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六卷目录

 德安府部汇考四
  德安府学校考
  德安府户口考
  德安府田赋考
  德安府风俗考

职方典第一千一百六十六卷

德安府部汇考四

德安府学校考

        《府志》本府
德安府儒学 在府治东。淳熙初,建于三皇台。前元因之。明洪武三年,通判安桓、教授胡琏训导何信,徙建治东北隅。七年,同知罗子理复徙旧址。十六年,知府张宽教授李文重修。中为大成殿,东西为庑戟门。泮池如制。正统十年,知府范理增饬大成殿,杨溥记。景泰五年,知府周铎益饬之两庑。各增为十五楹,每楹为一坛。东为文昌祠,西为碑亭,为神厨。谓明伦堂隘。仍辟左徙焉为教职廨。五斋舍门垣悉加于旧。尚书王直记。成化十五年,知府王玺继修之。改文昌祠为名宦祠,碑亭为乡贤祠。弘治三年,建藩邸欲割学地,知府和鸾力争之庙,得不毁。而学地割者半鸾,乃徙学宫于庙后,同知沈纶继成之堂斋如制。正德七年,知府马龠易棂星门以石门。外陶为屏,同知陶龙记。嘉靖十四年,知府汤绍恩徙泮池于棂星门外。二十一年,佥事柯乔、知府陈谟度学宫旧址,复之堂斋学舍重门悉如制。二十六年,知府李逢徙屏近棂星,而复泮池于门内。三十一年,改建藩邸。益以学地。知府徐贡元乃徙建今所。庙庑学宫如制。弘丽加于旧。隆庆六年,知府马丈炜重修。崇祯初,知府胡继先于棂星门外东偏建奎星阁。辛巳,巡道赵振业、知府樊邦正再加丹垩以奎星阁太逼,改建于南郊龙角寺之巅。癸未毁于寇。皇清顺治辛卯,知府李慎修复补葺。十八年辛丑,知府高翱、知县宋尔祁、教授樊维域各捐赀,为教职廨者三,于明伦堂后。东建启圣祠,西葺敬一亭殿。庑堂舍棂星戟门一新。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督学蒋永修捐修,有记。二十四年乙丑,知府傅鹤祥复修,教授郭更名记。
安陆县儒学 在县治东。与府学并列。明洪武十三年,知县杜益、训导王德俊建于城中鼓楼清风街。天顺间,知县陈显、朱敏,成化间知县林璲相继修之,殿庑门池悉如旧制。嘉靖十年,改会讲堂,为敬一亭为启圣祠。二十二年,同知谢衮、知县郭嵩撤而新之。亭祠庙斋如制。置教谕训导二廨,于西斋之西。三十一年,知府徐贡元以藩封益地,徙于今所。规模悉如旧。崇祯初,知府胡继先更新之于棂星门外,即旧存射圃地。再辟泮宫中为桥。周遭栏以石坊峙,其前龙门。己巳,知府陈策建楼三楹于衢口。辛巳,知县濮有宏于戟门外。另辟一门,东南向,曰巽门。于东庑后中建坊,曰云路。与府学之西庑接。复于云路北地,东斋房之后,建祠三楹,以祀文昌。迄癸未之变,贼穴城中蹂躏。无虚日,几成瓦砾。皇清顺治八年辛卯,巡道马鸣鸾、知县赵琪捐赀补建越壬辰庙。貌粗成。十八年辛丑,知县宋尔祁,于明伦堂后旧址创为教职廨。康熙五年丙午,知县高联捷捐俸,重修大成殿。明伦堂、棨戟门并两庑悉如旧制,自为记。二十一年壬戌,督学蒋永修复修。二十三年甲子,督学姚淳焘、知府傅鹤祥、知县刘世英、教谕汪绍远、训导王家官各捐赀,建启圣祠、敬一亭、文星楼、明伦堂,规制较昔有加。教谕汪绍远记。
社学 一在府署前。正统间,知府范理建。一在南城内东边,即知府徐贡元生祠。一在南城外文笔峰下,即江汉书院故址。后为知府杨楷生祠。天启甲子推官郑二扬建。以上俱废。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县刘世英创建义学于县西。
长庚书院 在府治西,白兆山下。李太白读书处。元李仲章建。今废。有记载艺文中。
江汉书院 在府城南,文笔峰下。元赵复讲学于此。今废。
碧霞书院 在府城北石柱山上。万历丁巳提学葛寅亮建。知府高翱重修。
外州县
云梦县儒学 在县治东。明洪武间,建于县北。知县汪淮迁今所。殿庑堂、斋亭祠、门池各如制。
历知县施纪、贾升、陈谨、赵文杰、黄巩孙复修。义学 在县治西。今废。
社学 在西门三司东。今废。
学田 其一坐落天井湖。计亩四百。其一坐落诸葛村。
尚行书院 在县北门邹,孚如建。今废。
应城县儒学 在县治东。建于宋谢显道。元燬于兵。明洪武二年,知县贾严即旧址创立。九年县并云梦学随之。十三年县复知县韩子中、训导陈居敬重建,寻圮。景泰七年,知县夏玑修殿、庑门池如制。天顺五年,知府周铎增饬之。殿后为明伦堂。八年推官章颙即堂前辟日新,时习二斋。后为讲堂,为神厨库,为馔堂,为教谕廨。学舍堂左为大门。门左为文昌祠,东西为训导廨二堂。东北为射圃,有亭。未几灾。成化七年,知县汪清重建殿庑、门池、悉完丽焉。十年,知府计昌改文昌祠为乡贤祠,徙置学舍北。正德元年,提学陈凤梧又徙置戟门。七年教谕曹仪重建兴贤门于日新斋南。十五年,知县周冲始建名宦祠于戟门左。移乡贤祠于右。嘉靖四年,殿堂圮。知县冯宗龙重修。十三年知县李调元建敬一亭,启圣祠于堂东。二十六年,知县张叔宗继修。万历十一年,庙将圮。知府齐一经、推官钱士完、知县陈扬产各捐金复修。
学地一区 万历七年,县令李学诗置在治北十里铺。逃户赵英遗地四十九亩,佃民萧子英。每年租谷十石,纳银二两。
学田 亦李学诗置,在治西北四十里,省港报恩寺西。绝户,臧六儿,遗田六十二亩。有奇水塘,三佃民姜天爵,每年租谷二十石,折纳银四两。田地共租银六两,储库济给贫生。
孝感县儒学 在县治南。旧在县治东。宋端平乙未燹于兵。元至元癸未,县尹赵资仁辟故址,粗建殿庑。历县尹乔成、刘谅等相继兴创制度,始备。元季复燹于兵。明洪武五年,知县朱思胜修建。九年以县省入德安州学亦随废。十三年,复置。县知县宋显明,即宋元废学址创学焉。殿庑堂斋门池如制。历教谕梁炯、知县史搢等相继增修。隆庆二年,知县刘昆废,会贞观改建今所。中为大成殿,东西为两庑,为省牲省器所。前为戟门,门之东西为名宦乡贤祠。又前为棂星门。殿之北为尊经阁,阁下为启圣祠。祠东为训导廨二祠。西为教谕廨,为明伦堂。堂后为敬一亭,亭左右有号舍。堂两翼为进德修业二斋。崇祯十六年,学房舍悉火于贼,仅存正殿。皇清顺治十三年,郡人屠奏疏捐赀重建。东西两庑名宦乡贤祠,并棂星戟门。
社学 在县治前。今废。
西湖书院 在县西,湖明月台上。嘉靖间知府陈谟建。今废。
经正书院 在县治东南。明知县彭同魁监生张翰选修。
随州儒学 在州城内东。明洪武十四年,知县陈萃因宋元旧址建州城东。历知州仲端、尤忠等相继修。万历初,知府马文炜、知州林梓改迁今所。崇祯辛巳,俱焚毁于贼。皇清顺治戊戌,知州陈秉化修建。殿庑、堂祠、斋舍、门池亭廨悉如旧制。学正王岱复修。
社学 一在州治,其在各镇店铺皆同。
汉东书院 在随州砖城外,即宋元以来旧学。应山县儒学 在县治北。明洪武三年,主簿白钦祖,因元故址刱建。十年兵燹并废县。十三年复设。知县魏朴重建。成化六年,知县李春重修。嘉靖九年夏,大雨庙复圮。知县王尚用王朝璲相继修复。颜木记。四十三年甲子,知县乐颂复增修,移址稍南下数丈。越一年,乙丑告成。规模乃备,刘化记。崇祯末,戎马驿骚鞠为茂草所。存仅大成殿、两庑戟门、明伦堂。皇清康熙七年,知县周祜修葺。略如旧制。
学田 明万历知府马文炜置学田二所,一在治南二十里许,一在治东十里许。
三十三年,知府张捐俸买民韩国祥田十石,在治北易家铺东。畀学其谷,逐年量给贫生。三十四年,知县江墉买民彭彦统田一石八斗凑给贫生。

德安府户口考

      《府志》府总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额人丁五万三千六百七十四丁。额徵丁银一万三千一百三两二钱九分三毫八丝三忽二微二尘六埃一渺。内有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二百二十五丁。豁除丁银七十三两六钱二分一釐二毫七丝三忽一微四尘四埃三渺六茫。
实在人丁五万三千四百四十九丁。实额银一万三千二十九两六钱六分九釐一毫九微八尘一埃七渺九漠四茫。
顺治十四年,新增人丁一万二千六百八十三丁。共徵银二千四百六十七两三钱五分七釐六毫七忽六微六尘五埃四渺。
康熙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二百二十七丁。派徵银四十九两八钱五分六釐一毫一丝二忽四微六尘九埃二漠。
二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二百一十一丁。派徵银三十八两四钱七分八釐四毫九丝七忽二微三尘七埃五渺四漠三茫。
户一万二千七百三十五,口二十万一千九百八十七,丁五万三千六百七十四。
安陆县〈附郭〉
康熙二十二年,原额人丁二千七百九十五丁。额徵并新加,共银一千七百九十九两六钱一分四釐七毫四忽二微七纤五尘。内于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三十丁。豁除丁银一十九两三钱一分六釐七丝九忽一微一尘五埃五渺。
实在人丁二千七百六十五丁。实额银一千七百八十两二钱九分八釐六毫二丝五忽一微五尘九埃五渺。
顺治十四年,新增人丁四百七十九。丁增银三百三两七分九毫六丝八忽二微。
康熙十一年,额外增出人丁一十一丁。派徵银七两八分二釐五毫六丝二忽三微四尘二埃三渺五漠。
户一千四百五十二,口一万二千二百二十,丁二千七百九十五。
云梦县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额人丁二千三百二十四丁。额徵并新加,共银一千二百六十九两三钱五分八釐一毫九忽四纤一尘二渺。内于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一十四。丁豁除丁银七两六钱四分六釐七毫三丝五忽五微九尘六埃四渺七漠。
实在人丁二千三百一十丁。实额银一千二百六十一两七钱一分一釐三毫七丝三忽四微一尘七埃七渺三漠。
顺治十四年,新增人丁七百七十四。丁增银四百一十一两一钱一分六釐五毫四丝三忽五微五尘。
康熙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八丁。派徵银四两三钱六分九釐五毫六丝三忽一微九尘七埃九渺八漠三茫。
二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六丁。派徵银三两二钱七分七釐一毫七丝二忽三微九尘八埃四渺八漠七茫。
户一千八十九,口一万七十三,丁二千三百二十四。
应城县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额人丁四千九百四丁。额徵并新加共银二千三百四两一钱四分三釐六毫一丝六忽五微一尘五埃二渺。内于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四十二丁。豁除丁银一十九两七钱三分三釐六毫九丝三忽二微八尘八埃四渺。
实在人丁四千八百六十二丁。实额银二千二百八十四两四钱九釐九毫二丝三忽二微二尘六埃八渺。
康熙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十五丁。派徵银七两四分七釐七毫四丝七忽六微三纤。二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十一丁。派徵银五两一钱六分八釐三毫四丝八忽二微四尘二埃二渺。
户一千六百四十九,口三万七千三,丁四千九百四。
孝感县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额人丁一万三千一十三丁。额徵并新加共银二千五百五十二两四钱五分九毫二丝二忽二微八尘五埃一渺。内于
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一百一丁。豁除丁银一十九两八钱一分七毫六丝九忽四微七纤二尘。
实在人丁一万二千九百一十二丁。实额银二千五百三十二两六钱四分一毫五丝二忽八微一尘二埃七渺。
顺治十四年,新增人丁一千一百九丁。共增银二百八两八钱七釐二毫七丝三忽八微九尘四埃八渺五漠。
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三十六丁。派徵银七两六分一釐二毫六丝四忽三微六尘六埃四渺。二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十五丁。派徵银二两九钱四分二釐一毫九丝三忽四微八纤六尘。
户三千九百九十九,口六万五千二百一十七,丁一万三千一十三。
随州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额人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三丁。额徵并新加共银三千三百八十八两三钱四分八釐二毫二丝五忽七微八尘九埃三渺。内于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二十二丁。豁除丁银三两一钱九分四釐七毫五丝四忽一微六尘一埃二渺。
实在人丁二万三千三百一十一丁。实额银三千三百八十五两一钱五分三釐四毫七丝一忽六微二尘八埃一渺。
顺治十四年,新增人丁九千三百四十九。丁增银一千三百一十一两八钱四分四釐九毫九丝八忽五微。
康熙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百四十二丁。派徵银二十两六钱二分六毫八丝五忽九微四尘九埃五渺九漠七茫。
二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百六十八丁。派徵银二十四两三钱九分六釐三毫四忽五微七渺五漠。
户二千九百六十八,口五万九百三十六,丁二万三千三百三十三。
应山县
康熙二十二年,分原额人丁七千三百五丁。额徵并新加共银一千七百八十九两三钱七分四釐八毫五忽三微四尘七埃三渺。内于康熙四年,奉文豁免运夫,人丁一十六丁,豁除丁银三两九钱一分九釐二毫四丝一忽六微一尘三渺三漠六茫。
实在人丁七千二百八十九丁,实额银一千七百八十五两四钱五分五釐五毫六丝三忽七微三尘六埃九渺六漠四茫。
顺治十四年,新增人丁九百七十二丁,共增银二百三十二两五钱一分七釐八毫八丝三忽五微二尘五渺五漠。
康熙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十五丁。派徵银三两六钱七分四釐二毫八丝九忽九纤六渺九漠。
二十一年,额外新增人丁一十一丁。派徵银二两六钱九分四釐四毫七丝八忽六微七埃一渺六茫。
户一千五百七十八,口二万六千五百五十六,丁七千三百五。

德安府田赋考

        《府志》府总
原额田地山塘共四万四千六百六十七顷二十九亩六分七釐二毫二丝七忽。续于康熙十六年,筹饷案内清出额外民赋田地八顷四十一亩四分六毫五丝五忽五微。至其府属,尚有荒芜田地,额徵钱粮见系,除荒徵解必俟,开垦全熟,庶以复归足额。
原额编米麦四万三百七十一石六斗七升七合八勺六抄七撮九圭一粒各折不等。共折徵银五万八千四百六十五两八钱二分二釐一毫四忽六微六尘九埃九渺。
额外清出田地,应编粮九石一斗七升六合六抄,应徵银一十七两九钱五釐五毫六丝九忽四微。
原额编本色漕粮正耗共米一万六百五十石四升二合。
又额外清出漕粮二石二斗九升七合九勺三
抄。
原额编本色南米九千七百九十六石一斗。又额外清出南米二石四斗二升九合五勺五抄。
原额徵驴脚米折银一千一百七十五两五钱三分二釐。
又额外清出驴脚米折银二钱九分一釐三毫四丝三忽三微。
原额归并屯田地共一百四十二顷一十四亩六分二釐七毫二丝。
原额编粮一千四百三十八石四斗七升一合六勺四抄八撮。应徵银七百一十九两二钱三分五釐八毫二丝四忽。
原额更名田地等项共五千九百四十四顷六十亩七分六釐八毫。
又额编租饷各折膏税银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六两一钱八釐八丝二微三纤五尘。
又额外清出更名田地一百一十九顷六十一亩四分六釐八毫三丝三忽。
额外清出租饷银三百八十三两三钱四分二釐八毫五丝九忽七微四尘。
以上共额徵银七万九千四百二十八两二钱三分七釐七毫八丝一忽三微四尘四埃九渺。外又人丁项下共额徵银一万五千六百五十八两九钱八分二釐六毫六丝五微九尘八埃六漠三茫。
起运
户部项下 起运等银六万七百五两六钱九分八釐二毫七丝五忽二微二尘六埃一渺六漠三茫。内原旧户部项下银二万六千四百九十六两八钱四分二釐七毫七丝七忽四微五尘一渺六漠三茫。又归并屯粮银七百一十九两二钱三分五釐八毫二丝四忽。
礼部项下 银一十六两五钱五分八釐八毫二忽。
工部项下 银二千八百七十七两三钱四分六釐五毫八丝七忽。
光禄寺项下 银二千四百七十二两三钱一分九釐七毫二丝。
原旧裁扣俸工等项银九千五十六两三分八釐四丝五忽四微。
筹饷案内清出民赋银一十七两九钱五釐五毫六丝九忽四微。
更名租饷银一万九千四十九两四钱五分九毫三丝九忽九微七纤五尘。
存留
驿站项下 排夫、脚马、红船、水手、江济等银一万七千七百五十二两四钱八分六釐四毫五丝。
随漕项下 随漕浅船并驿脚,米折共银三千二百九十五两七钱二分九釐九毫七丝九忽八微。
俸工项下 官俸役食等,银一万一千九百七十两七钱二分五釐七毫二丝一忽八微九尘三埃八渺。
支给项下 祭祀等银一千三百六十二两五钱八分一丝五忽二纤三尘。
本色
漕粮一万六百五十二石三斗三升九合九勺三抄。
南米九千七百九十八石五斗二升九合五勺五抄。
外芦课
芦课洲地三千八顷四十一亩九分六釐一忽庄基二十七亩八毫六丝三忽。
应徵银二十七两七分四釐五毫六丝二忽一纤五尘。
安陆县
原额民田地山塘共三千六百三十九顷九十九亩一分六釐二毫八丝五忽。每亩科则不等。额载秋粮米三千九百四十四石五斗四升二合六勺四抄四撮。每石派银一两二钱六分。额徵并新加共银四千九百七十二两五钱九分八釐七毫五丝四忽三微七纤五尘。
康熙十六年,于筹饷案内清出额外田地二顷三十二亩粮二石九斗六升九合六勺,条银六两三钱一分五釐二丝。
九釐辽饷正扛,共银一千六百五两六钱二分九釐八毫七丝二忽九微。又于筹饷案内清出饷银一两二钱八釐七毫八丝。
田地山塘人丁并九釐饷,通共实徵银八千六
百七十六两二钱四釐五毫八丝二忽九微七尘六埃八渺五漠。
原额本色漕粮正耗米七百三石五斗。
又额外清出漕米六斗五合一勺四抄,每正米一石里纳,盘脚米二升,船脚米七升。
又额外清出米三斗四合四抄。康熙十一年,奉文另正米一石徵给赠贴米二斗。
原额本色南粮正耗米一千九十石二斗五升。又额外清出南米八斗二升二合一勺。每正米一石,里纳驴脚米一斗五升。又额外清出米九升八合四勺九抄,奉文每石折银一两。
更名田地,原额田七十一顷九亩一分五毫有奇。
原额租银二百五十九两六钱七分四釐四毫钵盂、港北、新庄、白兆山、寿山四处,共租银二十六两五分加派九釐饷银六十三两九钱八分一釐九毫四丝五忽。
寿山龙泉寺草山一处,租谷二十石。原每石折银二钱共银四两。
府市营房,租银六十九两二钱七分四釐三毫三丝加派九釐,饷银七十三两五钱二分四釐九毫四丝五忽。二项无徵。
又原额更名田地共七顷二十七亩。该租银二十八两七钱三分五釐加派九釐,饷银六两五钱四分三釐。
屯粮代徵武昌左卫籽粒屯粮一百一十二石七斗七升六合每石徵银五钱六分。
云梦县
原额田地塘共五千一百四十二顷二亩三分九釐一毫。每亩科则不等。
额载秋粮米二千九百一十二石八斗一合一勺三抄六撮四圭。每石派银一两三钱五分六釐七毫四忽九纤四尘。
额徵并新加,共银三千九百五十一两八钱九釐五毫一丝五忽八尘八埃七渺。
加增九釐辽饷一千三百九十九两七钱七分九釐九毫四丝八忽。
田地塘人丁并九釐饷新增等项,通共实徵银七千三十二两六分四釐一毫一丝五忽六微五尘二埃九渺。
原额本色漕粮正耗米七百三石五斗。每正米一石,里纳盘脚米二升,船脚米七升。康熙十一年,奉文另正米一石徵,给赠贴米二斗。
原额本色南粮正耗米七百六十五石二斗五升,另正米一石,里纳驴脚米一斗五升。奉文每石折银一两。
更名田地
原额田地一百四十九顷三十二亩。原额银五百七十一两八钱六分。
额载租谷三百石,每石照依旧例折银四钱六分六釐,共折银一百三十九两八钱。
加增九釐饷银三十七两七钱五分六釐四毫六丝。
又原额更名租田地二百一十八顷四亩五分一釐四毫。该租银五百四十二两二钱八分三釐。
加增九釐饷银五十九两九钱四分九釐四毫一丝二忽七微七纤六尘。
兴屯辽饷银六两七钱六分一釐,俱在饷银之内徵。
更名利塘庄租银六两。
康熙十六年,于筹饷案内清出额外更名田地一百一十九顷六十一亩四分六釐八毫三丝三忽,饷银三百八十三两三钱四分二釐八毫五丝九忽七微四尘。
应城县
原额田地山共六千一百二十六顷七十五亩八分三釐一毫。每亩科则不等。
额载秋粮米五千三百八十一石九斗三升二合一勺七抄一撮七圭五粒。每石派银一两二钱八分四釐五毫六丝六忽一微九尘六埃六渺。
加增九釐辽饷银一千六百二十九两一钱一分八毫八丝。
田地山人丁并九釐饷,通共实徵银一万八百三十九两一钱七分九釐九毫九丝九忽七微一尘九埃五渺。
原额本色漕粮正耗米一千四百零七石一斗四升。每正米一石,里纳盘船脚米,共九升。康熙十一年,奉文另正米一石。徵给赠贴米二斗。原额本色南粮正耗米一千二百五十八石,另
正米一石,里纳船驴脚米一斗五升。奉文每石折银一两。
更名田地
原额田地共一百七十九顷七十四亩三分四釐二毫。
原额共银六百四十一两五钱七分二釐一毫一丝。
又出田地租银七十七两四钱。
加增辽饷银一百六十一两七钱七分八釐八丝四忽三微。
没官清水湖柴山地七顷五十亩。
又更名田地共二百四十顷三十八亩三釐九毫。
额徵租银八百四十八两。
额徵谷三千七十六石八斗。每石折银四钱六分六釐。该银一千四百三十三两七钱八分八釐八毫。
荒芜田地一十八顷四十三亩八分二釐,无徵银七十七两六钱六分。内康熙十年、十五年,安插垦弁,共垦田一十八顷四十三亩八分二釐。除荒,实徵饷银一百七十三两一钱二分七釐四毫。
改归加增,并更名款内石膏税银一千五百两。更名武垱湖田地八顷九十五亩七分二釐。该租银三十五两八钱二分八釐八毫一丝。外辽饷银一百七十三两一钱二分七釐三毫四丝。
屯粮
武昌卫中所三百户,军民佃户领种屯田二十七顷五十一亩六分,共纳屯粮三百六石四斗。每石折银五钱。该银一百五十三两二钱。武昌左卫,民粮屯田一十顷七十四亩七分三釐,共纳屯粮一百一十七石三升二合。每石折银五钱,共银五十八两五钱一分六釐。
武昌卫右,后二所样田籽粒米一百六十石九斗八升五合四勺。每石折银五钱,该银八十两四钱九分二釐七毫。久裁入饷以上屯粮俱归本卫印官徵解都司收支。
孝感县
原额田地山塘共一万八百六十五顷八十二亩四分六釐三毫。每亩科则不等。
额载秋粮米一万三千一十石六斗九升一合二勺二抄六撮二粟。每石派银七钱九分八釐九毫二丝八忽八微一埃八渺。
额徵并新加,共银一万三百九十四两六钱一分五釐九毫六丝五忽八微七纤。
加增九釐辽饷银,共五千一百四十两五钱六分七釐四毫三丝四忽九微二尘。
田地山塘人丁并九釐,辽饷新增人丁等项,通共实徵银一万八千二百八十六两六钱三分四釐二毫八丝五忽二微八尘六埃九渺五漠。原额本色漕粮正耗米三千二百三十六石三斗八升。每正米一石,里纳盘脚米二升,船脚米七升。康熙十一年,奉文另正米一石,徵给赠贴米二斗。
原额本色南粮正耗米三千一百八十石八斗五升。另正米一石,里纳船脚米一斗五升,奉文每石折银一两。
更名田地
原额田地山塘二千三百三十三顷九十亩六釐六毫。
额载秋粮米二千四百二十七石一斗五升三合七勺。
额徵租银三千四十五两七钱八分四釐四毫四丝。
又更名东山淤州麦地一千六百三顷五十六亩九分七釐九毫。
额载租银二千一百五十八两八钱九分三釐二毫。
更名小河溪,房租银四十五两四分。
本府普安桥庄租银五两四钱四分。
加派九釐饷银一千二百五十八两二钱九分三釐二毫九丝四忽。
更名田地一百六十顷一十三亩。该租银二百四两一分。
又租谷二千四百三十石。奉文每石折银四钱六分六釐。该银一千一百三十二两三钱八分,加派九釐,饷银六十一两二钱。
又租布二十七疋,每疋折银七分,共银一两八钱九分。
屯粮
代徵武昌卫籽粒六十石三升。每石徵银五钱六分。除荒,实徵银二十五两三钱六分八釐解司。
随州
原额田地塘共一万七百三十一顷五十七亩六分八釐七丝,每亩科则不等。
额载秋粮米七千八百七十三石五斗六升七合八勺六撮九圭五粒八粟。每石派银一两一钱九分一釐二毫七丝五忽七微二尘九埃三渺八漠。
额徵并新加共银九千三百七十九两五钱一分一釐四毫九丝六微八埃七渺。
九釐辽饷。除荒,实徵银二千九百五十六两一钱七分七釐三毫九忽三微九埃五渺四漠。田地山塘,人丁九釐辽饷,归并屯粮,新增人丁,除荒,通共实徵银一万六千五百五十三两八钱九分八釐七毫一丝九忽八尘六埃二渺六漠六茫。
原额本色漕粮正耗米一千三百四石七斗八升二合四勺三抄二撮五圭五粒六粟。每正米一石,里纳盘脚米二升,船脚米七升。康熙十一年,奉文另正米一石,徵给赠贴米二斗。
原额本色南粮正耗米一千七百四十二石八斗五升八合四勺五抄九撮三粒。另正米一石,里纳盘脚米一斗五升。奉文每石折银一两。更名田地
原额田地共五百一十四顷二亩九分八釐六毫六丝。
额徵银一千六百四十五两八钱五分九釐六毫。内荒田地三百顷七十九亩七分六釐三毫。无徵银九百三十五两七分四釐五毫五丝。康熙七年、十四年,开垦田地一顷九十一亩。科租银五两七钱三分。
康熙十六年,于筹饷案内,清出田地三十六顷。科租银一百一十四两。
实荒田地二百六十二顷八十八亩七分六釐三毫,无徵银八百一十五两三钱四分四釐八毫五丝。
成熟田地二百五十一顷一十四亩二分二釐三毫六丝。实徵银八百三十两五钱一分四釐七毫五丝。
九釐饷银四百六十二两六钱二分六釐八毫七丝九忽四微。内除荒芜,实徵银二百二十六两二分七釐八毫三丝二忽四微。
原额房租银九十七两。内除烧燬,实徵银三十九两五钱七分。
原额田地四百五顷六十六亩五釐二丝。额徵银八百六十三两六钱三分一釐九毫六丝。内除荒芜田地一百七十七顷二分五釐九毫九丝,无徵银三百七十六两八钱二分九釐五毫九丝二忽九微七纤五尘。
康熙七年,开垦田地二十一亩。科租银四钱四分七釐一毫。
康熙十年、十五年,垦弁共垦田六顷七十亩。科租银二十两一钱。
康熙十六年,于筹饷案内清出田地二十八顷九十二亩六分七釐四毫。科租银六十一两五钱六分一釐八毫。
实荒芜田地一百四十一顷一十六亩六分一釐二毫九丝。无徵银二百九十四两七钱二分六毫九丝二忽九微七纤五尘。
成熟并垦弁田地二百六十四顷四十九亩四分三釐七毫三丝。实徵银五百六十八两九钱一分一釐二毫六丝七忽二纤五尘。
九釐饷银三百六十五两九分四釐四毫五丝一忽八微。
荒芜,无徵银一百二十七两五分八釐三毫八丝二忽一微。实徵银二百三十八两三分六釐六丝九忽七微。
原额田地三顷一十五亩九分九釐六毫二丝。额徵银七两四钱六分。
原额房租银二十八两九钱七分六釐三毫。内除烧燬,实徵银四两二钱三分五釐九毫。屯粮
朱张二所归并屯田成熟并新垦。至康熙十六年,止共田一百二十九顷六十六亩三分八釐三毫六丝。
成熟粮一千三百四十石八斗五升一合八勺二抄。
实徵银六百七十两四钱二分五釐九毫一丝,又新丈出田五顷一十九亩七分九釐一毫二
丝。每亩科粮四升共粮二十石七斗九升一合六勺四抄八撮。该徵银一十两三钱九分五釐八毫二丝四忽。
应山县
原额田地塘共七千三百九十二顷八分八釐一毫七丝三忽。无上中下则等。
额载秋粮米五千四百六十六石五斗五合四抄九撮。每石派银一两一钱二分八釐八毫二丝八纤八渺。
额徵并新加,共银六千一百七十两七钱七毫一丝三忽五微四纤三尘。
加增九釐地亩饷银二千七百一十六两五钱二分八釐五毫八丝一忽一微。
又于筹饷案内,清出饷银二两六钱八分四釐三毫五丝六忽一微。
田地山塘,人丁辽饷除豁免,通共实徵银一万一千一百九十一两二钱七分五釐六毫九丝八忽一微一尘七埃三渺一漠。
原额本色漕粮正耗米一千二百一十石一斗六升。
又额外清出漕米一石五斗七升四勺一抄。每正米一石,里纳盘脚米二升,船脚米七升。又额外清出米八升八合三勺三抄。康熙十一年,奉文另正米一石,徵给赠贴米二斗。
原额本色粮米正耗米一千四百一十五石五斗。
又额外清出南米一石六斗七合四勺五抄,另正米一石,里纳盘船驴脚米一斗五升。
又额外清出米一斗九升二合八勺五抄三撮。奉文每石折银一两。
更名田地
原额田地三十五顷一十八亩九分七釐。该银一百一十二两九分三釐。
又加九釐饷银三十一两六钱七分七釐七毫三丝七忽。
又更名原额田地六顷六十六亩。该租银二十两八钱。
又加九釐饷银五两九钱九分四釐。

德安府风俗考

        《府志》本府〈安陆县附郭〉
宋滕甫表:士民纯秀,几同邹鲁之风。
周必大茇堂记:士多秀杰,民多隐德。
李元衡记:地多硗确,货殖不饶,惟俗喜儒学,近世名流相望而起。
《舆考》:喜儒、尚义、务简、民醇。
本县自元季兵燹土著,几尽五方招徕民屯杂集。明三建宗藩,财用诎乏,地力既尽,而民俗亦渐孅弱矣。《文学风土记》曰:日给月单,朝歌暮戚,盖言人无终日之计,当其穷乏忮求横集此。土风所为日薄而趋下也。陈志载元季之乱,民匿山砦,仅数十家。五方杂集。地广民稀,习尚朴陋,可以语野。宣德而后,风土含厚之力稍稍析裂,称繁矣。弘治中,藩封再建,道路斯通,而民之耳目浸失其旧于。是浮靡之风,盈于市廛然。土硗农惰产,惟谷布地无异货。河狭舟轻,商贾不至,民无馀赀。虽歆艳奢侈,诎于力焉。若乃诗,书之族,由成化以来,足称名胜。范雍诗曰江边无事州。又曰民醇词讼少。今经涂四达,疲于奔命,欲无事焉不能矣。语曰国有温民,则俗易化。今其地滨河而竭则病末,田赋不足以供徭役,则病农。比户可晨,星数则病土。满即俗尚侈靡,家鲜斗筲其役,役于易衣,并食之馀。欲人心之淳,何可得哉。且市华而野陋,纨裤驰骛者,醉且歌。而刈穫者,饥克。担负者顿饱。士之弦诵者无半菽。总志之记,孅弱不自今而始。近复奸棍结党,健讼武断,乡曲风气之大变也。
云梦县
土瘠、民劳,甫释犁锄即勤机杼。男妇老少皆然。寒暑不辍土著,贾人无重赀。市肆牙行,专视远商之集否为盈虚。
物情素号谨驯,忧深思远。有唐人蟋蟀之风,奉公急义,赴期会如景随表,如鼓应枹。经兵火后,虽间有习染刁悍、健讼、行诬者,如魍魉然,临之以曦烈而自窜伏矣。
俗习知遵礼法,闲家有,则妇女无复江汉游冶之风。
应城县
《旧志》应俗其性固,其俗醇。男不轻商,女惟纴织。地瘠民贫,冲疲殊甚。是以富家鲜有,宿储士则敦诗说礼,不失濂洛遗风。古称好礼少讼。今知礼者鲜,睚眦便兴大讼,持长吏长短,亦时会使然乎。
《陈士元志》习尚仁义。民淳而俗美余生也。后不及睹,先民之懿范,尝闻先人言。弘治已,前邑俗椎朴长厚少机,心钜门鸿族亦无缛礼。有宴集持片刺相邀。客至则设短案,不具丰席。庠士长者有事,学宫则青衿辈。执役如子弟僮仆,无愧色。正德末年,此风顿改。近年,宴集烦缛无节。庠中小子,或与长者抗席矣。然故家崇儒雅,喜文学。齐民好气多哗则犹夫昔焉。盖土壤视邻邑独硗瘠,农夫贫苦俭啬。绅衿先生多好清修。砺名检亦鲜千金之家。嘉靖间,余玉崖先生讲学西河之上。位至卿贰家,如寒素戚里化之。市廛富贾不得与。孝廉庠士齿史掾以下,不得呼。缙绅先生,字盖安。于习惯非强之也。
士子负志勤诵读制,举业代有闻人。故甲第为盛。其留心古学寄兴诗赋者,亦复不少。至于专经之学诗,易为多。书次之,春秋戴记晨星而已。主仆名分令甲昭然。自兵燹之后,故家式微悍,仆尾大稍为整顿,则反噬随之。习成讼棍造捏、款件挟制官吏、凌轹缙绅与、孝感志载者比比而是。
孝感县
邑负山滨湖,其山耸峻,故气多亢爽。其水清折,故人多颖秀。
五乡业各不同。白云之人,负山耕种、射猎采药。多薪烧炭,绩麻为葛。皆可自赡郭下,地瘠人亦少纤然。二乡文风不盛,又气劲易为斗。故乱离之际,二乡独以旗鼓见也。广阳诸赵弘乐,地滨湖,少有鱼利,其性靡。故苦窳无积聚,然子弟好学人文之盛。弘广为最,诸赵次之。
士习素尚朴遫。后来渐入风雅,科第日盛,弦诵日增,声施子史,人人赤帜矣。至于论道讲学,技艺仙释亦间一问津焉。
士子治经,毛诗居多,尚书次之,春秋戴记又次之。惟周易不治。盖邑中从无以此经。获隽者云:民素纯朴,今颇尚气健讼。每因睚眦小忿,肤受罔上,各以告多。先准衙门大者为胜,且必诡籍相蒙,诳行隔属。盖其意不必计较,赢输而在蔓引株连,巧行拖害。与应城同。虽先后有司力加禁饬,而讦风不息。以期无讼难矣哉。
投缳、赴水、自刎、服毒,诸图赖往岁多。有死家谓之为苦主。敌家谓之凶手。一人死,则其家鸠。众拥死人,入敌家行掠,曰:打掳不待对簿,而敌已破家矣。今幸奉严禁,诸凡自杀者,概置不问。年来渐知,图赖无益人命之重。讼赖以稍息。
随州
《九域志》厉山炎帝所生,随固耕耨之馀氓也。厥农多朴,降及近代。圣神虽邈,而井闾沕穆。户篝党塾颇为古道之遗。是以新进喜秀杰,而长老多隐德。此民俗士风可训于硗瘠之州者。近或有健讼之风,獧薄之俗,在司教化者。有以返之东南君子山民,皆以小人为耻。俗多忠厚,有君子之风。
西北圣水河俗重人伦。犹有古圣之遗焉。东北大义山,民多尚义。相习成风。贫富不相耀也。
西南归仁村,民习耕读为业。俗尚醇良。其化于归仁者深矣。
应山县
张文潜四贤堂记其士民好文多学。其俗善良不争,纯静易治。
李元衡云:货殖不饶,俗喜儒学。而近世名胜之流,相望不乏。由进士第一者三人焉。
元鲁璠玙魏尹碑其民秀而文,其俗朴而俭。立春 前三日县正檄令贸易者各视。古传奇中巳事,肖人像形皆架板支棚帐导之街。市集南门隙地。县尉点视之。有妆饰不雅驯者责之曰演春前一日俱集东岳观。郡守率僚属迎春于东郊。远近无叟孺杂踏欢呼竞观为乐。老农群视土牛以占水旱,高下宜种视勾芒,帽鞋以占閒忙。各官宴毕导入府,署沿途竞以茶盐米豆,抛打春牛及诸故事。诘朝鞭春谓之打春。盖鞭土牛至碎也。县正别以小牛,䌽鞭馈送各属亦然。
元旦 是日男妇夙兴盛服。祀家神毕,视岁吉所向,提火拜庙神,曰出方启门,各以爆竹声占利否,归始阖门而拜。幼者拜尊,长以次为差。乡里亲故交拜,或款盛馔,或榼酒以致椒盘屠。苏之瑞五六日方止。比户以爆竹声角胜至村中道,远则不拘也。村中人必致糕相饷,俗曰年糍。是月,多有为唪玉经会者。
人日 荆楚岁时记剪䌽事。今不行。惟以果食为羹荐,祖先群视是日阴晴,以占疾病。
谷日 以阴晴占丰歉。前此如初鸡二大之说亦如之。
上元 前三日剪纸为灯缀以五䌽。好事者彫刊之细如宋工楮叶,以张技巧。稍有力者,或绘纱、或料丝、或羊鞟、或鳌山、或屏、或额以胜相尚。或架䌽棚于衢,而垂灯其下。或藏诗谜,以试推测。或聚族,为龙灯。或披锦为狮猊。或鼓吹,导之街市。自十三、十四两夜,为试灯。十五夜为正灯。檀板、度曲、箫鼓相答卜夜为欢。至十九夜方止。元夜,家制元宵,团相饷,又大者如鹅卵。妇人视火候以占生产。置灯釜上,以膏馀否,占本年休咎。十六夜妇女出游,曰走百病。然亦寻常家,有之绅士家及稍有体者禁。村中多请紫姑神为乐。
二月社日 乡各为社会,以祀社,曰祈谷。花朝 女郎穿耳。年十二三以上者,留发及纳采问名,多以是日为吉。
三月三日 各视社为醮,曰为贺祖师成道,亦或为白兆游。
清明 是日采柳枝,供家神。亦或插于鬓,俱醮先茔。曰迎来,盈月方止。
二十八日 为东岳诞辰。城市及村庙咸为修禊之事。
四月八日 各为浴佛会于寺庙。
午日 造龙舟角黍以吊屈原。俗呼为禳时令。故敛赀以醮。后则聚饮方散。女未字者,婿家送花币果羹,曰贺节女家,酬亦如之然。先数日,举行不拘午日也,本日则采艾供家神馀蓄之。采菖蒲,及雄黄渗酒。举家大小俱饮。仍邀集宾朋。小儿,则涂雄于额耳,以避时氛。
十三日 为关壮缪会。城中演剧以贺。村则醮。七夕 荆楚《岁时记》曰七夕。妇人结䌽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得巧。今略。
中元 家俱以冥钱羹酒祀祖先。僧道募盂兰会费,至不赀或有为三元会者。
八月 醮茔如清明制。间有不行者。行则自朔日起,先后不拘,曰送往。
中秋 家设月饼瓜果。宴集曰:赏月,或邀宾,或彼此相饷。
重九 士大夫采茱萸,携酒登高,同侣啸咏。亦或制糕相饷,多就篱培黄花。好事者累至数十本种。多而佳者为胜,是日造酒。
冬至 官相庆贺士夫家。今略。
腊月八日 家以果饼为粥,以祀佛。或亦为女郎穿耳问盟。
小除日 夜半祀灶神,以饴饼生茗。亦具细草数茎豆少许,于盂中,曰为灶神刍马。除日 具羹饭庶馐冥袱以祀祖先。姻党合家分脔为羹。男女姻家䌽币礼,及亲好馈遗,与午日同贴桃符春联,与诸方无异。夜则家人行辞年礼,置酒守岁。箫鼓爆竹声不绝。