县治东南。
察院 在县治东。
预备仓 在县治东。
义仓二所 一在小颜家集,一在孙禄口集。教场 在东门外。
养济院 在南郭外,今改城内旧长平仓。漏泽园 在北门外。
义冢 在城西五里。
柘城县治 昔在旧城中,明洪武元年,知县王智建,正德六年,知县高举重修。嘉靖二十年沦于水,至三十三年,知县姜寿徙治于新城东门市物街北,正对南门,通正街,左右北俱邻民间。中为爱民堂,后为中堂,东为幕厅,为六房,为公廨,前左为土地祠,迎宾馆,后为知县宅,大门外东为旌善亭,西为申明亭。
典史宅 在县堂东。
阴阳学 在县门东。
医学 在县门西。
僧会司 在白塔寺。
道会司 在三清观。
预备仓 在县治东。
布政司行署
按察司行署
府馆 以上三署俱知县胡世忠建,今俱废。察院 在新城市物街,嘉靖三十三年知县姜寿建。
教场 在县城西。
养济院 在县南门外。
漏泽园 在县城东堤外。
义冢 在县城西,三处,南一处,西北一处。

归德府学校考

    府州县《志》合载本府〈商丘县附郭〉
府儒学 在府治东,即宋应天书院大中祥符中建,为南京国子监。后经兵燬,元初建大成殿三楹。延祐四年,增为五楹,至元丁丑,知府李守中增置棂星门,其后又值,兵燬。明洪武六年知州段嗣辉于原址创建庙学,宣德天顺间知州李志、蒋魁相继增修。至弘治壬戌圮于水。知州张玺徙建于今地。正德间知州赵会刘信相继修葺,又建明伦堂五楹,左右斋舍共六十楹。前为仪门,三楹大门。三楹其后为馔堂五楹。嘉靖初诏建启圣祠,敬一亭,州县学皆有。二十一年分守参议王崇檄,知州李应奎修葺之。二十四年改州学为府学,三十年知府南逢吉又新之。三十四年知府王有为,三十八年知府陈洪范继修。
启圣祠 名宦祠 乡贤祠 俱未详其处。教授宅 在明伦堂后。
训导宅 在明伦堂后。
魁星祠 在府学东。
应天书院 在城西北隅,宋有敕赐碑在旧城内,今废。
宋范文正公讲院 在府学之东,直长十八丈六尺,横阔八丈二尺,大门一座,二门一座,讲堂一座,后轩一座,文昌阁一座,文正公祠一座,藏书楼一座,楼下厅房三间,向学西门楼一座,东西房二十间,周围砖墙,计高一丈三尺六寸,藏书楼前东西墙二道,耳门四座。明万历三十九年知府郑三俊重建。
商丘县儒学 在县治北,明万历元年设,为先师庙知县何希周建。皇清顺治六年,知县胡扬俊重修,庙之前为东西庑为戟门,门外为棂星门,为泮池,右为明伦堂三间,知县何希周建,堂东西为号房,各五间,堂前为大门二门及照壁。
启圣祠 在庙后东北隅。
名宦祠 在戟门左。
乡贤祠 在戟门右。
教谕宅 在明伦堂东北。
训导宅 在明伦堂后。
社学 旧随乡建置,后稍废。明嘉靖初,知州王侑建之象贤祠西。至嘉靖十年,御史蔡改为应天书院,今废。
外州县
宁陵县儒学 在县治后,旧在县治西南,明成化十四年圮于水。知县金玺徙建,正德十四年巡按监察御史王以旂檄县增修,明末寇毁。皇清顺治六年,知县侯国泰李若星等重修。中为先师庙五间,庙前左右东西庑各五间,戟门三间。
又前为棂星门三间,棂星门内为泮池,久坏。知县姚大生重修。庙西为明伦堂五间,堂前左为进德斋,右为修业斋,前为二门三间,又前为大门三间,庙内宰牲房,祭器库,馔堂。东西号房、尊经阁、敬一亭。
启圣祠 旧在明伦堂西,明嘉靖四十四年知县熊秉元移祀敬一亭内,明末燬。皇清顺治十三年,知县刘可盈重建。
名宦祠 旧在儒学二门之东,后改于戟门东。乡贤祠 旧在儒学二门之西,后改于戟门西。教谕宅 在明伦堂之北,即馔堂旧地。
训导宅
社学 在县治东。
祭田 按《通志》:宁陵县:唐贞观间敕建。
圣庙赐祭田一十四顷一十五亩三分五釐,明正
统间因河水倾圮,移建在仪封县宁陵祭田,遂废。
学田 五处共四顷五十五亩八分。
鹿邑县儒学 在县治东,元至正间归德守观志能修,后燬于兵。明洪武三年知县韩瓛修。万历三十二年,正殿火,知县杨应魁重修,明末复为兵燬。皇清顺治六年知县闵三元修,中为先师殿五间,东西两庑各五间,前列戟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泮池外为棂星门,门南为坊一座,扁曰:谈礼遗踪又南为照壁大殿,后为尊经阁,阁内祀文昌。西为明伦堂五间,前为大门三间,外为照壁大殿,东北为敬一亭三间,至于明伦堂,前崇德斋、广业斋、仪门、角门。东北为射圃亭。
启圣祠 在正殿东。
名宦祠 在戟门东。
乡贤祠 在戟门西。
教谕宅 在明伦堂后。
训导宅 在教谕宅后。
司训宅 在正殿西,今裁。
社学 在养济院之东,明洪武三年立,每里俱有,今废。
夏邑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始于后魏孝文。天安初年至金大定间,知县王德彰因废址重修。元末燬于兵,明洪武三年诏立学校,主簿纪懋重建。宣德间知县王衡建,立殿庑。正统间知县周普修理堂斋。成化间知县孙泽因旧重修。弘治间知县王志修理殿庑棂戟二门。弘治间署县事鹿邑县丞郑举克,教谕刘桐重建明伦堂。后知县宋杰继修两斋、号舍、仪门,规模隆备。后河水泛溢,庙宇倾圮,学垣西北开小门以便出入。嘉靖间知县刘宗和仍改南向。
启圣祠 在正殿东。
名宦祠 在戟门左。
乡贤祠 在戟门右。
教谕宅 在明伦堂北。
训导宅 在明伦堂西,今废。借居于两斋后。学仓 在明伦堂西北。
崇正书院 在慈胜寺西,嘉靖二十五年建,今废。
社学 在县治西南,嘉靖二十六年建,今废。永城县儒学 在县治西南,前代创建,无考。金升县学为州学,金末兵毁。元至元初邑民屈瑄因废址重修,延祐间知县王庆重修,元末复燬。明洪武三年主簿赵圭重建,正德十年县丞张继禄,嘉靖四年知县陈廷赞,七年知县冯景祚相继重修。中为先师庙五楹,东西列两庑各十二楹。两庑南北俱连绩,房前为戟门,左右翼以小门,门内元季加号碑一通,又前为泮池,池南为棂星门,戟门,左为神厨,右为神库神厨,即为宰牲房,庙西为明伦堂五楹,左右为进德修业二斋,各五楹。前为道义门,门外东敬一亭,又前大门,大门外为东西儒林二坊,又棂星门外东西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南为龙津飞渡坊。
启圣祠 旧在道义门外西,今移建庙后。名宦祠 旧在儒学内启圣祠东,今移戟门东。乡贤祠 旧在启圣祠东,今移戟门西。
教谕宅 在明伦堂西南。
训导宅 在明伦堂后。
奎楼 在东南城上。
学仓 在儒学西南,今废。
浍滨书院 在县南二十五里,元知县张思立建,至正末兵燬。
社学 共一十一处,在城一,甫城乡六,酂县乡一,保安乡一,砀山乡二。
学田 坐落柘树集东,三顷六十亩,又二处共三顷零一亩。
虞城县儒学 在县治西南,嘉靖九年知县黄镛自旧城迁建于此,十九年知县汪瑞重建。万历元年知县韩原性重修,三十四年知县王纳言重修,明末寇燬。皇清顺治庚寅教谕梁祚隆紏邑士民重建,中为大成殿,东西列两庑,前为戟门,为泮池为桥,又为棂星门,后为敬一亭,西为明伦堂,堂前列博文、约礼二斋,中为仪门,又前为大门,堂后为尊经阁。
启圣祠 在敬一亭之后。
名宦祠 在戟门东。
乡贤祠 在戟门西。
教谕宅 在尊经阁后,今废。
训导宅二处 一在教谕宅东,一在教谕宅西,今俱废。
奎楼 原在大成殿东,今移建于学之东南。社学 在县城东北隅,东岳庙侧。
睢州儒学 在州城内正北,明洪武初知州杨时敏建,正统间圮于水,暂移南关。水去,知州谢光因旧址重建。弘治中知州邓鼎、徐镃相继增修。大成殿七楹,东西庑各九间,戟门,棂星门各三间,明伦堂五间,旁有志道、据德、依仁三斋,为生儒课授之地。礼门义路腾蛟起凤门,为往来持循之途。宰牲房、神厨皆在庙前右,号房四十二间,皆在庙后左,明伦堂后,旧为尊经阁,后更为敬一亭,学之西南旧有射圃亭,后以水废,至嘉靖三十三年知州王佐改建于襄台之右,至三十九年复毁建别署。
启圣祠 在学之巽方,即文昌庙旧地。
名宦祠 在敬一亭东。
乡贤祠 在敬一亭西。
学正宅 在明伦堂西。
训导宅三处 俱在明伦堂西南。
奎楼 在学前。
锦襄书院 在骆驼冈院,旧为尼寺,嘉靖四年提学副使萧鸣凤改建。
社学 在各里,凡三十有二,今废。
考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南,中为先师殿五间,旁为东西庑各九间,前有戟门,有棂
星门。门前神道,中为青云桥,又砌街为青云街。万历七年知县王万邦建砌,殿后为明伦堂五间,知县杜志晦重加修葺,东西为进德、修业二斋,各三间。明伦堂后为敬一亭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启圣祠 在明伦堂东北。
名宦祠 在戟门左。
乡贤祠 在戟门右。
教谕宅 在正殿西。
训导宅 在明伦堂西。
奎楼 在学东南城上。
社学 在西门里,久废。
柘城县儒学 原在旧城县治东,明洪武三年知县王智建,成化三年圮于水,知县朱佐徙建。十六年知县张萱继修,弘治十六年知县王翊重修,正德八年知县李仁仍迁旧址,胡世忠李一贯等各续修,嘉靖二十一年复圯于水,暂借城外天仙庙,祭享升散者数年。三十三年知县姜寿改建新城东门内街北。为棂星门一座,外为照壁一座,中为泮池。万历十三年知县冯榛修。又内为戟门三间,旁为角门,左右各一间。中为正殿五间,左右为东西庑各七间,殿后为明伦堂五间,东曰居仁斋,西曰由义斋,东斋后为敬一亭三间,堂后为尊经阁三间。
启圣祠 在明伦堂东,署县事州判鲍尚伊建。名宦祠 在戟门外左,冯榛建。
乡贤祠 在戟门外,右顺治十三年,拔贡王锬建。
教谕宅 在明伦堂后。
训导宅 在明伦堂西。
社学八处 在新城四处,在乡四处,今废。学田三处 一在旧城内,一在牛头城北路西,一在双庙,共地四顷二十一亩,每年共收租银三十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